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为什么马服君赵奢只赢了秦国一次,就能炫耀一辈子?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4关键词:秦国,赵奢

为什么马服君赵奢只赢了秦国一次,就能炫耀一辈子?

点赞1、中卫市 网友:明星稀i

因为赵奢打赢了廉颇不敢打的仗,打破了当时秦国无敌的神话。

赵奢此人是个狠人,他做起事情来简直胆大妄为之极,这世上估计没有他不敢做的事情。

赵奢原本只是赵国负责收税赋的小官,别人收税赋无事发生,换他收税赋,就捅出个大篓子。

当时,平原君家有大量良田,然而因为平原君在赵国地位崇高,且手下有门客三千。

因此所有收税赋的官吏都假装不知此事,从不去平原君家收税赋。

但是换作赵奢来收税赋的时候,根本不管这些,大大咧咧地去平原君家收税赋。

平原君家的人这辈子就没缴纳过税赋,自然拒绝了赵奢的要求。

赵奢一看,对方竟敢抗拒国家律法,于是接连杀了平原君家的九个管家。最后硬是把平原君都给惊动了。

平原君一看,竟然有人敢欺负到他的头上来了,于是要杀赵奢。

换成其他人,早就求饶了,但是赵奢根本不为所动,反而淡定的和平原君讲道理。

赵奢提醒平原君,他和赵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平原君现在带头不缴纳税赋,必然有很多人效仿,这会导致赵国日渐衰弱,赵国衰弱了,迟早会灭亡,到时候平原君的家财一点也保不住了。

平原君被赵奢说服,不仅放了他,还全额缴纳了税赋。赵王得知此事,觉得赵国就需要他这样的人才,于是任命赵奢负责征收整个赵国的税赋工作。

也就是说,直到阏与之战爆发前,赵奢都没有任何行军作战的经验。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外行”,却打了一场大胜仗,让在当时战无不胜的秦昭襄王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自从秦昭襄王继位后,秦国便不断攻城掠地,国势日渐强大。

秦国先是采取连横的策略,先后击败当时的大国楚国和齐国。

楚国丢失大半土地,被迫迁都。齐国一度处在灭国边缘,虽然后来复国,但是国势已经大不如前。

自此,已经没有国家能够阻挡秦国的崛起。

秦昭襄王重用白起等将领,接连对六国发起攻势。每次发起战争便夺取几座城池,慢慢地蚕食六国,壮大秦国。

公元前273年,秦国再次派兵夺取赵国的三座城池。

赵王为了稳住秦国,于是答应派遣公子到秦国去当人质,并用焦、魏、牛狐三地交换那三座城池。

这明显是个亏本买卖,只是赵国的缓兵之计罢了。

以此来换取短暂的和平,趁机发展壮大赵国,以后才能少受秦国的欺负,这主意其实不错。

不过,赵惠文王这人有点意思,这事情都谈妥了,他又反悔了。

秦昭襄王一看,认为赵国在耍他,于是派胡阳率军攻打赵国,意图夺取阏与。

赵惠文王连交换城池都不愿意,自然无法忍受失去城池。

得知秦国出兵,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派人去守住阏与。赵惠文王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名将廉颇了。

他询问廉颇能否守住阏与,廉颇却告诉他,阏与距离赵国都城邯郸太远了,且道路大多狭长,不适合行军,容易遭到敌人埋伏,到时候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赵惠文王不死心,又去询问大将乐乘,得到一样的答案。

其实,他们所说乃兵法常识,只要得到赵军出征的消息,秦军必然会设下埋伏。

但是赵惠文王还是不死心,他实在是不愿意失去阏与。于是他又去询问众大臣。

那些武将给出的答复和廉颇一致,至于文官,根本不懂打仗,自然不敢乱说话,不然打输了可是要负全责的。

只有负责征收税赋的赵奢告诉赵惠文王,这打仗比拼的是勇武、胆大,狭路相逢勇者胜,他赵奢别的没有,胆子倒是够大,愿意与秦军一战。

赵惠文王实在是太不愿意失去阏与了,虽然他也知道赵奢没有行军打仗的经验,但是死马当作活马医,还是派他率军出征,前去救援阏与。

阏与之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此时,秦军主力已经在攻打阏与了,为了防范赵国的援军,秦军特意派了一支偏师驻扎在武安附近。

武安离邯郸并不远,秦军的意图很明显。

一旦赵军前去救援阏与,如果援军人多,秦军就攻打邯郸,如果援军人少,秦军便埋伏赵军。

如果赵军先打这支秦军偏师,那更好了,这支偏师只要和赵军玩捉迷藏拖延时间即可。

到时候赵军不仅无法消灭这支秦军偏师,还会丢了阏与。

结果,以上三个选项赵奢一个也没选,赵军在离邯郸三十里的地方直接安营扎寨,修筑营垒,直接和秦军偏师对峙起来。

赵奢虽然没有打过仗,但是他很有自知之明。

既然廉颇都说直接救援阏与会被伏击,他自然不会犯这种错误,他可不认为自己比廉颇还厉害。

同时,他没有打过仗,直接去攻打秦军偏师,胜负不得而知。

但是他也有优势,那就是他不会被那些兵法、战场经验所束缚,反而可以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此次他率军出征,秦军必然知道赵军主帅是个没打过仗的新手,自然会小看、轻视他。

于是顺着这个思路,赵奢故意示弱,给对方一个自己不会打仗、且畏首畏尾的假象。

赵奢下令,任何人都不许妄议军事,违令者斩。有个士兵提议前去救援武安,结果被斩了。自此,军中没人敢再议论军事。

就这样,赵军驻扎下来整整二十八天,除了修筑营垒,什么也不做。

秦军将领知道后,认为赵奢畏惧秦军,更加轻视他了。

不过对方毕竟是久经沙场的人,出于职业素养,还是派遣间谍特意前去赵军军营刺探一番。

赵奢一眼便识破了间谍的身份,但是他也不点破,让其将赵军军营看了个通透,最后将对方礼送出营。

秦军将领得到间谍的回报后,更加轻视赵奢了,放松了对赵军的监控。

而赵奢却在送走间谍后,立刻下令赵军脱下盔甲,轻装急行军,仅仅花了一天半的时间,便到了了阏与附近。

虽说到了前线,因为有自知之明,依然不主动与秦军接战,而是故技重施开始修筑营垒。

赵奢想要与阏与城形成掎角之势,让秦军瞻前顾后,无法全力攻打阏与,让这场战争变成持久战。

秦军远道而来,必然会最先支撑不住。

此时,军士许历冒着斩首的危险,向赵奢进言:秦军知道赵军到达阏与,必然会派兵来劫营,建议派一万人在秦军必经之路的山上驻扎,埋伏秦军, 必然能获胜。

赵奢觉得这个主意很好,阏与附近的道路狭长,既然能让秦军埋伏赵军,那么赵军自然也能埋伏秦军,于是采纳了这条意见。

秦军果然派兵劫营,结果遭到山上赵军的伏击,由于赵军占据了制高点,弓矢可以发挥更大的杀伤力,将秦军完全压制了。

与此同时,阏与城中的军队也趁机冲了出来,秦军在两面夹击下,损失大半,只得撤退。

至此,阏与之战以赵国的胜利而告终。

赵奢能以一个“外行”的身份,击败不可一世的秦国,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赵奢的胆子够大。

首先,他没打过仗,连战场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却敢带兵上战场,可见其胆子够大。

而且他在邯郸武将驻军二十八天,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万一赵惠文王因为他既不救午安,也不就阏与,而将其治罪,很可能就是死罪了。

此外,他丢下秦军偏师,急行军赶往阏与,也是要冒一些风险的,万一此举本秦军察觉,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其二,赵奢很懂得人心。

首先,此前他一直负责收取税赋工作,与战场完全无缘。秦军得知是他这么个“外行”领兵,自然轻视他。

而他修筑营垒就是为了加深秦军的这一影响,好麻痹对方。

他禁止军中妄议军事,则是为了让秦军觉得他没本事,只得靠此举来树立权威。

而他利用秦军间谍,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印象,于是秦军偏师不再关注他,他才能率领赵军日夜兼程赶往阏与。

正是凭借阏与之战的成果,赵奢被封为马服君,并得以位列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在赵国国内地位与廉颇相当。

其实,阏与之战本身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在当时都算不上多了不起。

此战最大的意义在于,打破了秦昭襄王继位后,秦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印象。使人们意识到,秦国是可以战胜的。

然而赵奢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因此他此生再没参与大战。

他明白,阏与之战之战他之所以能够打赢,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当时乃无名之辈。

然而阏与之战之战后,他名声大噪,秦军再与其交战,必然会慎之又慎。如果对上秦军的战神白起,那么赵奢必败无疑。

所以,对于赵奢来说,与其再打几场必败之战,不如留下自己的威名,威慑其他国家,反而效果更佳。

最后总结一下,赵奢能够打赢阏与之战,是因为他胆子够大,且对人性了如指掌,他的所有行动都违背常理,出乎秦军的预料之外。

而他能够仅仅赢了秦国一次,便炫耀一辈子,则是因为他打破了秦昭襄王领导下的秦国无敌的印象。

六国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也在有意无意地夸大他的功劳,这才使得赵奢只打过一仗便成为了名将。

