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扬州十日”真相如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扬州大屠杀是毫无疑问存在的,这个稍微有些清史基本常识的人都该知道。
想方设法找一些细节否定扬州大屠杀,无数无良加无耻行为。
实际上,日本右翼团体也是纠结于细节,来否定南京大屠杀。
如果能因此否定扬州大屠杀,假以时日连日寇南京大屠杀也可以否定。
虽然满清历代文字狱,将扬州大屠杀的资料销毁殆尽,但还是不足以掩盖真相。
目前主流史学界认为,扬州十日是小说,实际屠杀也许并没有10日,也没有杀死八十万这么多。
实际上,小说的八十万是一种虚指,只是说杀人很多。
满清攻占扬州后进行血腥屠杀,是客观存在的。
主流观点是,扬州被攻占之前,明军数千人,扬州城内人口包括逃难人群,总数在10到20万。
当时扬州整个州府人口为37万人,扬州城并不算大,不太可能容纳80万人。
扬州屠杀,绝非只单纯在扬州城内的屠杀,也包括城外周边。
当时的时代和今天不同,出城没有多远就是田地,有大量农民居住,很多村子距离城市尽在支持。
屠杀也波及周边地区,不是单纯在扬州城内杀人。
其实,这个套路萨沙很熟悉。
当年写南京大屠杀资料的时候,日本右翼人士就可以将南京大屠局限于南京老城之内,连城墙外都不算。实际上,大量南京军民就是在南京近郊被屠杀的,这就是右翼人士偷换概念的卑劣行为。
至于有没有杀到10天,现在一般认为大规模屠杀至少长达4天多。
大家知道4天多的屠杀是什么概念吗?
蒙古骑兵西征,屠杀巴格达这类大城市,往往只需要半天、1天时间,就屠戮干净了。
扬州不是很大的城市,4天多已经可以做到血洗全城几遍了。
至于屠杀也不是满清将领一时冲动,根本就是既定的政策。
满清女真人本来就是野蛮民族,做出这种事并不稀奇,他们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满清摄政王发出的“谕南朝官绅军民人等”公告,已经说得很清楚:“所过州 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 开城纳款, 即与爵禄, 世守富贵。如有抗 拒不遵, 大兵一到, 玉石俱焚, 尽行屠戮。”
清兵攻克南京后, 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中陈述 道:“昨大兵至维扬, 城内官员军民婴城固守。予痛惜民命, 不忍 加兵, 先将祸福谆谆晓谕, 迟延数日, 官员终于抗命。然后攻城屠戮, 妻子为俘。是岂予之本怀, 盖不得已而行之。嗣后大兵到 处, 官员军民抗拒不降, 维扬可鉴。”
这尼玛,满清自己都认了,竟然还有人说大屠杀不存在,还有没有人性。
而满清在关内屠杀数量很多,相关资料很多的,想要否定根本不可能。
至于抵抗问题,清军自一片石大战以后,入关基本没有遭遇到什么激烈抵抗。
然而扬州城进攻是在23日,城内守军区区兵力坚持到25天,战斗持续了2天多时间。
城破以后,军民还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巷战。
满清之所以大屠杀,主要原因不是军人抵抗,而是市民也参加了抵抗。
满清由此决定杀一儆百,恐吓江南地区的民众。
据史可法纪念馆馆藏资料记载: 在保卫扬州城的战斗中, 百姓踊跃参战。有的奔上城头抢修防御工事, 有的协助兵士巡 城, 连妇女老小都出动, 搜集砖石、石灰, 赶制刀枪弓箭。退职武 将樊大纲召集一批志士, 加入守城队伍。其母为了免除儿子的 牵挂, 竟一头撞死在石碑上。 城被攻破后, 市民们或同清兵巷战而死, 或自杀身亡。二百 多扬州少年自发组织起来, 到处伏击清军, 全部战死; 诸生高孝 瓒, 在衣襟上书:“首阳志, 睢阳气, 不二其心, 古今一致”, 在学 宫自缢; 医生陈天拔、画家陆榆,榆, 船民刘某、徐某, 均不屈死; 妇 女拒辱自杀者不计其数。
对于扬州大屠杀,在承认屠杀基础上的学术讨论,当然是没问题的,也是欢迎的。
但如果纠结细节问题,是为满清暴行想方设法翻案,否定扬州大屠杀,就属于国家严厉打击的历史虚无主义。
对于扬州大屠杀的问题,史学家几十年前就有一致的结论,没有争论的必要。
