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他的下场如何?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5关键词:南京,朱棣,李景隆,京城

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他的下场如何?

点赞1、济宁市 网友:无从选择

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

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家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亲外甥。

此外,李文忠还是朱元璋手下的得力干将,因功被封为曹国公。

有这么一层关系罩着,李景隆那小日子就别提多好了。再加上他长得倍儿帅气,因此走到哪儿,回头率都相当高。就连太祖皇帝朱元璋,都对李景隆另眼相待。认为他饱读兵书,将来绝对是个帅才。

朱元璋是个狠角色,铲除了自己的功臣集团后,一点儿也不慌。为啥?因为他觉得自己给孙子朱允炆,留下了一个宝藏男孩,那就是李景隆。

结果谁也想不到,李景隆不仅不是宝藏男孩,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挖坑男孩。他给朱允炆连续挖了三个坑,直接把朱允炆和他的帝国给埋了。


第一个坑:给朱棣送了50万人的物资装备。

由于李景隆打小就饱读兵书,但凡跟他讨论兵法的,没人能说得过他,活脱脱一个赵括在世。因此朱元璋乐开了花,让李景隆到全国各地练兵。

此后朱元璋更是将李景隆这个宝贝疙瘩,留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朱允炆和李景隆是一辈人,两人年纪也差不多,因此是发小。

所以朱允炆相当信任李景隆,当朱棣起兵反叛的时候,朱允炆果断任命发小李景隆为大将军,带领50万大军北上平叛。

李景隆万万没想到,自己这辈子居然还真的能亲自上战场。本以为这天下的仗都被他老爹那一代的人给打光了,吓得李景隆瑟瑟发抖。


但是骑虎难下啊,朱允炆发话了,你能不去吗?朱棣得知是李景隆来了,差点没笑死,赶紧腾出了自家的仓库,准备接管李景隆从南京带来的武器装备和粮草辎重。而他自己居然压根看不上李景隆,跑大宁去旅游了。

李景隆带领大军围攻北平,朱棣只留下儿子朱高炽防守,愣是让李景隆无功而返。不等李景隆后撤,朱棣就已经度假回来,在郑村坝杀得李景隆生活不能自理。

李景隆无奈之下,只好把所有物资装备都给扔了,自己带着残部连夜后撤,这才保住了一条小命。双方首次交锋,李景隆就送了朱棣这么一个大惊喜,不由得说,李景隆够厚道!


第二个坑:再送60万人的物资装备给朱棣。

李景隆打了败仗,按道理要被抓回来治罪。可他毕竟跟朱允炆关系很好,朱允炆不仅没发落他,反而为李景隆各种开脱,甚至认为李景隆之所以战败,那是因为权力太小了。

我勒个去,手握50万大军,这叫权力小?于是朱允炆又给了李景隆带领60万大军的资格,在德州集合军队,与朱棣决战。

可战争刚打响,李景隆大军就兵败如山倒了。老规矩,李景隆跑路的时候,依旧什么都没带,将60万人的粮草辎重和武器装备,都留给了朱棣。

朱棣也不客气,照单全收,所以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压根就不需要准备多少后勤物资,李景隆这孩子多孝顺,全都给他叔送来了。

这回朱允炆实在是看不下去了,骂骂咧咧地把自己这位纸上谈兵的发小李景隆给撤回来了。可就算李景隆前后损失了数十万大军,和若干物资,朱允炆还是没有治罪于他,这就是关系硬的好处。

由于李景隆将朱允炆的朝廷大军给败得差不多了,直接导致朱允炆无法再次组织一场实力强劲的平叛军。因此不少人开始弹劾李景隆,请求朱允炆诛杀他,结果朱允炆不但不听,反而力挺自己的发小:我兄弟那只是不小心!


第三个坑:开门投降,直接把朱允炆给卖了。

可以说,朱允炆对李景隆的好,那简直没话说了。那么李景隆是怎么报答朱允炆的呢?这报答力度,绝对是古今罕见的。

当时朱棣大军已经饮马长江,朱允炆便派遣发小李景隆前去谈判。谈判的过程中,李景隆居然被朱棣给收买了。

这是谁都想不到的,李景隆回来以后,朱棣就忙着攻打金川门。按道理还是能防守一阵子的,可万万没想到,李景隆居然主动打开了金川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


朱允炆一看:什么情况?又是李景隆坑了我?

实在是没脸继续活下去了,朱允炆识人不明,任人唯亲,最终选择一把大火把自己给送走了。

作为金川门之变的主导者,李景隆倒是厚颜无耻地活了下来。在朱棣登基以后,李景隆居然还厚着脸皮,担任了朱棣赐予的高官。

燕师渡江,帝旁皇甚,方孝孺复请诛景隆。帝皆不问。使景隆及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割地请和。燕兵屯金川门,景隆与谷王橞开门迎降。---《明史》

最有意思的是,李景隆以太子太师、左柱国、光禄大夫的身份,位列百官之首。这可把朱棣手底下那帮人给气坏了。


结局:朱棣也给李景隆挖了个坑。

说实话,以李景隆的资历和功劳,怎么可能位列百官之首呢?朱棣这种安排,很明显就是一种捧杀啊!