可惜,他的儿子赵括只知道熟读兵书,并没有学会赵奢洞察人心的本事,使得赵国精锐在长平之战中付之一炬,赵国也就此衰落下去。

点赞2、滨州市 网友:眼神轻蔑

赵奢的成名作是阏与之战,这一战廉颇和乐乘都没有把握打,但赵奢却让秦国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赵奢为将,比其他将领更有国家战略眼光,当然他是个很低调稳重的人,并没有炫耀自己的战绩,而且他不看好儿子赵括的纸上谈兵。赵奢原本是赵国的一个征收田租的小吏,在收租税的时候,遇到平原君家不肯缴税(这本是个常态),赵奢依法处置了平原君家的九个管事之人,赵胜震怒,欲杀死赵奢,赵奢就说了自己的理由,大意就是国有国法,只有严格执行,国家才能强盛,国家强盛了,作为贵族的赵胜更让人信服,于是赵胜愉快的原谅了赵奢,并把赵奢推荐给了赵惠文王,赵奢开始掌管全国的赋税。

阏与之战

公元前269年,秦国攻打韩国,包围韩国重要关隘阏与。韩国自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保住阏与,便求救于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想救,就找来廉颇,问能不能救援阏与,廉颇认为道路太远,又极其险窄,很难救援成功,赵惠文王又找来乐乘问,乐乘持和廉颇一样的观点。但赵惠文王不死心,又去问赵奢,赵奢认为廉颇和乐乘说的都对,但这就好比两只老鼠在一个穴中争斗,勇敢的胜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原文是这么说的:

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关于两只老鼠的言论不过是赵奢给赵惠文王的定心丸,他已经知道赵惠文王要救阏与的决心,也知道阏与的重要性。所以急君之所急,愿意出战。于是赵奢就领兵去救了。当时,秦国攻打阏与的将领是胡阳,胡阳曾跟随白起作战,熟知白起的套路,也是个难缠的角色。胡阳料到赵国会出兵,于是分一部分兵攻打武安,这样正好形成掎角之势,牵制赵军。

赵奢知道胡阳的策略后,出了邯郸三十里就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下令“有以军事谏者死。”面对秦军的击鼓呐喊声,果然赵军里面有人待不住了,进言去救武安,赵奢下令处死了他。赵奢坚持坚壁二十八天,之后又增加营垒。

胡阳派间谍来打探情况,赵奢好吃好喝的伺候,间谍回去报告胡阳,胡阳由此判断赵军无法救援阏与,而赵奢却下令军队快速前行,两天一夜到达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重新安营扎寨,秦军探知消息,火速回来。

赵奢军中有个叫许历的提出秦军强势赶来,赵军必须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之后他提出谁先占据北山,谁就会取得胜利。赵奢深以为然,立即派一万人迅速占据北山。等秦军赶到已经处于被动。赵奢居高临下对秦作战,再加上阏与守城之军出城配合,秦军大败。胡阳被杀,秦军死伤过半。

之后赵奢被封为马服君,许历成为国尉。赵奢治军严厉,不徇私情,但却对他的儿子有深深的忧虑,原来赵括从小聪明好学,但过于自负,书本吃的死透,却没有实践。而真正的战场是瞬息万变的,倘若赵括带兵,必败。

果然,八年后的长平之战之时,赵奢已经去世,赵孝成王换下频频失利又坚壁不出的廉颇,让毫无经验的赵括领军抗秦,大败,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但四姑娘之前写过几篇关于长平之战的文章,长平之战的失败其实赵括不该负主要责任。

点赞3、益阳市 网友:风信子

马服君赵奢一生中指挥最有名的一战就是“阏与之战”。说一句很实在的话,除了“阏与之战”,赵奢还真的没有指挥过其他战争。但马服君赵奢就靠着这一战封神,踏入到名将的序列。

按常理来讲,作为将军一辈子打赢一仗算不得稀奇。名将之所以会成为名将,都是靠一次又一次的大胜才筑起威名。比方说“人屠”白起,一生大小战事有七十余次。和韩赵魏三家都打过。有时间还一打二,但从来没有输过。更是靠“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卒,获得了“人屠”的称号。

所以,不管是廉颇还是王翦,或者是李牧这些名将都是一生经历大小战事无数,这才赢的大家的认可,跨入名将的行列。马服君赵奢一生就打了一战,然后赢了,就被千古称颂为名将。总让人感觉他是不是命好,运气爆了棚,所以才被千古称颂,以至于可以和廉颇、白起等相提并论。

那么马服君赵奢到底怎么样才威名远播,我们分析一下史料,看到底是什么才成就他神一样的传奇!

1)无法用兵的阏与,廉颇和乐乘都退避三舍。

阏与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山西和顺。在太行山的西面。北边是有名的阳泉市,南边是更有名的左权县。和顺今天并不是很出名,但大家对左权县并不陌生。是当年抗日的重镇。出了名的地形险要。

阏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9年,这个年份很特殊。因为公元前271年,战国时代名相范雎才入秦。入秦之后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远交近攻”策略,非常兴奋的秦昭襄王如同一下子找到了灭掉六国的钥匙。所以便迫不及待的对赵国发动了进攻。

秦将在经历一番苦战之后,拿下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惠文王不想失去比较险要的三城,就提出:赵国让赵惠文王的儿子公子部到秦国做质子,和秦签订以焦、魏、牛狐交换3城的协议。但没过多久,赵国又反悔了。秦昭襄王正找不到借口呢,因此马上以赵不履行协义为由。派中更胡阳率大军攻赵阏与。战争拉开序幕。


不过赵国反悔的事经常干。后面的长平之战也是因为赵王喜欢占便宜。秦国的便宜不是那么好占的。胡阳攻打阏与后赵王有点着急了。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了,就把几位名将找来请教。

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这一段话就是为什么“阏与之战”非常有名的原因。

赵王先找名将廉颇问:“秦军攻打阏与了,我们可以去救吗?”廉颇回答:“阏与的道路不但远,而且还比较狭窄,如果派兵去救,很容易被敌人打伏击。不但救不了,还容易搭进去!”赵王弄的一脸没趣。

不服气的赵王又找来名将乐乘,还是一样的问话,而乐乘也做了复读机,跟廉颇说的一摸一样。

不甘心的赵王这时候找来赵奢。赵奢的回答前半部分跟廉颇、乐乘一样“道远险狭”,弄的赵王心中一紧,以为又没戏了,而赵奢话锋一转:“就好像两个老鼠在非常狭窄的洞穴中打架一样,勇敢的可以获胜。赵奢的意思非常明确,最后拼的是士兵的战力。

赵奢并没有说谁能获胜,而是说“将勇者胜”。但这时候走投无路的赵王心里想当然认为赵奢就是那个勇敢的将军,因此就让赵奢为将,去救阏与。

到这里赵王有一种“权当死马医”的意思。没办法了,廉颇、乐乘都搞不定。所以心里期望值比较低。但赵奢敢接名将都不敢打的仗,一时间就名声大噪。因为赵奢要么是疯子,要么是深藏不露的顶级高手。但估计当时认为赵奢是疯子人居多。

2)低调到了极点的赵奢,真正的深藏不露。

赵奢敢接救阏与的帅印,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但有一部分人肯定会认为理所当然,因为他们本来就认为“赵奢是一个疯子!”这一部分人其中就包括平原君。

为什么他们会认为赵奢是一个疯子,因为赵奢做过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这个赵奢本来名声不显,最多也只是赵姓远枝血脉。到赵奢这一辈早就不是显贵了。只做了一个收税的小官。

平原君赵胜是赵王的弟弟,家里良田千顷,本应是赵国的纳税大户。但平原君位高权重,手底下的家奴根本就没有把国家税务人员放在眼里,根本不交税。以前的税官也没人敢收。

但赵奢不一样,到平原君下属的庄园收税,这些人根本就没把赵奢放在眼里,不但抗税,还羞辱赵奢,连平原君的庄园都看不清。赵奢根本不管这些,他根据赵国的律法,杀了平原君九个抗税的管家。平原君得知这个税官这么不给面子,非常震怒,亲自去见赵奢,想杀了他!


没想到赵奢是很能惹事,但人家还是好口才。赵奢看着震怒的平原君,不卑不亢的说出一番话,让赵胜对他刮目相看。赵奢只说了三点:

第一点,赵国的法令需要您这样的贤公子来维护。如果您都不维护赵国的法令,那赵国就没有人遵守法令。

第二点,国家安定你平原君才能安享富贵。现在各国都在变法图强,如果您消弱国家法律的权威,国家就会陷入灾难。别的国家就会攻打赵国,赵国有事,公子不可能独自善终。

第三点,你的管家正在败坏您贤公子的名声,我把他们铲除,是为了保护您的名声。

赵奢杀了平原君九个管家,好像完全是为平原君着想一样。平原君也不是笨蛋,一听赵奢的说词就知道赵奢这人不简单,就把赵奢推荐给赵王。赵王让赵奢管理全国的税务。赵奢管理的非常好。赵王本着充分开发个人才能的宗旨,就让赵奢领兵打了一些小仗。还别说,赵奢就是一个万金油,放那都可以,甚至仗打的也是非常好。因此这一次当廉颇、乐乘打不了时,赵王才来问赵奢,他知道赵奢打仗还是很厉害的。

赵奢接了赵王的命令,领着赵军就出征了。秦将胡阳也不是笨蛋,跟着白起混了半辈子了,肯定知道要分兵把守要塞。不过胡阳有点诧异的是赵奢领兵,没听说过啊。不是应该廉颇、乐乘吗!

