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句话为什么到三国却失效了?
没有失效。
关中是四塞之地,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对外进出通道只有函谷关(潼关)、武关、散关以及萧关。打起仗来进可攻,退可守。
在古代常以“百二秦关”形容关中之险,意思是说,只要有两万关中军,就足以阻挡中原百万大军的进攻。
除山河地势极为险要外,关中土地肥沃,民风彪悍,既有自然资源,也有优势兵源,自身条件非常不错。
天然就是个搞割据的好地方。
不过,虽然关中有这么多的优势,但它的劣势也非常明显。
首先是相比于关东,关中太小了。人口最大承载力才三百万。仅靠这一隅之地,无法与地域广袤,资源富庶的关东争雄。
其二是关中虽然易守难攻,但闭塞的环境也使得关中军阀很难走出去。关东军很容易就能把关中军堵死在关中。即便关中军孤注一掷,孤军深入,关东军也能在河东、商於夹击,截断关中军的退路。(这一优劣,巴蜀地区也同样存在)
综合这两点劣势,我们可以发现,关中虽然有争夺天下的条件,但仅靠关中是不够的。
立足于关中的政权不仅要有“躯干”,更要有飞出关中的“翅膀”。否则无法争天下。
所以,历史上立足于关中的政权,凡是有意要夺天下,正式与关东军阀决战前,都会先攻略河东、洛阳、巴蜀。在增强实力之余获取东出关东的战略主动权。
就拿秦国举例说。秦人争夺天下之前,先拿下了山西南部(河东),保障秦军东出不会被北面来敌截断;然后用阴谋诡计,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在秦楚交界之处(商於)建立若干前沿基地,以先发制人之势压制住楚军反扑,保障秦军东出不会被南面来敌截断。
这样一来,有两翼策应,秦军东出,去往中原的道路就彻底打通了。
待“出口”打通后,秦国再取巴蜀之地,以增强国力。最后靠着自身的资源,以及提前布局而形成的东出战略主动权,秦国用百年时间耗死了关东六国。
宋朝之前,中国一共有六次大一统:秦统一全国、西汉统一全国、东汉统一全国、西晋统一全国、隋统一全国、唐统一全国。
回看这六次大一统可以发现,除了东汉和西晋外,其余四次可以说是如出一辙。西汉统一天下、北周灭北齐、唐朝的一统,都照搬了秦国人的套路。
▼楚汉对峙时期
前秦统一北方的过程略有不同,它没有占据巴蜀。不过不管怎么说,前秦也拿下了东出主动权。并利用前燕内讧之机,一统北方。
▼前秦、前燕、东晋对峙时期
搞清楚了立足于关中夺天下的前提条件,我们再看三国时代。
得关中者得天下之所以给人一种在三国时代失效的印象,无非就是两点。
一,占据关中的董卓集团没能统一天下。
二,以马超、韩遂为代表的关西军阀没能打败曹操。
结合前面给到的关中统一天下的条件,我们看董卓集团和关西军阀。
他们取河东了吗?没有。
他们在荆襄建立前沿基地了吗?也没有。
他们攻略巴蜀扩充实力了吗?还是没有。
董卓早期,他手握关中,洛阳及河东也在他掌控中。割据陇西的马腾、韩遂有与他合作的意向。刘焉在益州的统治不稳,董卓也有吞掉他的可能性。可以说,当时董卓的基本盘面很好看。如果他能整合关中、陇西、益州的土著势力,灭掉四分五裂的关东诸侯联军,继而统一天下,可能性极大。
▼关东四分五裂,董卓盘面非常好
只不过,马腾、韩遂还没到(已经接到董卓的邀请信了),董卓就死了。而董死后,西凉军内部迅速分裂。李傕、郭汜先与吕布混战,把并州系赶走(吕布、张辽、高顺等都属于并州系),莫名消耗了西凉军的实力。
等到打跑并州系后,李傕、郭汜又内斗,关中被这两人祸害的不轻,西凉军的实力又进一步被削弱
后来,李、郭二人都挂了,马腾这帮陇西军阀进入关中。如果这时候有个能人能把关中统一起来,关中政权也不是没机会争天下。
毕竟曹操、袁绍正准备开打,这一打就打了六七年之久。时间在关中这一边。
然而李、郭后时代的关西军阀比他们活着时还要稀烂。这帮人毫无大志,相互厮杀,一转眼就浪费了十年时间。
在这十年间,这些人在关中啥都没干,就剩下内斗加争相讨好曹操了。
▼曹操一统关东,关西军阀错失机遇
试问,啥都没干,就窝在关中一隅之地混吃等死,关西军阀怎么可能得天下呢?
