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蒙古与明朝双方的大决战,30万蒙古军队为何会全军覆没?

提问时间:2023-07-05 11:16关键词:明朝,蒙古

蒙古与明朝双方的大决战,30万蒙古军队为何会全军覆没?

点赞1、海城市 网友:夏沐兮

由于朱元璋的雄才大略,明军直到攻破大都,推翻元朝,都没有与元军主力决战。

而在攻破大都后,朱元璋、徐达君臣,又以其惊人的军事才能,将几十万蒙古军主力一口一口吃掉了。

这个过程中,朱元璋君臣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各个击破的战略

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召集众将,商议下一步部署。

当时,南方的主要对手陈友谅、张士诚双雄已灭,南方的福建、两广虽还没有平定但已不构成威胁,北取中原,推翻大元已成为下一步主要任务。

当时的大元,军力仍然很强。王保保、李思齐、张思道等人都拥有比较强大的军力。

不过,这些将领彼此争夺军权、抢占地盘、内战不已。他们彼此之间有矛盾,与元顺帝之间也各有矛盾。

但是,他们仍有可能“急则相救”!

朱元璋对局势做了精当的分析:王保保、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不能立刻击败,如果过早对之猛攻,“急之则并力一隅,不好搞!

因此,朱元璋的决定是:出其不意,先集中力气打下山东、大都,”都城即克,有破竹之实,乘胜长驱,余可建瓴而下“,西征,各个击破。

具体步骤是:1、攻取山东,去大元东面屏障;2、旋师河南,去其羽翼,并控制潼关,将西面蒙古军主力封锁于关内;3、直取大都;4、挥军西向,击败蒙古军主力,平定关陇、太原。

这种分步骤,瓦解敌人,摧毁敌人的方略,使明军牢牢把握着战争的主动权。

迅雷不及掩耳,攻破大都

明军自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兴师北伐,到二十八年八月初二攻取大都,整个过程,仅仅有了9个月时间。

朱元璋的判断是十分准确的。

当时,王保保、李思齐等人仍然在相互厮杀。

所以,明军在攻取大都前,基本没有遭遇势均力敌的大战,一路所向披靡。

直到明军攻取山东、河南,并开始北进之时,元顺帝才与王保保和解,并下令王保保、李思齐等人一起抗击明军。

不过,为时已晚,各军还未来得及行动,明军即已攻取大都!

事实上,当时,元军的实力仍然很强,而且,尽管内部有矛盾,但在抗明这一点上,是可以形成合作的。

正如朱元璋所说:”向令未下燕都,骤与角力,胜负未可知也“。

正是朱元璋的庙算得当,使明军先取大都,占据主动。

接下来,明军与元军主力的碰撞开始了。

一拖一打,各个击破

当时,驻扎于山西的王保保所部有10余万人,驻扎于陕西的李思齐、张思道所部(陕西各军以李思齐为盟主)也有10余万人,实力很强。

逃往上都的元顺帝下令:王保保出雁门关,过居庸关进攻北平;李思齐部归附潼关,进击河南。

以元军各帅的关系,他们很难形成高度协调的作战,但是,战略上相互呼应,两面威胁还是可以的。

朱元璋决定:拖住李思齐,先主攻王保保。

他令徐达、常遇春率主力先破王保保,又将完成福建等地作战的汤和调入河南,既防御李思齐,又威胁王保保侧面。

一拖一打,庙算虽好,但如果迁延时日,尤其是与王保保久拖不决,形势仍会复杂。

能否快速击败王保保,就要看徐达的了!

将计就计,速取山西

攻破大都后,各路明军继续发展,攻取了泽州、潞州等地。

王保保是颇有军事才能的将领,他决心响应元顺帝的命令,集中兵力,收复大都,从根本上扭转战略劣势。

徐达得知,决心来一出将计就计。

他指出:王保保迂回(走曲线)而来,太原必然空虚。北平有孙兴祖在,可以守住!我们乘敌不备,由井陉直捣太原(走直线),就可以调动敌人,占据先手,一战而胜!

果然,就在王保保抵达保安时,他就得到了徐达逼近太原。

王保保大惊,仓促回军!

元军前锋万余人抵达太原附近时,被明军猛将傅友德、薛显阻击于城西,不得进。

不久,元军陆续抵达,扎营于城西。

明军指挥郭英观察敌阵后,指出:元军“兵多而不整,营大而无备”,可以夜袭!

正好,元军中有部将豁鼻马愿为内应。

徐达遂指挥明军夜袭,元军大溃!

王保保之带18骑逃亡大同,明军俘敌4万余!

王保保是一位有大兵团指挥能力的将领,当夜扎营之所以出现纰漏,应当主要是被明军调动所致。

大军来回跑动,士气不整,刚扎营时难免有问题,即便王保保才能出众,要激励军心,完善防备,也都需要时间。

明军及时的袭击,使王保保来不及调整,仓促迎战,以至崩溃!

明军趁胜,连取太原、大同等地,平定山西。

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平定陕西

平定山西后,王保保逃亡甘肃,明军遂开始进攻陕西。

当时,陕西元军,虽以李思齐为盟主,但彼此之间矛盾仍深。

朱元璋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之策。

入陕前,朱元璋致书李思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你是汝南汉人!如果你诚心投降,我以礼相待!

这时,徐达、常遇春、汤和各部都已经攻来,强弱分明。

李思齐虽没有立刻响应,但心理已经动摇,不愿死战。

明军一路进军,凤翔等要点不战而克。李思齐退守临洮,张思道退守历阳。

此时,诸将认为:李思齐的军事才能胜过张思道。先弱后强,应该先打张思道。

徐达指出:张思道才干虽一般,但历阳城险兵悍,一时难以攻下。李思齐虽然厉害,但意志动摇,我军前去,他不是远遁沙漠,就是投降!而临洮位置重要,取得临洮,大事可定!

果然,明军挥军西进,李思齐不敢死战,举城投降。

随后,明军回师进攻历阳。张思道不敢迎战,令其弟张良臣守历阳,自己逃到了宁夏,被王保保所劫持。

张良臣为形势所迫,只好投降。

第一场险战

张思道投降前,朱元璋已经指示:这个人狡诈,要小心!

果然,投降不久,张良臣复叛!

这时,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张思道本人的才略一般,但他手下有七个良将。时人说:不怕金牌张,惟惧七条枪。

因此,张思道虽走,但张良臣复叛后,其党羽响应,指挥能力、军力仍强。

同时,四月时,元顺帝派元丞相也速率军进攻通州,常遇春率部自凤翔,李文忠自山西回救。

凤翔、山西空虚。

王保保趁机出手!

