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庞大的明朝为何败给区区十万人的后金?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8关键词:明朝

庞大的明朝为何败给区区十万人的后金?

点赞1、黄山市 网友:风雨同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明朝不是被满清打垮的,实际上明朝灭亡的时候满清还没有入关。

明朝是被各种内部因素摧垮的,自行崩溃,满清只是捡了现成便宜。

其中主要是小冰河时期的悲剧。

中国历史上有过四个小冰河时期。

1、第一次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

2、第二次东汉末年、三国、西晋。

3、第三次唐末、五代、北宋初。

4、第四次明末清初。

可以看到,这四个时期全部出现了改朝换代。

原因也不复杂。小冰河时期的特点是气温陡然下降,广东地区冬天都可以下大雪和冰封江面。


小冰河时期往往持续多年,直接造成一系列自然灾害,比如寒灾、旱灾、蝗灾等等。

这导致粮食大量减产甚至绝收,全国粮食产量降到无法维持的地步。

关键这还不是普通的一二年灾难,往往持续很多年。

南北方志的记载,明末小冰河时期最早开始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还有缓解的年份。1600年前后小冰河时期突然加剧,崇祯上任初期就达到灾变高峰。

由于常年的粮食减产,明朝当时是没有办法对付的,因为人口数量过亿,就算全世界都对明朝进行粮食援助,也是供应不起的。更别说压根就没有这种东西。

所以,天下大乱就是正常,即便李自成麾下归属的农民军就有百万之众,北方基本全部乱成一团粥。

经过常年战争,加上满清系统的大屠杀,清代初期人口急剧减少剩下不过几千万人。加上小冰河期缓解,这个灾难期就过去了。

同一时代,东亚的日本、朝鲜都出现民变,也和小冰河期有关系。

而崇祯是被农民军逼死的,同满清关系不大。



其实,大明在小冰河期最初期,也是明末,仍然能够出兵区区十多万人,重创攻打朝鲜的日军。

如果明朝不是在最末期,满清又有什么了不起,根本不难对付。

但虎落平阳,永远是被犬欺,大明也不是第一个了。

点赞2、呼和浩特市 网友:葬名花

终明一朝的打击,曾经的王者——蒙元变成北元再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部。从此,在冷兵器时代还很强的蒙古族再也没能也无法重新崛起了,最终彻底走向了平庸,沦为长城内外大好河山的臣子或臣民。

然而,在东亚大陆上,在自成一圈的相对封闭的大中华文明势力范围内,各民族的融合和两种文明(农耕文明和非农耕文明)的碰撞,仍是冷兵器唱主角的封建时代里,两大还未完成的历史遗留问题。

十六世纪后半叶开始,打落了强大游牧文明之蒙古的大明王朝进入晚明时期,盛极而衰,整个帝国全面走向没落,难挽颓势!

几百年一遇的称雄东亚大陆的绝佳历史机遇就这样降临了!而这一回抓住历史契机的是兴起于白山黑水的女真族人!准确的说,是建州女真族出了个千年等一回的伟大人物——努尔哈赤和他的将帅人才辈出的爱新觉罗氏家族。

古语有云:“女真人满万不可敌!”他们素以尚武著称,民族的传统风俗之一就是从小就参加打猎,步射骑射,矢无虚发,练得勇力过人。努尔哈赤又独创了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八旗制,所有的女真族人都被编入八旗内,女真族人的组织性纪律性得到空前增强,战斗力倍增。

包括辽东在内的气候严寒的东北边疆,是无心无力无奈的大明王朝不断弃守的化外夷酋之地,却是强汗努尔哈赤和他建立的后金国的‘龙兴之地’。后金虽区区十万人,但有‘主场优势’,他们对这片冰雪覆盖的黑土地有更好的适应性,活力耐力拼杀力更出色!

大明在辽东的节节败退和不断收缩至辽西关宁锦一线,与其说是腐朽昏庸的皇权和封建官僚政治以及其军事战略战术或不停犯错或摇摆变化不定所导致,不如说是蓬勃向上势不可挡的后金用正确灵活的国策——如厚待功臣、重视招徕人才、封建化改革、“讲和明朝与自固之策”、满汉一体、军事革新等等,告诉乱世中的晚明:谁才真正配得上关外这片白山黑水乃至于关内的中原大地!