等到公元211年,曹操携天下三分之二的资源来打他们时,他们的灭亡就是注定的了。
所以说。并非是得关中者得天下的批言在三国时代失效了。而是得关中者,不能仅仅只立足于关中。要出击,握有主动权,优势局面才能倒向关中。
关中是死的,它就在那里,它不会动。资源再好,也得有雄才大略之人懂得利用才行。
李傕、郭汜、马腾、马超、韩遂这帮人,大局观都不行。不仅缺乏治国才能,而且还胸无大志。让这样的军阀占据着关中,关中要能得天下,才是有鬼了呢。
没失效呀!三国最终还是占据关中中原地区的曹魏赢了,只是曹魏被司马家族窃取了,也就是晋统一全国。虽然蜀刘占据了汉中,但按当时关中地区大部分,还有关东地区,陇右地区,辽东地区,雍凉地区都被曹魏占据,河南地区以及历史中说的中原地区基本的都在曹魏手里。最后还是占据此地区的曹魏方取得胜利,也可以说占据此地的是后来的晋统一三国。
中国历史上有十个大一统王朝,其中,周秦汉隋唐五个从关中一统天下,这个概率其他地方根本不能相比。
东汉从河北统一,西晋继魏从北方统一,元从漠北统一,明从江淮统一,清从东北统一。
还有一句伪命题的话叫,得中原(河南)得天下,可惜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王朝能从中原统一天下。
因为诸葛亮本来就是六出祁山想占领关中,结果最后还是遗恨客死五丈原,假如诸葛亮能够拿下关中平原,一定就能够夺取天下,也更印证了得关中者得天下,得不到关中就得不到天下的历史论断。
关中是个好地方,但一定得建设好关中,才能得关中者得天下。关中自东汉立国以后,就已经彻底不行了。
“崤函之固,自若也”,但胡汉杂居、羌人入主,关中就是大汉的中东。你这时候得关中还有什么意义?关中不仅不能成为帝国的根基,反而成为帝国的累赘。
得关中者得天下,得因时因势,时变势异,不是你想不想墨守成规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了“得关中者得天下”的可能。
放在商周之变,确实可以。武王灭商之后,西周建立的格局就是以关中制天下。关中镐京、关东成周。镐京,即宗周,是总根据地,以关中平原为物质基础,从形势上压制天下诸侯。关东成周,主要是洛阳一带,是前沿枢纽,联通四方、以护周室。
所以,这时候说得关中者得天下,没毛病。但周平王为何东迁?怎么不以关中制天下了?是因为关中这地方呆不下去了。犬戎入侵是一个原因,但根子是宗法分封,周天子已经无地可封了。这时候,连关中小诸侯都能欺负周天子了,关中还怎么呆?