王保保兵分三路:1、一路攻打凤翔,牵制明军对张良臣的进攻;2、一路攻泾州,出徐达之后,企图迫使其后退;3、趁明军主力在陕西,出兵攻大同,企图再取太原,恢复山西。

战局顿时复杂起来。

徐达令傅友德、薛显驻灵武,令冯胜救援泾州,抓紧时间攻历阳。

王保保军一度攻克泾州,断徐达后路,但冯胜及时抵达,击退该军。

凤翔保卫战则更是惊心动魄。

元军以箕盾护军攻城,箭矢伤不到,明军以火攻退敌;元军掘地而进,双方死战。

大同方向,形势也十分紧张。

李文忠前来救援,遭元军骑兵围攻,连失二营。明军殊死奋战,勉强支撑,待到敌人疲惫时,李文忠分兵夹击,才击破敌军。

而历阳,则坚守了2个多月。

最后,城内元军抵抗不住,开门,明军才攻破历阳。

历阳即克,攻凤翔等地的元军才陆续撤退。

这一战,虽然歼敌数不甚辉煌,以至知名度不高,但却是明军自北伐以来最为危险的一战。

当时,李思齐已降,王、张等人也都遭到较大削弱。元军尤能使战局险象环生,可见:如果不是朱元璋战略得当,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明军要定鼎中原,恐怕难度要大得多。

沈儿峪之战,力破王保保

平定陕西后,元军精锐只剩下退守甘肃的王保保。

王保保自太原兵败后,回到甘肃,又收拢兵马十余万,声势复振。

与此同时,明军发生了一些变故。

常遇春病死,徐达、汤和回应天。

王保保趁明军兵力减少,反攻兰州,并歼灭了自陇西赶去的援军。

此时,明军对下步行动又有争议。

徐达知王保保难打,建议先消灭元廷,如此,王保保势力全失,可以不战而定。

朱元璋力排众议:兵分两路,既打王保保,又打元廷。使其“彼此自救,不遐应援”。

徐达出潼关后,抵达定西,王保保退守沈儿峪,两军对峙。

徐达与王保保,各有10余万军,展开决战。

这也是北伐以来,唯一一次势均力敌的决战!

对这场决战,史书记载比较简单。

1、两军隔沟筑垒对峙,一日数战。2、王保保分精兵从小路袭击明军东南垒,明军左丞相胡德济指挥失措,陷入混乱,徐达率亲兵来救,击退敌人;3、徐达处决了相关责任人(胡德济因是功臣之后,送去给朱元璋裁决),整顿士气,次日拼死来战,击破元军。

由于记载简单,因此,后世不明为何元军会一战而败,因此,强调明军在对峙期间,以各种方式骚扰,疲惫敌军的作用。

其实不然。

以噪音等手段疲惫敌军,是古代常见的对峙方式,不算什么奇谋。仅靠这个,是制不住王保保这样的名将的。

而且,沈儿峪一带是王保保选定的战场,明军并未得地利,在骚扰上并没有优势。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明军的政治攻势。

徐达在用兵前,就认为:如果先破元廷,王保保军“可不战而降”。

而在整个北伐期间,朱元璋也多次写信,企图招降王保保及其部将。

在战后,明军“尽降其众”,擒将士84500余人!

一支10万余人的部队,被俘虏的就有84500多人!

套用国军的话:就是8万头猪,也抓不完呀!

可见,元军的崩溃,源自其军心的崩溃!

此战后,除云南等地外,长城以南,元军基本被摧毁。


1372年,徐达、李文忠、冯胜率15万大军,再次北伐,为王保保所破。

足见:蒙古骑兵仍然保持着相当强劲的战斗力。

而从整个北伐过程看,尽管蒙古朝廷内部矛盾很深,但在面临危险时,未必不能“急则相救”!

而在朱元璋北伐灭元前,元军强军不下30万!

如果是双方以硬碰硬,敌人“急则相救”,30余万大军真的并力来战,那么,正如朱元璋本人所说:胜负未知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在北伐灭元的战争中,朱元璋准确判断形势,做到了“先胜而后求战”,牢牢占据主动,最终定鼎中原。

洞悉形势,将大敌拆解为若干,再各个击破。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可见一斑。

点赞2、如皋市 网友:梧花梦光

1368年元顺帝黯然退出中原之后,朱元璋为了永绝蒙古这个心腹大患,先后对逃遁到漠北的元顺帝建立的北元发动了8次大规模的北伐,派遣徐达、常遇春、蓝玉、傅友德、汤和、沐英等名将出征,并数获大捷,消灭了大量北元有生力量。但不管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组织的八次北伐战争还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的五次御驾亲征北元,明朝与北元之间都从未发生过30万人以上的大决战,我们可以从洪武年间的八次北伐战争看出来,元朝在逃入漠北后实力已经大大削弱,已经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反攻,因此,30万蒙古大军对明朝的大决战根本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元顺帝自1368年北逃上都后始终没有放弃重回中原,恢复元朝河山的梦想,因此长期屯军边境窥视明朝内地,伺机南下。1369年六月,元顺帝迁都应昌府,和位于燕山的大都不过两三天的行军路程,对明朝北部形成了严重的军事威胁。朱元璋鉴于北宋末年燕山一带在两年之内得而复失的前车之鉴,决定北征消灭北元。由此揭开了洪武年间多达八次的对北元残余势力的作战。





第一次北伐,时间: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11月,主将:征俘大将军、左丞相徐达 副将: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都督冯胜、御史大夫邓愈、中山侯汤和。

结果:此役最大的消息应该是元顺帝病死,其子爱犹识理达腊在和林继位为元昭宗。李文忠大败应昌府的北元守军,攻克这个一个月前还是首都的北元重镇。同时,在回师途中李文忠李文忠还攻克了兴州(今河北滦平),北元军民3.69万余人投降;在红罗山(今辽宁锦州境内),北元军民又有6000余人投降。十月初六日,北元已无成建制的抵抗,徐达、李文忠等奉命班师回朝,明军第一次北征大获全胜。

第二次北伐,时间: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主将:徐达、李文忠、冯胜

结果:明军三路进发,但缺乏协调作战,基本上都处于各自作战,无战略配合的状态。主力由徐达带领的中路军进至岭北时遭到北元的埋伏,战死万余人。东路军由李文忠带领,进至土剌河、阿鲁浑河(即今鄂尔浑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北)一带,也因为轻敌冒进,遭到元将蛮子哈刺章的顽抗,元军虽败退,但明军亦损失惨重。只有西路军的冯胜得胜而归,二次北伐以失败结束。



第三次北伐,时间: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至三月,主将西平侯沐英

结果:沐英率军急行七昼夜大败北元越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率领的上万人部队,并俘虏此二人,明军凯旋而归。

第四次北伐,时间: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至八月,主将:魏国公徐达 副将:信国公汤和,颍川侯傅友德。

