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下财富都是皇帝的,为什么历朝皇帝还要卖官敛财?
古代江山是皇帝的,但天下财富并非全部是皇帝的,皇帝能支配的仅仅是属于“内库”的钱,像“国库”这样拥有全国财税收入的公款财富,皇帝也不能想花就能花的,借可以,但是要还的。
历朝大多会将财政与皇室收支分开管理,分别称为“国库”和“内库”。对于皇帝和皇室“内库”开支,朝廷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皇室必须从自己的“内库”中支出,每年都会做预算。国库主要用于军队的国防支出和官员的俸禄,遇到灾害时赈灾用等,内库和国库的钱不够用时,皇帝会用一些措施来增收以补不足,例如卖官。
如秦始皇时蝗虫成灾,抗灾需要大量救灾银两,于是政府以卖爵来赈灾。即每缴纳1,000石粟,可以授予爵位1级。
汉武帝时期,卖第一级爵位要17万铜钱,每级加2万铜钱,可允许出售的最高爵位是第八级“乐卿”,价钱是31万铜钱。1万铜钱等于当时的1斤黄金。
唐、宋、元、明都有捐纳买官的许多例子,清代卖官更多,如赈捐、军火捐、海防捐、工捐、米捐、茶捐等。康熙征讨准噶尔经费不足,下诏鼓励卖官以充军费,乾隆时,大米20石可买一个县丞。实行了“议罪银”制度,即官员犯了事,可以花钱赎罪。
国库空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的观念可谓是深入人心,天下虽然名义上是皇帝的可现实却是皇帝不可能一个人独立治理天下,他需要普通百姓来耕种,需要大臣来各司其职,这样朝廷才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行,朝廷要安稳发展便不能过度的盘剥百姓,因此皇帝只能建立合理的制度来获取财富来增加国库得经济,朝廷每年的收入都是有限的,可是外界环境的变动却是没有相应规律的,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很容易便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这个时候朝廷只有快速募集财富开缓解当前的危机,朝廷如果强行逼迫大众必然会激起大家的反抗而卖官鬻爵的行为不仅可以达到自己得目的也可以缓解冲突,这种行为虽然破坏了秩序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可是当朝廷无可奈何的时候也只能选择饮鸩止渴了。
天下财富不全是皇帝的,皇帝用的是私库,户部管的是天下财富。皇帝日常开支使得的是内库,户部管的天下财富是国库。国库和内库是不能混合使用的。
汉灵帝是东汉第12任皇帝,他公开卖官,而且是明码标价:
地方官比朝官价格高一倍,县官则价格不一;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
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标价是二千万钱,年俸四百石的官位标价是四百万钱。一句话你的工资领多少,你就得出相应比例的钱。升官也要纳钱。好多正直的官员最终只得放弃任官。
汉灵帝建立的是内库是西园,他将钱财收敛之后放在西园,供自己吃喝玩乐,同时他还在西园设置八大校尉,曹操、袁绍都是其中校尉之一。
他的做法连宦官都看不下去,宦官吕强说:天下财物都是陛下的,何必还分公和私?
当然在汉灵帝看来,这是不一样的。不过汉灵帝这样做也不是纯粹为了钱,还有一层原因是想壮大由自己直接管控的力量,因为东汉后期与明清时期不同,那时臣子的力量特别是外戚的力量比较强大的,有些可以大到换皇帝,所以汉灵帝这个昏庸的做法实际也是在探索加强皇帝专制。当然主要还是满足这个家伙的贪图享乐。
正因为皇帝的财富与天下财富并非一体,所以当皇帝收到别人的礼物会很开心,这一边连英明的汉武帝也不例外。
汉武帝的岳母是窦太主刘嫖,他帮助汉武帝获得皇位继承权,一开始窦太主权力非常大。后来因为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被废,受宠程度下降。那时她已经寡居,看中一个美少年董偃,并且两个人的关系很好。
这件事情还是蛮复杂的,因为董偃的身份很低,如何抬高他的身份,获得汉武帝的认可,这是一件头痛之事。后来有人向刘嫖建言将自己的封地长门园送给汉武帝。
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天下都是汉武帝的,但是汉武帝是不可以随意获得达贵的财产。
汉武帝收到长门园很开心,将其命名为长门宫,后来再见到董偃时,称董偃为“主人翁”。再做了一场戏,这地位也算实了。
从上面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得出,皇帝并不像现在的连续剧中那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些都是有制约的。皇帝的内库没钱之后也会动用国库的钱,这样会多了很多手续,手下大臣也会来劝说。动静大了就会背上骂名。
这也是皇帝为什么要卖官敛财的又一重大原因。
皇帝开销很大,打赏,亲戚等等很多,作为天下第一家,开销自然也是天下第一家,所以缺钱也是一种常态。每当臣下有送钱,皇帝当然十分开心。再比如乾隆、康熙下江南时,盐商的巴结让他们很受用,这也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