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会有太监?
在古代中国,人权的概念十分模糊同时也不被重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制度下人权以其所在等级作为前提,甚至在元朝时,杀死一名“南人”,还需要赔偿一定数量的财物,有时甚至是一头驴,所以在古代社会太监的产生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条件与土壤。
然而最早的太监却非是被阉割,而是自宫,春秋时齐国有一人名作竖刀,为了博取齐桓公的欢心,于是挥刀自宫,而后也的确得宠只是得宠之后做尽坏事,甚至最后将齐桓公饿死,不久之后东窗事发,被砍了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古时人们甚至将头发都看的如此宝贵,何况是男子的生殖器官,肯以此为代价换得权位荣华,也是令人啧啧称奇的。
后来阉刑普遍适用于战俘以及被征服部落的男童青年,阉割之后送进宫中做太监,明代初期,元朝势力继续割据云南,朱元璋派大将蓝玉南下征讨,战后11岁的马和被俘虏,而后被阉割作为秀童在宫中留用,这就是之后闻名天下的名宦三宝太监郑和。而为何要在宫中使用太监,这就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在古代宫廷生活中,许多体力工作宫女无法完成,皇帝妃嫔众多无法雨露均沾使用健全男性有着极大的风险,同时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定防止谋朝篡位,使用不可能拥有子嗣的太监作为宫中的服务人员更是上上之选,故宫中使用太监作为劳力选择,不但对敌对势力有着震慑的作用,同时也对政权的稳固和后宫生活的便利提供了保障。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古代为什么会用太监?这说的,十个人有九个半都能答上来,不就是害怕给皇上戴一顶小绿帽吗?
这答案不能说不对,但也仅仅说对了一半,不是全部,有兴趣的小伙伴听俺给大家伙唠叨唠叨。
其实太监这个职业,不仅仅在咱地盘上有,全地球很多地方都是有的,据说到了现在,咱家隔壁阿三哥他们还有保留。
咱也不说别人,就说咱家里的,因为这道理搁那都一样。
太监
咋说呢?咱地盘上的太监,先秦时期就有了,就是比秦朝较远的年代,夏商周时期,那么出现的具体时间,这个到没有确切的说法。
这里头最出名的太监,那太多了,最早出名的有赵高,中行说,就这俩没一个好东西。
赵高,秦始皇死了之后,联合丞相李斯坑死了扶苏,扶持上一个正事干不了,坏事干一堆的胡亥,把一个好端端的秦朝直接就给坑没了。
有人说秦朝毁于刘邦和项羽,其实不然,整个秦朝毁就毁在了赵高的手里。因为秦二世胡亥一死,赵高扶上位的子婴在赵高的授意下当的是秦国的王,而不是秦朝的皇帝。
赵高自己先把台给拆了。
再说那中行说,中国历史有算是头一个汉奸吧!胡子没一根,全长脑子上了,帮着匈奴把汉朝坑了不少。
所以大家伙一提到太监,没多大好印象,这帮家伙似乎都是坏蛋一样。
搁现代写小说,写一半不写了,就让人说这书太监了,有那么一丝丝的怨恨在里头。
想当年俺在一个平台写了一个盗墓类的小说,兴高采烈的发布了一小半,感觉写的太累,就想缓缓,这好么,一缓没下文了,让大家伙骂了老半天,配图一溜的太监图片。
最后有一哥们,愣是冒充是俺的朋友,说俺出了车祸,打进了医院没出来,就那意思俺已经搁太平间里头早凉透了。
俺都郁闷死了,慌忙出来澄清,结果大家伙照着大脸蛋子又痛骂了一顿。
想捡起笔头,在写上一写,感觉没有激情,小心培养了一下,就没有以后了。
现在想起了那些个掉坑里的兄弟,感觉挺对不起他们的!
这一扯,就扯俺身上了,咱接着聊。
确实做太监的人比正常人缺那么一点东西,所以心里阴暗那是很正常的,但也有一些太监还是有正义感的。
那么为嘛这个世界上会出现太监呢?
皇帝吗?家里头不仅有三妻四妾,这要是一多了的话,还得论堆数,太多了。
伺候这么一个老婆,不能像地主一样的伺候吧,他也不应该太差劲。
几个老婆一处院子,平时你来个打扫啥的,宫女能干,但上房揭瓦,顺道抬东西,这事宫女真心干不了。
有些粗苯的活,四个宫女都顶不上俩老头。
所以伺候的人里头,这就必须有男的。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
皇帝就一个人,老婆都论堆数了,他就照顾不过来,说好的雨露君恩,其实有些还沾不上。
这一不小心,脑瓜顶上来顶小绿帽,这好说他也不好听不是。
这到也不算啥,要命的是,这要是整出个娃娃,那就不好了,指不定这江山社稷姓没换,人换了,这就要贻笑大方了。
所以这太监就出现了。
最开始的时候,这太监还是比较人道的,做太监的人,其实就是把俩轱辘给卸了,上个厕所啥的不受太大影响,这到了后来整部水车都不给你留。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太监,穿的裤子总是鼓鼓囊囊的,就算是到了大夏天,就像穿了一条大棉裤一样,其实里头兜着大毛巾,就是为了防漏。
过去老是说臭太监,臭太监,还真就是,身份在高的太监,都是这毛病。
皇帝为了自己后代的血统,这就出现了太监的职业。
而且后宫这块算是皇帝的后花园,这后花园不仅有他的老婆,还有大大小小的宫女,要是没有太监的话,您可以现象的到会咋样的。
这要是君王一怒,不仅仅是血流成河就完事的,天下都要跟着乱的。
所以太监这个职业一直到封建王朝结束之后,才没了。
因为谁家也没有那么多的老婆让人伺候了,三五个就算多的了,当然咱大华夏只能有一个,这都用不着什么雨露君恩的说法。
现在都流行天大地大老婆最大,一个个爷们过的跟过去小媳妇似的,让睡沙发不敢睡地上,让跪搓衣板不敢跪洗衣机,为了实现财务自由,藏点零花钱,跟做贼似的胆战心惊,就怕老婆没事打扫卫生,那点私房钱全的露光了。
憋屈死了。
还有一点,很多时候太监比宫女要好一点。
毕竟后宫这块住的不仅有皇帝的老婆,还有皇帝的娃娃。
你说皇帝的娃娃天天生活在一堆女人当中,他也不像回事,成长于妇人之手,总是缺点什么?
