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一般都武功高强,皇帝如何确保不被侍卫所害?
在一些皇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历朝历代都在研究防范侍卫作乱,而做得最好的当属清朝。
事实上,贴身侍卫本身就是清朝特有的一种职务。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皇帝的贴身保镖。
不过这些贴身侍卫可不简单,其选拔流程比科举考试还要困难数百倍,能担任皇帝贴身侍卫的人,皆是人中龙凤。
他们在保护皇帝的同时,也有机会威胁皇帝的安全,为此,清朝皇帝们想出了一套复杂的机制来防范此类事情的发生。
历史上不乏侍卫弑君的事情发生,实在是让人防不胜防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侍卫是柄双刃剑,他们既能保护皇帝,也能威胁到皇帝的安全。
历史上,被自己的侍卫、护卫干掉的皇帝不在少数。也正是因此,为后世皇帝们敲响了警钟。
这些皇帝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隋炀帝杨广了。
隋朝末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导致国内四分五裂,义军四起,各地军阀割据。
杨广眼见自己对天下失去了控制,于是日渐消沉,不理朝政,整天混吃等死。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不满的情绪已经在护卫中散布开来。
当时,杨广的护卫都来自于关中,个个都盼着早日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然而杨广完全不打算回去了,他甚至命人开始在江都重新修建宫殿。
于是在宇文化及等人的鼓动下,护卫们哗变了,他们一拥而上把杨广抓了起来,强迫其自缢而死。
南北朝时期刘宋的皇帝刘昱也是被自己的侍卫所杀。
大家都知道,南北朝时期很乱。刘昱作为刘宋的皇帝,一直很注意防备自己大权旁落、身首异处。
当时,萧道成因为屡立战功,已经开始有了功高震主之势。刘昱开始不放心,想找机会除掉萧道成。
萧道成感受到了危机,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联合亲近大臣买通了刘昱身边的25名侍卫,要他们找机会除掉刘昱。
七夕的晚上,刘昱在花园里等着看牛郎织女相会,困了就先睡一会。
临睡前他和身边的侍卫说,看到织女渡河就叫醒他,如果织女没渡河,他就杀了侍卫。说完倒头就睡。
侍卫们原本对刺杀皇帝还是有些犹豫的,不过听了刘昱这番话,也就没什么好犹豫的。
趁着刘昱熟睡之时,直接手起刀落,将皇帝给干掉了。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的皇帝刘继恩也是被自己的侍卫所杀。
刘继恩当政的时候,赵匡胤已经建立了宋朝,大有吞并天下之势,北汉的形势岌岌可危。
一日,刘继恩大宴群臣,喝了不少酒。
宴会结束后,他便在勤政阁中休息。
突然,外面传来喊杀声,不一会,只见侍卫统领侯霸荣率领几十名侍卫冲入了勤政阁。手起刀落,刘继恩这个皇帝便身首异处了。
据说,侯霸荣这么做是为了拿刘继恩的首级去大宋换取荣华富贵,可惜他还没走出皇宫便被消灭了。
最惨的皇帝还是元英宗了。
元英宗在上都办完公务,于是启程返回大都。
一日,队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安营扎寨。
到了晚上,只听外面传来喊杀声。元英宗赶紧起身准备出去问问情况,只见侍卫统领铁失带了一堆人冲进来,将元英宗给咔嚓了。
铁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爹是被元英宗除掉的权臣铁木迭儿。
铁木迭儿死后,元英宗又在清查与其相关人士,予以重罚,这下子铁失慌了,担心自己遭到清算。
而此前元英宗因为一系列改革措施,得罪了保守派,于是这些人便怂恿铁失除掉元英宗。
最后,铁失率领保守派侍卫,一起将元英宗给杀了。这是一场典型的宫廷政变。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忠君思想深入人心的宋朝,竟然也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
当时是宋仁宗赵祯当政,一日夜晚,宫中有几个侍卫作乱,直奔宋仁宗所在的宫殿,明显是冲着宋仁宗而来。
宋仁宗以仁爱待人而著称,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边的侍卫竟然会想要加害于自己。
就在宋仁宗手足无措的时候,正在旁边服侍宋仁宗的曹皇后发威了。
这曹皇后是将门之后,喜好舞刀弄枪,对行军打仗略懂一二。
她立刻命人去找到都知王守忠,让他赶紧带人来救驾。接着便命人关闭宫殿大门。
皇宫的门,个个都是比照城门修建的,不仅结实耐撞,还耐火。对方只有几个人,短时间内根本突破不了大门。
曹皇后明白,虽然宫门耐火,但是毕竟是木头做的,对方人少,必然会用火攻。
于是他命令在场的太监和宫女,赶紧去准备好水,把所有能装水的容器都用上,一旦外面放火,里面就泼水。
最终,逆贼们连宫门都没攻破,王守忠就带着其他侍卫赶到了,宋仁宗才得以躲过一劫。
正是因为历朝历代都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为后来的君王们敲响了警钟。
而历朝历代中,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要数清朝了。
皇帝的安保措施多种多样,贴身侍卫只是其中一部分罢了,通过不同守卫力量的相互制约来确保皇帝的安全
清朝皇帝的安保工作之复杂,有些令人叹为观止。
