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李卫曾经对雍正说:“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八爷他们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加封,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就是这句话,让雍正起了杀子之心。
让雍正动心思除掉弘时的可不是李卫,而是十三爷允祥。
以李卫的聪明才智,
很清楚哪怕自己是雍正心腹中的心腹,也绝不能参与到立储夺嫡这样的大事中去的。
除弘时保弘历,是十三爷允祥的临终遗言。
说实话,哪怕是作为雍正特别信任的亲弟弟,
如果不是知道自己活不过一个时辰了,允祥也不会提醒雍正要注意弘时。
允祥之死,是为了救雍正。
当时,允祀为了逼宫,撺掇弘时进言,让关外的“铁帽子王”们入关整顿旗务。
而雍正,因为自己和允祥的身体非常差,也急于取得“铁帽子王”对新政的支持。
于是就派常年和“铁帽子王”们打交道的老八允祀去办这件事。
同时又派弘时协助,照允祥的说法,就是让弘时作为耳目,
防止允祀借机作乱。
但是,两个人都没想到,这时的弘时,已经因为科考案泄露考题的事被老八允祀控制了。
允祀打的如意算盘是把“铁帽子王”叫来,恢复所谓的清初的八王议政,
最终达到推翻新政,甚至趁势把弘时作为傀儡推上皇位。
那么“铁帽子王”们为什么会听允祀的调遣呢?
一句话,为了更大的利益。
雍正的新政就是要拔掉旗人的“铁杆庄稼”,分给旗人土地,让旗人种地来自食其力,
从而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
这当然引起了旗人的不满。
但是,这也只是“铁帽子王”们不满雍正新政的借口。
真实的原因就是雍正统管上三旗,下五旗的旗主和统领们也交叉安排。
让这些“铁帽子王”们失去了对八旗的控制。
成为了富贵闲散的王爷,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这才是“铁帽子王”们积极响应老八允祀恢复八王议政祖制的原因。
所以,“铁帽子王”们一听允祀提起清太祖时的八王议政,立刻积极响应。
沉浸在能“说了算”的幻想里了。
当然,递到到雍正案头的老八允祀的奏折上,则是四位关外的王爷积极拥护雍正整顿旗务的一派大好景象。
谨慎的张廷玉提醒雍正,他们从关外带来了自己的旗下的兵马,这是个隐患。
然而,被以反对新政的李绂(fú)为首的清流们折腾的焦头烂额的雍正,
对这份来自“铁帽子王”的支持,如获至宝,失去了应有的警惕。
甚至对他们所提出的顺势整顿旗营兵的建议非常高兴,
派弘时和弘昼前去慰问四位关外来的王爷们。
有句话说得好,你忘掉的,你的对手会帮你想起来。
你做得不够好的,你的对手会做得比你好。
当弘时和弘昼赶到允祀那里的时候,
正赶上一个僵持不下的局面。
原来,老八允祀借口雍正让“铁帽子王”整顿旗营兵,让铁帽子王带来的四千人马,
入驻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共同掌管防务。
两位大营的提督当然不会同意。
他们一向是只听命圣旨或是十三爷允祥的调动。
允祀也不着急,就说可以等圣旨。
就在这时,弘时带着弘昼来了。
弘时问弘昼,是不是雍正亲口说的让关外来的王爷们整顿旗营兵。
弘昼一想,雍正确实是这么说的,毫无经验的弘昼竟然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点了点头。
两位提督看到两位皇子都证实了确有此事,只好答应下来。
保护雍正的关键力量,就这样被老八允祀接管。
危险正在一步一步向雍正的身边靠近。
而雍正却在处理完公务疲倦之余,发觉慢慢得到了乔引娣的理解而高兴不已。
他对自己的安全,没有什么可操心的。
外有十三爷允祥对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的掌控。
内有“舅舅”隆科多任九门提督。
谁也不可能同时掌握所有的防卫力量吧。
可惜,雍正曾经很信任的隆科多,
也因为“失宠”,而选择了拥立弘时,
被允禟和允?说动,决心第二天要兵围畅春园澹宁居!
此时的弘昼,感觉有点不对劲,好像是自己说错了话。
但是问起弘时来。
却被弘时轻轻巧巧地掩饰过去。
并安慰他,要是说错了,大不了再请皇阿玛雍正把圣旨改过来就是了。
第二天的大朝会,终于来了。
雍正之下,只有八个座位。
一边是四位关外赶来的王爷们。
一边是允祥允祀允禟允?四位王爷。
王爷们身后则站着军机处领衔的四品以上官员。
然而,允祥的座位却是空着的。
雍正生疑,担心允祥的身体又出了问题。
从弘昼处得知允祥是先去看太医,然后再来参加朝会后,方才放下心来。
雍正满心欢喜地向在座诸王大臣们介绍了远来的王爷们。
然后转入正题。
宣布要大力推行新政: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摊丁入亩,火耗归公。
并整顿旗营兵务。
接着,雍正请大家对新政畅所欲言,声明“言者无罪”,但说无妨。
雍正没有迎来想象中“”铁帽子王”的踊跃支持。
东亲王永信对新政以及执行新政最得力的田文镜和李卫的横加指责。
雍正顿时大惊,环顾四周。
除了张廷玉,除了马齐算是“自己人”。
放眼望去,竟然除了八爷一系,就是先后参劾过年羹尧和田文镜的那些科举朋党在座。
堂堂九五至尊,竟然在庙堂之上,感到了无比的孤立和孤独!