当然太监虽然不算一个完整的男人的,至少不是女人。
毕竟男人和女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过去陪着皇子们上课,溜达,玩耍这基本上都是太监,没听说过跟着一帮子宫女。
而且对于皇帝来说也是好的,毕竟皇帝跟前全都是女人的话,这让皇帝也集中不了精神,这不好。
所以过去给皇帝穿衣服,吃饭啥的,这都是太监上手,宫女是不允许靠近的。
再有一点就是,太监在跟前,皇帝还是皇子们可以放心的使唤,他们可以成为弄臣,权臣,但绝对不会成为篡权者。
太监是无根无萍的,他们的权势都是依附在皇权之上的,如果有一天皇权不需要他们了,再狂妄,再有权势的太监,仅仅一道圣旨就可以将他们办了,不存在太多的勾心斗角。
毕竟太监没有后代,没有太多的沟沟坎坎的联系,他们更多的是捞钱,这一点对于皇帝来说,不叫个事,他们最为在意的是皇权被人碰了。
这个才是他们无法容忍的事。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我认为:古代只所以有太监存在不外乎以下原因!
古代的皇帝老儿,风流成性,又小肚鸡肠: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宫女成百上千美女如云,皇帝怎么会放心健全的男人在宫里宫外出人呢?
宫里宫外又需要人打理,请男人又怕男人见空扎针,所以才把进入宫里健全的男人标志部件给物理处理掉,变成了无根之人,也就是所谓的太监后才能在宫里出入,出入于美女如云的宫中。这样皇帝老儿才放心,才安下心来处理国家大事。不必担心后院起火,更不必担心后宫妃子给自己戴绿色皇冠!
皇帝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自己太忙或者忙不过来,可又怕出人宫里的男人帮忙,所以才把出入宫里的男人,必须给物理处理后变为太监后,才能出入宫里,才能在宫里侍候皇帝的老婆,皇帝的妃子!
这也不能全怨皇帝小心眼,任何男人,面对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宫女美女如云的环境下,除了太监谁又不会动歪脑筋呢?太监则不同了:面对美女如云,也只能望尘莫及,饱饱眼福,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中国史上哪个职业是,爸爸听了会生气,自己听了会哭泣,女人听了会嫌弃?
你了解太监吗?很多人觉得,男当太监就和女混青楼差不多,都是因为迫于生计,才沦落到割丁丁的地步。
如果你也认为,太监是个遭人唾弃的职业,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明明在古代,太监这个职业,真的是火火火火火爆了好么!
太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按理说中国传宗接代思想根深蒂固,为什么会有这种断子绝孙的买卖呢?都说古代帝王都有后宫三千佳丽,其中这里面不只有娘娘小主,还包括了照顾她们起居饮食的宫女。
皇宫这么大,住的人也多,什么洗碗,做饭,洗衣服,陪睡觉…的简单琐碎活宫女还做得来,但是粗重体力活没人干啊?于是就有了“太监”的诞生。
最重要的是,皇帝嘛,除了钱多就是老婆多,太监的出现可以,有效防止让皇帝戴绿帽子。
“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周礼》
唐朝以后,才有了太监这一称呼,唐朝以前统称宦官,又称寺人、阉人等,据说太监被割掉的小宝贝,要油炸保存,然后用净身契约包好,最后再用大红布包好扎紧,挂到房梁上,这叫做红布(步)高升,预祝太监以后福气一直来,步步高升!
太监不是你想当,想当就能当
在明朝和清朝,太监是一门相当抢手的职业,不仅包吃包住,五险一金,还能升官发财,相当于拿到了24K金饭碗啊,比如说王振、魏忠贤、冯保等,哪个不是位高权重,权倾朝野。
太监得势的时代,民间往往相应掀起“自宫潮”每年都会有上千人排队切丁丁,许多有钱人家的儿子也忍痛自宫,以图仕进。
一般来说,人民币玩家都是请医生切,普通玩家就只能自己动手。根据史册记载,曾经有个村庄,有少年不到1200人,其中970多个人都被父母阉割了,准备进宫为皇家服务。
“南海户净身男九百七十余人复乞收入。”——《中官考十》
那是不是只要切掉丁丁,就能当太监?想得美!太监行业竞争之激烈,100个阉人里,也就只有几个能当上太监,录取率仅达3%-5%,而且太监职位和现在公务员一样,一个萝卜一个坑,只能等上一任退休,才会招下一个太监。
太监到底有没有性生活?
对于太监而言,不管是成年后阉割,还是从小就净身,即使没了工具,欲望也不会说没就没,在肾上腺素的作用下,太监体内依然可以产生性激素,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就曾自述。
那问题来了,太监是怎么解决欲望的呢?
最常见的办法,就是和普通男人一样:上青楼,明代八卦杂志曾报道过一个事件:某太监因拖欠妓女嫖资,企图一躲了之,逼得妓女女扮男装闯进府邸追债,何其不要脸!
“比来宦寺,多蓄姬妾。以余所识三数人,至纳平康歌妓。今京师坊曲,所谓西院者,专作宦者外宅。”——《万历野获编·宦寺宣淫》
当然除了爱情买卖以外,太监也有真感情,他们会和宫女处对象,彼此照应,排遣寂寞。
另外在避孕措施有限的年代,除了妓女和宫女,有些没有净身干净的太监,还格外受到后妃们欢迎。
“太监在宫闱中,常与嫔妃相通,其阉割未尽者,尤能欢娱,嫔妃争相罗致。”——《河间见闻录》
由于人们对于太监行业趋之如骛,导致越来越多人“无鸟一身轻”,朝廷不得不明令禁止私自阉割。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代,从明朝到清朝,走向辉煌时期,直到辛亥革命,皇朝覆灭,太监这一荒唐的职业,才终于彻底废除。
【喜欢作者的清奇文风和脑洞漫画,欢迎关注:朕说】
说点猎奇的,太监不只是中国独有,但凡是历史悠久文明发达的地区,都有阉割传统。
全世界关于阉人最早的文字记录来自中国。在商朝,有一个叫武丁的国君,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使商朝的国力得到空前发展,特别是通过对土方、舌方和羌人等部落的一系列战争,开拓了一大片疆土。在甲骨文中,就有这样一条记录:
翻译过来就是:庚辰日,商王卜了一卦,割了羌人的小鸡鸡,会不会死?