之前的朝代,皇帝的守卫力量大致也就是城内守军、宫中禁军以及皇帝身边侍卫三部分。
然而到了清朝,皇帝身边的守卫力量多而繁杂,各支部队相互交错、监督,这其中有人想要刺杀皇帝,真的是难如上青天。
首先是防卫京城的三大营,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前锋营、火器营以及神机营。
这三大营作为守卫京城的中坚力量,其实平时是没有太多职责的。但是如果出现外敌,那么就轮到他们出场了。
这三支军队,是清朝精锐中的精锐,平时驻守京城。一旦皇帝要御驾亲征,他们也会一齐随皇帝出征。
他们是保护皇帝安全的最强军队。不仅武器先进、装备精良,就连士兵都是千里挑一的老兵。
有他们在,注意震慑京城内外很多别有用心之人。
接着是步军统领衙门。
步军统领衙门的全称是“步军营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门提督。
作为守卫皇帝的重要一环,步军统领衙门负责守卫京城内城的几个城门,同时负责外城的巡视、安保工作。
由此可见,步军统领衙门才是平时京城的主要守备力量。一旦这支军队出了问题,皇帝可就危险了。
然后是禁旅八旗。
这是一支京城内城的守卫部队。主要负责内城(皇宫也算在内)的护卫工作,可以说是皇帝身边的禁卫军。
禁旅八旗,听名字就知道,和八旗的关系紧密。其士兵皆出自八旗。
禁旅八旗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前卫和兵卫。
前卫负责皇城内的安保工作,清宫剧中,我们看到的那些日夜巡视的侍卫就属于前卫。
前卫的将领皆出自上三旗,这是因为上三旗是直属于皇帝的,其利益与皇帝是捆绑在一起的。因此这些将领的忠心不用怀疑。
而兵卫则负责皇城以外,内城的安保工作,八旗各负责一块区域。
一旦有人攻打内城,他们便是守卫内城的中坚力量。这样,即使九门守军有人想图谋不轨,也无法成功。
接下来是内务府包衣护卫。
所谓包衣,出自包衣奴才一词。而包衣奴才则是八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务府包衣护卫,顾名思义,就是由内务府统领,从上三旗包衣奴才中挑选一批人来充当皇帝的护卫。
他们负责着皇宫内,十二个宫门的护卫工作。
内务府,说白了就是为皇帝处理家务事的这么一个机构。
而这群包衣护卫,因为出身原因,其忠诚度完全可以保障。
这支部队说白了,实际上就是皇帝自己的私军,皇帝可以随意调遣。
如果宫中侍卫出现叛乱,这支部队就是皇帝最大的依仗。
最后说说皇帝的贴身侍卫。
这群人由侍卫处负责管理,人数大概有600人。别看人数不多,但是个个都是武林高手,而且分得特别细。
这些侍卫被分为三种,分别是内廷侍卫、大内侍卫以及宗室侍卫。
内廷侍卫,主要负责皇帝上朝时的安全以及护卫乾清门。
大内侍卫就是我们在电视、电影中最常看到的皇帝贴身侍卫。他们会在皇帝周围一定范围内分散开,形成保护网,令外人无法随意接近皇帝。
这大内侍卫又分为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和蓝翎侍卫。级别越高,待遇越好,如果能混到一等侍卫,那可不比朝中高官的待遇差。
至于宗室侍卫,听名字就知道,是从宗室中选取的。
这些人就是到皇帝身边混个脸熟,好以后放出去做官的。指望他们保护皇上,基本不太现实。
皇帝身边的护卫不仅众多,且护卫范围互相交错,如果一部人侍卫想要刺杀皇帝,便会遭到其他部队的功攻击。
也就是说,这些部队间是相互制约、监视的。
这样就在大概率降低了了侍卫、护卫刺杀皇帝的可能性。
针对贴身侍卫,皇帝们也有的是办法防范其对自己不利
不管皇帝们怎么防范,但是总免不了身边只有贴身侍卫的情况。
毕竟,所谓的贴身侍卫,就是要和皇帝寸步不离。
为了防止这些本该保护皇帝的人威胁到皇帝的安全,清朝皇帝也是想出了不少办法。
首先是思想工作。
古代讲究君权神授,大肆宣扬皇帝是受上天庇佑的,做臣子的应该忠君爱国。
这些侍卫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等他们长大成人,这种思想已经渗入他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了。
在这些侍卫看来,忠君爱国是天经地义的,能保护皇帝那是莫大的殊荣。
这一招别看简单,但是贵在实用,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侍卫出于自己意愿的弑君举动。
就算他们被人威胁,也要考虑忠孝到底选择哪一边。
其次是严格的审查机制。
这个审查机制的核心便是对于侍卫人选出身的审查。
宗室侍卫就不说了,他们和皇帝沾亲带故,亲戚嘛,自然是最值得信任的。
至于内廷侍卫和大内侍卫,要么出自八旗中的上三旗,要么出自王公大臣家。
这些人的家庭本身就是清朝的既得利益方,与皇帝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如果这些人都不可信,那么真不知道还能从哪里挑选侍卫来保护皇帝了。
再次是美好前程的诱惑。
为了让这些侍卫保证绝对的忠心,高官厚禄是少不了的。
首先,侍卫内部就有不错的升迁机制,蓝翎侍卫往上升,有三等侍卫、二等侍卫、一等侍卫,如果表现足够好,便能升到内廷侍卫。
而这还没到头,只是新的开始。只要这些侍卫能表现出足够的忠心,再加上够机灵、最好还读过书,那么就有机会外放为官。
最好的例子便是乾隆朝权倾一时的和珅了,他就是从大内侍卫做起的,后来做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
除此之外,侍卫的薪水本就丰厚,皇帝时不时还会赏赐一些好东西。
这些侍卫就连吃饭的伙食都比照皇帝。毕竟御膳房每天要为后宫做大量食物,会有大量剩余或者宫中没动筷子的菜。
这些菜和剩菜不是一回事,最后都给侍卫们吃了。
再有就是,这些侍卫普遍被赏赐了黄马褂。