雍正不知道,澹宁居内唇枪舌剑,澹宁居外,已经是刀光剑影了!
他曾经信重的“舅舅”隆科多,已经率西山锐健营,丰台大营,关外四千八旗兵,还有步军统领衙门的亲兵,把澹宁居围了个水泄不通!
澹宁居内,毫不知情的雍正还在焦虑于在场的大臣们,
谁能在王爷们发言的时候,
能够突破常规,作仗马之鸣。
终于有人站出来了!
王文昭!
已经有些失措的雍正还以为王文昭也要借机抨击田文镜,抨击新政。
但令雍正意外的是。
王文昭直言他虽然对田文镜,对新政有不同的看法,但他首先要参劾的是东亲王永信!
就两条:一是东亲王没资格议政,二是东亲王逼问雍正没礼貌,君前失仪!
这可就太巧妙了。当然,也是王文昭坚持自己的原则,并没有因为要给雍正解围,就改变自己对新政和田文镜的看法。
他这样做,恰恰把东亲王等王爷的根基打断。
造成他们没有发言的资格。
连张廷玉和马齐都暗叫惭愧。
雍正正感到欣慰之余,异变突起。
允禟在允祀的暗示之下,凭借自己的身份对王文昭展开了人身攻击。
竟然当场把王文昭气晕。
王文昭被抬了下去找太医。
形势再一次对雍正不利起来。
甚至,始作俑者允祀也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
那四位“铁帽子王”眼看形势对自己有利,又不了解朝堂的局势。
竟然直接提出让允祀允禟允?接管上三旗,
而他们则和允祥一起接手下五旗!
直接图穷匕见,要恢复清初的八王议政!
雍正怒极而笑,直言不如把自己这个皇帝换了拉倒,谁想做谁做!
这话一出,四位“铁帽子王爷”有点傻眼,
不由得都看向允祀。
允祀是真慌了,这完全和他的计划不一样啊。
本来攻击新政,自己这方面得人心,占着理。
结果“铁帽子王”上来就说要恢复八王议政,这不成了逼宫了?
这不就让雍正把理给占了去了?
然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允祀当机立断就要发作。
却被警醒过来的雍正压着不让他说话。
并让刘铁成调两棚羽林军来镇场。
清制,一棚羽林军是14人,14马,两棚才二十八人马。
可见雍正根本就不知道澹宁居外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
从刘铁成那里知道澹宁居的已经被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换防。
而紧跟着进来的隆科多则让雍正知道了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竟然也被关外的八旗兵共管。
雍正一下子就蒙了。
这时候,弘昼才知道自己说错的那句话,错得有多厉害。
而从弘昼的口中,雍正也确认了,这一切都是出自老八允祀的谋划。
弘时呢?竟然没忘替弘昼申辩一下,借此把自己脱出来。
把弘昼憋得不知该怎么替自己辩解。
然而,这已经不重要了。
雍正感受到了危险正在逼近自己。
在这个时刻,雍正并没有疑心允祥是否故意躲开。
而是反复追问弘昼允祥是不是真的病了,有没有遭人胁迫。
在弘昼那里没得到明确的答案之后,
又声色俱厉地警告允祀,不要做出对允祥不利的事情。
兄弟情深,确实令人感动。
允祀多精明,哪会担负上这种骂名,赶紧撇清自己。
之后,允祀眼看已经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了。
直言要推翻新政,并恢复八王议政!
允祀允禟允?及四位铁帽子王虎视眈眈,等待雍正的答复。
就在剑拔弩张的当口,
忽听一个沉稳的声音在殿内响起:
皇上,臣,有本要奏!
是张廷玉!
果然是两朝老臣,果然是定海的神针铁!
张廷玉一出来,整个大殿都安静了,允祀们慌了,雍正安心了。
张廷玉以自己先帝老臣,两朝宰相,满朝的门生故吏的身份,让允祀们闭上了嘴巴。
接下来,张廷玉开始“科普”允祀们嘴中的八王议政到底是个啥。
从天命四年(1619年)努尔哈赤联合喀尔喀部五卫王联合反明的“十固山执政王”讲起。
讲到多尔衮,多铎这两位实权王爷反而不在所谓的八王议政之列。
再讲到顺治康熙年间,正是因为取消了八王议政,皇权一统,在三藩之乱时,才没有动摇清朝的统治根基。
并顺势提到了西晋的八王之乱给西晋带来的灭顶之灾。
言下之意,八王议政已经是不合时宜的“过去式”。
“铁帽子王”们做个闲散富贵王爷,于国有利!
这下子可就彻底把允祀他们的“根”给刨断了!
允祀慌了神,想让张廷玉闭嘴。
张廷玉这时候哪还会让允祀再肆意妄为?
借着刚才说的话造成的震撼。
申明雍正之所以推行新政,就是为了完成康熙想做而因为“九子夺嫡”没有做成的事。
那就是刷新吏治,追补亏空,充盈国库,把大清朝从康熙晚年倦勤导致的疲态里拉出来!
这让允祀们哑口无言,让雍正欣慰无比。
就在允祀撕破脸皮直接说之所以要恢复八王议政就是雍正施政有误,人心尽失的当口。
刘铁成进来了,禀告,十三爷允祥,来了!