这是目前能找到的关于阉割的最早的文字记录。大家不要觉得残忍,商朝时期,中国还处在奴隶社会时期,除了阉割羌人,商朝还会将俘虏的羌人用于活人祭祀,在同时期的其他文明中,奴隶都没什么好下场的,比如古埃及。
古埃及也有阉割的传统,根据历史学家推测,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6世纪左右)时期。
古埃及第六王朝时期壁画上,描绘的“割礼”场面,这里的“割礼”不是割小鸡鸡,而是割baopi
图特摩斯三世也是一个战争狂,为了激励士兵,让士兵割下敌人的手来领军功,但时间一长就出现了问题,有的士兵会滥杀无辜,割女人的手来冒领军功。所以后来规定,以后统一采用小鸡鸡的来算军功,这个东西,女人没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也容易区别。而且还发现了一个意外的好处,那就是割了小鸡鸡的男人并不会像割手脚那样影响劳动,这样在战场上抓到了俘虏,不仅可以领军功,还可以当奴隶卖钱。
与埃及紧邻的亚述帝国也有阉割的传统,目前还不知道是自然产生的,还是受到埃及的影响。波斯统一中东后,继承并将亚述的阉割文化发扬光大,每每征服一地,波斯皇帝就从当地的男人中挑选一批美男子,阉割了养在宫廷里,或作为仆人服侍皇室成员,或纳为男宠进行负距离亲密接触。古希腊有一个历史学家叫希罗多德,他写了一本叫《历史》的书,里面就有记录说,波斯帝国要求巴比伦和亚述每年提供500个太监。
波斯远征希腊后,将阉割文化也带到了希腊。宦官的英文“enunch”就来源于古希腊语,原意为“寝室保护人”,用来指那些没有生育能力的人,以及失去了男性气质,娘们唧唧的人。不过,在城邦时期,除了少部分希腊人被波斯奴役阉割外,大部分希腊人都厌恶阉割,认为这是不文明的体现,但是并不反对阉割异族人,毕竟那些人都是野蛮人。
罗马崛起后,见识了埃及、波斯、希腊的太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仅豢养了大量太监,“左右为男”,“男上加男”运动,也是搞得十分热闹。在古罗马,征服一个人的象征,就是插入一个人,不管这个人是男是女。比如我们的凯撒大帝,在没发达前,就曾被比提尼亚国王给后入了。
不过在罗马,基督教不允许奴役自己的教民,所以当时的太监大多是外族人。到了拜占庭帝国时期,贵族们就彻底放飞自我了。不仅平民会阉割自己的孩子,送进宫廷,以获得更高的地位和生活水平,就连贵族也会阉割进行自我阉割,以接近权力中心,谋取私利。当然,也有一些贵族,为了打击政敌或消除继承者中的隐患,也会选择将其阉割。
在欧洲中世纪,除了世俗社会中的太监,还存在许多的宗教阉人。这些人是狂热的宗教信徒,为了侍奉神灵,摆脱世俗的烦恼,进行自我阉割,这可比佛教的戒律狠多了。
奥斯曼帝国作为拜占庭的继任者,完美继承了阉割传统,但稍有区别的是,因为伊斯兰教禁止阉割,所以奥斯曼的太监也大多是外族人,最开始主要是巴尔干地区的白人,后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张,奥斯曼的贵族们从非洲埃塞高原上搞来了黑人太监,老实听话,非常“好用”,就此打开了非洲黑叔叔的“大门”。另外,变态的奥斯曼苏丹还喜欢男童。
最后再说一个神奇的国家,印度,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还保留阉割传统的国家。
印度的阉割传统来自于宗教,被阉割后的人称为“海吉拉斯”,意思是“性无能的人”。印度婆罗门教有一本叫《摩诃婆罗多》的巨著,书中记载着一个叫阿拉万的人的故事,印度的阉割传统就来源于此。
相传古印度时期,有一个部落要干仗,这个部落的首领是兄弟五人,为了讨个好兆头,这五个兄弟决定在开战前杀个人搞一场祭祀,而且还一定要杀自己人,还是那种聪明的,长得好看的,有地位的人,这样才能显得有诚意。那么杀谁呢,谁也不想死,选来选去一直选不出个结果。
五兄弟中有一个叫阿拉万的人就站出来了,说我来祭天,你们打胜仗去。但他提了一个条件,说自己还是处男,想在临死和一个漂亮的姑娘睡一觉,这样也就无憾了。但问题来了,如果有哪个女人和阿拉万睡觉,就意味着嫁给了阿拉万,可阿拉万第二天就要祭天了,没有哪个女人愿意守寡。这时候,一个叫奎师那的男人被阿拉万的精神所感动,变成了妙龄少女,自称摩西妮,陪阿拉万睡了一觉。第二天,阿拉万慷慨赴死,他的部落也打了大胜仗。这个奎师那是毗湿奴的第八化身,意为黑天,世界之神。
阿拉万死后,灵魂进入天堂,遇到了女神杜尔加,杜尔加就问阿拉万是怎么死的。阿拉万说了自己的事迹后,杜尔加十分感动,然后就用神力把他复活了。阿拉万回到了人间,成了神。
因为阿拉万的经历,很多男人也想陪他睡觉,然后得到机缘化身为神。但是奎师那是神,可以自由变换性别,普通人想要和阿拉万睡觉,那只有挥刀自宫了。因为奎师那变的女人名叫摩西妮,摩西妮也就成了这些变性人的守护神。
至今,印度还有很多地方保留着阉割传统,被阉割成“海拉吉斯”的男人有百万之多,虽然在2014年,海拉吉斯获得了印度的官方承认,但这群变性人依然遭受排斥和歧视,甚至还会被拐骗卖淫。
总的来说,太监这一群体,各个古文明都有。第一,阉割男性,是对敌国俘虏、奴隶的一种控制手段,以此来展现自己的支配力。第二,被阉割后的男人,其男性气质会减弱,变得更容易控制,是很好的仆人,成为宫廷里的太监,一些文明认为,阉人不受性欲的玷污,其实更加纯洁,不容易扰乱后宫,更能服侍有神性的君主。第三,一些奇怪的宗教因素。
从欧亚大陆西端的埃及、希腊、罗马、土耳其,到欧亚大陆中部的波斯,再到欧亚大陆东端的朝鲜半岛,都曾出现过宦官和宦官制度。
西方观点认为,世界上第一个宦官出现在亚述女王时期的新巴比伦亡国,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相当于中国的西周时期。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宦官,有人考证出现在商王武丁时期,大约是公元前14世纪。但宦官活跃于历史舞台,则应在春秋时期。
但是,论剑谁家先“整”出宦官这个品类,没啥意思。所以,知道宦官自古有之就行了。
我们更应该关心宦官的普遍性,即为什么欧亚大陆几乎都曾用过宦官?
各大文明肯定不能开会商量,要在男女之外另造一个新“性别”。既然普遍性这么大,这会不会是人类“通病”或文明“ 标配”?
