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匈奴那么强大,汉武帝就杀了10多万人,为何匈奴从此一蹶不振?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2关键词:汉武帝,汉武,匈奴

问题补充: 匈奴那么强大,汉武帝就杀了10多万人,为何匈奴从此一蹶不振?

点赞1、酒泉市 网友:野娇娘

公元前90年3月,汉武帝发动了其在位时的最后一次汉匈之战。李广利统兵七万从五原郡出发,向浚稽山方向进攻,商丘成统兵三万从西河郡出发,向涿邪山方向进攻,马通率四万骑兵从酒泉郡出发,向天山方向进攻。最后的结局是马通军团没有和匈奴军交战全身而退,商丘成军团在返回的路上,遭遇三万匈奴骑兵的合围,经过九天的战斗,在遭到汉军大量杀伤之后,匈奴军被迫撤退。

李广利军团刚开始的进展还是非常顺利的,在夫羊句山击败了匈奴军。这时候前一年爆发的巫蛊之祸持续发酵,李广利的家族也受到牵连,为了争取更大的军功挽救自己的家族,李广利选择带着所有人一起孤军深入,汉军一口气突进到了今天的色楞格河,还在色楞格河以北击败了匈奴两万骑兵,但是在返回的时候,还是在杭爱山地区被匈奴五万骑兵围困,最终全军覆没了。这是汉武帝时期,汉朝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对匈作战。三年之后,汉武帝就去世了。



一、汉匈最后一战失败的原因

在汉武帝后期14年的时间里,汉朝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攻势,并且全部失败,还多次出现了全军覆没的情况,光是有明确记录的损失人数就在十万以上。汉军在汉武帝末期几次大规模的战役,损失很大战果却很小,除了汉朝的国力消耗严重和将领的原因之外,还有作战距离和互相适应的问题。


随着匈奴逐步向西北方向退缩,汉军的进军路线也在向这个方向延伸,作战距离越来越长,作战地区越来越远离本土。随着作战经历的增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或者主动或者被动不断的有匈奴人投靠了汉朝,也不断的有汉朝人投靠了匈奴,汉军在学习匈奴人,匈奴人也在学习汉军,匈奴对汉军的战法越来越适应。到匈奴军最后一次围攻李广利的时候,就已经可以使用土工作业的方式,通过挖掘交通壕秘密的靠近汉军营地,然后突然发起进攻。在汉武帝末期的几次大会战中,匈奴取得了一次比一次更大的战果,但是这一场接一场的胜利已经快让匈奴活不下去了。



二、匈奴虽然每战每胜,却极度困苦

从龙城之战开始,到汉武帝去世,在40年的时间里,汉朝维持了对匈奴连绵不断的攻势,胜利了要接着进攻,失败了更要接着进攻。从刚开始把进攻时间选在春季,到后来不分春夏秋冬,随时对匈奴保持攻势,汉军的进攻严重扰乱了匈奴的社会秩序,为了躲避汉军的进攻,匈奴动不动就要对整个部族进行战略转移。

特别是汉武帝末期,汉军屡次深入匈奴的腹地,刚开始匈奴在自己的“家门口”和汉军作战,到最后匈奴要在自己的“卧室"和汉军作战。李广利军团的最后一战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从北纬40°一口气打到了北纬50°,扫荡了整个蒙古高原。匈奴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在整个夏季,为了躲避汉军,所有人都不得不进行迁徙。


汉军发动的每一次主动进攻,无论成败都会打断畜牧业的生产链条,一户普通的牧民需要维持150头左右的羊群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为了应对汉朝的进攻,匈奴要经常动员大量的牧民参与战斗。不管战果如何,都会有相当数量的牲畜失去管理,更为严重的是,匈奴无法从这样的战斗中获取任何收益。

即使国内有几十上百万的流民挣扎在死亡线上,汉朝还是要坚持进攻,目的就在于要把战场保持在匈奴的土地上,让匈奴人去承受战争对生产秩序的破坏。当战争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的时候,即使全歼汉军,匈奴也无法获取更多的收益,更无法弥补经济上的损失。

在汉武帝去世的时候,匈奴人已经极度疲惫困苦,因为无规律的迁徙和营养不良,情况严重到了牲畜的胎儿都无法正常出生的地步。匈奴这样一个强悍的游牧帝国,从单于本人到普通的牧民已经被汉朝打出了厌战情绪。



三、汉宣帝和汉和帝彻底灭亡匈奴

汉宣帝本始二年,汉朝决定对匈奴进行补刀。这一年,汉朝动员了16万骑兵兵分五路进攻匈奴,同时派遣常惠统帅五万乌孙骑兵从背后夹击。匈奴人再一次驱赶着牛羊开始逃亡,当匈奴人在这一年的冬天准备偷偷报复乌孙的时候,又遭遇了寒潮和暴风雪,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和牲畜活了下来。这时候,北部的丁零、西部的乌孙、东部的乌桓都开始起兵蚕食匈奴,几万匈奴人和数以万计的牲畜被杀死。牲畜的死亡又造成了严重的饥荒,剩下的人又有30%被饿死,从此之后,匈奴再也无法维持,彻底分崩离析了。

最后给匈奴的棺材上钉上钉子的人叫窦宪。当时已经是东汉,匈奴已经分裂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公元89年,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率领着由羌人、南匈奴和汉军组成的联军击败了北匈奴的主力。公元151年,最后盘踞在巴里坤湖地区的匈奴呼衍王被汉军击败逃往西方,北匈奴消散在了历史中。



结束语

从白登之围开始,历经了351年的时间,汉朝终于在汉匈战争中笑到了最后。在击败匈奴单于之后,窦宪想把这次的功绩刻在燕然山上,于是就让班固写了一篇铭文。铭文的最后一段可以算是汉朝方面对整个汉匈战争所做的最后总结:踩在冒顿单于的土地上,焚烧老上单于的龙庭(宗庙社稷),对历史可以报偿三百年前匈奴对汉朝的羞辱。对未来,可以为后代子孙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交给后来者的将是一个疆域更加广大,汉朝的声威远播四方的世界。


三百年的汉匈之战打出了民族气节,打出了华夏的血气,虽然汉武帝时期不断征战让民生受到了很大损害,但是其功在千秋。汉朝之后,匈奴再也不能够骚扰边境,杀我百姓,他们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代价。否则一个没有目标只会四处征战的游牧帝国,卧于身侧,对于任何一个王朝都是巨大的威胁。

点赞2、郴州市 网友:郁菊幽香

很简单,因为当时匈奴遭受了天灾,也可以说是被人下了诅咒,天谴。

公元前89年,匈奴接连数月雨雪不断,轮番而下,牲畜冻死无数,可怜的一点庄稼被毁坏殆尽,一时间匈奴人缺衣少食,老弱倒毙无数,牲畜尸体又处理不及,引发了大瘟疫,匈奴人口大幅度减少,所以匈奴各部落就活不下去了,只得又北迁以躲避大汉兵锋。

但匈奴之败仅仅是因为天灾吗?

不!匈奴活不下去主要还是“人祸”,匈奴人自己作出来的人祸。

远在公元前215年,匈奴就屡次侵犯中原汉人政权,那时候还是秦始皇当政,秦始皇多猛呀!派蒙恬把匈奴人赶出了河西走廊,匈奴远遁。

但紧接着秦末大乱,楚汉之间打的不亦乐乎,劳民伤财无数量,打成了一片白地,天下穷困,后来刘邦终于收拾住了天下,可是新建立的西汉朝廷也穷的不像样子了,《史记》上说: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颜色一样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米至十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刘邦出门坐马车都寻不到四匹一样颜色的马拉车,堂堂宰相坐不起马车,坐牛车。

当时大战之后,西汉的人口也降低了一半,只有1500万,而战国时代,全天下是有3000万人口的。


但这个时候匈奴却趁机发展起来了,强大无比,看见西汉那么软弱所谓,所谓“趁你病要你命”,不欺负白不欺负。

公元前201年,刘邦立国刚一年不到,匈奴勾结韩王信发兵围攻太原,刘邦率32万大军御驾亲征,以为会马到功成,旗开得胜。以前不都是这样胜利的嘛!

刘邦打马疾行。

结果刘邦在山西平成(大同)白登山被匈奴层层围困,七天七夜不得出。

当时匈奴有多强大呢?

匈奴40万骑兵四面围住白登山,白登山西面全是白色战马,东面全是青色战马,北面全是黑色战马,南面清一色的红色战马。

反观刘邦,连四匹一样色的战马也找不齐。

刘邦自然大败,送上金银财宝无数,粮草铁器成山,最后还准备把自己大女儿送给匈奴单于,就是所谓的“和亲”,屈辱无比。

吕雉大闹,不得已,找了一个刘家另外的宗室女,自然也是金枝玉叶,送过长城给了冒顿单于,“和平”才算来临。

可是,谁也知道,双方算是结下了泼天大仇恨。

两个国家打仗,归根结底打的还是政治仗,打的还是经济仗,自己的政治不团结,经济不行,就要接受屈辱,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不然就是灭亡。

仇恨还要继续积累。

自此开始,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40年,60年间,匈奴人一共“娶”了汉朝七位公主,冒顿单于娶了三个,汉高祖刘邦一个“女儿”,汉惠帝一个“女儿”,汉文帝一个“女儿”。

匈奴人也不管乱了辈分,一连娶了三代女人做同一个单于的老婆。

接着匈奴人换了老上单于,汉文帝无法,只得又贡献了一个“女儿”,送过长城不管不顾了。

七年后,老上单于换了军臣单于,汉文帝咬着牙按照“和约”又贡献了一个“女儿”。

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继位,军臣单于伸出了脏手,问道:“你的公主呢?”汉景帝也是力不从心,不敢喊打喊杀,忍辱带气又贡献了一个“公主”给了军臣单于。

然后到了汉武帝继位,一样的“和亲”,一样的套路,汉武帝也在低他一辈的皇族宗室中挑了一位公主送给了军臣单于。

但是,送走了公主,汉武帝稳了稳心神,翻了翻汉景帝传给他的账簿子,心中可就不甘心了,寻思道:“我大汉这么富强了,早就今时不同往日了,干么还要‘和亲’?”

还是上面那句话,国家之间打仗归根结底打的还是政治仗和经济账。

其时,西汉的政治形势一片大好,经过刘邦杀戮异性之王,周勃陈平等人诛杀诸吕,汉文帝诛杀济北王淮南王,汉景帝平服“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自己又弄成功了“推恩令”。

从政治上来说,西汉各界力量完全团结在了汉武帝周围,指那打那,完全可以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去了。

经济上更不用说了,六十年的韬光养晦,所谓的“文景之治”不是盖的,天下富足异常!“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不可校”。

汉武帝自己也会敛财,又是改革币制,又是盐铁专营,还有算缗告缗盘剥的巨商大贾的钱财。

于是经过八年的政治经济两手准备,汉武帝继位第八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下令远征匈奴。

这是60年来破天荒第一次主动出击,汉武帝派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韩安国率三十万大军埋伏在马邑(山西朔州),又派了一个惯常和匈奴做生意的大商人聂壹去引诱军臣单于,让他越过长城来抢劫,聂壹假做内应,结果半路被军臣单于发觉,匈奴人马上民族,反应也快,立即引兵退走。

双方战争未打成。

汉武帝为了向天下臣民表达自己决战匈奴之心,下令把当时有机会有能力追击匈奴但畏战未追击的王恢下狱治罪,判处死刑,虽然汉武帝母亲王太后亲自出面求情,汉武帝还是最后逼着王恢自杀了。

天下人都知道汉武帝要和匈奴人决出上下了,自此,双方在边界小冲突不断,各有胜负。


五年后,汉武帝得到 一员天纵神将——卫青横空出世。

卫青仅仅率了三万骑兵,出长城,至陇西,大军到处,河套地区的匈奴人狼狈逃窜,匈奴楼烦王和白羊王放弃了草场西遁,卫青此一战算是一举解除了长安城多年的威胁,并且全甲兵而还

汉武帝见之大喜,随之政治手段和经济工作也跟了上去,下令移民十万去河套地区屯垦,同时修复了秦朝时期的旧长城派兵固守。

同时也给了卫青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封长平侯,食邑3800户。

三年后,卫青又出发,挥兵疾行,迅雷不及围住了匈奴右贤王,一番战斗,虽然被右贤王跑了,却逮住了他的王子十来个,部众近两万,还有无数的牲畜。

汉武帝大喜,他们老刘家历代祖宗受的委屈,累积的屈辱至此算是讨回了一点点。

大功有大赏,汉武帝等不及卫青率军回朝,派了使臣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又加封食邑6000户,三个儿子皆被封侯,跟随的诸兵将人人有赏有爵。

功名利禄最夺人心,汉朝朝野上下兴起了打匈奴人封官加爵以光宗耀祖的热潮,满天下母亲托关系找朋友送儿子入伍,妻子寻亲戚求邻居帮助丈夫参军。

所谓“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匈奴的灭国之灾就要来临了。

次年春,卫青领大军十万出塞歼灭匈奴过万人,牵回牲畜无数。

一个月后,夏天,草青风朗,正是打仗的好时候。卫青又出塞,这一次汉武帝又得到了一名天纵神将,霍去病仅仅带了八百骑雷霆出击,就斩杀了包括单于祖父在内的2028人,俘虏了匈奴单于的父亲和匈奴的国相。

总而言之,匈奴单于个人的家都破了,单于匹马逃走了。

估计应该也有匈奴公主被俘虏,不过一如既往,历史书既没写汉朝公主的具体遭遇,当然也不写匈奴公主的遭遇了。

这是“直捣匈奴王庭”了啊!