点赞3、连云港市 网友:笑你像狗

明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明朝自己搞灭亡的,到了明朝中后期,明朝就开始走下坡路,朝庭腐败,民不聊生,人口下降,发生旱灾,水灾,涝灾,蝗虫,农民起义揭竿而起,朝庭成立锦衣卫,东厂,西厂,对哪个大臣都抱有戒心,朝廷里的大臣,不敢随便说话,只说好话和奉承话,歌公颂德。朝廷里的阉党太监,都比大臣说话好使,到了明朝晚期,明朝就象年迈的老翁,只能苟延喘喘,不堪一击。

后金的努尔哈赤,是一股新生的力量,向初生的太阳一样,很有活力和朝气。

实际上,当时后金努尔哈赤的家族,也是明朝的臣民,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铁木儿,在元朝时期是万户,明朝建立后接受招抚,在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召见过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先猛哥铁木儿,并封为建州都督使(辽宁抚顺新宾县)世代继承。

在一六零几年,明朝在辽东的总兵李成梁,利用以夷制夷的方法(罪名是要叛乱)并派少量明朝部队,杀害了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他的父亲塔克世,还有努尔哈赤的姥爷等整个家族,使得努尔哈赤起兵造反。

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和13服铠甲起家,后来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辽东总兵李成梁给明神宗朱翊钧去信,是围剿还是安抚?朱羽钧皇上他是心软人,不爱打仗,下道圣旨,要召见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带他二弟舒尔哈奇,和总兵李成梁陪同,进京面见皇上朱翊钧。

努尔哈赤到北京城以后,看见北京城这个大,皇宫这个宏伟,皇帝这么威严,没法跟建州小城相比,神宗皇帝又重新赐给他建州都督使官职,并封努尔哈赤为三品大将军,颁发官印,赐凌罗绸缎,金银财宝。

在回来的路上,努尔哈赤对他二弟说,你看北京城那么大,皇帝那么威严,享福,咱们哥们不好也坐坐天下,非得他老朱家一家人坐,不到北京还好,到北京就埋下了要推倒皇帝,统一中国的野心。

他们回到建州后,大势招兵买马,先成立两个旗,红黄两旗,由努尔哈赤统一掌管,每旗7500人作战士兵,旗下分牛录,每个牛录300人,相当于现在一个营,铁匠炉发展到几百座,打马掌,打铠甲,士兵超过数岁的不要,登记照册,打仗得来的战利品按功劳大小进行分赏,最高可分得美女,作战被打死的,抚养一家老小,因此士兵没有后顾之忧,很有战斗力,勇往直前。

首先打的是抚顺城,抚顺当时在东北是大城市,由明朝的游击将军李永芳坐镇指挥(李成梁已养老回家),努尔哈赤的士兵在赶集开城门时,渗透到抚顺城几千人,里应外合,开城门拿下抚顺城,活捉游击将军李永芳,后来李永芳投降后金,是第一个投降后金的将军,还有明朝的汉族学士范文程也投降了后金,成了努尔哈赤的左膀右臂,努尔哈赤把他的女儿嫁给了李永芳,成了翁婿关系。

通过这次胜利,努尔哈赤觉得明朝没什么了不起的,是可以战胜它,军队又做了修整和招兵买马,又成立了两旗,由努尔哈赤的大儿子戴善和第八子皇太极指挥。又不到一年又成立了4旗,共8旗,兵力在六万以上,并在1616年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县)正式建国国号是后金。

努尔哈赤知道捅了蚂蜂窝, 跟朝廷打仗属于造反,朝廷一定要前来报复,因此努尔哈赤做好一切准备,操练人马,准备打大仗。

抚顺城的丢失传到朝廷,朝廷感到震惊,朝廷开了几次殿前会议,准备征剿,于是在全国调集财力,在山西,陕西福建等地开始招兵,准备四路人马,西路为主力军,从山海关出发,由杜松指挥,南路由辽阳出发,由李如柏指挥,东路从宽甸出发由刘挺指挥,外加朝鲜部队8000人,北路由开原出发,由马林指挥,外带叶赫部3000人,总兵力12万多人,对外号称20万,总指挥由兵部左侍郎,辽东经略史杨搞为总指挥,坐镇沈阳。

萨尔浒大战:萨尔浒在抚顺城的东北面20公里,现在大部分是大伙房水库淹没区,那里是高山峻岭,道路崎岖十分难走。

在大战开始前,努尔哈赤派出几路探子,最远的都打入北京城,明朝谁是指挥官,来几路人马,什么时间到,努尔哈赤了如指掌。努尔哈赤的战法是,不管你来几路,我专打你一路,各个击破。