但也有反例,日本历史从未有过宦官。基督教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后,欧洲的宦官也消失了。
当时的教会唱诗班还会存在被阉割的男童,因为教会要留住男童的特有声色。但到19世纪后半叶,这种行为也被禁止了。同时,唱诗班被阉割的男童,肯定不能说是宦官。
宦官之所以成为宦官,必须与宫廷和权力联系在一起。与宫廷和权力联系这个社会性,才是宦官的本质;被阉割的生物性,只是宦官的前提。甚至,这个前提越来越不重要。
所以,这又看似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历史问题。而从文化历史角度来解释日本为何没有宦官,就特别清楚。
日本被接受中国影响,主要是从唐朝开始。唐朝有五刑,即笞、杖、徒、流、死,没有宫刑。因为隋朝废了宫刑。所以,在日本,宦官就没有登场的机会。同时期以及再之后,日本又被中国的佛教文化强势输出一波。佛教对于阉割行为极不赞成。于是,日本历史就与宦官彻底绝缘了。
但是,对于宦官的溯源,你无论怎么探究都探究不明白,最后都是众说纷纭而莫衷一是。关键是所有的溯源解释,都能从事实和逻辑上证否。
说是为了防止秽乱后宫的情况,但可以用女人啊?三国时期的公孙瓒,就干过这事,“斥去左右,男人七岁以上不得入易门。专侍姬妾,其文簿书记皆汲而上之”。此外,洪秀全的后宫,也是只用女人,不用宦官。
说是因为女人干不了体力活儿,这更没啥道理。皇帝家里根本不操心没人给干活。这就相当于说皇帝一定用金锄头锄地一样荒唐。
说是与君主专制制度相伴相随,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宦官活动时期都开始于公元前8世纪。看来是专制制度开发了“宦官”这个新品类,而且还跟君主联系上了。但是,欧洲王权做大而王权专制的时候,却没有积极发挥宦官的作用。
在宫中服侍国王的是贵族,不是宦官。英国亨利八世宫廷中,最让人羡慕的职位是马桶侍卫,职责是专门伺候国王大便。要做马桶侍卫,必须是根正苗红的贵族。
之所以各种解释都会找到反证,首先是因为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或共识认识;二是因为溯因推理本就不严密;三是各种倒因为果占了主流,也就是把宦官的结果功能当成了产生原因。
其中,倒因为果最严重。
因为先有了宦官或被阉割的人,所以君主才发现这些人不会秽乱后宫、不会“污染”血统。宦官的功能,值得好好用一用。后者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更不能拿来做溯源推理。同理,宦官的体力优势、配合君主专制的作用,以及保密的功能、服侍的功能,都是结果,不是原因。
既然找不到宦官为何产生的原因,那索性不要找了。因为宦官在政治和历史上的作用,更值得深入探讨。
虽然很多人讨厌太监这个群体,但这伙人却不能被忽视。特别是在古代中国,王侯将相的明争暗斗,是被太阳照到的连绵山脉;而没被太阳照到的山脉背阴处,恰是宦官的属地。
所以,太监这个群体很重要。而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与皇帝、与君主的联系最为紧密。中国历史上,受宦官影响最大的时期,主要有三个,首先是汉代,主要是东汉;其次是唐朝;第三是明朝。
在这个三个时期,太监发挥的作用以及所处的地位,并不完全一样。不同时期的太监,可以说各有各的“使命”、各有各的“位置”。
首先说汉朝,重点是东汉。
东汉的宦官专权,与东汉的外戚专权,互为表里,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甚至,都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外戚专权才会有宦官专权。
如果没有外戚专权呢?
东汉末年,外戚大将军何进被杀,标志外戚专权结束。而随后,杀掉何进的宦官一伙,就被血洗了,宦官专权也结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要从西汉说起。西汉是一个平民政府。皇帝是平民,大臣是平民。贵族要么被始皇帝干死,要么被楚汉战争干死,剩下的只有平民。
这一点,我们看汉朝皇后就会更清楚。汉武帝母亲王娡,本是平民金王孙的妻子;汉武帝皇后卫子夫,本是平阳侯府歌姬。汉朝皇后和明朝皇后,多是平民出身。但汉朝皇后的出身更丰富多彩。
这个平民政府,首先遭遇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应该听谁的?
国家听皇帝的、政府听丞相的,这还有啥说的?但这是静态着看。老皇帝会死、小皇帝会立,新老皇帝会更替。在这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中,你就没法这么笼统作答。
同时,皇帝要跟丞相斗、丞相跟大臣斗,朝廷还要跟地方斗,权力场是个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大舞台。听谁的与不听谁的,就一定是模糊的趋势问题,而不是清晰的制度问题。
最要命的就是当时的官僚制不够严密。因为没有科举制,所以官员的来源没法保证。于是,外戚这伙人必然站上前台。大汉帝国,从第二代开始,就出现了外戚专权。这在别的朝代是难以想象的。
皇帝要用皇帝自己信得过的人,忠诚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信得过的人自然是血亲和姻亲。但父系一脉的血亲,都不是信不信得过的问题,而是防不防得住的问题。因为这伙人天然具备篡位的资本。于是,只有母系一脉的姻亲才能信得过。
所以,两汉之时,多是外戚建功立业。不是因为这伙人恰是当时精英,而是这伙人总被摆在精英位置。
尤其是出现小皇帝的情况下,太后和外戚一定会专权。汉武帝不信邪,把钩弋夫人拉着陪葬了。但继位的刘弗陵还要仰仗上官桀和霍光这两位太老丈人。
小皇帝是会长大的。长大的小皇帝,一定要抓权。但是,专权的外戚肯定控制了官僚集团。这时候,皇帝还能靠谁来抓权?宦官。皇帝加持宦官,然后让宦官去抓权、去对付外戚。
甚至,不止皇帝会这么干,皇帝他妈、皇太后也会这么干。
外戚大将军何进打算解决东汉的宦官问题。这时候,老皇帝刚死、小皇帝刚立,皇帝肯定拦不住。但是,何进的亲妹妹、何太后却不答应了,说“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
为什么“不可废也”?
