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古代新皇帝登基后,除了大臣知道,那老百姓是否知道有新皇帝,或叫什么?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0关键词:古代,皇帝

古代新皇帝登基后,除了大臣知道,那老百姓是否知道有新皇帝,或叫什么?

点赞1、雅安市 网友:弦上的舞

古代皇帝驾崩归天,新皇帝登基,是任何帝国头等大事。和每个人的利益相关,消息会在最短时间内传播到帝国每个角落。

古代皇帝驾崩,由内廷第一时间通告在京官员,官员立即去哭拜、告别。同时朝廷昭告天下:全国停止一切喜庆活动;民间停止嫁娶、国家停止除战争相关外的重大工程建设。

国不可一日无君,一般当日就安排太子继位。如果先皇未立太子,会由朝廷重臣商议出新皇人选,报请太皇太后、皇太后批准后,火速请储君即位,一分钟都不能耽搁。


改朝换代的消息,通过帝国的行政体系,快速向各藩国、诸侯、省、州、县、乡传播。

先皇驾崩和新皇即位的消息,同时由都城向全国扩散:官衙、城门、集市、交通要道张贴安民告示;农村通过乡、亭、村、保等行政体系文书、口头形式传递。

古代百姓对改朝换代的消息是非常关注的:除了停止一切民间喜庆活动外,新皇继位会颁布一系列政策:犯新皇讳者立即更名;大赦天下释放监狱犯人或减免他们的罪行,死囚基本会免死。

另外新皇可能会免除百姓当年的徭役甚至税赋,以示新皇帝皇恩浩荡、泽披万民。这些政策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无法忽视。
为避刘邦老婆吕雉名讳,民间“雉”一律改名为野鸡。

新皇帝的名(姓不用管)要告示天下,凡与新皇帝同名(包括谐音)的人名、官名、地名等要改名,这叫避名讳,否则是犯大不敬之罪。

对于皇帝名字,也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一旦说话遇到应该避讳的字了,要改读或换说,称为“读白”;而要写到应避讳的字了,要按规定采取空字、缺笔 改字的方法,称之为“写白”。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弟弟赵匡义为避皇讳,改名字中的匡为“光”, 就成了赵光义。康熙皇帝名为爱新觉罗.玄烨,为了避玄烨的讳,把当时的玄参改为元参、唐朝李玄霸改为李元霸。

更夸张的是官员把神仙谱中的玄武荡魔大帝改成了真武荡魔大帝。皇族和神仙尚且如此,普通百姓会更加关注皇帝名了,不但现在的名字要改,祖宗的名字都要避讳,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汉宣帝刘病已继位,但他的名实在太难避讳了,便自己改名为刘询。

新皇登基后第二年元旦,新皇会改变纪元年号,称为建元(在位皇帝改年号叫改元)。

明代以前的皇帝会多次改元,如唐玄宗就用过先天、开元、天宝三个年号。所以习惯上我们不叫先天皇帝、开元皇帝、天宝皇帝,而使用他的庙号唐玄宗。

从明朝开始,朱元璋立下规矩:规定一个皇帝只使用一个纪元年号。人们才开始使用纪元年号称呼皇帝,如明思宗朱由检,建元年号崇祯,他被称为崇祯皇帝。

建元和改元是和每个人相关的,所以天下百姓记不到皇帝庙号、谥号,但一定记得皇帝年号、姓名(当然大多数人不会写)。一是避讳;二是记住时间。如现在有的老人还使用民国XX年。

至于极端恶劣环境下的偏远地方,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不知道朝代更替、不知道皇帝是谁,这样的例子也是有的,不过极少极少。《桃园园记》只是乌托邦的梦想而已。

皇帝死了,那是改朝换代。是普天下最大的事情,怎么会和百姓没有关系呢?

烟酒阁大学士原创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点赞2、南安市 网友:解脫。

必须知道啊!

