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选一个腿脚不便的儿子继位?
1402年,被南军击败的朱棣,给赶来支援的次子朱高煦开了一张史上最大空头支票:“努力,世子身体不好!”
当时,朱棣已经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请求,并将大军陈兵于浦子口,准备从这里渡江后攻击南京城,对朱允炆发起最后的总攻。
然而,让朱棣没想到的是,一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手下将士,在这一次攻击中却遭遇了顽强的抵抗,不但没有实现速战速决的设想,反而被盛庸指挥的南军给击败了。
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这次败仗着实让朱棣措手不及,他没想到胜利已在眼前,却遭遇了盛庸如此顽强地抵抗。
更要命的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朱棣大军来势汹汹,可由于几年来长途奔波、征战不断,将士们早已身心疲惫,朱棣大军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程度。
这次败仗之后,很多将士都不想再打了,甚至有将士进言,希望撤军休整,待大军恢复战力之后,再跟随朱棣挥师南下。
其实,此时的朱棣也陷入到两难的境地之中,虽然胜利近在咫尺,可他也知道手下的将士,已经到了极限,如果继续进攻,万一僵持起来,那整个大军都有可能会崩溃瓦解。
可如果退,又谈何容易,自己虽然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但任谁都知道自己是在造反,如果给了朱允炆喘息之机,那自己接下来恐怕没有一丝胜算。
就在朱棣左右为难之时,朱高煦率军赶来支援朱棣,这可把朱棣高兴坏了,望着朱高煦带来的虎狼之师,朱棣不禁脱口而出:“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奋勇再战!”
可以说,朱棣此时说的绝对是心里话,他确实没有精力再战了,然而说出这句话后,朱棣就后悔了,生性多疑的朱棣,绝不愿意在别人面前亮明底牌,哪怕那个人是自己的亲儿子。
然而,朱棣此时确实需要朱高煦奋勇向前,可怎么让朱高煦心甘情愿地打头阵呢?朱棣沉思片刻就有了主意,他拍了拍朱高煦的后背动情地说:“努力,世子身体不好!”
世子就是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朱高炽虽然是嫡长子,但他长得非常胖,胖到什么程度呢?据说走路的时候,得有两个人搀扶,否则走两步就气喘吁吁的,根本没法长时间自主行走。
而且,朱高炽还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他是一个瘸子,据说出生后就瘸了,后人猜测是得了小儿麻痹症。
所以,朱高炽这样的人,根本没法舞弄刀枪棍棒,他平日里也只是读一些诗书,整体表现资质平平,为人非常忠厚老实。
但尽管如此,朱高炽也是嫡长子,而且在这一次朱棣起兵造反时,虽然没有带朱高炽出征,但朱高炽奉命留守北平时,却创造了以一万将士抵挡住南军李景隆五十万将士合围的壮举。
正是因为朱高炽守住了北平城,才稳定住了朱棣的大后方,可以说朱高炽的作用非常明显,而且朱高炽性情温和,善于抚慰将士,深得人心。
对比来看,朱高煦虽然高大威猛、英俊潇洒,又擅长指挥军事作战,可他只是朱棣的嫡次子,从古代礼法来讲,他无论如何也是争不过朱高炽的。
但朱高煦其人极具野心,他知道如果父亲朱棣打赢了这场战争,那就会问鼎天下,登基为帝,而他和哥哥朱高炽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个太子。
其实,在朱高煦的内心中,一直瞧不起自己这个哥哥,他认为哥哥肥头大耳的,还是个瘸子,根本就是一个废人,没有资格与自己争。
但精明的朱高煦也知道,一个“嫡长子继承制”就把他拦得死死的,除非朱棣力挺他,否则只要哥哥朱高炽不死,他就很难越过哥哥成为太子。
不过,现如今朱棣颇有深意的这句“世子身体不好”,对于朱高煦来讲,无疑就是朱棣的表态,相当于传位指令,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好好表现,就一定会成为太子。
因此,听了朱棣这句话后,朱高煦热血沸腾,他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全力以赴攻打盛庸,在朱高煦看来,此时已经不是为父亲打仗了,一切都是在为自己打天下。
还别说,在朱高煦的拼命攻打下,盛庸真的没顶住,朱棣大军很快就成功渡过长江,来到了南京城下,朱棣也顺利地登基为帝了。
可朱棣成为皇帝后,并没有兑现当初的诺言,他仿佛把曾经说过的话忘记了一样,对此闭口不提,朱高煦虽然非常着急,但也不敢直接去问。