这玩意在我们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当时可是一种荣耀,而且除了皇帝的亲近侍卫,外臣很少得到。
其珍稀程度快赶上奥运奖牌了。
当年施琅收复台湾,可以说是立下了不世之功,结果他却向兵部提出用自己的军功换赏赐黄马褂的待遇。
可见这黄马褂多么珍惜。
然而,就这样,兵部还拒绝了施琅的申请。
后来还是康熙皇帝得知此事,才特旨赏赐了施琅一件黄马褂。特旨说明了,立下如此大功劳的施琅,竟然还不够格赏赐黄马褂。
再看看那些侍卫们,几乎人手一件,可见这是多么大的殊荣。
最后,将侍卫的家族与皇权绑定。
前面说过,这些侍卫的家族都是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是八旗子弟就是王公大臣子弟。
他们好好表现,为皇帝尽忠,皇帝自然会对衙门的家人好。
八旗子弟的家人,会因因此而在旗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包衣变成普通旗人,普通旗人则提拔做了旗官。
而王公大臣的子弟,如果表现好了,自己家人也有可能因此而升官。
如果他们中有人想图谋不轨加害皇帝,那么可不是满门抄斩那么简单的事情,至少也是诛三族,严重的甚至诛九族。
都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些侍卫都是穿鞋的,自然顾虑重重,也就不敢动刺杀皇帝的心思了。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侍卫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乾隆皇帝还发明了一套规矩。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侍卫佩刀的刀柄一律朝后,一旦刀柄朝前,一律按行刺未遂处理。
这么做,大概是因为刀柄朝后不方便拔刀,这样万一侍卫有异心,周围人,包括皇帝来得及反应。
其二,侍卫不许佩刀接近皇帝,否则按行刺处理。
这么做更好理解,皇帝不是担心侍卫行刺嘛,那么不让他带着刀接近皇帝,他不就没法行刺了。
正是因为这多方面的手段,才使得清朝没有出现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发生。
由于过度防备侍卫,反而变相降低了皇帝的安全系数
前面说了,乾隆皇帝为了防备侍卫,制定了一系列规矩,但就是这规矩,差点要了他儿子嘉庆皇帝的命。
一日,嘉庆皇帝准备出宫,途径一处花园时,从里面冲出一个男子,拿着一把菜刀直扑而来,很明显,他是要行刺。
结果在场的侍卫们都蒙了,第一反应不是救驾,而是怎么处理自己的刀。
这一犹豫,就让刺客近了嘉庆的身。
幸好此时一位蒙族侍卫冲了出来,一把抱住刺客,另外饥民侍卫赶忙冲上来帮忙,最后嘉庆才没出事。
在场上百名侍卫,仅有6人出手。
这件事说明,凡事过犹不及。侍卫的作用就是保护皇帝安全的,结果皇帝因为担心侍卫图谋不轨,加了太多限制,反而妨碍了侍卫发挥本来作用。
此举与因噎废食无异。
当一群侍卫都成为摆设的时候,皇帝确实不用担心侍卫危害自己的安全了。但是一旦出现刺客甚至叛乱,谁又能保护皇帝的安全呢?
总之,纵观历史,侍卫加害皇帝的事情,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侍卫还是忠君爱国的。只要用人得当,加上恩威并施,皇帝的安全自然有保障。
与其花心思防备身边的极小概率威胁,不如将时间花在富国强兵上。要知道,清朝并非亡于侍卫,而是亡于军队不给力,缺乏战斗力。
一个王朝连轻重缓急都分不清,岂有不亡之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般没有危险,因为大内侍卫都是精选过的。
以满清为例,大内侍卫都是皇帝的自己人。
清初,多尔衮执政时,对侍卫人员的招选范围与标准,规定为: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在外总督、巡抚、总兵等官,各送亲子一人入充侍卫,学习本朝礼仪,察试才能之后再相应任职。上述官员无亲子者,可送亲兄弟之子入充侍卫,而宗族中的远支子弟则不许乱送。
这些规定在顺治皇帝亲政后不再实行,侍卫改为从上三旗中选拔,即镶黄、正黄、正白旗,称为上三旗侍卫。
无论是多尔衮还是顺治以后,大内侍卫都是高官或者旗人子弟。
高官不需多说,旗人在当年也是特权阶层,由国家世代供养的。
说白了,大内侍卫和皇帝其实都是一家人,是利益共同体,杀了皇帝等于断了自己的根。
而且,大内侍卫其实也都是连坐的关系。谁都知道,谋反是诛九族的大罪。
如果是民间刺客,大部分是单身一人,无家无口,无妻无儿,横竖死了也无牵无挂。
但这些大内侍卫都是亲贵子弟,家族通常很大。自己如果行刺皇上,无论成功与否,家族都会被全部诛杀。
这种代价太大,一般人是绝对不敢的。
康熙年间,增置了汉人侍卫,入选者都是武举中的高材。
但大内侍卫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也并非都是武功高手,只是身手比普通人要好一些。
萨沙看满清大内侍卫回忆录,提到有个疯癫的男人突然手持利刃,袭击直接扑向出宫的皇帝。一时间,二三十个满族大内侍卫都呆住了,只有一个蒙古族侍卫很勇敢,持刀上去和他搏斗,双方互看数刀,都负了伤,刺客倒地。此时其他侍卫才敢上前,将刺客捉住。
此时是宫廷内部斗争,皇帝草草审问已经就将刺客以疯癫罪凌迟处死。
但此次以后,皇上开始重视蒙古族的侍卫,认为他们更为勇猛忠诚。
确实在我国历史上,侍卫作为非常接近皇帝的一批人,手起刀落之间就能够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和走向,但是我们几乎没有听说过侍卫乱政的事情。
反而是那些太监经常把皇帝给架空,所以同样都是基于皇帝的信任,为什么太监经常弄权,而侍卫却老老实实的保护着皇帝呢?