病中的允祥是被抬进来的。
虽然他的气色很不好,但他却给了雍正一个“一切尽在掌握”的眼神。
雍正放心了。
原来,在朝会之前,弘昼把昨天的蹊跷,都通告给了允祥。
允祥敏感地意识到大事不好。
迅速以看病为借口,夺回了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的控制权。
步军统领衙门和关外八旗兵的四位参将和四个参领被抓。
隆科多被控制。
八爷一系被押回府看管。
四位关外王爷除睿亲王多罗免于处罚外。
其余三位罚俸一年,罚抄十遍《八旗通志》。
雍正是不得不这样处理,如果“铁帽子王”们处罚过重,传出去,丢的是祖宗的脸面。
危机解除,但是十三爷允祥已经油尽灯枯,临终,他向雍正提到了找“替身”的重要性。
所谓“替身”,是康熙留下的一句话:
干大事者以找替身为第一!
也就是要选好继位的人选。
雍正也认同,并认为弘历能够把自己没做完的事继续做完并做好。
允祥也同意,但是他继续说道:
可是,万一弘历不能顺利继位呢?
雍正大惊之下,追问谁会阻挠弘历继位。
允祥说,在弘时的身上看到了允祀的影子。
说完这话,一代“侠王”终于油尽灯枯,溘然长逝。
应该说,这次险些被八爷允祀一系夺位成功,给雍正造成的震撼是非常强烈的。
而这其中,弘时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没有他的出现,既不可能发生关外“铁帽子王”入关整顿旗务的事。
更不可能发生关外八旗兵入驻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共管防务的事。
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条件,狡猾的隆科多也不会答应调度步军统领衙门的亲军兵围澹宁居。
可以说,弘时此为,无异于弑君弑父,实属十恶不赦之罪!
至于后来,如果雍正还有那么一丝不忍,一丝爱子之心的话。
也被弘时痛快地领命查抄允祀一系,找人暗杀隆科多,找人暗杀弘历的行为抹杀得一干二净。
所以,当刘墨林被弘时派去的人杀死,李卫带人护送弘历从江南回来时,
雍正已经意识到,弘时已经无可救药。
而从策反岳钟琪的曾静那里,雍正也知道了,虽然自己是被迫控制允祀一系。
在民间却背负了弑父和屠兄杀弟的骂名。
为了给弘历扫除障碍。
雍正决心自己担起灭子的骂名。
但是,那毕竟是亲儿子,所以,他在犹豫,而允祥已逝,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雍正这才犹豫着问李卫的看法。
李卫的反应是一惊,并且说到:
主子,什么事奴才都能替主子去办,唯有这件事,奴才没法子说!
后来,是雍正把曾静策反岳钟琪的信给李卫看,
李卫才说了康熙太宽容,把九子夺嫡的麻烦都留给雍正解决,这才让雍正无辜背上了这些不实之词。
相信李卫这话并不是在提醒雍正杀弘时保弘历,
哪怕是暗示也不可能。
但是,确实是坚定了雍正本来就有的心思。
不过,我们单从《雍正王朝》剧集本身的剧情来说,
弘时应该算得上自作孽不可活。
立储这件事情对于李卫来说,其实是能不说话就不说话。毕竟谁要牵涉到这里面,稍有不慎,日后就容易遭到清算。
清朝和明朝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明朝在朱元璋和朱棣时期的时候皇权是完全能够压制住文武百官的,朱元璋反腐杀了那么多大臣,这些官员也做不了什么。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文官势力越来越大,皇帝反而很多事情是有心无力的,处处受制于文官集团。
清朝则不一样,除了前期需要拉拢明朝降将以外,等真正坐稳了天下的时候,文官集团完全不是皇帝的对手。所以在清朝的时候,皇位的传承往往是看皇帝的意思,朝廷中的官员往往决定不了这些事情。这在明朝的时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因为立储这件事情是要按规矩来的,皇帝根本没法随心所欲的选定接班人。毕竟手底下这些大臣不同意,皇帝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比如万历皇帝不想立朱常洛为太子,可是大臣们不同意,最后还是朱常洛成了太子,最后继承了王位。
雍正这个皇帝向来有“冷面王”之称,对手底下的大臣是远远不及康熙仁慈的。关于他接班人,大部分的大臣都是不敢多说话的。毕竟有前车之鉴呀,康熙晚期的时候,诸子夺嫡,上书房大臣佟国维便是站错了队伍,支持了八爷,最后弄得前程尽毁。
雍正即使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八爷都看出来他时日不多了,难道像张廷玉这些的近臣不知道吗?他们肯定是知道的,只是有些话,他们没有办法说,也不敢说。所以可以看到第一个向雍正劝说要注意接班人的大臣便是十三爷允祥。