那时由于通讯不发达,四路兵马不能齐头并进,有先有后,先到的是主力军杜松,争功心切。

那是在1619年的3月1号,抚顺是高寒山区,很多冰雪没有融化,河流才开,离萨尔浒不远,埋锅做饭,朝廷派来的监军太监刘瑾催促官兵马上开战,说他们胆小,怕什么?扔顶帽子也能把后金军压死,可怜的明朝士兵渡过冰冷的浑河,深处有一人多深,上岸后浑身都冻成冰,后金的部队以逸待劳,没到一天时间,这五万部队全部战死或俘虏,指挥官杜松战死。

后到的东部部队刘挺,不知道前方战况,还急忙往前赶,结果被后金的部队包围,用了一天多时间,刘挺战死,朝鲜部队投降,这几万人的部队全部玩完。

李如柏南路部队,行动迟缓,被后金部队消灭一部分,剩余部分逃回辽阳,回到辽阳后,李如柏自杀身亡。

北路部队的马林,作战很有经验,他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 那三路部队已经解决,只剩他一路部队,和这马林部队打得很艰苦,他排的队形是,前面是火炮,中间是步兵,后面还是火炮,后来戴善和皇太极采取中间开花的战法,从左右冲入中间,后金的骑兵很厉害,马林知道打不过,后队改前队。马上逃之夭夭,叶赫的部队,行动更迟缓,前面在打仗,叶赫的部队知道信就后退逃之夭夭了。从3月1日到3月5日消灭了四路军的大部,用五天时间,歼灭了七八万人,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

为什么要讲沙尔浒大战?萨尔浒大战是奠定后金进军中原的基础,萨尔浒大战消灭了明军在辽东的有声力量,萨尔浒大战增强了后金对进军中原的信心。

又休整几年,努尔哈赤又攻沈阳,攻辽阳,攻开原,攻铁岭,攻叶赫部,与蒙古搞政治联姻,婚姻联姻。派使者到朝鲜,使朝鲜称臣,扫出一切后方障碍,在宁远以北,都被后金所管辖。

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名为盛京,皇太极继位后,改国号为大清。

后来又通过松锦大战,俘虏了兵部侍郎,辽东经略史洪承畴,使整个山海关以北都归大清所管辖。

有人说明朝是被大顺政权的李自成推翻的,这个不假,末代皇帝崇祯吊死在北京故宫的后山煤山。

但我认为,大清进军中原是迟早迟晚的事,在以前,大清的部队几次越过长城,到山东,河北,去掠夺牲畜和人口,就是时间没到,推倒明朝还不成熟,不急于求成。

努尔哈赤的成功,还有天时的一方面,当时,日本有个野心家,叫丰田秀吉,他的野心太大了,他想先征服朝鲜,然后再占领中国,当时他先侵略的是朝鲜,李氏家族请求明朝支援,明朝派出志愿军,那时叫抗日援朝,抽调东北的大部分明军,给了努尔哈赤发展的机会,结果丰田秀吉一命呜呼,日本不战撤兵了,这就给努尔哈赤一个天时的机会。

总之,一个朝代的建立,有他的能力,气数,时机,黄炎培老先生说,那叫历史的周期律?

点赞4、咸阳市 网友:细看秦筝

明朝并非亡于后金。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实力远在后金之上,后金引以为傲的骑兵部队也不是什么天下无敌。

明朝在东北地区的失败主要因为用人不当,互相掣肘,从努尔哈赤开始起兵,明朝不够重视,才造成一步错步步错,东北地区落入女真只收。

如果一开始集中优势坚决消灭叛乱,仅凭后金的几万人马还不够塞牙缝,那还会有后面的亡国。

明朝的灭亡也是因为内有李自成叛乱,外有后金偷鸡摸狗,加上晋商资敌、满嘴忠义实则虚伪的儒生,当然,崇祯皇帝也有责任。



1.明朝自张居正变法,短暂缓解明朝内部矛盾,但是人亡政息,之后,官吏变本加厉,胡作非为,引起李自成、高迎祥等人叛乱。

崇祯皇帝在对待叛乱上举棋不定,一会儿要剿灭,一会儿又要招安,导致前线无所适从,最终,被李自成壮大攻入京师。



2.后金是女真族努尔哈赤建立,也是趁机造反得寸进尺,杀害东北明朝军民,而朝廷在对待后金问题上反反复复,用人不当,指挥失误,酿成大错,不然后金也不会逐渐反客为主。

3.晋商资敌。商人唯利是图,不光给后金送入大量军需粮草,甚至把明朝边防部署出卖给后金,这才有了后金可以来去自由,肆意妄为。



4.满嘴忠义的儒生。明末党争主要以东林党人为主,这群人嘴里高喊着忠君爱国,为国为民,实际上代表着地主阶层,使劲压迫农民李自成的叛乱就是被这群人引起的,后金一来,又看谁投降的快。