战国时代,关中铁律还在发挥作用。但是,已经非常费劲。因为秦人要出关中,第一个敌人就是纵跨山西、河南以及河北的晋国。就这个体量,要远比关中大太多。所以,只要有晋国在,得关中就不可能得天下。但是,三家分晋就有了机会,秦人终于可以东出了。
但,秦人东出,也不能完全执行关中铁律。商周之时,中原天下就是河南一带。而战国之时,中原天下已经北接草原、南到江海、东临大海。即便天下大乱、诸侯林立,秦人以关中霸天下的难度系数也是太高了。所以,秦战国走的模式,是以关中形胜携巴蜀财富,起码在规模上能跟中原天下打个平手,然后才能执行关中铁律。
刘邦楚汉争霸、以取天下,走的也是秦战国的路子。所以,大汉立国,还要定都关中。因为关中尚能制衡郡国并行的天下。但是,到了东汉,关中铁律就彻底没法玩了。有一个地方崛起了,那就是河北,华北平原的主体部分。这地方都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土地肥沃、人口繁盛,简直就是大汉的经济中心。同时,北部地区连接辽西走廊和北方草原,战马物资源源不断。所以,刘秀建立东汉,其发迹之地就是河北,而不是关中。
在东汉立国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得关中者得天下了,到三国还怎么可能?东汉立国以后,定都洛阳。原因就是经济中心在河北,政治中心就不能离开太远,只能往河北靠。你这时候再守在崤函大山之西,就没与任何意义了。
三国时代,关中在干什么?黄巾起义之前,关中就已经羌人遍野了,就是一直在打仗,而且打了很多年。好不容易平定以后,关中就在乱世中成就了第一号的军阀,凉州董卓祸乱朝政。董卓被赶回去之后,关中这地方就把自己给封起来,自己搞战争、争霸主了。加上河西一片地方,几乎就不在大汉的朋友圈说再见了。
三国这时候,没有关中铁律,只有河北大哥。袁绍据河北,袁绍就是乱世最强诸侯。曹操挟天子也没用。曹操兼并河北,立即就封邺城(河北省临漳县一带)。这时候,河北大哥就是曹操,而曹操必然就是乱世最强诸侯。所以,谁控住河北,谁就是大哥。得河北、当大哥,才是三国乱世的铁律。而至于关中,即便关中归魏,也只是放一个关中军团防着蜀汉了事。关中已经成不了气候了。
但是,隋唐大帝国为什么关中仍旧辉煌呢?
还是时异势异。五胡乱华以后,天下的主要矛盾就是胡汉矛盾。谁先解决了这个矛盾,谁就能得到胡人和汉人的共同支持,不仅更有力量而且还能输秩序。胡汉杂居的关中,天然就是解决问题的试验田。西魏宇文泰恰恰在关中试验田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关中再度辉煌,从西魏到北周,再从北周到隋唐,这个脉络就一直延续了下来。但是,关中辉煌到此为止。唐末以后,关中就再也无法辉煌了。天下纷争,从东西争锋,转变为南北争霸,再转变为中原和草原的征服与反征服。
八百里秦川,奔来眼底,富饶的关中平原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秦汉以来,就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论断。但是,到了三国时期,关中的作用似乎减弱了。曹魏的统治中心一直是在关东地区,关中成为魏蜀拉锯的地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
一、三国时遭到严重破坏的关中。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崛起。这是由于关中优越的地理特点和富饶的土地,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汉朝的刘敬向汉高祖进言定都关中的时候,对关中的重要性有着准确的论述。他对汉高祖说:
且夫秦地背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正是关中的重要,汉高祖听取了刘敬的建议,定都长安,保障了汉朝数百年的江山。在西汉灭亡后,东汉建立后将都城建立在洛阳。不过东汉对长安依然十分重视,在那里留有重兵把守,作为自己的陪都。但是到了三国时期,曹魏对关中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关东。曹操在夺取关中后,也没有把首都定在长安,而是放在了关东。
这是因为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中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原本重要的关中平原,他的位置发生了动摇。关中平原经过秦汉两代的开拓,土地开发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在新的科学技术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工农业生产已经趋于极限。
而长安作为国家的首都,人口增长是十分迅速的。到了西汉末年时,关中平原的物产已经难以支撑越来越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官府人员。为了补充关中的消耗,西汉政府不得不从外地大量调拨各种物资,这成为政府的一个越来越大的包袱。正是这个原因,东汉才将首都定在洛阳,以减轻政府的负担。