直到此时,朱高煦才意识到自己的父亲比谁都厚黑,而且当初说的那句话,虽然表面上看,是要把太子之位传给他,但如果细品的话,这里面就非常有意思了。
因为,朱棣当时虽然说,世子身体不好,让朱高煦努力,但并没有明确说要传位给他,其实一切都是暗示,换句话说,都是你朱高煦自己想象的,你非要那么理解,为父也没有办法。
碰上这么会耍无赖的父亲,朱高煦也是没有办法了,不过朱棣虽然不再提当初那句话,但朱棣也没有立即将嫡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也就是说,朱高煦同样有机会,只不过这次要重新竞争了。
1404年,也是永乐二年,这时候已经稳固皇位的朱棣,终于把立太子提上了日程,其实直到此时,朱高煦依旧认为自己的机会非常大,而且朱棣似乎也更钟情于他。
当时,几乎所有武将都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原因很简单,朱高煦是他们的好战友,战友将来上台后,自然能捞到实惠。
不过,与此相反的,几乎所有文臣都支持立朱高炽为太子,原因也很简单,朱高炽文化底蕴非常高,懂读书人、更懂文臣,和文臣的关系也好,这样的人上台后,文臣自然能获得重视。
其实,自古以来就一直有一个鄙视链,虽然武将一直认为没有自己就打不下江山,更守不住江山,天天牛哄哄的,可文臣却把这些武将当作莽夫,认为他们根本不会治国。
这时候,武将就对朱棣说,朱高煦擅长征战,特别是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太子。
文臣一听不乐意了,你们要非得说“靖难之役”,那朱高炽还在这期间组织了“北平保卫战”呢!没有朱高炽的坚守,你们连大后方都没了,拿什么继续打仗?
而且,文臣还提到一句让所有人都无法反驳的话,文臣说从历史的经验看来,如果不立嫡长子,国家很容易产生大乱。
就这样,文臣和武将僵持起来,朱棣一时之间也没了主意,于是他就私下里把几个重臣逐一找过来征求意见。
不过,他们去了之后,大多还是之前那套说辞,没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也把朱棣搞得是心烦意乱。
这时候,内阁首辅解缙的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话说当时朱棣私下召解缙入宫后,开门见山地问解缙,应该立谁为太子。
解缙立马说,应该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然后就又重复了一遍之前那套说辞,朱棣听后沉默不语,因为他此时已经有点中意朱高煦了。
一来他之前在战场上许过诺,二来朱高炽确实身体不好。其实,当年战场上,朱棣对朱高煦说的话,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发自肺腑的真话。
但这时候,解缙却用三个字改变了朱棣的想法,解缙说:“好圣孙!”听了解缙的话后,朱棣眼前一亮,与解缙相视一笑后,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
所谓“好圣孙”,指的就是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据说在朱瞻基出生后,朱棣见到这个孙子第一眼时,就觉得朱瞻基脸上一团英气,非常像自己,为此他高兴地说:
“此乃大明王朝之福也!”
可以说,朱棣当时非常喜欢这个孙子,因此解缙提到“好圣孙”后,朱棣立即改变了之前的想法,因为只有立朱高炽为太子,自己心中的“好圣孙”才有接班的机会。
很快,朱棣就让解缙撰写立储诏书,昭告天下,立朱高炽为太子,而在“靖难之役”中的大功臣朱高煦则被封为汉王。
至于,后来朱高煦不服太子朱高炽,然后各种作死,最终被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所杀,就是后话了,与我们今天的问题无关,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以后有机会单独说。
综上所述,朱棣选择让腿脚不便的儿子朱高炽继位,一来这个儿子宅心仁厚,能成为明君;二来有“好圣孙”朱瞻基神助攻,影响了朱棣做决定。
其实,总体来看,朱棣在“靖难之役”的关键时刻,对朱高煦说的那句“世子身体不好”,其实就是给朱高煦开了一张空头支票,为的就是让朱高煦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帮他打赢盛庸。
至于,打赢之后是否兑现这张支票,那就要看朱棣的意思了,我们不知道,朱高煦后来有没有找过朱棣,要求兑现这张支票。
不过,就算朱高煦去找朱棣,朱棣也有话说:“没错,我当年说过这句话,可没说要立你为太子啊!那都是你自己想象的。”
看到这里,大家有可能会说,朱棣真是厚脸皮,那么明显的暗示,过后都不承认了。不过,大家细想一下,在工作中,我们遇没遇到过这样的领导呢?