这里首先涉及一个权力分配的问题,拿明朝最具有代表性的宦官以及锦衣卫来说,锦衣卫是明朝时期专门负责收集情报的一个部门,同时负责管理保护皇帝的那些侍卫。
锦衣卫中只要出了一个大叛徒,把侍卫们联合起来杀了皇帝,那应该说是非常轻松的。而且明朝的锦衣卫权力很大,只要他们掌握有大臣不法的证据。
他们就可以直接抓人,用《龙门飞甲》中陈坤说的一句话叫做“皇权特许,先斩后奏”,这么大的一个权力足以让锦衣卫头子作威作福。
按理说皇帝赋予锦衣卫那么大的权力难道他就不担心吗?别说,皇帝还真不担心,因为放权给锦衣卫本身就是为了让他替皇帝更卖命的服务。
从另一方面来说,宫廷侍卫想要谋反是很方便的,只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把皇帝杀了,谁都不知道。但实际上看似简单的一个行为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出决定的。
一般来说,只有当皇帝的权力被架空时,以及这些侍卫投靠了外部势力,皇帝才会面临来自这些侍卫的威胁。譬如清朝鳌拜专权期间,康熙不信任宫中的侍卫,所以暗地里从贵族子弟中挑了一些人出来。
锻炼他们的武功,这才找到机会把鳌拜抓住。可见,皇帝和侍卫也不是一个整体,侍卫对皇帝忠诚与否取决于皇帝的权力是不是被架空,倘若皇帝依然还有威信。
那么侍卫肯定是不敢贸然杀皇帝的,因为他必须要考虑一个后路问题,他杀了皇帝未必自己就能做皇帝,朝廷中还有那么拥有势力的官僚,怎么也轮不着他。
所以,我们基本上就不用担心侍卫想自己做皇帝就把现任皇帝给杀了。另一方面,皇帝和侍卫其实也是一个共同的利益团体,皇帝通过给予这些侍卫较高的地位和优待,以换取侍卫的忠心。
当然仅仅如此肯定是不够的,想要拿肉喂饱一条狗肯定是不可能的,只有培养他们的忠心才会确保万无一失。明朝皇帝选拔侍卫不同于清朝,明朝都是从民间或者军队中挑选。
第一关除了个人素质要过硬,其次就是要政审,那肯定都是要往上三代都查个清楚,看他是不是良民,有没有不法的行为。这些都过关以后,必然还要进行培训,如此方可上岗。
而像清朝就是从贵族子弟中挑选,这样一来基本上就把这些子弟背后的家族和皇帝一起捆绑在一起,而且对于这些家族来说,能够担任侍卫那是莫大的荣耀。
除了像明朝因为设立了锦衣卫导致侍卫出现过专权的现象,其它朝代侍卫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权力,而且也很难和外界有所联系。
此外在封建时代“忠君”的大环境思潮下,忠诚于君主乃是天经地义的常识,所以侍卫杀死皇帝的事情看起来简单,但反而最不容易发生。
就算那些君主昏庸到了极致,那些侍卫也不会想着说替天行道把皇帝给杀了,因为这样做的风险和承担的压力太大了,一般人真的没有这个胆识。
想要推翻皇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背后没有大势力的支撑,一个普普通通的侍卫怎么可能想着去把皇帝给杀了,当年慈禧那么混账,也不见得有侍卫要去刺杀她。
可见,除了要归功于洗脑,这其中还有一个现实的考虑,那就是你把皇帝杀了以后的退路在哪里?有没有人支持你这样做?