由于东汉政府的政治、经济重心东移,使得关中平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等到了东汉末年,不断的战乱更是让已经衰败的关中更是雪上加霜。在诸侯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董卓为了躲避诸侯军的锋芒,率领部下迁都到了长安。董卓在关中横行暴虐,使得关中遭受了严重的灾难。
在董卓被杀之后,整个关中烽烟四起,失去了政府的控制。各路人马在关中平原上争锋,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曹操忙着在关东征战时,他担心袁绍进兵关中。荀彧劝解他说,关中的将帅以数以十计,而且他们谁也不服从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关中的混乱局面。
在曹操征服关中的过程中,更是给当地带来了灾难。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关中军队,在潼关之战中与曹军进行了殊死抵抗。在失败后,关中反抗曹军的势力遭到了残酷的屠杀。在反复的拉锯战中,关中满目荒凉。尤其曹操对反抗区域的百姓采取移民政策,更是造成关中人烟绝迹。
这样,被战争摧残得荒无人烟的关中,失去了当年的繁华。关中在很长时间里,连驻军的粮食都得依靠外地调运。因此曹魏将政治中心定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关东,关中的重要性因此比起秦汉的时候减少了许多。
二、关中的重要性依然存在。
不过,由于关中的重要地理位置,它的重要性还是存在的。在诸葛亮接管蜀汉政权后,关中就成为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曹魏与诸葛亮在关中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终于挫败了诸葛亮的进攻。这一切,都和关中的重要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一点,在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表现得十分清楚。诸葛亮趁曹魏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出兵祁山,一举夺取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曹魏在关中兵力空虚,面对诸葛亮已经占据的天时地利人和,曹魏上下一时束手无策。
在这种情况下,魏主曹睿当机立断,派张郃千里赴援,解救关陇危急。张郃率领曹魏的中央机动兵团,冒着巨大的危险,经过长途跋涉在街亭击败了马谡,打退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如果张郃战败的话,将会给曹魏以沉重的打击。曹魏宁可冒险也要保住关中,这显示了关中在曹魏君臣心中的位置。
诸葛亮之所以要夺取关中,一是要以关中为基地,为下一步进攻关东做准备。二是要夺取西北的军马产地,建设自己强大的骑兵部队。如果诸葛亮夺取了关中,他就可以把蜀中和关中联为一体,并且获得攻打关东的有利态势。而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部队,又可以弥补蜀军的短板,大大增强蜀军的战斗力。因此,诸葛亮对关中是势在必得。
曹魏也深知关中的重要性,它对关中也是势在必争。曹魏将关中建设成为抵御诸葛亮北伐的据点,并派精兵强将顽强死守。同时,关中掌握在曹魏手中,也成为曹魏进攻蜀汉的出发基地。曹魏多次从关中出发,对蜀汉进行进攻。虽然遭受过兴势之战这样的惨败,最终还是以钟会、邓艾的进攻下,消灭了蜀汉。
在消灭蜀汉后,曹魏对东吴就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在晋朝发动灭亡东吴的战役中,最主要的一支灭吴的军队,就是从蜀中顺流而下出动的。这支军队在王濬的指挥下,一路上击破东吴的层层阻击,一举攻破石头城,灭亡了东吴。
如果按照三国统一的过程来看,正是因为曹魏掌握了关中,才奠定了统一三国的基础。曹魏以关中为基地,南下灭亡了蜀汉,获得了攻打东吴的有利形势。在最终的决战中,由于上游的地理优势的晋军,比较轻松地就灭亡了东吴。这一切,都是从掌握关中奠定的基础。
结语:
在三国时期,关中失去了往日的重要性。由于中国的经济重心东移,造成了政治中心也随之东移。这使得关中失去了往日的荣光,慢慢陷入衰败。再加上东汉末年的战乱,关中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曹操在统一关中的时候,大肆采取移民政策,使得关中满目疮痍,人烟断绝。这一切,都大大降低了关中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关中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它依然还有着它的重要性。诸葛亮发动多次北伐,把目标指向关中,就是看中了这一点。他不但要利用关中的物产弥补蜀军的缺陷,还企图占有关中作为下一步进攻关东的跳板。曹魏看出了这一点,对诸葛亮进行了殊死的抵抗。