尤其大一统时期的皇帝,全国老百姓都必须知道。

很简单,因为之前老皇帝死的时候,全国不得举办婚嫁,不得开展娱乐,不得营建新建筑。


侯宝林有一个相声《改行》讲的虽然是笑话,但是却都是事实。

在过去,皇帝死后,百日之内必须”遏密八音“,所谓”八音“者,指的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如此一来,唱戏的,说书的,唱大鼓的,玩杂技的都必须改行歇业。

这些江湖曲艺人士最是四处乱跑,因为职业关系,四乡八邻都有熟人,他们自然会把消息传播四方。

至于他们怎么知道的,当然是衙役官府告诉他们的啊,严令不准营业。

至于官府衙役怎么知道的,当然是驿站的功劳了,朝廷每年花费那么多钱养着驿站,可不只是为了杨贵妃买荔枝的,全是用来传播重大情报和各种行政命令的。

一国之中,还有比换皇帝再大的事情了吗?

京城换了皇帝这么大的事情,驿站早就一站一站外挖外传了,各级官府要做的事情很多。

各级官僚除了哭拜祭祀之外,首先要办理大赦事宜,免除赋税等等,还有新皇继位,有些犯名讳的字也要改。

关于这些,为了显示皇恩浩荡,是要张榜公布的。



这个与老百姓也是密切相关的,万一谁的村子名称犯了讳呢?万一县城的名称犯了新皇帝的名讳呢?

都是需要改名字的。

当然顺理成章也知道了新皇帝的名讳了。

至于说延后性,那一定也是会有的,毕竟过去的消息传递速度要比现在慢一点。

汉哀帝因为身体有病,信了夏贺良改年号病会好汉朝会更好的蛊惑,在建平二年六月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元年。

改改年号就治病就朝廷?

当然没有效果了,完全的胡说八道,汉哀帝他的身体还是继续不好,病的越发沉重了、

于是,汉哀帝当机立断,到八月份把年号又改回了建平二年,所谓的“太初元将”这个年号只用了不到三个月。夏贺良被骂了个狗血喷头,治了个重罪。

远在西北的居廷(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地区)就不知道这回事,错过了这一个“太初元将元年七月”,在那里出土的汉简中公文写作里依然是“建平二年七月”。


按照道理说,六月份就改元了,那里还有建平二年七月,应该是太初元将元年七月才对,就是因为有延时性,长安的汉哀帝变的太快,所以造成了居廷的办事官员们出了这个错误。

但是,换了皇帝这回事,早晚还是会传过去的,毕竟人死不能三个月后复生不是。

点赞3、玉树藏族自治州 网友:灵魂基友

我奶奶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她说,她小的时候,隔壁两个老大娘在聊天。

王大娘问李大娘:老嫂子,听人说,皇帝坐在金銮宝殿里,冬天冷不着,夏天热不着。三宫六院侍候着,日子过得比天上的神仙还舒坦。那我就纳了闷儿了,皇帝那么有钱,一天到黑他吃啥呢?

李大娘原来是毡匠的女儿 ,跟着毡匠老爹四处给人家擀毡,走南闯北东跑西奔,自然是见过一些世面的。于是眯缝着眼儿拿腔作调地回答王大娘:大妹子,这你就不知道了吧。皇帝嘛,天底下最大的官儿,自是想吃啥就吃啥。你寻思寻思,天底下最好吃的是啥?

王大娘咂摸着瘪瘪的嘴巴想了半天,挠挠稀落的白头发,怯怯地说:人都说,好吃不如饺子,莫不是皇帝一天三顿都能吃上饺子?还是猪肉酸菜馅儿的?

李大娘撇撇嘴,不屑地扫了王大娘一眼,心里想:一看王大妹子,就是常年累月在家里呆傻了,没见过啥好玩意儿,给个棒槌就当了针(真)了。就饺子?天下最好吃的?皇帝一天三顿吃那玩意儿?还酸菜馅儿的?

