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统地学习文言文?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文言文。
文言文作为中高考必考试题,一直是学生和老师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当然,也是令他们感到头疼的一个话题。究其原因,就一个字,难!
语文共考察学生六个能力,其中文言文只考察其中两个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见下图:
难么,我们该如何系统高效的去复习文言文呢?穆老师这样认为:
1、一定要掌握课本内文言文,注重积累实词,虚词,句式等。
2、我们在练习文言文时,要尽量做到逐字翻译,不会的,参照翻译在上面标注并写下译文。
3、准备好文言文笔记本,将经常出错和出现频率高的文言实词与虚词记录下来,经常去巩固。
4、床头准备《二十四史》、《世说新语》、《史记》等文言著作,每天抽出时间看看,看的时候一定要对着翻译阅读。
5、尝试用文言文去说出生活中的话语,并积累。
6、最重要的是,我们得知道,文言文到底考什么?穆老师为大家整理如下:
a、文言实词
b、文言虚词
c、文言句式
d、文言翻译
e、文言断句
注意“云”,“曰”,“言”等;注意虚词;注意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结构;相同词语中间有停顿等等……
f、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
能力层级C,考察学员分析综合能力,难度是建立在读懂文言文基础上,需要学生多加练习。
同学们,文言文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去直面它!只要你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
希望穆老师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写古文,985中文系大教授也闹笑话,要学好其实只需2本书」
古文当然是不好学的。100年前先祖们的那些文章,汉风、唐韵、宋意、明清风流,都已经成了我们“熟悉的陌生人”。这就是令大家满面羞愧又痛心疾首的“文化断层”现况。
因诗词“平仄”引发争议的名教授
古文写作,数千年来都是中国读书人必备的文化技能,是否高明另说,可论性质确实属于ABC级。可不妨沮丧地说,五四之后旧学式微,如今泱泱中国14.2亿人,真能写得一手文旨雅驯、不出洋相文言文的,都找不出几号人来,尤其是40岁以下年轻一代,近乎绝迹。去年清华开学典礼,迎新标语都能赫然写成“热列欢迎”,还能说什么呢?一群明星,都有输入法联想功能了,不还是在微博中把“国士无双”都能敲成“国土无双”?
就在前几日,网上媒体猛吹一位海南本科毕业生用“文言文”写的的论文致谢词如何出类拔萃,可稍微一看即知连字句都不通,读来只能令人尬到一身鸡皮疙瘩。如今大陆年青一代,我至今没见证过有一位,能将文言挥洒自如的。倒是对岸,个别“才俊”写得有板有眼,一些骈文的函电、古文的公告、文言的报章,彼地也是可以常常看到,令人生发“礼失求诸”之慨。不说普通人了,现今985大学文史系教授,又有几位能写得一手好文言呢?非妄自菲薄,而是惨况如此。
记得前些年,江浙某百年名校校庆,其文学院院长,也是鼎鼎有名的古典文学大腕了,亲自出马写了一篇贺文,可结果呢?短短1千多字,从用词到意旨算掉牙不说了,连出乖露丑处都比比皆是,一腔热情只会换来笑话。这荒芜状况,你说如何教出古文英才?当今学界前辈中,我所知道的,也就陈永正、龚鹏程、项楚、刘梦溪、徐晋如、段晓华、刘宁诸位先生,所写古文还是可以读的。
至于有实力入《续续古文观止》的精彩文章,至今应该一篇都没。近几十年,我们荣辱与共,我们同病相怜,全体交上鸭蛋。
至于说,我们这些穿牛仔裤、着短丝袜的现代人,为啥还要回头学习古文,疑问也必须得到理清。
金庸荣任浙大文学院名誉院长,也被同行“炮轰”学识不够过
我个人不是个复古主义者,对所谓“国学”及当下“国学家”们,一点好感都没有。但是,历来还是很主张,凡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国人,都有必要去多了解文言文、尽可能多读点古书,甚至可以话都能试着写点古文。“日暮涂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这些词句写得多好啊,100个余光中200个余秋雨也写不出来啊,怎么忍心说不要就不要了呢?难道真得登黄鹤楼时只能一声“靠”才时髦才摩登么?