5.崇祯皇帝的失误。明末崇祯皇帝如果拿出清除魏忠贤胆略和魄力,重新控制锦衣卫、厂卫、京师军权,坚决消灭李自成叛乱。

崇祯哪怕有一点太祖皇帝的魄力,整顿朝政,大胆重用、信任忠臣,明末还是有不少忠臣良将,或许明朝还有救。

点赞5、湘潭市 网友:不见长安

对于明朝灭亡的问题,说一下崇祯皇帝的问题。

明朝的灭亡是必定的,但是为什么后金得了明朝的天下,这和崇祯关系很大。实际上明朝问题再多,从实力上来看,也是完全强于后金。因为吞并一个中原王朝的难度实在太大了。当年蒙古如此强大,但是偏安一隅的南宋依然抵抗了很多年,更不用说明朝还是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明朝问题再多,后金也不过是在辽东有优势。哪怕崇祯效仿宋朝,放弃北方,也不至于改朝换代。

崇祯皇帝在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中,评价并不算差。原因就在于一般的亡国之君经常穷奢极欲,而反观崇祯,他一直致力于中兴明朝,最后君王死社稷。可问题在于崇祯皇帝天资实在一般,他无奈的坐上这个位子,不单单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大明朝的悲剧。从崇祯的一生来看,如果他能够王朝的中期做皇帝,应该结局不会这么惨。

崇祯接手大明朝的时候,此时大明朝已经历经二百多年,可以说是大明王朝已经到了晚年,大明朝自身问题实在太多。如同一个大家族,前面的人把家业败得差不多了,而接手的人能力又一般,自然这个家族很难再次兴旺。但是难以兴旺,并不代表这个家族会灭亡。

崇祯皇帝幼年的时候,母亲早死,而他自己做皇帝也实属偶然,以十几岁的年纪入继大统。换句话来说,除非崇祯皇帝天赋高,否则正常情况下,他政治能力一般。因为人是需要培养,许多人做皇帝之前都是有老皇帝培养,有多年的官场经验,这样才能有处理政务游刃有余。很明显,崇祯皇帝是不满足这个条件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崇祯皇帝这个人好大喜功,对于复兴大明朝过于着急了。大明王朝这个体制有缺点,但是也有优点。毕竟封禁王朝都上千年了,成熟的官僚体制能够保证王朝的正常运行。所以明朝很多皇帝都不是什么一代明君,但是王朝依然能够运行。如果崇祯皇帝老老实实听大臣的,跟着大臣学如何管理天下,做一个普通的皇帝,大明朝恐怕不会亡在他手里。

对于这一点,看看清朝末年就知道了,清朝从鸦片战争到最后灭亡,延续了七十年之久,原因就在于皇帝虽然能力一般,但是关键的决策并没有错。清朝最严重的危机是太平天国时期,那个时候太平军席卷了整个南方,占据了南京,而北边则有英法联军攻陷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就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朝依然挺了过来,灭掉了太平天国,延续的王朝的统治。

崇祯面临的问题再多,那个时候的大明王朝绝对比清朝的局面乐观的多。但是为什么大明王朝却灭亡了,因为崇祯个人的原因。

首先,崇祯这个人多疑,不信任大臣,并且急功近利,最有名的就是杀袁崇焕(当然袁崇焕自己也有原因)。多疑可能源自于自身幼年丧母,缺乏安全感,急功近利应该是他太想复兴大明朝了。大明王朝崇祯时期有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将,崇祯皇帝却通过各种方式弄死了自己无数重臣,以至于大臣和崇祯皇帝离心离德。

