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古代中国没有一周星期七天这一概念,也无周六周日,那么古代官员是怎样过休息日呢?

提问时间:2023-07-11 12:24关键词:中国,古代

古代中国没有一周星期七天这一概念,也无周六周日,那么古代官员是怎样过休息日呢?

点赞1、南京市 网友:斑点猫

的确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星期这种生活节律,完全是随着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以后才有的东西,如今我们的生活都是按照一个星期为周期来循环的,每周六周日休息,这个周一上什么课,下个周一还上什么课。那么在没有星期这种东西之前,人们是如何安排休息的呢?

春秋以前的时候,各级的官员都是各级贵族,国就是他们自己的,他们真的是家国一体。那会儿应该没有什么休息日,给自己家干活,还休息什么呢?再说了,那会儿的事也不是很多。但是到了战国就不同了,战国时期的各级官员都是官僚,他们和国君之间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纯粹就是为了给老板打工。老板除了给工资,应该也有休息日。但是,我没有看到具体的材料,到底怎么安排休息,我并不清楚。

到了汉代,官员们的休息是得到了法律的保证了的。在汉代,官员的休息日叫“休沐”。《史记·郑当时列传》里提到郑当时在汉景帝时曾经担任太子舍人,“毎五日洗沐”,可见当时每五天休息一次。唐代人所编的《初学记》里也说道:“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这个郑当时就是在休息日里“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好不快活!

而对于高级官员而言,不仅需要接连上五天班才能休息一次,甚至很多人都是住在皇宫里或者官府里,五天才能回家一次。比如汉哀帝时候的大司马董贤,他和汉哀帝之间断袖的故事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他和皇帝感情深厚,甚至到了五天一次的休沐日里也不出宫回家。像霍光、窦武这样的重臣,更是只能到了休沐日才能回家一次。在霍光掌权的时代里,霍光的政敌就趁着霍光回家休息的时候,试图撺掇着汉昭帝惩治霍光。而东汉时候的窦武也是在休沐日外出的时候,他试图铲除宦官的密谋被别人发现,对手先他而发动政变,导致了窦武被杀,才有了后来的党锢之祸。而在李膺担任司隶校尉的时候,对于为非作歹的宦官惩治不遗余力,于是“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像霍光这样的大臣,住在宫里肯定是非常舒服的。但是一般的官员在宫里住着的时候就没那么舒坦了,当时郎官在皇宫里值夜班甚至连个被子都没有。汉明帝发现了他们没有被子,还专门下令给他们准备了被子。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官员们的日子又可以舒服一点儿了,他们上班的时候不用住在官府里,白天上班,晚上就可以回家。而到了隋唐以后,官员的休沐日就从五天休息一次,变成了十天休息一次。因为晚上可以回家,其实比着汉代还是要更舒服一些。到了明清时期,好像官员们除了在重大节庆日的时候可以休息,其他时间里就难得有休息的时光了。

点赞2、湛江市 网友:三人游。

在我国古代确实没有星期六、星期天这一概念,规定星期天、星期六休息是西方国家为了纪念耶稣而设定的历法。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上帝在最初六天创造了天、地、光、水、空气等物质,到了第7天上帝要休息,于是规定第七天为安息日。

上帝休息发福利也不让人们干活了,规定这一天除了敬拜之事,其他的事一律不许做,因此这一天也叫礼拜天。

还有第2种说法,说第7天是耶稣升天日,耶稣不是被弟子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了吗?为了纪念耶稣规定在这一天休息,意思是让人们去祭拜耶稣。

后来有人说耶稣是第7天升天的,那么应该在头一天(星期六)进行祭祀礼拜,到后来又增添了星期六休息礼拜之规定。

总的来说一周7天休息两天是西方历法的规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历,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采用的是农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阴历。

到了民国,为了和国际接轨,我国采用了公历纪年,于是我国有两种历法并存,即阳历和阴历,星期天礼拜天休息之说,这才流行开来。

问题来了,我国古代没有采用西方历法,也就是说没有星期天星期六休息之说,古代是如何规定官员休息的?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西方称“一周七天”为一礼拜,我国则称“七天一周”为一星期,为何有这种区别呢?

