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方腊起义到底是被谁镇压了?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方腊起义到底是谁镇压的?
《水浒传》书中说方腊起义是被宋江带领的梁山好汉平灭的,最后方腊是被花和尚鲁智深生擒活捉的;电视剧中说方腊是被武松单臂擒住的。
真实历史不是这样的,方腊是被北宋正规军镇压下去的,亲们想不到吧?指挥这次战役的是大太监童贯,他是监军,生擒活抓方腊的是当时还没有名气的裨将韩世忠。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方腊又名方十三,一说他是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人,一说是安徽歙县人。
也许是地方都喜欢抢注名人的缘故吧。历史资料显示他确实在这两地方比较活跃。
方腊的资料残缺不全,有人说他是南方一个富户财主,有人说他是漆园的雇工。不管别人怎么说,方腊是摩尼教教主这一身份是大家公认的。
原来在宋徽宗统治时期,由于宋徽宗赵佶喜欢奇石珍宝,朝廷有一项专门的赋税,那就是地方要进献“花石纲”。
说白了就是向朝廷上交“奇石花草”,本来老百姓赋税就够沉重了,加上地方官员借机搭车揩油,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就在这种情况下,方腊以布教为名,发动穷苦百姓起来反抗朝廷。
1120年10月,方腊振臂一呼,很快在他身边聚集了上万人起义,义军从杭州滚雪球般的向安徽发展壮大,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起义军发展到了二十万人马。
老百姓心里想的是:“不反是饿死,造反成功就能活下去!”
方腊起义震惊了朝廷,宋徽宗急忙和群臣商议,最后发兵二十万前去镇压,童贯被任命为监军。
说实话,别看方腊起义声势浩大,其实都是一些乌合之众,也就是流民队伍,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的“渣渣”。真正有点作战能力的还是方腊培养的教众,毕竟这些人占少数。
经过和宋军的死磕,方腊明白了一个道理:“胳膊拧不过大腿,流民干不过正规军”。
多么痛地领悟!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方腊只能一条路走下去。
到了次年(1121年)的四月,方腊的二十万人马被宋军消灭了三分之二,如果再打下去,估计方腊就成“光杆司令”了。迫于无奈,他只好带着残兵败将退回老家睦洲(今杭州市淳安县),藏身于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中。
这两个洞是方腊经营多年的老巢,敌在明我在暗,易守难攻。里面有储存下来的粮食够吃半年的。
面对这种棘手的地形宋军不敢贸然进攻,这两个洞好比座山雕的老巢一样,暗堡林立,里面机关密布。
此时韩世忠向监军童贯献计说:“我们不妨向里面喊话,用高官厚禄分化军心,假以时日,叛军不攻自破。”童贯依计而行。
果然如韩世忠所料,方腊手下一名将领经不住诱惑,趁机不备投降了宋军,于是两个洞中的秘密被宋军所掌握。
韩世忠制定作战计划,他首先率领敢死队冲进方腊藏身的帮源洞,全歼其身边的“四大金刚”,最后方腊被韩世忠擒获。
两个洞中藏着的七万义军悉数被杀,坚持半年之久的方腊起义彻底失败。
八月二十七日,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押解汴京,两天后全部被杀。(值得一提的是,在回军的中途,韩世忠和官妓梁红玉一见钟情,韩世忠从此后脱颖而出)
文/秉烛读春秋
镇压方腊起义的是童贯。不过童贯也是瞎猫遇上死耗子,他能获胜,完全是一场意外。
方腊原本是睦州的一个富户,经营着一座漆树园。
按理说,像他这样的有钱人,和起义应该是扯不上关系才对。毕竟有锦衣玉食的生活过,谁愿意去冒这种险呀。
奈何当时的皇帝是鼎鼎大名的宋徽宗,就是靖康之变中被金军抓走的那位。
宋徽宗是出了名的糊涂皇帝,他治理国家一窍不通,却沉迷搞艺术。尤其喜欢奇石、字画。
为了他的这个爱好,特意在杭州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门搜集民间的奇石、字画,以及其他奇珍异宝。
这也就算了,皇帝要嘛,给就是了,只要价格合理,百姓还是能忍痛割爱的。
问题是宋徽宗完全没有付钱的习惯,说白了,他想白嫖。
这也就算了,毕竟这些东西和老百姓无关,老百姓家里可没有这些奇珍异宝,最多在运送奇石打的时候,充当下免费劳动力就完事了。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这样,地方官吏自然有样学样,打着皇差的旗号,从百姓手中强取豪夺,导致好好的江南鱼米之乡怨声载道。
而方腊虽然也是个有钱人,但是他没背景没关系,正是地方官吏眼中的肥肉。官府衙役们隔三差五就去他家要这要那,当然,都说是皇帝要的。
可怜的宋徽宗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成了背锅侠。
方腊一看,这样下去不是个事,他再有钱也迟早会被这群人给榨干的。
加上方腊从小就崇拜唐朝时期的起义领袖陈硕真,梦想着有一天也能振臂一挥,万人响应。于是他决心起义,带领百姓讨条活路。
不过方腊并非寻常百姓,很显然他是读过书的,懂得谋而后动。为了确保起义成功,他下了不少功夫,最终制定了一套严谨的计划。
童贯
首先,他学习陈胜、吴广等前辈们的经验,为自己起义造势。
方腊安排人四处传唱一首童谣“十千加一点,冬尽始称尊。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
十千加一点是个“方”字,冬尽则是“腊”,合起来就是方腊的名字。称尊则是做皇帝的意思,显迹在吴广,则暗示了这个人的位置。
总结一下,这首童谣就是暗示方腊将会称帝。
在那个年代,人们很吃这一套。百姓认为这是天意在暗示方腊会当皇帝,既然天意都这么暗示了,他们自然要顺应天意,于是人们纷纷投奔方腊。
在做足了前期准备后,于公元1120年十月,方腊自称圣公,年号永乐,正式起兵反宋。
在方腊的指挥下,义军进展神速,仅仅过了一个月,便连下六州五十二县,包括现在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大半个江南已经落入义军手中。
当然,这并非因为义军作战神勇,毕竟所谓的义军,其本质只不过是一群走投无路的老百姓,说白了属于乌合之众,能有什么战斗力?