但老谋深算的朱棣,可不想留下一个鸟尽弓藏的骂名,因此必须要以这种方式抬高李景隆,同时也让李景隆掉进一个深坑。

既然自己不能亲自动手灭了李景隆,那就让百官们一起来动手,这不就没事儿了吗?因此一系列弹劾的文章,开始出现了。

最早弹劾李景隆的是周王朱橚和刑部尚书郑赐,朱棣表示:李景隆有大功,不予追究。

正当李景隆在家窃喜的时候,一系列的弹劾接踵而至。

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人纷纷上书弹劾李景隆有谋逆的行为。扯上谋逆,这可就是大事了。朱棣这回象征性地撤掉了李景隆的官职,让他以曹国公的爵位在家呆着。

李景隆虽然很不爽,可毕竟保住了一条小命,因此依旧感到庆幸。

可没过多久,礼部尚书李至刚又开始弹劾李景隆了:这货在家接受家人的跪拜,就好像臣子跪拜君王一样,这还得了?

朱棣这回可就不答应了,既然你李景隆自己找死,那就不能怪朱棣了。一连三次大量弹劾,直接导致朱棣抄了李景隆的家,顺便圈禁了李景隆全家人。

李景隆为此伤心欲绝,多次想要自尽,可就是下不了手,就这样又活了20年左右,差点把朱棣给送走了。

亡何,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复言:“景隆在家,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多立庄田,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于是夺景隆爵,并增枝及妻子数十人锢私第,没其财产。景隆尝绝食旬日不死,至永乐末乃卒。---《明史》

其实李景隆这种卖主求荣、卖友求荣的人,早就遭到众人的唾弃了。但人家毕竟是朱棣的大功臣,所以只能以这种委婉的方式送他走了。他能在这种情况多活20年,可见这货的心理素质杠杠的。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点赞2、淮南市 网友:森瑾猫


李景隆的人生完美的解释了当下流行的一句网络用语: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为什么这么说,他的确做了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如果建文帝要追责在靖难之役中的失职人员,李景隆是第一个应该被清算的大将。


李景隆之所以能被委以重任,首先要感谢的不是齐泰、黄子澄等文臣,而是他的父亲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并得到了重用。


明朝建立前,李文忠作为监军多次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明朝建立后,他又多次领兵追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被诏命主持大都督府兼主管国子监,可谓文武双全。


有着这样一位出色的父亲,李景隆自打出生就是自带光环的,父亲李文忠死后,他便承袭了曹国公的爵位。但现实并非“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么简单,如纸上谈兵的赵括一般,李景隆和赵括,虽然都有一个非常善战的父亲,但他们自己并没有完美继承父亲的善战基因,在战场上的表现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反抗朝廷,他自己称此举为“靖难”,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为“靖难之役”。李景隆就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登场了。



真定之战老将失利,李景隆二度北伐擒贼

朱棣起兵后,原本打算即刻挥师南下,但燕军主将张玉认为不可操之过急,因为当时北平周围都是朝廷驻军,虽然没有擅攻北平,但对北平的威胁时刻存在。


于是,朱棣采纳张玉的建议,决定乘朝廷的北伐军未抵之前,先主动出击消除北平周围的威胁,先后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等州县,基本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以便从容地应对朝廷的北伐问罪之师。


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亦无将可用。在朝堂之中找来找去,北伐将帅还是落在了硕果仅存的两位开国功臣身上,这两人便是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


六十五岁的耿炳文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调集各地军马,号称三十万大军,出师北伐。历经一月零六天后,北伐之师抵达真定(今正定),以此作为北伐基地。在得知耿炳文的消息后,张玉主动提出去察看敌情。


待他回来之后,提出了制敌的作计划,即“若径趋,彼虽众新集,我军乘其未备,一鼓可破也。”,意思就是北伐之师是新集结的军队,我们只要乘其不备,采取偷袭的策略,方可取胜。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朱棣先袭取雄县,一天之内便消灭了北伐的先锋部队近三万人,由此揭开了真定之战的序幕。攻取真定时,又采取“先声后实”之策,基本控制了城外局势,还俘虏了不少将卒,但要攻下真定城却是不可能。


耿炳文毕竟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素以守城闻名。他固守城而不出,燕军虽勇,但素以野战为所长,时间一久,耿炳文一旦来个大反攻,结果难测。最后朱棣决定班师回北平。


真定战况传到京师之后,出师不利令建文帝感到惶惶不安,于是齐泰、黄子澄提出再重新出师北伐,并推荐了曹国公李景隆取代长兴侯耿炳文。


就这样,开国功臣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接过了北伐擒贼的重任,建文帝还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遣将出征仪式,并授予了“通天犀带”,表示了逾制的隆遇。


李景隆踌躇满志,但不少从征将士却不敢恭维。李景隆在德州对耿炳文原有军马进行了整顿,整合了五十万军队,进驻河间。


他一改耿炳文以守为攻、稳中求进的战略部署,准备全力以赴,进取北平。



围攻北平陷入胶着

李景隆取代耿炳文,对于朱棣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对付一个“寡谋骄横,不知用兵”的将领,远比对付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要容易,这也算是朱棣通过真定之战得到的最大好处。