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大家对朱棣的做法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下一篇文章更精彩,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永乐大帝朱棣,皇位得之不易,为什么选了又胖又残疾的儿子继位?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高炽登基为帝,只是在位时间很短,也只有一年。朱高炽长相很一般,还肥头大耳,另外朱高炽腿脚有问题,也许曾得过小儿麻痹,行走的时候需要有人搀扶。
其貌不扬、身有残疾的朱高炽,最终却被朱棣立为太子,几经曲折之后,朱高炽还是继承大统。为何英明神武的朱棣偏偏选择朱高炽作为继承人呢?
第一个原因:嫡长子继承制
自古封建王朝都大多以嫡长子来继承皇位,对于皇室来讲,嫡长子就是皇后的长子,从商朝开始,这个宗室制度就流传了下来。在明代,祖宗家法还是很有一席之地的,皇帝是一朝天子,但立太子问题上,很多大臣也会参与其中。
甚至大臣们会以立太子事宜为己任,一旦皇帝在继承人问题上有分歧,雪片般的奏折就会飞到皇帝的办公桌前,也会令皇帝不堪其扰。在考虑继承人问题上,朱棣主要考虑的就是立嫡长子朱高炽,这个在明面儿上最靠谱,哪怕朱高炽有残疾,立他为太子有理有据,大臣们也会认同。
第二个原因:朱高炽有战功
朱高炽曾经坚守北平城,成功抵御李景隆的进攻!
朱棣得位不正,他几乎是仅有的,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特例。不过哪怕杀掉再多的建文旧臣,也无法掩盖其篡位的事实,这就像是一场豪赌,朱棣则赢得了赌局。而对于靖难这场战争,不仅是朱棣的夺位战,也是朱棣儿子们的权力争夺战。
最终朱棣会死,那他的儿子中的一位就能得到皇位,想来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很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建文元年十月,朱棣率兵出北平,去找宁王讨要朵颜三卫骑兵,朵颜三卫是全部由蒙古人组成的精锐,也是靖难之役的中坚力量。此时守卫北平城的就是朱高炽,守城这个工作十分不讨好,守住了可能算不上什么功劳,而一旦失手就会是大麻烦。
史料记载: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
朱高炽没有多想,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守住北平城,等待父亲归来。面对李景隆五十万大军,朱高炽合理分配了兵力,稳住军心,在一场激烈的攻城战之后,北平城岿然不动,朱高炽立下大功。
对此朱棣是印象深刻的,这个有先天残疾的儿子,却能有如此本领,让他这个做父亲是深感欣慰。这次守城之战,给朱高炽积累的军中威信,也成为他之后继位的重要政治资本。
第三个原因:朱棣十分喜欢孙子朱瞻基
所谓隔辈亲一般指爷爷和孙子的感情,有时候爷孙的感情甚至成超过父母。对于朱高炽,朱棣是有所怀疑的,但对朱瞻基,朱棣是极为宠爱的,朱瞻基不仅聪明伶俐,善于诗词绘画,且能力出众。
在朱棣北伐中,他时常带上孙子朱瞻基,着力培养这个皇太孙。永乐十二年,朱棣二次北伐,同样身边带着孙子朱瞻基。在忽兰忽失温之战中,朱瞻基突然失踪在乱军之中,由于明军冲击太猛,朱瞻基也一度陷入敌人包围之中。
得知朱瞻基失踪,朱棣几乎要崩溃,马上命令部队急速出击,这才救出了身陷重围的朱瞻基,可见朱棣对朱瞻基极其重视,甚至超过了他的儿子们。也正是因为对朱瞻基的喜爱,才决定让朱高炽接任帝位。
第四个原因:朱高煦有阴谋夺权的企图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他继承了朱棣的好战的热血,不仅勇猛无比还能冷静判断形势,是少有的优秀将领。
史料记载:
“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
在白河沟之战中,朱棣陷入苦战,正是朱高煦及时率兵救援,才救下了朱棣,反败为胜。除了战功卓著,朱高煦也继承了朱棣的阴险狡诈,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特点。
在靖难之时,朱高煦是能征善战的将军,朱棣继位后,朱高煦则一直在暗地中培养势力,有不良企图。以朱棣的精明当然能看出朱高煦的阴谋,朱棣曾多次要求朱高煦尽快去属地就藩,朱高煦则死缠拉倒就是不去。
不仅如此,朱高煦还得多次说朱高炽的坏话,降低朱高炽在朱棣心中的印象分。长此以往,朱棣也开始厌烦这个狡猾的二儿子,所以最后立长子朱高炽也在情理之中。
朱高炽能力有限,身有残疾,但这不妨碍他是个有作为、有抱负的皇帝,他继位后修正了朱棣的种种错误,废除了很多苛政,也为很多人平反了冤狱。朱高炽的短暂统治,为了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棣没有选错人。
参考资料:《明史·仁宗》 、《明史·列传第六》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这位通过武装兵变夺位的皇帝在晚年同样面临着选立继承人的难题,一方面是自己并不看好但是却既长且贤的皇长子朱高炽,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中意的能文能武的次子朱高煦。自己百年之后到底将大明江山托付给何人,成为了晚年明成祖朱棣最大的困扰。最终,这位英明的皇帝经过权衡,依旧还是顺应了明朝的祖制,将自己并不中意的嫡长子朱高炽册立为了继承人,朱高炽也最终在朱棣驾崩后继承了明朝的皇位,成为了明朝第四位皇帝。朱高炽因为身体肥胖,所以行动不便,又患上了腿疾,所以行动起来不是很方便,那么英明一世的朱棣为何将这样一位腿脚不便的人选为继承人呢?三点原因决定了朱高炽的入选:
首先、朱元璋制定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制要求朱棣必须选立朱高炽:
明朝的皇位继承制,既嫡长继承制,从朱元璋确立以来一直到崇祯皇帝即位,始终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执行,可以说这是明朝的第一宗法大制,也是明朝历代皇帝即位的合法性的根源。虽然明朝的皇位继承并非全部都是父死子继,偶有兄终弟及的现象出现,但是明朝的皇帝,要么是皇帝的嫡子,要么是皇帝的长子,再或者是拥有与皇帝血缘较近的藩王。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与仁孝皇后徐氏的嫡长子,朱高炽早在朱棣即位之前的燕王时期就已经是燕王世子,朱棣靖难夺位后称帝,朱高炽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成祖一朝的皇太子,可以说,朱高炽的嫡长子身份决定了其成为皇位继承人的必然性。
其次、通过靖难之役夺取政权的朱棣对于废长立幼危害感同身受: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将其与皇后马秀英所生的嫡长子朱标立为了皇太子,但是这位明朝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太子却因为英年早逝成为了明朝永远的皇太子,史称“懿文太子”,懿文太子朱标薨逝后,朱元璋并没有将其次子册封为皇太子,反而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也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册立为了皇太孙,这就是朱元璋定立的“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万万不会想到他做出的这个决定竟然能导致了日后明朝内部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波,这场政治动荡不仅改变了明朝的政治走向,也让明朝的皇位继承从此步入正轨,这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将自己年幼侄子朱允炆推翻,自己取而代之,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即位后深感废长立幼给国家带来的动荡,因此即便自己非常喜欢次子朱高煦,但是却仍然不得不将自己的嫡长子朱高炽立为储君。
第三、朱高炽性格和善温文尔雅无过错使得朱棣无法行废立之举:
朱高炽不为朱棣所喜爱的原因,既是由于其好静不善骑射的性格,更是由于其身体肥胖行动不便的原因,相比纵马驰骋,一生建立无数武功的明成祖朱棣而言,朱高炽在这方面则实在是黯然失色了,他更像一个传统的温文尔雅的儒生,对待大臣和兄弟们,朱高炽显得非常和善,又彬彬有礼,这与性格粗犷的朱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而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却是一位无论性格乃至长相都与朱棣高度相似的儿子,无论是靖难之役的历次与建文帝军队交战,还是朱棣的历次北征蒙古,朱高煦都随军出征,客观来讲,朱高煦为其父朱棣顺利登基建立基业立下了巨大的功劳。这也是朱棣对其偏爱有加欲立其为储君的最重要原因。
虽然相比朱高炽而言,朱高煦有着这么多的优势,但是朱高炽毕竟是嫡长子,他性格温和,又没有任何过错,朱棣若擅行废长立幼之举,恐怕会引起朝野上下的非议,明朝刚刚稳定下来的政局极有可能再次震荡,因为围绕在朱高炽的身边,已经形成了一批对其非常有好感并及其拥护他的官僚集团。
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朱高炽得以继位,次年改年号为“洪熙元年”,朱高炽便是历史上的明仁宗洪熙皇帝。至此永乐朝的皇太子之争告一段落。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俗话说的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俗语用在朱高炽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朱高炽这个人特别的胖,要由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就这样还总是跌跌撞撞,如果没有人帮助,他只能慢慢趴着向前。
朱高炽画像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其被立为太子的道路是充满艰辛的:
【1】朱棣是不喜欢他这个儿子。很多父亲都是喜欢和自己脾气秉性很相似的儿子,朱棣也不例外,朱棣从小就和父亲朱元璋南征北战,逐渐大了之后独当一面,带兵打仗,所以他是一个性格果断、能征善战的人,而朱高炽完全相反,他喜欢静而不喜欢动,这也是他肥胖的主要原因,喜欢读书而不好武,再加上自己的肥胖,他根本不得朱棣的欢心。
朱棣画像