赵奢很低调,领着军队一出邯郸,根本没有没有穿过太行山,就直接安营扎寨了。并且下令:任何将士不得妄议军事,有敢谏者,一律处死。有一个军士不知死活,对赵奢这种龟缩战术非常不满,就议论了几句,没想到被赵奢真的杀了。一时间军中气氛陡然紧张。

秦军的间谍得到这些情况,报告了胡阳,胡阳停了撇撇嘴,没想到是一个这么懦弱的软蛋。就再也没有把赵奢放在眼里。

赵奢一直在关注着秦军,看秦军慢慢的越来越松懈,把堵在险要地段中的军队都撤走了,还是没动。就这样赵奢一直在离邯郸不到三十里的地方等了二十八天。把赵军都等烦了。

这时候一个叫许历的军士冒死来见赵奢,对赵奢说:“你等我说完,把我杀了我也值了。”许历给赵奢仔细分析一下当前的局势,认为现在秦军认为我们不会过去,撤去所有的伏兵,在全力攻打阏与。这时候我们只要突然袭击,占领阏与北边的山头,就可以击败秦军。

赵奢同意了许历的建议,大军立刻卷甲出发,急行军两天一夜。在秦军完全没有知觉的情况下突然占据北山头,对秦军发动猛攻。秦军攻阏与已经一个多月,早已经人困马乏。这时候憋了一个月的赵军如狼似虎,把秦军打的大败。

这一战赵奢充分展示了一个杰出军事将领的超高指挥才能。阏与之战是一场出奇制胜的战争,战争前期赵奢首先示弱,让秦将胡阳瞧不起自己,迷惑对手。本来秦将胡阳先到,可以以逸待劳的伏击赵军。廉颇和乐乘都看到了这一点。

而赵奢却靠装傻就让胡阳放松了警惕,然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行军两天一夜,占领制高点对秦军发动突然袭击。可以说赵奢一肚子阴谋诡计。

3)赵奢取得胜利,并成功预测了长平之战的结果。

阏与之战和长平之战看似相隔很长时间,其实也就错了九年时间。公元前269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阏与之战。马服君赵奢在阏与之战中击退秦军。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人屠”白起击败了赵奢的儿子赵括,坑杀赵卒四十万,赵国从此一掘不振。

虽然当时赵奢已经去世了,但赵奢生前已经完全看透了赵括。并告诉自己的妻子,不要让赵括领军打仗。

赵奢凭什么能断定赵括不能打胜仗呢,赵括对兵书倒背如流。甚至在跟赵奢论兵的时候,还能把赵奢难住。可见赵括对兵书的熟悉程度。

赵奢对赵括的评价原话是:“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

翻译过来就是:领兵打仗是件九死一生的事情,战场上瞬息万变,稍不注意就会兵败身死。而这么重要的事情在赵括嘴里变成“很容易,很简单”!完全照着书本讲。试问哪一个大将会完全按照书本排兵布阵等着你破。赵括不做将军则已,一做将军必然会让赵国遭受大的失败。


其实赵奢认为赵括最大的失败是不会灵活运用,只会照本宣科。而赵奢的妻子在赵括为将的时候,上书赵王,叙述了父子在领兵后的不同:

第一,分配赵王赏赐的方案不同。赵奢分给了将士,赵括都留给自己。很显然士兵跟着赵奢更能得到利益。

第二,对士兵的态度不同。赵奢和士兵打成一片,赵括跟自己的下属关系非常疏远。士兵对赵括完全是公事公办,没有拼死一战的动力。

第三,对工作的态度不同。赵奢领兵后吃住军营,全身心投入。赵括为将后天天到处看房子,把邯郸的房间炒到全宇宙最高。对工作不专心。

因此赵奢的妻子认为,赵括就不是一个能干好本职工作的人。让赵王不要任用赵括为将。可惜的是赵王不听,反而觉得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赵括面对名将白起盲目出击,被白起包围起来,四十万赵军投降,被白起坑杀在长平。赵国一时间危在旦夕。最后还是靠说服范雎,白起立功太大,对范雎的宰相位置产生威胁。这才保全了赵国。

十年之后,赵王和大臣再想去赵奢的话不禁感慨万千。如果当时听了赵奢的话,赵国的情形就不是这样了。四十万赵国精锐啊,一下子就没有了。

因此赵奢不仅能自己打仗,还成功的预测了赵括的结局。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能打仗的将军,还是一个战略大师,是一个顶级的军事家。

综上所述:赵奢是仅仅打了一次打胜仗。所以说他相对于战国四大名将来说,他打的仗并不是很多。但他的这一仗难度非常大,以至于名将廉颇和乐乘都不敢去打。赵奢不但去打了,还打赢了。这非常了不起。

他出名的最主要原因,还是长平之战的影响力太大。因为赵奢在和他儿子的谈话中发现,赵括虽然对兵书倒背如流,但只知道纸上谈兵,并不懂得打仗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事。统帅需要从纷杂的事情中发现机会,并且能抓住机会一举击败对手。

而赵括只会按照书本排兵布阵。这种打仗方法是非常可笑的。没有一个人的用兵之道是对着书本来,因此他断定赵括领兵打仗必然失败。

而赵括在长平之战中表现也证明了他超人的判断能力。因此赵奢可以上升到军事家的级别,受到后世将军们的尊敬。因此享有盛名!


点赞4、洛阳市 网友:萌小兮

赵奢是个猛人,他原来是在赵国收租税的小吏,一口气杀了平原君赵胜家九个不肯交税的管事之人。

平原君什么人?那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同时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手下门客若干,得罪这样的人岂不是要找死吗?

所以说赵奢是个猛人,这样的角色他也敢惹。你别说,平原君把他弄来质问了一番以后,被他说得是心服口服,立刻将他推荐给了赵惠文王。

那么赵奢一开始是干嘛的呢?他最早的工作跟军事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他是管理赵国赋税的大臣。在他的管理之下,赵国的国库日益充盈,看来是个理财的小能手。

不对呀,这跟我们认识的马服君赵奢,完全不是一个人嘛!别着急,赵奢收税只是他人生的起点而已。一场阏与之战,让赵奢从收税小达人,变成了战国名将。


一、廉颇和乐乘都不敢打的仗,赵奢敢去。

为啥说一个有本事的人,做什么都能做出成绩来呢?赵奢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他本来在赵国管理税务,那日子不要太好过。

但是赵奢偏偏不安于做一个收税小达人,他更愿意在战场上小试牛刀。公元前270年,秦国带兵跟韩国杠上了,大军驻扎在阏与。

这个时候整天求救的韩国立刻又去找赵国求援,三晋本来就是一家,唇亡齿寒他们是知道的。因此赵惠文王打算派人去支援韩国。

当时赵国有两位很著名的猛将,第一位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第二位则是从燕国投降过来的乐乘。


其中廉颇表示,去阏与的路太远了,而且艰险狭窄,没办法救援。赵惠文王叹了口气,又跑去问乐乘,乐乘自知比不上廉颇,连廉颇都这么说了,他哪里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无奈之下,赵惠文王只好找来了收税收上瘾的赵奢。赵奢当机立断地表示,这都不是个事儿,就好比是两只老鼠在洞里决斗,当然是勇猛的那个可以获胜了,这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因为赵奢的胆大和谋略,因此赵惠文王便将救援韩国的任务交给了赵奢。谁都想不到名不经传的赵奢,会在这一战中,给自己扬名立万。就冲廉颇不敢去他敢去,这一战也足以让他青史留名。


二、赵奢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从而扬名天下。

赵奢既然敢去救援,自然是心里已经有了盘算。这个时候他最担心的就是有人来打乱他的计划。比如说有间谍过来干扰赵奢的判断,因此他下令不管谁来对军事上的事情做建议,直接宰掉。

果不其然,赵军中有一个侦察兵跑来希望赵奢去救援武安,赵奢立刻就把这家伙给宰掉了。此外赵奢不仅加固了营寨,而且在大营中呆了28天都没有前进。

秦国这边得知了这个消息以后,甭提多高兴了,都认为赵奢没有救援阏与的打算。因此等到秦国的奸细走了以后,赵奢立刻暗中带领大部队前往阏与。

两天一夜的功夫,赵国的援兵就赶到了阏与,这可把秦军给吓坏了。与此同时,赵奢还派人抢夺了北面山头,占据先机以后,多次击溃前来争夺山头的秦军。

因此秦军在这一战中大败而归,赵奢取得了阏与之战的彻底胜利。因为这一战有功,所以赵奢被任命为马服君。


三、赵国太需要一场大胜来挽回颜面了。

赵惠文王虽然也是一代明君,征伐天下的时候,获胜的机会比较多。比如说三次伐齐之战,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但是他对付秦国就是没那么大的本事,而且总是被秦昭襄王戏耍,他太需要一场大胜仗,来挽回自己在秦国面前的尊严了。

因此赵惠文王不断地去询问廉颇、乐乘,甚至连收税的赵奢都问上了,还不就是想要痛痛快快地打赢秦国一次嘛!