她懒洋洋地看了看晴朗的天空,咽了咽口水,扭头对王大娘说:告诉你吧,大妹子。才不是饺子呢,那玩意儿吃多了也腻。皇帝嘛,一天三顿吃的是拉面,早上韭菜鸡蛋臊子的,中午是猪肉土豆带辣椒的,晚上呢?了不得了,是茄子肉丁臊子的。

因此,老百姓或许不知道上头那个皇帝是新的还是旧的,叫张三李四还是王麻子。但他们准知道皇帝吃什么,也不管上头那个皇帝是张三李四还是王麻子,他是新的还是旧的。

不信,你去问问李大娘。

点赞4、喀什地区 网友:℡余音

新皇帝登基,肯定召告全国,各地的百姓很快会收到消息,至于如何传递消息,在古代自有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各级的驿站,上一个驿站快马加鞭传到下一个驿站,每个驿站所在的地方立刻张贴公告,州到县、县到镇、镇到乡,一级级地传递,公告一贴,再经人一传,事无大小都知道了,何况是换皇帝,肯定到处欢声雷动。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传递方法,甚至更快,那就是飞鸽传书。不过,正事一般以官方驿站为主,飞鸽传书纯属偏门路径。比如接到飞鸽传书的地方官,虽说抢先一步知道了消息,但不敢先贴公告,要等驿站消息到来才会张贴。有些是大山阻隔的村镇,通过飞鸽传书同样很快知道新皇帝上任的大喜事,往往百口传开,个个都知道了,然后才看到官方张贴公告。

所以,古代虽说没有电话、不能上网,消息传递同样很快,快到什么程度?你想想鸽子的飞行速度有多快,它们和驿站一样的道理,各州各县都有专门传递的站点,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假如是三百里,那鸽子只需要一个小时便飞到了。这等于一天传递六千六百里,最迟三天便可传递全国每个州县。

换新皇帝这种特大事件,各地百姓自然知道得清清楚楚,皇帝年号会立刻更换,而且每家每户都要庆贺一番。新皇帝也想全国人知道他上任,会大赦天下,犯了事的罪人也会被放出来。

点赞5、金昌市 网友:暗凶亡灵

封建社会中,皇帝是一国的最高领导人,而百姓作为被统治的对象,新皇帝登基之后,百姓不能不知道。

皇帝统治靠的就是权威,新皇帝整出的动静越大,树立的权威越高。过去没有电视和广播,皇帝出现在百姓跟前的频率不高,好多年才有一次,所以登基是皇帝难得的露脸机会。

如果不是搞政变,正常情况下,新皇帝的登基,往往是伴随着老皇帝的驾崩。

婚丧嫁娶对百姓来说也是大事,对帝王更是如此,这也是展示帝王特权的机会。

皇帝死了肯定要全国人民都知道,让大家哀悼他,不管百姓心里是否乐意。

所以皇帝在驾崩之后,在京官员和王公贵族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以便根据治丧委员会的安排,前去哀悼。

皇帝驾崩的消息也会在极短时间内,传遍全国。将消息通过驿站传递地方各级官员那里,以布置全国哀悼活动。

消息传到县一级部门之后,然后会通过地方基层官员,如保长、甲长等挨家挨户告知村里百姓,并且在村镇到处张贴告示进行告知。

昭告天下的目的,是全国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唱戏唱曲的,歇业休息;开业典礼的,也要推迟;娶媳妇嫁闺女,必须延期;孩子出生,当然不能延时,不过喜面暂时不能吃;甚至全国美女都要素雅,不能化妆,更不能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反正禁忌很多。有段相声就讽刺说,皇帝死的那几天,红色的东西不能露面,甚至连红萝卜都不能卖。

总之一句话,皇帝死了,不管你心里高兴不高兴,都要装作不高兴的样子,都要哭丧着脸,正是:山川垂首,江河默哀。

国不可一日无君,一般来说皇帝驾崩的当日就要由顾命大臣安排太子继承皇位。

如果先皇因种种原因没有指定接班人,会由朝廷重臣召开会议,讨论之后拟定新皇人选,奏请太皇太后、皇太后批准通过。

但是新皇帝登基仪式要等老皇帝的丧事办妥之后再进行,一般都是在一个月之后,选择良辰吉日进行。

这时候,改朝换代的消息,就像皇帝驾崩消息一样,通过驿站和高级权力机关,告知全国人民。

跟皇帝驾崩一样,新皇帝登基也有跟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百姓不能不知道。

比如新皇继位要改元,也就是要使用新年号。这样一来,全国百姓在经济订立契约、文书的时候,落款日期就要用新的年号,如果不注意写错了,就可能产生法律纠纷。

再比如,皇帝登基之后,皇帝的名字就成为忌讳,给孩子起名不能跟皇帝名字重复,也不能谐音;即使叫了几十年的名字,如果跟皇帝名字相同或者谐音,也不能再叫;甚至死去的人,犯了忌讳也要改。