朱棣与李景隆也算是老相识,尽管从辈分上看,李景隆是朱棣的表兄,理应称朱棣为表叔,但两人年纪相仿。当年在朱元璋时代,这些勋戚子弟与诸王都相互熟识,秉性如何都有所了解。


李景隆出师后,朱棣便指出了李景隆的五大败笔:


"为将政令不修,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败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衣褐者少,披触霜雪,手足皲瘃,甚有堕指之患,况马无宿稿,士无嬴粮,败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败三也;贪而不止,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败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败五也"。——朱棣



这五条中,除去北地早寒之外,其余都是李景隆的弱点。不过朱棣对于这次与李景隆的交战也提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去应对。为了补充燕军的兵力,他决定向分封在大宁的十七弟宁王朱权借兵。


朱棣走了一步险棋,他走后仅留一万军马,交予徐王妃、世子朱高炽等人防守北平。李景隆的目标是直捣北平城。朱棣前脚刚走,李景隆就来了。


李景隆将数十万军马分成三部驻扎:一部筑垒于北平九门,日夜攻城;一部东去攻打通州,防止通州守军与北平相呼应;还有一部分主力集结于北平至通州的郑村坝,以待朱棣回师。


北平九座城门攻守激烈,其中的彰义门差点就被攻破,据说因为李景隆为了贪功,令负责攻城的瞿能父子停止进攻,以待大军同进,结果错失良机,给了城中燕军喘息的机会,再无攻破的可能。


李景隆面对万余人坚守的孤城,数十万大军竟久攻不下,这让他感到束手无策。再加之,每每深夜时分,城中燕军又常出城偷袭城外营盘,搞得李景隆只得后退,小心防范,北平的攻守一度陷入胶着的状态。


郑村坝当了逃兵

朱棣顺利从宁王朱权借得精兵,兵力已达三十余万,足以与朝廷抗衡。他在得知北平的胶着战况后后,便班师回北平,火速率师入关,迫使李景隆分兵,以此缓解了北平的军事压力。但大军入关后却迟迟不进,李景隆不知燕军何时到达,因而只能昼夜戒备,不敢放松。


朝廷军队从南方而来,李景隆北伐正好赶上北方冬季的严寒,军队战斗力锐减,再加上要昼夜不敢放松,竟而转逸为劳。而朱棣此时缓慢行军,却是转劳为逸,这样一来,燕军还未交战就已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最终,双方在郑村坝展开了一场厮杀,其状况相当惨烈,数十万人马在冬季寒冷的荒坝上进行着一场殊死搏斗,从午时一直战到黄昏,才各自收营。在这场厮杀中,燕军虽然占据了优势,但却并未取胜。


李景隆本就是贵族之家的纨绔子弟,并非值得倚重的大将,他从未经历过如此艰难凶险的恶战,燕军的强悍,初战的不利,士气的低落,严寒的天气,眼前的一切困境都让这位娇生惯养的皇亲打起了退堂鼓。


于是,他下令连夜拔营逃往德州。可怜那苦苦围攻九门的将士并不知道主帅已逃,直到朱棣在他们背后突然出现,北伐将士腹背受敌,苦战两天后被迫撤走。北伐的数十万大军,就这样溃散于李景隆手中。


收到战报的黄子澄,因怕承担责任,向建文帝隐瞒了兵败的消息,并谎称李景隆在北平大获全胜,因天寒地冻难以用兵,退往德州休整,待来年春天再战。建文帝十分高兴,封李景隆为太子太师。


就这样,原本是一对为君分忧的文臣武将,一转身就变成了一对双簧演员,把文弱的建文帝骗得团团转,错失战机,给了朱棣更大的生存空间。


从大宁借兵到回师北平的这场大战,是朱棣起兵以来的一次真正转折点,他不仅是获得了胜利,关键的是在军事实力上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北平之战取胜后,燕军逐渐走向转守为攻的态势。


白沟河大决战再败

李景隆溃逃后,一冬无战事,但朱棣并没有丝毫懈怠,除了加奖立功者,还不断地给建文帝施加压力,写写恐吓信。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在建文帝的不断催促下,李景隆又再次集结了六十万人马,从德州出发,准备再与朱棣决一高下。


在决战前,李景隆先派出高巍去当说客,力求和平解决此事,并要求朱棣要恪守为臣之道。朱棣自然不予理会,李景隆倒是热心,一再写信给朱棣劝降,还说尚书齐泰、太卿黄子澄已被革职,意思是朱棣“清君侧”的口号也就站不住脚 了。


李景隆议和不成,只好等待大战了。早在二月时,朱棣就佯攻了一次大同,其目的自然是引诱李景隆出关救援,李景隆果然中计,行至半路,朱棣却由居庸关又返回了北平,并不与之交战。而李景隆的军队空奔波一场不说,仗未打,不少将士已被冻伤。


建文二年四月初一,李景隆率军从德州北进,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率军自真定北进,约定会师于白沟河。


四天后,朱棣率军出北平南下。二十日,燕军渡过拒马河,驻营于苏家桥。事实上,对于这场人数不对等的大战,朱棣并不占优。朝廷军中也不是没有悍将,比如平安、郭英、吴杰、瞿能父子等大将,都不是等闲之辈。