如果背后没有势力支持你,那么你杀了皇帝又有什么作用呢?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侍卫都是属于皇帝的利益团体,只有跟着皇帝才有汤喝。
另外皇帝侍卫在古代属于特权阶级,拿清朝的御前侍卫来说,是属于正三品的官阶,而最低等级的侍卫都是正六品,而像我们熟知的和珅就是从侍卫干出身的。
正因为侍卫非常接近皇帝,所以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其政治前途可以说是一片光明,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脑袋秀逗了,谁会想着去把皇帝给杀了。
皇帝在利用他们,而他们其实也在利用皇帝,所以不要看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侍卫,但是也属于剥削阶级呢。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这些侍卫靠着皇帝这么一颗参天大树,只要机遇到了,这些侍卫飞黄腾达只是时间问题。
像清朝的侍卫待遇就最好,福利自然没得说,主要是升迁空间大,容易得到皇帝的赏识,既可以进入权力中心,也可以下放到地方上当官,可见这些都是笼络侍卫的一种手段。
那么侍卫肯定也要替皇帝卖命了。
历史上被侍卫杀害的皇帝可是不少,因此到了明清时期,皇帝就对侍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谓侍卫,就是指皇帝身边专门负责保护他安全的军人,明清之前其实不叫侍卫,各个朝代的叫法不同,作用也不仅限于保护皇帝安全,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商朝负责保护天子安全的人成分十分复杂,但都不是职业军人,比如说负责守卫宫门的叫做阍人,一般是太监或者受过刑的犯人,天子身边并无贴身侍卫,只有太监和宫女专职伺候。
周朝开始有职业军人作为侍卫,叫做虎贲军,负责守护天子安全,掌管出入仪卫,是天子直属的特种部队,战斗力极强,有时候也会参与战争。
到了秦朝,秦始皇就专门设置了宫廷禁军,大致跟虎贲军是一个类型。
汉朝时期又有了变化,设置了南北军,主要负责京城的保卫工作,其中北军中的虎贲军和南军中的羽林军(汉武帝时期形成的),都是皇帝最近亲的私人军队,主要从遗孤和将官子孙中择优挑选,他们忠臣可靠、战斗力强,负责宫廷宿卫,类似于后来的侍卫。
三国时期,曹操设立的虎豹骑,以及蜀汉的虎贲军,都是精锐将士组成的特种部队,专门保护君主的安全,有时候也参与战争。
到了隋唐时期,设置了宫廷禁军,隋朝是十二卫,唐朝时增加到十六卫,负责守卫京城和皇宫,有时候也到外地执行保卫任务,人数大约在三万人左右,都是精锐之师。
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历史的发展,皇帝越来越重视保安工作,保护他安全的军队人数越来越多,最夸张的其实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为了加强皇帝对军队的直属领导,皇帝将自己的军队改为侍卫亲军,它即是国家的军队,又是保卫皇帝安全的禁军。
比如说后周,当时朝廷主要武将都是禁卫军大小首领,最后一任禁卫军首领,也就是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其权势大到足以篡夺后周江山,可见当时禁卫军是多么可怕的存在。
因此,在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就搞了个杯酒释兵权,然后撤销禁卫军,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东京禁军,赵匡义继位后再采取分置多职、互相制约的方式来限制武将,从而真正控制住了禁军。
最奇怪的是南宋,直接撤销了禁卫军,改由驻屯大军担任禁卫职责,其实这些军队都不参与战争,到后期完全成为了从事杂役的闲散人员,聊胜于无罢了。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设置了中央禁军,分别是前、后、左、右、中五卫亲军,直属枢密院统辖,后来增加到十二卫禁军,有些保护皇帝安全,有些负责皇帝出行,有些帮皇帝看管财物,有些则负责大朝会的安保工作,总之分工十分细致。
不过,甭管历朝历代皇帝怎么折腾,依然无法百分百防住侍卫作乱,有些皇帝甚至就是死在侍卫刀下的,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01,历史上最著名的被侍卫刺杀之人当属隋文帝杨广,而刺杀他的人就是他的女婿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是左卫大将军宇文述长子,娶隋炀帝长女南阳公主为妻,起家千牛备身,后来被封为右屯卫将军,也就是禁卫军首领之一。
由于宇文化及与隋炀帝关系匪浅,所以他得以成为隋炀帝的贴身护卫,尤其是在大业十二年隋炀帝来到江都之后,他更是成为了保护隋炀帝安全的中坚力量,拥有直接觐见隋炀帝的权力。
然而,随着起义军势力的不断扩发,隋炀帝逐渐心灰意冷,开始沉迷酒色,而宇文化及则在乱世中看到了机会,也爆发了极大的野心,最终在大业十四年发动兵变,带着军队冲入皇宫,将隋炀帝及其亲属、外戚给杀了个遍。
事实上,选择宇文化及作为侍卫,是隋炀帝犯的最大的错误之一,因为宇文化及本就是个行为不端之人,早年因为与突厥私自互市而被论罪处死,好在南阳公主为他求情,他这才被赦免,还被隋炀帝封为右屯卫将军。
02,南朝宋的第八位皇帝刘昱,就是被贴身侍卫给杀死的。
刘昱是宋明帝刘彧的长子(可能不是亲生的),十三岁的时候登基为帝,被看他年纪这么小,但为人荒唐残暴,而且猜忌心极强,尤其对权臣即宰相萧道成十分忌惮,一直在找萧道成的麻烦。
起初,萧道成还十分隐忍,但随着他消灭了几股叛军势力,声望极大加强,刘昱就对他更加忌惮了,开始密谋铲除他。
