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赵匡胤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6关键词:

赵匡胤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

点赞1、内江市 网友:奥巴喵

谢谢邀请:

赵匡胤(927一976)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朝是继五代十国之后亨年三百一十九年的一个朝代,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局面,但这都是后世对于历史的总结,对于身处分隔朝代界线的赵匡胤并非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不能拿之前汉朝,唐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来做考量,而是要以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现实情况来分折,认识。

赵匡胤去世时是在公元976年,当时中原分裂局面并没有结束,还有钱俶的吴越国,陈洪进割据的漳,泉二州以及太原,北汉等,这些都要去收复,那么谁是最亲近的又是最有能力完成这些未竟的事业呢?显然是弟弟赵光义,而不是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三弟,比赵匡胤小12岁,从小聪颖而不群,博览好学,和其兄一样都是文武全才,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赵光义积极拥立兄长称帝,被封为殿前都检点,开封府尹,晋王,为大宋的统一进程立有汗马功劳,在军中威望甚高,继续完成统一事业,赵光义是首当人选,没有其二。

兄弟俩一母所生,手足情深,赵匡胤从小就对赵光义文武教习,疼爱备至,做皇帝后还经常过问其弟的身体状况,看到光义肠胃不好,亲自为弟灼艾针灸。平时纠正弟弟的走路的姿式,要求龙行虎步,告诉他怎样在仪容,形态上做到为人君的样子,这其实已是明白无误地表明了态度。

据史料记载,有个“金匮之盟”,说杜太后临终前召赵普入宫,口述遗言,由赵普记录,命太祖死后传位于赵光义,这个我认为不能当真,杜太后即不可能那么武断,也不可能算准赵匡胤一定死在光义之前,再说也没那个权力,毕竟不是后来垂帘听政的那个太后,但在平时和儿子一起拉家长时候确实说过,“我们这个皇位是从孤儿寡母中得来的,以后传位一定要传给有实力的人,千万不要像后周那个样子”,后面的意思,大家也明白了,赵匡胤也当着母亲表示,要传给弟弟赵光义。

从历史上来看,赵匡胤确实没有传位给儿子的迹象,在位16年,如果要传位给儿子,早就应有所准备,可他连给儿子封个王都没有封,更别说立太子了,长子赵德昭早以成年,只做了个使相,并无实权,次子赵德芳更是年幼,直到赵匡胤快去世时,赵德芳才出阁,封了个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至于为什么会质疑赵光义的皇位来路不正,我想,一个是因为和传统观念的父死子继的原则相悖,另一个依据《湘山野录》里“烛影斧声”的故事,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之前己经说过了,那是相对于稳定的朝代而言,对于五代十国这种混乱时期己经无效了,想想五代53年,更替了十多个皇帝,平均4年一个,有几个能安亨终年,皇帝不是被推翻,就是义子继位,为什么义子继位?还不是有实力,能力强,才收为义子的吗?所以这时的赵匡胤要找的继位人,一定是有实力,有能力的,交给兄弟比起交给义子来,那不知要亲近多少倍?再一个“烛影斧声”,说的是赵匡胤病重,召弟弟赵光义进宫,两人晚上对饮,有人在窗外模糊看到,赵光义起身向后退,有躲避之状,赵匡胤拿着玉斧向前,并有玉斧戳地之声,还有赵匡胤在说“好为之,好为之”,第二天凌晨赵匡胤就离奇死去,然后接着就是赵光义继位。明白地说就是怀疑赵光义杀了哥哥,即而篡夺了皇位。这个我们当故事听听还可以,作为证据却有点牵强附会了,先不说皇宫又不是农舍,随便由人来回走动,就说说《湘山野录》,那是宋神宗年间僧人文莹所写的,离开事发之时也将近百年了,怎么可能了解的如此详细?显然是凭空捏造的,不能作为史实依据。

纵观赵匡胤一生,征战东西,黄袍加身,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上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吸取前朝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收其精兵,削夺兵权,削弱相权,采取温和的“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在举措上实行“强干弱支”,使国家呈现和平安定局面,然后制度上厚禄养廉,整顿科举,知人善任,重视文化建设,作为其本人,有着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宽厚,好学不倦,勤政爱民,崇尚节俭,如此完美的人生,难到会仅仅在传位上失策吗?其实他的传位恰恰是最完美的。

谢谢阅读

点赞2、咸宁市 网友:颓废少年


答:提这样的问题,估计赵匡胤的棺材板快压不住了。

难道没听说过“烛光斧影”的故事吗?