【2】虽守卫北京有功,让其监理政事,但仍对其质疑。在父亲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炽奉命把手北京城,当时北京城的兵力很少,建文帝派李景隆有50万大军,但就是在实力选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朱高炽出色地完成了守卫北京城的重任。而且在面对建文帝实施的反间计面前立场坚定。这一次出色完成了父亲交代的任务,朱棣对其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当朱棣在外征战的时候,都安排太子朱高炽监国理政,而且暗中派礼部侍郎胡濙暗中监视太子的行为,并叮嘱:人言东宫多失德,汝至京师,可多留数日,试观何如,密奏来!奏字须大,晚至即欲观也。明成祖对朱高炽已经有倾向性意见,如果一旦试探到太子表里不一的话,正好有理由将其废掉,但是胡濙被太子的老实折服,“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可见朱高炽当个太子有多不容易。
影视剧中的朱高煦
【3】其他兄弟相争。朱高炽一直留在北京监理政事,而跟随朱棣一起征讨的是朱高炽的二弟朱高煦。朱高煦与成祖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的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也多次救成祖于危难之际,成祖也曾许愿说“勉之,世子多疾”,听到这话朱高煦的热情就更高了。言外之意,成祖还是希望朱高煦成为自己的继任者。
影视剧中的朱棣
但最终,还是汉族封建王朝嫡长子制度是根深蒂固的,朱高炽作为朱棣的长子,而且又很有才华,没有犯什么过错,朱棣没有不立他的理由。另外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非常聪明可爱,深得成祖的喜欢。著名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最终下定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1424年九月七日正式登基,他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是为明仁宗,但是他在位时间很短仅仅10个月,于1425年猝死。
品读历史,感悟真香,真香君为大家解读一下这个问题!朱棣在靖难之役取得成功后不久就册封了身体痴肥的大儿子朱高炽为太子,总的来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避免因传承问题再次引发自己得位不正的话题,二是为了稳固江山社稷,三是因为好圣孙朱瞻基。
只有遵从《皇明祖训》,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度,才能封住芸芸众生之口
不管是为了自保还是其他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讲,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都是造反行为,因为封建礼教一直所倡导的就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因此在当时人的眼中朱棣就是得位不正就是篡权,只不过永乐大帝的屠刀太过锋利,一堆人头落地之后再没有人敢吭声而已。
而朱棣虽然在皇帝这份事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他仍然难免受当时的思想所局限,所以他本人其实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困惑,因此他疯狂的寻找建文帝、疯狂的编纂永乐大典、疯狂的出征漠北、疯狂的22年无休等等都是为了给自己正名。
所以到了指定储君的时候,朱棣必须要遵从他爹朱元璋的《皇明祖训》,继续遵守嫡长子的继承制度,一旦选了二儿子做太子,恐怕就要坐实了“反贼”的身份,一辈子都难以翻身。
一张一弛不仅是文武之道,同样也是皇权交接之道
在朱棣之前,历史上有两个皇帝干了别的王朝几代皇帝才能干的事,他们分别是秦始皇和隋炀帝,这两位都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帝,但就是因为有些操之过急,所以最终都成为短命的王朝,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民众负担太重,没有得到休养生息的时间,然后纷纷揭竿起义推翻王朝统治。
永和大帝文治武功都不逊于以上二位,但也同样的让百姓不堪重负,如果选择和自己性格相同的朱高煦继位,保不齐就是一个穷兵黩武的皇帝,这样恐怕会延续大秦和大隋的老路。
因此朱棣之后需要一个守成之君来修正永乐朝的施政路线,这样大明朝的江山才能更加稳定长久,以朱高炽的品性来看无疑更加适合接班。
好圣孙只是一个加分项,并没有决定性意义
历史证明朱棣的选择没有错,朱高炽和朱瞻基共同打造出“仁宣之治”的盛世华章,不过如果说朱棣是因为朱瞻基选择的朱高炽,多少有些站不住脚,可能在朱棣孙子辈之中朱瞻基是最出色的,所以会给朱高炽增加一些分数,但不会起关键性的作用。
皇位的传承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储君是国之根本,所以在这样的问题上任何一位君王都不会凭个人的好恶来选择继承人,因此不管朱棣再怎么喜欢朱瞻基,如果不是朱高炽的大义名分所在,皇位都轮不到他来继承。
所以,别管朱高炽是胖也好是腿脚不灵便也罢,只要他不是傻子这个皇位就轮不到别人继承!