甚至我国领导人江泽民同志,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谈话说:“我是扬州人, 扬州史可法祠有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 故臣心。’日本侵占时期, 许多人去这个地方凭吊, 以鼓舞抗日 的志气。那时, 我在扬州念中学, 每星期都去, 很受教育。”
再过100年,议题炮制者你是否来过这人世间,估计后来人也会争议。
答案借你一句话,没有来过,你活在2019年是假的。
让你学历史,不是叫你胡扯历史。
你这样活说大三光的,清王朝不喜欢你,扬州人会喷你,上过学的人会笑话你。
扬州十日又称为扬州屠城,是指在1645年清兵在多铎的带领下,向南推进攻打扬州,南明督师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抵挡清兵失败之后,清军对扬州城内的军民展开的屠杀,据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和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了十日,所以称为“扬州十日”。
十日不封刀,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除了出逃的人,在城内的人基本全部遇难,光和尚收敛的尸体就有80万具之多。
因为清朝入主中原的前期,文字狱盛行,所有关于清朝负面的东西都被可以的遮掩消除,关于扬州十日的的记载当然更是不能出现了。在当时信息流通不够发达的时候,关于这座城的惨烈几乎很少有人知道。一直到辛亥革命的前夕,《扬州十日记》才从海外流入中国,有关扬州那惨烈的十日才被世人所知。
那么《扬州十日记》中记载的那十日是否是真实的呢?《扬州十日记》中记载的内容对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细心研究一下,你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纰漏的地方。
一、八十万人之说有待商榷
据记载,扬州十日被屠杀的人最少有八十万人,那么当时的扬州城到底能不能有八十万人生活的空间呢?据康熙十四年金镇主修的《扬州府志》和雍正十一年重新修订的《扬州府志》记载,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修筑,最终府城区面积约为2144760.25平方米,新城区面积约为1651255平方米,所以整个扬州城面积为3795985.25平方米。按八十万人算,人均占地面积是4.7平方米,如果再把建筑所占面积减掉,人均占地面积仅为1.9平方米,人要是在这样狭小的空间之内生活,真是会难受死的。
也有人会说可能有战时逃进扬州城避难的人,姑且就按这种情况来说吧!但是据明清两代对扬州城的编户丁口来看,明朝的万历六年是扬州府人口最多的时候,有81万余人。注意,这是这可是扬州府全境的人口,而非扬州城内的人口。所以扬州十日中屠杀八十万人的说法还是有待商榷。但是屠杀的事实是既定的,惨痛的伤口是永远痊愈不了的。
二、清军的纪律状况
有人分析,造成扬州十日的原因有清兵报仇雪恨说法,的确,扬州城在史可法的孤军坚守下,使清兵吃了不少苦头,在攻取的过程中还损失了几员大将和一个贝勒,城破之日肆意屠杀以报仇雪恨是有可能的。
但是清军也是有严格的军纪的,在顺治元年,多尔衮就与诸将誓约:“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富,勿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而在军中,多铎也是执法较严的统帅。而攻取扬州市夺取南京的前站,要想真正的统治中原,民心是最重要的,招揽明臣,收拢人心是必要的,那么屠城就与这意思想去甚远了。
不光是这些,在《扬州十日记》中也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比如在文中有满人士兵和扬州百姓的对话,但是当时满足士兵会汉语的几乎就没有,肯定是交流不了的等!
所以扬州十日是否真的存在有待商榷,屠杀肯定是杀了,至于杀了多少人,杀了几天,还真不好说!你觉得呢?