但问题就出在主帅上,双方第一日在白沟河战到天黑,朱棣并没占到便宜,反而是险象环生。待到第二日再战,李景隆并未有任何战术策略,依旧要和朱棣拼刺刀。朱棣勇猛是真,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燕军逐渐陷入敌众我寡的漩涡,尽管有次子朱高煦来救援,但要想反败为胜,除非天降神兵。


然而天意真的出现了,就在双方相持不下时,一阵狂风将李景性的将旗折断,朝廷方面失去了指挥,将士们不知所从,攻势顿时锐减。朱棣抓住机会,绕至敌军北后,乘风作乱,烧了李景隆的大营,军中大乱,人心涣散,战局发生逆转,燕军越战越勇,李景隆方面全线崩溃,纷纷败退。


李景隆又退回至德州,但朱棣并放松,至五月攻入德州,李景隆在燕军到达前就跑出了德州城,奔走到了济南。德州是李景隆北伐的大本营,城内堆积如山的辎重尽为燕军所得,朱棣顺势南下,一路势如破竹,直指济南。


五月十六,朱棣率师攻抵济南城下。李景隆后中尚有余众十数万,完全可以据城迎战,但他早已是惊弓之鸟,全无斗志,临阵指挥混乱,再次大败于燕军之下。而李景隆则又一次选择了逃逸,于是济南城被燕军团团围困。


李景隆在白沟河大败后,被不少忠义之士上疏揭发其罪,再次逃遁济南后,早已尽失人心。然而对于李景隆的溃逃,建文帝却出于亲情没有治罪于他。


不过,朱棣在济南的战事并不顺利,济南城在铁铉、盛庸等人的坚守下,固若金汤,之后的朱棣接连吃了济南、东昌之役的两场败杖,军队势气也大挫。不过他顶住了压力,拿下了藁城之战,扭转了败退的局势。


建文三年(1401年),尽管朱棣率军奔突的三年,所战亦多胜,但所得城池有限,真正能够久据还是仅有北平、永平、保定三城而已。


就在此时,明朝的宦官登场了,宦官给朱棣带来了运气,也给明朝带来的晦气。朱棣从宦官口中得知“京师空虚可取”的消息,谋臣们都认为这是不可坐失的良机。


于是,建文三年(1401年)十二月,朱棣在北平誓师南征,果然在建文四年迎来了金川门之变,这个大礼也是李景隆送的。


金川门之变

朱棣的南下之路也没有多顺畅,期间遭遇了朝廷悍将们的猛烈慰问,比如平安、何福等悍将。再加之北方人南下,遇到了南方暑湿熏蒸的气候,不适者众多,不少将士身染疾疫,斗志不振。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产生了回师的念头,然而对于朱棣来说,此时已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如若不能尽快击溃朝廷大军的阻截,恐怕直取京师的计划就会落空。


朱棣再次顶住压力,击败了朝廷悍将平安,使另一名悍将盛庸处于孤立的处境,而朝廷已再无人可用了。随着扬州、高邮、通州、泰州相继降陷,建文帝只能幻想着与朱棣议和了。


朱棣自然是不愿意的,之后盛庸也没敌过这支亡命之师,退守长江南岸的高资港,关键时刻,朝廷总领舟师防江的右军都督佥事陈瑄投降。陈瑄的叛变给了建文朝重重的一击,长江天堑变通途,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燕军了。


就在燕军兵临城下之际,李景隆又再次被建文帝派上了用场,命他领着一帮再次前去议和。李景隆见了朱棣,话都说不全,自然是无功而返。


明朝的京城应天是当年朱元璋的起家之地,前后经营达数十年之久,城墙高大坚固,有内城外城,城中亦有不少京卫军士,如若指挥得当,全力固守,也够朱棣喝一壶的。但此时的应天城早已人心涣散,混乱不堪,根本没人主持调兵遣将之事。


朱棣原本以为攻城要费些力气,哪知得到线报却说城内并无防备,不由大喜,于是全军出动,挺进京城。


金川门是京城北面靠西的一座外城门,而负责守这座城门的就是李景隆。李景隆对建文帝已毫无指望,为了苟且求生,等到燕军来到金川门时,便开城投降了。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南京城陷,建文帝下落不明。六月十七,朱棣登基称帝。


对于朱棣的成功,李景隆是有功劳的,不少人都笑称李景隆是朱棣的卧底,一而再,再而三的为朱棣“效力”。所以,朱棣对于李景隆也不薄,明成祖时期,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增加岁禄,列于群臣之首。


明成祖上位之后,开启了追杀奸党的工作,一直持续了二十年之久。在此期间闹得人心惶惶,所谓的奸党,实际都是建文帝时代的忠臣。就在这场追杀奸党的运动中,李景隆作为前朝旧将也没逃脱厄运。


永乐二年(1404年),他被杀红眼的左都御史孙瑛弹劾,说他图谋不轨,多置庄院田产,蓄养佃仆,其心难测。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至永乐末年去世。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尽管李景隆也明里暗“帮”了朱棣不少忙,但最终也没能逃出朱棣的猜忌之手,这大概也是后人对朱棣风评不好的原因之一吧。