比如康熙皇帝名字叫玄烨,从康熙登基之后的以后很长时间里,有“玄”字的出现的成语都要改,“天地玄黄”一直都写为“天地元黄”。“洪宪皇帝”袁世凯登基之后,老百姓在正月吃的元宵,因为有袁被消灭的意思,就要改称“粉果”或者汤圆。

更典型的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人物,家喻户晓的月宫美女嫦娥,原来的名字叫姮娥,因为跟汉朝皇帝汉文帝刘恒的恒字谐音不得不改称嫦娥。

如果不知道新皇帝名字,犯了禁忌,那就是大逆不道,是灭九族的事,吃不了兜着走,百姓哪怕把自己亲爹名字忘了,也不能不知道新皇帝是谁。

新皇登基是件大喜事,普天同庆,皇帝一般都要象征性的降低或者免除百姓当年的徭役甚至税赋,以表示新皇帝关心百姓、皇恩浩荡、泽及万民。让百姓拥戴。

新皇帝登基对关在监狱了里的犯人来说,也是大喜讯,因为新皇帝一般都要大赦天下,他们的苦日子就到头了。

除了政治犯,大多数罪犯的刑罚都会被免去,皇帝会命令官员将犯人从监狱里放出来,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回家跟亲人团聚。

总之,新皇帝登基是天下第一大事,也是跟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件事,百姓不想知道也不行。

点赞6、遂宁市 网友:冥界王者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想必是站在古代通讯不发达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的,的确古时候的通讯并不发达,中国历史上,这些大的王朝领土可不小,一时之间肯定不会全国各地都知道这则消息,一般都是大臣率先知道皇帝驾崩,之后也是他们率先知道新皇帝啥时候登基,百姓肯定不会第一时间知道。

正常情况下来说,新皇帝登基是有一套礼仪制度的,有专门的人负责这件事,基本所有的大事小事都是礼部在负责,礼部的职责之一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昭告天下,尽量让消息传到朝廷的每一个角落。一般都是通过行政体系来传播,一级一级的往下面发,收到消息的人要在所在辖区张贴告示。

其实一般情况下,百姓很快就会知道,老皇帝驾崩了,新皇帝即将登基,民间关于这种事,其实传播的非常快,别以为谁当皇帝都和百姓没关系,其实百姓是非常重视这件事的,因为他们平时也能听到一些关于皇室的消息,比如说哪个皇子善良仁爱,哪个皇子比较不好,他们也希望下一个皇帝能是个好皇帝。

古时候几乎每个朝代,新皇帝登基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大赦天下,古代很多人犯了重罪,直接上山为匪,等到大赦天下的时候这些人都会回来,一般来说新皇帝登基,他还会免去当年的徭役,甚至于有人免去赋税,这可都是和百姓息息相关的,所以说百姓还是很关心这些事的。

皇帝也希望百姓能够尽快得知自己登基了,无论是正常继位还是篡位都是如此,所以说百姓当然知道有新皇帝,以及他的名号,话说回来古时候也有些地方是与世隔绝的,这些地方是真的有可能不知道这件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点赞7、如皋市 网友:愿如初*

逐级传递信息,慢慢就知道了。

基本流程是礼部等主管部门出文书公告——公告通过全国驿站系统传到各地(州、郡、行省等)——各州一级再抄写大量公告,传到各县乡镇——各县乡镇接文书,写成布告张贴在闹市区或布告栏,让识字的百姓自己看,如果很重视,可能会安排专人宣讲——个别重点行业(如青楼、茶馆)可能派专人去通知,国丧了啊,不准奏乐喜庆搞事了啊(顺便再收点孝敬钱)。