那么问题来了,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23年,短短十年间,匈奴的战斗力咋就如此不济了呢?被霍去病八百骑兵直接攻进了单于大帐,单于丢了爷爷,爹爹和子女一群,独自逃走?

很简单,这是匈奴人的“战争经济政策”决定的。

匈奴打仗从来是“以战养战”。

“以战养战”听起来很威风,其实很可怜,因为不能打败仗,一次败仗也不能打,只要打了一次败仗,抢不到物资粮秣,就要饿肚子。

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那有不打败仗的军队呢?

匈奴打一次小败仗,几次小败仗也许可以远遁,再找地方修整打回来,他们以前一直这样做的。

可是现在西汉是汉武帝倾国来战,不胜不休,胜了也不休。

西汉军队是卫青领导了,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匈奴人一败再败,都是大败,卫青追击的又紧,春天刚打完,夏天又打。

匈奴人的“战争经济”实在运转不动了。匈奴人一逃再逃,逃之又逃,逃之千万里。

自此后,卫青和霍去病等汉朝战将们每一次去打匈奴,基本上都要出塞一千多里之外,路途遥远,大漠荒芜,匈奴人居无定所,人又越来越少,战争是越来越不好打了。

30年后,时间到了公元前90年,卫青已经去世了,霍去病也已经去世了,可是汉武帝还活的好好的,他还有三年可活,垂垂老矣!

尽管汉武帝垂垂老矣,老的都老糊涂了,他对匈奴的恨意还在,只要得了匈奴的情报,无论多远,一定要派兵去打。

这一年,汉将李广利奉命出塞远击匈奴,也是汉武帝对匈奴的最后一击了。

李广利也不简单,率大军直接打到了范夫人城(今蒙古国达兰扎兰加德城西北),匈奴众部落四散奔逃,不敢和汉军战!

李广利只得扎下大营,各自分兵去追,总得抓些俘虏,逮些牛羊回去啊。汉武帝驾前,打匈奴无功而返是要受处分的。

可是这时候长安城内政治气候起了变化。

著名的 “巫蛊之祸”发生,长安大乱,李广利的妻子儿女全被下了大狱,传言都说李广利也曾经诅咒过汉武帝。

消息传回前线,李广利手抖脚颤,不知如何是好,既害怕又忧虑,决定孤注一掷拿出所有军力赶紧打一个超级大胜仗,以立功赎罪,救出妻儿老小。这时候他并没有想要投降。

可是他这一搞孤注一掷就犯了轻兵冒进的军事冒险错误,结果就中了匈奴人的埋伏,大败!葬送了七万汉军。

七万汉军,都是百战之师啊,都是汉朝的精锐之军,几十年了,汉军未有如此这等之败。

李广利知道是无可挽回,他回长安必死无疑,老婆孩子也必死无疑,然后他就投降了。

匈奴人不傻,知道李广利虽然此战失败,但他以前万里击败大宛牵回千里马,横扫西域,多少次追打匈奴,从来不是简单人物,对他看待的很重 ,要用他的军事才能。

狐鹿姑单于甚至把女儿送给了他,“既然长安的家被汉武帝杀完了,就再成一个家吧!大丈夫何患无妻!”

可是,李广利的上位得罪了一个人,这个人也是个投降来的降将,他叫卫律。就是迫降苏武的那个人。


卫律虽然血统是匈奴人,可是他自小在汉朝长大,长大之后做的是汉朝的官,和大音乐家李延年交好,得以被汉武帝重用,汉武帝看他匈奴血统,让他出使匈奴。

谁知道李延年淫乱后宫获罪被灭族,卫律害怕,投降了匈奴,匈奴单于因为他汉化很重,读书识字的,很是重用他,封他为丁灵王,让他常随身边办事。

李广利一投降,所有的一切压过了卫律,卫律不服气,他毕竟来的早啊,又是匈奴人,根深朋友多,买通了巫师,让李广利作为牺牲者祭祀单于母亲去了。

你看,李广利还是死在了“巫蛊小人”之手,被气的肝胆欲裂,临死之际大骂诅咒说:“我死必灭匈奴。”

不知道是不是李广利的诅咒起了作用,还是正常的气候突变。

李广利死后,匈奴之地接连数月大雪大雨不断,冰水横流草原,种植的庄稼也都被雪压死,

冻死牲畜无数,老弱孩子无数,活着的人只得埋葬老弱,那些牲畜也就没能力抓紧掩埋,瘟疫又兴起,死人更多......。

匈奴人活不下去了......,青壮者纷纷丢弃老弱病残努力又逃......。

自此,匈奴再无力犯边境。

如果,匈奴人不被汉武帝暴打几十年,失去财产无数,也许就有力量躲过风雪灾,避过瘟疫。

可是没有如果,自作孽不可活。

点赞3、贺州市 网友:多好笑@

汉武帝搞定匈奴问题,并不是全靠杀人;事实上,就算对于匈奴,十几万人也伤不了它的根本,要知道当年战国时期李牧曾一战斩首匈奴十万,但只能暂时遏制住匈奴,没过几十年,匈奴又重新崛起了,而且很快称霸了亚洲。


匈奴,它铁血弯弓,它全民皆兵,它实在是一个太可怕的对手。早在汉初,草原民族中除成吉思汗外最杰出的军事统帅、骑兵大兵团战略的创始人,匈奴冒顿单于就已向东征服了悍勇的东胡民族,占有大兴安岭辽河上游地区;向西攻破了强大的月氏民族,并降服楼兰、龟兹等西域三十六国,将祁连山天山一带万里沃土全部收入囊中;接着又向南攻取河套地,兼并北狄的分支楼烦和白羊部落,与汉朝西北边郡连接;然后还向北降服了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大大小小诸多游牧部落,拓地远至俄罗斯贝加尔湖,将整个蒙古高原及部分西伯利亚冰原全都统一在自己的兵锋之下;其后匈奴又箭指中原,侵入燕、代,并占领了长城以北的全部地区。至此,匈奴的势力范围已超过汉朝数倍,疆域东西一万四千里,南北七千里,亚洲东部的草原大漠,全部归其所有。在它的巅峰时刻,匈奴骑兵数量总计多达四十余万,而汉朝全部兵力不过才三十余万,骑兵更是少得可怜。


事实上,李牧蒙恬时的匈奴部落,与汉初冒顿单于统治下的匈奴帝国,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存在。

秦时匈奴

西汉初年之匈奴


那么面对如此强大之匈奴,汉武帝是如何让它一蹶不振,彻底退出亚洲历史舞台的呢?


首先,养马。


汉朝初年,汉马奇缺,刘邦的御驾想找几匹毛色相同的马都找不着,而丞相萧何都只能坐牛车,因为当时一匹马贵至百金,这价钱在当时可以买到三千亩良田!所以文景皇帝开始疯狂的养马,政府在边郡设立了三十六所官方马苑,由太仆直接负责管理,其手下养马士卒多达三万余人;同时鼓励各郡国及民间饲养马匹,规定有马一匹,就可免除三个人的兵役。这样,中国的养马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到汉景帝晚期,仅官府的苑马就有40余万匹,市场上的马价最低时竟降至仅四千钱。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大江南北每个大街小巷都是马,田野里更是牲畜成群不可胜数,但凡家境还算殷实的人都乘公马,你骑匹母马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要是再厚颜无耻骑去赴宴的话,小心可别被主人家扫地出门了!

所以,在汉武帝晚期,汉武帝历经漠北大战之后,还能随随便便就组织十八万骑兵去边塞耀武扬威,并给匈奴乌维单于下了道战书,给了他两个选择:

第一: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

第二: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何苦逃沙漠。


而在自己疯狂的养马爆兵的同时,汉朝对匈奴采取了疯狂的经济战与掠夺战。

对,你没看错,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游牧民族才能掠夺农耕民族的。汉武帝的伟大创举,就是实施了对游牧民族的掠夺战。

如河南之战,卫青大军共虏获牛羊马匹数量多达百余万头,汉朝边郡现今的畜产总数也不过如此。

汉朝发财,匈奴自然亏大了,从前他们每次入侵汉边郡,抢掠的畜产也不过数万,这下子自己反一口气损失了百余万,等于前面七十年积累的战果连本带利全赔了进去。此战匈奴兵力虽损失不大,但经济遭到了严重打击;更重要的是,匈奴失去了肥美的河套草原塞上江南。

再如漠南之战,卫青大军所获匈奴右贤王部畜产数千万,更是河南大捷的十倍。

再有河西之战,霍去病夺取了河西走廊,使匈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河西草原与祁连牧场,从此匈奴人日夜夜夜唱起这首著名悲歌,简直如丧考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接着,汉武帝又徙民屯北,巩固战果,遣平陵侯苏建兴民夫十余万筑朔方城与五原城,又遣霍去病与李息建河西四郡与金城郡,并从帝国各地,迁居数十百万的百姓于此,农耕放牧,以民养兵,进一步压缩匈奴的生存空间。


至此,连番大战之下,匈奴虽然只损失了七分之一的军队,但畜产与草原已损失近三分之一,不能再跟汉朝耗下去了。

于是,一场悲壮的大迁徙开始了,匈奴单于部军民共数十万人,集体离开了他们繁衍生息的家园,用车马载着他们的帐幕与家当,越过一个又一个的戈壁沙漠,去往遥远的漠北苦寒之地,从此一蹶不振。


最后,在汉武帝后几代人的努力下,匈奴最后的肥肉西域诸国也归属了汉朝。匈奴在亚洲再也混不下去,于是归顺的归顺,西迁的西迁,整个民族分崩离析,终于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点赞4、松原市 网友:温暖的光

整个汉武时期,匈奴还没有到一蹶不振的地步。

汉武帝征伐匈奴分为两个阶段,从公元前的133年马邑之谋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决战是第一个阶段,这段期间涌现出了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杰出将领,将匈奴的嚣张气焰打压了下去,打出了让后世武将艳羡不已的“封狼居胥”的传奇战功。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此后匈奴远遁漠北,漠南无王庭,不敢再跟汉军硬碰。汉军也经过连续十多年的征战,国力疲敝,无法再深入漠北数千里,主动寻敌作战,如此给了匈奴人喘息的时间。

公元前103的浚稽山之战年至公元前90年速邪乌燕然山之战,匈奴人经过20年的生聚,重新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与汉军的4场大型的战斗中,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挫败了汉军将其彻底消灭的努力。

至此,汉匈双方都无力进行作战。汉武帝下《罪己诏》,恢复发展生产,将彻底解决匈奴问题留给了后代。匈奴人则躲过了亡国危机,沾沾自喜,派出骑兵前往西域各国招降原来各属国,西域各国又一次要在汉匈两强间选边站。匈奴虽然不好惹,但是汉朝当时实行的也是“霸道政策”,同样不好惹。

直到公元前60年,由于接连不断的天灾和经过修养生息恢复实力的汉军及其盟军的持续打击,最终匈奴分裂,南匈奴附汉,北匈奴西迁,漠北清靖。

(汉家宫阙)

自从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战,汉匈烽火燃起,到公元前60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为标志,将匈奴势力排挤出去,汉匈之间一共打了140多年的战争。如果加上公元89年东汉窦宪对北匈奴的最后一击,匈奴彻底消失在漠北草原,汉匈之间的战争竟然断断续续打了将近300年。相对于汉朝周边的其他势力,匈奴人无疑是一个强悍、可敬的对手。正是匈奴人的陪练,才练出了汉军的“一汉抵五胡”的铁血气质,铸造了历史上唯一一个“列国以弱灭,独汉以强亡”的朝代。