我想,系统学习文言,归纳起来,目的无非有二:一是读得懂古书,二是进而写得了古文。能读古书,理由很浅白,就是文化需要传承,不能彻底断根,不要最后落得跟韩国越南人一样,看自家祖先留的东西剩下一脸懵逼不知所措,这叫“数典而忘其祖”,甚至是“自退为野人”。也许是我个人偏见,假设末世来临,只能带走一两本书,我就绝对不会拿上什么《汪曾祺散文》或《洛丽塔》甚至《红楼梦》,而是会放上《庄子》《陶庵梦忆》之类古文。这又不是有意有所轩轾,而是出发点就很简单:无论任何门类国别的书籍,都不如中国经典古文一样,如此美好又如此耐读,出门半生还如初见。
至于为何要学古文,理由也很简单:对于任何中国写作者来说,古文的那份高贵、典雅、庄严与精炼,单单修辞术都是无可取代的。优秀的文言文,优雅精微,曲深隽永,那遣词造句,那声韵律调,是余韵不穷,又庄严妙曼,近乎美之极致,有些人读来不自觉都会摇头晃脑。古典文言,处理素材的思路,表达主旨的智慧,安排结构的技巧,精粹语言的功夫,言在此意在彼之策略,依然还是今人要写好白话文最好最深最厚的资源,联系白话文写作,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家文心,完全可以借鉴并找到古人方法的门径,从此照亮灵思的暗区,让美好的文字汩汩而来。
近代以来,虽然白话文取代了文言,但是一流的现代作家,比如鲁迅周作人张爱玲汪曾祺沈从文乃至余光中张大春王鼎钧等等,无一不是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如今很多名作家,读书太少学养过欠,古典文学几乎就是文外汉,写写诗歌写写小说还好,但一操弄散文就马上露底,那些白开水般毫无韵味、拖拖拉拉似漏气的汉语,真是不堪卒读啊!文风,太单薄粗粝了!
当代负有盛名的中国作家,从路遥到莫言,从麦家到刘慈欣,坦白说论“文笔”就是很差,反正我是看不下去的,尤其是散文集。是他们才华不够吗?显然不是。而是作为中国作家,他们用中文写作,却对汉语的前世今生所知太少了,从遣词造句到语感意境都太断裂了,有时甚至像一个老外在鹦鹉学舌,如何不生涩?
合格的古文、高级的古文,如辜鸿铭所说,是“语言高雅、表达自由、字词简练、意义完满”,好妙到不可方物。这种有点不食烟火的好,有时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以为终身都学不好。我始终都觉得这是个误区。
当今学界,论文笔,论文言交融,我觉得龚鹏程是最好的
在中国所有旧学问中,古文其实是最好学的,何至于“一怕周树人,更怕文言文”?写古典诗词,至少需要点天赋,并非人人皆可为之;但是,若要写出合格的文言文,实际要求并不高,至少不会比练习书法难,不会比长跑辛苦,不会比高中数学考到60分难。文言文有啥好怕的呢?说穿了,只要智力水准不要太低,只要多诵读,多涵泳,自然水到渠成,没有学不会的。我的一位好友,在湖北襄阳某校教书,见班上一位学生喜欢阅读,遂指示他背了10几篇古文,半年后模仿写一篇文言作文,已经有鼻有眼了。古文难乎哉,别自己吓自己。
依我看,学古文的问题,最容易出现的一大障碍,在于不好教,容易被误导。从实际情况看,不说一般中学老师如何方法不当,直把人弄得见到古文就烦了——因为这些老师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可谓一代又一代循环“残害”。事实上,那些文章名家也容易带偏方向:
老作家王鼎钧,被认为“用一流的文言素养去写白话文章”
博学多才满腹经纶的学者,因为自己素日也不怎么写古文,看得多写得少,笔杆不免粗疏,太缺少创作体会,往往偏向文献学;那些成就非凡的作家,则每每讲得天马行空,旁逸斜出,难以进入学理的境地;而学养与创作均非比寻常的大手笔,又基本不屑于这样的工程。比如王蒙余秋雨可以写出几本《老子》著作,但讲不好古文写作课程,而林谷芳张大春那些才子又懒得“对牛弹琴”。如此,“名师”遍地都是,“明师”却一个难求。