至于广大乡村,信息一直是靠城镇来向他们辐射的,可能知道消息比较慢比较晚,也不会好多年了还不知道改朝换代,除非是那种特别偏僻闭塞的山沟啦。

点赞8、吴川市 网友:木木兮颜

答案是肯定知道的,古代皇帝无疑是整个国家关注的中心,无论是英明还是昏庸,无论是真正掌握朝权还是傀儡皇帝,他在整个国内都是备受关注的。就如同现在的名人,一言一行都被人们关心,尤其现在信息时代,即使某些一两万粉丝的UP主发生些什么事都可能上热搜,古代虽然信息传的慢,但不代表信息完全闭塞。


天子脚下无疑传播的最快

京城或者说都城作为皇帝所在城市,又是朝廷的中枢,和皇帝的关联非常的密切,而新皇帝登基要么发动了政变要么就是前任皇帝驾崩,无论哪种动静都小不了。首先没有不动刀枪就能成功政变的,即便是宋太祖黄袍加身,估计也少不了动刀子处理政敌。至于说前任皇帝驾崩正常的交替政权,一般也不会是太突然的发生,大多时候前任皇帝的身体都会出现征兆,这种信息都是继任者和皇权竞争者击破头想要知道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信息就会流通,前任皇帝身体不好很可能就是皇权更迭的前兆,这些信息只要出了皇宫就会入同江水入了黄河,一泻千里,就如同那句成语“三人成虎”,说的虽然是只谣言的危害,但也可见人传播信息的速度是很快的。


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都城,来来往往的客商肯定是络绎不绝,这些不仅仅是经历、政治上的交流,也是信息的交流,古代交通速度多快那么信息就能传播的多快,虽然不快,但也有一定的传播速度的,只要不是在深山老林几十年不出门的人,都能知道一些。


前任皇帝的葬礼都是大操大办,也是加快信息传播的原因

古代皇帝的死被称为国丧,已经是当国家大事办了,我们可以看一下古代皇帝葬礼的大概。以宋太宗为例子,《宋会要》记载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二十九日驾崩,首先他的遗诏宣讲给文武百官听,遗诏内容包括对自己的一个大概的自述和丧礼的要求之外,就是表示让优秀的皇太子宋真宗继位。而皇帝的丧礼是按照有标准的方案来执行的,如穿着、饮食、行为举止甚至言辞都有要求,这个要求约束的不仅仅是皇室的人和那些文武百官,还要求到军队、百姓。史书中记载宋朝皇帝死后要求军人、百姓

我们现在普通人的身后事大概三至五天就操办完成,宋太宗的葬礼从三月二十九日开始,一直到八月还有相关的仪式。再看宋朝皇帝送葬的队伍的队伍,《宋会要》记载:

其中的意思是如果按照所以的礼令来执行,要用一万八千九百三十六人,这样庞大的队伍随便干点什么,一人一个屁都能臭一整条街,只要它出现就让人们知道旧皇帝死了有新皇帝登基了。还有就是明朝朱元璋的葬礼,朱元璋在他的遗诏中写道

大致意思是他死了传位给朱允炆,天下的人哭三天就好,不要耽误民间嫁娶,地方上的藩王不要来奔丧。这其中也说明一点,明朝的时候正常情况下皇帝死了是会通知各地的藩王是否要进京参加仪式。无论是不是要参加,都会通知到地方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登基了,地方上也是要按照国丧的规格办事的,不然很容易被御史告状的。

官方途径也会快速的把消息传播,还有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更迭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大动静葬礼让民间传播以外,官方也会用官方的途径把消息迅速的通知到各地方上面,所谓的皇榜也好或者告示或者官邸(古代也叫邸抄、邸钞、朝报、条报、杂报、宫门抄、辕门抄),总之古代是有自己的官方公告信息的方式的。早在汉朝就有“报纸”出现,实际上我相信即便秦朝也有自己的方式,《西汉会要》记载各地方上要有“通奏报”即传达君臣之间的消息的,唐、宋时期有进奏院专门传递地方与都城的信息,明朝更是有《天变邸抄》,其记载了1626年北京王恭厂大爆炸到现在已经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了。而邸抄内容定好后会让驿递(可以理解为快递员)用步递、马递、急马递、水运第等多种方式向各地发送,还有一种制度叫摆铺制度,大致的作用就是重要的非机密的信息允许传抄、复制,并允许用邸抄的名义在社会上发售。