赵匡胤十有八九就是弟弟赵光义杀害的,那皇位直接就是赵光义篡夺过来的。

当然,赵光义绝对不会宣布说人是自己杀的,皇位是自己篡夺过来的。

那么,他是怎么样向世人交待这两件事的?

很简单:哥哥赵匡胤是得了暴病病死的,皇位是哥哥赵匡胤传给我的。

但是,只要是谎话,就必然有漏洞,就必然有不合常理的地方。

想那赵匡胤一向身强力壮,死前几个时辰还吃嘛嘛香,活蹦乱跳,没有丝毫生病的迹象;而且,从“发病”到死亡,也没有任何一个御医来得及诊治或救治,似乎,只有中毒才能解释得清楚。

排除掉食物中毒的可能,那么,就是有人下毒了。

而赵匡胤死前,一直陪着他的,就只有他的弟弟赵光义。

可别忘了,赵光义是个下毒高手,南唐李后主,就是中了赵光义的“牵机药”暴毙的。

赵光义虽然口口声声说哥哥在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自己,但一直拿不出得力证据。

而是等他登位后六年,根基已固,才由宰相赵普抖搂出一个“金匮之盟”的说法。

赵普是这样说的: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也就是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太后(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病了,自知不久于人世,召我(赵普)入宫,让我做证人,对太祖说:“你能得天下,就因为周世宗的儿子太年幼!如果周世宗的儿子已经成年,天下岂能为你所得?为保我朝国运长久,你死后当传位给你弟弟。国有长君,万民之福。”太祖满口答应,说:“母亲大人说得太对了,我同意按您说的做!”太后于让我取笔墨写成誓书,藏于金匮内,命谨慎小心的宫人好生保管。

补充一句,赵普原是赵匡胤的老人,也是红人,赵光义一上台,他就过气了,直到公布了这个“金匮之盟”,才重新焕发第二春,再次大红大紫。

不用说,他是和赵光义达成了某项交易。

话说回来,这个“金匮之盟”不在赵光义继位之日宣布,而在六年之后才公布,情理上就不通。

而且,赵匡胤称帝那年(公元960年),才35岁,正是来啊,快活啊,人生还有大把时光。他的儿子赵德昭当时也已经11岁了,只要赵匡胤不是那个时候死,活上个三五年,赵德昭也长大成人了,根本不可能出现后周六岁幼主继位的情形,杜太后说那种话,是病糊了还是怎的?

实际上,赵匡胤去世时,赵德昭也已经二十六岁了!

现在很多人说,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就担心自己的儿子年幼,看不住江山。

看看,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了!

还有更荒唐的说法,说后周郭威时代,他任柴荣做了开封尹,后来就把帝位传给了柴荣。

那么,赵匡胤即位后,任弟弟赵光义做开封尹,就是想将帝位传给赵光义了。

但是,五代之中,从储君到登位,曾担任过开封尹的,就只有柴荣一个,能说明什么问题?

而赵光义之后,北宋名臣寇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等人都曾担任过开封尹,难道,这些人也是要做储君的征兆?

真是可笑至极。

比较反常的是:按照成例,新君继位后,都要等到第二年才更改年号。可是,赵匡胤于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去世,赵光义则于十月二十一日正式登基称帝,当年十二月就迫不及待地改年号改为“太平兴国”,连一个月也等不了,他是害怕什么呢?

最此地无银的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就迫死了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匡胤的幼子赵德芳又离奇死去。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被整,斥往房州,不久离世。

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可能发现了其中可怖的阴谋,深受刺激,精神失常。

一句话,赵光义的皇位来历不明。

点赞3、襄阳市 网友:刘氏爱人

这里面可能有一定的原因,赵匡胤死的突然,其弟赵光义为什么能够接班,也只能算是“近月楼台先得月吧”,在赵匡胤突然死时仅他一个人在陪着他睡觉,他最清楚的是什么原因而死的,所以一直以来便有人说他的哥哥赵匡胤是他谋害而死的。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二十清晨,赵匡胤突然驾崩。二十一日,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所以,人们的猜测就是因为他们兄弟二人晚上一起喝酒,又同睡一张床,而他的哥哥早上又突然死了,这很容易产生联想,是赵光义害死了他的亲哥哥,但是他于第二天即皇帝位,那么有谁敢说是他害死了他哥哥呢?