草原骑兵之所以难以制服,并非他们天生神功附体,刀枪不入,而是他们如影随形,倏忽而聚,倏忽而散,步兵大集团如果不借助地势将其围住,逼迫其短兵相接,不然很难给他们造成严重打击。即使击败了他们,也不过是击溃,散兵游勇在草原上集合后又能形成一支大军。

汉武帝的持续作战,使得草原民族历代以来的战争策略都失效了。他们发现不管怎么逃,都会遇到汉军的穷追猛打,逃无可逃。最后被逼无奈,与汉军正面硬抗,却抵抗不了汉军的强弓硬弩,最终失败。更让匈奴人可恨的是,之前农耕民族之所以不愿意进攻草原,是因为草原上没有什么可抢的。这帮汉人来了,竟然对马牛羊动了心思,卫青每次出塞,都虏获牲畜百万头。

对游牧民族来说,牲畜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虏获的这些牲畜未必都要杀死吃掉,千里迢迢从河套赶到长安也是一个大工程,估计弄的整个上林苑都是马牛羊了。匈奴人估计是眼巴巴地看着汉朝骑兵拿着马鞭驱赶着羊群入塞,打又打不过,心里都在滴血。

(我的牛羊都被抢走了)

汉军强抢牛羊还不算,更让匈奴崩溃的是,汉军还喜欢圈地筑城。河西走廊被抢走了,修筑了四个城,虽然匈奴人悲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藩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但是更让他们痛苦还在后面。河朔大捷后,汉武帝在朔方设郡筑城,占着地不走了,还从内地调了30万人。汉武帝在塞北画了一个圈,在匈奴人眼皮子底下掀起了一场经济建设大潮。汉武帝说,但凡是过去朔方的,每个人都能免费分得上好的田地,朝廷还拨发种子农具。

匈奴人悲叹,难道长城不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线吗?你们都捞过界了。打又打不过,抢都抢不得。匈奴人还在舔着伤口,不得不远走漠北,将戈壁滩以南的丰美草原都让给了汉朝。

漠北草原气候更加恶劣,能够承载的人口更是有限。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匈奴单于能够调发的兵力只有3万多人。

(汉武帝在塞北画了一个圈)

在公元前103年,匈奴人终于挨不了漠北的苦寒,贵族预谋政变,邀汉武帝为外援。汉武帝认为这是解决匈奴问题的良机,因此就派了赵破奴带着2万人骑兵北上接应。北行2000余里,才知道匈奴贵族谋士不密被杀,本来要接应的同盟没有出现,反倒是匈奴单于带着3万人追过来了。最终,匈奴单于因为机缘巧合(主帅作死,带着一支骑兵小分队去找水,刚好碰到匈奴大营,因此被捉),成功迫降了一支2万人的汉军(士兵都是匈奴人)。匈奴人自此实力才得以缓慢恢复,汉匈之间爆发了第二阶段的作战。

即使如此,匈奴人的势力远不比从前。可是,汉朝军队虽然依然英勇,却没有了卫霍那样的天才将领,因此双方都打的很艰难。相对汉朝的家底,匈奴在这种消耗战下,肯定不会是汉朝的对手。匈奴人最后也只是嘴上占了便宜,内心的苦处他们自己知道。

(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达到鼎盛)

所以,汉武帝通过第一阶段的作战,一共斩杀匈奴人不过10多万人,数量并不是很多,匈奴人因此实力大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匈奴是草原民族,本身人口就不多。其最鼎盛时,控弦不过30多万。汉军斩杀的10多万人,就已经占到了1/3。这被杀的10多万人可都是精壮人口,对于匈奴人的打击,不仅是军事方面的,还是经济方面。以一户5口人计算,直接影响了匈奴人50万人的生计。匈奴一共才有多少人?

其二,匈奴不是单一民族,而是草原民族集合体。在匈奴势力强大时,草原各个部族都自号匈奴。一旦匈奴势力衰弱,一些部族就趁机脱离匈奴,自谋发展。如浑邪王、休屠王两部4万多人,在河西之战后选择了投降汉朝。西域诸国也在汉军征讨大宛时,纷纷改旗易帜,成为了汉朝属国。匈奴人的兵力来源更加少了。

其三,汉朝不仅打军事仗,还打经济仗。相比明朝的犁庭扫穴和秋后纵火,汉朝玩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汉朝抢夺游牧民族的马牛羊财产,让匈奴人的生计无从着落;在水草丰美的地方筑城,让匈奴人无法回到故地,只能远走漠北。

所以,汉朝人不仅武力强大,敢打敢拼,脑袋也很灵光,“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匈奴人这样的游牧帝国,不管放在哪个地方,都能够横行无忌,无奈分到了东亚组,成了汉朝铁血军团的陪练。

点赞5、邵阳市 网友:尘土飞扬

最后的汉匈之战,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7万百战精兵出五原,再度征伐匈奴。这是汉武帝对匈奴的最后一次作战,企图一战平灭边境大患。可惜的是,李广利最终兵败投降,7万汉家儿郎埋骨草原,让汉武帝至死也没有实现心中的愿望。这次“燕然山”战役可以说是汉匈两国赌上国运的大战,他的失败,让大汉几乎耗尽国力,险些崩溃。而匈奴虽然获得了这场大战的胜利,但也没能改变他们走向灭亡的事实。

公元前90年,刚沉寂不久的匈奴人,再次兴兵大肆入侵了五原郡,烧杀劫掠,打破了汉朝边境安宁。已经67岁高龄的汉武帝闻听此消息后,豁然大怒。已经有些“老眼昏花”的他,保持了一贯的强硬,不顾国内民生凋敝,政治动荡,悍然集合仅剩的全国之力,再次发起远征,誓要给予匈奴人一个惨痛的教训。汉武帝下令,调集了14万大军,分成左中右三路,令李广利率七万大军出五原,商丘成率三万人出西河,马通率四万人出酒泉,三路兵马齐进,深入漠北追击匈奴。

匈奴人经过汉武帝长达40多年的连续打击下,已经不复当年辉煌,都被打怕了,闻听汉军来袭,第一反应就是收起蒙古包,赶着牛羊向草原深处逃跑。这次也不例外,14万大军像“三叉戟”一样在草原上横扫而过。马通的4万骑兵从酒泉郡出发,一路探向天山方向,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可惜一直没有寻到匈奴人军队,最后去草原旅游一圈后就班师回朝了;商丘成率大军出西河郡,攻向涿邪山。起初他们也遇到匈奴人,在回程的路上才被3万匈奴骑兵围攻。但商丘成反应迅速,布置得当,最后反杀了匈奴骑兵,让他们被迫撤退。

李广利的7万大军,从五原郡出发,向浚稽山方向进攻。刚开始的行军非常顺利,在夫羊句山击溃了小股匈奴骑兵。但匈奴的主力怯战,李广利在后面追击,他们就不停地向草原深处迁移,根本不跟汉军交锋。李广利带着大军追击了上千里,已经深入草原中心,补给线已经很困难。按道理,现在李广利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班师回朝了才对。但是,恰好此时朝中爆发了“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自杀,诸多大臣被牵连,朝中人人自危。

随着巫蛊之祸的持续发酵,李广利的亲家,当朝丞相刘屈氂,也被内史郭襄举报参与了诅咒汉武帝之事。刘屈氂当即被失去了理智的汉武帝逮捕入狱,随后处死了他全家。刘屈氂这一死不要紧,关键是还暴露了他跟李广利密谋拥立昌邑王刘髆的阴谋。于是,李广利也倒霉了,全家被汉武帝给抓进了大牢。出征在外的李广利听到这个消息后,乱了阵脚,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不就是束手就擒,回去等刘彻处理,要不就是用一场大胜的军功,将功赎罪,换家人平安。

李广利最终选择了第二条路,毅然带着大军继续寻找匈奴主力决战。而匈奴人看到汉军紧追不舍,也是被激起了火气,于是开始计划反击。他们先是色楞格河以北阻击了汉军,佯装惨败,引诱李广利继续追击。一边,匈奴的主力也在燕然山下设下了埋伏。李广利求胜心切,带着大军一路追击,不知不觉间进入了匈奴主力的包围圈。匈奴几万骑兵尽起,一战击溃了汉军,李广利见事不可为,又不想回去接受汉武帝的处罚,最终带着剩余的兵马投降了匈奴。自此,中路7万汉家大军尽数丧失。

这次大战以匈奴大胜而告终,汉武帝丢失了再次出征的资本,可谓赔了个“底掉”,差点使得整个大汉朝陷入崩溃,汉武帝也在3年后病逝了。但是,匈奴虽然胜利了,却也没有扭转“活不下去”的处境。

此战后,汉武帝幡然醒悟,给自己下了罪己诏,结束了几十年的对匈战争,不再穷兵黩武,并且采取了很多措施挽救国内经济,使得西汉政权快速趋于稳定。公元前87年3月29日,强势了一辈子的汉武帝在五柞宫驾崩,汉昭帝刘弗陵继位。此后,大汉进入了休养生息的阶段,全力发展国内经济,让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

到汉宣帝刘询时期,西汉的国力再次达到了一个巅峰,兵强马壮,府库充盈。而反观匈奴,却是日渐衰落,甚至分裂成了南、北匈奴。相对弱小的南匈奴投靠了汉朝,北匈奴则继续与西汉为敌。公元前72年,汉宣帝召集了16万大军,联合乌苏的5万兵马,一起夹击匈奴。匈奴畏惧汉军,不敢接战,最后远遁西域。此后,大汉政权保持了绝对优势,匈奴再也不敢犯边。公元89年,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率领着由羌人、南匈奴和汉军组成的联军击败了北匈奴的主力。公元151年,最后盘踞在巴里坤湖地区的匈奴呼衍王被汉军击败逃往西方,北匈奴消散在了历史中。

曾经强盛一时的匈奴帝国,为什么最后却消散于历史中,“活不下去了”?

汉武帝当居首功

遥想当年,冒顿单于趁秦末汉初中原内乱纷争之际,带领着自己的部落首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征服了楼兰、乌孙、呼揭等20余国,将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地区收入了囊中,建立了强盛的匈奴帝国。那时的匈奴是草原上最强大的国家,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将视中原为了“猎场”。

反观中原大地,由于秦末暴政、楚汉争霸等原因,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初期,国内民生凋零,国力衰弱。据记载,刘邦居然连四匹一样颜色的马都凑不齐来拉车,朝中官员连牛车都没有。冒顿单于见此,雄心勃勃的他对中原生出了窥视之心。于是暗中勾结了韩王信,让其投靠匈奴,引汉朝来攻。果不其然,汉高祖刘邦知道消息后,带着20万大军御驾亲征。冒顿单于见刘邦上当,果断出兵,用30万骑兵将汉军围在了白登地区。眼看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汉高祖不得不用陈平之计,重金贿赂匈奴阏氏,以宗室女假称长公主,远嫁冒顿单于,这才得以脱险。但是,汉朝自此就开启了长达上百年屈辱的和亲之路,以换边境安宁。

这种屈辱,汉朝一直没有忘记。

公元前141年3月21日,年仅16岁的刘彻登基为帝。此时的汉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等多位皇帝的努力下,国内民生快速恢复,国力在不断增强,府库也日渐充盈,呈现了一派繁荣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刘彻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酎金夺爵盐铁官营,实行推恩令,让汉朝国力再次增强,中央集权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于是,在汉武帝继位后的第八年,雄心勃勃的他决心摆脱“和亲”的耻辱,将刀剑指向了强大的匈奴。他采取了聂壹和王恢的计谋,调集了30万精兵,在马邑设下埋伏,以马邑城中的财物勾引军臣单于来攻。

可惜的是,在军臣单于带领10万大军准备进入口袋时,被他识破计谋,及时退兵,使得汉军功亏一篑。虽然如此,但此次汉朝和匈奴算是彻底撕破了脸皮,汉武帝从此拒绝再和匈奴和亲,并且正式宣战,开启了长达40多年对匈奴的战争。

1.河南之战 公元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渔阳等地,汉武帝悍然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为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此战,汉军全部收复了河南之地,并且在此设置朔方、五 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

2.漠南之战 公元前124年,刘彻再次派卫青率军出战,进攻漠南地区的匈奴右贤王。此战打败了右贤王,俘敌一万多人而归。

3.河西之战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次率大军出战,突袭匈奴盘踞的河西走廊。此战歼敌4万多人,斩杀、俘虏了多名匈奴王,迫降了匈奴浑邪王部众4万人,全面占领了肥沃的河西走廊地区,在那里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移民实边戍守生产。