跟所谓“汉家故事”的传统没一毛钱关系,真正的问题就是权力。除掉宦官之后,都不是皇帝坐不稳位置的问题,是皇太后也坐不稳了。你何进清除宦官,不止从皇帝手中抢权力,还是从太后手中抢权力。
这就是东汉的宦官。
他们的“使命”是帮皇帝抓权,具体就是从外戚手中抢权力。而他们的位置也就堪比官僚制了。官僚的位置有多高,宦官的位置就要有多高。官僚手中拥有什么权力,宦官手中也要有什么权力,甚至还要更多。没有这个权力配置,宦官一出门就会被外戚干死。
所以,汉朝宦官非常彪悍。但,这只是跟明朝比,跟唐朝还没法比。唐朝宦官都不是在朝堂呼风唤雨的问题,而且能直接左右皇帝废立,甚至杀掉不听话的皇帝。
大唐帝国光芒万丈,但大唐皇帝真心说不上万丈光芒。大唐皇帝不仅权力太小,而且逐渐沦为了傀儡。
皇权和相权之争,应该从汉武帝时期正式开始,到唐朝博弈出了一个均衡点。
汉武帝之前,相权碾压皇权。汉文帝宠臣邓通,因为没向丞相申屠嘉行礼,就差点儿被丞相杀死。汉景帝的宠臣晁错因为得罪丞相申屠嘉,也差点儿被丞相杀死。虽然最后都没杀成,但汉初丞相有这个权力,也有这个能力。皇帝的宠臣,甚至位居高官的宠臣,丞相想杀就能杀,而且是批了手令、直接就杀。
汉武帝一上来,就从丞相手中抢权力。武帝朝最危险的职业就是丞相。因为汉武帝必须通过打击丞相才能抢到权力。后来,汉武帝专设内朝。皇帝领着一群将军、侍中在内朝决定国策,丞相带着一众九卿在外朝执行国策。这时候的局面是:皇帝领导的内朝班子,彻底碾压了丞相领导的外朝官僚。而汉朝宦官之所以那么嚣张,就是因为权力在内朝、在宫廷,而不在外朝、不在三公。
内朝、外朝发展到唐朝,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主复核,尚书省及所属六部主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后以左右仆射代之(因为李世民做过尚书令,所以这个职位就空置了)。
你不用看别的,单看三省名称和长官称谓,就知道它们统统都是内朝官或宫廷官。尚书,这个官职比较明确,曾隶属九卿中的少府,是朝廷派给皇帝的内廷秘书。中书,本意是在宫中掌理文件书记之意;侍中,本意是在宫中侍奉皇帝之意。这两个是纯粹的宫廷官,都不能说是朝廷(政府)派给皇帝的。
凡是官职里面有“中”字的,肯定跟皇宫、跟皇帝有关。御史大夫是三公高官,御史大夫的副手御史中丞,官职里有“中”字。所以,御史中丞一定跟皇宫、跟皇帝有关,他就是御史大夫派到皇宫服务皇帝的联络秘书。皇帝给政府下令,要通过御史中丞来完成。
到了唐朝,内朝正式成精,这三个宫廷官也成精了。本来都是皇帝的私人,现在不仅外派到了朝廷,而且还当了朝廷领袖。汉朝丞相是独任制或领袖制,丞相一个人领导政府。唐朝的宰相是委员会制,宰相一群人领导政府。
这时候,皇权专制肯定达到顶点了吧?
你皇帝的“奴才”都当了宰相,肯定是皇帝说啥是啥。但屁股决定脑袋,位置决定立场。这些个所谓的宫廷官一旦管了政府,那就没时间“伺候”皇帝,接下来也不会再对皇帝唯命是从。
于是,变到最后,皇帝还是孤家寡人。甚至,三省宰相还要反制皇帝。
“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敕是圣旨诏令的意思,凤阁、鸾台,一个是中书省、一个是门下省。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下的诏令,必须经过中书省发令、门下省复核,如果没完成这套程序,或者这两个省不同意,那就不叫圣旨。
唐中宗不经两省而直接任命官员,但不敢堂而皇之地直接发令,所以把装放诏敕的封袋改为斜封,所写的“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用墨笔,即“斜封墨敕”。这么做的意思就是说:朕的旨意的确没有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但毕竟是朕的旨意啊,你们这些个办事机关也别深究了,勉力执行吧,求你们了!这么封的官,被称为“斜封官”。但因为未经正式的敕封手续,所以“斜封官”就一直被人看不起,比买来的官都猥琐。
唐朝皇帝这副惨德性,比那个贿赂宰相的宋真宗,还惨不忍睹。起码赵家官人还能买通宰相,而唐朝皇帝连买通宰相都不敢。
皇帝当然不能这么一直窝囊下去。之前的宫廷骨干全都出去当宰相了,之后就只能再培养一批宫廷骨干。
于是,唐朝宦官崛起了。
唐朝皇帝重用宦官,这个趋势主要是从唐玄宗开始的。在玄宗皇帝抢班夺位的过程中,宦官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宦官成了唐朝皇帝最可依赖的帮手。
除了三省之外,唐朝还有一个内侍省,主要由宦官充任,最高官阶四品。四品放在明朝和清朝,不算啥。但在唐朝就一定要算啥。因为一品、二品少之又少,甚至仅是死后褒衔,而宰相也才三品。所以,做到四品的宦官,绝对是高级干部。
同时,唐朝宦官,还可以突破内侍省的四品限制,继续往上升。帮助玄宗皇帝夺位的高力士,最后竟做到了一品骠骑大将军。宰相才到三品,宦官能到一品。于是,唐朝宰相向宦官行礼,那不是丢脸的事儿,而是正常程序。
所以,唐朝宦官,都不是能与官员一争高下的问题,而是长期压着官员一头。在大宦官面前,宰相都不算啥。这种情况下,宦官搞个政变、废个皇帝,甚至杀个皇帝,也就不是什么难事。大臣做大,可以这么干;宦官做大,当然也可以这么干。而李唐王朝,也没有宦官不得干政的意识形态教育,那宦官还有什么不能干的?