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此局势下,闯王李自成揭竿而起,并于1644年攻陷北京,明朝从此灭亡。驻守于山海关的吴三桂向清军投降,随之清军直驱南下。在南下的过程中,清军对于凡是出现抵抗之处,即推行烧杀抢掠的残暴政策,致使死伤无数。
面对清军的虎狼南扑之势,南明王朝内部却正忙着窝里斗。对此史可法主张和平解决,倡议将士们共同抵御外敌。然而马士英竟然说宁愿死在清兵手里也不愿让步。无奈之下,史可法只好退守扬州。1645年5月13日,清军兵临扬州城下。起先他们想招降史可法等人,但均遭严正回绝。紧接着,清军就展开了围攻。七天后,扬州城陷落。虽说这场战事持续时间不长,但过程却是极其惨烈。当时史可法在扬州城不放了新式的外国重炮,一旦有清军进入射程就可全力轰炸。然而清军统帅豫亲王多铎则先下令自己炮队全力攻击城墙西北角。在炮火的掩护下,清军蜂拥而上,直至冲到城墙根下。这时史可法又令弓箭手拼力还击。
但是在拼死也要攻下扬州城的命令下,清军一个接着一个地围攻上来。到后来,尸体堆得越来越高,有些清兵不用梯子都可爬上城墙。见此情形,守城士兵开始恐慌起来,有的甚至四散逃跑。为了阻挡南门外的清兵,史可法从北门炮台直奔南门。但为时已晚。见此情形,史可法唯有以死尽忠。不巧的是,他自刎未遂。最终被清军活捉。随后便被押解至多铎面前。面对多铎的劝降,史可法仍然义正辞严,但求一死,最终即英勇就义。
虽说此时扬州城已经彻底陷落于多铎之手,但他竟然还是以不听劝降为名,下令屠城。于是所到之处,不是抢劫财物,便是血流成河。而当那些躲藏起来的人走出家门后,就被清兵捆绑在一起,用长矛刺死。有些人为了活命,就躲在垃圾堆里,但不想还是被清兵的长矛刺死。到5月25日,豫亲王多铎下令封刀,这场大屠杀才算结束。根据当时的焚尸册记载,在这场浩劫中,被屠杀的人数竟然达到八十多万。对于这场历史大浩劫,历史上称之为“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是指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失败之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城“扬州十日”。
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戳劫掠,十日不封刀。极少数城破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避较深幸免于难者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仅被和尚收敛的尸体就超过80万具!
八十万汉人被九千骑兵在十天内就杀了,这不是告诉我们汉人有多无能吗?这不是丑化汉人吗?谁相信谁就是丑化汉人,是全体汉人的敌人,是反汉的!
爱新觉罗·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他就是扬州大屠杀的刽子手,他用扬州人民的鲜血染红了顶戴花翎。
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屠杀了我中国同胞30万人,罪魁祸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军。但是在历史上,后金女真军队在扬州屠城10日,杀害百姓80万到100万人。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扬州十日。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的第15个儿子爱新觉罗·多铎,率领的后金军队进攻扬州。当时扬的守将史可法率领扬州军民,坚守城防,英勇抗敌。
1645年4月24日,清军以红衣大炮试验性的轰击扬州城,形势危急史可法写下血书,向弘光朝廷告急,没有得到回音。史可法这时候坚守着一座孤城决心坚持抗战到底,以死报国。
当时扬州城的守军只有万人,清军至少有10万人,爱新觉罗·多铎先派明朝的降将李遇春劝降史可法,史可法将其乱箭射回,坚决不降。
1645年5月25日弹尽粮绝,扬州城破,史可法准备自杀殉国,结果被部下夺了佩刀,强行突围,突围中被俘,爱新觉罗·多铎当即召见史可法,当面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史可法说“头可断身不可屈”,随后壮烈牺牲,终年45岁。