主要还是江南的禁军是在泰不经打了。
我们都知道,宋朝重文抑武、强干弱枝国策那可是出了名的。绝大部分禁军都集中在京师一带。
而且由于先有辽国,后有西夏,宋朝的北部长期面临了威胁,于是剩下的禁军中,绝大部分都部署在了北部边界。
这就导致了南方部署的军队数量一再减少。
到了宋徽宗时期,江南的一个州,一般也就驻扎了三五千禁军,多的也就上万人而已。
而且由于江南长期与战火无缘,导致这里的禁军都疏于操练,加上还存在严重的吃空饷情况,真正能作战的人估计也就三五千了,还都是一些“老油条”。
这样的军队,顶多也就能欺负下山贼,一旦遇到义军,那就是一触即溃、望风而逃。
而这一切都在方腊的预料中。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为了确保起义成功,方腊好好的研究了他的对手大宋朝廷,并制定了相应计划。
在方腊看来,义军想要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快。只要趁着朝廷还没反应过来,夺取了江南地区,那么方腊的计划就成功了一半。
毕竟以大宋朝廷办事效率之低下,收到消息至少也是一个月以后的事情了。
讨论对策至少要一个月,毕竟朝臣并非一心,互相攻击、扯皮是很正常的。
等朝廷决定调集大军、粮草,至少要半年。
到了那时候,义军已经在江南的统治已经稳固,完全可以凭借长江天险据守。到时候便可以与宋朝划江而治。
然而这还不是方腊全部的计划。
他甚至考虑到失去江南富庶之地后,大宋的财政状况会急速恶化,必然会加大对北方地区的剥削,到时候北方百姓苦不堪言,自然会义军四起。
而辽国和西夏看到这情况,必定会趁火打劫。
到时候江南地区只要轻徭役免税赋,大力恢复民生、发展经济,就能坐山观虎斗。
等到辽国、西夏、宋朝都疲惫不堪时,再点起大军北伐,必然能横扫天下。
等他灭掉宋朝、辽国和西夏后,就能建立一个庞大的大一统王朝,其地盘将远超历代王朝。
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趁着大宋朝廷没反应过来,以最快的速度夺取江南。
因此,方腊一边攻城掠地,一边忙着招兵买马,先把地盘拿下再慢慢治理,这才有了一个月拿下六州五十二县的惊人战绩。
可以说,方腊看问题非常准,他的这个计划,成功率非常高。
然而方腊万万没想到,因为一个意外,使得他的计划成为了笑话。
这个意外要从公元1111年说起,也就是方腊起义的9年前。
当时,童贯作为副使随同使团出使辽国。
这原本是一次例行公事的出行罢了,毕竟宋辽结为兄弟之邦,虽然双方摩擦不断,但是明面上的礼仪往来还是要做足的,不然就失了大国的面子。
然而这次出行却彻底改变了大宋和方腊的命运。
在辽国,童贯遇到了一个叫马植的人。
这马植家里是辽国大族,其本人也在辽国为官,对辽国的内情非常了解,他声称有办法帮大宋收回燕云十六州
对于这块地,大宋自从立国开始,就一直心心恋恋,想要收回。奈何宋朝重文抑武太严重了,根本没有那个实力。
宋徽宗的父亲宋神宗甚至下旨,收回燕云十六州者封王。
而童贯此生最大的追求便是封王,因此,燕云十六州他志在必得。
童贯带着马植回到大宋,并向宋徽宗献策,与金国结盟,一起伐辽,燕云十六州必可得。
宋徽宗大喜过望,一旦收回燕云十六州,那可是史无前例的大功绩,史书中自然可以把他大吹特吹一番。
为了自己的面子,宋徽宗派人于公元1118年(隔了这么多年,效率果然够低),在海上与金国正式结盟,史称“海上之盟”。
根据双方盟约,金国负责攻打辽国的“中京”(由于国家治理能力有限,辽国设置了五个京城,中京是最核心的一个),而宋朝则负责攻打燕云地区。
有金国吸引辽国主力,宋朝君臣都乐观地相信这次可以收回燕云十六州了。
这是一场大仗,需要提前准备。
于是,到了公元1120年,终于准备的差不多了,从各地调集的军队、粮草,汇集于京师一带,再过不久,便可出兵伐辽了。
结果,此时朝廷却收到江南大乱的消息。
宋徽宗一看,大惊失色,一时间不知所措。
好在伐辽的大军已经集结完毕,于是下令,让伐辽主帅童贯先率领大军,把这场起义给镇压了再说。
到时候后续部队与他会合了再去伐辽。
前面我们说过,方腊起义成功的关键就是“快”,而这是建立在朝廷反应缓慢的前提下。
他万万没想到,朝廷有现成的大军可以调度,讨论对策、调集大军和粮饷的时间都省了,至此,方腊的计划已经注定失败了。
童贯此时正是干劲满满的时候,谁妨碍他夺回燕云十六州封王,谁就是他的敌人。
于是,可怜的义军便尝到了童贯的怒火。
宋军兵分两路,分别向杭州和歙州进发。这支禁军有不少人来自西军,那可是常年和西夏作战的部队,不是江南禁军可比的。
面对宋军的攻势,虽然义军也做出了各种努力与尝试,依然无法阻挡禁军前进的步伐,各州县接连丢失。
其中打得最激烈的要数杭州城了。
这里算是义军的大本营了,驻扎的义军最多。
义军将士与宋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对于他们来说,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捍卫。
最终,杭州城内弹尽粮绝,义军无以为继,只得撤退。
更麻烦的是,宋军的的后援部队正在源源不断地赶来,义军已经没有一丝胜算了。
最终,方腊率领残部退守帮源峒,与宋军展开了最终决战,这一战,义军七万多将士阵亡,方腊兵败被俘。