可惜廉颇和乐乘都不能体会赵惠文王的心思,只有赵奢能够理解,所以他才会主动请缨,就算难度再大,也要想办法达成赵惠文王的这一心思。

由此可见,赵奢可贵的地方,并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成就,更是能够观察人心的能力。这也是他干啥啥都行的重要原因。


四、让赵奢扬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赵奢对儿子的了解。

阏与之战其实很少有人知道,真正让赵奢闻名后世的,是他那个儿子赵括。提到赵括无人不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说的就是这位老兄。

当时赵奢已经去世多年,秦国和赵国在上党地区对峙3年之久,廉颇始终坚守不出。这个时候赵孝成王很不高兴了,因为国库里的钱粮都送去前线了,家里都快空了。

而这个时候秦国那边也在咬牙坚持,他们攻不下廉颇的防守,所以就造谣说秦国人都害怕马服君,只要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出战,那秦国必败。

因此赵孝成王立刻就打算启用赵括,这个时候赵括的老妈表示。知子莫若父,他老爹赵奢还活着的时候,就曾经表示,赵括这孩子不适合带兵打仗,只适合夸夸其谈。

这话后来在长平之战中果然应验了,赵括在长平之战中,作为主将,选择主动出击,结果掉入了敌人的包围圈,40万大军被白起坑杀,正好被赵奢给说中了。


总结:赵奢最大的本事,就是了解人的心理。

别看赵括聪明机灵,而且能言善辩,表面一看就是人才。但是作为父亲赵奢,一眼就看出这孩子不适合带兵,只适合搞搞理论。

按理说赵奢的儿子赵括,既然对军事感兴趣,那应该从小就到军营里去历练,但是赵括并没有这些经验,他是整天在家里读书。

所以说外人不知道赵括有多大能耐,还以为他能够创造奇迹。可赵奢却能看清楚。同样赵奢在工作中也是以看懂人的心理才能把工作给干好的。

他杀平原君家的管事之人,不是因为自己真的虎,而是因为他料定了平原君不会杀他,反而会重用他。他答应帮赵惠文王打阏与之战,也不是因为他有必胜的把握,而是因为他懂得赵惠文王求胜的心理。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

点赞5、塔城地区 网友:彩色控

其实不光今天的人对赵奢充满质疑,以“火牛阵”恢复齐国的名将田单也对他也不服气。有一次田单上门“踢馆”:“你觉得当下各国都需要多少兵力才能打服天下?”

赵奢说:“我认为一二十万是起步价。”

田单鼻子冒出一股气:“你不知道士兵太多影响耕种,会导致粮食供应困难吗?我认为士兵太多恰恰是‘自破之道’,你看看古代的帝王,哪个不是三两万人纵横天下?”

田单客居赵国,没胆气直接喷赵奢,其实内心一百个瞧不起这个“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靠人堆出来的战争谁不会打?一辈子就打了这一次胜仗算什么名将?能跟俺老田复一国比得了吗?

赵奢一战成名的那场战役含金量究竟有多高呢?他真的是名不副实吗?

赵奢是赵国宗室远亲,早年他只是个税务官。有一年,赵奢在征税过程中,遭到平原君赵胜家臣的抗税,他一翻脸,直接处死了赵胜府上的九位管事。

赵胜是赵惠文王的弟弟,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大公子之一,门客数千,抖起威风来七国国君都要忌惮三分。一个小小税务官敢杀的他,且一杀就是九人,这让赵胜勃然大怒。赵胜都不需要跟赵王请示,就把赵奢抓过来准备开刀问斩。

赵奢毫不畏惧,一番义正词严,居然让赵胜低下了高贵的头颅,还获得了赵胜的推荐机会。这件事虽小,足见赵奢的三个优秀的个人素质:刚正、勇敢、智慧,这恐怕就是赵奢能成为名将的基础条件。

后来赵奢从文官转为武将,曾率兵伐齐:“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这场战争居然就是赵奢的成名战之前,唯一的一场战事。估计太史是打着哈欠写的,太平淡了,连十个字都凑不齐。

镜头一转就是十年之后,惠文王二十九年,秦军从韩赵边境东进,对瘀与发动了攻击。

赵惠文王赶紧找来廉颇和乐乘两位名将,二人的头都摇得像拨浪鼓:“瘀与太过偏远,道路崎岖狭窄,没救了。”

惠文王不甘心,又找来赵奢,赵奢却一拍胸脯:“地形狭窄好啊,就像困在洞里的两只老鼠,谁更勇猛谁就能胜出。”总算有个人愿意出头,惠文王大喜,于是将救援瘀与的任务交给了赵奢。

赵奢大军才出发不多久,惠文王急出满嘴大泡,原来这家伙才出邯郸30里就“怠工”,大军在武安安营扎寨,停滞不前。

怎么回事呢?原来秦将胡商料到邯郸会发救兵,于是分出一路人马直奔邯郸,正好堵住了赵奢。

赵奢的处理办法让人抓狂,他不是速战速决,忘了自己来干嘛的,跟胡商玩起了“对眼”。他下令深挖壕沟,广建营寨,似乎想留胡商过年,一点作战的意思都没有。

假如胡商的目标是邯郸,这么做无可厚非,可人家这一路只是牵制赵军,你不打人家求之不得啊。

双方一对峙就是28天,惠文王急得要上吊,军中的将士们也一肚子气:咱赵将军胆子比女人还小。可他们又不敢提意见,赵奢早有严令,谁要是敢提意见格杀勿论。

于是全军睡大觉,反正秦军也不会主动进攻,这趟差出得够划算。

秦军也被搞蒙了:什么玩意呢?你倒是来打啊!于是派出细作混入赵军营中侦察。细作很快带回消息:赵军全都在骂赵奢胆小鬼,他们根本不敢打,就等着把咱耗走。

胡商乐得满地找牙:满足他,咱满足他。可他哪里知道,他的细作其实全程都有赵奢的人“陪同视察”。

秦军太大意了,直到某一天他们觉得赵军玩得太过分,居然连炊烟都不升了,于是好奇地再次探营,结果让他们全都傻了:赵军早就不知去向,留下一座空营寨。

赵奢大撒烟幕弹,成功地摆脱了掣肘的秦军,急行军两天一夜,出现在瘀与50外的地方。正在围攻瘀与的秦军也傻了:不是说赵国没有援军吗?骗我们送死呐?

赵军刚刚抵达前线,一个叫许历的军士向赵奢献策:咱虽然成功抵达了前线,但其实很危险了。秦军不会给我们站稳脚跟的机会,他们就会立刻发起攻击。我建议赶紧上山,占领北山高地,等秦军进攻,我们乘势从高处俯冲,速战速决!

赵奢接受了许历的建议。赵军刚刚上山,秦军就到了。自古双方作战,高地是必争的要冲,秦军必须要夺回来。可惜他们落了后手,赵奢令旗一挥,赵军如猛虎下山,顿时秦军溃败。瘀与城中的守军也乘机出城,与赵奢前后夹攻。

结束了?结束了,就这么简单!

别说田单不服气,我都不服气,嘛玩意?技术含量这么低的一场战斗,也配让赵奢成为名将?司马公,我强烈要求,这场战斗的记载不许超过20个字。

当然,历史不会像我这么浅薄,评价一场战役的意义不能光看结果,更不能只看流了多少汗水。同样,评价一位将军不能看他走了多少路,而是要看他用了多少脑细胞。

首先,我们要看到瘀与之战的战略意义,它破坏了秦军的战略部署,延缓了赵国的灭亡时间表。

瘀与在太行山西麓,那里山势险峻,城池不大,怎么看都不是战略要地,秦军为何要把目标盯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呢?

看一下地图就知道,瘀与地处韩赵边境,其西北就是晋阳,秦军想干嘛?切断韩赵两国的联系,下一步秦军无论向北攻打晋阳,还是向南入侵河东,韩赵魏三国都没法呼应了。

秦军难道要对赵国动手?是的!

自从秦昭襄王接受了范雎的“远交近攻”战略后,秦国就把灭国战争的矛头指向了三晋。三晋中拿谁祭旗呢?最早的方案就是赵国。

这就很清晰了,拿下瘀与,切断韩国和魏国对赵国的增援,是秦灭赵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会吞并赵国的北部地区,把赵国压缩在河北平原,到那时候赵国只有苟延残喘的份了。

而瘀与之战的胜利,挫败了秦国人的计划,逼迫秦军改变计划,把目标转向了韩魏两国。因此我们不能光看战争的烈度,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

其次,赵奢的瘀与之战很轻松,换作别人未必做得到,他的军事思想,是“轻松”的保障。

当别人把题解给到眼前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觉得无非如此,但如果没有“标准答案”时,谁敢保证自己比别人答得漂亮?瘀与之战,至少吓退了廉颇和乐乘两位名将。

事实上,赵军被秦军堵在武安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你要是打,人家纠缠住你就行,甚至他也高挂免战牌,让你有劲使不上。你要想悄悄跑,一则难度太大,二则被人识破尾随追击更危险。

赵奢的金蝉脱壳秦军也一定想到了,但还是被骗了。这不光是智慧,更是勇气,为此他整整演了28天的戏,稍一疏忽就是溃败,这就是一场双方心理的煎熬。

很多人说赵奢的计划出其不意,可事实上不是如此,出其不意叫“阴谋”,赵奢的计划完全在秦军的意料中,这叫“阳谋”。也就是说秦军是睁着眼被骗了,这样的将军,他不胜没有天理!