虽说朱棣不那么看好朱高炽,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朱高炽作为帝国的继承人。对于这个选择,朱棣是经过了多年的深思熟虑的,虽然曾有数次动摇过这个念头,但最后朱棣还是坚持了下来。
朱高炽的烦恼。
朱高炽的烦恼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他太胖了,胖到连走远一点的路时都需要下人来扶着。因为胖,他的父亲“朱棣”并不那么喜欢他,他的弟弟“朱高煦”也不那么尊敬他,特别是朱高炽在完成世子向准太子的转变之后。
本来作为世子的朱高炽是没有任何烦恼的,但当他成为皇位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后,朱高炽的烦恼就更多了,他也想争取一下这本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像他之前是“燕王世子”的这个身份一样,但是现在他不光得维护自己在父亲面前的地位,他还得提防着自己的兄弟“朱高煦”。
朱棣的纠结。
朱棣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是不会有太多遗憾的。作为男人,他拥有了那份本不属于他的皇位;作为丈夫,他娶了一个相濡以沫的妻子“徐皇后”;作为将军,他亲征漠北,打得北方势力落荒而逃;作为君王,他开疆扩土(安南),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使万国来朝,开创了永乐之盛世。
不过朱棣唯一的遗憾就是他的大儿子“朱高炽”,虽然朱棣心里也知道朱高炽是小时候得了病才生成现在这副模样,他也相好好疼爱自己这个儿子,但每当他看到朱高炽那痴肥如猪的身体时,就从内心翻涌出一阵厌恶。“俺如此英明神武,咋的就生了一个这么肥笨的儿子?”
相对于朱高炽,朱棣更喜欢那个像他的二儿子“朱高煦”。朱高煦和他爹一样,生得孔武有力,上阵杀敌时也不弱那些成名已久的武将,而且靖难的时候,朱高煦还曾多次救过朱棣的命,这样的一个朱高煦自然是让朱棣心满意足的,所以每当朱高煦欺负朱高炽时,朱棣维护的都是朱高煦。
但是!朱棣的纠结之处就在这里。选朱高炽做继承人吧,朱棣又喜欢朱高煦多一点;让朱高煦替掉朱高炽吧,他又心疼自己的大儿子。而且在靖难时,朱高炽在自己的大本营“北平”干的还不错,平常也不会犯什么错误,要是把太子的位置给了朱高煦也是实在说不过去。
朱棣很纠结,于是他叫来了一个人,准备听听他的意见,这个人就是“解缙”。当解缙听到朱棣问他的问题之后,解缙心里也琢磨了起来,他是坚定的太子党这一点是不用说的,但现在他的回答至关重要,如果他直言支持朱高炽就会引起朱棣的反感,“朱棣会以为朱高炽还没当皇帝就开始拉拢当朝大臣了,难道想学李世民搞玄武门之变吗?”如果解缙支持朱高煦,那正好遂了朱棣的心愿,这种事情,解缙是万万做不得的。在朱棣的目光注视之下,这位号称“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缙脑中突然飘过一个名字,那便是“朱瞻基”,在说出“好圣孙”这个答案后,朱棣笑了,解缙心里的石头也落地了。
朱棣有多疼爱自己这个孙子“朱瞻基”呢,据说朱棣在靖难前还是犹豫不决,而朱瞻基降生那天“朱棣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他的父亲朱元璋送给了朱棣一副大圭”,在古代大圭是代表着权利的,而又是朱元璋亲手所赠,这让朱棣认为这是朱元璋对他的认可,而朱瞻基的诞生是上天降下的吉兆,正是朱瞻基的诞生才促使朱棣定下靖难的决心。而且朱瞻基聪慧过人,而且在性格上面很像朱棣,这就让朱棣更加疼爱自己这个孙子,甚至连媳妇都给朱瞻基指认好了。
除了朱高炽本身仁厚忠孝之外,他的儿子朱瞻基也给他助了一把力。而大明在朱高炽和朱瞻基这两位帝王的治理下也达到顶峰,成就了“仁宣之盛世”。
历史已经证明,朱棣的选择是没有错的。
朱高炽,大明第四任皇帝,继承父亲靖难之役夺来的大明江山,与其儿子朱瞻基共同打造出了大明王朝“仁宣之治”的繁荣昌盛的顶峰。
虽然他脚有不便,到父亲朱棣还是选择了他最为太子,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古礼有之,废长立幼奈是取乱之道,他自己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朱元璋不是隔开他们这几个儿子去立孙子,他也不会“靖难”篡位。 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爱。所以在1395年,就深得朱元璋喜爱册封为燕王世子,所以为了稳定,还是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继位。
第二,虽然儿子朱高炽腿脚不便,但是他为人性格不错,适合做一个仁政之君,大明经历开国以及靖难之役后,正是需要走养民生息其施以仁政的国策,这点朱高炽就能做到。
反观朱高煦,虽然勇武过人,勇冠三军,有朱棣霸气的影子,但是了文化不好,还脾气暴躁,一身戾气,如果他继位,可能在疆土上暂时会更加扩大,但是了免不了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甚至难免会走隋炀帝的老路,过渡的投资民众,从而拖垮大明王朝。
第三, 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虽然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前言: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终登九五之位,在他执政时期大明的内外政务发展比较平稳,郑和下西洋更是触动大明的邦交外扩,在第五次征伐蒙古之时驾崩,朱元璋时期就被立为燕世子的朱高炽继位为帝,虽然在位不到一年,却口碑极佳。问题来了,为什么朱棣会选他作为继位人选?其实有一定的原因存在!