萧道成忍无可忍,决定发动反击,他重金收买了杨玉夫、杨万年等25名刘昱亲近的贴身卫兵,让他们寻找机会杀掉刘昱,但刘昱警觉性很高,所以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直到有一天,刘昱带着贴身侍卫们出宫跳高,之后来到一处尼姑庵找乐子,晚上又到新安寺偷狗,然后强迫和尚跟自己一起吃狗肉喝酒,最后喝得大醉而归。
就在刘昱睡得不省人事的时候,杨玉夫等人持刀将其杀害,还将他的头颅割下来送给萧道成,萧道成又带兵冲入皇宫,拥立安成王刘准为帝,三年后刘准被废黜,萧道成自己当了皇帝。
刘昱之所以会被侍卫杀死,并不是侍卫们不够忠心,而是他太残暴了,对待侍卫们如同猪狗一般,这才给了萧道成收买侍卫的机会。
03,北汉的第三位皇帝刘继恩,是被侍卫杀得最轻松的皇帝。
刘继恩是北汉的第三位皇帝,三十四岁的时候继位为帝,由于他根基不稳,所以对权臣特别猜忌,尤其对宰相郭无为十分忌惮。
郭无为出身于道士,跟赵匡胤交情匪浅,是赵匡胤安插在北汉的棋子,他其实一直都在为宋朝效力。
为了保住自身权势地位,郭无为决定铲除刘继恩,他买通了刘继恩身边的侍卫长之一的侯霸荣,让他伺机刺杀刘继恩。
有一天,刘继恩设宴招待群臣,宴会结束后就返回宫中休息,正当他昏昏欲睡之时,侯霸荣带着十几个侍卫冲入寝宫将他乱刀砍死,他死时不过当了六十天皇帝而已。
刘继恩之所以会被侍卫杀死,主要是因为北汉的动乱造成的,因为当时北汉是为数不多没有被宋朝消灭的政权之一,而宋朝又屡屡攻打北汉,北边的契丹又蠢蠢欲动,因此国内派系错综复杂,谁也不能置身事外,侍卫也是如此,郭无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得以买通侍卫杀掉刘继恩的。
04,即便是在和平年代,也有皇帝被侍卫刺杀的案例,比如宋仁宗,只不过刺杀失败了而已。
1048年,有一天宋仁宗和曹皇后在寝宫说话,突然一阵骚乱声传来,很快就有侍女进来禀告说,有几个侍卫作乱,拿着刀一直在砍人,直奔寝宫而来。
宋仁宗吓坏了,准备夺门而逃,还是曹皇后沉得住气,他拦住宋仁宗,然后关闭各个大门,并对宋仁宗说,现在外面局势不明,还是待在里面比较安全。
说完,曹皇后开始做安排,她一方面派人去请都知王守忠入宫平乱,另一方面又派遣太监去远远跟着那些作乱的侍卫,为了防止他们防火烧宫,曹皇后还让人端着水暗中跟着他们。
并且,曹皇后还发布重赏,凡是参与对抗乱贼的太监宫女,事后一律论功行赏。
果不其然,作乱的侍卫放火烧宫,但被太监用水浇灭,而一些立功心切的太监则拿着各种铁器去阻止作乱的侍卫,虽然被砍伤了好几个,但也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最后,王守忠带人入宫将那些作乱的侍卫都给斩杀了,而此时已经有数名嫔妃宫女倒在宋仁宗寝宫门外了。
关于这一次侍卫作乱的原因,历史上并未记载,但我们可以发现,侍卫作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宋仁宗差点就性命不保了。
由于历史上侍卫作乱的事件屡有发生,因此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保卫系统,并加强对侍卫的管理。
明朝时期负责保护皇帝安全的军队是亲军都指挥使司下辖的十六卫,但其中有三卫比较特殊,分别是府军前卫、锦衣卫与旗手卫,尤以锦衣卫最为著名。
府军前卫又称带刀舍人或带刀侍卫,就是皇帝的贴身侍卫,保护皇帝的安全;锦衣卫则是特务机构,是帮皇帝监视、纠察文武百官的;而旗手卫则负责守卫皇宫及保护皇帝出行安全。
这三卫与其他卫不一样的是,其他卫的主要职责是保卫京城,而这三卫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保安系统,全方面保护皇帝的安全。
先说府军前卫,从永乐时期开始,府军前卫人数没有定员,但一般只有几十人,这些人都是很小就被选中的,皇帝出钱将他们养大,让他们保护自己的安全。
府军前卫人数虽然不多,但官职和俸禄都很高,首领官职是指挥使,哪怕是最低级的侍卫,级别也比知县大。
因为从小就养在身边,所以府军前卫都是忠诚可靠的,而且他们的待遇很好,将来发展前景广阔,他们没理由谋害皇帝。
锦衣卫虽然不具体保护皇帝安全,但他们对文官武将都有监视职责,还可以绕过司法机构直接进行逮捕、审讯、关押和判决,震慑作用非常巨大,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皇帝的安全和统治地位的稳固。
因为锦衣卫的存在,就没有人敢轻易谋反或者残害皇帝了,哪怕是皇帝的贴身侍卫也是如此。
锦衣卫甚至多次挽救皇帝的生命,比如嘉靖帝的发小锦衣卫指挥使陆柄就曾在火海中将他救出,还有一次几个宫女差点将他勒死,也是锦衣卫及时赶到将其救下,他这才幸免于难的。
由于锦衣卫指挥使多是皇帝的亲信,而且权势熏天、待遇优厚,所以他们是绝对忠于皇帝的。
旗手卫相对弱一点,但也是皇帝从民间清白人家选出的青壮年,负责守卫宫门并保卫皇帝出入皇宫。
虽然旗手卫与府军前卫及锦衣卫的地位相差很大,但也很重要,是在紧急情况下保护皇帝安全的重要力量。
当然了,旗手卫的待遇也不错,所以忠诚度也是可以保障的,再者说了,有府军前卫及锦衣卫的存在,他们也很难对皇帝实施刺杀。
另外要说的是,锦衣卫对府军前卫和旗手卫有监督职责,而锦衣卫则是在东厂的掌控之下的,东厂又是由皇帝亲近的太监掌管的,这些机构关系错从复杂,或多或少都存在制约关系,但只有皇帝一人说了算,因此皇帝的安全性是很高的,没有人敢刺杀他。
清朝的保卫系统跟明朝区别很大,但吸收了明朝保卫系统的精髓,也加入了很多很好的改进措施,可以说是历朝历代中最可靠的了。
清朝入关后,将锦衣卫和旗手卫改为銮仪卫,但銮仪卫就是个鸡肋,不具体负责保护皇帝安全,而是干一些打杂的事情。
清朝对皇帝的保护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驻京八旗,主要保护京城的安全,兼掌内廷禁地一部分门户的宿卫。
