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明代皇帝的皇后,为什么都选自民间,皇帝为何要与平民百姓之女通婚?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4关键词:皇帝,明代,民间,皇后

明代皇帝的皇后,为什么都选自民间,皇帝为何要与平民百姓之女通婚?

点赞1、合肥市 网友:梦亡i

明代皇帝还是个和尚,皇后选自民间并不奇怪,但挑选皇后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不是民间什么女孩只要长得漂亮就可以当皇后的。

点赞2、达州市 网友:清酒桃花

明朝之所以热衷于民间挑选后妃,出于两个私心。而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种看似聪明的做法,竟然对宫廷政局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在我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中,皇帝的后妃,意味着女性权力的巅峰。是以,历朝历代中,这些后妃尤其是一国之母皇后,大多出身显赫豪门、贵族大家。莫说是人尽皆知的魏晋南北朝、唐朝。就算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选后上也非常讲究门第根基,据说清廷更倾向在满洲八大贵族(如佟佳氏、瓜尔佳氏、富察氏、那拉氏等等)里选定。

然而,有那么个王朝,在这方面却选择与之背道而驰,他们家的嫔妃乃至皇后,绝大多数都来自民间,没有任何根基背景。这便是大明王朝。

之所以没有说绝对,是因为明朝初期也出现过出身很高的皇后。譬如明成祖朱棣的仁孝皇后徐氏和明兴宗(追遵)朱标的孝康皇后常氏,她们一个是中山王徐达的长女,一个是开平王常遇春的长女,都是开国公侯之女。

除此之外,在《明史》中有传的四十多位后妃里,便都是民间女儿了。据记载,自建文帝开始至崇祯帝结束,这些皇帝的15位初婚皇后中,有3位是普通平民,5位是基层文吏之女,余下7位则是出身于没有实权或者品级较低的武职之家。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针对性选择的结果。没错,这确实是遵循了明朝皇室的婚姻制度。而且这个制度正是朱元璋下令提出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

“天子亲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子女,进者勿受。”

在历朝的谕选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良家”,便是低级的官吏、无职的士绅、儒生之家。

当然,那时候为了笼络手握重权的文武勋贵,这项制度没有得到执行,所以才会有朱棣、朱标这些亲王纳娶功臣之女。

此后,明朝的后妃便都按这个制度来选了,并且宫廷还有严格的选婚程序,那便是太子选婚,须得皇帝敕礼部会同司礼监选择。

可堂堂一个皇室,朱元璋为何会制定这样的婚姻制度呢?

说来无非是两个缘故:

第一,预防外戚干政

朱元璋这人,很懂得以史为鉴,尤其是前代女祸以及汉唐时女主干政的现象,让他耿耿于怀,所以建国初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制度严格的制度约束后妃宫嫔,第二个,便是制度这个异于别朝的皇室婚姻制度。

我们知道,历代的外戚干政,要么是控制内朝,然后左右皇帝重大决策,最终影响外朝;

要么本就是朝廷重臣,借各种名头干涉朝政;

要么是边疆要将,手握重兵,以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在明朝出其不意的婚姻制度下,这几种完全被扼杀在摇篮里。

而如果这些外戚想要参与政权进而左右重大决策,唯一的办法就是入阁,可是在明朝,想要入阁难于登天。那时候即便考个进士,对于平民人家而言都是祖坟冒青烟,更别说入阁了,那几乎是天方夜谭。

再者说,即便入了阁,前面还有一群批红的宦官挡在前面呢。

所以,选平民女子为后妃,完全避免了外戚干政。

而明朝历史上,确实没有出现过这种乱象,外戚们大多谨慎守法,说来最嚣张的外戚要算孙继宗(英宗舅舅),但他最严重也就是侵占官地建立私庄而已,而张延龄、郑国昌也就仗着国舅身份横行乡里罢了。总得来说,这些外戚正如《明史》所说的,“所好不过田宅、狗马、音乐,所狎不过俳优、伎妾”。相对于汉朝的霍氏、王氏、窦氏,隋唐的独孤氏、长孙氏,明朝这些外戚们简直不要太本分。