值得一提的是,抓住方腊的人并非《水浒传》里的武松,而是韩世忠,也就是后来那位有名的抗金名将。
当时韩世忠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底层小官(从九品,勉强算是入流了),他一人抄小路深入敌营,乘乱连斩数十人,最终生擒方腊。
也正是凭借此功,韩世忠被授予承节郎的官职,这才有机会在历史上崭露头角,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
在消灭了方腊后,宋军又花了点时间将各地义军残余势力击败,至此,宋朝规模最大的起义就这样被镇压了。
至于童贯,在平定了方腊后,便带着宋朝的大军去攻打辽国燕云地区了,至于战国,简直是惨不忍睹。
辽军可不是义军这种乌合之众可以比拟的,即使当时的辽军已经大不如前,那也不是宋军可以比拟的。
二十万大军被燕云地区的少量守军打得丢盔弃甲,大败而归。
这也使得经过看清了大宋的虚弱,这才有了后来的靖康之耻。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八月五日(1151年9月16日),抗金名将韩世忠病故于临安,享年六十三岁。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大宋时期西北边境不安,所以多出勇士。韩世忠骨骼清奇,眼珠哗啦啦乱转,敢骑从未训过的烈马,从小家穷没产业,只好在道上混,看相的人说他能当三公。韩世忠说你丫忽悠我干啥,遂将这个可怜的看相者痛打一顿。十八岁参了军,勇冠三军。有次和西夏人打仗,对方一骑士特猛,韩世忠问俘虏此人是谁,回答说西夏监军驸马。韩世忠跃马斩之,敌众大溃。从此步步高升。
宣和二年方腊造反,韩世忠被从西北调到浙江,方腊势力很大,领军大将惶怖无策。韩世忠带了两千人拼死作战,方腊大败,被韩世忠一直追到老巢,但是方腊藏身石洞很多,大军找不到路,韩世忠单人独马乔装打扮从当地农妇口中得知方腊去处,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巢穴,格杀数十人,擒方腊以出。但是功劳却被别人抢了。《水浒传》写擒方腊的人是鲁智深,其实差不多,鲁智深也是从西北军混出来的基层军官。不过生擒方腊的并不是鲁智深,而是韩世忠。
北宋灭亡,宋高宗在杭州建立临时都城,起名临安,一心想着再跑,听说金兀术将要南下,就问诸将该定都何处,张俊等人建议迁都长沙,韩世忠说,国家已经丢掉河北山东,如果再把江苏浙江丢了,还能去哪儿。于是赵构让韩世忠守镇江,金兀术大军很快到来,约定来日决战,战斗正酣,韩世忠夫人梁红玉亲自擂鼓,宋兵士气大振,金兵终不得渡。韩世忠和金兀术在黄天荡相持四十八天,金兀术黔驴技穷,造了连环船跑掉了。此战金兀术有十万人,韩世忠只有八千。赵构重赏提拔了韩世忠。人们都说韩世忠为中兴武功第一。
韩世忠不打仗时候都带着草帽,跟士兵一起干苦力活,梁夫人亲自修缮茅屋,将士们有怕死者,韩世忠就送给他们女人衣服,大庭广众摆开宴席,让他们穿着女人衣服羞辱他们,所以士兵们人人奋勇。由于韩世忠岳飞等人的艰苦奋战,胜利的天平逐渐倒向南宋这一边,中原人民纷纷集结为内应,北望王师恢复,韩世忠也向赵构建议北伐,但是赵构和秦桧的决策是议和,所以韩世忠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岳飞被杀后,满朝文武无一人敢给岳飞说一句话,唯独韩世忠敢去秦桧府上责问秦桧岳飞犯了什么罪,秦桧被韩世忠逼问没辙,只好以莫须有搪塞,意思他的罪名怎么会没有呢。韩世忠出来大骂,一句莫须有何以向天下人交代。有人劝韩世忠识点时务,免得被秦桧陷害,韩世忠说,如果我今天畏惧灾祸苟同秦桧的做法,他日死后怎么有脸去见太祖赵匡胤。韩世忠和秦桧同朝为官,见了面只是作揖以示礼貌,此外多无一言。
韩世忠跟家人说,我名叫世忠,你们没必要避讳忠这个字,如果避讳不言,是忘了这个字。但韩世忠也是明白人,知道议和是大势所趋,像自己和岳飞这样主战的人毕竟少数,形势比人强,所以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经常骑着毛驴带着酒,携一二小童,纵游西湖以自乐,绝不跟旧部有任何瓜葛。卧家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喜释老之术,自号清凉居士。韩世忠生病后人们前来慰问,韩世忠说,我从一介布衣起家,身经百战干到王公的位置,上天保佑没有死在乱军之中,你们还对我的死感到悲伤吗。
同为主战派,为何岳武穆被杀了韩世忠却能善终,因为韩世忠只是得罪了秦桧,却没有得罪赵构,赵构没有杀韩世忠的心,秦桧是不敢妄动的。而岳武穆却在立储问题上得罪了赵构,赵构对他下了杀心,秦桧求之不得。
感谢点赞。
感谢提问
历史上真实的方腊起义是被童贯、谭稹领兵击败的,其实方腊也不是什么好鸟,方腊的义军说其是贼一点不为过。
方腊世代居住在睦州青溪县堰村,依靠旁门左道来迷惑民众。唐代永徽年间,睦州女子陈硕真起兵造反,自称文佳皇帝,所以睦州相传有天子基和万年楼,方腊因此更加自信。
方腊在清溪县经营一坐漆园,造作局的官员常来强取木材,方腊虽心生怨恨却不敢发作。当时苏州一带因宋徽宗的宠臣朱勔搜求花石,百姓怨声载道。方腊趁百姓不满之机,暗中把贫困失业的人组织起来。