原来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为了编写教材,特命钦天监官员袁嘉谷修订我国的历法。

我国古代历法都是把二十八星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循环往复,称为“七曜”。

如此一来,“七曜”就暗合了西方的“7日一周”的规定,清末的礼拜天就叫“七曜日”。

此时袁嘉谷感到读“七曜日”很拗口,为了便于普及,由于这7天对标星座,老袁干脆改成了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的称呼。

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后,星期之说也就流行开来。

回到主题,我国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官员休假制度,当然不是按礼拜天休息的。

最初官员的休息日称为“沐浴日”,也就是规定官员过一段时间要洗洗澡,因为上朝面君身上有异味影响情绪。

多长时间洗一次澡也有规定,各朝各代有所不同。比如汉代实行“5日一休”的制度,也就是说过5天洗一次澡。

从汉代开始朝廷就制定了一系列的考勤制度,比如官员有集体宿舍和公共澡堂,当然过去宿舍不叫宿舍,而是叫吏舍;公共澡堂叫沐汤,官员上5天班后洗澡回家和家人团聚。

官员的其他假期,比如婚假,病假、丧假另有规定。父母去世的丧假又称“丁忧”,一般是三年。假如朝廷离不开这个官员,那么皇帝就不批准这么长的假期,这叫“夺情”。

每逢重大的祭祀日,比如春节,元旦,元宵节、清明等,各朝各代官员放假的天数有所不同。

宽容富裕的朝代,比如宋朝和唐朝官员们休息日就比较多,官员休息日多,无形之中带动了当时的经济。

官员有时间出去消费才能拉动经济。

明朝朱元璋就比较苛刻,大臣们上班时间多,假期少,大臣们上朝晚一点朱元璋都不高兴,还不让大臣们抱怨。

当时有一个叫钱宰的官员写了首抱怨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睡个晨觉成了明朝官员的奢望,更别奢望有星期天了。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不是按照西方的一周休息两天的制度而实行的,官员什么时候休息,休息多长时间都是皇上说了算。

文/秉烛读春秋

点赞3、抚顺市 网友:回忆づ我


休假,在古代假期其实是很多的,君主也比较人性化。比如:官职调任,这个间隙,估计你就可以休假个1-3个月,这可是带薪假期,因为你已经调任,但去任的官员还没离职,所以你就赋闲在家等就是了,还是很惬意的。

我们再说历史渊源:

在秦汉时期:

据史书记载,在西汉时,朝廷就在典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这个“休沐”就是休假的意思,是说朝厅的士大夫,每四天休息一天,不然太累,其实那时候官员压实很大,伴君如伴虎,稍不留意就砍头了,压力那么大,四天休息一天也算是可以了。但其实在古代,休息一天哪都去不了,在自家院子里逛逛,洗洗脸、看看书,斗斗鸟,一天就没了。

这么一来,其实很不方便,但在当时西汉确实实行的还可以。等到了东汉,就对这个休假制度进一步改革。其中我们的《史记》里有记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你看,这就人性化一些了,官员就可以回家看爹娘妻儿了。

汉朝到三国,战乱时期,休假制度估计也是名存实亡,到了隋唐正统朝代时期,休假制度又出现了变化:

到了我们的唐代,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休假制度出现了变化,从原来的五天一休变成了十天一休。据史书记载: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朝廷事务繁忙,朝廷就把“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其实就是上旬、中旬、下旬各休一天。心疼唐朝的官员啊。怪不得李白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多潇洒。

而且,在唐代,请假都很难,三品官员想请假还得和皇帝请假,请假回来还得到办公室报到销假。

否则按旷工处理,扣一个月工资,严重的直接被朝廷赶回老家种地卖红薯。

过了隋唐盛世,到了宋元时代:

大家都知道,宋朝的时候,朝廷对待文人很温柔的,“刑不上大夫”,从来不杀文人,所以休假制度脚比较宽松。据《文昌杂录》,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天;天庆节(正月初三)、上元节、天圣节(皇帝母亲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人日、中和节、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放假。这样,假期就很宽裕,文人也有时间去游山玩水,抛下政务写出更好的诗词。

当然,在当时还有很多请假的政策:比如,如果父母在外地,朝廷规定可以每三年回家看父母,父母去世要丁忧三年。

元代就不说了,假期少的可怜,可能因为是蒙古人不习惯这个制度吧。

再看看明清:

到了明清,像宋朝一样的休假福利严重缩水。“旬休”制逐渐削减甚至取消。全年只保留三个假期,就是过年、冬至和皇帝的生日。具体就是:1.每月3天假;元旦、元宵、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冬至、等节日总共放假十八天,每年可以休息五十多天。到了清朝,就基本照搬了明朝。

当然古代也可以请假,比如王安石就因为旧党压力太大,在变法的时候请假回家避风头。苏轼在乌台诗案发生后也请假,准备对策等等。


现在就好多了,但是请假还得看老板脸色,节假日还得值班。

点赞4、湘乡市 网友:穨废の影

中国古代没有一周、星期、七天这一概念,也不放周日和周六的工作假期,古代的官员怎么过自己的休息日呢?