八旗不仅限满八旗,还有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人都是帝国中的贵族阶层,享受的待遇是其他人比不了的,所以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可靠的,毕竟他们与皇帝的命运是深度捆绑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第二,由旗人组建的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主要职责是协助启闭宫门,晚上巡视京城、守卫皇宫安全,还有监视京城动静的作用,与锦衣卫的部分职责有重叠。
还有内务府挑选可靠之人组建的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职责主要是掌内廷与御苑的守卫。
另外,京城设有九门提督、步军营、巡捕营等机构,都是负责守卫皇城安全和维持治安稳定的重要机构。
以上几个机构在职责上虽然有相同之处,地盘也有重叠的地方,但相互之前形成了制约关系,共同组成了一套完整的保卫系统。
第三,皇帝的侍卫,这是最紧要的岗位,直接关系到皇帝的安危,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个,御前侍卫、御前行走,就是皇帝的贴身侍卫,走到哪都跟着,睡觉的时候也在门外守候;还有次一级的乾清门侍卫、乾清门行走,就是专门给皇帝看门的,保证任何人都不能轻易进入内廷。
这些侍卫都是高等侍卫,是从王公贵族中挑选出来的,而且等级特别高,是武官二品或者三品,待遇也很优厚,前途更是不可限量,未来都有可能成为宰辅之臣,比如说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傅恒就当过御前侍卫,后来被予以重用,位极人臣。
侍卫首领称为御前大臣,由军机大臣兼任,而且多是宗室王公担任。
也就是说,能够担任皇帝侍卫的人,都是满清贵族,而且多半是皇帝的亲戚,由这些人保护皇帝的安全,皇帝是一点也不用担心的。
当然了,话虽然这么说,但凡事无绝对,万一有人谋害皇帝呢?
为此,清朝皇帝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选择侍卫的时候,重点考察家世和人品,与皇帝利益一致且品德优秀者才能入选;对侍卫进行洗脑,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叛逆者全族遭殃,等等;善待侍卫,将侍卫视作左膀右臂,时常恩赏并许以美好前程。
如果这些还不够,那还有其他措施,比如侍卫家人一旦犯法被杀,那侍卫就会被立即遣送出宫,为的就是防止报仇;侍卫不能轻易走动,在距离皇帝一定距离内不许佩刀,而且佩刀的刀柄必须朝后,这是为了防止一旦有侍卫刺杀皇帝,皇帝有反应的时间。
当然了,具体到细节方面,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的,总之清朝宫规森严,侍卫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想要刺杀皇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清朝没有发生过一次类似事件就是个很好的证明。
最高统治者
古代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专制,他的一句话就可以凌驾任何律法之上,无人能够反驳。
古代皇帝身份贵重,对国家而言也是不可缺少,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正因如此,一些叛乱的反对势力抓住了这个一点,他们经常会选择“擒贼擒王”的策略,直接刺杀皇帝,造成混乱,再徐图天下。
刺杀皇帝的方式很多,有“图穷匕见”的使臣刺杀方式,也武艺高强的江湖人士刺杀方式,还有就是寻找内奸的方式等等。
由于刺杀方式越来越多,皇帝的人身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于是皇帝开始里三层外三层的保护自己,给自己设置保护机构,例如:戍卫部队、御林军、锦衣卫,最近的要数贴身侍卫了,经常陪伴在身边,属于皇帝最信任的私人保镖。
中国有句老话,叫“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正面的进攻好抵挡,但是内奸的刺杀却防不胜防,万一贴身侍卫动了杀心,他武功高强,又贴身与皇帝在一起,还能带刀,谁能挡得了?皇帝岂不是必死无疑吗?其实这个问题皇帝们也都考虑到了,他们有一套他们的办法,确保侍卫忠于自己。
第一、贴身侍卫一般都是打小培养
贴身侍卫很多都是打小培养出来,比如某个忠臣武将家的孩子,一小就送进宫里,跟着皇帝一起读书练武,从小培养感情。
一来,忠臣的孩子还没受到外界的影响,只受到父母的教育,父母又是忠臣,让这样的孩子和皇帝在一起,一定会忠于皇帝,毕竟他的家族都是忠君之士,而且他从小深受皇恩。
二来,这样的孩子和皇帝从小一起长大,光腚娃娃的情谊不是一般人能比,皇帝与他亲如兄弟,稍加恩宠,不怕他不效死力。
第二、贴身侍卫的出身都要查
贴身侍卫的出身,在入职之前都会查的一清二楚,一定是信得过的忠臣之子,一般都是皇亲贵胄,这样的出身让他们轻易不会选择造反,毕竟家里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很不错了,不是一些人随便给点好处就能够打动。
有些侍卫的家族背景很大,这样大的势力支撑他在宫中做皇帝的近侍,本身生活无忧,富贵在手,没必要去冒风险,万一事情不成,则会牵连自己的家族,即使事成,恐怕也不会有善终,所以,家庭背景查验完毕,有富贵在身,忠臣世家,这样出身的人做侍卫,造反刺杀的概率几乎为零。
第三、没有动机
贴身侍卫一般都是皇亲贵胄,家族都是有大背景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有动机刺杀皇帝,皇帝给他荣华富贵,他刺杀皇帝不是自毁前程吗?