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率众起义,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以头巾区别等级,从红巾往上分六等。
1120年12月方腊的义军在杭州郡守逃跑后占领杭州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放火烧城六天,死者不计其数。凡是被抓住的官吏,都要被割肉断肢,取其肺肠,或者熬成膏油,乱箭穿身,用各种办法折磨他们,讨还血债。
宰相王黼为了粉饰太平,故意隐匿不报,致使方腊的势力日渐壮大。兰溪灵山的朱言、吴邦,剡县的仇道人,仙居的吕师囊,方岩山的陈十四,苏州的石生,归安的陆行儿都率众响应起义,东南震动。
发运使陈亨伯请求朝廷调禁兵及鼎、澧两州的枪牌手兼程赶往镇压,防止义军势力扩大。宋徽宗这才知道前线战局不利,十分惊慌,赶紧派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军及秦、晋二地蕃、汉兵共十五万前往东南,并命童贯拟写诏书废除为搜集奇花异石而剥削百姓的应奉局。
1121年正月,方腊派大将方七佛率众六万进攻秀州(今浙江嘉兴),秀州统军王子依托城池防守待援,不久宋军援兵赶到,大败起义军。义军退守杭州。童贯、谭稹的前锋到达清河堰,宋军水陆并进,方腊又放火烧官舍、府库、民宅,并趁夜逃离杭州。宋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忠相继率兵赶来,收复了所有被义军占领的城池。方腊从富阳、新城、桐庐一路退到青溪县,最后退守帮源洞。
1121年5月12日宋军包围帮源洞。方腊在石洞中躲藏起来。由于石洞极为隐蔽,官军不知如何进入。当时在宋军中任裨将的韩世忠侦查到路径,便率骁勇进入方腊所藏洞中,格杀数十人。
1121年5月15日,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所俘虏,随后被压往汴梁。1121年10月6日,方腊被杀。
方腊建立的义军政权持续时间很短,从起事到方腊兵败被杀前后不到一年时间,可谓昙花一现。
历史上真实的方腊起义是被童贯镇压的,而童贯镇压所带领的十五万军队,原本也不是为了对付方腊起义军的,而是履行宋金“海上之盟”攻打辽国的部队,因为此次下江南平定方腊起义,也造成了宋朝对金国方面的失约(本来约好了一起打辽国的,结果宋军没来),间接造成了后来的金国南下灭宋事件。
起义的原因,官府逼得民不聊生
方腊起义的起因主要是花石纲,当时的宋徽宗可以说是中国史上最为才华横溢的皇帝,但也是个最为混蛋的皇帝。在他的时代,童贯、蔡京、高俅、王黼、杨戬、朱勔、蔡攸、梁师成、李彦、李邦彦等著名大奸臣齐聚朝堂,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上有所好下必投之,宋徽宗爱好文艺,喜欢做假山,于是就要收集南方的一些奇花异石。如果正常买卖,皇帝从百姓哪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其实也没问题,问题在于宋徽宗是不给钱的,不但不给钱还要老百姓免费给他运到宫里,搞得南方的百姓苦不堪言。
在方腊起义之前,其实还有一件事情也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那就是出兵辽国的军费。这个事情的起因是当时的大宦官童贯在出使辽国的时候碰到了“辽奸”马植,其实是生长在辽国的汉人,通过马植得知当时的辽国已经不行了,被新崛起的金国打的稀里哗啦,如果这个时候宋朝跟金国一起攻打辽国,一定能收回燕云十六州。
童贯听了这个情况很兴奋,回来以后便将情况告知了宋徽宗,宋徽宗一时间也是自信心爆棚,底下一大帮奸臣也跟着一起起哄,觉得只要在这个时候宋军出兵辽国,必然能收复连太祖太宗皇帝都没能收复的燕云地区,于是决定展开对辽国的军事进攻。可发动军事进攻要钱呀,钱从那来呢?这个时候大奸臣王黼就发挥作用了,他开始向老百姓摊派,一下子就征收上了六千二百万缗钱。
▲宋徽宗时代文恬武嬉,百姓负担非常重
花石纲和征收军费的事情加在一起,大大加重了当时百姓的负担,就当时的普通百姓来说,一个五口人的家庭年收入相当于如今的6000元,他要交的税金有1000元左右,征辽的军费又有1000元,就只能靠着4000元养活全家5口人,而南方的百姓还要为皇帝去搞花石纲,在起义前一年,南方出现了大旱,很多地方颗粒无收,官府还是照常逼着百姓上交花石纲、军费,这才激起了南方的民变,所谓的官逼民反,历史上任何一次民众起义其实都是官府逼的。
起义前期
当时南方地区的百姓可以说是生活的水深火热了,方腊就充分利用了当时百姓对宋朝朝廷苦大仇深的心理,迅速召集到了大量贫苦农民加入到了自己的队伍中来。在帮源峒率众起义后,方腊的部队不到十天就发展到了数万人。
而当时的宋军由于承平日久,长期疏于操练,军队战斗力普遍不强。在部署上,宋军主力基本都在北方与西夏和辽国的边境地区以及京城附近,南方不仅兵力薄弱而且战斗力差,浙江地方的禁军仅有5000人,就这5000人自然是无法抵挡数万农民起义军了。虽然在浙江地方上还有厢军,但厢军的战斗力连禁军都不如,更烂。这些浙江的地方军很快就被数量绝对优势的农民军打的溃不成军,方腊也就迅速地攻下了杭州,短时间内就席卷了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