整个大清朝,和雍正关系最好的,对雍正功劳最大的人,便是这个有着“侠王”之称的十三爷。注意一个细节,十三爷说这些话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十三爷帮着雍正解决了八王议政的大问题,在自己临死之前说出了这些肺腑之言。
连十三爷这样的人都要等到这个时候才说,试问地位远不及十三爷的李卫又凭什么敢在皇宫之中轻言皇位的继承问题?更不用说雍正到底该不该杀弘时了。
当雍正问及李卫的时候,李卫肯定是不想说的,毕竟他是两江总督,长期在外面,不便以参与这些事情。正如李卫自己所说的那样:
“主子,什么事,奴才都能帮主子办。这事奴才我没法子说。”
雍正也是极为聪明的人,他也知道这种事情不该问李卫。杀子这种事情,影响太大了,哪怕敢作敢为的雍正也是有顾忌的。此时的雍正太孤独了,身边几乎没有几个大臣可用,只能问问自己的门人李卫。
李卫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在后面的对话中,说出了康熙晚期做法的过失。他是这么说的:
“不是奴才斗胆说祖宗的不是,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
李卫说出了雍正此时困境的根本原因,康熙对于手底下的儿子过于宽容了。即使康熙知道八爷这些人心术不正,但还是重用他们,加封他们,使得这些人树大根深,雍正处理这些人极为艰难。
李卫这句话其实表面上看似是说的康熙,其实是在回答雍正杀不杀弘时的问题。倘若雍正不杀弘时,那么到弘历继位的时候,弘时又会成为新皇帝弘历的大问题。
李卫为什么要杀弘时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来说弘历从小就比弘时强,在各方面是远远优于弘时的。毕竟弘历很小就被康熙亲自抚养,这份恩宠是旁人比不了的。李卫作为雍正的心腹之一,他自然也能够猜到雍正理想的继位人是弘历,而不是弘时。
另一面,弘时这个人和八爷走的太近了,李卫作为两江总督,这些事情他不会不知道。十三爷临死就这样说过弘时,他觉得弘时身上有八爷的影子。李卫作为雍正的心腹干将,自然不会希望亲八爷的人做皇帝。加上弘时暗杀弘历,李卫在图里琛的帮助下救下了弘历,并且一路上护送弘历平安回宫。可以说李卫帮了弘历一个大忙,得罪了弘时。这种情况下为了自己将来的前程想,李卫也应该站在弘历这边。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这件事的起因,是弘时这小子太嚣张了。
如果仅仅是最初的泄露考题,雍正完全可以原谅他。但后来弘时在老八胤禩的鼓动下开始参与皇位争夺,先是八王议政,之后又想杀隆科多灭口,最后在走投无路之下,竟然密谋要刺杀皇位的真正继承人弘历,这让雍正着实感到了紧张,因为他知道自己已命不久矣,而能将自己的新政继续推行下去的只有弘历。
当然,最后弘时行刺失败,赶去救驾的李卫和图里琛也松了口气。之后雍正召见李卫,主奴二人坐在昏黄的烛光下,看似漫不经心地聊到了这件二人都不愿提及,但又必须要提及的要紧事——如何处置弘时。
雍正问李卫的看法,当然这里不排除有试探的成分在,但我个人觉得这更多是在表达对李卫的充分信任。李卫十几岁就跟着雍正,而那时的雍正还是那个刚正不阿的四王爷。二人虽名为主奴,却一同历经磨难,心心相印。此刻他遇到难以委决之事,除李卫外,再无别人可以诉衷肠。
但李卫已不再是那个直肠子的小叫花子,他已成长为一位成熟稳重的封疆大吏。面对伴君如伴虎,看着曾一起共事过的高福、邬思道、年羹尧一个个的离开自己,他对皇帝和皇权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是,他既诚恳又巧妙地避开了雍正的问题。
“主子,奴才什么都能帮您办,但就这事,奴才实在没法说。”
雍正意识到了主奴之间横亘着的距离,这种距离感要放在平时他会很满意,但放在此刻,他却蓦然感到了一丝丝苦涩。于是二人又聊起了曾静案,聊起了八爷胤禩的门人们一再造谣诽谤,说他弑君篡逆,逼死太后,贪酒好色,十恶不赦。那可都是自己的亲弟弟,大家小时候也曾一起玩耍,一起读书,可不知为何如今却走到这步田地?
或许他想起当年太子被废的前夜,太子对他说过的话:“那时候兄友弟恭,真好,不过再也回不去了。”
雍正陷入了沉思,但李卫却意识到进言的最好时机到了,此时不说,就再也没机会说了。或许他真的是看到主子为了几个满腹祸心的弟弟而殚精竭虑,激于义愤才口出狂言,但这句话却实实在在的敲在了雍正的心坎里。
“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八爷他们一个个心术不正,还亲王贝勒的加封,把这难题全都留给主子了!”