更何况,搞文言的、学文言的、写文言的,也是内部掐架得很厉害,理念上始终存在分歧,也给如今的古文写作领域带来困扰,弄得一些人无所适从。这些人,大体说来,分两派:传统派与改良派。所谓传统派,主张完全学古人,如今多数聚集在“国学党”,是彻底的复古主义者。而改良派呢,则认为应该适应现代人习惯与时俱进,在不显得别扭前提下,可以尝试文言交融、言文合一,甚或进一步浅俗化、生活化、口语化,让一般人都能看得懂且觉得好。但两派的问题都很严重,传统派是食古不化,搞出一堆“之乎者也”的假古董,迂腐得很;而改良派,其做法实为调和白话文言,最怕的是高不成低不就,成了夹生饭。我个人,当然更赞赏后一种。只希望他们可以提高能力,比如写出刘永翔、龚鹏程诸位那种程度,典雅又不失新鲜,真是好文字。
学古文,当然不是回去摇头晃脑之乎者也
其实呀,真要学好古文,我这外行都觉得不用太向外攀缘,路径一直都是很简单的:1,趁着年轻多背点古文,越年轻越好,年纪大了也不用焦虑自卑,学一点是一点无非见效慢点而已;2,唯二步骤就是找到好选文,且不断仿作,这就是吴宓说的,“文章成于模仿”。事实也是如此,虽古今之大作者,都只能力效前人,节节规抚,先形似到神似,然后别出心裁,自成文章。
既然如此,那选什么书精读精背,进而精心模仿呢?理论上,所谓模仿,对象只要古代佳篇就行。说白了,只要是第一流之作,管他左马班扬还是韩柳苏欧还是汪中张惠言,都可以“拿来主义”做范本。
但是,这种选择也有最好的参考成例,那就是我们的古人事怎么学古文的。过去的时代,也就是解放前的旧社会,中国读书人学古文,大体离不开两本“启蒙范本书”垫底:一为《古文观止》,另一则是《昭明文选》这两部书。一时一古,一重散一重骈,双峰并峙,同途并驾,各臻其妙。这两部书,至少清以来,就是读书人家必备标配。
而且,似乎很有默契地,对于这两部文章选集,不同阶层的读书人,也会自觉地有所分类:普通人家子弟,目的无非想把文章写通顺,可不敢奢望做什么杜甫韩愈这等大文豪,也想着顺便能对科举考试也有点用,那就是把《古文观止》背熟了;还有一类人,出身好,要么是上流社会,要么是世家子弟,父师们给的“训练教材”基本都是《昭明文选》。得其益、承其统、尽其妙,于是皆顺理而成章,各得其风流。
为什么会有这差别,又为什么需要这种区分?只因为,《古文观止》专收无韵的“散文”,而且所收文章都属于常见且好读的,朗朗上口还没啥偏僻字,对于使用繁体字时代的人们来说,私塾上个一年两载就没有什么文字障碍了,硬背个二三十篇日常作文完全足以胜任。所以,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印行以来,就风靡天下,乡下士绅子弟几乎人手一本,以至于到了现在,旧书贩还能很轻而易举又廉价地收一堆《康熙字典》与《古文观止》回家。
简单地说,《古文观止》这书,本就是康熙年间绍兴私塾先生吴楚材与吴调侯叔侄俩编写的,是落魄秀才自己弄得教材,目的是便于教课之余还想挣点稿酬外快,而预设读者就是乡下小孩或普通百姓,完全就是“秀才编给秀才看”,眼光不可能高、篇目不可能复杂,属于“大众款”;而《昭明文选》呢,乃梁朝太子萧统带了一群彼时顶尖文化精英所编,明显档次极高,所以所收“古文”不仅骈文居多,也几乎句句金玉,难字僻典等拦路虎触目皆是,这样的“古文启蒙书”非精英家庭不能办。但是,我们历史上的文化大家们,从李白杜甫到陈寅恪钱钟书,几乎都是把《文选》“读烂”读出来的。
今日古典文学教授之典型:他会讲解诗词,却再无能力作诗词