扬州城破后清军开始疯狂的屠杀扬州人民,扬州地处南北交通的枢纽位置,历来是漕运盐运的必经之地,以繁华富庶著称,商业发达,人口稠密,而且历来有抗击外敌入侵的光荣传统,所以这一次清军入侵,再一次激起了扬州人民的强烈反抗。
由于扬州人民激烈反抗,清军在攻打扬州城的过程中,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有3个将领1个贝勒被打死,还有大量的士兵被打死,所以这引起了这个清军的头领爱新觉罗·多铎疯狂的报复。
1645年5月20日城破后扬州大屠杀开始,次日,入城的清军贴了一份告示说,如果藏起来的人出来自首,就能得到赦免,于是很多人就出来自首,结果,他们被分成50人或者60人一队,用绳子捆起来,被清军用长矛猛刺当场杀死。
妇女们的遭遇就更惨了,她们被长绳索系在脖子上,绳索拖挂,加上小脚女人步行困难不断跌倒,满身泥土,这些妇女被掳走了,下落成谜。街上到处都是被抛弃的婴儿,婴儿或遭到马蹄的践踏,或被人所踩踏惨不忍睹。
当时,扬州城变成了屠场,血腥恶臭弥漫,到处是肢体残缺的尸首,一切人类社会的规则、法律、道德、礼法都不复存在了。
清军入城之后,除了杀人就是抢劫,抢劫财宝主要是在叛徒的带领下,从一个富户到另外一个富户抢银子和各种财物,甚至穷人也难以幸免。清军所过一空,无所不为。
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清军还在城破之后大肆纵火,大火蔓延,把那些藏在屋子里和地下室的人们全部烧死,再就是强奸妇女很多妇女抗拒强奸被杀害。
1645年11月15日爱新觉罗·多铎,就是扬州大屠杀的刽子手,将屠杀中掠夺的才貌超群的汉族妇女103人,奉献给清朝统治者,顺治皇帝获得了10名,摄政王多尔衮得了3名,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3名,肃亲王豪格等各2名,英郡王阿济格等各1名,还有成千上万被掳掠的妇女下落不明。
到了5月25日,刽子手豫亲王多铎下令封刀,和尚们开始收集和焚烧尸体,经过当时收尸的和尚统计,有80万人死于这场屠杀其中还不包括投井、投河、闭门自焚以及在偏僻处上吊的人,这一次大屠杀,在人类历史上简直是骇人听闻。
前几年的央视的“百家讲坛”上,有个学者,叫做阎崇年。
他认为“扬州十日”是不存在的,是假的。因为清朝统治者能够以几十万之众征服百倍于己的汉族,靠的是就是少杀人。
但是我并不认同他!
关于“扬州十日”,在历史上是有史料记载的,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对此有亲历、亲睹的逐日实录!
那是发生于公元1645年的一场人间惨剧!清军攻破扬州城,纵兵屠掠,十日封刀,扬州城百姓死伤殆尽,仅尸体便多达八十万具,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督师终可法,鞑虏十日屠城空。忠魂白骨八十万,赤血映日满天红。”
清兵入关之后,各地并没有全部被降服,尤其是南明朝方面,他们是有反抗能力的,所以当时清军就派了豫亲王多铎南征,对南明朝政权、起义军进行了大扫荡。
扬州城是江南名城,也算是南明朝的门户,所以豫亲王多铎南征的时候,就将扬州列为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当时的扬州城是由史可法负责守城的,虽说这个人非常地勇猛,而且为人也相当地靠谱,是属于那种非常忠心有正义感的人。面对清军招降,史可法直言:“头可断,身不可屈”!
可是,当时的南明朝政权内部相当地腐败,内部已经烂得不能再烂的时候。扬州城是一座孤城,史可法手中只有万余士兵,而清军则是十万之众,敌我力量非常悬殊。
因此,寡不敌众,最终也是守城失败,史可法兵败被杀被杀,扬州城落入豫亲王多铎之手。
不过,虽然兵败,史可法带领扬州军民还是给予清军以重创。扫垢山上,清军遗尸山积。
对于多铎来说,这才初进江南,便遭遇如此阻力,对于清军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于是多铎为了立威,下令屠城。
他放任清兵抢夺扬州城内百姓的财物,这样子的一种放任,最后演变成了拆百姓的屋子,抓走百姓为他们做牛做马,有些百姓不屈服的,直接就是被烧死砍死。
“杀声遍至,刀环响处,怆呼乱起,齐声乞命者或数十人或百余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至于纷纷子女,百口交啼,哀鸣动地,更无论矣。日向午,杀掠愈甚,积尸愈多,耳所难闻,目不忍睹”。——《扬州十日记》
从5月20日,到5月29日,屠城整整达到了10天,这场屠杀过程也就是后来史料上所说到的扬州十日。当然还有一说是七天!
