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颜真卿的祭侄稿写的时候又涂又改,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
我是“快乐书法营”,专挑难题来回答。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千古名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颜真卿是晋唐以来第一个变法者,造就了中国书法史上,除二王书法以外的又一高峰。
颜真卿绕过二王、初唐至盛唐所有书法家的清刚俊逸一路书风,“师师之所师”,以六朝碑版为师,创造出行草书“平画宽结”的典范风格,和以二王为代表的“斜画紧结”的书法风格双峰对矗。对北宋至明清以来,大字大作品的创作,开创了新的道路。
我们把颜真卿书法,二王书法,以及《淳化阁帖》中晋唐人书法的大体面目,作个比照。
(王羲之书法选字)
(王献之书法选字)
(淳化阁帖晋唐人书法选字)
王羲之《大报、妹至帖》
(王羲之二谢帖)
从这些代表作品来看:晋唐书法,总体上,横画一般都是左低右高,笔画取斜势。从书法结构上来说,就是“斜画紧结”。
“斜画紧结”的优点是,字的造型生动;缺点是,字的结体必然形成纵势,这样势必会减弱横势,结体横向打开不够,比较拘谨。
到了明清及当代,创作纵长的大幅作品,如大条幅,中堂,对联等,纵向的字多了,字行就会形成一行一行的长条,在章法上失去了优势。
这是因为:晋唐书法,尤其是古人所说的“稿行书”,即手札,绝大多数作品,一般只有两个巴掌大小,是掌在手中,铺在案头,近距离把玩欣赏的,写的精巧而有韵味,适宜一笔一画,一点一滴的去观赏品味,二王一路书法,就显示出他们的优势;但当作品变大,大到手札作品的几十倍,几百倍,被悬挂起来,远距离,全幅面观赏,笔法,结构,章法就都要适宜大幅作品完完全全的不同要求。
石涛说:
“小品须得趣,大幅务必得势”。
(颜真卿《三稿选字》)
颜真卿《三稿选字》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而颜真卿的书法,横画比较平正,横平以后,竖画自然就比较直,横平竖直,转折处接近直角,使得字的造型堂堂正正,特别端庄正大。字的结构横向展开,宽阔,恢宏,博大。正恰适“大幅务必得势”的字法,章法需要。
二、颜真卿引篆籀笔法入行草书,开创碑帖结合的先河,和二王书法分庭抗礼。其在大字、大作品书写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从字例看:王羲之《兰亭序》那种起笔处的复杂盘绕的小动作,在颜真卿书法中被完全取消,而是代之以逆锋入纸,顶锋行笔;王羲之书法笔画中段的写法,是快速一掠而过,笔画的两边光滑。
而颜真卿书法的笔画中段,则行笔涩缓,笔画两边形成毛糙。自北宋大幅式作品渐渐兴起,颜真卿的笔法,字法,以及以横向为主的结构,厚重茂密的章法,几乎是后来所有书法家绕不过去的法源。
写大字,大纸,大笔,饱墨,从技术角度来说,绝对不可能刻画造作出细微的笔画造型;
写大字,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行笔快速,写出的笔画光滑无质感。
而颜真卿的笔法,字法,章法,正好是治愈这种毛病的一方良药。
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说:
写颜字的人,向来不曾绝迹的。宋元之世,无所谓碑学,要写大字,非用颜法不可,那时书家,没一个不从颜字转出来的。苏轼、黄庭坚,各得一体,皆是名家(黄的用笔,纯是颜法,苏是得力于《东方画赞》的),况其下焉者乎?