朱棣是在遵照《皇明祖训》确定继位人
朱元璋在世时,对后世子孙的继位,甚至是大明的运行轨迹都加以说明,根据此规定大明王朝立储的基本规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那么问题来了,朱棣是老四,既不是长,也不是嫡,自己便是坏了规矩的人,为什么要按《皇明祖训》确定继位人选?其实这么做有稳固朝局的作用,正是因为他是坏了规矩的人,如果他允许后世子孙可以通过自己的“范例”来夺得皇位,那么大明可以走多久?朝廷的稳定又能维持多久?
再回过头看看《皇明祖训》的规定,在为自己确定接班人问题上有没有帮助?显然是有的!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虽然略微肥胖,其腿有顽疾,但是不妨碍他能成为储君,朱高炽为人宽厚仁义,在朱棣靖难之时,是他留守积极应对李景隆的攻击,确保燕京无虞。这样的接班人符合立嫡立长,更符合立贤,那么按朱元璋定下的《皇明祖训》确定他为继位人,显然更为稳妥。
腿脚不便的儿子有什么优势?
朱棣有四个儿子,其中第四子夭折了,实际存活的有三子,朱高炽为其长子,正是因为他喜欢文,而非武力,加上腿脚不便,于是大多时间是留守王府及后来的京城,也正是因为他监国有方,朱棣才能安心带着另外两位儿子征战沙场,这是朱高炽的优势之一。
但是,朱棣似乎对其长子不是最满意的。也难怪朱棣由这样的想法,自己是武将脾性,自然与脾气相仿的次子青睐有加,更是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勉之!世子多疾。意思是你多加油,你大哥身体不好,其实这话可以理解为你得多帮你大哥分担点压力,也可以理解为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得多多表现,有机会的!这话其实就是看各自的理解了,很显然朱棣的次子理解的后面的意思,以至于心里盘算怎么夺得太子,甚至是皇帝之位。
其次,朱棣继位时杀伐太重,需要怀柔之策,而能执行此政策的显然朱高炽更适合。朱棣的次子与三子都是从小马背上征战的主,不论是其文化素养还是待人接物,做一个藩王上算合格,要是作为帝王,按他们的做事风格,很难说大明的未来走向。特别是朱棣在靖难之时所牵连之人,那将是靖难遗孤们一辈子甚至是几辈子的梦魇,朱高炽上台后,及时确认了靖难之时的忠臣们的地位,如方孝孺就被平反了,再有朱棣时期的解缙,都被他平反了。这需要的不仅仅是魄力,更是一份担当,因为他这么做,无疑是在承认朱棣上位手段不正,这一点显然武人脾性的朱高燧与朱高煦很难做到从善如流。
其三,他有一个好儿子。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朱棣在选择继位人选时犹豫过,他征询过解缙的意见,政治上的老手解缙说了这么三个字:好圣孙!指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其子为人比较聪颖,深受朱棣的喜爱。想让自己的孙子隔代继位为帝,除了让他父亲是皇帝外,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为稳妥的办法?况且,长子朱高炽无失德的地方,在靖难之时抵住了朱允炆的大军压力,才有了自己靖难之役的最后胜利,儿子不算是最合自己心意的,但是孙子这辈显然可以弥补这个缺憾,既然如此,立朱高炽为太子,他日继承大统,与朝局有利,自己又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结语:相对而言,朱棣还是倾向于其次子,但是在诸多的因素面前,不可否认长子更有帝王的容忍气度,单纯的喜爱更大明的未来相比,朱棣还是能分清孰重孰轻,腿脚不便的长子继位又有何不可?