在三国统一的过程中,关中的重要性更是凸显了出来。曹魏就是从关中出兵,灭亡了蜀汉。在随后灭亡东吴的战役中,最关键的那支军队就是从蜀中出发的。这一切,都证明了关中的重要性。正是曹魏掌握了关中,才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关中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名,只是一个俗称,传统意义上的关中指的是:东至函谷关,西到陇西及凉州,北到黄河,南至秦岭这么一大块土地,关中的四面都有险塞之关,这里既有关中平原的粮仓,又是易守难攻之地,是建立帝业的风水宝地。
关中也称为关内,所谓的“关”指的是关中最东边的函谷关或者潼关,函谷关的东边称为关东或者关外,函谷关的西边就称为关中或者关内,函谷关作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关,在八百年的时间里,只被六国联军攻破过一次,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隘。
关中
战国时期的秦国占据了整个关中,并以此为基础,夺取了南边的汉中及巴、蜀之地,然后以关中、汉中和巴蜀为基地,东出函谷关,打败并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秦朝建立仅仅15年后,天下大乱,反秦义军蜂拥而起,项羽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则第一个攻进了秦国腹地关中,灭亡了秦朝,秦朝虽然灭亡,但当时的天下并没有统一,战争仍然没有停止,被封到汉中的汉王刘邦,利用汉中和巴蜀之地为后方,首先还定三秦,越过了八百里秦岭,攻占了关中。
秦统一六国
然后刘邦再率军东出函谷关,利用四年时间,收复了各诸侯,打败了项羽,再次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统一的西汉帝国,而刘邦的成功与秦朝当年的统一如出一辙,都是占据了汉中、巴蜀和关中,从而统一了天下,而关中就是刘邦统一天下最重要的地盘。
关中的重要性在刘邦统一天下后仍然持续,原本西汉想定都洛阳的,但刘邦听从了娄敬和张良的建议,仍然在关中定都,并要求萧何重建一个长安城作为西汉的都城,之所以如此,还是看中了关中地区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关中就像一个容易成就帝业的风水宝地一样,吸引着西汉的统治者。
刘邦统一天下
西汉灭亡后,关中被损毁严重,东汉的建立者刘秀定都洛阳,但是关中仍然作为东汉重要的战略要地和陪都,到了东汉末年,进行内乱,董卓当政,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迫于压力与形势,将东汉的都城从洛阳迁到了关中的长安,长安再一次成为都城,可惜董卓不久便被吕布联合王允所杀。
然后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在贾诩的建议下,率军攻入关中,攻占了长安,之后便是李傕、郭汜挟天子以令诸侯,直到李傕、郭汜相继被杀,关中便成为军阀混战的主战场,为什么东汉末年的诸侯,没有人想到利用关中地理建立帝业,进而统一天下呢?难道是关中失去了当年秦汉时期统一天下的地理优势了吗?
关中地图
其实这个时候的关中仍然具备统一天下的地理优势,只是这个时候,关中地区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权。
当时几个势力较大的诸侯都没有选择关中,袁绍在河北发展,曹操从兖州开始创业,孙策、孙权世居江东,刘表在荆州,刘璋世居益州,张鲁在汉中,而关中最初是董卓,后来是李傕与郭汜,再后来是马腾、韩遂等十部军阀,这些人都有各自的原因不能在关中发展壮大,不是关中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马腾、韩遂等关中军阀一是没有实力统一关中,二是没有能力统一关中,他们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田的地盘,张鲁所在的汉中离关中最近,但张鲁只想当个传教士,最后还是曹操的势力伸进了关中,但曹操最初的核心地盘在兖州,而且曹操周边的敌人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经营关中,曹操北边有袁绍,东边是刘备,吕布,南边有刘表、孙策,东边的关中还有马腾、韩遂等军阀,曹操只能优先处理自己周边势力,发展壮大之后才能夺取关中。
关中地形图