其次,关键的决策,崇祯一错再错。以大明王朝当时的形势来看,再怎么样,崇祯也不至于落得个煤山自缢的结局。

大明王朝当时内有农民军起义,外有后金虎视眈眈,我们都知道打仗不能两面作战,因此需要集中力量先解决一个问题。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大清就是这样割地赔款,获得了洋人的支持,从而集中精力消灭了太平天国。对于这一点,崇祯也想和后金和谈。可这件事情被捅出来以后,崇祯又不愿意担责任,把负责这个事情的陈新甲给杀了。

对内来看,孙传庭原本把李自成给镇压住了,结果崇祯皇帝又把孙传庭关起来,以至于李自成又做大了。好在孙传庭不计前嫌,又为国再战。如果崇祯皇帝充分信任孙传庭,让他训练好军队,李自成多半达不到北京城,结果崇祯皇帝等不了,又逼孙传庭出关作战,孙传庭战死。

眼看李自成就要攻打北京城了,这个时候的崇祯想要南迁,可是又不愿意担责任,这个时候大臣也聪明,没有人主动提这个事情,毕竟替崇祯干事情的的大臣都被崇祯杀了。

哪怕崇祯皇帝真的要自杀殉国,好歹早点退位,把新皇帝送到南方去延续大统呀,这样即使丢掉北方,依然能够割据南方。

后金能够统一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崇祯皇帝死了以后,没有公认的皇帝,这样大明朝的势力无法聚集起来,以至于他们互相内斗,这才给了后金可乘之机。

点赞6、广安市 网友:终是辜负

明朝到了晚期,需要养活的朱氏家族的人越来越多,贪官污吏乘火打劫,人民生活更加困难,国家财政陷入枯竭,才有了精减公务人员的行动,和历朝历代一样,首先裁撤的当然是体制外的工作人员,也是李自成倒霉,更是大明的不幸,一不小心身为驿站工作人员的李自成下岗了,李自成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一怒之下投奔闯王高迎祥的部下,而李自成化仇恨为力量,作战勇敢,然后接班做了李闯王,再加上张献忠罗汝才等农民起义军,天下大乱,镇压农民起义,就需要花钱,就需要更多的兵员粮饷,钱从那里来呢?只能在老百姓身上动脑筋,人民生活更加困难,又迫使更多的人加入农民起义,财政收入更加少了,国家进入恶性循环,内有义军,外有后金的八旗军,可以说内忧外患,崇祯实在吃不消了,想到了攘外必先安内,决定撒兵关内,由吴三桂守护山海关,专打农民起义军,这个时间崇祯又遇到了好大喜功胡吹牛逼的袁崇焕,声称五年可以平辽,崇祯一听竟然有这样的好事,真正的喜出望外,对袁崇焕加官进爵,钱粮,兵员都是全力提供,而袁崇焕一开始还是有了亮点,在宁锦大战中红夷大炮击伤努尔哈赤,然后努尔哈赤死!以后就都是败笔,为了显示权力耍威风杀了毛文龙,导致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投清,清兵失去了皮岛对它的牵制和威胁,直接绕过山海关攻打北京,而袁崇焕收到急报,不思破敌,而是一路尾随清兵到了北京,然后以红衣大炮击伤守护北京的满桂,崇祯对袁崇焕震怒,五年平辽?清兵打到北京!杀了毛文龙,伤了满桂,辜负了崇祯对他的期望!对袁崇焕又气又恨,杀了袁崇焕!从此国势一法不可收拾,松锦大战,明兵崩溃,洪承畴被俘,明朝失去了一个栋梁,外患如此,内忧更甚,天下饥民反矣,在河南李自成攻打开封成功,福王死!这个时候,崇祯还有一个机会,可以迁都南京,可是崇祯守祖制,天子守国门,君王守社稷,不好意思张口,总是希望大臣能够为皇帝分忧,可是大臣都是害怕秋后算账,就是不开口,坐等朝廷完蛋,然后崇祯调吴三桂进京勤王,可是吴三桂要求钱粮,朝廷真正的没钱,想请大臣赞助,大家又是哭穷,(明律残酷,对待贪官非常厉,大家都不敢捐钱给自己取祸),相征性赞助,只能是杯水车薪,然后就是李自成打到北京,崇祯煤山自杀!刘宗敏开始对明朝官员大清算,奸臣贪官有钱保命,(这个时间有钱了)忠臣没钱送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士兵见长官如此,也就开始了打砸抢,(李自成胸无大志,不知道收服民心),李自成一开始还是知道吴三桂厉害,就派了唐通劝降,吴三桂也答应了,然后交出山海关回北京,到了半路上家人报信,吴府被抄家,父亲吴襄被抓,陈圆圆被抢,吴三桂感觉李自成到底还是土匪并不可信,急回山海关,吴三桂前有李自成,后有清军,已经不能自保,无奈只能和满清结盟,然后李自成攻打山海关,被联军打败,逃回北京,李自成一路逃,吴三桂一路追,最后李自成杀了吴家人,终于没有敢杀陈圆圆,丢下陈圆圆继续逃跑,而多尔衮得到了吴三桂,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相助,又有洪承畴规划,终于下定决心逐鹿中原,而福王子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属于名不正言不顺,又受到了拥有重兵的左良玉质疑,马士英派江南四镇和左良玉死拼(国破家亡之际,国人仍然互相仇杀可叹),扬州城破,南明几个皇帝都是短命,明朝彻底灭亡!综上所述,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财政收入的枯竭,第二就是没有掌握攘外必先安内,第三,就是朝廷的党争,朝臣不思报国,大家坐等朝廷完蛋!