PS:当时宋军的战斗力之差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即便是宋朝中央政府组建起来的精锐部队,在剿灭方腊起义后不久与金国一同进攻辽国的时候,在辽国被金国打残的情况下还被辽国人打的两次惨败。第一次宋军有十五万人,辽军两万人,第二次的宋军有十万人,辽军一万人,两次交战宋军数量数倍于辽军,可见当时宋军战斗力之差了。
当然方腊的势力能迅速扩张,除了当时浙江地区宋军战斗力差,兵力薄弱外,方腊在起义初期也制定了合适的战略规划。首先是充分利用了当时宋朝政府对百姓欺压造成百姓对宋朝政府苦大仇深的心理,走群众路线,迅速把广大贫苦农民发动了起来。然后计划在攻占浙江地区后,迅速北上攻占建康,控制长江南岸地区,切断宋朝的赋税之源,与宋朝划江而治,如此一来实力就做大做强了。之后再徐图北方,经过数年的时间最终推翻宋朝。
这个计划可以说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方腊在初期的发展速度也非常迅速,在短短2个月的时候里队伍就发展到了几十万人,可以说这样速度,在中国历代的起义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只可惜方腊在起义初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后,就开始大意了起来,他认为宋朝其实不堪一击,便放慢了扩张的速度,速度一放慢就把主动权交到了宋朝的手中。
起义后期
起义军的骤然兴起,令宋徽宗十分地恐慌,失去了江南地区,宋朝就等于是失去了经济命脉。对此宋徽宗赶忙停止了花石纲项目,将负责花石纲的朱勔罢黜,以此希望能重新博得百姓的支持。另一方面任命童贯为江、淮、荆、浙四路宣抚使,谭稹为两浙制置使,调集了京城及陕西地区的禁军十五万人南下镇压起义。
1121年正月,童贯和谭稹的大军分别向杭州和歙州进发,由于此时方腊还没有攻占建康,扼守长江天险,宋军很顺利地就到了嘉兴,与方腊的部队直接交火。宋廷这次派出的是长期与西夏人作战的西军,此前与方腊交战的基本是浙江地区的部队,战斗力普遍偏弱,遇到了真正的精兵强将,方腊的部队很快就被击败。
在嘉兴战败后,到了二月官军就包围了杭州,方腊的起义军也是经过苦战,最终弹尽粮绝,被迫放弃了杭州,至此起义形势急转直下。三月,方腊的部队对杭州展开了反击,被宋军击退。此后宋军接连攻占了歙州和睦州。到了四月初二,衢州失守,十七日,婺州失守,十九日,清溪县失守,方腊带领起义军退到了帮源峒。到二十四日,官军对帮源峒发动了总攻,七万多起义军奋力抵抗,结果还是被官军团灭,方腊在出逃的途中被俘。
此后方腊的余部继续坚持作战,直到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才全部被宋廷剿灭。
关于方腊起义,我们一般是从《水浒传》中了解的,在《水浒传》中,方腊起义基本是被宋江的部队剿灭的,而在历史上,宋江等人的起义部队没有多大的实力,充其量也只是一次小规模的暴动,更没有如《水浒传》中所说的,惊动了宋朝的最高军事长官太尉高俅,实际上是被海州知州张叔夜袭败,只是一个知州就把宋江给拿下了。在历史上,宋江并没有参与对方腊的征讨。
最后方腊被俘,在电视剧《水浒传》中的说法是“武松单臂擒方腊”,而在《水浒传》原文中,是方腊在逃亡的途中碰到了鲁智深,由鲁智深擒拿的方腊。在历史上,方腊应该是被韩世忠所擒获,根据《续资治通鉴》的说法:
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
也就是说,当时方腊在帮源峒失利后,逃到了一个非常隐蔽的山洞当中,官军一时也找不到方腊。韩世忠奋自告勇,独自去捉拿方腊,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潜入到了方腊所在的山洞,在杀掉了方腊身边的数十人后,拿住了方腊。
方腊被捉之后,也没什么争议,直接送到京城,于当年八月被杀了。所以历史上真正拿住方腊的,应该是韩世忠。
北宋末年的徽宗时期,发生了两起非常著名的农民大起义,分别是青州(山东)梁山泊宋江起义和睦州(浙江)青溪方腊起义。在通常的印象中,方腊起义的规模和影响力,似乎远远不及宋江起义。而实际上,却恰恰相反,方腊起义对北宋的冲击力要巨大的多。
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的起因,皆源自宋徽宗的奢靡无度。徽宗非常有才,可以说是琴棋书画,诗歌词赋,蹴鞠、打猎,园林建筑,样样精通,特别是在书法方面,还自创“瘦金体”,厉害的很。只是,徽宗唯一不擅长的就是治国,而徽宗的兴趣却非常的费钱,非常的耗费材料。再加上宋朝每年要进贡给辽夏两国的岁币,宋廷亏空严重。
为了补贴财政亏空,徽宗就把八百里水泊梁山收归国有,断了宋江等人的经济来源。无奈之下,宋江只得率领三十六条好汉,在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末,于梁山起兵,反抗宋朝廷的剥削和压迫。