李卫一番话令雍正突然惊醒。对啊,先帝爷心软了一下,给自己留下了难题,将心比心,自己还能再心软一次,然后把难题再留给下一代吗?不能!为了弘历,更是为了新政,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他也要做这个坏人,结果了弘时这个定时炸弹,给后世留一个太平基业。
此刻,雍正的眼神终于变得坚毅而阴冷,弘时的死期就要到了。
在《雍正王朝》中,真正懂雍正的人并不多,要说谁懂雍正,邬思道算一个,十三阿哥胤祥算一个,张廷玉算一个,还有一个就是李卫。李卫从一个小叫花子最终成长为封疆大吏,而且始终受雍正信任,正是因为他太懂雍正了,因此始终没有触碰雍正的禁忌,关于这一点对比跟他一起长大的坎儿就会明白。
李卫虽不识字,但他脑子却极为灵光,属于那种稍微一点就透的人。比如,坎儿背叛雍正被暗中除掉后,李卫对着他和坎儿曾住过的屋子暗自垂泪,邬思道提点李卫要好自为之,李卫一点就透,他明白四爷胤禛是他头上唯一的云,一旦忘本,他这颗树枝也就枯萎了,而年羹尧却始终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最后才悲剧了。
当雍正给李卫念叨曾静如何骂他,别人都是在一旁看热闹时,李卫立马明白他应该站出来替主子出口气,于是,李卫跑到刑部大牢,逮着曾静就是一顿暴揍,而李卫打完人后,却啥事没有,一群看热闹的人反而被雍正痛批了一顿,还被撤了职。
雍正得知弘时买通江湖杀手暗杀弘历后,派图里琛汇合李卫去保弘历,最后,刘墨林做了替死鬼,当李卫护送弘历回京后,雍正问他应该知道是谁暗杀弘历了吧,应该怎么办?李卫立马警觉地说:“什么事我都能帮主子办,但唯有这件事,我不能说。”
李卫对雍正是极为了解的,难保雍正这么问对他有试探之意,李卫如果明确的表态了,难免有站队弘历之嫌,帝王对于党争历来都是深恶痛绝的,尤其是涉及到储位,那更不是做臣子的能说的,这种事只有帝王才能决断。因此,当李卫说完之后,雍正才说:“我也知道这么问是难为你了。”
李卫虽没有明说,但在后面吐槽八爷党的时候却拐着弯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主子,不是奴才斗胆敢说祖宗的不是,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他明知道八爷他们是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的加封,把这些难题都撂给了主子。”
李卫虽然大胆地吐槽了康熙的不是,但很明显说到了雍正的心坎上,雍正联想到他们这一辈因为残酷的夺嫡之争,荒废了多少政务,李卫的言下之意就是说:万岁爷,这种事您要不早做决断,难免也会发生那种事。
当李卫说完后,要注意仔细看雍正的表情,可以看出他目光一闪,显然是被李卫的话触动了内心,于是,雍正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说道:“你说的有道理,不管多难,为了新政,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朕不能够把难题再撂给后人!”既然,不能把难题留给后人,那么,也就意味着雍正下了狠心要处决弘时了。
那么,弘时最终悲剧的结果仅仅是凭李卫有意无意间的一句话造成的吗?显然不是,弘时最终的悲剧是一个多方促成的结果,而李卫的话只不过是加速了这个过程的进程而已。
弘时自不量力,被夺嫡之心冲昏了头脑,自作孽,不可活
很显然弘时在起点上就已经输给了弘历,邬思道教导他们时,弘时光想着开溜去玩,而弘历却对邬思道所灌输的理念领悟得很透,也因此弘历才得以在康熙面前惊艳亮相,半路刹车一举夺得属于太子的如意,后来还被康熙接进宫里亲自教导,可以说,弘历是天胡开局。
弘时虽说小时候顽愚,但长大后却有了夺嫡的心思,他的这种心思被老八胤禩抓住后无限放大了。在雍正元年的“科场舞弊”案发生后,老八胤禩在审讯张廷璐时套出了此案的幕后主使是弘时,于是,老八把弘时纳入了对抗雍正的筹码,利用弘时的夺嫡之心给雍正制造乱局。
尤其是胤禩对弘时说的那番话激起了弘时更深的夺嫡之心:“你和八叔我也不同。八叔是过来人,当时很多事都想不明白,也没有人指点我,因此眼睁睁地失去了大好的机会!现在,我的失败就是你的本钱!只要你自己振作,决不会重蹈八叔的覆辙,明白吗?”
后来,胤禩利用弘时向雍正进言整顿旗务,又利用弘时说动了隆科多,而后联合关外旗主王爷搞“八王议政”,但千算万算却漏算了病入膏肓的十三爷胤祥,最终,八王议政失败,隆科多以及八爷党一伙都成了待宰之鱼。
雍正派老三胤祉和两个儿子弘时和弘昼共同去抄老八、老九和老十的家,目的就是为了试探他们三人,因为“八王议政”时,老三作壁上观,而弘时和弘昼都涉及其中,但胤祉是老油条了,在抄老八家时压根就没进去,而弘昼更绝,直接来了一出“活出丧”的大戏避开了。
弘时在抄老八家时做得挺绝的,擅自做主把老八的家人和下人都远远地发配了,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怕自己跟八叔搅合的事情暴露了,后来,弘时更是暗中差点弄死隆科多,而弘时的这些所作所为恰恰使自己暴露了,明显就是欲盖弥彰的行为,经过隆科多供出了他。
老八胤禩玩得更绝,非但没有追究弘时远远打发了他的家人,还进一步给弘时“出谋划策”道:“你有两点不及弘历,第一精明不及弘历;第二狠毒不及弘历。因此,你要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抢在他的前面,把他除掉!你若做不到这点,将来的结局比八叔还惨!”