关键是唐朝皇帝的位置太不稳定,而且一直不稳定。咱们可以历数一下:
李渊的皇位,抢来的,抢得是隋朝;李世民的皇位,抢来的,抢得是自己老爹李渊。好不容易挨到了高宗,算是正常继位。结果自家媳妇武则天又出来抢,接下来还有太平公主和韦皇后。
比起宦官,唐朝女人才是真生猛,她们直接上手抢皇帝,而且个个巾帼不让须眉。
大唐皇位成了橄榄球,无论老少、无论男女,只要够硬够狠就能抢。皇位继承自然没有一点儿严肃性和敬畏感。后来,终于算是落到到了一个“天命所归”的主儿,即唐玄宗。
那唐玄宗会怎么办?他肯定担心自己的皇位被抢。帮自己上位的是宦官,那也让宦官帮自己守位吧。所以,重用宦官就这么开始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李亨直接在灵武继位,又抢了老爹的皇位,玄宗被逼无奈、当了太上皇。太上皇唐玄宗身边,也就一个宦官高力士还算忠心护住,官员和军队全跟了肃宗皇帝。
肃宗之后是代宗,代宗这个位置又差点儿被张皇后抢走,还好有一批宦官忠心护驾,这才给看住了。此后,宦官天然就成了大唐皇帝的“贴心人”和“保护人”。
李渊不算,从李世民开始,大唐皇帝有哪个是正常上位的?看似正常交班的唐高宗,其上位过程也是一番曲折,宫廷内斗也是相当激烈。
到这个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说大唐皇帝就是一个傀儡橄榄球。皇帝和皇位是各方势力独占鳌头的战利品。谁有本事谁就能抢,抢到之后,要么自己当皇帝、要么找个傀儡当皇帝。
于是,唐朝宦官的“使命”就是“保护”皇帝,不让其他势力抢走皇位。皇帝不听话、不让“保护”,怎么办?那就换掉,再不成就杀掉。那大唐宦官的位置或地位呢?他们俨然就是大唐皇帝的“监护人”,不仅要在大臣之上,而且还要在武将节度使之上。
朱温是先灭了宦官集团,才导演了篡位剧集。没有宦官“保护”,大唐皇帝说被换掉就被换掉。
最后说明朝宦官。
明朝宦官应该是最怂的一波宦官,甚至比宋朝还怂。赫赫有名的明朝太监,有四大权阉,即汪直、王振、刘瑾、魏忠贤。但是,这些宦官也就领了厂卫机构,即东厂、锦衣卫,再大一点儿顺便监管一下京城禁军。但他们能当封疆大吏、能领导大明朝廷吗?
宋朝宦官李宪,俨然兰州边帅,而且还要带兵打仗、拓土开疆。这在汉朝,可是外戚才能干的工作。所以,李宪必须是封疆大吏。
李宪之后的宦官童贯,在外挂帅出征、四方征伐,在内领枢密院事、掌大宋兵权,时称“媪相”。所以,童贯完全有权力领导大宋政府。
明朝宦官,什么时候有过李宪和童贯的威风?
既然是这样,那明朝宦官为什么能“彪炳史册”、为什么能干出那么多坏事?
实际上,很多坏事是大明皇帝要干和想干的,而明朝宦官只能算帮凶。而且,这个帮凶能力有限、权力有限,帮不了太大的忙。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权力运行的角度来拆解。
到了明朝,皇权专制达到巅峰。
汉朝丞相,妥妥的政府领袖。唐朝宰相,相当于决策委员会。明朝则干脆废了丞相和宰相。但明朝不是有内阁吗?汉朝丞相,既管决策又管执行,丞相的一张手令就能杀大臣。明朝内阁行吗?唐朝宰相,只管决策不管执行,但牢牢抓住决策权,甚至皇帝决策也要经中书门下两省同意。明朝内阁行吗?明朝内阁不仅没有执行权而且没有决策权,只有建议咨询权。
所以,到了明朝,皇权才算彻底碾压相权。但问题也要分两面看:权力不在丞相和宰相手中,那就一定流转到皇帝手中吗?
之前的权力运作流程是:官员听宰相的、宰相听皇帝的。但没了宰相,官员就一定听皇帝的吗?即便官员想听,皇帝也招呼不过来。甚至,还有可能是官员集体跟皇帝对着干。而这恰是明朝的政治生态。
汉武帝为什么死命折腾丞相?因为丞相不听话、不放权。他要打匈奴、丞相不给钱,那怎么办?换个听话的丞相,这就行了。再不行,那就再换,总能换个听话的。
大唐玄宗朝有两拨宰相,一拨是贤相集团、一拨是聚敛集团,二者泾渭分明、互为仇雠。这时候,玄宗皇帝就有的选,一拨人不听话了,那就换另一拨人。不需大费周章,换拨宰相就行。
但明朝皇帝就尴尬了,他没法换。要么把不听话的官僚集团全部换掉,要么自己躲在宫里生闷气。宋真宗要封禅泰山、搞国家级形象工程,他用一壶珍珠买通宰相王旦,这就行了,封禅泰山这事就能干成。但明朝皇帝能去买通谁?买通内阁没用,因为内阁镇不住六部官员。所以,到最后只能自己亲自干。
那带着谁去干“坏事”?带着宦官干。明英宗要出征瓦剌,但大臣们都不同意,那就交由大太监王振操作。万历皇帝要收工商税,但大臣们不同意,那就让太监去收。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要大臣反对的事,大明皇帝就只能自己带着宦官去干。
所以,皇帝一定要把权力交给宦官。宦官没有权力,就没法帮着皇帝去做“自己想干而大臣不让干”的坏事或好事。
但是,明朝宦官也帮不了太大的忙。
明朝宦官主要干的事情有两个:一个是帮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具体是由负责文字工作的司礼监来完成。所以,正德皇帝四处乱晃荡、嘉靖皇帝多年不上朝,大明不会出事。因为诏令批复的文字工作有人干。一个是为皇帝提供“情感服务”,具体由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来完成。所以,大明皇帝没必要跟大臣推心置腹、你侬我侬,也没必要像汉朝皇帝那样寻摸宠臣,用太监就够了。
然而,无论是政务处理还是“情感服务”,大明宦官仅是做了一些秘书性工作。这些工作本该由皇帝亲自去做,是实现皇帝权力的必然程序。但皇帝不干了,都让宦官去干。但这些都是程序性权力。而真正的实质性权力,宦官却一点儿都没有。所以,只要大明皇帝不满意,只需翻个手掌就能灭掉或换掉宦官。大明的宦官当不了权臣,甚至都不是臣。他们只是大明皇帝权力的衍生品。
所以,明朝宦官虽然戏份最多,而实际却最怂。戏份多,是因为皇帝权力大;却最怂,还是因为皇帝权力大。明朝严密的官僚制保证了制度性皇权稳如泰山。大臣换不了皇帝,武将也换不了皇帝,一群充当秘书和心理咨询师的宦官更换不了皇帝。
古代为什么会出现太监,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古代为什么会一直存在太监、一直存在宦官专权,这个问题反倒清晰了:皇帝在与官僚集团的权力互动中,需要宦官这伙最体贴的仆人和最忠诚的帮手。没有宦官和太监,皇权专制中的皇帝就是孤家寡人。
同时,我们也能理解元朝和清朝的宦官为何没能做大做强。蒙元皇帝有奴才、满清皇帝有旗人,这些都是妥妥的自己人,自然不需要宦官参与互动。
太监绝大多数是可怜之人,也有极少数的可恨之人。
一、太监的作用
太监的作用与宫女一样,唯一的作用给皇宫的皇帝及嫔妃提供各种生活服务。
太监
轻体力以及女红等工作由宫女进行,而重体力等工作则由太监进行。
而之所以对男性进行阉割,当然是为了避免出现“淫秽”后宫的事情发生。
二、太监与阉人、宦官不能混为一谈
从本质上讲,阉人、宦官和太监都受过阉割,都是男性仆人,但仍有不同。
东汉之前,所有在宫廷中侍奉皇帝及妃嫔的男子都被称为宦官,但既有阉人,也有士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从东汉之后起,内廷中就只有阉人了。
影视剧中太监形象
而太监则比宦官及阉人地位高一些,通俗的说就是阉人中的领导、高级宦官。
三、也有女性太监
在北魏时期,曾经设置过一个官名“太监”,而且这个官位专门由女性担任,并一直延续到北齐。
四、太监被阉割的过程极其残忍
因为种种原因,有尚在襁褓之中的男性就被迫做太监。他们的父母请来一些特别的女性,对男性婴儿的阴囊进行揉捏,慢慢的婴儿就从小失去生殖功能,等到十岁左右就阉割正式当太监。
接受阉割
成年男子被阉割的过程更加残忍,他们被关进黑屋里,几天都不能吃饭,先清理完大小便;之后他们被绑在凳子上,灌醉阉割后,用白蜡针插进尿道,简单的用布遮住伤口。