颜体风格的继承者,五代杨凝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明王铎,清何绍基,数不胜数。个个声名赫赫,影响巨大。
三、颜真卿书法风格特征,在书法美学上,为“壮美”书风的代表
自古至今,传统书法风格,从有代表性的风格特征来说,有两种:“优美”和“壮美”。
颜真卿书法风格特征,在书法美学上,为“壮美”书风的代表,和二王以及晋唐以来的“优美”书风相比较,以一人之独创,这就了一个流派。从后来的书法传承上看,以二王为代表的“优美”书风,在北宋以后,基本上被以颜真卿为代表的“壮美”书风代替。
至于《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文稿就是文稿,涂抹改动,属于正常;王羲之《兰亭序》同样也存在涂抹改动,但都不会掩盖其书法风格本质上的辉耀千古。
反而,古代许多大书法家,抄写古诗文、自作诗文的作品,但为了有意求美观,写的工工整整,但其艺术水准,往往都没有“不求工而工”的稿子更有魅力。
谢谢阅读。觉回答得还行,就随手点个赞吧。
颜真卿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十分精妙,擅长写行、楷,独创了"颜体"楷书。他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我们耳熟能详的"颜筋柳骨"就是形容他们两人的书法。
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隔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队攻陷常山地区,时为地方长官的颜杲卿坚守城池,顽强抗敌,终连同其子季明一同被判军俘获。因为不愿归降,连同颜氏家族30余口家人一起慷慨赴死。直到758年叛军平定后,颜真卿才找回了侄子季明的头骨。手捧至亲骨肉的尸首,内心的悲痛如决堤洪水咆哮而出,感念颜氏一族的忠肝义胆,提笔疾书祭词一篇,那就是流传至今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较颜真卿的其他作品而言,显得凌乱潦草,但却千古流芳,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浑然天成的艺术性。《祭侄文稿》本身并不是一篇书法字帖,而是在悲痛伤怀中书写的一篇祭文。苏东坡曾说:“书法无意乃佳”,而这篇撇除一切书法故意的行文,是一位书法家书法造诣的最直接体现,其可贵就贵在“无意”,无为书法而书的意念。
二是其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这篇《祭侄文稿》在书法上具有三大特色,即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和渴涩生动的墨法,笔法、章法和墨法的巧妙结合,勾抹之处的斟酌变换,都让人从文字之中感受到了笔法的精妙和蕴藏的力量,可谓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三是其蕴藏的厚重情感。这篇文稿成于颜真卿万般悲痛之际,字里行间可见其对国与家的情感迸发,其中蕴藏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使这篇文稿较一般的书法真迹更具重量。与其说我们能够在这篇文字中看出颜真卿的书法动力,不如说我们更多地看到一个爱国之士最真挚诚恳的灵魂。这篇有魂的文字,自然是要千古流芳的瑰宝。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刚开始是跟褚遂良老师学习书法,后来又拜张旭为师。
因为颜真卿勤奋好学,悟性很高,经过潜心研究,写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创造出“颜体”楷书,自成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
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可以与柳公权的书法相媲美,被誉为“颜筋柳骨”。
他曾有一部作品《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他的作品中有多处涂抹的痕迹,而且字迹凌乱潦草,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帖呢?
我们先来了解创作作品的历史背景。
凡是了解唐代历史的人们都知道,颜真卿不只是书法家,他还是唐朝的名臣,而且还在有名的安史之乱战争中,参与抵抗叛军。
当年,在安禄山的叛军进攻之时,颜真卿是与任地方长官的堂兄颜杲卿及其儿子颜季明,共同抵抗叛军。
当叛军史思明部队攻陷常山地区时,颜杲卿坚守城池,顽强抗敌,最终因寡不敌众,与儿子颜季明一同被俘。因誓死不降,导致颜家30余口人惨遭叛军杀害。
直到公元758年,颜真卿才找回侄子季明的头骨。
当他用双手捧着侄儿的遗骸时,痛心疾首,悲痛欲绝,再也忍不住伤心的泪水,喷涌而出。
于是,颜真卿在此情此景下愤慨疾书,便形成了传世佳作《祭侄文稿》,而里面却几乎布满了涂抹的痕迹。
我们再来说说这部作品为何成为千古名帖,它的绝妙之处体现在哪里呢?