令人奇怪的是,赵光义即帝位以后,首先改年号是“太平兴国”,表示要干一番事业,然后任命他的弟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封他的侄儿子赵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封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节度使(人们称他为八贤王),而且将宋太祖赵匡胤和赵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而且将宋太祖的三个女儿称为国公主。不仅如此,赵光义还将宋太祖的旧部薜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的人加官封赏。而且还将宋太祖在世时已经处理的和还想处理的人,他一律赦免。

所以,让人们感觉到十分迷茫?如果他的哥哥是他害死的他为什么还要重用他的儿子赵德芳,以及他的部下呢?如果不是他害死的,他为什么不扶持他的儿子赵德芳继位呢?这时候的赵德芳已经成年,而且还是一个贤德有能力的人......

但是,赵光义仍然注意培养及提拔他自己的亲信。他的亲信有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一些人,都逐?进入朝廷担任重要职务。而且赵光义还罢免了一批元老重臣,他们是赵普、向拱、高杯德、冯继业等,而且将他们安排在京师附近,便于控制。

以上种种迹象令人费解,好像赵光义的行为看似正常,但也不寻常,总之,一直是历史一个“迷”,总是让人不尽的猜想。

综上所述,赵匡胤并没有把皇位让给弟弟赵光义。而是赵匡胤同弟弟共同饮酒后,当晚睡在一起,早上突然死了,而且赵光义第二天便即了皇帝位。

点赞4、朝阳市 网友:淡淡的云

宋太祖赵匡胤是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生于公元927年,公元960年登基即位,卒于公元976年,在位17年,享年50岁。

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了大宋朝,结束了自唐代之后半个世纪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大动荡年代,使得中原大地重归一统。作为封建帝王,赵匡胤的文治武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非常知名,他是一位伟大的君王,毛主席在诗词中也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肯定了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的帝位传位问题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赵匡胤在位17年,但是在他在位期间并没有确立皇位继承人。赵匡胤本人有4个儿子,长到成年的是他的二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都已具备接班的条件,但是赵匡胤始终没有立他俩其中之一为太子。赵匡胤的二弟赵光义比赵匡胤小12岁,在“陈桥兵变”中他是主要的发起者之一,为其兄长“黄袍加身、登基即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国后赵匡胤也是将这个兄弟作为他的主要助手加以使用,作为接班人加以培养,让其长期担任京城开封府的行政长官,实际上的接班人的位置。赵匡胤有这样的想法是基于他与母亲杜太后的一个盟约(历史上的“金籄之盟”),即在他的身后将皇位传位于二弟赵光义。

即便是赵匡胤与母亲有过一个盟约,事实上也是拿赵光义作为接班人培养的,但是赵匡胤也始终没有明确确立赵光义皇太弟的地位。赵匡胤的去世是非常突然的,事前没有任何征兆,他的身体也没有任何生病的迹象。他去世前的夜晚还与赵光义彻夜长谈,据后世相传,当天晚上发生了“烛影斧声”,一直在揣测是赵光义加害了太祖赵匡胤,这也是一个千古之谜。第二天清晨,赵光义也是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抢在德昭、德芳之前进宫,宣布赵匡胤的遗嘱,由他即位为帝,因此后世一直在流传赵光义的得位不正,而赵光义也似乎一直为此心虚。

赵光义即为宋太宗。

点赞5、商丘市 网友:哎吆我呸

赵匡胤之所以把皇位传给弟弟是因为,他不想后周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后周的创始人是郭威,因为没有后代就让自己的妻侄柴荣继承了帝位,柴荣也是一代英主,在位期间多次背击北汉和契丹,南下征讨南唐和后蜀,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可惜天不遂人愿,柴荣英年早逝,年仅38岁。

他的儿子柴宗训幼年继位,是为周恭帝,主弱臣强,这才给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机会,所以赵氏一家对小孩子当皇帝非常忌讳,毕竟自己就是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的柴氏天下,难保这个悲剧不会在自己身上重演,另外晋王赵光义从小跟在哥哥身边历练,在禁军中素有威望,朝廷大事都能应付自如,早早就在开封府尹的位置上作为储君培养了。

所以杜太后临终前就跟赵匡胤说了:“你百年以后得把皇位传给弟弟光义,光义百年之后传给光美,光美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德昭”,这样就能保证老赵家的江山不被人抢走,此约是为《金匮之盟》,这个事当时还让宰相赵普做了一个公正。

历史上虽然没找到这个原文,但是《宋史》和《资治通鉴》都是认可这个说法的,大飞哥认为此约应该为真,从当时的情况看,德昭年幼,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确实能使权利的交接做到平稳的过度,即使自己死后,国家也未发生动乱,避免了江山易主,使赵家天下延续了300余年。