之后,曹操在平定北方袁绍,无法拿下南方孙权与刘备的情况下,开始向西发展,拿下了汉中及整个关中,势力直达陇西与凉州,奠定了曹魏政权的版图,而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原本想凭借荆州与汉中两路出兵,一路攻击中原,一路攻击关中,从而统一天下的理想,却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而作罢。
刘备去世的蜀汉政权由诸葛亮主政,几年以后开始了艰难的北伐,诸葛亮的目标就是效仿当年的秦国和刘邦,主要是刘邦,利用益州和汉中为后方基地,先夺下关中,占据陇西凉州,再东出函谷关,进而统一天下,诸葛亮战略没有问题,想法也很美好,但是时间太晚了。
诸葛亮北伐
秦朝占据关中东出函谷关发动统一天下的战争时,关东是六个国家,而且彼此有矛盾,秦国可以分割消灭,刘邦占据关中东出函谷关时,关东是项羽分封的十几个诸侯,彼此之间争斗,犹如一盘散沙,所以刘邦可以一个一个消灭,然后再击败项羽,可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北方的曹魏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并且还有曹睿这样的英明君主,有曹真、司马懿、张郃这样有勇有谋的将领,诸葛亮差的只是时势。
而关中地区并没有变,并且只有蜀汉占据关中,才能形成最有威慑力的统一之势,关中仍然如同当年秦汉时期的关中一样,四面有险关,犹如一个四方上锁的盆地,易守难攻,再加上益州成都平原与关中平原的粮食、人口、物质,统一天下仍然是有机会的,但问题就在于蜀汉如果能够早20年成立并且北伐的话,就有统一天下的可能,但是等到诸葛亮开始北伐时,天下局势已经定了,诸葛亮即使有通天才能,也无法改变时势,这不是关中的问题,而是时势的问题。
“得关中者,得天下”在三国时期并没有失效啊,得到关中地区的曹魏集团最终夺得了天下,建立了晋朝。但关中地区的确不像秦汉时期那样重要,我认为最重要原因是政治格局的改变。
秦灭六国、刘邦灭楚,据关中夺天下
在战国末期,秦灭六国的战略格局如下:
刘邦灭楚的战略格局:
可以明显看出来,无论是秦灭六国还是刘邦灭楚,他们都是东西格局。因此关中地区易守难攻,再加上水草丰茂、沃野千里,因此可以说据关中则得天下。关中地区就像一个瓶口,完全扼住了东西争霸的关隘,如下图:
三国的局势本质上是南北争霸
北方曹操的强势,迫使南方的孙权和刘备联合在一起,任意一方都无法与曹魏相抗衡,而曹操也没办法以一敌二,因此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对峙。
而关中地区就在曹魏与蜀汉的边界地带:
关中地区的位置非常不利于防守,蜀汉可以凭借地势的高,从天水俯瞰关中,而对于曹魏,关中地区更是无险可守。
因此曹魏和蜀汉都无法在关中长期经营,曹魏本来有意经营关中,休养生息,以求再战。但是诸葛亮可不允许,诸葛北伐,真的渴望凭借蜀汉之力荡平北方吗?按照古人的评价和今人的推测而言,并不是如此。
吴国大鸿胪是如此评价诸葛亮北伐的: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其中说的很清楚,诸葛亮北伐求的不是胜利,而是来去自如,但曹魏却得常年防备诸葛亮来袭。因此汉中地区常年都是备战之地,田亩荒芜,百姓离乡,与秦汉时期的天府之国不可同日而语。
总而述之:
在三国时期,南北对抗的局面致使函谷关失去了天堑的作用,关中地区再不是易守难攻的地方。其次,诸葛亮屡次北伐,致使关中地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关中粮仓”也不复存在。
以上两点原因就可以解释,为何关中地区在三国时期并没有那么重要。
PS:关中地区是曹魏的,“得关中者,得天下”似乎也没错~
我先讲一下,这句话是怎么得出来的?得关中者是谁?第一批是周、秦、汉。占据关中优势的周,灭了东方的商;占据关中优势的秦,灭了东方的六国;占据关中优势的汉,灭了东方的项羽。
第二批,是北周,占据关中优势的北周,灭了东方的北齐;占据关中优势的李唐,灭了窦建德、刘武周、王世充等天下群雄。
由此便有人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得关中者得天下!
当然,这句话多少有点理由——因为那个时代,影响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叫做地形。打小我们学地理,老师就反复不停地告诫我们,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也就是说,西部的人,天然就具备了高人一等的优势。试想,大家都是骑着马,一方从西边的高坡上疾驰而下,另一方则从东方的平原向上,谁的难度会更高?
而且,西方又比东方更适合养马,在冷兵器的时期,有骑兵优势的一方,碾压步兵的一方,几乎是不可否认的现实。
但你要晓得,西方的人晓得这个道理,东方的人难道不晓得么?事实上,得关中者得天下,更多时候是不成立的。
事实上,古代中国的第一波大规模争斗,就是东方的商族人战胜了西方的夏族人。
秦末,又是来自东方的项羽、刘邦战胜了西方的秦。
两汉交替之际,东方的赤眉军战胜了西方的王莽,东方的刘秀战胜了西方的公孙述。
汉末三国之际,西北的马腾、西南的蜀汉,同样打不过来自中原的曹操、司马懿。
明末,来自东北的满清,更战胜了来自西北的李自成张献忠。
为什么会这样?