同理,没有强大的外戚力量支持,这些后妃们即便有天大的野心,也无法搅弄政治。

第二,保证后妃的质量

明代选秀女,一般是由皇帝下敕礼部,礼部再出榜告知天下,随后司礼监派人到指定的地点择选。相对来说,明初采选秀女的地区范围更广,但择选的人数相差并不大。譬如《明懿安皇后外传》中记载,天启元年,明熹宗的初选秀女人数达到了五千人,这些女子来自不同的省份,接下来她们将接受一层层的考验择选。

这五千个13到16岁的女孩,按年纪大小分队站立,每一对一百人,太监们依序查看,高矮胖瘦稍微突出的,这一轮全部被刷下来。这一刷,就是一千人;

第二天,四千个女孩再次站立,太监们开始观看五官、肩部、颈部、背部,不合规定的全部刷掉,然后再问些简单的姓名籍贯问题,声音不好听的刷掉。这一天,又少了两千人;

第三天,进行更细致的考察,用尺子量女孩们的手足,过长过短的都不合格,再看走姿举止,不够沉稳的不要。又不见了一千人。

余下一千人,就进入宫里了,这些女孩,就有资格成为宫女了。然后由宫里的老嬷嬷进行更私密的检查,摸摸身形,嗅嗅有没有狐臭,肌肤是否光洁啥的,选出最出色的三百人,做为女官,让她们在宫中生活一个月,这一个月中,会有专人观察她们的性情言论行为举止,最后选出最优秀的五十位,作为妃嫔,这些人中,就有未来的皇后。

从地方择选到最终选定,这种范围广、要求严苛的选拔,最终留下来的都只能是人中龙凤,可谓是万里挑一。明朝的后宫,就是由这些德行兼备的皇后们统领着。无论是出于宫廷祥和安宁还是繁衍皇嗣,都有很大的益处。

然而,这种看似很完美的做法,实际上却隐藏着很大的弊端。

如前面所说,明朝的后妃,都选自民间,但是在选定皇后时,明室更看重她的“德行”,即“必得贤淑为配”是也,至于容貌则放在其次。

而在选择妃嫔时,德行反而不太重要了,用现在的话来说“美就行”,而这些漂亮的女孩多数还善妒、有手段、有特长。

这点在明朝后妃中就有许多例子,譬如宣宗的胡皇后“贤良”,英宗的钱皇后“孝瑾”,代宗的汪皇后“贤德”……而宣宗的孙贵妃则“幼有美色、工于心计”,宪宗的万贵妃“谲计善谗”,光宗的郑贵妃“知书、善揣摩人心理”……

说好听点,就是皇后们都很敦厚善良,说不好听,那就是呆板无趣,而作为一个年轻人,一个男人,谁不喜欢性情鲜明,才情满腹,个性张扬的小妖精们呢?

所以,这些皇帝们和皇后就越发疏远了,反而与妃子们密不可分。

而因为本身没有外戚力量可以倚仗,一旦不被皇帝所喜,这些皇后在宫中很多时候只能被宠妃们压一头。这种情况下,宫廷政局便出现了问题:

譬如,许多储君被宠妃排挤甚至下毒手,皇后们根本没有能力去阻止。这些可怜的储君以明孝宗、明光宗、明熹宗为代表。

而这些人后来对明朝带来怎样的影响?极度缺乏父爱的明孝宗,出于弥补心理,后来纵溺他的儿子明武宗,使其成为明朝最荒唐的一位皇帝,因为无子,明武宗驾崩后,由嘉靖继位,这一位一心修仙问道的皇帝,二十几年不临朝,整个明朝几乎陷于黑暗之中;

明光宗登基前一直在担心自己的小命,根本没空过问儿子熹宗的成长,搞得明熹宗十五岁登基时,还是个大字不识的文盲,以致后来被魏忠贤一党玩弄于股掌之间。

又譬如,宫内因此混乱不堪、乱象横生,朝廷内外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之中。

像万历朝,郑贵妃生下三皇子后,神宗欲废光宗改立其为太子,群臣据理力争,指斥宫闱的奏章累计数千百,而神宗因此和群臣对立,消极怠工,十几年不上朝。虽然这时候光宗有王皇后调护,可是王皇后本身也被神宗冷落,能改变什么?