结果:兵分两路,东路军由傅友德带领,在灰山(今内蒙古宁城东南)大败元军,军至潢河(今西辽河),遭遇小股元军,元军不战自退,明军携威追击,北元平章别里不花、太史文通等被俘。西路军同样进展顺利,八月底两路明军顺利会师得胜而归。

第五次北伐,时间:洪武十九年(1386年) 主将: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

结果:此战明军出兵达20万人,乃为消灭盘踞在辽东的北元太尉纳哈出而来。纳哈出拥众数十万,长期占据松花江以北地区,对明朝的东北边境造成巨大威胁。此次北伐朱元璋极为看重,亲自拟定了作战方略。明军前期进展顺利,杀平章果来,筑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宽河(今河北宽城)、会州(今河北平泉)、富峪(今河北平泉北)4城以扼元军,迫于明朝大军压境,纳哈出最终携军民24万余人投降。辽东从此成为明朝势力范围,后来成为奴儿干都司的一部分。



第六次北伐,时间:洪武二十年(1387年),主将:永昌侯蓝玉 副将:延安侯唐胜宗,定武侯郭英

结果: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军已经深入北元,探知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即贝尔湖),明军遂星夜追赶,于四月十二日抵达捕鱼儿海南岸,在此大败北元军,天元帝及太子天保奴等仅几十人逃遁。不久北元发生内乱,天元帝为部将也速迭尔所弑杀。明军乘势进兵,元军自乱阵脚,俘虏天元帝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119人、吴王朵里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2994人、军士男女7.7万余人,俘获马4.7万匹、驼4800余头、牛羊10.24万余头、车3000余辆,以及北元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等,北元统治的根基遭到动摇。四月,明军胜利班师。

第七次北伐,时间: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至三月,主将:晋王朱堈,燕王朱棣 副将:颍国公傅友德、南雄侯赵庸、怀远侯曹兴

结果:主力人马受燕王朱棣节制调遣,意在打击前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人多次袭扰明朝边境。此次北伐消灭、收降北元人马数万人,明军后续继续进击,但元军遁而无踪,遂得胜南返。

第八次北伐: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

结果:燕王朱棣受命歼灭袭扰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的元军,此次北伐规模远比前几次来的小,朱棣大军仅在彻彻儿山遭遇小股元军,元军大败,索林帖木儿等数十人被俘虏。明军骑兵追击到兀良哈秃城,又遇北元将领哈剌兀,再次大败北元军凯旋班师。



明朝为了永绝后患,对北元残余实力发动了共计13次的大规模北伐,除了发生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的八次北伐,尚武出身的明成祖朱棣更是五次御驾亲征发动对残元的北伐战争,最后一次北伐还病死在回师途中。明朝如此不遗余力的对北元作战,一为永绝后患,二为收归漠北,将统治疆域最大化。

点赞3、定州市 网友:黠心明

明朝与元朝的大决战,消灭了数十万蒙古大军,功劳不仅在于将士浴血奋战,更在于朱元璋的雄才大略,正是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才一举将元朝给灭掉,难怪毛主席称赞他的军事才能仅次于李世民,在皇帝中排第二。


朱元璋在消灭了方国珍、陈友谅和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后,南方除了云南、福建和两广等地区之外,其他地方基本都平定了,并且这几个地方不构成威胁,他便决定对元朝发起总攻。

1367年,朱元璋召集诸将商讨对策,常玉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的主张,这符合他的一贯作风,也得到了众多将士的赞同,毕竟那时候明军士气旺盛,大家都想早点取得胜利。

但朱元璋不同意,他认为历史上由南向北统一全国的朝代非常之少,再加上元朝经营近百年,大都的城防十分坚固,一旦攻克不下,援军再赶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他提出了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

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也就是先取山东,再取河南,夺取潼关之后,继而攻打元大都,最后挥师南下,攻取陕西、山西和甘肃等地。


朱元璋的这个策略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用兵之道上,更在于他看到了元朝的软肋,即元朝内部矛盾不断。

当时,元朝的实力依然十分强大,有几十万大军,但问题是内部斗争不断,元顺帝忌惮诸将权势过大,因此相互之间存在很深的矛盾;而诸将之间也无法和平相处,他们为了争夺地盘而相互攻打,人人都想做草头王。

元朝拿得出手的几位大将,无非是王保保、李思齐和张思道等人,他们占据着山西和陕甘等地区,拥兵数十万,朱元璋平定南方的时候,这几人正打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暇他顾。

但是,朱元璋也很警惕元朝皇帝和诸将“急则相救”,他们为了生存而联合起来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因此攻取山东、河南和元大都的动作一定要快,不能给王保保等人反应过来的时间。

只要攻占了以上几个地方,明军在战略上就占据主动了,再对元朝诸将各个击破,地理和心理优势都将会大很多。


1367年10月21日,朱元璋任命徐达和常遇春和正副元帅,领兵二十五万北伐,为了减少北伐阻力,争取人民的支持,朱元璋又很合事宜地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个振奋人心的口号,并要求将士所到之处切勿杀掠。

正如朱元璋所料,徐达只花了九个月时间就攻占了山东和河南,一路上受到各地百姓夹道欢迎,元朝军队基本上没什么反抗能力,而且还有不少投降的。

而在此期间,王保保与李思齐、张思道等人正打得不可开交,等王保保的弟弟脱因帖木儿被明军击败于落水,梁王阿鲁温投降,双方这才各自撤军,元顺帝也派人与王保保等人达成和解,要他们带兵勤王。

如果当时王保保立刻发兵救援大都,或许还有可能赶得上,但他的部将都不建议他这么做,而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徐达已经攻克元大都了。

当时元大都的防御十分空虚,因为元顺帝自己手上没什么军队,效忠于朝廷的军队又在山东、河南被明军歼灭,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元大都被攻克并不让人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徐达在围困元大都的时候,故意留了个口子,让元顺帝带着家眷逃了出去,这件事看似是故意纵敌,其实用意深刻,因为只要元顺帝还在,元朝内部的矛盾就不会消失,这只会对明军有利!