一、表达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
大家都知道,这篇文稿是在颜真卿万般悲痛的状态下完成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家国的真挚情感。
这篇文稿可以说是颜真卿前辈,用血泪书写而成的,其中蕴含着厚重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与传承价值。
我们不能只看书法表面的好坏,而应该看到埋藏在灵魂深处的最真挚的爱国情怀。
当文字被赋予了真实的情感和灵魂,自然就具有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气魄。
二、表现了艺术大师最高超的文采。
前面,我们介绍颜真卿是一位书法家,又是唐朝的名臣,其实,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就是诗人。
如若不信,可以到《全唐诗》或者百度上去搜下,那里竟然有颜真卿的27首诗词,无论是遣词还是造句都是非常优美的。
我们通过《祭侄文稿》只有240余字,可以看到遣词造句非常考究和凝练,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是在那样的一种心情状态下和那么短的时间里,足以彰显颜真卿高深的文学艺术修养。
堪称书法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唯有王羲之《兰亭序》能与之抗衡。
三、表露了即兴而发最自然的状态。
《祭侄文稿》顾名思义是一篇祭文,是颜真卿在自然状态下即兴而作。采用的是直抒胸臆之法,有种酣畅淋漓之感。
其可贵之处就在于“无意”。苏东坡曾说:
“书法无意乃佳”。
他是在情绪特别激动的情况下一气呵成的,直到写完,心情略有缓解后,才发现有错字,或者意思过激的词语,于是就有了涂改的痕迹。
就是这样的作品才令人感到更加亲切和真实, 那是一种不加雕琢和掩饰的自然之美的流露。
在《祭侄文稿》中,颜真卿依靠书法的外形,文字的内核,表达了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同时也宣扬了爱国爱民,为国家利益赴汤蹈火,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这是中华民族基因里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无论在任何时代都符合审美共同的标准,人们都会自然而然被这种品质所吸引,同时会大肆加以弘扬。
被赋予情感与灵魂的,最具真实意义的《祭侄文稿》,自然会被当成中华民族之瑰宝而世代传颂。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对于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何能成为“天下第二行书”,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两大方面,概括为十个字——“笔墨开奇境,正义铸书魂”!略说如下:
一、何为“笔墨开奇境”?
1、我跟大家一样,最早看《祭侄文稿》时候觉得很乱,甚至很糟!但是随着阅历、欣赏水平的提高,看法慢慢改变。其实这是一篇情感、书法、文辞俱佳的优秀之作。
“安史之乱”中,颜真卿家族为忠君爱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带兵镇守常山的他的哥哥和侄子被叛军所杀,两年之后,颜真卿在带兵收复常山,面对废墟之中寻得的侄子颜季明的头颅,情难自禁,提笔作文之际,血泪交进,悲愤交加,写下了这一篇《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文辞正义凛凛,既有悲,又有愤,满腔的悲愤之情转化成笔下的文字,可谓字字血泪,动人心弦。其中删改涂抹之处,正可见颜真卿为文构思之时,情怀起伏,剧烈波动的真实写照。
2、其实历代留下来好的书法作品(墨迹),大多都是草稿之作,因为在自然状态下的书写,是最真情的流露,正所谓“无意于佳乃佳”!比如说《兰亭序》、《黄州寒食帖》都是。
从书法艺术性来说,《祭侄文稿》点画密聚、虚实相间,交相映衬,轻重、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形成强烈对比。可以想见,颜真卿当时完全不可想象这一纸草稿会保留下来,在满腔悲愤之中根本无暇顾及笔墨的优劣,然而正是这率意天成的用笔,成就了文稿特有风格,笔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不愧为“天下第二行书”。
二、何为“正义铸书魂”?
1、众所周知,颜真卿不仅行书好,楷书成就更高。身为四朝元老的他,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整个家族30多人为国捐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而颜真卿本人又在77岁高龄之时,为平定另一起叛乱被叛军李希烈所杀,成就了铮铮铁骨的“大唐书魂”!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不阿于权贵,不屈意媚上,刚正有气节,以义烈闻名于时。
2、颜真卿不但精通儒学,而且身体力行,以尽忠孝,被后世儒者奉为修身楷模。他的书法风格正是他人格的外化。后世爱其书法,更为颜真卿非凡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祭侄文稿》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第二行书”,与颜氏一门忠烈彪炳千秋之报国情怀,忠君爱国的崇高思想境界不无关系。
个人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漫漫书法路,加我不孤独!