就是这种宫廷内耗,让明朝内部矛盾激化,使整个明朝宫廷政局都陷入了危机之中。

所以,朱元璋制定的选秀制度,虽然限制了后妃的政治力量,确保了皇帝的绝对权威,但同时也隐藏着不可小觑的弊端,对明朝政局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不过只怕这是朱元璋所料未及的了。

点赞3、张家界市 网友:森林屿麓

明朝皇后的父亲没有一位权势显赫,要么是八九品的芝麻官,要么是位列于内阁大臣之外的朝廷官员,国家大事的决策权连碰都碰不到,只有一位例外,这一位就是明太宗朱棣的皇后徐皇后。


徐皇后的父亲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开国第一大将军徐达。之所以徐皇后的父亲如此显赫,是因为朱元璋根本没有预料到朱棣会发动“靖难之役”推倒朱允炆政权当上皇帝。


为什么明朝的皇帝都不敢娶朝廷大臣的女儿为皇后呢?



祖宗定下的规矩


朱元璋是封建社会唯一一位靠着九尺布衣打天下的皇帝,在成为皇帝之前,他曾亲眼目睹过家人一个个在他的面前去世,而无能为力,除此之外他还他求过人,饿过肚子,当过和尚。


创业的艰辛促使朱元璋深知大明江山这片家业来之不易,必须要好好保护,传至千秋万代。但传至千秋万代不是你说传就能传的,当年秦始皇不也想过传至千秋万代,到头来秦不到二十年就亡了。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朱元璋明白他的后代不可能一个个都像他一样勤劳执政,也因此他必须要把能做的都做了。


朱元璋一手炮制胡惟庸冤案,明明没有谋反的实质性证据,朱元璋硬是给胡惟庸安排上谋反的罪名,以此废除传承上千年的丞相制度,将原本属于丞相的批阅奏折权利收回,大大加强了皇权。



废掉丞相一职的朱元璋并不满足,他还想对统领天下兵马的大都督府动手。大都督府虽然统天下兵马,但是必须要有一样东西才能调得动兵马,这一样东西就是皇帝手中的兵符。


按道理来说,在没有皇帝命令的情况下,大都督府就是一个外强中干的机构,完全没有调兵的权力,但朱元璋依旧觉得不妥,为了保险起见,他将大都督府分为五个都督府分别是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每一个都督府只能够调派一定数量的兵马。


如果说有十万大军,等同于将这十万大军分成了五份。


朱元璋已经尽他自己最大的努力加大皇权,但是在加大皇权的同时,他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说出现后宫与外戚大臣联合干政的行为,那该怎么解决呢?



毕竟这种行为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一般情况下出现这种行为,轻则国家大乱,重则直接亡国,王莽就是外戚大臣的优秀代表,依靠一人之力灭亡西汉。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只需要规定后世的皇帝不允许娶拥有决定朝廷大事的大臣女儿为妻就妥当了。


“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明史·后妃传》


有的人或许会说,难道朱元璋敢肯定他的子孙后代都听他的话吗?对,朱元璋就是敢肯定他的子孙后代都会听他的话。朱元璋身为开国皇帝,他制定下的规定叫做“祖制”,谁敢违反这个规定就相当于公开反对他朱元璋。



明朝是他朱元璋开创的,要想当明朝的皇帝,就必须要无条件服从他朱元璋,只有服从他朱元璋,才能够让大家认为你就是明朝的皇帝,也因此明朝的皇帝无论做什么都必须得要遵循祖制,只有推崇朱元璋,自己的地位才能够稳固。