不过,元大都虽然被攻下了,但元军主力还在,朱元璋在避免与元军主力作战的情况下先攻取元大都,这种战略带来的好处将会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得到体现。

元顺帝逃出大都之后,一路跑到了上都开平,秦晋地区的元朝诸将陷入到群龙无首的尴尬地步,但元顺帝没有放弃控制权,他下令王保保、李思齐和张思道等人反攻明军。

为了激励诸将,元顺帝对诸将大肆封赏,封王拜相的不在少数,于是驻扎在山西的王保保便率军十余万出居庸关进攻大都,而驻扎在陕西、甘肃的李思齐、张思道也率军十余万准备出潼关进攻河南。

元顺帝这个安排可以说是很高明的,将两拨人分开,不至于再起内乱,但朱元璋也不是没有应对之策,好戏即将开始。


当时,王保保准备大干一场,于是倾巢而出,一路向大都进发,山西因此空虚。

朱元璋得知消息后,下令徐达、常玉春先进入山西,调南征的汤和北上,与冯胜一起进攻潼关。

等明军进入太原之后,已经走到河北保安州的王保保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便火速撤军回防。

此时徐达又想到了一个妙计,他准备夜袭王保保大营,王保保必定毫无防备,为此他又买通了王保保部将豁鼻马作为内应。

偷袭的当天晚上,王保保正在读书,明军突然杀来,他来不及穿鞋子就骑马逃走了,只带走了十八骑,其余将士则全部成了明军俘虏。

王保保一路逃到甘肃,虽然召集了驻扎在他地的几路人马,但毕竟元气大伤,所以不敢再轻易动弹了,而山西也因此落入明军之手。

潼关的李思齐和张思道也不好过,这两人本就思想不坚定,冯胜先是猛攻,并派人烧毁了元军粮草,两人不得不一退再退,潼关因此失守,但元军主力依然还在。


明军进入陕西后,李思齐驻扎在临洮,张思道则驻扎在庆阳,徐达亲自赶到前线坐镇指挥,他指出李思齐才能优于张思道,应该先攻打李思齐,只要李思齐败了,张思道也就不足为虑了。

于是,明军主力火速将临洮给包围起来,李思齐思想出现动摇,朱元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于是亲自书写了一封劝降信给李思齐,许诺高官厚禄,李思齐便出城投降。

而后,明军又进攻庆阳,张思道早就被吓破了胆,与元将张良弼一起跑到宁夏,结果被王保保给劫持了,而守庆阳的张思道之弟张良臣则举城投降,后来张良臣虽然在王保保的策动下发动叛乱,但最终被徐达给平定了。

至此,陕西也彻底平定,但王保保却在甘肃逐步做大,他在当地招兵买马,又有了十几万军队,并将势力范围扩大到宁夏等地,明将张温镇守的兰州被他包围,而明朝派去的援军则被他全歼,援军将领于光惨遭杀害。

明军主力之所以没继续进攻王保保,是因为常玉春去世了,朱元璋顺势将徐达等人召回京城。


而就在明军主力撤出北方后,元军开始动作不断了,先是元顺帝迁都到应昌府,对明朝造成了强烈威胁;王保保滞留在甘肃、宁夏一带,也是个不小的祸害。

在这种情况下,明军再次北伐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但关于先打元顺帝还是王保保,明廷内部出现了纷争,徐达说王保保实力强劲,不如先打元顺帝,只要元顺帝败了,王保保就真成了孤军了。

但是,朱元璋最终做出了元顺帝和王保保都打的决定,于是他派遣徐达领军十余万进攻王保保,李文忠则领军十万进攻元顺帝。

徐达领军进入甘肃,驻扎在定西沈儿峪,王保保闻讯赶来,与明军对峙,双方连续数日交战不断,但谁也无法取胜。

期间,明军一度遇到危险,胡德济因为指挥失误而被元军突破防线,好在徐达率军及时救援,这才稳住阵脚,此后徐达斩杀胡德济,明军军心因此恢复。

经过几日交战,徐达终于想到了一个计策,他派人到元军阵前日夜不停地制造噪音,导致元军一直休息不好。


如此数日之后,徐达下令全军出击,昏昏欲睡的元军几乎丧失了战斗力,因此被打得大败,王保保只带着妻儿熟人逃走,被明军俘虏的元军高达八万五千人,战马也有一万五千多匹,这就是著名的沈儿峪之战。

其实,通过制造噪音来削弱敌军战斗力,并不是徐达的首创,但对于强悍的王保保,这显然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真正让王保保十余万大军战败的原因,其实是朱元璋采取的政治攻势。

原来,早在开战之前,朱元璋就一直在给王保保及其部众写信劝降,他还曾说王保保是天下奇男子,王保保虽然无心投降明朝,但他的部将中许多人思想出现了动摇。

因此,当徐达通过制造噪音削弱王保保大军的战斗力并发起进攻之后,王保保的大多数部将就顺势投降了,其他人则战死了,最后竟然没有一个人跟着王保保逃走。

再说李文忠,他面对的是元顺帝统帅的朝廷军,但这些人显然都是草包,太尉蛮子、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剌先后战败,而后元顺帝在悲愤交加中一命呜呼,李文忠趁机攻占了应昌府。


至此,朱元璋派出去的两路大军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并且李文忠在班师回朝途中还招降了大批元朝军民,战果可以说是十分辉煌的。

但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为了恢复元朝,元惠宗的儿子元昭宗继位之后,竟然在和林与王保保达成了和解,王保保还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总揽复国大计。

元朝君臣和解,这对明朝是很不利的,朱元璋当即指出,“王保保狡猾狙诈,使其在,终必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意思是王保保才是明朝最大的敌人,必须要消灭他。

在这种情况下,明军再次北伐也不可避免了,朱元璋便于1370年下令徐达、李文忠和冯胜分三路大军,各自率领五万大军,从三个不同方向攻打和林。

其中,徐达出雁门关直接奔赴和林;李文忠则出应昌,然后直扑土拉河,从西北面袭击和林;冯胜则到甘肃作为疑兵,但最终目的也是绕道到和林。

王保保坐镇和林,成为元军最高指挥官,他见明军想要一口气吃掉元朝,决定采取诱敌之计。


徐达走的路是最近的,所以王保保决定先对他下手,当时蓝玉率军作为先头部队出雁门关,王保保派人与之交战,假装战败逃走,后来蓝玉追来,王保保又亲自与之交战,再次假装战败逃走。

在此之前,王保保已经安排大将贺宗哲率领主力在和林以逸待劳,他的目的就是将明军引诱到和林附近,然后聚而歼之。

蓝玉果然上当,在快要抵达和林的时候遭到夹击,损失万余人后逃走,这是明军在漠北的第一场败仗,由此可见王保保绝非莽夫,朱元璋说他狡猾狙诈也是事实。

后来李文忠也因为孤军深入到被王保保派军包围,损失惨重之后撤出战场,只有冯胜一人获胜,他因没有接到进攻和林的指令而在宁夏肃清元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宁夏被他彻底平定。

这一次北伐虽然给明军带来了很深的阴影,元军也因此保住了命脉,但元昭宗也意识到恢复元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元朝遭受了明朝巨大的打击,很难再实施反攻了。


此后数年,明军再也没有发起北伐了,王保保也只是在边境小打小闹,直到洪武九年之后他再也没有活动记载了,或许他那时候已经死掉了。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再次下令北伐,一直到洪武十七年,明军一共三次出征漠北,其目的是削弱北元的实力,让其彻底断了恢复元朝的念头,而这个目的也确实达到了,北元小朝廷不得不退到漠北以北地区。