徽宗同时还在南方搜集花石纲,并巧立名目,课以重税。江南虽然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也架不住朝廷的横征暴敛。方腊家虽然有一个漆园,日子还勉强过的下去,但是对于朝廷的巧取豪夺,也早已心生怨恨,更不要说普通的穷苦百姓了。于是,原本就在穷苦百姓中颇有威望的方腊,振臂一呼,迅速聚集了数十万百姓,在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竖起了起义的大旗。
从时间上看,方腊起义要比宋江起义晚了将近一年。那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都是谁平定的?难道真的是宋江被招安,然后去镇压了方腊起义?
按照《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宋江被招安,奉命率梁山好汉征讨方腊。经过苦战之后,生擒了方腊,平定了方腊起义军,而梁山好汉也伤亡大半,元气大伤。
《水浒传》中这么写,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据《宋史·侯蒙传》记载,侯蒙曾上书宋徽宗说:“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方腊在青溪起兵),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从这里推断,宋朝廷应该是尝试过招安宋江,想以宋江挟制方腊,而朝廷坐收渔人之利。不过,这只是侯蒙的建议,小说也只是从《宋史》的只言片语,以及一些野史稗记的记载中杜撰了宋江征方腊的故事。
而实际,方腊是在宣和三年四月被俘。当年二月,宋江率军进攻海州(连云港附近),海州知州张叔夜设伏,包围了宋江起义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宋江投降,接受了招安。根据宋江连张叔夜都打不赢的情况,想让宋江军单独去镇压方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是宋江从征方腊,凑人数,助声势是有可能的。
那方腊起义到底是被谁镇压的呢?宋朝廷的精锐主力大军。
宋江起义虽然比方腊起义早一年,但是,其影响力非常有限,最强盛的时候,也仅仅是占领了十余州县的城池。然后,就被张叔夜战败了。正因为宋江的影响力有限,所以,宋朝廷并没有调集太多的军队去围攻宋江。
但是,方腊的待遇就完全不同了。方腊起义虽然仅仅持续了不足一年,但是在短时间内,起义军就破了六州,占领了五十二县,斩杀、俘虏宋朝的官员、守将众多。拿宋江起义跟方腊起义一对比,宋江简直就是小儿科。宋朝廷如果不调集大军镇压方腊,恐怕长江以南就归方腊了。所以,徽宗派出了豪华阵容镇压方腊起义。
宋徽宗任命童贯为江浙宣抚使,谭稹为两浙路制置使,兵分两路,一路杭州,一路歙州,围剿方腊,两军最后在睦州会师。童贯和谭稹手下可以说是宋军精锐齐出,除了十余万中央禁军之外,还抽调了数万战斗力强悍的边军参战,共计二十余万大军进攻方腊。
而且,平方腊之战,宋军是名将云集。南宋中兴四将中,刘光世、韩世忠参战。宋金大战时,固守川陕,数次击退金军的名将吴玠也奉命参与围剿。靖康之难时与金军大战太原城,最后自杀殉国的大将王禀,在童贯指挥的东路军大破方腊,收复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数城,一路打到青溪县方腊老家。靖康之难时,曾经率西军(抗击西夏的宋朝西部边军)驰援京师的姚平仲,也率军进剿。还有宋朝折家将后人折可存,先参与平定方腊,后参与平定宋江。另外还有在南宋官至太尉的郭仲荀,韩世忠的老上级王渊,以及杨惟中、辛兴宗、杨可世、刘镇等等将领。
在宋朝大军的合力围攻之下,方腊退守起义大本营青溪县境内的帮源洞。方腊的起义军此时还有二十余万,与官军大战,再次为官军所败,方腊被宋军彻底包围。韩世忠探听到了进入帮源洞的路经,率兵冲入洞内,“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
方腊在宣和三年四月被擒,然后被押往京师汴梁开封城,在当年八月份被处死。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水浒》中,平定方腊是在宋江领导下,梁山好汉为大宋建立的丰功伟绩。施耐庵老先生本想去宋江等梁山英雄跟前讨好的,把别人的功劳算在了宋江等人的头上,心说宋江即使九泉有知也会感激他。
可是好心帮倒忙,没成想700多年以后,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评《水浒》、批投降派的运动,宋江平定方腊,也成为梁山投降派的一大罪证。施耐庵无心中让宋江当了背锅侠,宋江在阴间也不能安生,心里那个憋屈啊,无处诉说。
在平定方腊一事上,宋江真的是被冤枉了,施耐庵的确是张冠李戴,为了突出英雄人物而虚构、造假了。
宋江既然是被冤枉的,镇压方腊一事是虚构的。那么方腊在历史上是不是确有其人呢?