赵奢的第二个军事思想就是快,摆脱秦军纠缠后,200多里山路,全军两天一夜就跑完;到达目的地又立刻占领高地,不给秦军留下丝毫的反应时间。

兵法虽多,赵奢只用了“奇”和“快”这两招,就把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了。

百战名将值得敬佩,但像赵奢这种没打过几次仗,却能成为丰碑的,他们难道不更应该令人顶礼膜拜吗?

曾经斜眼看赵奢的田单,在得知赵奢对“兵力多寡”的解释后,羞得一脸通红。

赵奢说:古人打仗确实兵力很少,但环境不一样呐。古代的城邦一座城300尺就算大城了,百姓也就千把人,士兵多了都没地方陈列。如今天下多少人?没有十几万人谁好意思叫“大城市”?时移世易,不能固守古人的战法。

如果要说赵奢人生的遗憾,那就是他没能活到长平之战。结果他的儿子赵括挂帅,一战葬送了赵军40万人马,而赵奢早就留下断言:“赵括纸上谈兵,不能重用!”

这算不算赵奢的军事才华之一呢?

点赞6、怀化市 网友:笑我蠢

秦国锐士天下无敌,第一个打破其无敌神话的人,正是马服君赵奢,也就是纸上谈兵赵括他爹,这件事足以震撼天下,所以可以炫耀一辈子。


很多人对赵括很熟悉,他对自己特别自信,而且胆子还很大,只读过点兵书,还没上过战场,就敢接替廉颇担任主将,结果十分悲剧,长平之战损失赵国精锐三十余万,自己也被秦军杀死。

其实,赵括胆子大,那是从他爹赵奢那里继承来的,只不过赵奢成功了,而赵括却一败涂地。

赵奢,起初只是个收赋税的小官,可见他身世并不显赫,只能混迹于底层,不过他为人刚正不阿,公正执法,不避权贵,胆子大到连平原君赵胜都敢欺负。

平原君,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家有良田万顷,门客三千,可以说是相当富裕的了,而且非常有权势。

凑巧的是,平原君家所在地正好是赵奢的管辖地,他府上的管事人仗着平原君的权势,竟然不肯缴纳赋税,这让赵奢大为光火,于是将平原君家的救九命管事人给杀了。

平原君其实并不知道家中管事的人不肯缴纳赋税,但他也不是好欺负的,得知赵奢杀了他的家奴,就非常生气,扬言要杀死赵奢以泄愤。


平原君是何等人物,赵奢得罪了他,不死也得脱层皮。

但是,赵奢也不是等闲人物,他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主动上门找平原君说理,其实就是吹嘘了平原君一番,说他是国之栋梁,让他不要因为小事而犯法,心胸要宽广一点。

平原君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要面子,再加上他觉得赵奢是个人才,所以不但没有治罪于赵奢,还将赵奢推荐给哥哥赵惠文王,赵惠文王便让赵奢掌管全国赋税。

可见,赵奢胆子虽然大,但还是很机智的,不是那种一昧逞能之人,能够在危急关头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有大智慧的。

由于平原君的推荐,赵奢的人生开始起飞,一跃成为赵国高级官员。

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赵奢只不过是个文官,那他后来怎么会成为一代名将,而且还被列入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其实正是因为一场战争,也就是后面我要说的阏与之战但在此之前他的军事履历并不出彩。

秦国在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开始逐渐强盛,尤其是在军事方面,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逐渐成取代魏武卒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秦昭王继位之后,四处攻城略地,先是联合各国攻打齐国,将齐国打残;紧接着又将楚国按在脚底下摩擦,楚国也变得老实了不少。

这里说说齐国,一个悲催的国家,原本是个强国,但因为试图称霸中原,结果被秦国给算计了,一度已经灭国了,后来虽然复国,但自此一蹶不振,还成为赵国和燕国时常欺负的对象。

以此作为背景,赵奢粉墨登场了,就在六国合纵伐齐之后,不知是为何,他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被赵惠文王任命为主将,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夺取了齐国麦丘之地。

这不是一场大的战争,但结果是极好的,赵奢得到了赵惠文王的赏识,他也因此彻底弃文从武,成为赵国军队中的一名将军。

随后十年,史书上都没有赵奢带兵打仗的任何记载了,不过他肯定打过不少小仗,并认真学习了兵法,才会有阏与之战中精彩的表现。

也正是在这十年间,天下形势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

秦国在打残了齐国和楚国之后,秦昭王开始任用白起对韩魏赵等国发起进攻,每次都攻取几个城池就收兵,这其实是一种蚕食策略,目的是逐渐削弱韩魏赵,从而壮大秦国。


韩魏赵这三个国家,韩国势力最为弱小,根本无法阻止秦国;魏国早就已经衰败,也得看秦国脸色行事;只有赵国是六国中最强大的,有几十万军队,还有廉颇和李牧等一大批优秀将领,并有蔺相如和平原君等优秀文臣,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再加上,赵惠文王这个人也还算是不错的君主,在位期间任用贤能,积极发展农业,大搞经济建设,所以赵国逐渐变得强盛,而且拓展了不少国土。

在《战国策》中,时人说赵国“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说因为赵国的存在,齐国逐渐衰败,而秦国也无法随心所欲,可见赵国确实比较强盛,是当时仅次于秦国的强国。

赵国和秦国虽然同宗同姓,但也是斗争不断的邻国,更是秦国东出六国的巨大威胁,因此赵国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秦国的重点打击对象。

前273年,秦昭王任用白起为主将,率军攻占了赵国三座城池。

赵国虽然强大,但还不想与秦国为帝,赵惠文王便派遣一位公子到秦国当人质,并请求用其他三座不那么重要的城池,换取被秦国占领的那三座城池。

秦昭王觉得,秦国虽然强大,但还没有到跟赵国彻底翻脸的时候,便同意了赵惠文王的请求。


明眼人一看,这明显是亏本买卖,但赵惠文王也有自己的考虑,他是想稳住秦国,再慢慢发展自身,等赵国与秦国实力差不多了,就可以抬头做人了。

如果按照合约履行,那么秦赵两国或许可以换来几年和平,但秦惠文王这人着实有些意思,竟然反悔了(其实是因为有人反对换地,他迫于压力才反悔的,毕竟这件事实在太屈辱),他在接受了秦国占领的三座城池之后,不愿意再给秦国三座城池作为交换了。

秦昭王是何等人物,怎么能忍受赵国言而无信,于是发兵攻打赵国,驻扎在赵韩边境的阏与( yù yǔ )附近。

赵惠文王十分担心,便把廉颇叫来,问他能不能救援阏与,廉颇说路途太遥远了,不太好办,言外之意是不想去。

赵惠文又把大将乐乘找来,得到了跟廉颇一样的答案,但他不死心,又把赵奢找来,赵奢说道路虽然遥远而艰险,但狭路相逢勇者胜,我觉得可以救援。


于是,赵惠文王任命赵奢为大将,让他率军救援韩国。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前面我说了,赵奢其实没怎么打仗,名气远不及廉颇等人,因此赵惠文王是在冒险,但他也没办法,别人都不去,只有派赵奢去了。

不久后,赵奢就带兵出征了,阏与之战就此爆发。

在历史上,阏与之战远不及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那么出名,但其实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至少帮赵国续命了数年,也让六国看到秦国是可以被击败的。

赵奢刚离开邯郸三十里地,秦军就开始攻打阏与了,并分兵攻打离阏与不远的武安,而且秦军整天在武安城外呐喊擂鼓,城内的瓦片都快被震下来了。

秦军之所以这么做,目的是吸引赵军救援武安,从而全力攻打阏与,这其实是一种疑兵之计。

果然,很快就有人将武安的情况告诉赵奢,并劝他出兵救援,但他却将此人斩首,并开始安营扎寨,前后停留了二十八天之久。

赵奢之所以这么做,其实也是一种疑兵之计,目的是不让秦军知道他的动向,并且他还在等待一个可以进一步迷惑秦军的机会。


赵奢等待的机会,其实就是秦国间谍,他准备将假消息传递给秦国间谍,再让他带回去告诉秦国主将。

有一天,秦国间谍混进了赵军军营,赵奢自然知道这件事,于是下令增修营垒,并让士兵们囤积粮食,装出一副不准备继续进军的样子。

秦国间谍回去之后,将赵军的动向告知主将,主将由此得出结论,赵国不准备再跟秦国打仗了,阏与很快就是秦国的土地了。

因为判定赵国不会救援阏与,秦国主将便没有严密设防,而赵奢在秦国间谍走后,马上下令将士们卸下笨重的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结果仅仅用了两天一夜就抵达了阏与前线。

抵达前线之后,赵奢又下令,赵军中所有骑兵在秦军军营五十里外安营扎寨,他率领的主力部队则在稍稍靠后的位置驻扎。

在安排好一切之后,赵军就再也不动弹了,不攻打秦军,也不去救援阏与,不像是来打仗的样子。

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事情发展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觉得,赵奢也没啥了不起的,本以为他要使用什么了不起的计策来取得战争的胜利,结果还是两军对峙的老套路,这样就能打得过秦军吗?