自觉性


明朝皇帝对于权力都有着明显的维护,这种维护是刻在骨子里的。


原本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应当是孙氏才对,因为孙氏是在朱瞻基母亲的介绍下不到十岁就已经在宫中与朱瞻基一块生活,无论是在旁人还是在朱瞻基看来,孙氏就是未来的皇后,但是朱棣可不这么认为。



朱棣一开始是答应的,要不然也不会同意朱瞻基的母亲将孙氏接到宫中。但是后来朱棣逐渐发现了不对的地方,孙氏是永城人,而朱瞻基的母亲也是永城人。


朱瞻基的母亲作为太子妃,日后肯定是要当上皇后的,而朱瞻基身为太孙,日后肯定是要当上皇帝的,朱瞻基当上皇帝,孙氏必然会当上皇后。一个地方连出两个皇后,最重要的是这后来的皇后是由先来的皇后介绍的,多多少少都有点外戚势力即将做大的苗头。


朱棣为了将这个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利用负责观天象的司天监,号称是上天的命令,重新选择太孙妃。最后选定锦衣卫指挥胡荣的第三个女儿胡善祥为太孙妃。



要说到明朝哪一位皇帝最不正经,那当属朱厚照,朱厚照不正经到什么程度呢?别的皇帝顶多也就是喜欢不上朝,喜欢玩蛐蛐,喜欢修仙炼道,喜欢木工,但是他呢?什么都喜欢,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只要是玩的他都喜欢。


每天不是在玩,就是在玩的路上,最重要的是玩的还特别不理智,就连怀孕的女人都能够召进宫,这也是为什么清朝皇子的老师都拿朱厚照当反面教材,一看到有皇子不听话或者不学习,就对着这个皇子说:“难道你想学朱厚照吗?”


但就是朱厚照这么喜欢玩的皇帝,依旧对权力有着极高的控制欲。


朱厚照统治期间,刘瑾是他最信任的太监,就连奏折都全权交由他处理,正是因此,朝廷大臣们在背地里将刘瑾称为“立皇帝”。如果不出意外刘瑾这位“立皇帝”在朱厚照统治期间都能够横着来,但是却偏偏出现了意外,以至于倒台,倒台的原因是因为意图谋反。



与刘瑾一样同为太监的张永举报刘瑾意图谋反,朱厚照直接将刘瑾抓捕,接着抄家,抄着抄着就超出了几百副盔甲。在古代,私藏盔甲是属于谋反行为,就算你是将军,家里的盔甲也只能拥有一件、两件,而刘瑾一个太监家中竟然私藏几百副盔甲,谋反的罪名直接坐死。


朱厚照对于这位自己昔日最亲信的太监毫不手软,直接下令凌迟处死,也就是所谓的千刀万剐。


朱棣身为正经皇帝的代表,而朱厚照身为不正经皇帝的代表,两人虽有有着明显的不同点,但对于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稳固皇权。既然明知道稳固皇权,那又怎么会娶权贵的女儿为皇后,看着外戚势力做大,危及皇权。



结语


别的朝代或多或少都出现过后宫干政的情况,但是明朝整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却从未出现过一位后宫干政的女性,这肯定与明朝独特的挑选皇后方式有关。那些皇后地位原本不高,突然间获取到最高的地位,一下子就得到满足,为了保住这来之不易的地位,哪里敢联合外戚干政,自己找死。

点赞4、合肥市 网友:无声守候

谢邀。明朝皇后和历朝历代的皇后都有点不太一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们的出身并不高,但也不会像题目里写的那样完全是平民百姓之女。

纵观历史,皇后作为一国之母,“理应”出身高贵,比如清朝的皇后,最典型就是乾隆最爱的那位孝贤皇后,她出身高贵,属于上三旗的镶黄旗,其父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高祖曾任过太子太保。

可明朝皇后就不同了,几乎全是地位普通的女子,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朱元璋一句话,明朝皇后就定了”