“初,高杰兵之至扬州也,士民皆迁湖潴以避之;多为贼所害,有举室沦丧者。及北警戒严,郊外人谓城可恃,皆相扶携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长号,哀声震地。公辄令开城纳之。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日乃止。”——《扬州城守纪略》
但不管是十天还是七天,扬州被屠城这件事儿,几乎是实锤了。
至于死难者的人数,坊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80万人,另一种是30万人。
第一种说法是依据当时那些收尸和尚的焚尸簿统计得出的。但有人提出了怀疑,因为当时的扬州城内,估计都没有八十万人。
“扬州烟爨四十八万,至是遂空。”——《明季南略·卷三》
至于另一种说法的可信度,虽说在人数上在范围之内,但并没有确切的史据来佐证,所以大家更多的还是将“八十万”作为了“扬州十日”的死亡数据。
当然了,这里面可能并不完全是清军所屠杀的人数。当时南明军队非常腐朽,有着大量的乱兵,不仅不能抵抗清军,还为虎作伥,残害百姓。许多好不容易从清军屠刀下得以幸存的百姓,便是死在了他们的刀棍之下。
当然,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其实没有太大必要纠结于前面所讲的确切的死难者人数,不管是80万人,还是30万人,那都是极其可怕的数字。
“扬州十日”,人间惨剧,这段惨痛的史实,这段历史中的血与泪,才是人们更应该去记住的!除了“扬州十日”,还有“嘉定三屠”,“剃发易服”这些都是血流成河的惨剧!
我国历代屠杀列表唯一想不通是清军9千骑兵如何杀的扬州明军80万军民?明朝80万大军为何向一万清军投降
对于扬州十日的暴行,存在真伪之辨。
反对者说,“扬州十日”是杜撰出来的,依据是它的主要来源来自明末一个叫王楚秀的人写的一本《扬州十日记》。这个人身份不明,来历不清不楚,是否存在值得怀疑。而且这本书,直到清末才从日本传回国内,作者的真实性更无从保证,内容则更加离奇,记载得过于详尽,细节写得栩栩如生,如同小说一般。作者作为一个死中求活的人,还有如此真实的记忆,心理素质实在过于强悍。
《扬州十日记》这本史料,我也读了一下,我看,质疑者提出的那些观点,在书中确实存在。
比如里面一会提到史可法通缉兴平伯高杰,一会提到靖南候黄得功要派援兵来,实际上此时高杰早已遇害,黄得功也远在安徽,正与左梦庚叛军交战。
又比如记载作者从清兵刀下逃脱的一段“忽心动,若有神助,潜身一遁,复至后厅,而五十余人不知也”。交代得有些不清不楚,有些无法自圆其说。
《扬州十日记》的来历与记载,确实有些糊涂,难怪会被人质疑。
但是话说回来,有记载扬州屠城的,并非仅仅一部《扬州十日记》,在戴名世的《扬州城守纪略》、计六奇的《明季南略》等史料中,对扬州屠杀的记载虽然并不详细,但都有提到“屠杀甚惨”,顾炎武也有诗云: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
要说扬州反抗入侵的历史,那倒是自古就有的。南宋时期元朝右丞相阿杰长期围困扬州,遭到激烈抵抗,没有成功,不过城中粮食已尽,死尸枕籍;就在明初,朱元璋派大将缪大亨攻克扬州后,城内抵抗之坚决,只剩下了十八户居民。说明扬州这座城市,并不会轻易在压力下低头。
从客观角度来说,扬州攻防战在一天之内就宣告结束,如此短的时间,城内有限的守军也难以给清军造成太大杀伤,也没有记载清军在这场战役中受到多少伤亡,可见清军的损失微小,多铎出于报复心理下令屠城,似乎难以成立。
不过考虑到史可法的拒绝招降,扬州坚守到城破,志在南京的多铎拿扬州开刀,杀鸡儆猴的动机,确实存在。
以上列举的一些史料中的记载,也佐证了这点。
小院认为,清军在扬州屠戮,应该确有其事,不过事实却被夸大了。
从当时的人口来说,扬州城的户籍人数才只有八十几万人,如果真如王楚秀所记载死难八十余万,那全城就几乎是被屠尽,这有些难以想象。
就当时武器的杀人效率来说,就算清军攻破扬州之后什么都不干,专注屠杀,也难以做到这么高的效率。何况,清军不久之后就要继续进攻南京,当时年代的武器、士兵、尸体处理能力、人口的宝贵价值,在理论上都不允许清军展开如此大范围的屠杀。
当然,这并不等于清军在扬州没有杀戮。近代,扬州本地的文化学者表示,清兵屠城的时间,实际上只有5天。 每年的5月20,扬州都要举办纪念史可法系列活动,来铭记那场大屠杀对扬州人带来的伤害。