胤禩此时知道自己已然没有任何翻盘机会了,所以,他才要激弘时,好让弘时接着给雍正添堵,他才高兴。倘若弘时聪明一点,清醒一点,别听老八胤禩的话,那他落个善终是没问题的。
只可惜,弘时被强烈的夺嫡之心冲昏了头脑,他果然听从了胤禩的建议,买通了江湖杀手暗杀出外办差的弘历,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落得个被赐一杯毒酒自尽的下场,他直到临死才还是没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还在大喊着:“八叔,阿其那。”他只想着怪胤禩,却也不想想,胤禩跟他爹雍正斗了一辈子,什么时候赢过,他还非要听胤禩的。说白了,谁也不能怪,只怪他自不量力,自作孽。
十三阿哥胤祥临终前给雍正的忠告
胤祥在临终前对雍正嘱咐过两件事:其一,提醒雍正注意弘时,弘时身上有老八的影子,千万要避免他们这一代人的悲剧在下一代人身上重演;其二,提醒雍正除掉道士贾士芳,以免贾士芳利用巫术控制雍正。
老话说得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何况这话还是雍正最信任的十三弟胤祥说出来的,雍正自然是格外重视,也因此,之后雍正对于弘时警觉了起来,通过审问隆科多得知了弘时的行为。
巧合的是,十三爷临终嘱托的两件事,后来直接或间接的都由李卫给完成了。贾士芳就是李卫和弘昼二人设局除掉的,而弘时也是因为雍正从李卫的话语中意识到了,如果不下狠心除掉弘时,那以弘时的一贯行为还会接着坑害弘历,万一弘历将来有个三长两短,后果将不堪设想。
老八胤禩是弘时最终悲剧的诱因
老八胤禩自“九子夺嫡”后期,就一直跟雍正斗法,最终也没斗过雍正。雍正继位后,胤禩又是通过各种方式给雍正制造麻烦,他发现了弘时身上欲望的火苗,于是添了把柴火,把火越烧越旺,利用了弘时的夺嫡之心给雍正制造麻烦。
搞“八王议政”堪称胤禩的终极一博,也算得上是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次,联合了弘时、隆科多、关外旗主王爷、一众对新政不满的朝臣,外加八爷党,就这么强大的阵容最终还是败下阵来,胤禩不甘心啊,所以他想把这种仇恨转移到雍正的子嗣身上。
于是,弘时又一次被利用,胤禩的目的就是给雍正加上个杀弟杀子的恶名,胤禩对弘时身上有多少斤两难道不知道吗?强如他也最终斗不过雍正,何况一个愚蠢的弘时呢?所以,他只是想利用弘时恶心恶心雍正,就像他临终前写给雍正的信中所说:四哥,我输了,可你呢,却并没有赢,得到的只是身前身后的骂名罢了,其实输也罢,赢也罢,到头来不过是过眼云烟。
弘历深谙帝王心术,弘时压根不是对手
相比于弘时的狠,弘历有过之而无不及,弘时的狠只是流于形式,而弘历则是在于思想,就拿刘墨林来说,弘历先后两次利用了刘墨林。第一次是和刘墨林去河南处理考生罢考的一案,弘历把刘墨林推到了台前,导致刘墨林得罪了所有清流,就连刘墨林的老师李绂也一直不肯原谅刘墨林。而弘历转头又为清流说好话,后来又把将要被处斩的李绂从刑场上救了下来,从而赢得了清流们的一片叫好声。
第二次,刘墨林直接被坑没命了,替弘历做了替死鬼,可谓冤枉至极,与其说是弘时主动杀弘历,还不如说是弘历设的局,从弘历回来后对雍正说的话中可见端倪:“托皇阿玛的庇佑,儿臣平安回来了。请皇阿玛就不要再追究这件事了,皇阿玛圣明!儿臣实不愿因为此事兴起大狱,更不愿因为儿臣使皇阿玛和皇额娘伤心。”可以看出,他边看边两眼暗暗地盯着雍正。
雍正一声长叹,弘历没想到自己几句假撇清的话,居然让雍正犹豫了,于是也跟着叹息了一声说道:“只是刘墨林可惜。”他提出刘墨林的死,就是为了强调这件事的严重性,言下之意就是说,万一死的是我呢?
而且,弘历在路上跟弘时的对话也颇值得玩味,弘历不动声色的压根就没提被暗杀的事情,且还客气中带着暗示地对弘时说:“三哥,你肝火旺,我给你带了几斤茶,正好去去肝火。”
弘历师承邬思道,又受过康熙亲自指点,对于帝王之道深谙其中,不动声色地就把弘时玩弄于股掌之间,弘时跟他压根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
李卫为何要提醒雍正杀了弘时保住弘历
李卫属于被动型释放技能,在雍正主动提出如何处理弘时的问题时,李卫转着弯的一句话使雍正决定不能把难题留给后人,也就是弘历。
李卫之所以有此一句提醒,还是雍正主动聊起来的,至于深层的原因,无非两点。第一,当时“科场舞弊”一案,就是李卫带着兵丁大闹科场才爆发的,这事一般人不敢捅娄子,也就李卫敢,李卫闹科场时说过:“老子十几岁就跟着皇上。”但李卫这一闹,却搅了弘时的好事,因为弘时正是科场舞弊案的幕后推手。
第二,弘时派人暗杀弘历时,又是这个李卫在关键时刻搅了场子,这次比科场舞弊那次更让弘时严重受损。所以,李卫如果不拐弯提醒雍正除掉弘时,退一万步讲,倘若弘时上位了,能放过他李卫吗?