没错,如果是按照常规战术来打,赵军当然是打不过秦军的。

但是,赵奢自有对策,他之前的表现已经让秦军觉得,他没什么名气,就是个不懂得打仗的水货将军,出城三十里就不敢前进了,之所以又突然来到阏与,恐怕也是迫于国内压力而不得已的吧?

更重要的是,秦军还会觉得,赵奢既然来到阏与了,就应该立马投入战斗啊,安营扎寨是啥意思,恐怕只是做做样子,最终还是要当缩头乌龟吧!

其实,这正是赵奢想要的结果,他就是要秦军认为他没能力,不敢交战,从而轻视他,所谓骄兵必败嘛。

果不其然,秦军主将听说赵奢来到阏与了,但龟缩不前,没有交战的意思,便十分轻视赵军,下令全军出击赵奢率领的赵军,准备将其击败后再继续攻打阏与。

在探知秦军动向后,赵奢开始做安排了,他下令一万将士驻扎到营地北面的山上,其目的是取得地理上的优势,对山下军队形成威慑之势,秦军一旦进入战场,势必会全力争夺北山,这时候赵军的机会就来了。


随后,赵奢又下令前方的骑兵在与秦军交手后要佯装败退,将其吸引到北山山下,并派人联络阏与城中赵军,让他们倾巢而出,攻打秦军后方。

果不其然,秦军与赵国骑兵交手后,赵国骑兵很快就败退下来,这让秦国将士觉得赵军实力太差,于是一路追赶,就来到了北山山下,与赵奢的主力遭遇了。

双方爆发了激战,秦军突然发现北山上有大量赵军,为了避免被夹击,秦军主将分出一半兵力去攻打北山。

而就在秦军正往北山上攻打的时候,阏与城内的赵军赶来了,北山上的赵军见状,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不再龟缩防守了,而是如洪水般往山下冲,对秦军进行猛攻。

与此同时,赵奢率领的主力部队、败退的赵国骑兵以及阏与城内的赵军,同时对秦军发起了猛烈进攻,秦军被多面夹击,开始逐渐不支。

进过激烈地交战,最终秦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死伤大半不说,还有大量将士逃散,最终遭遇了一场大败,阏与之围因此得解,攻打武安的秦军得知消息后也撤军回国了。

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阏与之战的过程并不复杂,但精妙之处在于,赵奢采取了超常规的军事动作,并以谍战作为配合,从而迷惑了秦军,还将秦军牵着鼻子走,达到了变被动为主动的目的,将秦军的优势减到最小,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从而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秦军。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使敌来就我,而我不必就敌”,让敌人按照自己设计好的路线走,从而一步步上套,最终将其击败。

阏与之战之后,赵惠文王鉴于赵奢良好的表现,册封他为马服君,后来他又担任国尉,地位非常之高,与廉颇和蔺相如平起平坐,仅次于平原君。

其实,与之战的规模并不是很大,双方加起来也不过数万人,但赵奢之所以能够凭借此战成为战国名将,是因为他打破了秦国无敌于天下的神话,让诸国意识到秦国是可以击败的,也间接促使了后来六国合纵伐秦。


在阏与之战之前,秦国那是相当不可一世的,可以说是横扫天下无敌手,对待其他国家也是傲慢无比。

举个例子说,秦昭王的舅舅穰侯魏冉甚至有一块封地在魏国境内,也就是陶邑,后来他为了扩大封地范围,还准备私自出兵攻打齐国,试图夺取刚和寿这两个地区,魏国和齐国都是敢怒不敢言的。

秦国的一个臣子都敢欺负其他国家,那秦国强大到什么地步,就不必多说了!

实际上,在整个秦昭王时期,秦国极少有攻城略地而不得的情况,遭受的第一个比较大的失败就是阏与之战,所以这件事让秦昭王很没面子,后来他又发兵攻打阏与,但依然没有攻下来。

秦国在赵国身上栽了个大跟头,自此之后就越发重视赵国了,并将赵国视为必须要严厉打压的对象,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的爆发与此关系莫大,这当然是后话了。

总之,阏与之战让赵国找回了面子,赵奢也可以凭借这一站而吹一辈子,这其实没什么可说的,毕竟人家有这个能耐。

不过,赵奢是没遇到白起,要不然他也不一定能获胜,而他也有自知之明,阏与之战后就没怎么打过仗了,算是保住了自己的名声,直到长平之战前去世。


据说,赵奢曾评价儿子赵括,说他只知道纸上谈兵,并无实践,不可取;赵国如果用他,必将自取灭亡,后来果然如赵奢所料,长平之战后赵国一蹶不振,最终走向了灭亡。

点赞7、黄冈市 网友:泪流干

说实话,你别看赵括一仗把赵国几十年积累下的国威打没了,但要说起他父亲赵奢,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狠人、强人!有勇有谋。他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干别人不敢干的事。就这份胆量、豪气,别说在赵国,恐怕就是在整个春秋战国,也是独一份。

赵奢早在担任赵国征收田租的小官吏的时候,就表现出一种强悍的霸气。他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赵胜家不肯缴纳。

我们知道,平原君赵胜那可是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假如别人遇到这种事,也就只能打退堂鼓,忍气吞声了。但是,赵奢可不吃这一套。他认为,我为国收税,你平原君身为皇亲贵胄,更应该缴纳赋税。

那些家奴依仗平原君赵胜的势力,哪里会把一个收税的小吏放在眼里?他们强横硬挡。赵奢大怒,直接就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家人。

平原君赵胜一看,你一个小吏,谁给你的胆子,敢杀我的家人,这还了得?

赵胜大怒,挥剑就要杀赵奢以泄愤。

赵奢大义凛然道:“您是赵国的贵公子,您如果纵容家人不守法,大家都学您,国家还不得衰败?国家衰败了,诸侯就要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能有这些财富吗?您应该带头垂范,奉公守法,就会使上下公平,国家就能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才能稳固,您不会不懂这些道理吧?”

有理有据,有勇气有大义!

结果,平原君赵胜被赵奢呛得哑口无言,转而认为赵奢是个人才,回嗔作喜,把赵奢推荐给了赵王。赵王由此任命赵奢掌管全国的赋税。按现在的话说,赵奢就当了国家税务局局长。

后来,赵王因看出赵奢有军事才华,又提拔他担任了赵国的将军。那时候诸侯国之间经常互相开战,军事人才经常捉襟见肘,自然成为香饽饽。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赵奢伐齐,攻取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yù yǔ )。赵惠文王想去救援韩国,但中间隔着一个魏国,路途较远。

赵惠文王问主将廉颇、副将乐乘:“可以去援救吗?”廉颇和乐乘的回答几乎一样:“那个地方路途太远,加上地形艰险,道路狭窄,很难援救。”

赵惠文王又问赵奢。赵奢当时的职位很低,根本无法和廉颇等人相提并论。

赵奢回答道:“道远地险路狭,这不假。不过,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这就看哪个勇猛了。哪个勇猛,自然就胜了。”

赵王需要一场胜利鼓舞士气,提振赵国国威。便欣然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安营下寨,停留二十八天不进发,反而是不停地加筑营垒。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假装不知,让其自由活动一番以后,让他走了,借以麻痹秦军。间谍回去,就把情况向秦军将领报告了。

秦将大喜道:“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可见,阏与不是它赵国的土地,赵国军队自然不会珍惜。”

赵奢送走秦军间谍之后,即刻命令士兵轻装前进,向阏与进发。一个急行军两天一夜就到达了前线,下令在阏与五十里外扎营。军营筑成后,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全军赶来。

一个叫许历的军士向赵奢提议说:“看看北面那个山头,先抢占山头的肯定会得胜,后到的失败。”

赵奢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派出一万人强行军,奔上北面山头。秦兵来到以后,一看赵军上了山,便向山上的赵军攻击。赵奢乘势率军居高临下,猛击秦军。这时,阏与的守军也出城配合赵军夹击秦军。秦军立时大败,死伤无数,阏与之围遂解。这就是赵奢大败秦军的阏与之战。

从这一次的胜利,就可以看出,赵奢作为领兵大将的勇气,在赵国无人可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阏与之战后,赵惠文王赐给赵奢的封号“马服君”。并任那个军士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和廉颇、蔺相如职位相同,平起平坐了。

赵奢不仅精通军事谋略,还透彻了解历史。

《战国策》载:阏与之战后,赵国大将田单曾经和赵奢论兵。

田单原是齐国的宗室、名将。因受到齐王猜忌,便到了赵国,受到重用。两人争论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军队究竟是需要多,还是需要少?