4.漠北之战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倾全国之力,组织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作为后勤保障,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及数万步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力求一战全灭匈奴主力。

这是决定性的一战,以汉朝全灭获胜告终。此战,共歼灭匈奴主力军9万余人,大范围地杀伤了匈奴的有生力量,缴获了大批生活物资,迫使匈奴王庭迁移到了漠北。

至此,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完成了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汉武帝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直接杀伤匈奴骑兵多达15万人以上,间接死于战争的匈奴人更是不计其数,有效地削弱了匈奴人的有生力量。并且还征服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彻底让匈奴和汉朝的攻防异位,让匈奴再也无力大规模前来犯边。同时,这也是匈奴帝国衰弱的开始。

漠北之战的十几年内,霍去病,卫青相继去世,但汉武帝仍然“春秋鼎盛”,他灭匈奴之心依然没有熄灭。一方面他通过外交手段孤立匈奴,一方面继续派兵持续征讨,始终保持着对匈奴的压制,让他在一次次战争中衰弱下去,不给匈奴一点喘息的机会。虽然在后面的战争中,汉朝大多是败多胜少,但刘彻依然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誓要为子孙打造一个安宁的边境。也是在他的一次次征战中,匈奴开始急剧的衰落,为以后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游牧民族有着天生的短板

匈奴是一个地道的“游牧民族”,他们不会种地,生存主要是依赖畜牧业,牛羊马的数量决定了匈奴人的数量。一旦匈奴人没有了这些牲畜,那他们也将无法生存。此外,草原上的物资非常匮乏,他们的生活必需品:盐、铁、茶等物资,都只能从汉人手里获取。这也是游牧民族喜欢劫掠农耕民族的原因之一,他们不劫掠,基本就很难发展壮大。而我们汉人则不同,古代的草原上基本没有我们的必需品,匈奴人没有的我有,他有的我也有。

汉武帝正是抓住了这点,大力发展骑兵,追平匈奴军队速度上的优势。然后每次都是准备充分后,再主动出击,将战场选择在了草原上。然后通过频繁的征战,不分季节地突袭匈奴人,不给他们安心放牧发展的时间,彻底地破坏匈奴人的畜牧业。同时,通过外交手段孤立匈奴,使他们不能通过贸易手段获取生活物资。

特别是在失去河南,河西走廊和漠南这几个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牧草繁盛的地域后,匈奴人因怯战,连王庭一起整体搬迁到了苦寒的漠北地区。这里全年的最高日平均气温才7摄氏度,比漠南相差近8度,汉代的晁错形容漠北地区“木皮三寸,冰厚六尺”,由此可见此地环境的恶劣程度。严寒天气严重限制了牲畜和牧草的生长,使得牲畜日渐瘦弱,到后来甚至连繁衍都成了问题。

而匈奴核心部族都搬到了漠北后,彻底地失去了对漠南、河西走廊等地的控制,使得他们在抵御天灾的时候,没有了其他的选择,只能待在漠北听天由命。而这也进一步造成了匈奴内部资源的枯竭,只能再次靠掠夺补充。恰好的是,汉武帝的外交政策和军队压迫,基本断绝了匈奴人从外部掠夺获取资源的途径,让他们进一步变得贫困不堪。

既然不能从外部掠夺,匈奴各方势力面对越来越少的资源,内部争夺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就是导致匈奴最终分裂灭亡的原因之一。本身都够困难的了,最后还自己人搞内战。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引起内部分裂,先后出现五单于争立的情况,混战不断,最后发展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的相互攻伐。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还投靠了汉朝,而北匈奴则在郅支单于的带领下,开始西迁,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

汉民族恢复力恐怖

在西汉建立时,由于秦末的动乱和楚汉争霸的原因,中原地区只剩下1600万左右的人口。匈奴这时也是最强大的,也只有200多万人口。到了汉武帝登基时,汉朝经过几十年的修养生息,已经发展到3600万人口,且国库充盈,而匈奴的人口依然是200多万,300万不到。由此可见,汉朝的恢复力是多么恐怖,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一次两次的战争失败,并不能伤到汉朝的根基,兵源也是很充足的,不用几年就可以恢复如初。这也是为什么汉武帝每次大战,都能征集几十万步兵和民夫为骑兵做后勤的原因之一,因为汉朝确实有这个底气。

反观匈奴则不同,他必须保证每次的出征都要掠夺到足够过冬的物资,然后取得胜利,要不然一个严寒的冬天就会让他们损失惨重。或者说一次惨败也能让匈奴“伤筋动骨”,要花上十几二十年,甚至更多时间来恢复。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匈奴怎么活得下去?据说在汉武帝末年,匈奴人在几十年持续不断的打击下,只剩下不到50万人,其中还大多数是老人、小孩和女人,能上马战斗的不足8万人。

总的来说,最后的匈汉之战中,汉武帝虽然失败了,但在他坚持不懈的各方面打击下,匈奴反而先活不下去了。可以说,汉武帝最终赢得了对匈奴的战争,将曾经强大的匈奴帝国带向了灭亡的深渊。

点赞6、安丘市 网友:夸饰伤感

汉武帝时期,汉军合计斩杀匈奴十余万。

这个数字,看起来“不过瘾”,但已经超出了匈奴的承受能力。

当然,更重要的是:匈奴所损失的,绝不仅仅是这些善战的勇士。

在汉武帝的持续打击下,匈奴国力遭受到不可逆的沉重打击。

匈奴,已经从大汉“忍辱事之”的超级帝国,逐渐变成大汉“虽远必诛”的对象。

汉武帝时期,歼灭多少匈奴军?

汉代对斩首、俘获等数据的审核非常严格。

云中太守魏尚多有战功,却仅仅因为多报了6个人头就被削爵重罚,可见汉代对战功数据核实之严苛。

所以,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人历次用兵,斩首数都是基本靠谱的。

上表仅统计了武帝时期歼敌数较多的几次战役。实际歼敌数量比这里多。

但是,单以歼敌数字看,汉武帝歼灭匈奴作战部队在10余万,至多20万左右,是基本靠谱的推测。

歼敌十余万,已经超出了匈奴的承受能力

对于习惯于动辄歼敌数十万的我们来说,这个数字可能不过瘾。

不过,这对匈奴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匈奴的疆域虽广,但人口“不能当汉之一郡”,而且很难像农耕民族一样实现爆发式增长。

《史记.刘敬叔孙通》记载:“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之士三十万”。

到汉武帝时期,随着匈奴征服西域、东胡,匈奴可征调的总兵力应当远大于此数。

但是···由于草原独特的生存环境,匈奴本族的人口、兵力不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

汉武帝所扫荡的河西、漠南,皆是匈奴本族聚居区,汉武帝所歼灭的匈奴军,也应当主要是匈奴本族的军队!

因此,这十余万兵力的损失,使匈奴丧失了一半左右的本族兵力。

而且,由于匈奴成年男子皆为兵,其损失的兵力需要很长时间才肯能恢复。

作为草原霸主,一切以武力说话。本族兵力的损失,不仅意味着其对汉威胁能力下降,更意味着其对所征服的部族、属国统治力的下降。

所以,近20万军队的损失,已经超出了匈奴的承受能力!

当然,仅就军队的损失而言,匈奴吃了多大的亏。大汉在汉匈战争中的损失同样很大!

可是,在汉武帝的持续打击下,匈奴在经济、政治上,都受了不可逆的致命伤!

这些致命伤,不仅使匈奴战争潜力大不如前,更使匈奴开始走向严重的内部危机。

丧失了最重要的财富来源

匈奴的财富,主要来源于两部分:草原的牛羊马及来自西域的赋税。

这些财富来源,都在汉武帝的打击下,损失惨重。

首先,是大漠以南优质牧场的丢失。

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大漠以南地区的畜牧条件要比漠北好不少。

匈奴强盛时,控制了祁连山、河套草原、阴山一带的牧场。这些地方牲畜繁衍便利,使擅长骑战的匈奴如虎添翼。

不过,在汉武帝的连番打击下,河西、漠南全部丢失,这些好牧场都归大汉了。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番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叹息,更是财富尽失、“由富入贫”的无奈。

随后,是匈奴对西域统治的不稳。

自冒顿灭月氏以来,匈奴征服了西域大部分地区。匈奴在焉耆、危须等地设立僮仆都尉,“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自汉武帝攻取河西,控制河西走廊后,大汉与西域的通道已经打通。

同时,随着匈奴退到大漠以北,对西域的控制力大减。

由此,西域各国开始在大汉与匈奴之间摇摆,匈奴在西域不再“一家独大”。

人也少了,马也少了,钱也少了,匈奴人的日子不好过了!

从令人窒息到被人窒息。

汉武帝之前,匈奴对大汉有着令人窒息的威慑能力。

从匈奴的河南地(河套草原)出发,骑兵不过一二日便可抵达大汉心脏——长安。

从匈奴王廷所在的阴山南麓,匈奴可以随时组织起数万大军,以压倒性优势进犯代郡、雁门、上郡等地。

在这种威胁下,大汉不但北境无宁日,而且,长安也时刻处于危险中!

在汉武帝的努力下,形势逆转了。

汉武帝收复了河南地及阴山山脉,使匈奴失去了威胁长安的能力,也使其威胁长城的能力大减。

这还不算,漠北决战后,匈奴在大漠北部边缘也变得不安全,王廷只有远迁到更为偏远,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漠北深处!

现在,感受到窒息的,变成了匈奴人。

攻守易势!

汉武帝的巩固之策,使汉匈主动权彻底逆转

漠北决战后当年,汉开始开拓宁夏及甘肃北部地区。

大汉修筑了光禄、居延、合居三城,开沟渠、置田官,并迁徙关东贫民前来充实。

随后,汉武帝又派遣了五六万吏卒前来。

大汉以城池保护迁徙的人民,又以人民养兵,建立了稳固的基地。

这是一个攻守兼备的决定。

以此为基地,大汉不但在北面树立了屏障。同时,以此为基地,既可以西向蚕食匈奴的地盘,更可以成为经营西域的基地!

原本令人窒息的匈奴,现在被大汉卡住了脖子。

霸业的衰落

要说匈奴此后就一蹶不振,恐怕是夸张了。

此后很长时间,匈奴依然是大汉的主要竞争对手。

李陵的悲剧、李广利的闹剧,在此后的战争岁月,匈奴仍然可以和大汉“互相伤害”。

不过,随着大片精华领地的丧失,大量人员、财富的损失,匈奴的国力已不能与以前相提并论了。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匈奴数次以数万兵力突破雁门、上郡等地,深入汉境劫掠。

河南地之战前,匈奴甚至考虑过直攻长安,威胁汉武帝本人。

此后,匈奴与大汉的战线,已被推到草原及西域地区,匈奴对大汉的威胁已经大幅下降。

而随着势力范围的大幅西移、王廷的北移,匈奴对征服区域的统治也变得不再稳定。

西域方向,匈奴王廷北遁后,其对西域的统治力大减。在大汉的支持下,乌孙等国开始反抗匈奴。

汉宣帝时,大汉在车师驻军,“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尽管他在西域仍然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他在西域的统治已经结束了。

草原方面,乌桓等部族迁徙到漠南地区,在大汉的支持下,时常向北掠夺匈奴财富。

更严重的是:随着漠南地区的丢失,匈奴的统治中心已经局限在漠北地区。而漠北地区恶劣的环境,使匈奴抗风险能力极弱。

在连续的自然灾害后,匈奴治下的部族归汉者日多,统治不断衰弱。

最终,在严重内讧后,呼邪单于南迁归汉,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前36年,郅支单于在西域被汉军所杀,前33年,呼邪单于归汉。

此后,北匈奴仍然常常令大汉头疼不已。

但是,匈奴,再也不是那个可以与大汉角逐东北亚霸主地位的超级帝国了。

他,已经从令大汉只能“忍辱事之”的超级帝国,变成了威武汉军“虽远必诛”的对象!