有报纸就会让古代读书人迅速的知道朝廷的各种事情,古代皇帝在老皇帝死的那一刻虽然已经以接班人的身份称帝,但真正登基是会举行一个盛大的登基大礼的,前面的丧礼轰轰烈烈,后面的登基大礼浩浩荡荡,这样的动静让全国人知道也只是一个很短的时间罢了,而且自汉武帝之后古代新皇帝登基一般都会改年号,而日常使用的铜钱还有很多的器物也会跟着改,如清朝的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只要是用这些东西的,基本上想不知道出新皇帝了都难。

点赞9、拉萨市 网友:无从选择

在信息和交通如此发达的现在,国家领导人换届几乎是在结果出来的瞬间就能在全球范围内公布,而世界各地的人们,只要通过网络,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知道结果,这样的便捷和迅疾是过去所不能想象的。而现在的人更很难想象,在车马很慢、信息闭塞、没有网络和电视的古代,人们是如何知道皇宫中的皇帝已经换人了的呢?

要知道皇宫中的天子离百姓实在是太远了,很多皇帝甚至一生都没有离开过都城,更没有几个皇帝会微服私访,他们多数尤其是守成之君,自登上皇位之后的生活就已经注定了,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这中间的一切都按照既定的流程来走,这一点在明朝尤为明显。

那么,如此被保护起来的、失去自由的皇帝,对百姓来说是极为陌生的。似乎哪个皇帝在位,对百姓来说都没有什么不同,反正都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倘若新皇登基,百姓又是否会知道呢?

自然是知道的,要知道这可是国家大事,即便与百姓离得很远,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要是皇帝管辖范围内的土地和臣民,就都是皇帝的,自然皇帝更替这件事不可能让百姓置身事外。

我们知道古代的信息传递很慢,交通系统更是不能和现在相比,但并不意味着古代没有成熟的信息运输系统,要知道皇帝能统领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能保证指令下达到全国各地,必然有一套可行的信息传递办法来连接全国各地的官员系统,只要为官的、为吏的知道了新皇登基这件事,底下的百姓也就知道了。

而古代用来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驿站。古代历史上的驿站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然是组织严密、等级分明、手续完备的成熟运输系统。驿站又分为驿、站、铺三部分,各个部分各司其职,保证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各种运输。

比如驿通常是官府接待宾客以及安排官府物资的一个运输组织,而站则多为军事所用,用来传递重要的文书和军情。至于铺则多为地方政府领导,用以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州县之间往来的文书即通过铺来传递。

驿、站、铺通过四通八达的驿道来实现信息的传递,这就构成了完整的驿站制度,皇帝则通过这个驿站进行信息采集、指令发布与反馈,以保证整个国家在皇帝的统治之下,驿道上从来不缺背负文书袋匆匆奔驰的驿卒。

随着驿站制度的成熟,甚至还有相应的处罚制度,比如唐朝时期就制定了很严格的处罚条例,驿马的死损和减少,以及驿卒的减少,驿长都要接受处罚,或者赔偿或者杖打。

而驿卒则必须在经过驿站的时候换马,不换就杖打八十,换马是要保证速度,倘若文书晚到一天,就杖打八十,晚两天就是杖打一百六十下,以此类推,甚至可能被流放,倘若延误的是紧急军情,则处罚更重,等等,这都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快速有效。

自然,新皇登基的消息也通过驿站传递到全国各地,保证皇帝的子民都能知道坐在皇宫里的皇帝是谁。只不过通过驿道传递消息会有滞后性,天子脚下的百姓自然会很快知道新皇帝是谁,而越偏远的地方,百姓知道的越远,但也不会太晚知道,至于像海昏侯刘贺那种只做了27天皇帝的情况,可能偏远地区的百姓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么个皇帝。