赵奢认为,必须具有十万、二十万,甚至三十万,才能足够“服天下”。

而田单的想法正好和赵奢相反,他认为一个国家有三万就足够了。如果军队多了,就会影响国内农耕,造成粮食供应困难,是“自破之道”,因为古代帝王的兵力不过三万,便可令天下诸侯臣服。

赵奢给田单解释,古代天下分为万国,城池小,人口少,用三万兵攻或守,对将帅来说当然没有困难。可是现在,只有战国七雄,诸侯国少了,但每个诸侯国人数多了,城池也大了。如果仍然像过去带着三万兵去打仗,即使野战,人数也不够;假如是去围城,那就更不可能了。

听了赵奢的话,田单立刻反应了过来,认为赵奢想得比较全面、深刻。

这件事说明,赵奢能够审时度势,把过去和现在的各种情况结合起来,冷静分析问题。

故此,我个人认为,马服君赵奢不但是个具有政治、军事、历史、谋略等多方面才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那份“明知山有虎,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霸气、豪气。并不像题主认为的,赵奢只是“侥幸”赢了秦国一次,就能够炫耀一辈子。要知道,在战国七雄中,能够单独带领一支部队打败秦国的虎狼之师,那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只可惜,在秦、赵两国长平之战前,赵奢去世了。假如赵奢活着,改写这段历史也不是不可能。

点赞8、渭南市 网友:练习悲伤

赵奢(生卒年不详),嬴姓,赵氏,名奢。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因封为“马服君”,故简称马氏。赵奢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大约60余岁。赵奢的墓坐落在今天邯郸市区西北十五公里处的紫山。

赵奢早先在赵国做过一名征收田租税务的小官。执法公正、办事认真。一次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的家臣(管事儿的)依仗赵胜的权势,不肯缴纳。赵奢依法连续处死了赵胜家九个管事的。平原君大怒,扬言要处死赵奢以泄私愤。赵奢知道后,像没事的人一样来到平原君面前,说道:“您是赵国的贵公子,声名远播诸侯。理应带头遵守赵国法纪,现在却纵容家臣不遵守国家法令,不奉公守法就会削弱法令,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会兴兵侵犯,兴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赵国没了,公子您还能保住这些财富吗?如果公子以您的地位和贤能,率先垂范,带头守纪,约束下人奉公遵法,那样的话,国家就会政平人和,就会强盛,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公子,难道还会失信于民吗”?平原君认为他说得对,有才干。就把他推荐给了赵王。赵王便任命他负责全国的财政工作。国家税收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国库充实。

公元前269年,秦国进攻韩国,双方在阏(yān)与(今山西和顺)僵持,韩向赵求救。赵惠文王赵何问大将廉颇:“可援救吗”?廉颇答:“路远地险,难救”!赵王又问乐乘(乐毅的儿子),乐乘也说难。问到赵奢时,赵奢却说:“地险道狭,就好比两只老鼠在洞中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就能获胜”!也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赵王认为他说的有理,便派赵奢领兵,救援阏与。

赵奢率军离开邯郸不远,就安营扎寨、坚壁清野。下令说:“若敢为军事进谏的,必处以极刑”!秦军在武安西边杀声震天。赵军侦察人员请求急援武安,赵奢立即将其斩首示众。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军一步,而是修筑营垒。秦军奸细潜入赵营,赵奢假装不知,用好吃好喝的招待着他们。奸细回去把情况报告给了秦军,秦将大喜:“赵军刚离开邯郸三十里就敢不前进了,还修筑什么营垒,真是可笑!况且,阏与又不是赵国的土地”!也就没当回事儿。

秦军奸细走后,赵奢下令轻装前进,快速向阏与移动。日夜兼程,两天半就赶到前线。军中有个叫许历的士兵求见赵奢,说:“我请求接受死刑,请听完我说的话再施刑”!许历接着说,“秦人没想到我军这么快就来到这里,突然抢占了阏与制高点,但秦军士气很盛,我们必须严阵以待,谨防偷袭”!

赵奢笑着说:“我接受您的建议”!许历再提一个建议:“兵法说,获得有利地形者胜,北山比较险要,秦军尚未发现,我军应尽快占领”!赵奢立即派出一万人登上北面高地。秦兵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赵奢居高临下,猛攻秦军。守阏与的韩军趁势夹击。秦军不支,死伤过半,大败而逃,阏与之围遂解。

赵国获得了久违的大胜仗,赵惠文王非常高兴,大摆筵席向赵奢祝贺。赵奢谦逊的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全赖将士们奋勇杀敌,要说功劳,许历最大,这次胜利全凭他的智谋”!赵王便封赵奢为“马服君”。提拔许历为“国尉”。

当时赵国败军已久,赵王早就想打一个胜仗鼓舞人心。赵奢自然看透了赵王心思,以“勇者胜”以安君心,获得了兵权;能虚心纳谏,以士卒计谋取胜;胜后不贪天功,将功劳归于部下,自己自然名利双收,还不犯忌。由此可见赵奢无论政治、军事和为人方面都有很高的情商!

赵惠文王赐封赵奢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地位等同。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却是个败家子,也就是成语典故“纸上谈兵”中的那个家伙,嘴上论兵一套一套的,打起仗来一无是处。秦将白起坑杀赵国40万兵卒,这个赵括在中间起了很大的作用。客观上为后来秦国灭掉了赵国立下了“大功”。赵奢此前曾对妻子说过:“用兵是一个冒险、慎重和可怕的事情,但赵括却认为很简单,根本不当一回事儿。将来赵国不用赵括还罢,假如用他做将军,那么葬送赵国的必定就是这个赵括”。可见,知子莫若父,赵奢有先见之明啊!

当然,赵奢的后代并不都像赵括那样夸夸其谈。由于赵奢受封为“马服君”。其子孙后来就以“马服”为姓,后来再改单姓为“马”。这是马姓的重要来源之一。据考证,他的后代里面有一个马姓子孙,名叫马援。这个马援就是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辅佐过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只不过那是后话罢了!说赵奢只赢了秦国一次,这个话因史书没有更多记载,不能武断认定就是一次,也不能凭空就说多次,这里姑且不论。但说赵奢就能“炫耀”一辈子,则是没有的事情,因为赵奢没有从来就没有“炫耀”过自己,否则也不会对妻子提出对儿子赵括提出担忧了。你说对吗?

点赞9、安阳市 网友:不招摇

赵奢这个人虽然有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儿子,但是他本身在赵国的知名度也不低,他本身属于赵国的著名的税收官员,向来以奉公守法闻名于世,当年甚至胆敢利用平原君这样的世家立威——连杀平原君家九个管事。

他这么做从而确立了自己在收税方面的权威,其他世家大族一看他连平原君家的九个管事都宰了,自己掂量自己也不至于和平原君相提并论,那么也就老老实实的交税了。

当然了,不得不提一嘴事后有关怎么平息平原君的怒火的 ,赵奢这个人在连续杀了九名管事之后,的确遭到了威胁和报复,不过赵奢却敏锐的指出了平原君的问题,赵奢展示了强大的心理分析手段和说服技巧,,一下子就把本来怒气冲冲想要干死赵奢的平原君说的心花怒放,乃至于反过来拼了命的也要向赵王介绍一下自己这位刚刚认识的一连杀了自家九位管事的税官。

赵王在听说了这家伙的嘴炮技术之后,也对平原君的建议很感兴趣,于是赵奢交了好运,一下子就鸟枪换炮成为了赵王亲自任用的掌管全国的赋税的大官,赵奢成为了这样的大官后,整个全国赋税那收的确实比以前要多得多了,原因也比较简单,那就是那些世家大族不敢瞒报了。

做税官都做的这么厉害的赵奢,做了将军之后那就更加厉害了——阏与破秦的胜仗就是他打的,这场战争铸就了赵奢在赵国的特殊名声,可以说,赵奢一辈子就打了这么一场大战,一下子甚至就被推进了名将的序列,那么为什么这么一场打胜秦军的战役就变成了赵奢的封神之战呢?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既然这一场大战之后赵奢就可以炫耀一辈子,那么按照常理推断,这场大战必然有其特殊的地方,我们来详细的看一看这场大战的情况——当时的虎狼之国秦国发兵进攻倒霉的韩国,秦军进攻时候的气势很强,把韩国吓得不轻,于是火速求救于赵国,而当时的赵国由于长期没有看到胜利的战役,士气比较低下,赵王的本意其实还是很愿意去救援的,但是一问下属,下属俩当时名将,一个廉颇,一个乐乘,都直接一口回绝,嫌弃去援救韩国这件事得不偿失且路途太远。

这就让赵王内心很不爽了,这个时候,赵奢这个主管税收的臣子投其所好,主动请缨,这就很让赵王内心愉悦了,并且这个赵奢还很霸气的来了一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论,这更是给了赵王一针强心剂,于是赵王大喜过望,立刻扔掉了那俩大呼小叫说打不得的名将,任命赵奢出征。

由于战场选在秦军军队驻扎的阏与,所以此战又称之为阏与之战。此战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赵奢在战役过程里面大玩特玩心理战术,假装优待秦国使者,诡辩自己不会支援韩国,然后利用自己编造的谎言使得秦军没有防范,然后自己带着军队日夜兼程赶到目的地进行布防和抢占制高点,等到秦军来到的时候就以逸待劳狠狠地教训了秦军,看到赵军打得起劲,一直龟缩防御的韩国军队也就嗷嗷的扑上来加入了痛打秦军的队伍,秦军最后不支,死伤逃散居然过半,大败而归。这种酣畅淋漓的胜仗证明了赵王的眼光又提升了赵国 的士气,此后,赵奢直接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同,平起平坐。