写在最后
李卫能从一个讨饭的要饭花子混到封疆大吏,而且始终受雍正信任,就是因为他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他始终明白自己该如何选择,该忠于谁,他是真正懂雍正的人,自从雍正主动提出弘时的事情,李卫就知道弘时要悲剧了,雍正之所以主动跟他提起如何处理弘时,只不过是想寻求一个心里安慰,最终拍板的还是雍正,李卫的话只不过是起了点催化剂的作用而已。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雍正王朝》中,李卫是雍正潜邸长大的奴才,对雍正忠心耿耿。他的生存哲学就是唯胤禛马首是瞻,做事都是站在雍正的立场,然后再考虑自己。
《雍正王朝》第四十三集,李卫护送弘历回京,进宫看望雍正。雍正问他:
“狗儿,暗杀弘历的人是谁,你也应该知道了,你说说,朕该怎么办呢?”
李卫已经是两江总督并监管浙江,是一方诸侯了,掌握着大清一半的财源,位高权重。不管李卫倒向哪位皇子,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雍正与其说是咨询他,倒不如说在试探他,看他有没有在夺嫡问题上“买马下注”。
李卫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明说的,这是国事也是雍正的家事,所以他回答雍正:
“主子,什么事奴才都能帮主子办,这事奴才我没法说。”
后来雍正又将曾静的信递给李卫看,这意图很明显, 雍正想找一个为自己说话的人。李卫借坡下驴,用八爷党的坏提醒雍正杀弘时。
“主子,不是奴才斗胆敢说祖宗的不是。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八爷他们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的加封,把难题都留给主子了。”
李卫这话,看似不经意,第一层意思是体谅雍正的不容易,第二层意思是间接地催促雍正早做决断(弘时心术不正,还是八爷党一伙的,这次杀弘历不成还有下次)。
弘时咎由自取,他要没干那么多坏事,李卫也不敢提醒雍正杀他。
历史上,弘时就与胤禩走得比较近,雍正登基后直接将弘时过继给胤禩。
剧中,弘时与老八同伙,参与八王议政逼自己老爸退位。失败后,弘时又想杀隆科多灭口。
弘时的狠毒让人害怕,为了夺嫡,连自己的亲兄弟也杀。估计李卫在护送的途中,生命也受到弘时威胁。
李卫已经拜了弘历的山头。
雍正把弘历派到李卫那儿待了几个月,为的就是让他在江南积累人脉。
这几个月,李卫对少主子的殷勤想必也不少,何况弘历继位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康熙看中的人)。当图里琛跑到总督府,说有人要害宝亲王,李卫一听桌子一拍火就来了,他是真的担心。
李卫护送了弘历,就是挡了弘时的路。以弘时的手段和心思,说不定已经盯上了李卫。
李卫提醒雍正,能够一劳永逸地消除弘时这个隐患,在弘历面前是个加分项,增加以后再乾隆面前的筹码。
顺着雍正的意思,为主子和大清除害。
九子夺嫡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雍正是参与者,肯定知道当中的厉害。
弘时做的事情天理难容,雍正念及骨肉之情,饶得了他一时饶不了他一世,迟早会清理。
即使李卫不提醒,雍正为了弘历也会收拾弘时。李卫的提醒,是送给弘时最后的一道“催命符”。他提醒雍正的做法,对得起大清的事业,对得起雍正,也对得起自己。
原创:秋媚
有人说,雍正作为父亲,作为兄弟,对待儿子弘时,和他的兄弟们都太狠了。确实,如果是从亲情的角度来看,雍正在位期间,收拾完兄弟又收拾儿子,的确不负后世“冷酷无情”的评语;但是,从为君的角度来看,这些事,他必须做。为什么呢?因为雍正亲身经历过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事件,争储的兄弟们一个一个斗得都跟乌眼鸡似的;并且在他即位后,与他争夺帝位的兄弟们多有不服,遗祸生事。朝堂上阳奉阴违,民间又传他皇位来路不正,憋屈得雍正一肚子火还不好发作。就算他心里有亲情,也早就被这些糟心事儿给磨平了。
作为父亲,雍正自己吃过的苦,自然不愿意让儿子弘历再吃一遍。当爹的都愿意给儿子留下一个清平富足的江山。当初康熙挑中他,和康熙喜欢弘历是有关系的。弘历被康熙接进宫里养着,是给雍正加分了的。不然康熙那么多的子孙,干吗只喜欢弘历呢?《雍正王朝》里还有个情节,是康熙爷把年幼的弘历托在肩上。雍正挑帘进屋看到这一幕,惊了一下,然后放下门帘,悄悄地笑了。康熙喜欢弘历,雍正是知道的。而且,雍正自己也喜欢弘历。但是,弘历的三哥弘时不服呢!雍正的儿子不多,弘昼小着呢不作数,适龄的除了老四弘历还有老三弘时。弘时眼瞅着弘历处处得宠,他当然不服了。古代讲究的是立嫡、立长,弘时和历都不是嫡子,但弘时比弘历大呀!于是,弘时就起了夺嫡的心思了。
《雍正王朝》里面,弘时和八爷党走得蛮近的。八爷胤禩那是参与过第一轮夺嫡的失败者,他甘心么?当然不甘心。可是第一轮他不是输了么?于是不甘心的他又瞄上了弘时,准备策划第二轮的夺嫡。雍正作为弘时的父亲,其实也是知道弘时的野心的,但是,毕竟是亲爹,平时敲打可以重一点,真的取了儿子性命,他下不去手。一边是雍正的容忍和犹豫,一边是弘时的越作越离谱。这时候,十三爷胤祥病危了。雍正最看重胤祥了,他当然得去探病。十三爷临死,提醒雍正:弘时的身上,有八哥的影子。这一句,把雍正点醒了。雍正想下决定的时候,找了李卫。李卫多聪明呢,他才不直接和雍正说自己的意思呢!他只是提醒雍正:“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八爷他们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加封,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