若要学好古文,这两部书绝对是绕不过的,而且可以根据目标看选哪一本。只是有模有样文从字顺,《古文观止》多背诵,也就差不多了;但若是要立志第一流,则完全可以踢开《古文观止》,直接上手《昭明文选》了。如今市面上,《古文观止》选本很多,也没什么差异,只要正版没错别字就不用多挑;《昭明文选》版本要求是专业多了,但幸运的是“吾生也晚”,整理本、点校本都适合一般读者看了,也不用太犯难。只是,依我看,最合适的大概还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6册本,其余不免太专业了,留给中文系博士与教授们钻研好了。这是取法乎上,先难后易。《昭明文选》都能读通了,看啥都势如破竹小儿科。
推荐版本
从大体实践看,这两部书训练出来的子弟,效果大概是会有所区别的:比如近人中,胡适父亲早死,在安徽绩溪乡下可读到的无非几本《古文观止》,所以他文风清浅朴实,但也味同嚼蜡,水准不高;我乡前辈饶宗颐先生,潮州本地首富兼文坛大佬之子,人家5岁开始就熟读《文选》,日后文章自然古雅馥郁,一看就是高级士大夫文笔。大概怀着感念的心情,他从此自号“选堂”——此“选”,即《文选》是也。
至于到了当下,因为国人的文化素养,比之民国前人,那是滑铁卢式的大退步,所谓“速速则不达”,上大学之前的小孩子、或缺乏基础的普通人,若要学古文,我意《古文观止》依然是无可取代的最佳范本。书读得多一点,想要更上一层楼,则最好拿起《昭明文选》“硬啃”几遍。《昭明文选》的选文实在太好了,只要攻克其字词语法障碍、多思索其结构与义理,再勤加练笔将文章智慧转化为写作功力,有了这种最高品质的营养消化吸收,鲁迅周作人这种文章大师都可期,还怕区区几篇古文写不好?
我个人,对《昭明文选》的重要性早有所闻,但一直都不重视。最直接的触动,还是前些年还在上学那会听了一个学界大佬的讲话。那晚,在一间小教研室里,他意味深长地谈及读书心得:“我这几年啊,什么都没做,就是每天一个字一个字扣《文选》,后悔快60岁了才补课,悔之晚矣”......这位大佬,姓氏恰与作家刘震云一部小说的主角同名,当时已是中国中文专业最高研究机构的一把手了,那番话、那个神情,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当然,不学懒惰如我,也是“哀之而不鉴之”,只能继续感叹“悔之晚矣”。唯一的好处,大概是晓得了“文章大师”们是怎么炼成的,日后教小孩教家里子弟,得略窥门径一二:那就是熟读《昭明文选》,再不济《古文观止》也要出口成诵个一二十篇吧!我这无知无畏还话痨的外行,如是我闻我闻如是,就瞎说到这了。
2021.5.25,晚
答题主 》
古文有着独特的韵味和意境,如果在写作中运用得好,可以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此文体主要用于比较短的文章,如书画展的前言、序。曾经有一位书画界的朋友,他师从李小可,从北京到广东举办个人书画展,听文联主席说我经常给书画展览写些古文的序,我便帮他写了一篇。画展很成功,特别是那篇用古文写的《序》,让参观者眼前一亮,驻足参观者颇多。
题主谈起写古文的事,则想在此献丑一下,以便抛砖引玉,共同学习:
书以明志,画以载道
——为中国著名书画家廖鸿根个人书画展作序
2017,岁次丁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遥想会稽山阴禊事,兰亭千古一序,书史佳话。是日也,虽世殊事异,但今之视昔,犹如昔之视今,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廖氏鸿根,唯楚有才,发轫于名岳,氤氲于秀山耒水,集山水之韵,悟自然之道。假菁葱蹉跎,从戎如流;兼修文武,挥笔如刀,书就军旅之身。弃甲归田,重拾凡尘烟火;隐寿山为笼,耒水为囚,饿其体腹,累其心志,劳其胫骨;待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世别壹千陆佰陆拾肆春,今夕中山雅集,非右军流觞曲水,然山水字画,翰墨飘香;八荒文匠鸿儒屈驾,蓬荜生辉。