汉匈之间的恩怨情仇,已经变成了遥远的历史。

但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赤诚之心,永励后人。

点赞7、呼和浩特市 网友:把戏狗

匈奴一蹶不振,和死多少人没关系。当年,李牧也杀了10多万匈奴人,但匈奴依然强大。汉武帝能让匈奴一蹶不振,主要胜在了“鸡贼”二字。



鸡贼,来自北京话,是个贬义词,大意是狡猾、耍小聪明,同时还带着点猥琐。


但我这里的“鸡贼”,加了双引号,是贬词褒用。


毕竟,在战场上,能靠着“鸡贼”取胜,也是大智谋。


兵不厌诈,面对敌人,就应当不择手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胜利。


汉武帝打匈奴,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具有教科书般的教育意义。


不过,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梳理一下,匈奴和我们的恩恩怨怨。



和匈奴的恩怨情仇


匈奴,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我们的心腹大患。


战国时期,烽火连天,七国打得热火朝天,北方的匈奴部落,也逐渐强大起来。


他们以骑兵为主,经常南下劫掠。


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他智勇双全,常年驻守边疆,抵御匈奴入侵。


在敌强我弱的状况下,李牧开始想方设法让匈奴轻敌,最终成功歼灭匈奴10万余人,打得匈奴单于抱头鼠窜,十多年不敢来犯。


可惜,即使输得这么惨,匈奴也没有元气大伤,休养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劫掠我们。



秦始皇为了干掉匈奴,那真是煞费苦心。


他修长城,就是为了打匈奴,可结果是耗尽民力,社会动荡,秦二世而亡。


此时,匈奴没有伤筋动骨,依然是我们的心腹大患。


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匈奴是让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为了保存实力,西汉初年,汉朝皇室以和亲换和平,给匈奴送去了不少公主和财产。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


此时,汉朝积累了大量财产,撑得住和匈奴决一死战。


于是,汉武帝下定决心,要北上征服匈奴。


汉武帝的高明之处,在他和匈奴的对抗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鸡贼”的汉武帝


自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开始,汉武帝就改变了和亲政策,开始和匈奴作战。


他目标很明确——“灭胡”,即消灭匈奴,不给活路。


《汉书》: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既然不打算留活路,汉武帝自然不会傻到硬碰硬。


他的做法,相当“鸡贼”,但是特别管用。


简单概括,就一句话:趁你病,要你命。



其一,巧算天时,趁着天灾打仗


在和匈奴交战的过程里,汉武帝把天时用到了极致。


他每一次和匈奴打仗,都卡着匈奴人的天灾。


古代没有高科技,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


匈奴人主要靠畜牧业为生,天气一冷,牛羊可能被冻死,天气一干,草地荒芜,牛羊可能被饿死。


所以,相较而言,匈奴人的生存环境,要比我们恶劣很多。


而汉武帝每次发动进攻,都卡在匈奴人的天灾之际


每当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遭受重创,汉武帝就派出兵马,痛打“落水狗”


虽然,汉武帝在战场上,只杀了10万匈奴人,可在天灾面前,匈奴人的损伤,就不计其数了。


以往,面临天灾,匈奴人都是南下劫掠,抢我们老百姓的东西。


如今,汉武帝直接反其道而行,趁你病,要你命,先打为敬。



其二,占据地利,以战养战


匈奴人为什么难打?


并不是因为他们多厉害,而是他们打了就跑,不抢地盘,就抢老百姓的东西,抢了就跑。


我们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征服一个地方还要派兵驻守,安抚百姓。


匈奴人可不这样。


他们基本上骑着马来抢劫,有时候连粮草都不准备,一路抢粮草。


汉武帝很聪明。


当他决定主动攻击匈奴时,就学了这一招,把战火集中在匈奴人的生活区域。


你们不是总来抢我们吗?那我们也带着骑兵去抢你们!在你们的地盘放火!



当然,这里也要表扬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战神,没有他们,几个汉武帝也没办法这么玩。


龙城之战、边塞之战、漠南之战、高阙之战、阴北之战………这些赫赫有名的对匈奴的战役,绝大多数集中在匈奴境内,有的,还集中在匈奴人的重要生产圣地——河套地区。


你们不是总抢我们的老百姓吗?


我们也让你们的老百姓感受一下战火的折磨!


当战火在匈奴境内烧起来,不管打赢了,还是打输了,匈奴的生产活动都会遭到破坏,激烈一点的,他们的民众也会面临流离失所。



自公元前121年开始,霍去病接连发动两次河西之战,夺了河西走廊,彻底断掉了匈奴的右臂。


丢了河西走廊,匈奴人就真的伤筋动骨了。


这里土地肥沃、草地丰茂,是他们最重要的牧地之一。


丢了这里,匈奴最重要的生活来源就断掉了,想要再度崛起,希望也非常渺茫。


而抢到了河西走廊的汉武帝,开开心心在这里设置了四个郡,分别是:酒泉、张掖、武威、敦煌。



其三,巧用计谋,制造内乱


打仗,要恩威并施。


这一点,汉武帝就做得特别好。


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战后,匈奴单于浑邪王有点不想打了。


他萌生了退意,想要向汉朝投降。


此时,霍去病以为是诈降,便做了很多防备。


不过,浑邪王是诚心诚意来投降的,他直接带了4万匈奴人,一起投奔了汉武帝。


汉武帝一看,这不是送上门来的机会吗?


于是,他好好安顿了浑邪王,并册封他为漯阴侯,给予厚待。



此后,他就把浑邪王打造成活招牌,开始招降匈奴人,动摇他们的军心。


《汉书》: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票骑之兵也,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尽将其众度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数十钜万。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


在汉武帝的这番操作下,匈奴右部的势力基本土崩瓦解。


那些宁死不降的匈奴人,也不得不向苦寒的漠北转移。



为什么汉武帝能让匈奴一蹶不振?


汉武帝和匈奴征战15年,匈奴战死10万人,还损失了10万人口的民众,丢了土地肥沃的河西走廊,元气大伤。


在这个层面上,杀了多少人不重要,夺走了他们的赖以生存的土地,才最关键。


只是,有一个问题。


匈奴明明很强大,为什么汉武帝“鸡贼”的做法,能奏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来了解一下匈奴的真实实力。


简而言之,匈奴并不强大,只是,我们有更长远的目标。



匈奴的真实实力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匈奴最为强大。


当时,冒顿单于带领匈奴,征服了楼兰、乌孙等20多个小国,控制了西域了大块地方,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


在西域的一众少数民族中,匈奴的实力,无疑是最强的。


而同一时期的中原呢?


楚汉之争,刚刚结束,刘邦才刚刚平定中原不久。


此时,我们经历战火,经济凋敝,国库空虚,渴望和平。


刘邦不可能再去打仗,他要休养生息,还给老百姓一个太平的天下。


因此,几番权衡后,他不得不选择以和亲,来换取和平。



刘邦差点把自己大女儿送去给单于当老婆,后来吕雉大闹,才选了宗室女替代。


此后,为了维系和平,汉朝送了很多公主过去。


但即便汉朝初立,刘邦也想过彻底解决匈奴。


他带了32万兵马,征战匈奴,只可惜,冒顿派出40万精锐,刘邦反被围困白登,险些丧命。


《史记·匈奴列传》:是时汉初定中国,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


很多人认为匈奴实力超强,也源于白登一战。


可实际上,白登之战的失败,有很多的偶然性。


  • 比如,刘邦轻敌了;


  • 比如,匈奴策略性不迎战,四处游走,避免正面对决;


  • 比如,天降大雪,汉军30%左右的士兵手指被冻掉,而耐寒的匈奴人相安无事;


最重要的是,刘邦虽有32万人马,但按照作战习惯,大部队和辎重根本没跟上。


因此,匈奴并非有着我们无法企及的力量。


只是,这一次失败,汉朝元气大伤,如果继续对战,受伤的只会是百姓。


这一战后,刘邦选择和亲,开始维系和匈奴的和平关系。



长远目标的重要性


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容忍匈奴,也不是因为他们强大,而是我们要发展自己。


这是我们的长远目标。


如果非要和匈奴对决,我们未必会输。


正如《汉书》中所言:“匈奴之众, 不抵汉之一郡。”


我们不打匈奴,只是有更长远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休养生息,自我发展。


此后,汉朝的历代帝王,都以充盈国库为己任。


而这,也给汉武帝征战匈奴提供了物质基础。


长远目标,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



匈奴就没有长远目标。


所以,他们以战养战,四处得罪友邻,周边的国家基本上都被它骚扰过。


  • 比如,匈奴与月氏,有深仇大恨,它攻打月氏,把月氏王的头当喝酒的器具;


《汉书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 再比如,匈奴控制大宛,不允许当地的汗血宝马流通刀中原;


  • 再比如,匈奴与与乌孙常年也有嫌隙……


在汉武帝征战匈奴时,匈奴的名声,已经差到了极致。


当它节节败退时,周围小国恨不能趁火打劫,也不可能帮助它休养生息。


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来看,周边小国的态度,基本都是自保,根本没有参战的意愿。


某种程度上,匈奴节节败退后,一蹶不振,也和没有国家拉它一把有关。



写在最后


汉武帝给了匈奴迎头痛击,打得他们节节败退,但连年征战的代价,是西汉百姓苦不堪言,西汉国库从充盈到空虚。


晚年,汉武帝颁布罪己诏进行反省,决心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


至此,他仍然没有完成彻底歼灭匈奴的理想。


30多年后,卫子夫的孙子汉宣帝刘询帮他实现了这个夙愿。


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来到长安,向汉宣帝称臣。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犭册来朝,赞谒称籓臣而不名。


自此以后,匈奴不再是我们的心腹大患。

点赞8、开封市 网友:风与蓝天

汉武帝在位54年,同匈奴交战44年匈。而战争本就是一部烧钱机器,可以想像汉朝付出的代价。同样,匈奴为应对汉朝进攻,也耗费了无法估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何况,匈奴受到攻击之后,还会伺机反扑,如此又加剧了战争的密度。而战争的每一次暂告段落,其实是双方在喘息、休整,之后又起身继续下一轮的较量。

数十年间,汉朝同匈奴就是这么打打闹闹,一路走来。但是,汉朝同匈奴又像是进行了一场拳击赛,各自咬牙坚持打满了整个回合。表面上看汉朝最后一个回合失利,但在走下擂台的那一刻,匈奴却倒下了,原因就是受了很深的内伤。所以,一个回合的胜利也不代表整个场次的胜利,最终谁是胜者只有时间能够裁定。

(汉武帝剧照)

历数汉武帝时期,汉朝同匈奴的较量大致分为了三个阶段:即主动出击、胶着状态及失败的最后一战。

主动出击

从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到公元前119漠北之战,此为汉、匈交锋最为激烈阶段。双方投入最多,战争密度最大,强度最高,耗费最巨。下面做一下简单盘点。

  • 马邑之谋。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打算计诱匈奴10万骑兵进入马邑(今山西朔州),然后汉朝用埋伏于两侧山谷的30万人马围而歼之。结果军臣单于没有中计,汉军无功而返,从此双方撕破脸皮,全面开启战争模式。
  • 龙城之战。前129年,由李广、公孙贺、公孙敖、卫青各率一万人马分四路出击。结果公孙贺“旅游”一圈儿回师,公孙敖率少数残兵逃回汉朝,李广全军覆没险遭俘虏,只有卫青于龙城斩敌700余人。
  • 河南之战。前127年,匈奴进攻上谷、渔阳,卫青同李息率军出云中,然后转变兵锋,出匈奴意料突袭了高阙(今内蒙古阴山西长城口)和陇西(今甘肃临潼南)。由于匈奴没有防备,被汉军击溃,数千人被斩杀,白羊王及楼烦王遁逃。汉军剿获牛、羊上百万头,并收复河南地(河套平原)
  • 七将军伐匈奴。前125年,匈奴3万人马入侵上郡、定襄、代郡,大肆劫掠边民。第二年春,汉武帝命车骑将军卫青率3万骑兵出高阙,命苏建为游击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公孙贺为骑将军、李蔡为轻车将军从朔方出高阙,命大行令李息、岸头侯张次公出军右北平。汉朝共10余万大军杀向匈奴。此战,匈奴右贤王部大败,1万5千余人成为汉军俘虏。
  • 定襄出击。遭遇大败的匈奴再次侵扰代郡,汉武帝迅速反击。前123年春,汉武帝命卫青率公孙敖、公孙贺、赵信、李广、李沮、苏建从定襄出兵,北击匈奴。最终杀敌数千,匈奴溃逃,汉军回师。同年秋天,卫青率上述六将军再出定襄,寻歼匈奴。最终分兵后,苏建全军覆没,赵信兵败投降匈奴。
  • 河西之战。就在卫青率领各部进攻匈奴的同时,汉武帝命霍去病率800精壮骑兵出击匈奴,取得惊人战绩。尤其在河西之战中,霍去病灵活机动的战术,给予匈奴重创。而正是由于霍去病的胜利,汉朝开始控制河西走廊,匈奴势力向漠北收缩,致使汉武帝产生了收官之战的想法。
  • 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汉武帝寄予厚望,目的彻底歼灭伊稚斜单于及其主力。为此汉武帝做出周密布署,一方面命卫青率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共5万骑兵从定襄出击,围歼单于主力。另一方面由霍去病独自率领5万骑兵直插匈奴左贤王部。为确保此战大获全胜,汉武帝又投入14万匹战马作为备用,另派数十万总兵转运粮草。结果,霍去病歼敌7万余人,俘虏匈奴军官、将领83人,然后于狼居胥山祭天,姑衍山祭地。而卫青部没有完成既定目标,致使伊稚斜单于率残部遁逃。