方腊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是杭州人,家里是开漆园的,还算个土豪。都说为富不仁,但方腊非常仗义 ,还喜欢接济穷人,在当地乡亲心中威望很高。
方腊生活的时代,宋徽宗赵佶是宋朝皇帝,这赵佶虽然是个皇帝,却对政治没有兴趣,非常热心绘画和书法,更像个文艺青年。整天和一帮艺术家聚在一起,探讨艺术人生,把天下交给蔡京和童贯一伙奸臣来打理。
蔡京童贯二人不会治国安邦,只知道花天酒地,盘剥百姓,加重人民负担,不管人民死活。
而杭州人民因为皇帝大建楼堂馆所、征运花石纲而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大家饥寒交迫,没有活路,只能去偷去抢。
官逼民反,1120年10月(宣和二年),有远大理想的方腊,一看时机成熟,就利用自己的影响带领大家揭竿而起。
大家对宋朝的统治早就不堪忍受,见有人造反,大家群起响应,所到之处官军望风而逃,百姓夹道欢迎。
方腊本想小打小闹,占山为王享受荣华富贵的,一见事业发展这么顺利喜出望外,就把目标提到了新的高度——不当大王当皇帝,自封为圣公,建元"永乐"。
这样一来,起义军更有号召力了,天下有点能耐和不安分的人都趋之若鹜、纷纷响应。谁不想弄个师长旅长干干,当个开国元勋,追求功名利禄呢?
方腊只是起义占山当个大王也就罢了,当地的官员可能会选择装聋作哑,不管不问。可一旦称王那就是原则问题,官府不出手也不行,不然就会丢掉乌纱帽。所以各地马上派兵镇压,要扑灭起义军的火焰。
但镇压谈何容易,由于起义的农民不是被逼到绝路的人,就是犯事被官府追杀的人,都是亡命之徒。而官军都是衣食无忧,享受富贵的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官军装备再好也不是起义军的对手。前来围剿的官军五千人被方腊打得落花流水,连兵马都监察颜坦被方腊斩在马下。眼看方腊的星星之火就要燎原,北宋江山岌岌可危。
时势造英雄,这时候,"英雄"出现了。这个英雄不是别人,就是宦官童贯。宦官都是贫苦人出任,官二代富二代没有当太监的。所以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童贯也非常乖巧懂事,是个机灵鬼。童贯凭着自己的聪明机智和干练,很快就得到了徽宗的赏识,也得到了宰相蔡京的信任。
童贯虽然是宦官,但不是只会玩弄权术,阿谀逢迎,也有军事才华和组织才能。他十次出陕右,三战青唐,收复四洲,讨伐溪哥臧征,多次攻打西夏。赢得徽宗青睐,被提拔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就连瞧不起童贯的蔡京,也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公元1111年,童贯被提拔为检校太尉到契丹访问,朝中大臣不服,说宋朝再没有人,也不能让宦官代表国家出使。宋徽宗火了,说宦官怎么了,童贯虽然缺点零件,但很能为朕分忧解难。你们零件倒是很全,但都是酒囊饭袋,朕用人是看本事,不是检查零件的。不久后,童贯继续得到提拔,主管枢密院,同时被封为太傅,权力和国务总理蔡京不相上下。
所以说,大宋国难当头的时候,只有童贯能挺身而出。
方腊把事搞大了,各地官员不能抵挡,纷纷向朝廷告急。徽宗惊恐之余就想到了童贯,派童贯、谭稹两名宦官带着中央警备部队和山西陕西的地方部队,20万人马浩浩荡荡杀向方腊在江南的根据地。
这时候(1121年,宣和元年正月)方腊正率领七万人马杀气腾腾攻打秀洲(今天的嘉兴一带),秀洲城军民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形势万分危急。就在这时,童贯率军赶到,方腊四面受敌。
在宋军的内外夹击下,方腊不堪一击。因为官军毕竟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正规军。方腊手下的士兵装备落后,也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打阵地战,门儿都没有。
因此方腊的义军一触即溃、狼狈逃窜,一路狂奔。经过三个月的激战,方腊的七万义军被打垮,方腊和爱妻、娇子以及自己的心腹全部被俘。一年之后,方腊的残余部队也被消灭,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被彻底镇压下去。
童贯跟历史上所有当权的宦官一样,也干了不少坏事。但宦官里如此能战斗的,除了童贯还真挑不出第二个来。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但其实早在童年时期我们便对四大名著有了字面上的接触,尤其是拍摄而来的众多影视剧作品,更是让我们触摸到了这些形象鲜活的书中人物,“齐聚水泊山上贼,尽显中华英雄泪”这句话最为令我印象深刻,基本上一言将整本水浒尽然概括。书中一百零八将聚首八百里水泊梁山,竖起一把“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义旗公然对峙于北宋朝廷。曾几何时,我也幻想过他们能够反对招安,继续坚持对峙下去,最终能赢得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可那样总归还是太过天真。最后的结局便是接受招安,明知朝廷借梁山的兵力攻打方腊,也不得不带领着自己的兄弟和方腊殊死搏斗。