“意与古会”兮!临古而非思今,醉情则与古之山水齐肩。其秀丽而苍翠、其平和而奇崛、其通透而深邃、其峻猷而灵犀、其雅逸而隽妙;大小参差、浓淡生化、疏密交错、徐疾顿挫,积点划成章,于自然天成,承百年书风。
“境由心造”兮!凡一山一石、一水一木;山石生辉,水木清华;崇李氏山水,可染遗风;画中有境,境中有画;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忆两载北大苦学,如壮士断腕,卧薪尝胆。喜逢盛世机缘,沾名府甘露,览江山毓秀,厚积薄发,始得百余写生画卷珍迹。恨艺海无涯,方知润物无声;籍三月春色,濯翰墨而对酒,品字画而论道,止于展画之始。
书以明志,画以载道,是为知已也!
——仅以此文互勉
名人文化郭大哥 | 喜欢的话请多点赞和关注——多谢粉友支持!!
多读,多背,多思考
学习阅读古文等于掌握了打开古代典籍宝库大门的一把钥匙,很有意义。
首先,从中学语文教材开始。学习文言文一定要主动接触文言文,如果不知道从何入手的话不妨把初中语文课本或者高中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拿出来读一读,中学教材上选的文言文都是比较经典的篇目,同时注解比较详细,而且这些文章都学过,所以并不陌生。重读中学教材的话要区别于读书时候的学习,而是要逐句逐字的分析,拿出咬文嚼字的功夫,不懂的可以去查《古代汉语词典》,或者请教老师。千万不要小看中学教材上的那些文言文篇目,倘若全部弄通也就及格了。
第二,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中学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读了之后可以读一读《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从秦汉文开始,魏晋唐宋一路下来,是按照历史时间轴排列的,两种研读方法,一种是顺序阅读,先把最难的秦汉文硬骨头啃下开,一种是倒着读,由浅入深,相对简单一些。同时像《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这样的经典名著也可以读一下,虽说是早期白话,但也有文言文成分,阅读起来比较有趣味。到后期可以读《十三经》、《廿四史》这样的大部头原典。
第三,多背诵,多思考。能阅读和能背诵是两回事,背诵对于学习文言文来说太重要了,所以一些经典篇目最好是能背下来,背下来之后会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神奇效果。此外,文言文里边有许多规律,也就是语法,这些语法知识可以参考《古代汉语》,同时多思考多总结,往往自己思考总结出来的规律是以后最受用的。
最后,加一条学书法对学习文言文也有极大帮助,因为书法碑帖以及书法创作内容很多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同时在自己书写过程中会有更多思考,印象也会更深刻。
文言文字习应该逆朝代而学。先选清代诗文,然后,明,元,宋,唐,等。因为,越是接近现代,文章越容易。当然,每个朝代选些代表作就可以。在文法上,要比较糸统地学虚词,之乎者也等,学习句式,比如,夫常人安于故习等。同时,积累实词,比如,古文中的走和现在的走的不同。最后是各种文体和修饰,散文之排比,诗词的韵律和对仗等。做好计划,一年时间,必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