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书法艺术境界和文章内容的艺术境界相吻合。充分表达了一种激愤的情绪。书法作品的笔墨艺术处理手法精湛。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一,悲愤激越的情感表现充分。
下图这两行字的排列由于多处涂改的影响,挨挨挤挤,大大小小,本来是两行,因为旁边附加了修改后的文字,变为四行,尽管看上去有些凌乱潦草,但乱中不乱,这几行上密下疏。恰似两枝风中摇摆的竹子,上实下虚,书法中塗改后的墨块就像聚成块面状的一簇簇竹叶。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这部分字写的一片狼藉,塗塗改改,轻重相间,枯湿浓淡兼而有之,其中有几个字份量写的很厚重,最左边及兹同还这四个字书写时一贯而下,字字相连。说明他当时的心绪不宁,很悲愤。
二,巧夺天工的章法。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为了理解整体的章法和意境,我把这幅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作了虚化处理。相当于一个远观效果。不受局部字形和其它细节影响,其目的是最直观的观察理解大的空间布白,大的视觉立体层次感。大的氛围,大的意象感觉。(见下图)并结合一张实物风景竹石图片作分析理解。
通篇章法就像一片乱石丛中的竹林。虽然看上去密密麻麻的,但疏密有致,欹侧相间,而且有前后进深感,书法作品中较浅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分布较远的竹子。颜真卿塗的墨块就像几块散落在不同位置的石头,有分量感,清代的王铎为了追求块面的效果,常常把有的字饱墨书写,把字的笔画并在一起,在作品中象一块块石头,很有分量感。
在书法作品中有几块大的空白区,和竹林中的没长竹子的大的空地面积相似。有松动感,有透气感。
我们可以通过对图中竹林意境去感应《祭侄文稿》所表现的意境,有些相似的地方。
书法作品中的字像一排排竹子昂首挺立,竿如古代长枪,有刚直不阿,顽强不屈的气节,铁骨铮铮的品质。和颜真卿书法作品中的书法之意,精神境界相对应。
三,笔调的处理。
整体精神笔调以动为主,凛然有势,无法平静的悲愤心情,使其字字发出愤怒的吼声。
局步用笔的笔调特点是点画较凝重,苍茫沉郁。以篆法入行,运笔涩进有顿挫感,有拖泥带水,不爽快的感觉,和他当时不爽的心情相合。线质如纤夫用力拉船时的长绳。圆浑有力、有质感。深得如锥画沙之妙。也有书论说笔画犹如"金刚杵"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这件书法作品很有气势,从心所欲的信笔挥写,局部变化丰富,主调一致。悲愤激昂的情绪跃然纸上,这些书写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和他多年积累的书法功夫相关。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四,强烈的节奏感。
最后这几行字节奏感很强,如果诗歌朗诵《渡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不能用柔和、舒缓的语调来朗诵。首先要领会其意境,用坚定、激昂、高亢的语调,才能表现出慷概悲壮的气氛和凛然正气。
同理,在此帖末尾这几行中,用笔果断、大气、雄强、厚重、笔速越来越快。轻细连绵的笔画和粗重的笔画形成强烈对比。也正营造出了苍凉、悲壮气氛和颜真卿的凛然正气。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下图为笔者写意习作。
(下图为局部临写。)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我们都知道,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兰亭序里面也是有涂抹的痕迹的,但是《祭侄文稿》里面涂抹的痕迹更多,几乎通篇都是涂抹。
然而就是这样一幅作品,却被历代书法名家推崇,颜真卿也因此成为一代宗师,是继王羲之以后的又一位行书大家,他的行书是有开创性的贡献的。
原因就是,他的这幅作品体现了书法书写的最高境界,心手合一!
我们普通人练习书法,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如何写好一个人笔画,如何写好一个结构,如何处理好书法的章法等这些技法层面的东西,这是最低层次的书法创作。
这种书法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技法,对于书写内容的关照不够,然而好的书法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俱佳的,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的统一。
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法,更要把这种技法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现书写着的情怀和追求,这也是书法被称为艺术的重要原因之一。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书写于他的侄子被人杀害,在寻找尸首的时候只找到了一个头颅,是在悲愤欲绝的心情下写的。
完全没有去关注技法,只是用毛笔陈述自己亲人去世的悲痛之情。
同时,它的高超的技法也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降流露出来,是一篇心手合一、形式和内容、书法与人生高度统一的作品。
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也不为过了。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