没有了王保保的元军,也只有挨打的份了,但朱元璋没有忘记,辽东还在元军手上,北元太尉纳哈出在那里还有数十万军队。

于是,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年下令冯胜、蓝玉等人率军二十万出征辽东,本以为明军将会遭遇一场大战,但元军根本不经打,明军势如破竹,而且纳哈出心怀二志,抵抗的决心也不坚决,又没有援军来救,结果只得投降。

辽东纳入明朝版图后,朱元璋在此建立奴儿干都司,此时明朝国力强盛,他又产生了进一步削弱北元,从而为子孙后代永绝后患的想法。

为此,朱元璋此后又七次派遣军队出征漠北,给北元军民造成了极大创伤,再加上北元内部分化严重,实力大为削弱,因此到洪武二十九,朱元璋便不再发起北伐了,北元也进入了自我疗伤的恢复期。


从朱元璋北上灭元,到明朝建立之后的前两次北伐,这是明朝与元朝的大决战,虽然第二次北伐输掉了,但明朝已经消灭了元朝数十万主力(应该不止三十万),再加上后来十一次北伐,明朝又消灭了几十万元军,明军与北元的战略态势就不可逆了。

正是因为朱元璋一开始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先胜而后求战,牢牢把握住了战争的主导权,所以明军才有将几十万精锐大军按在脚下摩擦的可能,如果明军一开始就选择跟元军主力血拼,那消灭元朝绝不会那么简单,也不会那么快。

而在消灭元朝的过程中,朱元璋也懂得灵活变通,对元朝军民采取安抚政策,能招降的就招降,实在无法招降的就果断消灭,这种策略对元朝的打击是很大的,也是明朝快速站稳脚跟的重要原因所在。

点赞4、萍乡市 网友:西了个瓜

蒙古人在成吉思汗时期崛起于蒙古高原,长久以来他们一直凭借着勇猛无敌的骑兵横扫了整个欧亚大陆。

从战术上来说,蒙古人一般身披铁甲或是披甲,手持长矛或环刀并使用弓箭作战。根据彭大雅《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的长矛在铁颈上有一个钩,可以将敌人轻易从马背上拉下来,类似于中原的钩镰枪;环刀就是蒙古弯刀,这种刀较轻,交战起来便于灵活使用;弓箭是一种非常优质的复合弓,射程在200至300码(1码相当于0.91米),作战的时候即可以远射也可以近射;蒙古人还使用被称为团牌的盾牌,缚在手上在下马作战的时候用于防御;此外在近战的时候,很多蒙古人会凭着个人喜好使用短斧、棍棒或骨朵等武器。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骑兵具有极为优秀的机动性,通常一名蒙古骑手配有多匹战马用于远距离作战的时候随时换乘,甚至在作战的时候可以更换战马,使他们的马匹不至于疲倦。蒙古骑兵在作战中可以达到每日80公里的行进速度,在当时这种机动性可以用梦幻来形容。

但是到了元朝末年的时候,蒙古人入主中原承平日久,使他们逐渐失去了祖先们的勇武,在安逸的生活中他们的战斗意志也一点一点地被消磨掉了。

元朝的灭亡

元至正27年(1367年),朱元璋以徐达为主将、常遇春为副将出兵25万北伐元朝,他为北伐军制定了三个阶段的作战战略:第一阶段攻取山东,然后转战河南,占据潼关;第二阶段拿下元大都,灭亡元朝;第三阶段攻取山西并从山西出兵拿下甘陕,完成对北方的统一。

此时的明军还以步兵为主,但明军的步兵多为精锐,对付骑兵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的。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有一次傅友德率军与元朝骑兵作战,在遇到骑兵的时候,傅友德让士兵“皆卧枪以待”,面对蒙古人的骑兵,这些步兵对其发动了进攻,“奋起冲其前锋”,不仅打败了元军骑兵,还俘获了数百名元军和五百多匹战马。按照史书的记载,我们能看出这些士兵实际上都是长枪兵。

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情况下,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割据势力,这些势力多是自保的民间武装,他们在与元军的交战中获得了不少锻炼,很多都成了百战精兵。朱元璋在统一的过程中曾经收服过大批这样的长枪兵,如淮西青军、长兴“花枪军”等,这些长枪兵成为了克制元军骑兵部队的有效保证。

在至正27年的北伐中,明军中就有不少这样的长枪兵,要知道在华北平原作战,这种地形非常利于骑兵冲锋,而明军中骑兵的比例不高,如果没有这种能跟元军骑兵正面对抗的步兵,北伐也是不会成功的。

这次北伐非常顺利,到了第二年(1368年)七月间,明军就攻到了元大都,顺治帝见状丢下大都,带着一众皇亲国戚逃到了蒙古高原,留下的将士自然无心作战,到八月二日明军就攻克了元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

逃到大漠的元顺帝仍以元为国号,史上称为北元,北元政权持续时间不长,从1368年至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立鞑靼为止,只存在了34年。

元顺帝出逃大都的时候他身边的禁卫军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使得北元虽然败退到了蒙古高原,但还拥有一定的实力。就洪武初年的形势来说,山西还有被朱元璋称为“奇男子”的王保保,陕西还有李思齐,这两股势力各拥兵十余万;甘陕地区的张良弼、脱列伯等各自拥兵数万人;辽阳还没有遭遇战火,也先不花、纳哈出、刘益等人在此拥兵自重;此外云南的梁王巴匝刺瓦尔密仍效忠北元。总的来说,北元在各地拥有战斗力的部队不下百万,要彻底消灭北元势力并不轻松。

洪武年间的军事建设

元顺帝逃到上都后,任命也先不花为中书左丞相,木华黎的后裔纳哈出为辽阳行省左丞相,封王保保为齐王,他打算重振北元的军事力量反扑明朝,恢复昔日元帝国的辉煌。这个时候的北元虽然军力依然强大,但与之前的元朝早已不能同日而语了。丧失了中原的钢铁产地,北元所需的钢铁只能从西域转购。最为严重的是,与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人相比,这个时候的蒙古人已经失去了雄心壮志,他们被明军一败再败,在面对明军的时候往往还没开打就已经失去了作战的勇气。

而洪武年间的明朝正处于上升期,除了拥有能够对付骑兵的精锐步兵,骑兵建设也提上了日程。之前明军都是在中原地区与元军作战,步兵虽然能够抵挡元军骑兵,但到了草原地区,就完全是骑兵的天下,没有精锐的骑兵,北伐是无从谈起的。

对此,朱元璋一方面大量招揽了蒙古投降过来的骑兵,让不少蒙古人为明朝所用;另一方面朱元璋对马政十分重视,不但以行政手段加强官养,也鼓励民间发展民养。洪武四年(1371年)明廷在答答失里营开设了群牧监,专门牧养战马;洪武三十年(1397年)在山西、北平、甘肃、辽东、陕西等与北元对峙的地区开设了太仆寺,专门管理马政。朱元璋时期,明朝非常注重对各地军马牧养的考核,一旦发现失职就会严加治罪。同时明廷也鼓励民间养马,从洪武二十年(1387年)到三十年的这十年间,民家养马估计在2万匹左右。通过朱元璋的一系列努力,洪武年间养马事业蓬勃发展,从江南到北疆,到处都有牧马的马场,为征讨北元提供了充足的战马资源。