驿站传递新皇登基自然是最官方的一种办法,各地官府知道后,会贴告示或者通过别的手段昭示百姓,让百姓都知道新皇登基这件事,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式也能知道新皇登基。

比如说国丧,一般新皇登基是在先君去世之后,皇帝去世时国丧,天才臣民都要服丧,虽然每个朝代对此规定的时间都不一样,不多但凡是皇帝的子民,都要服丧,清朝时期,规定的服丧时间是27天。

在服丧这件事上,大部分都是要求全国各地的官员,官员品级越小,服丧需遵守得越少,到了百姓则更低,但再低,也是有要求的,比如顺治帝去世之后,就有这样的要求:“音乐、 嫁娶,官停百日,军民一月。”

百姓一般不需要哭丧,但需要穿素服一段时间,婚姻嫁娶和宴会等在一段时间之内是要叫停的。国不可一日无君,先君既死,自然新君当立,百姓也就自然知道这件事了,再加上官府的告示,天下臣民哪还有不知道的?

当然,也有一些新皇登基并不是因为先君去世,而可能是太上皇退位了,比如乾隆皇帝。所以这个时候就不能看国丧了,还是要以驿站传递来的文书为准。

除了国丧,还有很多形式可以知道新皇登基这件事,比如改元、大赦天下、避讳、税赋等等。

新皇登基之后,为了表示自己的仁德,一般就是大赦天下,各地监狱中的罪人,除了那些十恶不赦或者其他不在赦免之内的外,其余的都会释放,还有那些在逃的人员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回到家乡,既往不咎,这自然也能百姓知道皇宫换了主人。

不过,需要明白的是,新皇登基一般会大赦天下,但大赦天下并不代表着一定是新皇登基,这只能算作是一个参考。

还有就是避讳,古代皇帝的名字一般都要进行避讳,比如赵匡胤登基之后,其弟赵匡义就改名赵光义,再比如雍正帝即位之后,他的兄弟们都将名字中的胤改成了允,倒是十三爷胤祥因为和雍正帝极为亲近,虽然他的名字一度被改为允祥,但在他去世之后,雍正帝又下令将他的名字改回胤祥,这样的待遇在清朝是独一份的。

避皇帝讳在古代历史上是处处可见的,但凡新皇登基,臣民都要避皇帝讳,甚至避皇帝先人讳,除非皇帝没有格外要求,否则避讳是必须存在的。

这些都能告诉百姓,有新皇登基了,而改元和赋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百姓知道这件事,一般新皇登基,都要改元,但须知,改元这件事也并不一定,很多皇帝用好几个年号,因此这只能算作一个参考。

还有就是赋税,一般来说新皇登基,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免部分赋税,只不过这同样不太靠谱,很多时候,减免赋税这件事或许百姓压根就不会知道,也得不到这个优待。

综上,新皇登基这件事,不论远近,百姓都是会知道的,只不过时间的早晚而已,这其中最重要的官方渠道就是驿站,再可以通过大赦天下、避讳、国丧、改元和赋税等方面得知新皇登基这件事,当然,这些都只能从侧面让百姓知道新皇登基知道这件事。

点赞10、巴中市 网友:空无一人

新皇帝登基意味着先皇已经驾崩,无论是大行皇帝驾崩还是新皇帝登基那都是国之大事。大行皇帝国葬、新皇帝登基都是要诏告天下的,老百姓会看到当地衙门张贴的告示,全国上下臣民也会禁止娱乐为大行皇帝服丧的。例如: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正月十一日清宣宗旻宁在圆明园慎德堂驾崩,传位于皇四子奕詝(即咸丰皇帝、清文宗)。


(图为道光皇帝,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图为道光皇帝亲笔传位诏书)

(图为道光皇帝亲笔诏书复印件)

新皇帝叫什么那自然以传位诏书为基准,登基后会定年号、会颁布诏书敕命天下,届时老百姓同样会知道新皇帝是谁。

(图为咸丰皇帝,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图为清朝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

历来新皇帝的继位都是国家大事、宗室大事,这就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传统制度。至于说年代久远还有很多皇帝的登基历史及相关文献有所缺漏,那这就有待历史专家、学者、考古学家等相关人士来进一步完善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