等到三天之后再拔出白蜡针,如果男子能正常小便,就表示阉割成功;
如果小便不能排除,就意味着阉割失败,这时被阉割人男子往往只能等死。
五、“太监”淫乱之事仍时有发生
如战国时秦国的嫪毐,与秦始皇的母亲通奸,还生下两个孩子;
嫪毐
南北朝北魏时期高菩萨通奸小冯后;
明朝大太监魏忠贤和皇帝的奶娘客氏通奸等等。
六、太监的感情生活
大部分太监孤独一生、无依无靠。
少部分有一定权势的太监,与宫女结成对食,当然都是地下恋情,不能公开;甚至后宫中的嫔妃,由于得不到皇帝的宠信,就找太监聊以慰藉。
对食
更少一部分太监,得到皇帝的赏赐,封妻荫子,比如唐代大太监李辅国。
极少一部分太监,掌控了权力,甚至把皇帝都能操控在手里的,干脆就自己公开娶妻,别人也不敢说什么。
七、历史上的著名太监
郑和:又称“三宝太监”,深得明成祖朱棣信任,曾经带领船队七下西洋;
蔡伦:改进了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但此人人品极差;
李莲英
李莲英:清末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中国最后一位权势最大、财富最多的太监;
赵高:“指鹿为马”,让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
高力士:唐玄宗最宠信的太监,在马嵬坡类似杨贵妃。
古代为什么会有太监?
第一,太监是官名,唐高宗时称“大监”,明代改为“太监”。
第二,太监的前身是“宦官”,这就至少可追溯到先秦了。但如果说殷商已有,似乎尚无明确证据。
第三,“宦官”专用“阉人”,并成为“体例”,起于东汉中兴初期。
第四,“宦官”这个名称,既与上古“家臣”传统有关,又与古人观测天象形成的“星占学”有关。
总之一句话,古代有太监,是“君王文化”的一种畸形生态。
唐高宗龙朔二年,改“殿中省”为“中御府”,改原官名“监”为“大监”“少监”。
古时,“大”与“太”通。
辽,置太府、秘书、督水等“监”,官职皆设“太监”。
明代,置十二监、四司、八局,共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为在宫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之官。
自此,“太监”取代“宦官”称为“专称”。
“宦官”,古时,既为“官吏”的通称,又为“宫内侍奉之官”的“特称”。
“宦官”早期亦称“宦者”,这是一种“官职”或曰“官名”。
《史记.吕不韦传》云:“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
这是说,吕不韦把嫪毐进献给秦王政的母亲赵姬,还给她出谋划策,于是太后赵姬重金买通主管腐刑的官吏,拔了嫪毐的须眉,假装是“阉人”,进宫当了赵姬的“面首”。
这是公元前240年前后的事情。
后来的司马迁,所受也是“腐刑”。
战国时的赵国,有“宦者令”这一官职,应该职责就是专门招募管理“宦官”。
著名的蔺相如,是赵国人,曾在宦者令缪贤家做门客。
汉代,仍沿袭此设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汉设“宦者令”“宦者丞”等职,属“少府”。
(金文“宦”字)
《后汉书.宦者传》曰:“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
“宦官悉用阉人”,是从东汉中兴初年开始的。
可知,这之前,担任“宦官”的还有“它士”。
“阉人”一词自此始,并成为“宦官”和“太监”的另称。
《说文》云:“宦,仕也。”又云:“仕者,学也。”
这是说,古代,“宦”是入学“学官事”。
先秦的学校,分“大学”“小学”。“小学”学知识,诗书礼乐。“大学”学“政务”,即“官事”。
不少人对孔子所说的“学而优则仕”,解释为学习好的可以当官,其实满拧。孔子的意思是,“小学”的诗书礼乐学好了,就可以转入“大学”去学习处理政务。孔老师还有话说到“仕而优则学”,意思是,政务学习好了,还有必要补上诗书礼乐这些“小学”的课程。他认为,这两种方式中,前一种“学而优则仕”更好。
(甲骨文和金文“宰”字)
但需要注意,西周,“敷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先秦的“职官”,是从天子的“家臣”衍生出来的。
《说文》中,“宦”的后面一个字是“宰”,其注曰:“宰,辠人,在屋下执事者也。”
“辠”,《说文》说:“犯法也。”
“罪”字本义是渔网,秦时,多以“罪”假借为“辠”,后来多就多用“罪”字了。
“宰相”,古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但最初,是犯了罪在君王家“执事”的“家臣”。
甲骨文中有“宰”字,亦应为“家臣”。
“宦”,也是在屋下之臣,所以,其本义为家中之“仆隶”。
《国语.越语下》曰“(越王)与范蠡入宦于吴。”
越王勾践和范蠡,一起到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宦者臣仆。
这就是“太监”前身“宦官”的语义来源。
不过,《后汉书.宦者传》亦云——
《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故《周礼》置官,亦备其数。阍者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又云“王之正内者五人”。《月令》:“仲冬,命阉尹审门闾,谨房室。”
此是说,天象垂显,圣人就作为人间行事的依据。天上的“天市垣”有四颗名“宦”之星,在天皇星侧旁。所以,《周礼》设置官职,也就据此而行了。
这是古人为设“宦官”所找到的“星占学”根据。
《宦者传》接着说——
然宦人之在王朝者,其来旧矣。将以其体非全气,情志专良,通关中人,易以役养乎?然而后世因之,才任稍广,其能者,则勃貂、管苏有功于楚、晋,景监、缪贤著庸于秦、赵。及其敝也,则竖刁乱齐,伊戾祸宋。
汉兴,仍袭秦制,置中常侍官。然亦引用士人,以参其选,皆银珰左貂,给事殿省。及高后称制,乃以张卿为大谒者,出入卧内,受宣诏命。文帝时,有赵谈、北宫伯子,颇见亲幸。至于孝武,亦爱李延年。帝数宴后庭,或潜游离馆,故请奏机事,多以宦人主之。至元帝之世,史游为黄门令,勤心纳忠,有所补益。其后弘恭、石显以佞险自进,卒有萧、周之祸,损秽帝德焉。
这把“宦者”曾任用“它士”的优劣讲的很清楚了。
可是,最后一句最重要,若仍然任用“它士”任“宦者”,很可能“损秽帝德焉”。
其实,宫中的后妃,也有强势盖过君王者。不过,如汉中兴初所采用的办法,则君王和后妃皆大欢喜矣。
问题在于,即便如此,此后的历代,仍不乏“宦官当政”“太监擅权”的弊端。
“太监”们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君王和后妃们,倒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首先纠正一个概念,“太监”这个词并不是古代宦官们的统称。“太监”是宦官群体的首领,是宦官中最高的官职,下面有中监、少监等等,最基层的太监只能叫火者、长随等。能做到太监的,已经是宦官群体中最顶级的成功人士了,是无数宦官的偶像。在古代口语中,一般将宦官们称作“公公”、“老公”,高级别的宦官可能被称为“内相”,总之,太监不是宦官群体的统称。
而古代为什么会有太监,这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为了皇帝的一己私欲,可以践踏成千上万人的基本人权,把他们变成不男不女的残疾人。
太监存在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不给皇帝带绿帽子。
皇帝的后宫里人多,活多,可是光依靠女人,肯定是干不过来的,尤其是体力活。那么在后宫里填充男人呢?