除了大力发展牧马产业,以此促进骑兵部队建设,朱元璋时期明朝还大力发展了屯田制度,这个制度又为北征部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到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军屯收入达到了最高纪录的23450799石,这样的粮食收成可以完全满足大军出征所需粮草,洪武一朝由于有了足够的军屯收入,每次大军出征都不需要向民间转运粮草,所以洪武一朝虽然经常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从未对国民经济造成过冲击。

此外,洪武一朝朱元璋对士卒的训练从来都严格要求,赏罚分明,并有定期的检查制度。在战术上明帝国也努力学习了蒙古骑兵的战术,这使得明军骑兵在面对蒙古骑兵的时候从未处于下风。更为重要的是,拥有中原广大产铁地区的明朝在武器装备上也远远优于蒙古人。明初冶铁业飞速发展,到了永乐时期官营产铁量就达到了9237吨,而洪武十一年工部曾统计过每年兵器的数量,大概每年造铠甲1.3万多副、马步军刀2.1万把、弓3.5万张、矢172万支,在军工方面,明帝国远胜塞北的北元。

以上这些都为明朝北征北元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次北伐

在元顺帝逃亡上都之初,他不顾当时北元国力不如明朝的客观事实,命令各地北元军向明朝发动进攻,意图快速夺回大都,这个战略上的错误为北元的最终覆灭买下了伏笔。

洪武元年,王保保刚击败泽州的明军,就收到了元顺帝的命令,令他攻占大都。王保保便率军直扑保安州,打算由此经居庸关拿下大都。这个时候徐达已率明军主力进入到了河南地区,只留了3万兵力驻守北平,当得知王保保进攻大都的消息后,他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回师援救北平,二是不顾北平直扑王保保的根据地山西。如果回援北平那么徐达的大军就等于被王保保所牵制,大军长途奔袭必然疲惫,王保保会乘此机会一举歼灭明军,其实这也是王保保的如意算盘,他认定徐达会回来援救北平。

但是徐达认为驻守北平的孙行祖能够守住北平,这个时候明军应该直扑山西,攻敌之必救,这样一来王保保就必然会回援山西,那么事态就会变成北元军反被明军牵制。于是徐达便不顾北平,率军直攻山西,在王保保来到北平之前就杀到了太原城下。得知太原危机,王保保大惊失色,赶忙回援太原,回师太原城下的北元军有十几万之众,相对来说明军在人数上处于了劣势,与北元军对峙了起来。

这个时候王保保手下一名叫豁鼻马的将领暗中约降明军,常遇春便建议徐达可以乘着王保保大军初到,立足未稳,派少量精锐骑兵与豁鼻马里应外合突袭王保保大营,这个建议得到了徐达的支持。于是明军在豁鼻马的带领下在夜间闯入了北元军的大营,经过一番突袭北元军全军覆没,王保保只带着十几个骑兵逃走了。此战之后,太原被明军拿下。

洪武二年,元顺帝派丞相相也速带领骑兵4万南下进攻大都,常遇春与李文忠率领1万骑兵和8万步兵共计9万军队,从陕西驰援北平。当他们到达北平的时候北元军已退,常遇春与李文忠便带领大军连克锦州、大兴州,之后直扑元顺帝所在的开平,元顺帝见明军杀来,此时身边又没有多少武装力量,便再次开始了逃亡,常遇春一路追赶,俘获元兵万余人、辎重车1万辆、战马3000匹和5万头耕牛,将蓟北一带彻底荡平。不过这也是常遇春的最后一战,到了七月的时候常遇春突然暴卒,年仅40岁。

当年四月,徐达率明军进攻临洮,临洮守将李思齐率十余万部众投降。五月,徐达进攻庆阳,庆阳守将张良臣据城死守,徐达围城数月最终攻破庆阳,张良臣投井自杀。

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再次分兵两路北伐,一路由徐达出潼关攻定西与王保保决战,一路由李文忠出居庸关进攻应昌,牵制北元小朝廷使其不能援救王保保。

三月,徐达与王保保在沈儿峪口对峙,对峙期间双方都展开了试探性的进攻互有胜负。后来徐达命明军在阵前彻夜奏乐以大乱北元军的睡眠,对此王保保置之不理,令手下塞住耳朵了事。后来王保保从当地樵夫口中得知了一条小道可以绕到明军后方,于是精选了1000骑兵从小道突袭了明军后方的东南营地。王保保认为突袭了明军后方营地后,徐达必率主力前来营救,这样明军主力阵型就会打乱,他便可以乘机出动主力大败明军。不想遇到这种情况徐达并不着急,大军也没有行动,而是亲率一千多中护军将失去的后方营地又夺了回来,王保保的计策失败。

之后徐达继续命令士兵夜间敲锣打鼓扰乱北元军睡眠,在一个晚上明军乘着北元军熟睡的时候突袭了王保保的大营,(王保保似乎总是输给了突袭)北元军中顿时乱作一团,很快就被明军全歼,王保保仅带着几个随从逃离了战场,这一战王保保输了个精光。

而李文忠那一路则一路攻到了应昌,在进攻应昌的前夕,元顺帝病死,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在李文忠来到应昌的时候带领数十人逃到了和林,在当地称帝,国号仍沿用大元。

第二次北伐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出兵15万分三路进军讨伐北元: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统帅中路军;李文忠统帅西路军;冯胜出兵西路。

李文忠的西路军进展顺利,他们很快就杀到了甘肃,当地北元军毫无抵抗,纷纷丢盔弃甲。之后大军一直打到扫林山,在这里与冯胜的大军会合,他们共同击溃了当地的北元军。可以说到此为止,西路军进展顺利,很好地牵制了甘肃的北元军,就看中路军的表现了。

中路军出山西后,在土剌河与王保保交手,王保保主动撤出了这一地区。徐达并没有识破对方的异常,被王保保诱敌深入,在五月的时候徐达所率明军主力深入岭北行省境内,被王保保击败。《明太祖实录》并没有对这次战役进行过详细的记载,此战明军损失惨重,迫使徐达不得不撤军。

由于中路军的失败,其他两路虽然一路上取得了不小的战绩,但也不敢继续深入,第二次北伐就此结束。岭北之战使北元转危为安,战后朱元璋采取了怀柔政策,劝降北元,不过北元昭宗对此置之不理,又多次出击明朝边境,朱元璋只得派徐达、李文忠、冯胜、汤和、邓愈等将领赶往北平、山西等处防守,这个时期双方各有损失,旗鼓相当。