点赞3、广州市 网友:不讨喜

靖难之役,朱棣取胜,建文帝朱允炆兵败身亡,一说为不知所终,不管怎么说,都不是好结果,而朱允炆丢失皇位和江山,跟两个人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分别是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率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危急时刻,朱允炆阵营不仅没有阻止叛军,还出了两个大叛徒,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叛军入城,于是,南京城破。

朱棣的燕军进入京师之后,南京城内的皇宫随即起了大火,当大火被扑灭之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的尸体,已经面目全非,无法辨认,有的太监说,被烧死的人就是皇帝和皇后,还有太子。

就这样,朱棣即位,当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关于朱允炆,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他从皇宫中的地道逃走了,隐居当了和尚,当然,这种说法不太可信,京师陷落,整个城池都被燕军占领,就算皇宫里有地道,地道能通多远?能通到城外吗?就算能通到城外,城外也有朱棣的燕军把守,插翅难飞。

所以,很有可能朱棣的燕军故意趁乱放了一把火,把朱允炆和太子等人烧死,给朱棣登基铺路,否则,朱棣怎么登基?说不定就是朱棣派人故意放的火。

那么,值得注意的是,打开金川门,迎接叛军入城的李景隆下场如何呢?

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是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死后,李景隆袭爵。史书记载,李景隆喜欢读兵书,举止雍容,也算是一表人才。李景隆被授左军都督同知、太子太傅。

建文帝即位后,李景隆参与削藩行动。靖难之役时,李景隆被任命为大将军,率军征讨燕王朱棣,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兵败,损失数十万大军,元气大伤,被召回朝中,李景隆打仗不行,整个一大草包。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打过长江,直逼京师,建文帝忧心忡忡。方孝孺要求诛杀李景隆,建文帝没有同意,反而命李景隆与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到燕军那里请和,愿意划江而治,朱棣拒绝了。不久,燕军到了金川门。李景隆与谷王朱橞打开城门投降,迎接燕军入城,南京陷落。就在此时,皇宫中突然燃起熊熊大火,建文帝不知所终。

《明史 李景隆传》记载:燕师渡江,帝旁皇甚,方孝孺复请诛景隆。帝皆不问。使景隆及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割地请和。燕兵屯金川门,景隆与谷王橞开门迎降。

《明史 恭闵帝纪》记载:乙丑,燕兵犯金川门。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也就是说,导致南京失守,李景隆和朱橞是罪魁祸首,不战而降。

那么,李景隆后来下场如何呢?

朱棣即位后,自然要赏赐功臣,李景隆因为献城有功,被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增加岁禄,位列群臣之首。

《明史 李景隆传记载》: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

当然,李景隆位列群臣之首,朱棣手下的其他的大臣都是不服的。

李景隆好日子没过多久,后来也栽了,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朱橚揭发李景隆在建文年间受赂。刑部尚书郑赐也弹劾李景隆谋为不轨。

一开始,朱棣没有追究李景隆,后来,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人再次弹劾李景隆,称他与其弟李增枝阴谋叛逆,这一次,朱棣坐不住了,俗话说,三人成虎,朱棣遂下令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不许他上朝,让他赋闲在家,也就是说退休了。

不久,礼部尚书李至刚上疏弹劾李景隆和李增枝多立庄田,蓄养数百奴仆,意怀叵测。朱棣剥夺了李景隆的爵位,将他与其弟以及妻、子数十人软禁起来,并抄没家产,后李景隆郁郁而终。

自古以来,叛徒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点赞4、运城市 网友:蔡晴若

1402年六月,被建文帝“以肺腑亲任”的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朱棣的燕军一拥而入,南京城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朱棣终夺得帝位。

开门有功,李景隆被承认有“默相事机之功”,授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

而且,每有朝廷大事,李景隆都以班首主议,搞得那些跟随朱棣出生入死的靖难功臣羡慕嫉妒恨。

然而,李景隆想不到的是:朱棣不过是在榨取他最后的剩余价值,当他的剩余价值被榨干后,就会被无情地扔到一边。

独一无二的待遇

朱棣承认李景隆“默相事机之功”,算是给李景隆正了名:小李不是饭桶,只是战斗在敌人心脏的地下工作者。所以,他败得越惨,说明他越厉害!

而“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更是独一号的功臣。

古代的功臣称号是有讲究的。

当年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一般授予“开国辅运”推诚武臣;随朱棣靖难的功臣,一般授予“靖难辅运”推诚武臣,而没有其他功臣,一般授予“奉天翊运”推诚武臣的称号。

“奉天辅运”,是李景隆“专属”称号。

其实,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莫名其妙的表现,确实可疑之处甚多。

李景隆虽是以功臣之子出道的,但他毕竟是能使“太祖数目属之”,得到朱元璋的关注,并与徐辉祖、蓝玉一起参与过多次军事行动。

能被朱元璋另眼相看,总是有几把刷子的。

而在建文朝,他假托备边,以突袭之法进入开封,搞定周王,也是干净利落。

他或许不具备统领数十万大军的才能,但也绝不是饭桶。

可是,在与燕王交战时,其表现却饭桶得莫名其妙。

所以,建文群臣请求诛杀李景隆时,说他“怀贰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此,朱棣对李景隆的封赏,也是很讲究的。