说到底,之所以这场大胜利可以让赵奢吹一辈子或者说炫耀一辈子,主要还是因为名将同行衬托之下,以及赵奢善于把握人心的心理分析得当,使得这一场大战之后,赵奢就成为了赵王心里的头号名将了,整个官僚生涯直接一步到位,当然理所应当可以炫耀一辈子了。

点赞10、宣城市 网友:吃人肉嘛

这个提问很有意思!的确,马服君赵奢一辈子只打了这么一次仗,却赢得了较高的声誉,究竟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马服君赵奢剧照

(一)阏与之战胜之不易的因素。《史记》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阏与之战讲述比较详细,从中可以看出赵奢打胜这一仗的确值得骄傲。一是强敌作背书。战国中晚期,秦国国力迅速坐大,秦军锐不可挡,收巴蜀、灭义渠、占楚都、打得魏韩无还手之力。面对强敌能够战而胜之,值得人们高看一眼。二是名将作陪衬。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王决定是否救韩时专门征求其意见,廉颇认为“道远险狭,难救”。赵王又征求另一个将领乐乘的意见,乐乘的答复与廉颇相同。最后赵王不得已才启用税务官员赵奢领的救韩。三是谋略用得奇。秦军伐韩,军于阏与,对赵军来说是以逸待劳。赵军救韩,“道远险狭”,不占地利条件。赵奢依靠谋略麻痹秦军,然后出其不意急行军两天一夜赶到,令秦军措手不及,从而夺得先机。

廉颇剧照

(二)赵国人国危思良将的因素。阏与之战后几十年间,秦国一家独大、一统天下的趋势已经明显。在秦赵两国之间,长平之战秦军大胜,一举歼灭赵国四十多万军队。其后,虽然赵国在邯郸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过一些胜利,但已是国运不再、岌岌可危。国危思良将,在国家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人们称颂、怀念赵奢是必然的。唐朝王昌龄“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宋朝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的就是这种情怀。

赵奢之子赵括剧照

(三)美化赵国王室形象的因素。通观《史记》,对秦国和山东六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史记》中并没有点名赵奢的身世,但仔细寻思,赵奢姓赵,应为赵王宗室成员。赵奢当田部吏时,因为平原君家不缴租税,敢于一次杀掉平原君家的九个办事人员。在那个年代他敢这么做,足见其身世和势力不一般。赵奢只打了一次仗,打胜秦军后赵王就封他为马服君。如果赵奢不是赵王宗室,让廉颇、蔺相如、李牧等人情何以堪?长平之战后,令赵王饱受非议的是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将赵奢抬得高一些、再高一些,也可从一定程度上模糊赵王用人不明的过失。因为赵括他爹,只是一个税务官员就能够打赢廉颇等名将不敢打的仗,作为饱读兵书的赵括似乎应该也能够完成廉颇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否则,长平之战中用赵括换下廉颇,赵王岂不成了误国昏君。

点赞11、内江市 网友:芷荷。

里程碑事件,划时代意义永远是能让人难以忘记的,它给人的荣耀也是经久不衰的!赵奢以八万赵军野战十万秦军,战而胜之,秦军十万将士从士兵到大将无一生还,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因此赵奢因阙与之战而名垂青史,完全可以炫耀一辈子的。

商鞅变法后,秦军在魏武卒的基础上训练并组建了秦国新军,号称秦锐士!在商鞅军功爵的激励下,在代代名将的率领下,秦军能征善战,不仅战斗素养高超而且战斗意志顽强!商鞅率领三万秦锐士一战击败八万魏军,收复河西之地。之后秦军多次东出,暴打山东六国,各国不论是分兵应战还是合兵击秦,都被秦军打得流花流水,割土赔款。天下畏秦而亲秦,称秦为虎狼之国,避之犹恐不及,谁敢招惹秦国,谁敢主动击秦?

当此之时,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后变得强大无比,北击匈奴扩地千里,东灭中山国,燕齐楚三国皆不敢伐赵,韩魏两国以赵国为领头羊。即便赵国強横,但是面对秦国依然乏力,实力处在下风。秦国攻取赵国的阙与,朝堂之上议论都是舍弃阙与而保赵国内地安全。赵奢力主击秦,以勇力闻名诸侯的廉颇不敢领兵拒秦,名将乐毅之子乐乘认为击秦必败!

赵奢喊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壮语,领兵十万击秦救援阙与。当然赵奢大话喊得高,但他也以谋略取胜,并非完全使用蛮力。赵奢离开邯郸三十里后安营扎寨,屯兵不前,作出不敢击秦的姿态。等秦军松懈后连夜领兵六万强行军至阙与山地北坡,秦军正在攻城,忽闻赵军援军到了,急忙分兵拒赵。赵奢与阙与守军内外夹击,最终全歼十万秦军,而自己也几乎全军覆没!尽管赵奢十万大军只有一万多生还,但是他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赵奢后来再没有领兵作战:一是阙与之战赵奢身负重伤,差点也死掉了,因此身体原因无法领兵作战;二是赵国需要赵奢活着,用他来激励赵军威慑秦军,赵奢被包装成战神来加强赵国的国际影响力!

点赞12、玉溪市 网友:动次哒次

这场战役对谁来说,赢了都能炫耀一辈子。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点是当时秦强赵弱,以弱胜强就很不容易了;第二点是当时赵国名将廉颇和乐乘没有敢接这场战役,赵奢接了,高下立判;第三点是,在这场战役中,赵奢用了很多奇谋,符合中国古代军事案例。

秦强赵弱局面下的阏与之战

阏与之战发生在秦昭襄王执政前期,秦国军政都在魏冉的手中,当时魏冉采取的是逐步蚕食的扩张策略,连续对三晋进行打击,当时的秦国因为重用白起在军事上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先后击败各国,尤其是对魏国和楚国的削弱,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当时的局面下,已经没有敢和秦国叫板的国家了,赵国虽然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也使得赵国国力达到巅峰时期,但是跟秦国做对比还是相差很多。

公元前273年秦国寻找借口开始对赵国进行军事打击,并且派大军包围了阏与,当时赵国还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因此赵惠文王并不敢于受到秦国的欺辱,绝对与秦军进行一次战争来打击秦国东出的嚣张气焰。

在这样的局势下,赵奢挂帅出征取得胜利,并不狠容易,是一次重要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廉颇、乐乘不敢打的战役,赵奢敢打

当然不止是因为这场战役赵奢赢了强秦,很重要的一点是,赵国名将廉颇和乐乘都没敢打这场战役,而赵奢却做了。

赵惠文王时期,赵国有名将廉颇和乐乘等人,在有战事的情况下,赵惠文王肯定先要询问廉颇和乐乘。

当时阏与地势复杂,道路狭隘,并不十分容易去救援,况且当时秦军打仗普遍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在包围阏与的同时,早就在外围修筑了军事壁垒,这个时候赵军的进攻就是仰攻了,在战国冷兵器时代,仰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当时那样的复杂地形上,想要打破秦军的阻击线然后去救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赵惠文王问廉颇可以去救援吗?廉颇一针见血的表示: “路远,且艰险狭窄,很难援救。”

廉颇本身就以守城而出名,其实并不擅长打攻坚战,赵惠文王见廉颇不行,就询问乐乘,乐乘也和廉颇一个看法,认为这场战役赵军想要救援很麻烦。

只有赵奢对赵惠文王说:“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勇猛者必胜。”因此,赵惠文王就派赵奢前去打这场战,结果是赵奢打赢了。

廉颇被公认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后人在回忆这场战役的时候,都会说,廉颇都不敢打的仗,赵奢不但敢打,而且还打赢了。

赵奢以奇谋取胜,符合中国古代军事胃口

有意思的是,阏与之战后,赵奢的那番“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勇猛者必胜。”被解释为,狭路相逢勇者胜,一直作为中国军事教育的标志性宣传用语。

然而真实的历史上,赵奢是跟赵惠文王吹完之后,凭借计谋取胜的而并非狭路相逢勇者胜。

赵奢出发,离开邯郸三十里的时候就开始扎营,本来是一场急切的救援,赵奢硬是稳稳的停留了28天,哪有一点要勇者胜的样子。

秦国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就上演了一出大戏,假意赵军不想救援阏与,等到释放完烟雾弹后,秦军中技,为了扩大战果而离开险峻的山地。

正在此时,赵军火速进军占领山地险要位置,跟秦军来一个互换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军选择仰攻赵奢,最后的结果就是“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可以看出,赵奢压根就骗了赵惠文王,他的勇者胜理论实际上就是扯淡,真正使得赵奢赢得这场战役还是计谋,赵奢隐蔽作战企图,麻痹敌人,促其骄傲轻敌,尔后出其不意,突然发动攻击,以及抢先占领要地。

中国古代讲究出奇制胜,赵奢在这场战役中几乎是表现了个遍,以如此计谋,如果赵奢不是打了这一场仗,或许战国就是五大名将了。

正是因为就打了这一场仗,所以吹嘘也只能吹嘘这一场。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