第三和第四次北伐

洪武九年(1376年),一代“奇男子”王保保病逝,明朝失去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洪武十一年(1378年)元昭宗去世,脱古思帖木儿继位,改元天元。这个时候北元诸王和群臣各自拥兵自重,北元中央集权走向了衰落。

这个时期明朝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第三次出兵北伐,这次北伐的目的是震慑西北蒙古诸王。当年4月,沐英击败柳城王。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展开第四次北伐,徐达出击全宁获北元四部人马,此后北元不敢进犯。

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开国名将徐达病死。

第五次北伐

在明朝初年的战事中,蓝玉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他是定远人,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妻弟,刚开始的时候在常遇春账下效力,因作战勇猛而得到了常遇春在朱元璋面前的夸奖,朱元璋也逐渐记住了蓝玉这个名字。

后来蓝玉先后跟随傅友德、徐达、沐英等名将出征,屡立战功。到了洪武十二年(1379年)的时候被封为了永昌候,俸禄2500石。

在北元中央政权衰落后,太尉纳哈出占了松花江以北地区,部众达到了几十万人,逐渐成为了明朝的边境大患。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以冯胜为大将军,蓝玉、傅友德为副将出兵20万讨伐盘踞金山的北元太尉纳哈出。

大军到达通州的时候,明军得知庆州有北元军驻屯,当时天降大雪,蓝玉率骑兵突袭元军,经过一番激战杀死了平章果来,这次出击堪称 明朝版的“雪夜袭蔡州”。

之后蓝玉率军进驻大金山,迫于明军强大的压力,纳哈出率部投降,期间虽然纳哈出没有下定投降的决心,过程有些反复,但蓝玉行事果断,很快就将纳哈出的部众全部招降。在这次行动中,冯胜因为有罪被没收了大将军印,蓝玉被任命为了大将军,接过了冯胜的指挥权。在招降了纳哈出部后,明朝东北边境的最大威胁解除,蓝玉此战功不可没。

第六次北伐

在剪除了纳哈出这个北元最大的羽翼后,朱元璋就把目光锁定了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如果除掉这个人,那么明朝北境的威胁就能彻底解除了。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命蓝玉率15万大军北伐,目标直指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这一次明军阵容堪称豪华,随蓝玉出征的名将有申国公公邓镇、武定侯郭英、定远侯王弼、南雄侯赵庸、东川侯胡海、鹤庆侯张翼、雄武侯周武、怀远侯曹兴等,几乎集结了当时所有的名将,由此可见太祖朱元璋对这一战的厚望。

蓝玉率大军出征后,经大宁进至庆州,随后将目标锁定了捕鱼儿海,这是当年成吉思汗封给其同母弟哈赤温的地盘,如今却成了北元小朝廷最后的避难所。

蓝玉大军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到四月份的时候来到了距离捕鱼儿海40里地的地方,这个时候大军已经深入敌境千里,长途行军的大军早已疲惫不堪,恶劣的条件也让蓝玉打了退堂鼓。这个时候定远候王弼劝他说,朝廷让我们出动十多万大军深入敌军腹地,如此兴师动众如果没有任何战果,回去也不好交差。蓝玉觉得王弼说的有道理,便决定继续进军。

后来,蓝玉的探马在距离捕鱼儿海东北80公里的地方终于发现了敌军驻地,北元军认为一路长途奔袭的明军缺乏粮草,必不能深入,所以这个时候北元军也没什么防备。在得知了北元军的驻地后,蓝玉立马出动大军直扑北元军而来。

当明军来到北元营地的时候,北元太尉蛮子率军迎战,两军顿时打作一团。战斗之初,双方还势均力敌,可随着战斗的持续,北元军毕竟战力不如精锐的明军骑兵,很快就败下阵来,包括蛮子在内的数千北元精锐骑兵战死。见精锐被明军消灭,剩下的北元军也失去了对战的勇气,纷纷不是投降就是逃命,混乱之中北元皇帝脱古思贴木儿与其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几十个人骑马仓皇逃跑,蓝玉率军追击数千里无功而返。

虽然没有抓住北元皇帝,但明军擒获了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地保奴等64人,及爱猷识理达腊的嫔妃及公主等59人,北元皇室几乎被一锅端,《明太祖实录·一百九十卷》记载:

“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二千九百九十人,军士男女七万七千三

十七人,得宝玺图书牌面一百四十九、宣敕照会三千三百九十道、金印

一、银印三;马四万七千匹,驼四千八百四头,牛羊一十万二千四百五

十二头,车三千余辆。”

这是明元战争以来,明军战果最大的一次。

十多天后,蓝玉大破北元将领哈剌章营,俘获其部众军士一万五千八百三户,马驴四万八千一百五十余匹,这样算来,蓝玉此战共消灭了北元主力十多万人,这其中还包括了王保保所部“百战余生”的全部精锐,此后北元名存实亡,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在逃亡途中死在了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手上,这也让百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和兄弟阿里不哥的一段争位之战有了个最终了断。

余声

虽然蓝玉在战争中立下了不是功勋,但他却在洪武二十六年被捉拿入狱,随后被杀。在朱元璋编纂的《逆臣录》当中认为,蓝玉参与了谋反案,不过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剪除朝中实力派,为其皇太孙朱允炆顺利掌权而大开的杀戒。蓝玉案前后牵连诛杀1.5万余人,是明初四大案之一。

在蓝玉出征捕鱼儿海一战后,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三年和洪武二十九年发动了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不过经过之前的北伐,北元势力基本瓦解,这两次北伐也就收获一般了。

在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打败了建文帝朱允炆,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为成祖。在朱棣时期,他亲率大军前后进行过5次大规模的北伐,最后一次死在了北伐的途中。虽然太祖和成祖时期多次北伐,北方蒙古边患也一度平息,但是到了英宗时期蒙古边患又重新死灰复燃,期间明军还出现过“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的惨败经历。可以说明初对蒙古的北伐,也只是数千年来中原王朝对战北部游牧民族战争的一个缩影,是中原王朝处于强势,游牧民族处于弱势的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力量或是此消彼长,或是此长彼消,也正是历史的规律了。

点赞5、三沙市 网友:叫我傻瓜

 蒙古与明朝双方的大决战,30万蒙古军队为何会全军覆没?