其实明朝皇后之所以选择出身一般的女子,原因就在于朱元璋,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曾经出过一本书叫《女训》,其中在后妃的遴选上,为防前朝与后宫勾结,他特意规定:

“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

所以,老祖宗都定家法了,后代们只有照着执行。其实老朱这么干也是鉴于前面朝代以皇后为代表的后族干政太厉害,比如元朝,那皇后权力大的可以只手遮天;再比如唐代,女皇武则天直接把皇帝干掉自己来当。

“明朝皇后都是什么样家庭的女子”

纵观明朝的皇后,她们的出身着实不太高,小君努力给大家找到了历代明皇后的出身,下面简单列举几位:

明宣宗朱瞻基,明第五位皇帝,他的皇后胡氏,家里老爹原来只是锦衣卫百户,正六品。而他的第二任皇后,孙氏,老爹仅是第二任皇后,孙氏,其父为正九品的主簿。


还有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后,提倡一夫一妻制的明孝宗,他的张皇后的父亲仅仅是国子监一普通的学生而已。

再如明神宗的孝端显皇后王氏,其父亲原为文思院副使,从九品。

所以,综上,明朝皇后大多出身不高,但也并非都是平民百姓,家里或多或少还是做点官。

不得不说老朱真是很高明,用这一招既让皇后有点背景身份,但也让你背景身份不高,既防止了前朝后宫勾结干政,也让皇后知点书达点理,高明高明。

写到这里,小君突然觉得朱元璋的想法完全就是现在很多男性择偶的标准嘛——女孩别学历太高,但也不能完全没有学历,别野心太大,千万别做女强人,只要知书达礼,好好持家就行。

点赞5、永州市 网友:春风沫雨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富有四海,乾坤独断,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有一个人在理论上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这个人就是享有“国母”称号的皇后,由此可见皇后地位的尊崇。

一般来说,皇后的人选都是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样可以才德双修,通晓事理,督促皇帝勤政为民,也能自己处理后宫事务,为皇帝解除后顾之忧。其中明朝的选后制度尤其特殊,皇后大都来自民间。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马皇后开始,到末代皇帝崇祯的周皇后为止,基本都来自平民之家。

(明太祖朱元璋)

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一:朱元璋的表率作用。

朱元璋本身就是布衣出身,而马皇后不仅琴棋书画一窍不通,还是个大脚。“马大脚”已成为马皇后的代名词,但朱元璋和马皇后相敬如宾,为后世子孙做出了表率,有两个故事可以证明。

一是说马皇后和倒贴“福”字有关。

一天适逢元宵,朱元璋在街上赏灯,见一幅画中有一个妇人骑在马上,怀里抱着大西瓜,而且赤着大脚。朱元璋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在讥讽马皇后出身寒微,没有裹脚。于是朱元璋吩咐侍从,在这条街的每家门上都贴上一个倒转的“福”字作为标记,明天再一起算账。马皇后得知此事后十分着急,对朱元璋好言相劝,但朱元璋不予理会。于是她暗中吩咐侍从,在全应天府的每家大门上依样贴上倒转的“福”字。第二天,朱元璋派侍从抓人时,被全城倒转的“福”字弄糊涂了,不知该抓谁。后来朱元璋知道了马皇后的苦心,再加上过了一夜,怒气也慢慢平息了,便不再追究此事。自此之后,每逢新年时,每家都贴上倒转的“福”字,以祈求万事如意、阖家安康。

二是说马皇后弥留之际,朱元璋紧紧握着马皇后的手,恸哭不止。马皇后看着逐渐苍老的丈夫,想起陪伴他一起征战天下的岁月,对朱元璋说:“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马皇后画像)

虽然这两个故事难辨真伪,但通过这些传说,我们大略可知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感情,以及马皇后仁德的形象。