李景隆毕竟没有跟随朱棣出生入死,所以不是“靖难辅运”,但他也和一般“识时务”而降的投诚者不一样,所以也不是“奉天翊运”。

李景隆或许真的有功,但能够“以班首主议”,位在靖难功臣之前,就绝对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了。

朱棣,另有深意。

李景隆的“剩余价值”

朱棣攻破南京,最后靠的是一波长驱直入,直捣黄龙。

虽然朱棣攻破南京,夺得帝位,但全国大部分地区、大部分卫所、军队,仍然为建文旧臣旧将所掌握。

如果不能迅速安定这些旧臣、旧将的人心,这些人坚决反抗朱棣,那么,天下将大乱,战事的结束还遥遥无期。

尤其是:建文失踪了,但毕竟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冒出来。

如果各地未归附,而建文又冒出来领导各地,那靖难之役就更是远远还没有结束了。

因此,想办法安定人心,将攻取南京的战役胜利转换为夺取全国政权的战争胜利,是此时朱棣的第一任务。

厚待投诚者,显然是安定各地人心,顺利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必须。

所以,朱棣一面以极其残酷的方式诛杀坚决不降的方孝孺等人,一面又采取各种措施拉拢人心。

他一夺位,就赏赐诸王,恢复被建文所夺的诸王旧封,并给诸王的未婚世子、郡主选择婚配对象,大宴诸王,“以示手足之情”,消除诸王戒备,争取诸王的支持。

同时,他对李景隆、耿炳文等老对手,依然给予厚待,依然任其亲戚子弟以高官厚禄。

李景隆,不光是功臣之子,更是建文帝“肺腑亲任”,也曾是率几十万大军与之交战的敌手,厚待李景隆,毫无疑问是朱棣安定人心、稳定局势的重要环节。

李景隆独特的身份和知名度,正是他最后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被用尽

稳定人心,拉拢人心,只是朱棣实现对全国统治的第一步。

实现对全国统治后,朱棣更需要巩固其统治。

只有将全国的军队,都以“自己人”把握,才可能实现稳固统治。

因此,朱棣在初步稳定形势后,立刻进行了大幅度的人事调整。

他将参与“靖难”和“劝进”的将领破格提拔,将建文时期被贬的将士恢复原职或升职,将反对其登基的武官处分。

兵部尚书、侍郎,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督同知;派驻地方的各个都司、行都司、中都留守司的指挥使、都指挥同知、留守使,以及都司、行都司和留守司下辖的卫所级武官全部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从他建文四年六月登基开始,到当年年底,调整基本上完成,朱棣迅速稳定了全国各地的军队,通过他的亲信将领控制了全军。

此时,李景隆等人的“剩余价值”已经用尽了。

无情抛弃

“剩余价值”被用尽,李景隆被抛弃的时候也就到了。

永乐二年开始,一波密集的打击开始了。

首先是周王朱橚上书,说他在建文时曾“至邸索赂”,而刑部尚书也说他“包藏祸心,畜养亡命,谋为不轨”。

朱棣不加追究。

很快,朱能等人又上书,说他和弟弟李增枝阴谋叛逆。

朱棣削其功臣称号,不许他上朝面君,要他以国公爵在家赋闲。

很快,礼部尚书又表示:李景隆在家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礼。李增枝畜养数百奴仆,居心叵测。

朱棣遂剥夺其爵位,将他和家人一起软禁。

很短的时间内,一波密集的打击。

这些“罪证”,或是很多年前建文时期的事情,早不说,拖到这时候来说;或是“畜养奴仆”、“广增田庄”这种在功臣之家常见的事情,或是“谋为不轨”、“居心叵测”这种“诛心”之论。

显然,这都是些“莫须有”的罪名。

有没有罪不重要,要你滚才是真的。

李景隆一开始很不服气,“绝食十日”抗议。

你抗议你的,朱棣理都不理。

没办法,李景隆认怂,一直活到了永乐末年。

并非个例

李景隆的遭遇,并非个例。

在李景隆出事的两个月前,另一位曾与朱棣刀枪相见的大将,耿炳文自杀了。

耿炳文没有参与迎接朱棣,不过,朱棣入南京之初,仍然没有为难耿炳文。

相反,耿炳文的三个儿子,仍然担任前军都督佥事、后军都督佥事、尚宝司卿等要职。

等到朱棣安顿好形势,很快就有人参:耿炳文的衣服、器皿有龙凤,逾越制度。

耿炳文看得通透,懒得争辩,自杀了。他的三个儿子也被牵连杀害。

一年前,另一位靖难时的抗燕大将盛庸也自杀了。

朱棣称帝后,盛庸投降。朱棣以他驻守淮安,并亲笔写信,要他抚兵安民。

大约是认识到朱棣终不把自己当自己人,盛庸后来自己辞职了。

辞职也不行!很快,他得到了“心怀怨恨,图谋不轨”的指控。

都无权无势了还“图谋不轨”?盛庸懒得争辩,自杀了。

与李景隆一起去燕王军议和的茹常,结局也类似。

朱棣入南京之初,亲自向茹常咨询大事,仍以其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并封他为忠诚伯,又以其子为秦府长安郡主仪宾。

