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一念便是空,守一念便是静,有谁可以解释一下么?
一不是数字,一是自身,一是零起点,有无之间,呼吸后,息也。零状态。无也,道也。。
执一念怎么会是空呢?执著的都是有!凡夫就是执著有,如执著有这个“身体”,有这个“我”以及我所拥有的一切东西,包括衣食住行,包括看到的听到的等等色香声味触法。
另外,“守一念便是静"?谁说的?只有息念才得静!起心动念都是造业!也包括造善业,都是在造业。只有不思善不思恶,心无动乱,才是真正的修行。
凡所有动念,都是执著。想往生净土,想见佛想成佛都是执著……
以一代万是修行的入门方法。用一个念头,代替所有念头。做到极致,就可以体验到静。但这样修出来的功夫,很难代入到生活,也不算正法。就是佛家说的不究竟,得不到解脱。所以前半句算不上对。
可悟不可说,一说就有。
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从字义来分析就知道是相互矛盾的。
执一念:
何为执
本义指捕捉、捉拿。由本义引申指握着,拿着,如:执笔。又引申指掌管、从事、施行。又假借指坚持己见,如:固执。又指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执友。还假借指凭证,如:执照。
显然执的引申义就有守的意思。因此执一念和守一念的在字义是一致的,也就是对于一念的锲而不舍的坚持
何为“一念”
1、一动念间;一个念头。
南朝梁沈约《却出东西门行》:“一念起关山,千里顾兵窟。”释义:一个念头起于关山,千里去看兵窟。宋朝苏轼 《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 “我本三生人,畴昔一念差。”释义:我本就是三世之人,往昔都在一念之间。
2、佛家语。指极短促的时间。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观空品》:“九十刹那为一念。”释义:九十刹那是一念。
北魏昙鸾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六十刹那为一念。”释义:六十刹那是一念。
《翻译名义集·时分》:“一念中有九十刹那。”释义:一念中有九十个刹那。
显然不管哪个解释,一念都是在某一瞬间生起的念头。
执一念如何空,守一念如何静?
《菜根谭》有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则悠然共逝,雨滴则冷然俱清,鸟啼则欣然而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处无真境,何物无生机。”
显然执守一念就是一种动,那么如何一念不生求得静?更不用说是空了。显然这句话本身就是错的。而且我并没有找到原始出处,显然提问的人可能都理解错误了。
《天道》提到丁元英倒是有说到执着于一念,便受困于一念。
禅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人火爆的脾气是引爆心障的导火索,一旦失控就会如最猛烈的炸药一般,在一瞬间毁灭一个人的一世的功德和努力。
因此执一念、守一念是求不到空的,只会往反方向走。
诸葛亮曾经在他的《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也在劝诫他的子孙后代,修身当以“静”为先,才能让德有所成。
心静了,看待事物也有一种站在上帝视角分析问题的感觉,不会受利害相关因素影响,寻找最佳解决办法。这种方法说了容易做了难,也就是说只要是人难免有情绪,也就静不下来,因此让自己静心就是一种学习过程。
这也正是玄奘译著的《心经》提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外在、表面、现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指表象为空,外在为空。进一步解释,外在为空,表象为空,内在为本,实质为本,看人看事物遇到迷茫迷惑时,去看本质看内容,从而不被表面与现象所迷惑所困扰,看人看本质,看问题看本质。心经的内涵与本质说的是哲学,即般若(智慧)。
因此这句话本身就是错的,本就应该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这句话谁造出来的,还是让谁去解释他的用意吧!执和守意义差不多,念乃看法或者主意解,空是无,无在国学中常被看做所有,静乃不受干扰之意!
执一念便是空,也许是想表达我坚守一种思想和主义,全世界都是我认为的样子了,不需要再了解其它的了,至少我的思想里没有其它,所以世界在我眼里都是空无其它了!
守一念便是静,便是对上面执念变现的解释。
其实这也是一种人生修为的境界,执一念便是人生永恒,不用纠结于对与错,好与坏!人生偏执一方,便可以没有了权衡的烦恼,哪怕所执之念在外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
毕竟起心动念是人行为的开始,执一念与守一念,人生可能更加简单与纯粹,人的表现就没那么复杂,人的表现也不会那么分裂,宗教信仰基本就是这套路!
胡言乱语随口一说,仅供娱乐!
执一,念便是空。守一,念便是静。这样理解是否有不同的感觉?
就是一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