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古代皇帝的妃嫔非常多,整个后宫从理论上基本都是皇帝的奴隶,有很多妃嫔,从入选皇宫到白首去世,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皇帝一面。《阿房宫赋》里说,“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的老婆太多,皇帝本人照顾不过来,如果在后宫里填充男人,那么难免会给皇帝戴上一顶鲜艳的帽子。
普通人被戴绿帽子都受不了,何况皇帝乎?
更何况,人家皇帝家里是有皇位要继承的。如果后宫出现一个孩子,不是皇帝的种,皇帝本人又不知道,那岂不是皇位有可能落到别人手里?
所以,皇帝的后宫是绝对不许出现男人的。很多影视剧里显示皇帝在乾清宫里睡觉的时候,外面还有很多的带刀侍卫。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侍卫也是男人,不可能进入后宫。
不过例外也是有的,百密一疏,历史上也有一些“假太监”成功混入过后宫。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时期的嫪毐,这个假太监在吕不韦的安排下成功假扮成太监进入后宫,与秦始皇的母亲通奸,居然还生了两个儿子。后来嫪毐本人被秦始皇车裂,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妹全部被秦始皇乱棍打死了。
太监对皇帝比别人更忠诚
虽然历史上流传的太监形象,基本没有正面形象,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的是,太监对皇帝远远比文臣武将更忠诚。
为什么?因为太监没有后代,无私。
中国人讲究福泽子孙,太监没有后代,攒下再大的家业又留给谁呢?如果要造反争皇位,皇位没有继承者,自己又图什么呢?
所以虽然历史上汉、唐、明都曾经出现过大量的权势滔天的太监,却从来没有哪怕任何一个太监想当皇帝。原因一是没有继承者,二是世人也不会支持一个太监做皇帝。而太监则不可能另投他处,因为天下只有一个皇宫,皇宫里只有一个皇帝,太监的一切权力,都是依附于皇帝身上的。
由于这层关系,皇帝对太监群体的信任程度远远超过对臣子的信任。汉武帝时期,太监开始参与到政治事务中。在东汉时期,由于几位皇帝年龄都很小,太监们简直充当了养父的地位。
由于信任太监,皇帝们会把一些最机密最重要的事情交给太监去做,举两个例子——监军,和批红。
看影视剧中,监军的人一般都是太监,往往是反面角色,可是大家应该想想,皇帝知不知道监军太监有很大负面影响呢?为什么一定要派监军太监呢?
因为古代的武将,经常奉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论,只要远离了中央,就很有可能脱离控制。武将脱离控制的后果,对于皇帝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皇帝需要在军中保持一种存在,需要让武将时时刻刻感受到皇帝的“光辉”,监军太监,就等于是皇帝在武将身边安排的监控摄像头,一举一动都别想逃过皇帝的视线。
在唐朝时期,有战争的时候,太监会跟随军队出征。而在明朝,监军太监已经成为了定例,哪怕没有战争,驻扎在各地的军队也有监军太监。
虽然很多人认为这些太监只会坑害贤良帮倒忙,然而一个事实是,明朝灭亡的最后一天,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那天,明朝满朝文武基本都投降了,京师三大营都投降了,整个北京城抵抗到最后的,只有太监,最后陪着崇祯帝一起死的,也是太监。
太监其实过的很苦
虽然在一般人眼里,太监都是一种迫害忠臣,谄媚皇帝的样子,但其实这样的太监在太监总体中只占极少数。
绝大多数的太监。一辈子忙忙碌碌,为皇帝劳动的一辈子,什么都得不到。老了被赶出宫去,只有一笔微薄的补偿,还无儿无女。没有人抚养,太监们只能自己报团取暖。
典型的例子就是,太监们连百姓的墓地都不能享用,太监们死了想入土为安,只能自己找地方。北京西北有一块地,在清朝的时候专门用来埋葬太监。在清朝的时候,太监也被称为“中官”,所以这个地方过去叫“中官村”,后来政府觉得不好听,给改成了“中关村”,成为了现在中国的科技中心之一。
而太监的来源,也基本都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大部分是战俘的孩子,犯人的孩子,还有一些是犯了法被判处阉割的。极个别的人为了混口饭吃,也会自宫,比如魏忠贤。
阉割的过程极为痛苦,这种特殊的外科手术需要专业人士负责,在古代有一些家族专门为皇宫负责阉人。即使有专业人士负责,阉割也如闯鬼门关一般,有很大几率中途死亡。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也想用太监,可是由于阉割技术不过关,阉掉的两百多人都死了,让洪秀全一筹莫展。最终洪的天王府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只有女人的“皇宫”,所有的警卫、劳动都有女人负责,很多女人被洪奴役至死。
封建社会,真他娘的黑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