雍正当年受”九子夺嫡“时候有多委屈,后续留下多少遗祸,这是雍正心里的一根刺。李卫这一句,等于是揭了雍正的旧伤疤。其实十三爷胤祥临死前把利害已经和雍正说了,雍正犹豫的是和弘时的父子情。但是对于帝王之家,亲情永远比不得权利。于是,当李卫提起来当初康熙舍不得处理夺嫡的儿子们,雍正就意识到,弘时,不能留了。李卫的话,可以说是让雍正下决心处理弘时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同时,弘时的夺嫡之心,才是让雍正起了杀子念头的直接原因。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里,李卫从一个富家子弟,捐钱买官的员外郎,变成了生活落魄,被胤禛收为家奴的心腹仆人。所以我们主要依据剧中内容来讨论,李卫,年羹尧等人都是四爷府上出去的家奴,最受雍正皇帝器重的必然是李卫,原因很简单,因为李卫非常的忠诚,不忘本,凡是都先为雍正皇帝考虑,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对待邬先生,李绂却十分恭敬,所以雍正皇帝喜欢李卫,栽培他也很正常。
其实李卫本来是没有资格和雍正皇帝讨论处罚皇子这种事情的,虽然说天子无私事,但是皇帝也是人啊。在历史上越权多管闲事,最后身败名裂的大臣可不在少数,但是在雍正王朝中,李卫和雍正的感情,早已超出君臣,甚至像父子,李卫在看到雍正皇帝吃不下饭,难过的哭了,知道曾静骂雍正,直接进监狱打了曾静一顿,这些个大臣里,处处为雍正皇帝着想,一心为他办事的真的聊聊无几,而李卫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一些私事,雍正皇帝也会和李卫商议。
雍正皇帝经过了残酷的九子夺嫡才得到皇位,相比雍正皇帝,弘历可以说幸运太多了,几乎事事雍正皇帝都给他铺好了路,从小又被康熙皇帝带进宫中,亲自培养,基本上就是当做未来的皇位继承人来培养的。虽然大局基本上算是定下来了,但是在电视剧中同样身为皇子的弘时,在胤禩的鼓动下对争夺皇位恢复了一些希望,但是弘时争夺王位可不像他的叔叔们,凭借实力,遍植党羽,比不过弘历他想了个损招,找刺客刺杀弘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件事东窗事发了。
这让雍正痛心疾首,自己这一代,为了夺皇帝宝座,兄弟之间互相残害,而现在他是皇帝了,位子不同,深知皇储之间互相残害的危害,另外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手足相残,这让他十分苦恼,更让他痛恨的事情是,这件事背后,竟然有胤禩等人的鼓动,皇帝除了要考虑个人感情,同时也还要为天下考虑,这就让雍正皇帝更加为难了,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是弘时犯得错也必须严惩,于是他打算先看看众人的反应。
首先就是弘历,康熙皇帝临终前,告诫过他,善待自己的兄弟们,善待自己的臣民们,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去伤害他们,这些话雍正皇帝也一定是想要同样告诉弘历的,弘历也早知道了弘时派人刺杀自己的事,也明白这是雍正皇帝对自己的试探,所以不断为弘时求情,但是他说的“儿臣不想因为此事让皇阿玛、皇额娘伤心”也很明白,他并非真的不在意这件事,自己替弘时求情,但是相信雍正皇帝会给出妥善处理的,这样一来把球踢回给了雍正。
这时十三爷已死,张廷玉更是个打太极的高手,雍正皇帝也知道问他问不出结果,于是当李卫回来时,他希望在李卫身上得到回答,于是两人的对话开始了。
雍正:“狗儿,暗杀弘历的人是谁,你也应该知道了,你说说,朕该怎么办呢?”
李卫:“主子,什么事奴才都能帮主子办,这事奴才我没法说”
雍正“朕知道,朕不该问你,你起来吧。”
接着雍正皇帝曾静骂他的信给了李卫看,李卫愤怒的为雍正皇帝鸣不平,知道这后面有胤禩等人的影响后,李卫对雍正说道:“不是奴才斗胆说祖宗的不是,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八爷他们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的加封,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
雍正:“你说的有理,不管多难,为了新政,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朕不能再把难题留给后人哪。”
李卫在外为官多年,也很清楚这种雷不能碰,但是他又真心的替雍正皇帝着想,正好就有了曾静的这一档事,于是李卫就借着这个话题,对雍正皇帝明着说,之前康熙皇帝,明知八爷等人心术不正,却不处置他们,还因为是皇子,纵容胤禩等人,结果到了现在,反而给你留下祸害,这其实也在暗示雍正皇帝,如果今天包容弘时,不加以处罚,日后等弘历登基之后,也会给弘历留下祸害的,虽然一字没提处理弘时,却借着康熙纵容胤禩的例子,给雍正皇帝一个最好的回答,不得不说,李卫的应变能力真的太强了。
雍正听了李卫的话,也明白了他的意思,所以也就下定决心,在自己这里就把隐患除去,自己把恶名揽下来,绝对不像康熙皇帝,把难题留给后人,于是不久之后,弘时被雍正皇帝秘密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