别忘记,中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的二十四节气,有自己的官僚体系,当差上班上公堂,自然要有休息的时候。春秋战国我们就不去追究了,在两汉时期,官员有五日一沐的规定,也就是说上班当差四天,就可以回家以沐浴的名义休息休息去了,办理一下家里的事物。再随后的朝代大同小异,比如有的按旬休息。

但是古代的中国官制很特别,经常是府衙一体,前面是衙署后面就是官员的住宅,官员都是随处调配,就地解决衣食住行等事物,所以经常是这样的情况发生,上班与不上班也没太大区别,因为官员就住在署衙的后面。有的发放俸禄就是配给给官员公田,公田的收入就是他的俸禄。

在朝当官就比较刻板一点,因为这里可是要点卯的,早朝经常是天未亮就出发,等候上朝,这很辛苦,所以很多重要官员就直接住在皇宫里,皇上给固定的地点办公留宿,这就不分休息日不休息日了,给皇帝干活,那是荣幸。回家那是恩典了。因此,在很多朝代,对于高品级的官员,想休息经常也得向皇帝请假,准许了才能休假。

在古代,官员的生活总比普通百姓滋润,有些上班和在家根本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最苦的农民,不也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吗?人不休息,哪里来的劳动力?官员也是人,用久了也得保养和大修一下。这与我们现代也有类似的地方,我们现在讲究周日周六,有的地方还讲究996呢,有的地方讲一周只上四天,一天只做六小时,所以人不能跟人比,家不能跟家比,国不能跟国比,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哪个家不心疼自己的孩子?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是?人家再好再富那是人家,跟你有什么关系?还是好好爱自己的家国吧。

点赞5、大庆市 网友:不灭女神

现代人不愁吃喝,每周工作五天,更多地是在享受生活。在唐代,政府规定官吏们一个月中每十日休息一天,用来沐浴、洗涤。洗涤称“浣”,一个月分为上浣、中浣、下浣,后渐渐演化成上旬、中旬和下旬。所以,在古代是没有星星六星期天一说的。

星期六星期天是在明末清初随着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才逐渐实行起来的。民国政府实行公历制以后星期六星期天才逐渐普及开来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点赞6、镇江市 网友:迷你西游

朋友问中国古代没有一星期七天的概念,也没有周六周日,官员是按排休息的?首先纠正一个认识,一星期七天是中國文化,源于七星(又谓七政)则日月水火木金土的活动规律,每天一星当政,七天完成一周期,故有星期和一周之称,实际它是概念,目前日本仍保留七政计日的传统方法。礼拜以数记日是西方流入的,源于雅酥教,隨着传教士的传教才進入我國。七政记日流行于上层包括读书人之间,古代基层民众生活艰难,读书的不多,隨处都是文盲,所以很难掌握。传教士令信徒以礼拜记日用的是数字,相对易记,故礼拜记日受到普遍的欢迎,原因礼拜记日亦源于星期活动,天象相同表述不同,所以到了民國改用西历(公元)时星期亦开始数字记日。自此礼拜和星期的概念被混淆了,视此即彼合二为一。朋友的问题就是混淆了概念才提出的问题,应该问礼拜未传入我國时是如何按排休息的。中国在传统上休息有節日和假日之分,節日是根椐四时有八節,分别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另有假日,每月初一为朔曰,每月十五为望日,正月(一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假日,節假日之称谓则源于此。需要说明的古时立春为春節,正月初一谓元旦(过年)。古时民众迫于生活对節假不是很重视,除非累了病了才会想到"休息",節假日几乎就是有闲层的专利。(修正:春季節日是立春和清明)。附七政(星)记日:星期天为日曜日,星期一为月曜日,星期二为水曜日,星期三为火曜日,星期四为木曜日,星期五为金曜日,星期六为土曜日。

点赞7、保山市 网友:爆炸的情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星期”这个计时周期,却有“旬日”的概念。

每10天作为一旬,有历法的原因也有哲学上的原因。

中国文明讲究的是天地人阴阳水木金火土所谓“十端”,而“五行”又被认为是事物运行的最基本规律。因此,在中国古代,五、十都是具有基本意义的大数。

我国古代的历法是基于对月亮绕地运行的圆缺规律的变化的“太阴历”,每年划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这30天又划分为3个10天,即3个旬。

因此,中国古代短于月的计时周期就是10天和5天,官员的休假周期主要是每5日或10日1休,休息日也称为休沐日。

直到今天,农村定期的集贸市场以5日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也是一样的起源。

不仅中国古代有旬日的计时周期,基于对太阳和天狼星运行规律观察制定出太阳历的古埃及也有以10天为一旬的计时周期。

至于“星期”的概念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来自于天主教的“礼拜”,所谓上帝用6天造万物,第七天作为休息日。

事实上,“星期”的概念来自同样使用太阴历的苏美尔人

古巴比伦人把一个月分为4周,每周7天,每周中的7天分别由太阳神、月神和五大行星神主管,这就是7天为1个“星期”所谓真正起源。

后来,这个计时周期被抄袭进了犹太教,写进了《旧约》,才有了上帝7天造万物,以及后来西方宗教7天为一个礼拜的说法。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