古代虽然篡权的事情比较多,但也不是谁都能篡权,如果皇帝是个仁义之君,权臣们都有吃有喝,不可能支持一个侍卫当皇帝,就算侍卫杀了皇帝,也会被其他侍卫直接砍死,根本不可能继承皇位,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贴身侍卫不能当皇帝,刺杀成功也会被人连根拔起,众人会纷纷与他的家族撇清关系,只会墙倒众人推,不可能众星捧月的推上皇位,所以,侍卫刺杀皇帝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自毁前程,给自己家招来灭门之祸,正常人自然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不正常的人又不会被选为侍卫。
第四、机会不多
看似贴身侍卫一直在皇帝身边,其实贴身侍卫刺杀的机会也并不多,如果不能一击致命,恐怕后患无穷。
皇帝身边一般都有太监和宫女服侍,如果侍卫的刺杀来得不够凌厉,尽管太监宫女不会武功,只要舍命替皇帝挡下致命攻击,即使是侍卫,也很难得到继续刺杀的时间,这时候就会有人来救,毕竟救驾的功劳可是富贵捷径。
尽管侍卫武功高强,但是他们不可能有杀皇帝心思,因为在他们入宫的那一刻,对他们的防范和套路没有断过片刻,他们救驾争功还来不及,不可能刺杀皇帝自毁前程!
皇帝外出的安全
一般情况下皇帝除了郊外祭祀大典、狩猎等重要活动,很少去京城以外的地方。既使外出,也有一定的路线规划,沿途或者目的地还有可供休息的行宫、临时营帐等基础设施,这些地方都会有卫兵把守,还会在距离不远的地方留有接应的人马。有时候为了应付一些潜在风险,皇宫还会提前放出假消息或者更改路线。清朝的康熙、雍正等皇帝还会找一些和自己长相相似的人来假扮皇帝,达到迷惑别人的目的。通过这些措施,皇帝出行的人身风险就会降到了最低。
皇宫的安全
皇宫不但是皇帝日常活动的场所,而且是皇帝的栖身之地,所以皇宫的建筑一般都是高墙大院,宫门厚重。除了闲杂人等不能靠近皇宫,就是皇帝召见或者在宫内觐见的王公大臣也是一律不得携带兵刃。就是王公大臣进宫见到皇帝,也必须按君臣之礼保持一定距离。皇宫高墙内外,日夜有御林兵轮番把守、巡逻。御林军一般也称禁军,将领都是皇帝的亲信,都是素质过硬而且忠心之人,在特殊情况下有格杀勿论的专断之权。更重要的一点,御林军只有皇帝本人可以调遣。至于皇帝的侍卫,俗称的大内高手,则分为外侍和内侍。外侍人数众多,负责外围警戒,他们随时散落在皇宫的各处角落。内侍又叫贴身侍卫,二十四小时轮番守护在皇帝身边。身为侍卫的大内高手们,他们都是皇帝钦点的千里挑一的勇士,而且在皇帝有危险时既能杀敌又能舍身挡刀挡箭的那种。如果真的为皇帝挡刀而死的那些,皇帝必厚葬,朝廷还会给家属一定的抚恤金,照顾好他的家人。这也从人性化和制度方面保证了侍卫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死心塌地为皇帝服务。
饮食起居安全
皇帝的饮食起居安全,也是安全的重要环节。以清朝为例,皇宫里边的食材都是由内务府负责,内务府的采购都有极其严格的流程和特殊渠道。御膳房负责食品制作,每顿饭包括御厨和下手至少几人以上互相监督,旁边还有专人对每道菜品汤品作相应的记录。出锅的所有食品分成三份,一份留底,一份让人试吃,皇帝吃的一份要另行预热,之后还要再经过特殊手段银器之类检验,然后装入食盒,由一个太监引导监督,另外两人一组送到皇帝面前。吃饭的时候摆了很多菜,皇帝只能每道菜夹吃两三口,再喜欢的菜太监也不会让皇帝多吃,怕别人摸清了皇帝的喜好,在里边做手脚。至于皇帝就寝,翻到哪个妃子侍寝就是哪个,妃子侍寑前必须脱掉所有衣服卸了装,再由太监用毯子裹着身子送入皇帝身边,就是防止有人用发簪或藏在衣服的东西伤到皇帝,如果妃子侍寑完了之后会被专人送回自己住所。有些时候,皇帝的安全由祖制的规定来规范,皇帝也很难随意更改。
总之,古代的皇帝为了安全也是蛮拼的,他们可谓费尽心思,花样百出。但是作为皇帝来说,他们的职业往往是一个高危职业。可以防止了刺客的刺杀,往往防止不了亲人和权臣的威胁和暗算,如果操控不了局势,就会被局势操控,那么他们的安全也会由别人掌控,或废或杀也是由别人说了算。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欢迎转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