(卫青剧照)

虽然漠北之战汉朝战绩辉煌,匈奴几乎一蹶不振,但是汉朝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数万士兵阵亡,而且14万匹战马只剩3万。因此,现实的情况迫使双方不得不叫停战争,进入休整期。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发动平定西羌、西南越战争。当西南战事结束,汉武帝又将目光重新定格在匈奴身上。但是,连年的征战使汉朝国库空虚、民生疲弊,所以出于现实考虑,汉武帝调整策略,由武力征服转为武力震慑与外交收服。由此汉匈奴战争也陷入胶着状态。

(霍去病剧照)

胶着状态

严格上讲,汉、匈的胶着阶段应该从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结束,到公元前99年李陵、李广利出击匈奴算起。再此10年间,汉、匈关系有所缓和,虽然战争不是首选,但战争还是必选。

  • 公元前111年,公孙贺、赵破奴深入漠北数千公里扫荡匈奴残余。匈奴闻讯遁形,汉军无功而返。
  •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轻率18万骑兵巡视朔方,震慑匈奴,并派使臣郭吉向当时在位的乌维单于(伊稚斜之子)当面下战书。要求匈奴要么决战,要么称臣。结果,乌维单于扣留汉使,既不应战,也不称臣,汉武帝只好回师。
  • 公元前105年,乌维单于去世,其子乌师卢继位,又称“儿单于”。儿单于性格暴虐不能服众,所以左大都尉打算杀死儿单于投降汉朝。汉武帝喜出望外,一面派公孙敖受筑受降城,一面派赵破奴率2万人马前往接应。结果,左大都尉行动失败被杀,赵破奴全军覆没。
  • 公元前102年,儿单于去世,其叔叔左贤王呴犁湖继位。当年秋天,呴犁湖率军南下,并突破汉朝五原塞防线。不过,汉朝援军即时赶到,匈奴仓惶撤退。
  • 公元前101年,呴犁湖去世,其弟左大都尉且鞮侯继位。汉武帝下诏,决定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但是且鞮侯很滑头,频频向汉朝服软示好,主动送回了之前被扣押的汉使。所以,汉武帝似乎看来了收降匈奴的希望,于是举起的宝剑迟迟没有落下。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准备说服其臣服汉朝。结果且鞮侯并不买账,于是副使张胜便萌生了刺杀之前投降匈奴的汉使卫律,然后劫持单于母亲降汉。但是,计划很快败露,并未参与谋划的苏武被扣押。

苏武被扣押,标志着汉武帝外交收服匈奴失败。失望之余,汉武帝重拾兵戈,进攻匈奴。但是,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汉朝败多胜少,损失惨重。最后,加上巫蛊之乱的影响,及汉朝内部危机四伏,于是迫使汉武帝在有生之年的对匈战争画上句号。

(汉武帝剧照)

失败的最后一战

汉武帝的最后一战从公元前99年开始,持续到公元前91年,在这近10年的时间时,汉朝几乎没有胜算。

  •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率3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派李陵(李广之孙)率5000步兵从居延遮虏障出发,进攻匈奴。李广利于匈奴左贤王于天山脚下激战,最终杀敌万余,自损2万有余。而李陵于浚稽山陷入匈奴主力包围,激烈数日,兵败投降,只有400余名汉军逃回汉境。
  • 公元前97年,汉武帝命李广利、强弩都尉路博德、游击将军韩说、因杅将军公孙敖分四路,总合骑兵、步兵共计21万,分别从五原与朔方出兵杀向漠北。且鞮侯单于主动迎战,汉军失利而归。
  • 公元前91年9月,匈奴狐鹿姑单于(且鞮侯之子)率兵入侵上谷、五原。李广利率7万人马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率兵2万出西河,重合侯马通出西河,共击匈奴。狐鹿姑单于撤到郅居水列阵迎战。李广利到达郅水居后同匈奴左贤王、左大将军部展开激战,杀敌无数。由于当时李广利得到妻子因巫蛊案被囚的消息,所以想扩大战果替妻赎罪。结果又被狐鹿姑单于反败,李广利只好投降匈奴。

李广利的叛逃,给予汉武帝心理上沉重打击。李广利是汉武帝最宠爱的妃嫔李夫人的哥哥,自从霍去病去世、卫青沉寂后,他被汉武帝寄予厚望。虽然李广利军事才能差强人意,汉武帝也有赶鸭子上架的意思,但是汉武帝把他当做了重要支柱。所以,最后的汉、匈战争如同汉武帝用李广利做孤注一掷,结果血本无归。再加上巫蛊之祸儿子刘据的冤死,不堪重负的老百姓已经在各地举旗起义,汉武帝开思反思施政弊病,最终轮台罪己,还百姓休养生息,对匈奴战争画上残缺的句号。

匈奴为什么活不下去了

从汉武帝停止打击匈奴,到时匈奴完全灭亡,实际上又经历了近200年的时间。所以说匈奴活不下去还为时尚早,不过匈奴走向衰落的趋势不可逆转,原因主要就是在同汉朝对抗的过程中受了很重的“内伤”。所以,从汉武帝主动息兵之后,汉朝同匈奴又进入了一个长达30余年的休整期。

(汉宣帝剧照)

汉宣帝时期,汉朝终于同乌孙达成“断匈奴右臂”联盟,并且开始全面经略西域。而匈奴从西汉初年就已经控制西域,迫使西域各国为其提供战略及生活物质,所以匈奴能同汉朝周旋数十余年而顽强不倒,同得到西域各国的资助有很大关系。因此,自从汉朝控制西域之后,匈奴的战略空间才发生实质意义上的缩减。

后来,草原上天灾不断,匈奴内部矛盾对立,一度出现“五个单于”争位的混乱局面。最终,郅支单于同呼韩邪单于兄弟俩胜出。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为得到汉朝的支持,率部归汉。公元前44年,汉军将郅支单于消灭于康居,呼韩邪又成为匈奴大单于,至此汉、匈关系进入全新的和睦时代。

然而,当王莽建立新朝后开始排挤匈奴,致使匈奴同中原关系恶化。王莽之后,中原再度统一,而匈奴却陷入分裂的泥潭不能自拔,最终大浪淘沙之后又分裂为南、北两部。同样南匈奴依附汉朝,北匈奴同汉朝继续对抗。不过,此时的北匈奴同当年的匈奴不可同日而语,与东汉也不是一个体量,所以越是对抗,越是没有出路。

公元91年,汉将耿夔于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匈奴单于亡命天涯。接下来,北匈奴又遭到之前依附民族的集团反攻,草原上已经没有立锥之地。公元93年,北匈奴被迫率残部西逃。从此,匈奴称霸草原的时代结束。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点赞9、景德镇市 网友:假天使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公元前133年,汉元光二年,汉武帝集结了30万大军,在马邑伏击匈奴,却被匈奴提前侦知,功亏一篑。

但汉武帝并未放弃他对匈奴由和到战的决心,此后的10多年里,汉军前后发动了9次对匈奴的大远征。

但在这之后,匈奴仍能与汉廷分庭抗礼数十年,直到汉宣帝时才一蹶不振。可见匈奴的衰落,并不完全是因为被杀伤的这10多万人。


一、10年9次大远征,战果几何?

从公元前129年到前119年的10年间,汉武帝一口气发起了9次对匈奴的大远征。

第一阶段,试探性战役,由败转胜,共3次战役。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部署四将军分别从四郡出击,全面攻击匈奴本部;第二年,汉武帝又令卫青、李息分两路出击匈奴本部。然而两次攻击声势虽大,却收效甚微。

前127年,汉武帝发动第三次战役。这一次,汉军歼敌数千人,收复了中原故地河南地(河套地区,非现在的河南省),设置朔方、河西两郡。

从三次汉军的部署来看,汉武帝对匈奴的了解十分稀薄,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河南之战的胜利,让汉武帝看到了希望。他铆足了劲,把祖祖辈辈积攒了70多年的家底全部拿了出来,誓要与匈奴一决胜负。

第二阶段,决战失利,瞄准河西,共5次战役。

在得到张骞带回的西域信息之后,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再次发动大战。

汉军的目标是匈奴右贤王部,也就是河西和西域一带。这一次战役战果巨大,右贤王逃窜,汉军俘匈奴男女15000多人,大小首领10多人。

河西之战的胜利再次让汉武帝头脑发昏。次年,汉廷连续发动了两次大决战。元朔六年,前123年春,汉军十余万人快速出击,斩首3000人后又迅速回转。

当年夏,汉军大举进攻,杀敌19000余人,但李广全军覆没、赵信投降,汉军的损失也十分巨大,史称阴山会战。

阴山会战失利让汉武帝认识到,匈奴已然强大,决战还不到时机。于是汉武帝再次瞄准河西,发动了第7、8次远征。

这两次远征,汉军采用了新的战术。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年轻的霍去病率骑兵出陇西,越过张掖,直抵酒泉,转战数千里,杀敌8000,俘两王,最重要的是摸清了河西地理。

当年夏天,卫青李广张骞等人率大军出右北平,牵制匈奴主力,而霍去病则再率精骑千里奔袭,并完成了对匈奴右部的包围,汉军阵斩30000余人,俘大小首领100余人。

两次河西之战震惊了汉廷,也震惊了匈奴。惨败的匈奴浑邪王担心单于问责,于当年秋杀死休屠王,投降汉廷。

面对突如其来的投降,汉廷颇为警戒,但霍去病力排众议,率军受降,成功接收了河西之地。汉廷在此设置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

第三阶段,漠北之战,共1次战役。

对汉廷来说,第二阶段的战役虽然大快人心,但付出也是巨大的,军械和兵源损伤且不计,战前汉武帝为激励士气,曾许诺大量赏赐,但战后,国库已经拿不出足够的现金赏赐将士,只能以物品代替或干脆打了白条。

然而,巨大的付出换来的战果,却不能完全令汉武帝满意,因为汉军并未战胜匈奴本部,而匈奴大部主力已经退居漠北,等待着机会卷土重来。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经过两年的准备,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拿出倾国之力,动员了10万精锐骑兵,分成两路,出征名单上几乎包括了所有名将,还有超过30万人保证汉军的粮草、辎重等后勤供给。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越过2000里的大漠,攻击漠北的单于王庭。

卫青率领的一支汉军遭遇匈奴单于,卫青后发制人,终于大胜,追击单于到杭爱山赵信城,等待一月后班师,斩敌19000余人,缴获匈奴祭天金人,烧毁匈奴物资;

霍去病率领的一路汉军则于匈奴左贤王部展开决战。匈奴分为左中右三部,右部已经在河西被打垮,本部被卫青战胜,左部战力相对完整。而此役,霍去病凭借强大军力,斩敌70000余人,终于击溃匈奴左部。至此,匈奴左中右三部皆被汉军击溃。

二、漠南无王庭,汉使何不归?