当然,虽然任他为兵部尚书,朱棣是不可能真心想让他管兵部这样的关键部门的,朱棣立马派他去营建郡主府地。

他完事回朝,立刻因不送赵王之罪被遣送回家。然后,又因其不遏谷王、违背祖制等莫名其妙的罪被下锦衣卫狱,茹瑺不胜其罪,自杀了。

到最后,朱棣迫害前朝旧人时,连罪名都懒得罗织了。

平安,曾与朱棣大战,不过后被朱棣所俘。

被俘后,朱棣特意选精兵带他回到北平,并特意嘱咐朱高炽善待他。

朱棣称帝后,任命他为北平都指挥使,很快又加为行后府都督佥事。

可能太忙,朱棣一时把平安忘了。

永乐七年,朱棣看到北平官员名录时,随口说了一句:平保儿还在世吗?

平安知道是什么意思,识趣地自杀了。

没等迫害就自杀,算是明智的,他的儿子得以袭其官职。

看来,“先格外重用”,以拉拢人心,“后罗织罪名迫害”,清其出局,是朱棣的惯用手段!


朱棣先是给与李景隆格外的特殊待遇,以安定人心、稳固形势。

形势基本稳固后,朱棣需要将自己的心腹安排于关键岗位,遂一脚将李景隆踢开。

一拉一踢间,帝国实现了平稳过度。

李景隆,却可悲地成了“棋子”!

当他被软禁在家中渡过悲惨晚年时,不知他会不会想起建文帝。一个曾“以肺腑信任”他,委托帝国命运于他,并最终被他所背叛的帝王。

李景隆的罪名或许是“冤枉”的,但他得到这样的结局,一点也不冤!

点赞5、增城市 网友:清泪湿颜

李景隆的下场要算是好的,非常好。

古代的人,讲究“福荫子孙”,才对得起列祖列宗。

李景隆做到了这一点。

他的儿子历史没有记载,可是他的曾孙李璇“世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使。

朱棣这个人残暴好杀。

建文帝的旧臣齐泰全家除了一个六岁儿童外,全部被虐杀。

黄子澄全部族人不分老少一律斩首,姻亲全部充军。

方孝孺被杀十族,方孝孺在狱中的时候,每逮到他的一个亲戚,都要把亲戚带到他面前告诉他,你害死了你这个亲戚。后全部被虐杀。

铁璇被割掉耳鼻,割了身上的肉,烤熟了,塞入铁璇口中,问:“好吃不?”

户部侍郎卓敬,礼部尚书陈迪,刑部尚书暴昭,左佥都御史景清,右副都御史练子宁,茅大方,监察御史高翔,编撰《永乐大典》的解缙等等很多人全部虐杀!

就连朱棣的姐夫殷梅,因为是亲戚,朱棣竟然派人制造事故,把他挤落水中淹死了。

有人计算过,朱棣进入南京之后,大概虐杀了三千多名建文帝的旧臣。

以上的人都对不起子孙。

虽然他们被史书褒扬,后人敬仰!

一定无人愿意做他们的儿孙亲朋。

李景隆全家都活的好好的,代代富贵。

就因为他打开了南京城门投降了。

但是,建文帝的内阁首辅解缙也是投降了的啊!被冻死!

各种迹象看起来,李景隆应该是建文帝的间谍。

不是间谍,起码也是被收买了的建文帝一方叛徒。

按说,朱棣和李景隆的第一仗,怎么看也应该是李景隆胜的,朱棣往南打,李景隆驱兵直进,几十万大军围住北平城。

北平城是朱棣的老巢。

围魏救赵,攻敌必救,围点打援,李景隆的战术是正确的。

一度,李景隆的手下大将都督瞿能甚至打下了北平一座城门,把住了城门等着后兵一拥而入。

然而,李景隆下令——撤退。

“当年明月”说,这是因为李景隆妒贤嫉能,不想让瞿能立功,他要亲自攻城!

不对。

李景隆并没有攻城,他又给了北平城一个夜晚修好了城门,泼上了冰水。

李景隆一开始准备的应该就是围而不打,把南方的主力部队领到北方游玩,以让南方之地任朱棣作为。

李景隆叛变了。

朱棣知恩图报,对李景隆很好,能给的都给了。

朱棣登基之后,李景隆功赏第一,群臣之首。

群臣不答应,一个无能降将,凭什么做第一?

朱棣说:“我说他第一就第一。”

维护至极。

群臣开始疯狂的攻击,到最后,连李景隆兄弟二人造反的证据都被制造出来,呈到了朱棣面前。

“陛下,李景隆兄弟要造反。”

以朱棣的狠毒,连自己姐夫都杀,应该杀人了吧?

朱棣把李景隆叫到跟前说:“你别和他们斗了,他们人多,太闹腾了,你安享晚年去吧!”