《水浒传》中从第一百一十一回到一百一十九回所讲述的都是“水泊梁山征讨方腊”的内容,从111回的“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润州城”到119回的“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梁山好汉在接受招安后征讨方腊的过程中,先后总共殒命81人,最终只剩得27人,可以说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了。这样的结局在梁山人看来,实在是令人心酸;但对于北宋朝廷而言,这样的结局无疑于是他们所希望的再好不过的结局了。不过这仅仅只是《水浒传》当中所编撰的情节,历史上真正的“方腊起义”确有其事,并且对于北宋的亡国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但其最终的覆没镇压却和水泊梁山并无关联,镇压这次农民起义的主体另有存在。
放眼于烽火诸乱的北宋后期,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天下形势导致了其国内百姓怨声载道不断、大小农民起义不断,“方腊起义”同“宋江起义”便是这时期社会矛盾的产物。方腊起义的最终影响实则撼动了坐拥百年基业的北宋王朝,于当时来看,险些对于北宋王朝构成扼腕锁喉之势。
北宋徽宗年间,因皇帝尤为喜爱“花石竹木”的原因,因故便于东南大肆搜刮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方腊所在的清溪县主要盛产木漆,而方腊便是青溪县一大漆园主。当时的青溪县身处东南,自然也是朝廷重点压榨的地区,当地人民倍受压迫剥削之苦,身为漆园主的方腊也不例外。在此条件之下,方腊遂点燃了对宋王朝的怒火,开始暗地里纠合民众、筹划农民起义事宜。
公元1120年,方腊以“得天符牒”宣布起义,建元永乐。一方面因为民众愚昧,另一方面因为朝廷昏暗,故不到10天的时间,义军队伍便由百人发展到了数万人,声势浩大。同年12月,方腊义军便由东南向西、向北呈横扫之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总共攻占了六州52县,对于北宋朝廷的统治构成了极大威胁(本就占地不多的北宋哪里能承受如此巨大之伤害),自宋经济重心南移以来,南方经济一直都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命脉,如今南方被方腊义军所攻占,宋朝无论如何都不会坐视不理。
公元1121年,宋徽宗开始了调兵遣将的步伐。先是任命童贯为东南四道宣抚使、谭稹任两浙路制置使,两人共统兵15万,浩浩荡荡大举南下,企图对方腊义军呈火燎之势,迅速将其扑灭。为了麻痹义军,宋徽宗还将朱勔(东南地区主要为首的官员,是北宋“六奸”之一)父子的官职罢黜。
同年正月,秀州之战爆发,这是宋军对义军的首次战斗,义军首战告败。同年二月,宋军包围杭州,义军数日奋战,最终因弹尽粮绝被迫撤离杭州,杭州失守。在随后重新夺取杭州的战斗中,义军因战争策略的失误和军队战斗力的不足而致使起义形势急转直下。同年三月,睦州失守,宋军南下更进一步。同年四月,衢州失守,方腊麾下一大将郑魔王不幸被俘,随后不久,婺州失陷。义军被迫尽数跟随首领方腊撤退到青溪县,义军边退边打,奈何对于宋军的猛烈攻势仍然毫无还手之力,从战争开始,义军一直呈现节节败退的不利状态。三月,宋军再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义军大本营青溪县攻陷。方腊率领义军无奈只得退守此次起义的最后一站——帮源峒。
三月末,面对着宋军对帮源峒的层层包围和前后夹击,义军明显显示出了不敌的劣势。童贯何曾没有对方腊施之以诱降手段,但方腊却是誓死不屈。21日,在数次诱降失败之后,宋军对帮源峒的义军发起了最后的总攻,仅仅数日而已,7万多义军便在14、15万宋军的猛烈攻势下全军覆没。方腊及其家眷同其他首领无奈被俘押解入京,公元1121年8月,方腊等人惨遭诛杀。
方腊被杀之后,南方起义军的身影并未消失,他们依旧陆陆续续出现在东南诸州县城之间,起义形势仍然此起彼伏。北宋朝廷面对着民间的“有生力量”,采取强硬打击、坚决消除的态度,先后派出三路大军对其进行分路镇压。镇压南方义军大大小小的战斗持续了将近一年多才被宋军完全镇压下去,虽然镇压方腊起义等其他数次小型起义先后不到两年时间,但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