如果上述记录完全属实的话,汉武帝的9次远征,共俘杀匈奴军队161000余人,取河南地、河西四郡。此后,汉廷经济也面临崩溃,马匹奇缺,无力再次发动远征。

汉廷也基本完成了对匈奴作战的任务,史载,漠南无王庭。但这真的意味着匈奴完全衰落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匈奴虽有所削弱,但仍旧势力强大。

这一点,从两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

首先,在这之后,匈奴仍频繁略汉边郡,但汉军的进攻却大多以失败告终。

太初三年秋,匈奴人定襄、云中,杀略数千人,又入张掖、酒泉,杀都尉。

征和二年九月,匈奴入上谷、五原,杀略吏民。……三年春正月,匈奴入五原、酒泉,杀两都尉。-《汉书·武帝纪》

根据《汉书》的记载,子彧进行了统计,汉武帝9次远征之后,匈奴还曾入寇汉边郡共计7次,杀太守、都尉、边民的记载在4次以上。

面对频繁的攻击,汉武帝仍数次组织反攻。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赵破奴2万骑兵远征漠北,响应匈奴投降的左大都尉,却被匈奴围困,全军覆没。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被匈奴包围逼降;征和三年,前90年,李广利率军7万久战无功,因涉巫蛊之祸惧而投降匈奴。

如果匈奴一蹶不振了,就没有能力多次侵略边郡,杀民数千。如果说李陵是因为兵少,那么赵破奴的2万骑兵被围歼、李广利7万精锐被逼降,说明匈奴的实力仍旧十分强大。要知道,漠北之战汉军也不过10万骑兵而已。

其次,汉武帝多次遣使前往匈奴,却多被扣押杀死,很少全身而退,遑论完成外交任务。

元封元年,汉使郭吉前往匈奴劝降,乌维单于大怒,杀使团,扣押郭吉于北海;元鼎年间,王乌、杨信先后出使匈奴,虽全身而退,但未完成外交任务;天汉元年,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

《史记》记载,“汉留匈奴使,匈奴亦留汉使”。可见,汉匈双方不停的扣押对方的使者,又频繁的派出使者,宣谕同样的要求。而双方都不愿满足对方的要求,所以,最惨的便是被派遣的使者们了。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明知道没有结果,为何还要频繁遣使呢?

答案只有一个,没有其他办法。汉廷无力远征匈奴,又芥蒂匈奴的频繁骚扰;匈奴无力打败汉廷,却又希望得到财物。

这从侧面说明,匈奴还是强大的,若非有恃无恐,也不敢频繁扣留汉使。

三、汉宣帝为何赢得如此轻松?

那么,是不是说,汉武帝的远征只伤了匈奴的皮毛,而没有伤到匈奴的根本呢?

似乎也并不是这样。

汉武帝反攻失败后,直到汉昭帝时期,汉匈双方都未曾再有大规模的对战,直到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

这一年,汉军出动10万步骑,在5万乌孙兵的协助下,大败匈奴,匈奴阵亡39000余人;当年冬,匈奴共计乌孙,回军途中遭遇大雪,势力大减。丁零、乌桓、乌孙从三个方面共计匈奴,匈奴势衰,属国纷纷瓦解。

有人因此将匈奴的衰落完全归咎于雪灾,但事实上漠北寒冷,没有雪灾才是怪事。为何100多年间都没有因为雪灾而衰落,而偏偏是这一次呢?

因为匈奴的力量已经远不如前。

比起汉武帝时的数次苦战,汉宣帝这次军事行动,胜利似乎来得十分轻松。同时匈奴单于攻击乌孙时,仅仅“自将万骑”,比起强盛时控弦30万,动不动入寇3万骑、5万骑,可见势力早已大减了。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汉武帝远征匈奴后,匈奴并未一蹶不振;但却在休养生息数十年后,衰落了。

这就很奇怪了,汉帝国无力远征,休养20多年就恢复了,为何匈奴却相反,损失了10多万军队没有衰落,却在20多年后一蹶不振了?

四、草原帝国的命脉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经济关系的崩溃导致的匈奴分裂,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要等到几十年后才显现出来。

而我们没有发现,是因为我们总以中原帝国的视角,去看待草原帝国的兴衰。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中原帝国从秦汉时起就全面建立中央集权体制,而草原帝国匈奴却没有。

匈奴极盛时期是在冒顿到君臣单于三代,大约从秦二世时代一直到汉武帝中期。这一时期的匈奴除了本部蒙古高原以外,还有左部东北地区(原东胡之地),右部河西和西域地区。

在我们眼里,整个偌大的匈奴草原帝国是一个整体,但事实上却不是。左部是臣服于匈奴的东胡部落,衍生出了后来的乌桓、鲜卑等部;右部是西域一众小国,如乌孙、龟兹等,还有河西的休屠、浑邪部落;甚至于匈奴本部之内,还有林胡、楼烦、白羊等部落。

他们都是被军事征服后臣服于匈奴的,是匈奴的仆从国,只认同匈奴的宗主国地位,却并不承认自己是匈奴人。文化认同,使得中原帝国较容易维系臣民的忠诚,而相反,草原帝国则很难。

那么,匈奴到底如何维系他们的忠诚呢?答案是,军事威慑+经济关系。

军事威慑不用多说,他们服从匈奴,作战时派遣军队参战,也向匈奴纳贡;经济关系是指,匈奴赏赐给他们的必要生存物资和奢侈品,相比于前者,这是他们的命脉。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实,北地物产缺乏,想要这些东西只能向中原索取或者掠夺,而秦汉的强大使得他们难以再拿到这些,于是他们转而团结起来,在匈奴的带领下,一起向中原帝国索取。

这就揭示了,为什么汉武帝之前和亲能保持相对的和平,而汉武帝一旦断绝和亲就必要要战斗到你死我活了。

但汉武帝的远征匈奴,使得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匈奴多次战败,实力大减;另一方面汉帝国段绝匈奴和亲,他们再难从匈奴拿到这些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史记》和《汉书》多次提到,匈奴“贪汉财物”,西域“贪汉财物”的原因。

不仅如此,汉武帝在于西域相通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了打垮匈奴,汉武帝展开了经济攻势。只要交好大汉贡献方物,汉武帝不仅出手大方,还送公主下嫁。

于是,双方发现,没有匈奴这个中间商赚差价,大家反而都赚的更多了。

既然如此,匈奴的衰落只差最后一根稻草:匈奴的军事威慑。而偏偏,匈奴主力被汉军打的大败,远遁漠北,不敢再战。

于是,我们的史料中,可以看到,从汉武帝到汉宣帝的这段时间内,先是原汉人投靠匈奴的卢绾后裔等人回归汉廷,后是浑邪王和休屠王投降。

漠北大战后,西域诸国,乃至匈奴本部的左大都尉,都曾有向汉帝国投降的记录。然而此时,匈奴的军事威慑仍在,所以出现了西域的摇摆和匈奴本土的相对静默。

得不到和亲,单纯依靠军事威慑的强权必然不长久,但也能稍微维持一段时间。所以,直到20多年后的汉宣帝时,已经四分五裂的匈奴才开始显出颓势。

而此时的匈奴,虽然还能勉强维持,但经济压力下的容错能力却远远不如当初,所以,再次大败和雪灾才会成为匈奴一蹶不振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此,匈奴几乎彻底失去了军事威慑能力,而西域诸国、匈奴部落投降的频率和数量,变得越来越大。

所以,匈奴的一蹶不振,与其说是因为被杀伤的10多万人,不如说是因为战败带来的减势和和亲带来的经济崩溃。而河西的丢失和西域的倒戈,加重了匈奴的经济危机,最终导致了匈奴的分裂。

而分裂,才是匈奴真正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

文/子彧

点赞10、巴彦淖尔市 网友:聆风听雨

匈奴亡于内部的争权夺利,汉宣帝时,匈奴单于死了,匈奴出现了五位争夺单于之位的首领,均自称单于,五单于率领各自部众相互厮杀,损失惨重,最后,失败的呼韩邪单于率领部众投靠了汉朝,分裂了匈奴,称为南匈奴,南匈奴之后一直在汉朝的支持下打击北匈奴。五单于争立中的其他失败者不是战败被杀,就是向西迁移了。五单于争立的最后胜利者郅支单于虽然获胜,自己的部众也所剩不多,只剩下两千多人,看到呼韩邪单于投靠了汉朝,自己不是对手,不得不向中亚撤退,撤到了康居城。此时在甘肃屯田戍守的陈汤看到了机会,便假传圣喻,率领数千屯田汉军,招集了西域诸国联军,共数万人攻击了康居城,击败了只有两千多人的郅支单于,俘虏了一千多人,分给了西域联军诸国,丢出了一句“犯汉者,虽远必诛”的名言。

郅支单于虽然也死了,但匈奴还没有灭亡,匈奴仍分裂为南、北匈奴。同时,当匈奴人忙于自相残杀、争权夺利的时候,草原上的鲜卑族也掘起了,它也投靠汉朝,在汉朝的支持下和南匈奴一起打击北匈奴,趁机扩大自己的实力,取代匈奴。至东汉窦宪时,南、北匈奴都十分衰落了,窦宪因为参于谋害太后宠臣事败,为了将功赎罪,趁机对匈奴发起了战争,消灭了最后的匈奴单于,俘虏了几十万匈奴人和数以百万计的牛羊牲口,使匈奴人彻底丧失了称霸草原的实力,一些匈奴部族沦为汉朝雇佣军,帮汉朝作战,一些与一些鲜卑部族融合,后来发展为蒙古人。西迁的匈奴人也再也没有回来。

直至汉朝灭亡,匈奴部族仍然活跃在草原上,甚至进入汉地建立割据政权。鲜卑人更是一度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随着大批鲜卑人南下汉地,与汉人融合,北方草原上新的突厥部族也兴起了。

匈奴并没有活不下去,而是与胡、汉各族融合了。一部分西迁,大部分与汉人、鲜卑人融合,成为后来形成的汉族和蒙古族的部分。蒙古族与汉族的血脉联系,也正是通过匈奴人、鲜卑人和大量被掠走的汉人建立起来。北方游牧民族中包括了大量被游牧化的汉人后代。

点赞11、吕梁市 网友:倾冷之月

在汉匈之战的最后阶段,大汉明明输了三场赢了一场,匈奴占据上风,可处在优势的匈奴没有趁胜追击,让人费解。其实历史上的匈奴不是活不下去了,而是他们在获得阶段性胜利后,开始玩内斗。

汉匈之战,整个战争长达一百三十年,其中包括对峙,汉匈之间也互有胜负。但不管怎么说,汉匈之战中,匈奴永远处在劣势地位,原因无他,就是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实在是太差了,国家制度完全建立不起来,即便不去进攻他们,他们也会自溃,这也是秦汉时代,中原王朝都想着建造长城防御他们,而不是主动出击击败他们的根本原因。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这两个人横空出世,在汉匈百年对峙的历史中,独占鳌头。因为卫青和霍去病能赢,而且大赢匈奴,卫青挽回劣势,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后来将匈奴赶出南庭,封狼居胥,这都是汉匈之战最惊艳的数十年时间。

可谁知道,卫青和霍去病死后,汉武帝的晚年竟然又再次经历被匈奴击败的大挫折,导致三败一胜的狼狈战绩,而李广利更是导致数万汉军精锐覆灭,外战失利,内部经济压力过大,近乎崩溃,这让晚年的汉武帝都下了罪己诏,然后老老实实恢复国内经济。

汉代自刘邦的白登之围起,中原王朝其实是处在汉匈对峙的守势,也算劣势。刘邦利用了和亲之计,才保住了数十年的和平,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发动三十万军队“埋伏”匈奴,史称马邑之围,可这场大战没打起来,让匈奴识破而告终,卫青还未征北之前,汉武帝也很憋屈,和匈奴对战输多胜少。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追击让匈奴出现了一次几乎灭亡的危机,损失惨重,而漠北大战后,也很可惜,汉武帝派出已经封狼居胥山后的霍去病再次扫荡匈奴残余,谁知道霍去病早逝于途中,严格来讲,霍去病的死,给了匈奴崛起的机会。

公元前103年开始,因为赵破奴出击匈奴大败,汉朝又开始走向劣势,在四年后,汉武帝决定派出李广利,进行“报复之战”,谁知道李广利在此战中损失惨重,没有全军覆没那么夸张,但也损失了七成的力量,而李广的孙子李陵,就是这一战被俘虏。

汉武帝晚年,最后一次大败是公元前90年,李广利失误频繁,国内的巫蛊之祸的牵连导致他分心,最终李广利葬送了七万汉军,这也是当时朝廷为数不多的精锐,垂垂老矣,本来还因为卫青、霍去病意气风发的汉武帝下罪己诏,而漠北之战所建立的优势全部丧失,匈奴再次回归漠北草原。

但实际上,匈奴不可能再回到以往压制汉朝的优势,汉武帝晚年的三次大败,看似中伤大汉,可匈奴也好不到哪里去。

要知道,匈奴一直想要入侵中原王朝,根源在于他们的生产力落后,他们想要入主中原世界,摆脱北方草原恶劣的生存环境,过上安稳的生活。同样的,离开漠北多年的匈奴,其实已经元气大伤,漠北尚且环境恶劣,更何况他们被霍去病逼得再次北上,若不是李广利频频失利,匈奴自会自我崩溃。

公元前90年,李广利战败被俘后,匈奴有想过组织力量南下侵汉,可匈奴胜利不久后,北方草原的天气迅速变得恶劣,要知道,天气干旱或洪涝,对南方中原人民都有致命威胁,更何况是北方草原民族。战争胜利,可是经济却无缘无故崩溃了,匈奴自顾不暇,即便回到了漠北,也不敢再猖狂。