以国公之爵赋闲在家。

后来,李家兄弟大概有点持宠生骄,因为政治上不能作为了,开始“广治田产”,“养奴蓄婢”,其实就是抢人家土地,霸占人家男女人口。

又被告到了朱棣面前。

依然是污蔑李景隆造反,称李景隆养奴蓄婢是蓄兵,一如皇上您当年在燕王府大肆买奴仆,广治田产是继续经济力量。

残暴狠毒杀人无数的朱棣依然没有大开杀戒。

仅仅剥夺了李景隆的爵位,软禁了起来,养了他一辈子。

一如蒋介石养张学良,养孙立人。

“恩养”。

点赞6、朔州市 网友:ㄣポ葉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世人只知建文帝,无人识得明惠宗。明朝灭亡后,南明小朝廷弘光帝给建文帝上庙号“明惠宗”。作为大明的第二任天子,等个庙号一等便是 200 多年,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明太祖朱元璋)

建文帝朱允文为太子朱标之子,朱元璋之孙。1398 年,朱元璋驾崩, 21 岁的建文帝即位,在位 4 年。早年丧父,即位后又和叔叔朱棣玩命,建文帝也着实是个苦命之人。

怎么评价建文帝呢?上台后,建文帝轻徭薄赋,尊重文士,裁撤冗员,刑法宽松,改变了朱元璋一贯严厉的行事作风,史称“建文新政”。但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便是削藩,周王齐王代王岷王先后落马,湘王更是吓的直接引火自焚,一切似乎很顺利。但 1399 年朱棣揭竿而起,开启了“靖难之役”,一切将从此不同。

(一代名将李文忠)

在与朱棣较量的三年中,建文帝最终失败,原因很多,而李景隆是无法绕开的一个人物。

李景隆的知名度虽不高,但来头却很大。古时一旦新的王朝建立,皇室与功臣之间的政治联姻便是一种常规操作,比如常遇春之女为朱标的太子妃,徐达长女为朱棣的燕王妃,也就是后来的徐皇后,蓝玉之女为蜀王妃。但李景隆的血缘却更有渊源,更加高级!

朱元璋的二姐嫁给了一个叫李贞的人,李贞之子便是朱元璋的外甥,一代名将,曹国公李文忠,李景隆便是李文忠的长子。按辈分来说,朱元璋是李景隆的舅老爷,算是本家。

朱元璋出身贫寒,亲戚朋友基本上都是穷鬼,唯独这二姐夫家颇有余粮。李贞为人友善,经常接济朱元璋,所以朱元璋对二姐夫一家的感情是特别的。李文忠 12 岁时母亲去世,李贞便带着李文忠前去投靠已经起兵的朱元璋。朱元璋将李文忠视为己出,耳濡目染,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李景隆 剧照)

1384 年, 45 岁的李文忠英年早逝,两年后,李景隆袭爵曹国公。李景隆经常奉旨出去练兵,很受朱元璋的赏识和器重,据说李景隆这个名字也是朱元璋起的。这种与朱家的特殊关系,注定李景隆会干出一番大事,只不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1398 年, 70 岁的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1399 年,燕王朱棣起兵,首先与朱棣对战的南军统帅为明朝功臣耿炳文,在真定一战中被朱棣所败,耿炳文被撤职。黄子澄等一干朝臣推荐李景隆为南军统帅,从此李景隆走向战场,试图复制他父亲李文忠的丰功伟绩。

前文说过,李景隆很受朱元璋的器重,因为这小子不但身出名门,与朱家关系密切,而且身材雄伟,饱读兵书,滔滔不绝,颇有将才之风。只是时人忘了战国时期也有个叫赵奢的名将,他的儿子同样胸怀韬略,那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李文忠的功绩高于赵奢,但他的儿子李景隆同样走上了赵括的道路。

(明成祖朱棣)

李景隆身为南军统帅,朝廷大将军,率军五六十万与朱棣对战,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两次大败,丢盔卸甲,建文帝不得已将李景隆召回南京。朝臣多有上书建议诛杀李景隆,建文帝不许。

1402 年,朱棣跨过长江,建文帝十分忧惧,稀里糊涂地派李景隆等向朱棣求和,朱棣不许。朱棣兵临南京城下,镇守南京金川门的李景隆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史称“金川门之变”。最终建文帝一把大火,将自己连同宫殿烧的一干二净,李景隆成为压垮建文帝的最后一根稻草。

朱棣即位后,李景隆也很受重视,位列百官之首。但一个降降有这么高的待遇,其他朝臣自然不服,于是各路王公贵族朝廷官员纷纷上书弹劾李景隆,贪赃枉法,收受贿赂,蓄养死士,图谋不轨等等,大明初期就是这样,也没什么奇怪的。

其中有一个跳的最欢的便是周王,建文帝当年削藩时,有人举报周王谋反,建文帝派人去开封包围周王府,并将周王一家带回南京,贬为庶人。这个人便是李景隆,正所谓冤冤相报,因果循环。

(李景隆夫妇)

一方面朝臣再三再四上书弹劾李景隆,另一方面朱棣内心深处可能也并不待见李景隆这种做派,于是将其去职夺爵,李景隆及其弟李增枝以及其妻子数十口被圈禁,并抄没其家产。

李景隆作为高级囚徒,在朱棣一朝一直被圈禁,直至永乐末年方才去世。其弟李增枝于 1448 年正统年间才获得自由,做了 40 多年的牢。但李家并没有绝后,其曾孙李璇还曾成为明朝的大特务头子——锦衣卫指挥使。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