扬州,古称广陵,再往前扩大,是大禹所定九州之一,隋唐以前,扬州管辖着很大一块区域,也是汉武帝十三刺史州之一,隋唐以后州逐渐弱化,改以道、路、省,但是扬州自古繁华,人文荟萃的景象从来没有改变。
不过,明清之际,神州大地到处都是战场,先是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四处劫掠,接着又是满清南下,再吴三桂复君父之仇的幌子之下,长江以北的大片区域迅速膻腥满地。
其中,多铎因为史可法率军在扬州的抵抗,连许十天的报复性屠杀,在彻底摧毁了抵抗力量之后,继续南下南京,经过弘光朝廷,因为清军很快占领全国,剃发易服和文字狱等持续一百多年此后,关于满清屠城的记录被遗忘,当权者不愿意这样的丑事公开。
清朝末年,革命党人从海外带回了很多当时明清之际的历史笔记、著作,其中就有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 作者是扬州十日的亲历者,如实地描述了当时多铎等人的行为,不过后来随着满清统治的稳固,这些文字被清除掉了,除了流传至海外幸存。
插句题外话,后来,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扬州官员如同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在妓院打杂的孙天生冒称孙中山的族人,号称奉命光复扬州,带了一队无业游民就轻而易举的光复扬州,这是整个辛亥时期最戏剧性的一幕。可见扬州人对满清的态度。
1645年,在南京监国继位的福王小朝廷陷入路线之争,尚在浑浑噩噩之中,满人的铁蹄已经准备踏过长江,鲸吞天下。当时的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史可法早已经镇守扬州,他是被排挤出去的,确切的说是因为在拥立福王时候积极性不够。
史可法北上扬州的时候,清军多铎和吴三桂联军基本上摧毁了李自成的有效军事力量,多尔衮于是预留吴三桂继续追缴李自成的参军,调派多铎回军南下进攻江南。一路畅通无阻,到了扬州城下,心存幻想的多铎多次希望史可法投降。
但是被史可法拒绝,于是,双方在扬州展开大战,虽然史可法志气可嘉,但是军事能力不值一提,清军多铎没有耗费多少精力,阵亡三个将领之后就攻破扬州,随后为了泄愤,连续十天进行报复性屠杀,然后付之一炬,所有都化为灰烬。
事后,在幸存者的记录如王秀楚、焚烧尸体的和尚的记录以及外国传教士的记录资料,扬州十日中遇难的被屠杀的人大概在80万人左右。后来被称为扬州十日。
因为清朝持续的高压统治,扬州十日和其他诸多的事件都被刻意的忘记,亲历者也惧怕死亡而选择遗忘,后来大部分人是没有记忆的,只有极少数人口耳相传,或者散居海外的人仍然记录传播。
这样的结果就是国人对此不知道,后来辛亥之后又接二连三的事情,没有人对几百年前的事情追究,也没有人整理,错过了一次机会,到了现在更是没人关心,接二连三的清宫电视剧将清朝皇帝一个个塑造成英明神武、千古无二的仁君,对着一些暴虐之事一律不提。
除了电视剧,很多所谓研究历史的人也美化,譬如阎崇年,在讨论关于扬州十日的问题时候,竟然恬不知耻的为满清辩解:攻城、巷战在一天内结束,一般说没有必要大屠杀,当时的大炮没有多少杀伤力,由此引起的报复也就没有根据;扬州十日屠杀事件不存在。
除此之外,更是美化满清的铁蹄,将满清入关时候为什么60万满人能够征服1万万人的明朝归结为6个字:天合、地合、人合,在人合方面,特别强调是少杀人。这也是他后来被扇巴掌的原因。
关于扬州十日,铁证如山,除了王秀楚的记录、多铎自我供认,毫不顾忌,还有传教士卫匡国的记录也是铁证。 主帅多铎在兵临南京的时候原话:《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这等于公开承认扬州事件的存在,否则无法理解,只能说明扬州人抵抗了,随后被报复性屠杀,然后那这个震慑江南其他区域。
卫匡国《鞑靼战纪》:这座城由忠于明室的大臣史阁老防守,但他虽有一支强大的戍军,最后还是失败,全城被洗劫,百姓和士兵悉遭屠杀。鞑靼人为了不使尸体污染空气,发生瘟疫,把尸体置于屋顶,放火焚城及四郊,一切都化作灰烬,成为一片焦土。
时间可以抹平很多东西,也可以让人遗忘伤痛,但是为暴徒涂脂抹粉,甚至争功诿过就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