点赞7、保定市 网友:影依风

明朝之所以败给后金(不是入关后的清朝),其原因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其中更有政治腐朽、经济凋弊、财力不济、用人失当等方面的原因。

单就皇太极改金为清以前而言,明朝在讨伐后金时屡战屡败,势力也只渐退缩,最终竟然退缩到了宁远和山海关一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恐怕还得从朝廷的用人失当说起。李成梁纵容努尔哈赤做大,以及因为内部人事掣肘加上轻敌冒进,而导致了萨尔浒惨败之事,就不用多说了。

单说在明朝启用熊廷弼等人经营辽东后,本来是很有成效的,辽东战局也基本上稳定了下来。后金的全力推进遇到了阻碍,其计划也没能按预期实现。这个局面来之不易,对明朝更是极为有利的,倘若假以时日,或许会扭转战局,至少也能维持住对屿的局面。

但是就是由于朝廷上层官僚的过份干预,以及朝廷内部的不同派系的党争,使得熊廷弼的努力功亏一篑!之后在新任经营辽东的主官——高第的瞎指挥下,明军在辽东变得一败涂地,大量的要塞都丟失了,有的甚至是不战而失,至于损失掉的粮秣物资就更是难以胜数了。

试想一下:明朝本来财力就不富裕,而在对后金的作战中又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倘若都是由一群畏敌如虎、怯懦无能的军事主官去指挥的话,那结果自然就只能是劳师糜饷而无功了!

有一句话说得对:对一支军队来说,如果是由一头狮子指挥一群山羊,则战争或许会胜利!但是假如是以一只绵羊去指挥一群狮子的话,则只会把这支军队变成四分五裂、斗志全无的乌合之众!而乌合之众的军队是绝对无法战胜,那集中全力一致对外的后金军队的!

况且对于任何一支新兴崛起力量来说,只要其决策层不出现致命的战略性失策,则必将维持一段时间的朝气蓬勃、锐意进取之态势。这就是所谓的“势”——当初女真人能够以小吞大、以弱胜强,吞了大辽、灭了北宋,所凭借的就是这股“势”。如今只不过是将其势作用到了后金身上而己,并且后金在全占东北以后,己经基本上等同于主场作战了,其主动权早已转入了后金之手!

当此形势之下明朝只得釆取被动防守的消极防御战略,试图拖垮后金。可是单纯的防御是防不胜防的——正所谓:攻则有余而守则不足,更何况明军的防御战线太长,而后金则可从多路对明展开突袭呢?也因此明军的防御是四处漏风的!

综上所述:明军打不过后金军,不仅仅是军事原因,更有财力不济,朝廷内部各派系党争掣肘的因素——明朝本已进入了暮气昏沉之际,本就难以击败新兴的后金,再加上做为帝国首脑的皇帝,在用人方面的失当,就更是加剧了明军在与后金的战争中失败的后果!(至于皇太极改金为清以后,以及农民军大起义以后,明朝就更是大势己去,无可挽回了)

点赞8、铜川市 网友:许贝诺

明末烂了,烂透了的那种。从朱元璋建立大明开始,朱元璋生了二十六个儿子,藩王们没事整天造人,西安有个庆成王,他一共有90将近100名的子女。不久就有皇族子孙近千人,最可怕的是有一个在嘉靖年间的王爷叫周王。他的子孙加起来有了5000人之多。这些人可不是平民,出生就能继承爵位,皇族成员不用从事任何工作,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到崇祯煤山自缢,短短的200多年就产生了从几十人到近百万的存在,皇室生活开支由国库来负担。皇室不生产还伸手向皇帝要钱,哪家生孩子,哪家娃结婚,哪家丧葬都是国家掏钱,自家的金库任性花、随便花。朱元璋把自个脑门拍的啪啪响,国天下和家天下的概念融合在一起,让老朱家后人守国门、守江山,完全不考虑民众受得了受不了,如果真正融入百姓怎么会被赶尽杀绝。朱元璋也是个灭门专家,报应啊!