我是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点赞6、楚雄彝族自治州 网友:惟欲睡

五代十国终结者宋太祖赵匡胤被兄弟上了一课是怎样的体验?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一个乌漆墨黑的夜晚靠着陈桥兵变上位的赵匡胤稀里糊涂地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关于那一晚的传说,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烛影斧声”以及赵匡胤临死前给全天下“好为之”的神秘遗言,至今成为千古疑案。

说到赵匡胤的“传位之谜”就绕不开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关于他的继位有两种传说的。

赵光义画像



第一种,也就是赵光义贪恋皇权不顾手足之情谋杀了哥哥赵匡胤篡位的故事,关于那一晚,据有限史料记载是这样的:

  • 那晚赵匡胤突然驾崩,宋皇后便命令内侍都知王继恩紧急召唤秦王赵德芳入宫,赵德芳是谁?宋赵德芳是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

  • 而王继恩并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直接去了开封府面见了赵光义,诡异且蹊跷的是王继恩在开封府门口就见到了等候多时的赵匡义近臣程德元,而程德元是赵光义的医官,擅长医术(下毒啥的应该不在话下)。
  • 王继恩,程德元以及赵光义三人会面后直奔皇宫一路上畅通无阻,赵光义面见了宋皇后,宋皇后见大势已去只得说了一句“吾母子之命,尽托官家”,“官家”在宋朝时期就是皇帝的意思!赵光义顺利登上帝位。

  •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个儿子,之前夭折了两个,只剩下赵德芳和赵德昭,按理说这两兄弟都是其合法继承人而且都正当壮年,赵匡胤没理由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
  • 赵光义登基没几年这两个儿子也先后死亡,死因也是疑窦重重。帝位落在弟弟赵光义手中不得不叫人细思极恐!

第二种,便是合法继承,也就是有名的“金匮之盟”。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赵光美的生母)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命赵匡胤死后必须传位于弟弟赵光义。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 但据史料记载及史学专家确定,并没有杜太后的遗诏。而遗诏的说法仅仅只是出自赵光义之口。

总而言之赵光义的继位疑点重重,但历史就是历史,宋太宗赵光义也对国家的统一及其之后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喜欢西瓜的点赞加关注呦!!

点赞7、孝感市 网友:記憶封存

宋朝在封建王朝里是个异类,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王朝里,宋朝有它别具一格的温情一面。在宋朝,君臣的主从关系不如其它朝代那样血淋淋,朝堂言论环境比较宽松,政治氛围并不严酷。皇权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宋朝在人们心里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人们对它是又爱又恨。爱它的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社会财富富足,科技文化繁荣。恨它重文偃武,一直未能真正实现统一,连小小的西夏国都未能征服,一直受到来自北方民族的侵扰,首开中原王朝向北方民族纳岁币的先河。


对于宋朝,人们总是有种特殊的情怀。赵匡胤到底是不是自愿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缺乏有力的合法性凭证,赵匡胤并没有留下传位遗诏。北宋初期的皇位传承一反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传统,出现兄终弟继的反常行为,遭致千百年来对赵光义皇位合法性的质疑,特别是作为开国之君的赵匡胤突然在深夜暴亡,赵光义就在兄长的灵柩旁登基更让质疑声大起。

流传甚广的烛影斧声让赵光义的皇位继承更是疑雾重重,认为是赵光义弑兄继位。烛影斧声是说,在公元976年的十月二十一日天快黑时,赵匡胤叫来赵光义一起饮酒,屏退了侍候的宫女太监,屋里就剩他们两人。饮酒到半晌时,避在远处的宫人们就见屋内人影绰绰,一人在进一人在退。像是在相互追逐。过了一会儿,赵匡胤拎着柱斧出来,这时正下着雪,赵匡胤用柱斧戳着地上的雪,嘴里念道:“好自为之,好自为之。”然后就回了屋倒在榻上就睡着了。当夜,赵匡胤就暴亡,死前并没有出现有病的症状。宋皇后让太监王继恩去叫皇子赵德芳(就是我们在评书里常听到的八王爷),谁料王继恩叫来了晋王赵光义,宋皇后见到赵光义,已知大势已去,只得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官家是宋朝对皇帝的称呼。赵光义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就在赵匡胤的灵枢前登基即了位。

按烛影斧声的说法,是赵匡胤发现了赵光义有什么不轨的事,没有立即处理他,还在劝他好自为之。而赵光义则忐忑不安,怕赵匡胤以后算老帐,提前给赵匡胤下了毒。还买通了太监王继恩,赶在赵德芳之前入了宫,掌握了局面。

