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的葬礼上,女儿女婿的名字出现在礼单上是什么意思?
这个确实见过,是在农村的葬礼上,一个年近70岁的父亲去世了,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最小,在礼单上看到随礼的名字,两个女儿女婿各上了一万元的礼。
这说明农村人依然还是“重男轻女”,女儿出嫁了,就是客,就是亲戚,生的孩子是外姓人。只有儿子是传宗接代的自家人。自家人不需要上礼,自家人办事费用是自己掏腰包,不必写在礼单上让外人知道。农村人有“摔盆”的习俗,父母去世后,由家里男丁的老大摔纸盆,女儿大也是由儿子摔盆,如果没有男丁,不知道会不会由女儿摔盆,好像没见过。
一方面是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作祟,另一方面作为女儿也自己把自己当外人,反正有儿子呢,自己出嫁了,不管娘家的事,父母的葬礼有儿子操心,条件好了或者心甘情愿了,多上点礼,反之则少上点礼。出嫁了,不分娘家的财产,也就不用承担什么责任和义务。这是出嫁女儿的普遍心态。
上面所说的是农村,在城里好像不存在。城里人有工作,有丧葬费和抚恤金。父母去世后的费用儿女不用负担,如果需要的话,也是儿女分摊,不存在上礼不上礼的事情。
在红白喜事上只要是出钱随礼的都要上礼单,这是规矩,也是传统,更是账本,以后他们有事要按礼单去还的,这么简单的事你都不知道啊!
这叫上账,都是写女婿的名字。习俗是本家不上账。就是同姓的子弟在丧事上不用花钱。外嫁的女儿要在账单上记账。照账随礼。以后如果出嫁的姐妹的公婆去世,家里的兄弟们也要去代表其娘家上账随礼。
在山东邹城:那是应该的。因为女儿是出嫁之人,是亲戚,而不是东道主,上礼是他们应尽的义务。
不奇怪,在我们那里风俗就是这是,座标湖南。儿子们主葬事,除了一些特定的开支规定是女字辈出(女儿,侄女,外甥女,孙女,凡是结了婚的都有份),其余的费用都是儿子们出,做女儿的上礼,多少随平时兄妹间礼金为主。

我婆婆走时,婆家三兄弟都有礼簿本,除了各自的娘家亲朋好友上礼外,婆家二个姐姐则在我们三兄弟的礼薄各上了礼。
六年前,我母亲的葬事,在家停放四夜五天,几百桌流水席,所有费用花费加起来九万多,哥弟平摊5万,不需要我们二姐妹出一分。
当时哥弟二本礼金本,我与我姐每本上各上礼二千,另外又各出了500的戏钱。这都是礼尚往来,以后我婆家父母过世,他们会原样还回来。

有个邻居,娘家五个哥哥,娘家父亲死时,她上礼金5份。后来婆婆去世,娘家五个哥哥全来上礼。依规矩,若是孝家有几个儿子,就会摆几本礼簿本,女儿们便会一一出礼金。
这样的风俗,多少有儿子是根本女是外人的思想。父母的家产全留给儿子,将来老了是儿子养,生病了儿子出钱治,死后是儿子葬。即使无分钱片瓦留给儿子,养老是儿子必须的责任。
嫁出去的女儿成了外人,回家便是客,是客肯定是要带礼的。又正因为是客,娘家父母葬事的花费,不需要她们出。

中国各地举办葬礼风俗习惯不同,城市和农村的搞法也不同,城市去世的人在火葬场火化,没有农村那么规矩和仪式反而省钱,农村大操大办比城市要多花七八万元钱,那么这些钱都花在什么地方呢?
在农村操办丧事葬礼并不是由死者子女说了算,而是房亲族老一切要由他们安排,请军乐队耍龙舞狮唱夜歌,办多少桌酒席请什么厨师都是他们说了算,听说凡是要花钱的地方,他们都可以得回扣,场面搞得越大回扣越多。
女儿女婿包括外孙外孙女的名字都在礼单上,就是″为正″那天晚上举办跪送仪式,房亲族老先唠唠叨叨念些咒语,然后高喊″跪拜″″请起",有资格跪拜的人都要在桌上放50至100元钱,有的更多反正是多多益善,半夜三更仪式结束后,这些长辈们就把钱分红了。
事实上不仅仅是女儿女婿的名字在礼单上,只要扯得上的亲戚都会榜上有名,并且是传统风俗习惯不可违。
在女儿父母的葬礼上,应该是女婿的名字出现在礼单上,我们叫上人情(礼帐),不写女儿的名字!
在我们当地农村!父母去世了,葬礼所花的费用全由儿子承担!女儿只是负担祭品三生(猪头、鸡、鱼),馒头和纸马的费用!
女婿上的人情(钱),必须要写在礼单上,等到他的父母那一位去世了,他的内弟是要回送的!
这个在我们乡下农村确实如此。父或母去世,费用是由供养的那位儿子负责的。女儿女婿是要和客人一样上礼的,而且上的礼比其他客人都要多。一般不参与最终费用亏损的分摊。我们老家还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即已出嫁女儿还负责承担父母丧礼上请吹唢呐的费用,当地叫“吹笛”。为了减轻费用承担,侄女、堂侄女正常情况都参与分摊这个“吹笛”费用,不是由一个女儿承担。
随礼,是礼尚往来的一种表现。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按理讲,回娘家就不能和哥哥嫂子平起平坐了。应该说,是打着骨头连着筋的亲情,随份子钱,是尽自己一份情意。父母驾鹤西去,娘家这条路不会断。也是为自己铺路,份子钱随自己的心意而定,并没有攀比行为,心愿意不愿,你不出份子钱,也没有人怪罪你。毕竟你还有一大堆事务要去处理,这也是闺女、女婿职责所在。
父母葬礼上,闺女、女婿的名字出现在礼单上,并不稀罕。一般来说,女婿名字上礼单才合情合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儿喧宾夺主,就有点不合礼数了。闺女、女婿随礼没有硬性要求,出于自己的一份心意。也可以说,是联络感情的纽带,让娘家人记住你的好,自己不做矮子就行了,让兄弟媳妇说你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就没有啥意思了。
原则上,女儿女婿做好本职工作,就皆大欢喜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也没有人说三道四。吹鼓手、抬死人、花圈、纸扎品等杂七杂八一大堆事要应付,其实就是拿钱来摆平。如果姐妹多,在加上叔伯家女儿、女婿,假如孙女、女婿都加入,这笔费用绰绰有余,剩余下来可以上礼薄上,精准扶贫,众人挑一人,自己脸上还有名光。女儿、女婿的名字出现在礼单上,也不足为奇。女儿、女婿大把大把的票子花了,难道大家看不见吗?礼单上摆上她们的名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也是对她们的一种尊敬。
在父母的葬礼上,女儿、女婿的名字出现在礼薄上,也是礼尚往来的一种表现,当然,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事。各地礼仪有所差异,再说,来者都是客,客人没有不随礼的道理。这不是抠门不抠门,大方不大方,而是亲情的距离能更近一些。你就不打肿脸充胖子,谁也不会怪罪你。份内的事就让你亚历山大了,还去讨好卖人情,这不是赶鸭子上架,有点为难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