其二:防止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早在开国之初,朱元璋就早早定下了祖训。《明史·后妃传》对此记载道,朱元璋特地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并规定在遴选后妃时,“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朱元璋甚至还在宫内加挂一块红牌,上面镌刻着妃嫔不能乱政的警诫。后来明朝的历代皇帝也一直对此严加防范,所以明朝鲜有后宫干政的现象出现,更没有外戚专权的情况发生。毕竟从民间选妃,其家族背景一般没有什么势力,无法和朝中大臣有所关联。所以这种做法,是有可取之处的。

(古代宫女图)

其三:为了切实保证皇帝血脉的纯正与优良。

明朝皇后的挑选,是有严格的程序的。一般采用“逐级筛选淘汰法”。 初选由朝廷派出多路人马到全国各地物色出13岁至16岁的淑女,将所有的淑女带回京师后,皇帝分遣太监进行第二次挑选。第三次筛选,留下的女子们仍像上次一样列队,太监们以极挑剔的眼光察看她们,从容貌、体态、皮肤、口齿、嗓音等方面一一筛选。第四次筛选,太监们会用尺子测量那些剩下淑女的手脚,再叫她们走路以观步态。最后被稳婆带入密室,进行私密检查。

通过上述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明朝嫔妃的挑选是极其苛刻的。而最终的皇后更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由此可确保皇帝血脉的优良。

点赞6、中山市 网友:翩翩蝶舞

一般说来,皇后作为一国之母,理应出身高贵,历朝历代的皇后也大都出身豪门望族,如清朝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就属于三旗的镶黄旗,其祖父曾任过太子太保,可谓出身显赫。

但纵观有明一代,虽然皇后不全是选自民间,但大多出身普通,基本是从平民、国子监学生、基层武将或基层文官家中选择。

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胡氏,其父原来只是锦衣卫正六品的百户,他的第二任皇后孙氏,其父是正九品的主簿。

提倡一夫一妻制的明孝宗朱佑樘,他的皇后张皇后父亲也只是国子监的一个普通学生而已。再如明神宗朱翊钧的皇后王氏,其父原来是九品的文思院副使,可见明朝的皇后大多出身不高,但也不是全部选自民间,大多还是有一定的官方背景。

《明史·后妃传》中记载到,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元年组织修撰《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制定了“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的所谓“铁律”。这是朱元璋有鉴于两汉、北周,唐朝等朝代外戚干政的后果,避免重蹈覆辙,因此竭力避免让后世子孙和世家大族或高级勋戚联姻,尤其避免形成世代通婚,就如西汉吕雉外戚专权,东汉梁冀的外戚专权,北周外戚杨坚,以及唐皇后武则天,外戚专权的势力一旦形成,也就江山易主了。

相反的,皇后如果选自民间或者基层,由于其出身较低,家族本身没有势力,就很难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这样做法也确实有效防止了外戚专权的情况发生,因此即使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妖书案中,外戚势力也没能击败内阁势力。所以万历皇帝在李贵妃怂恿下改立福王为太子的计划最终还是没能成功。


从另一方面看,皇后选自民间,也能提高皇室在民间的影响力,让民间百姓觉得皇帝也有一半的血统来自民间,更容易被民间所接受。这一点从明朝很少有农民暴动也可以看出来,另外,从现在基因遗传学的角度看的话,皇后选自民间,也杜绝了近亲结婚的可能性,更能提高后代的质量。这也是明朝的皇帝中没有出白痴皇帝、无能皇帝或者残暴皇帝的一个原因。


纵观明朝历史,真正出身世家的皇后只有两个,一是明成祖的皇后徐氏,徐氏是开国大将徐达之女,第二位是明宪宗的皇后吴氏。

实际上皇后的选择也是要通过重重选拔的,其繁复程度不亚于今天的选秀,明朝皇帝立后一共需要经历八种选拔,分别为,海选、初选、细选、精选、宫选、妃选、推送、最后才是钦定。

可见皇后挑选标准之严格,在这种标准的把关之下,一般最终所选的皇后内在素质和外在仪容都能以保证,真正做到“母仪天下”。

点赞7、甘南藏族自治州 网友:凉城空巷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先来看看明朝的皇后们。