虽然说,赵光义谋害赵匡胤更多的也是基于猜测,但即便最能证明赵光义即位合法性的金匮之盟也是疑点重重。金匮之盟是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死前,把赵匡胤和赵光义还有赵普叫到床前,说是大宋江山得来不易,要避免重蹈后周由于幼子即位丢失江山的覆辙,要赵匡胤立下字据,在他百年之后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然后等赵光义百年后再传回给赵匡胤的子孙,这样,始终能保持大宋皇帝是成年人即位。杜太后让赵普记录,由赵匡胤签押,然后把文书放在金匮之中。

这份金匮之盟赵光义在登基之日并没有当场呈现出来,而是在当了几年皇帝后,在民间纷纷议论他得位不正时,才由赵普献出。这实在是没有什么说服力。还有一点是在赵匡胤还在世时,赵普和赵光义不和,他力主设立太子,主张削弱时任晋王赵光义的权力。后来赵普被罢了相,在赵光义登基时,赵普也没有被启用。后来赵普才被重新复出为相,也就在这时,他适时的献出了金匮盟书。还有一点是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正当壮年,而且那时已经有了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在赵匡胤死时,赵德昭都20多岁了,即使是赵德芳也有十七八岁,根本不存在幼子即位的事情。所以这金匮盟书更像是个骗局而不是合法证据。


更重要的是,自赵光义当了皇帝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非正常死亡,长子赵德昭自杀而死,赵德芳也是病死,赵匡胤的皇后宋皇后40多岁就去世了,赵光义竟然都不出席丧礼,还不准大臣参加,宋皇后被草草安葬。赵光义显然是在记恨赵匡胤死的当晚,宋皇后让王继恩去叫赵德芳的事。

所以说,赵匡胤是不是自愿传位给赵光义是难以判定的,没有明显的证据佐证他愿意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更像是非法获取了皇位的继承权。

点赞8、甘南藏族自治州 网友:风云雪峰

你扔一枚硬币在地上,

有多大可能硬币会立住,

赵匡胤就有多大可能愿意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一点都不想把皇位传给弟弟。

赵匡胤不是封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兼晋王了吗?

对,依照五代以来的惯例,

储君的象征,就是这两个官职和王位。

可惜,赵匡胤这么做,只不过是想用一个混蛋踢走另一个混蛋。

另一个捣蛋鬼,就是赵普。

试问,一个有心要一统中原,结束五代十国乱世的雄主,

又怎么会容忍自己手下有一个独相存在呢?

既然分宰相之权也阻止不了赵普的一系列妄自尊大的行为,

那就把自家弟弟扶起来遏制赵普好了。

赵光义尾大不掉,让赵匡胤在洛阳丢了脸

赵匡胤眼看赵光义势大,使出了绝招,

迁都!

我把你在开封府盘根错节的势力连根拔起!

但是,赵匡胤真没想到。

赵光义当着群臣,跪在他面前,轻轻的说了五个字“在德不在险”

赵光义这话,是读书读傻了?

不知道契丹人的骑兵在平原地区纵横自如以致开封无险可守?

在德不在险?要不,把开封的城墙拆了算了,反正在德不在险!

可是,就这五个字,愣是让赵匡胤没了话说,迁都,就此作罢。

因为,他听懂了,

什么德?无非就是,人心已在晋王赵光义一方了,

赵匡胤,动不了他了!

张匡胤没认输,他办了两件大事。

第一,发兵讨伐北汉,打算灭此朝食!

私底下的原因,则是借此事要再次在臣民中树立至高无上的威信,

以便他接下来要处理赵光义的时候,能够没有掣肘。

第二,张匡胤从洛阳回到开封,一月内三次到访四弟赵光美家。

很显然,开封府但凡有点头脑的臣僚,都知道,官家这是要把自家四弟捧起来了。

捧来干啥?

还用问吗?

再加上,赵匡胤让赵德昭迎接进京的吴越王钱俶(音:处),让赵德芳主持宴会,都是为了让儿子们走上政治舞台。

但,赵匡胤还是小看了自家的弟弟赵光义,

所以,烛影斧声。

公元976年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对,就是上面那行字,也没说有啥病。

而赵光义登基,也就一行字

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
《辽史》更干脆,更直接:赵炅自立。

赵匡胤,从来没想过要传位给自己的弟弟,

可是,他也从来没想过,要把自己的弟弟杀掉,

可惜,赵光义,不是这么想的。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