很简单,因为战争的胜负,从来就不是决定于你的方位。
(三国演义没有讲的真相,其实就是刘备是三雄中最穷的一个,也正是因为没钱,所以人才最少)
西方虽然有马的优势,但在更多方面却逊色于东方。而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经济太逊。不论是早期的秦国,还是汉末三国的刘备诸葛亮,都吃了这方面很大的亏。如果论GDP,秦在战国七雄里是最穷酸的一个,蜀汉在三国里也是最穷酸的一个。当然秦的穷酸可以拿残酷的法家政治来对付(简单讲吧,法家别的都是扯,核心思想无非一个:咱穷,咱就去抢那些东方的富人,拆他们的豪宅,砍下他们高贵的头颅当酒盅)。但蜀汉的穷酸你拿什么来对付?诸葛亮实际上最大的烦恼就在这里,因为穷酸,几乎就招不到好员工,结果就是诸葛一死,蜀汉立马开始灭亡倒计时。
所以西方的政权想要打败东方,即所谓得关中得天下,其实还要加一个条件。即除了关中之外,你一定还有一个能提供钱粮的地方。
秦能灭六国,其实更大的原因,就是他除了关中,还有巴蜀天府之国作为他的粮仓。换句话说,巴蜀出钱出粮,关中出人,这事就好办了。
刘备的失败,也就是因为他拥有了巴蜀,却迟迟拿不下关中,而没有关中,他哪里有足够的兵与将,来搞定曹操。
相反,曹魏能最终获得胜利,无非也就是他既拥有关中这个出兵出马的地方,同时又拥有关东那些出钱出粮的地方。
古人云“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句话到三国失效主要是三国情况特殊,历史虽长,但还没有哪一个时代跟三国一样鼎立,并且没有一方将关中作为主要根据地。
关中是哪?分别是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这四关内的区域,目前大家对于关中的理解就是陕西中部。
关中的地位不用过多解释,历史上有无数次占据关中从而得到天下的例子,例如西周就是在关中发家接着汇聚诸侯一块消灭商,秦国也是长期占据关中,在别人打不着的情况下采用远交近攻,进而统一六国,还有一个最为著名的就是汉高祖也是靠关中完成翻盘。
就拿三国之后的唐朝来说,关中的地位也是非同一般,李渊能够推翻隋朝也是因为平定了关中,从而以关中为据点逐步向外扩散,从而一统天下,这些例子都证明了关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但是为什么如此重要的一个战略地点,在三国就好像失去作用了一般,刘备夺得汉中后并没有急着争夺关中地区,而曹操虽然占据了关中地区,但是却并没有对其有太大帮助,一没有帮助他拿下汉中,二没有实现统一天下,这是为何呢?
一、重心南移,关中地位下降
历史上早期的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北方和中原,在先秦时期南方是被称之为蛮夷之地,到了汉武帝时期才开始着手对于南方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南方地理条件好,所以人口不断南迁,人口带过去的还有技术,到了东汉初期,南方的经济已经非常不错了。
这种情况持续到东汉末年又是一个爆发,天下大乱,士族纷纷往南方逃难,一块带到南方的还有中原的文化和财富,以至于在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地方变成了南方的荆州,司马徽曾对荆州这样评价“天下英才皆出于此地”
可见此时南方的发展已经不弱于北方了,荆州成为了中心,代替之前的关中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此时关中还有一定的地位,但重要性已经远不如以前了。
二、关中不再神秘
在冷兵器时代熟悉地形是影响战争的一个必要条件,关中的特点就是地形险峻,有高山有盆地,在这样的情况下,熟悉地形的一方往往可以获得出其不意的胜利,就拿楚汉战争时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来说,后世还有人敢这样玩吗?地形近乎于透明,这时候就只能看双方实力了。
而在三国时期就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曹操拥有关中,但是却派不上什么用场,因为敌人主要分布在南方,刘备距离关中也挺近的,但是由于地形透明化,不能借助地形的优势且自身整体实力不如曹操,所以一直并未攻打下来。
再加上当时的战场主要是中南部进行,这就造成关中虽然重要,但是对于这三国来说却也没有那么重要的情况,反观荆州,一旦占领就可以进可攻退可守,并且由于重心南移的原因,荆州的粮草和兵马也都不弱于关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吃力不讨好的去攻打关中呢?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本篇回答不错的话,给作者点个赞吧,谢谢。
看历史,还得关注文青~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