明太祖朱元璋马皇后,郭子兴的养女。朱元璋未发迹时的原配,一代贤后。

明惠宗朱允炆马皇后,光禄少卿马全之女。南京被朱棣攻克时,自焚而死。

明成祖朱棣徐皇后,明开国功臣徐达嫡长女。是朱棣的贤内助。

明仁宗朱高炽张皇后,兵马副指挥张麒之女。她一直活到明英宗正统七年,对稳固明英宗即位初期稳定的政局起了很大作用,但没能预防宦官专权的崛起。

明宣宗朱瞻基胡皇后,锦衣卫百户胡荣之女,明太祖尚宫胡善围之妹。宣德三年被废。

孙皇后,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年幼时被仁宗张皇后的母亲看中,选入宫内,与皇太孙(即未来的宣宗)自幼相识。胡皇后被废后,孙氏被立为皇后。明英宗被俘时下诏立朱祁钰为帝。


明英宗朱祁镇钱皇后,都指挥佥事钱贵之女。她与明英宗可谓不离不弃的典范。

明代宗朱祁钰汪皇后,中兵马指挥使汪瑛之女。因反对朱祁钰废黜英宗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而被废为庶人,却因此被再次即位的明英宗免除殉葬,寿八十而终。

杭皇后,杭昱之女。她为朱祁钰生下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因此在汪皇后被废后成为皇后,但并不受宠,四年后即去世,明英宗再次上位后,杭皇后的后位不被承认。


明宪宗朱见深吴皇后,羽林前卫指挥使吴俊之女,羽林卫指挥使吴瑛之妹,其舅舅孙镗更是在曹吉祥叛乱中救过明英宗朱祁镇的性命,被封为怀宁侯。因杖责万贵妃被废。

王皇后,中军都督王镇之女。吴皇后被废后,王氏被立为皇后,但一直被万贵妃压制。

明孝宗朱佑樘张皇后,国子监生张峦之女。明孝宗一生只有一位皇后,无其他妃子。

明武宗朱厚照夏皇后,锦衣卫指挥夏儒之女。

明世宗朱厚熜陈皇后,都督同知陈万言之女。嘉靖帝与陈皇后同坐时,张妃和文妃敬茶,嘉靖帝盯着看张妃的手。陈皇后发怒,投杯起立,嘉靖帝勃然大怒,导致怀孕中的陈皇后惊悸,流产而死。

张皇后,出身民间。即上文张妃,在陈皇后死后被立为皇后,因劝嘉靖帝不要沉迷炼丹修仙被废。

方皇后,出身民间。张皇后被废后,方氏被立为皇后,在壬寅宫变(极为宫女试图杀死嘉靖帝)中救了嘉靖帝一命,因此很受嘉靖帝敬重,后病逝。

明穆宗朱载垕陈皇后,锦衣卫副千户陈景行之女。陈皇后无宠,又触怒明穆宗,被明穆宗以皇后无子多病为由迁居别宫。

明神宗朱翊钧王皇后,出自民间。她不得宠,也不争宠,安然在位4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仅皇后位)。

明熹宗朱由校张皇后,出自民间。张皇后在崇祯帝登位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明思宗朱由检周皇后,出自民间。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后自杀。

以上只列出明朝时期在世时当过皇后的,追封及南明时期的皇后不列入。

从这里可以看出,明朝皇帝的皇后并不都是出自民间,真正出自民间的很少,大部分是出自权贵与平民之间的阶层。即便是来自民间的,也多为继后,其上升路线很可能是入宫——宫女(秀女)——妃嫔——皇后这样子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国初期,皇后们的娘家地位都不低,有些还很爆表。特别是朱元璋的儿子们,朱棣的皇后是徐达的女儿,朱标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女儿(被追封为皇后)。