清兵这十w兵力还有一半的水份,有五万清兵就不错了。明末的情况很糟糕,崇祯皇帝勤快但不对症,王公大臣们腰缠万贯一毛不拨,凭本事贪的钱为什么交给国家,大明的国库已经被掏空了,百姓也被掏空了,打仗是卖命的事,要钱要粮要爵位。粮是一切智慧的源泉。有饭吃李自成们就不会闹事。

点赞9、宁波市 网友:史珍香

区区10万人已经不少了,明朝举全国之力打造的辽东铁骑最多的时候也没有达到10万人的规模。

辽东铁骑在面对后金军队的时候,也从来没有取得过一场值得称道的重大胜利。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明朝举全国之力打造的精兵不仅战斗力比不上后金军队,人数上也少于对方,所以明朝败给拥有10万精兵的后金不意外,这是个情理之中的事情。

因为,辽东铁骑都打不过后金,其他军队就更不是对手了。

此外,在战场上如果一支军队能够达到精锐部队超过5万就已经极为难得。

在古代,由于传播的信息、传播的距离有限,速度更差,所以军队在作战的时候只能依靠传令兵、旗号、鼓声等方式指挥战斗,军队的面积铺开太大只会容易陷入混乱,很容易被对手发现短板予以攻击。


例如,著名的淝水之战虽说前秦兵力是东晋的10倍,可问题是前秦军队兵力太多,铺开的面积太大,一个地方发现问题,友军很难及时得到正确的信息,所以前秦军队在后退的时候竟然以为被东晋军队击败,结果一哄而散。

实际上东晋军队还在河对面。

除了通讯手段限制了军队在战场的规模之外,另外就是后勤物资的运输问题。

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军队对后勤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军队的规模反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比如长平之战的时候,秦朝双方在战场前集中了百万大军,但是到了大一统王朝时期,人口国力都达到了当时秦国和赵国的10倍以上,在动员的兵力上却没有相应的增加。

所以,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也就从来没有发生过动员超过一百万大军在前线作战的事情。

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后勤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军队的兵种也越来越复杂,对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虽然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了,但是后勤的压力、征兵的困难反而在后来的战争中达不到战国时期那种动员能力了。


这就是为什么明朝拥有2亿人口人口数量是后金的百倍以上,但是明朝却很难在前线集中一支超过二十万人的军队长期与后金军队作战。

因为,这样的一支军队的规模将意味着明朝可能会动用四五十万大军在后方保持军粮和器械的运输,即使没有作战也将会耗费几百万甚至是上千万白银,足以压垮明朝财政了。

那么,人口少的多的后金为什么可以保证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呢?

原因很简单,后金不是一个正常国家,他是一个以战争为目的的军事帝国。

明朝通过手工业、农业、贸易维持这个国家的运转,各行各业兴旺发达才能让明朝有足够的资源维持这个庞大帝国的稳定。

然后,拿出一部分资源和后金军队作战。

后金却没有这样的复杂的运作,他只需要保证一支强大的军队就可以维持国家的运转了。

作为军事帝国,没有粮食没关系,去朝鲜王国征集,去关内掳掠。

例如,1638年清军入塞,俘获人口和牲畜达46万之多;1642年清军入塞,得到人口36.9万,牲畜32.1万,白银220万两。

所以,只要能打胜仗就可以了。

这样的一个国家形态,必然会导致后金越来越依赖于其军事力量,军队的战斗力则会越来越强。

而明朝所打造的数量远远低于后金部队的辽东铁骑,对清军又往往采取避战的态度,无法起到削弱后金军队的作用,也就时时处于被动了。

所以,除非当时崇祯皇帝能够下血本组建一支规模相当的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军队,在清军入赛的时候杀伤后金军队大量的有生力量,让他们不敢随便南下,才有可能取得对后进的胜利。


以上!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