所谓活不下去,最根本的一个大原因,就是当时天气环境的忽然恶劣。

公元前90年,匈奴狐鹿姑单于深知内部情况的糟糕,和汉武帝约好互相不侵犯,而此时,汉朝国内为了恢复经济,汉武帝也同意了这次和平约定,就这样,大汉的大败没有造成被入侵的悲剧,而是形成了平衡的守势,毫不夸张地讲,若是汉武帝此时沉住气,再找到合适的将领,匈奴必然一触即溃。

不过还是那个道理,中原王朝不必主动出击,当匈奴遇上寒冬,遇上恶劣的天气,那就等同于汉家军队出征五年带来的效果。

要知道,自春秋战国起,中原地区的“粮仓”、“赈灾”等等制度已经建立,南方中原王朝的制度优势,让中原经济不仅不会倒退,即便遇到恶劣的天时,都能逆流而上。匈奴天气恶劣,中原也会有影响,但是中原有储粮,有完善的地方制度,而匈奴,或许连税收都做不到,牧民的收入不稳定,最重要的是,没有储备粮食的优势。

很糟糕,此时的匈奴还发生了内斗。

其实狐鹿姑单于在位时,匈奴政权就因为经济的崩溃而存在内斗的情况,公元前85年,狐鹿姑单于死后,壶衍鞮单于的即位引动匈奴的内乱,当时的左贤王对其极其不满,预谋着投靠大汉朝,如此一来,别说匈奴人还想着入侵大汉了,他们自身难保,一不小心,就会有覆灭危机。

匈奴的生存问题依旧存在,随着汉朝的经济的恢复,汉朝再次攀向占据优势的天平一端。

当时的游牧民族,生存的条件极其艰难,他们的强大大打折扣,和他们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如果匈奴解决不了补给问题和持续性问题,匈奴是永远战胜不了汉朝。随着汉宣帝即位,匈奴都没有想出反扑的方法,可是汉朝,已经想出了击败匈奴的方法了。

公元前72年,匈奴相对与大汉联谊的乌孙国下手,以此来削弱大汉的优势,实际上,汉宣帝和霍光的政策正是联合诸多邻国,进行对匈奴的包围封锁,本来还以为匈奴会因此对汉朝的政策造成影响,可谁知道,这一次讨伐乌孙国的匈奴军队,竟然是被乌孙国单独便可击败了,而汉朝五路军队,几乎没有帮上太大的忙。

由此可见,汉武帝晚间的四次大战对匈奴造成的伤害削弱,还有匈奴回归漠北之后环境恶劣造成的经济崩溃,已经让匈奴不复当年。虽然汉武帝不再,霍去病已逝,但事实上,汉宣帝时期的匈奴才是彻底没了爪牙。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建立,整个西域被汉朝牢牢控制,匈奴无力争夺西域,正式进入绝对的劣势。

公元前57年,匈奴自己都明白了,已经不能再和大汉抗衡了,于是匈奴分裂出了五个单于,五个单于的出现,宣告着匈奴的黄昏到来。五个单于各自割据,戏剧性的是,他们互相争斗的资本是:投靠大汉。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到大汉求亲,以联姻为纽带,替大汉守护漠南,王昭君就是此次联姻出嫁,而呼韩邪单于作为匈奴唯二存在实力的单于,他的投靠,意味着匈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汉朝的臣服,要比刘邦时代的和亲更加彻底。

这个时候起,匈奴已经走向落日,而回顾匈奴的轨迹,其实对他们造成最大的两次伤害,分别就是霍去病的漠北之战,还有汉武帝晚年的四次战争,两次战役,一胜一败,可大汉撑了过来,匈奴却被打废了,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向大汉靠拢。

所以汉武帝一生有胜有负,但他才是匈奴真正意义上的“天敌”,不可一世的匈奴最终被刘彻拖垮,这是汉匈对峙一百多年里,最标志性的转折事件。诚如上文所讲,其实汉武帝深知中原和草原对抗的逻辑,匈奴最后不是被击溃的,而是自我崩溃。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点赞12、晋江市 网友:冰樱之雪

从元光二年的马邑之谋,到征和三年的李广利三击匈奴,汉武帝时期的汉匈战争,持续了四十三年。在最后一战中,李广利兵败,七万汉军非死即降,汉武帝治下的西汉政权,由此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差点亡国。


征和三年,匈奴入侵五原郡,大肆劫掠边民。汉武帝令李广利率七万大军出五原,商丘成率三万人出西河,马通率四万人出酒泉,三路大军并进,深入漠北追击匈奴。

这是既十九年前的漠北大战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汉匈战争。与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双星闪耀,匈奴人惨败不同,这次战争汉军损失惨重。

三路大军,商丘成取得小胜而归。马通寻找不到战机,免费旅游一趟打道回府,顺道拿车师国出了口气。李广利则经历了一场过山车般的经历。

一开始,李广利旗开得胜,击溃二千人的小股匈奴兵,匈奴人一路退却,不敢接战。按常理,这仗该结束了,双方是明牌,匈奴人北逃,汉军不具备大纵深追击能力,小胜即止虽有遗憾,也是迫不得已。可就在此时,一个意外消息,搅乱了战局。


原来,随着巫蛊之祸案件的审查,丞相刘屈氂落马了,他的妻子被内史郭襄举报,行巫蛊诅咒汉武帝。刘屈氂因此被逮捕,全家被处死,李广利的家人也受到牵连,被逮捕入狱。

刘屈氂谋反罪,为何会牵扯到李广利?原来李广利的女儿,嫁给了刘屈氂的儿子,两人是儿女亲家。不光如此,刘屈氂和李广利之间,还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

李广利有个妹妹,就是汉武帝的宠妾李夫人,就是那位临死前头捂被子,不让汉武帝见最后一面的聪明女子。李夫人给汉武帝生了一个儿子,叫刘髆,封昌邑王(其子刘贺就是后来当了27天皇帝的废帝)。

巫蛊之祸发生后,太子刘据自杀,储位空悬,李广利的心动了。汉武帝六子,两死一幼,有资格争储位的只有三人,皇三子燕王刘旦,皇四子广陵王刘胥,皇五子昌邑王刘髆。刘胥声名狼藉,刘旦不受汉武帝喜爱,刘髆有机会!


于是李广利与亲家刘屈氂结下同盟,共同拥立自己的外甥刘髆为太子。以二人当时的地位,一个是丞相,一个是大将军,军政一把手联合,除了刘髆,未来谁也坐不稳龙椅。

可惜刘屈氂受累于夫人的巫蛊之祸,全家被杀,还暴露了他与李广利之间的阴谋!

汉武帝震怒之下,逮捕了李广利全家。大臣们很担心:李广利领兵在外,这么做会不会逼他反叛?汉武帝太过自信,全然不顾劝阻,静等李广利归案。

李广利得知这条晴天霹雳的消息,被迫想法自救。一条路就是投降匈奴,其结局就是全家被杀;第二条路就是战胜匈奴,以军功赎罪。

李广利选择了第二条路。这是一条不归路,本来继续追击匈奴就很危险,心态失衡之下的李广利,全然不顾七万大军的生死存亡,只为能跟匈奴人交战。就这样,大军又纵深追击一千多里,在燕然山落入了匈奴单于布下的口袋。


汉军在匈奴人的冲击下,损失惨重。李广利偷鸡不成蚀把米,要是回到朝廷,肯定二罪归一,无路可走他,率领全军,投降了匈奴。

别以为七万大军,对汉帝国来说是九牛一毛,要知道汉武帝已经面临着政权崩溃的危机!汉匈战争,虽然强大的匈奴,在汉军的持续打击下,丧失了大规模入侵的可能性,但是汉廷的损失更严重。

首先,汉军打仗,补给很麻烦,通常一个士兵需要六七位补给人员的供应。汉军在草原上与飘忽不定的匈奴人作战,注定是一件很艰苦的事,即便最辉煌的一战漠北大战,汉军光马匹就损失了十几万匹。

漠北大战后,西汉帝国国力空虚,十几年都没法组织起有效反击,已经是强弩之末。李广利这次不光折进去汉军的主力军,大量的战略物资也随之打了水漂。


其次,由于战争的巨大消耗,汉武帝在花光文景之治的积蓄后,又不断压榨商人、富豪,乃至波及到最脆弱的农民。汉武帝末年,无以生计的流民暴增,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即便最混乱的西汉末年,民间暴动都没有汉武帝一朝多。

最后,中央权力核心层矛盾重重,巫蛊之祸其实就是这种矛盾的激发,它自征和元年开始发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驾崩都没有结束。

总之,李广利的失败,等于输光了汉武帝的内裤,他再也无力对匈奴用兵了!

既然如此,匈奴人为何不发动反击?怎么就眼睁睁看着大汉,在大乱之后又回到大治,进而由汉宣帝完成了对匈奴的致命打击?匈奴人怎么就活得,连没落的西汉都不如?


  • 匈奴人在汉武帝的持续打击下,损失更致命

汉匈战争,汉人一直是用自己的短处,与匈奴人的长处硬碰硬,不过,汉人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地大物博,国富民强。所以,大汉是瘦死的骆驼,匈奴即便是肥马,也永远比不上大汉。

匈奴人在最鼎盛时期,人口约150—200万人,到南北匈奴分裂时,南匈奴仅剩四五万人,北匈奴约二十万人。以此推算,汉武帝末年,整个匈奴人口不会超过二十万人。

也就是说,汉匈战争让匈奴丧失了近百分之九十的人口!

所以,汉匈战争是两败俱伤,大汉帝国被打得满目疮痍,匈奴则是奄奄一息。匈奴人再大的野心,也无力发起对汉帝国的致命反击。


问题是,既然如此,匈奴人为何还要不断骚扰入侵汉地,自取灭亡呢?因为匈奴人不入侵劫掠汉人,他们同样无法生存,也就是说,劫掠就是其生活方式,是对匈奴游牧经济的补充。

  • 匈奴人的游牧经济模式,决定了其修复功能低下

游牧经济是一种很原始的生存模式,原始氏族社会的人类,就是这种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最大问题就在于,他们的生存资源单一,只能靠畜牧业为生。

匈奴人草原牧马,遇上自然条件好的年份,水草丰美,羊肥牛壮,吃穿不愁。一旦遇上天灾,甚至到冬天,水草枯黄,大批的牲畜死亡,匈奴人就失去了食物来源。所以,天灾伴随的就是匈奴人口的大量减少。

这还没算上,盐、铁、茶、布匹、陶瓷等生活日用品的缺失。所以,游牧经济的天然缺陷,注定他们必须依赖于农耕文明,对他们的输血。


问题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却没有对等的需求,没有牛羊,我们有猪、鸡,没有皮毛我们有丝绸,盐铁我们能自给自足。这就导致贸易的不平衡,匈奴人即便卖光了牛羊,也换不回足够的生活必需品。

那怎么办?抢呗!这就是匈奴人哪怕被打得灭亡了,也始终要不断劫掠汉地的原因。

在正常的年份,匈奴人的经济模式都先天不足,何况在遭受重大打击之后!汉匈战争,让匈奴人人口暴减到几乎灭种的程度,其经济水平从来都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用什么来弥补战争的创伤?

所以,汉人一旦休养生息,就迅速发挥系统修复功能,实现再造血,匈奴人不行。


  • 生死存亡关头,匈奴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讧

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彻底反思对匈政策,决定停止用兵,休养生息,恢复国力。而匈奴人的经济模式,决定了他们在泥淖中不断挣扎。

生存危机最终引发政治危机,匈奴内部最终爆发了严重的内讧,虚闾权渠单于死后,匈奴出现五单于并列,相互攻伐的混乱局面。

这时候别说反攻大汉,只要汉廷稍稍出手,哪怕坐山观虎斗,匈奴恐怕就自生自灭了。关键时刻,匈奴人出现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呼韩邪单于。他力主与大汉和平,并依靠西汉政府的帮助,统一了草原。

从那以后,匈奴人提起大汉就一脸虔诚,说若不是大汉,匈奴早就灭亡了,是他们帮我们生存下来。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热爱和平,渴望与周边民族和平共处,不乘人之危,常常扶危济困。正是我们的天德,让我们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又因为强大,我们表现出无以伦比的自信和博爱。

所以,我们坚信,中华民族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能战胜困难重新屹立。过去汉匈战争证明了这一点,今天也一样,别看某些国家叫嚣!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