这是明初朱元璋为了稳固功臣而与功臣进行的联姻政策,在政局逐渐稳定后,这种政策显然没有继续实施的必要,因为明朝需要防范外戚对皇权的干扰。

为了防范大臣加上外戚身份的加成,朱元璋定下了铁律,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曾经出过一本书叫《女训》,其中在后妃的遴选上,为防朝廷与后宫勾结,他特意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

那么什么是良家女呢?首先就要身世清白。民间身世清白的自然大把,但出身一点光都没有也不行,皇后是要母仪天下的,礼仪总要懂得,所以很多民间女子直接排除,毕竟在那个文盲率在95%以上又重男轻女的时代,平民女子,有几个知书达理?

所以,明朝皇后大多出身不高,但也并非都是平民百姓,家里或多或少还是做点官,要么是世袭军户,要么是小官进士,几乎没有真正的平民。

当然,朱元璋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由于权力分配的关系,明朝依旧出现了后宫对朝政的干预,只不过没有那些著名朝代严重罢了。

点赞8、盐城市 网友:顾凉兮

有明一代的各种典章制度的创制多出自太祖朱元璋之手,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后宫的各项制度。《明史·后妃传》言:“终明之代,宫壶肃清,论者谓其家法之善,超轶汉唐”。建国伊始,太祖有鉴于前代宫闱之失,制定了严格的制度约束后宫,并写入《皇明祖训》,著为“内令”,要求子孙后代严格遵行。对于后宫女性的来源,“内令”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且大臣不得私自进送,这也成为有明一代遴选后宫女子的统一规定。

洪武皇帝的后妃来源复杂,有的来自起义军将领,有的出身于元朝仕宦之家,也有的来自普通民户之家。建国后,不论是为自己所选择的妃子,还是为诸皇子选择婚配对象时,多挑选开国元勋宿将之女。如太祖李淑妃之父,为广武卫指挥佥事,胡顺妃之父为豫章侯胡美;常遇春之女为太子妃,王保保之妹为秦王妃,永平侯谢成女为晋王妃,卫国公邓愈女为秦王次妃,魏国公徐达长女(仁孝徐皇后)为燕王妃……等等。明初尚未见到有关向民间进行大范围征选的记载,一方面是制度未定,更重要的是出于政治联姻的考量。

上图孝慈高皇后马氏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洪武二十七年(1394),太祖首次颁布了甄选民间女子以备皇家选婚的敕谕:

上以皇孙及诸王世子、郡王年渐长未婚,敕礼部于河南、北平、山东、山西、陕西,凡职官及军民家,或前朝故官家女,年十四以上十七以下,有容德,无疾而家法良者,令有司礼遣之,俾其父母亲送至京,选立为妃。其不中选者,赐道里费,遣还。有司用是扰民者,罪之。

上图明武宗孝静毅皇后夏氏

这次太祖为孙儿辈选婚,不再考虑勋贵之家,而转求于地方官民或前朝故官之家,据后世学者研究,与蓝玉案有关。洪武二十六(1393)年,凉国公蓝玉以谋反之罪被族诛,连坐被诛者有一万五千多人,再加上胡惟庸一案连坐族诛者三万多人,胡蓝之狱前后共杀了四万五千多人,随朱元璋起家的淮西勋贵们大部分被消灭,“元功宿将相继尽矣”。从此,皇家选婚的对象不再是功勋宿将之家,或许朱元璋也在考虑,自他的孙儿辈起,不会再有势力庞大的勋贵外戚了。

上图明穆宗李贵妃,万历帝生母慈圣太后

洪武二十七年(1394)以后,从太祖为皇子所选王妃的出身来看,虽然有不少出自武将之家,但仍没有完全排除功臣之家。永乐时期,成祖四次为皇子、皇孙、诸王并世子等选婚,皆是谕命礼部自地方或在京官员、军民及前朝故官之家选择符合要求的适龄女子婚配。

由此皇家选婚自民间访求,当成为定制。正如明人王世贞所言:“国朝自成祖而后,后妃不选公侯家。”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