相关史料:
《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明通鉴·卷十三》
《明史·解缙传》
自古以来,帝王选择储君都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这不仅仅是家事,更是国家大事,对一个王朝国家的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选择最适当的储君历来都是帝王需要面临的“考题”。
明成祖朱棣在选择储君时,同样碰到了这样的难题。其实说难也不难,比起后世的康熙帝来说,朱棣只不过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而已。摆在朱棣面前的就是,立长子朱高炽还是次子朱高煦?
历史告诉我们,朱棣最终选择的是腿脚不便、体型宽胖的长子朱高炽。不得不说,朱棣还真的是选对了人,要不然也就没有后来的“仁宣之治”了。那么,朱棣为何会选择朱高炽呢?换句话说,相比较朱高煦,朱高炽有哪些优势?
一、“嫡长子继承制”是重要原因,朱高炽名分早已定下
朱高炽是朱棣正妻所生的嫡长子,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已被立为燕王世子,可以说名分早已定下。
朱元璋在大明朝建立之初就册立了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并且倾尽所有资源培养他成为皇位继承人。这几乎就是给整个大明朝立下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传承制度。即便在朱标太子英年早逝后,朱元璋还是按照这个制度册立了皇长孙朱允炆为继承人。
朱棣的皇位是从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来的,但他起兵造反时所用的借口乃是“清君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朱棣对于建文帝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是认可的,只不过建文帝削藩将朱棣逼上了绝路。
也就是说,朱棣虽然篡位,但他对于朱元璋所立下的皇位传承制度是认可的。因此,作为朱棣嫡长子的朱高炽显然是储君的第一候选人。
二、朱高炽“身残”但能力足够,朱棣没有越过他改立朱高煦的理由
在靖难之役初期时,朱高炽奉命坚守北平。面对李景隆的50万大军,朱高炽令人不断的往城墙上浇水,利用雪天的天气条件,最终成功守住了北平城。这一次的胜绩既展现出了朱高炽不俗的指挥作战能力,赢得了朱棣的信任,又为其今后政治资本大大的加了分。
在朱棣领兵在外时,朱高炽留守监国,锻炼出了很好的治国才能,也能够很好的处理各种朝政大事,既能够让朱棣对“后方”安心,也赢得了满朝文武的认可和拥戴。
可以说,朱高炽除了身体上的缺陷外,在能力上是没有让人诟病的地方。朱棣没有理由仅仅因为他身体上的缺陷而贸然跳过他改立朱高煦为储君。
三、战争过后“仁政”才是正确方针
经过了“靖难之役”和北方的战争,整个大明朝需要“休养生息”。这个时候需要帝王的“仁政文治”,而不是“武治”。
不可否认,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次子朱高煦展现出了不俗的军事统帅才能,也数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可谓战功彪炳。但当时明朝因为“靖难之役”的缘故,新朝功臣多为武将。如果让同样“好武”的朱高煦继承皇位,必然是以武治国,会令本因战争而“疲惫不堪”的大明朝更加“虚弱”,这是不利于后世发展的,甚至会动摇大明朝的根基。
朱高炽性格宽厚仁义,且喜好读书。他若继位必然是施以“仁政”治国。不要忘了,朱允炆之所以被朱元璋选中,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仁厚”的性格。在对于后世治国理念上,朱棣和朱元璋在这点上可谓不谋而合,也可以看作是当时局势下的最佳选择。
四、“好圣孙”!出于大明长久发展考虑
朱棣就立储问题曾问过解缙。而解缙的回答是:“世子仁厚,应该立为太子。”但朱棣并没有表态,直至解缙又说了“好圣孙”三个字,朱棣才开怀大笑,从而坚定了立朱高炽的决心。而这位“好圣孙”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他与朱高炽共同开创了“仁宣之治”。
虽然朱高炽的身体缺陷让朱棣立储之心摇摆不定,但皇长孙朱瞻基的存在又令朱棣“心动不已”。朱瞻基聪慧异常,自幼便深得朱棣的喜欢,如果传位给朱高炽,那么将来继承皇位的必然就是朱瞻基。这样一来,大明朝至少有两代是可以安稳发展的。
反观次子朱高煦的子嗣,各方面都与朱瞻基差之甚远。站在大明朝长久的发展角度来看,此时困扰朱棣的立储问题已然成了“选项唯一的单选题”。
综合以上的诸多原因,腿脚不便已然成为了一个可以忽略的小瑕疵。朱棣选择朱高炽为继承人,是当时大明朝局势以及长久发展的客观角度上的唯一,也是最佳选择。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以上是我的原创回答,不足之处恳请大家留言指出。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前进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