这场大决战应该说夺得是明元之间的沈儿峪之战。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成立了大明王朝。而正在这个时候,明朝的大将军徐达正率领着明军精锐正在北伐。而且成功的攻下了大元的都城元大都。不过虽然攻下了元大都,元朝的主力军队却都向北撤退了,所以徐达并没有成功的消灭元朝的主力部队。所以这些部队在回到草原之后,休养生息,准备反攻。而徐达没能歼灭敌军主力,也为大明留下了隐患。

其实元朝此时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还拥有不弱的力量,而且在徐达进攻元大都时,当时的元朝皇帝,没有抵抗直接弃城而逃,逃往明上都(内蒙古正蓝旗),到达安全之地后,元顺帝以冷静,觉得心里很憋屈,不对啊我手里还有几十万大军,我这么狼狈跑个甚,随后火速命令王保保组织军队,准备和明军进行一场决战,以此来收复大都,进而重新统治中原地区。王保保可以说是元朝末期最后一位名将,在西北登等地和明军有一战之力,此时的王保保也在等待时机,和明朝军队进行一场大战,这就是沈儿峪之战的背景开端。

元朝曾是疆域最广阔的王朝,蒙古骑兵曾是整个欧亚大陆的噩梦为何在元末期会一败再败。因为内斗和将士风气的腐败,八旗军队入关百年后一样是丧失战斗力。

此时的元朝内部势力交错,门阀林立,一方崛起就会受到其他势力的合力打压,此时忽必烈的子孙们完全不在意国家大业,只看着自己碗里的一亩三分地。

所以说内斗极大的消耗了元朝的军事力量和行政力量,而在沈儿峪之战之前,在北方元朝军队已经而北方红巾军交战多年,精锐力量损耗严重,可以说朱元璋在大败陈友谅之后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二的北伐成功者,是有一定的运气因素的,当然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此时明朝的大军正在磨刀霍霍向西北而来。

沈儿峪之战失败后元朝在无力量组织南下,之后的战争局限在北方草原地区,元朝正式成为北元,成为了独守一隅的地方政权

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明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分东西两路第一次北伐元朝残余势力。徐达率部出潼关,直攻扩廓帖木儿的新根据地定西。四月,双方在沈儿峪(定西西北六十五里车道岘南)隔沟而阵,一日数战。大败扩廓帖木儿。俘获元郯王、济王等将吏人。徐达命左副将邓愈引军而西,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右副将军引军北上,进定宁夏,东攻察罕脑儿(今陕西横山),获牲畜10余万头。又征大同、宣化等地。由于徐达等人赶回参加常遇春葬礼的缘故,明军处于守势,甘肃战事由冯胜负责。冯胜对阵王保保,还是力有不逮。后来,他还在王保保手下吃过大亏。从太原率领18骑逃到西北的王保保,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后,势力大增,部众达到十余万。乘此机会,王保保大举反攻。

兰州自然首当其冲。王保保率军过黄河后,不仅将兰州城团团围住,而且在兰州黄河北和东岗附近修建了两座城堡,后来人们把它们叫做王保保城。王保保很有谋略,但明军也是征战多年的精锐。明军守卫兰州经历三个关口。

起初,王保保想突袭兰州,结果却被明军看穿了。王保保是朱元璋称赞过的奇男子,他策略也与众不同。王保保计划夜袭兰州,趁着夜色登城。守卫兰州的明军将领是张温,看穿了王保保的把戏,打了一个反击。原来,张温利用王保保军初到兰州城下,不了解虚实的情况,也利用夜晚成功突袭。获胜后,明军士气大涨,依城据守。王保保无奈,只能围困,准备围点打援。果然,王保保的计划实现了。听到兰州被围,驻扎在陇西的鹰扬卫指挥使余光率军救援,行军到距离兰州不远的马兰滩,遭遇埋伏,余光兵败被俘。不过,余光也是硬汉子。王保保说,只要余光到兰州城下,按照他们规定的内容喊话,就能保命。谁知,余光被押到兰州城下后,却大喊,“我被他们抓了,你们要坚守城池,徐总兵(徐达)率大军很快就到了。”这下,王保保就难攻兰州了。王保保的希望破灭了。余光也被杀了。当夜,王保保依旧打起了夜袭夺城的主意。他选拔军中精锐,利用夜色掩护,逼近兰州城下,而这时负责防守这段城墙的朱千户却喝醉了。幸运的是,明军巡逻队发现了夜袭者。兰州城躲过一劫。洪武三年三月,徐达率领十万大军,出安定州(今定西),再次进攻甘肃。夏四月,徐达抵达平西(地名),王保保只好采取守势,后撤到车道岘(今车道岭一带)。徐达进占沈儿峪口。随后的沈儿峪大战中,徐达指挥明军全线出击,激战一天后王保保溃败,十几位元军高级将领被明军俘获,八万多元军投降。王保保只带着老婆过黄河从宁夏逃往漠北。此战光俘虏就有八万多人,元朝对外宣城是有三十万大军,而明朝史籍记载为十余万,可以说是一场大胜,只可惜王保保成功脱逃,在之后的漠北之战成功击败明军为明军剿灭北元最后的势力增加了难度。

点赞6、兴宁市 网友:浴血擎刀

这个说法是错的。被明军击败的蒙古军兵力没有30万,只有25万人。其中战斗兵力实际上只有5万多,而20万人是给这些战斗部队做后勤的并不参与战争,蒙古军被击败后向北逃窜到蒙古草原上,并直接引发了明朝的八次征元大战。

当时指挥明军作战的徐达,徐达带领30万大军从南京出发直接入关中河内,占领了关中跟河内地区,然后高筑城广积粮。跟蒙古军对峙,只守不攻。蒙古军野战厉害但是徐达不给他野战的机会。由于徐达军占有了江苏两湖等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平原,河内平原这三个产粮地区,供应30万大军没有问题。而这时候的元军失去了所有粮草基地,只有河北的平原,无法供应25万人的吃喝,双方僵持了8个月之久,元军粮草耗尽不得不撤退回北京,这时候徐达出击,由于元军的后勤部队都是由汉人组成的,徐达不断招降元军后勤的部队,这使得元军不断撤退,逃兵越来越多,直到北京的时候元军只剩下五万的蒙古军战斗部队,所有后勤汉军全部损失殆尽,此时元军从士气到战力上面都严重衰弱。元朝皇帝只能命令王保保带兵两万断后,自己则带着他的蒙古军部队向北逃走逸入草原。徐达击败王保保的部队后进入河北占领北京。

点赞7、益阳市 网友:诛心人i

30万蒙古大军覆灭确有其事,但并非一战而亡。1368年8月攻克大都(今北京)后,明军对逃往草原的北元残部穷追不舍,在20年间的历次征战中抓获、收降的蒙古部众粗略计算有近30万之众。

比如常遇春攻占上都后,明军继续追击数百里地,俘虏蒙古宗王、平章及所辖将士上万人,缴获金银财宝众多。

1368年徐达夜袭北元名将扩廓帖木儿大营,后者仓皇间穿上一只靴子就跨马逃走,营中4万军兵都当了俘虏。

1370年徐达再次击败扩廓帖木儿,又俘获2名蒙古宗王及国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属1860余人、士兵8.45万人。

李文忠攻占应昌后,北元嗣君逃走,但其嫡子、后妃、宫女、宗王、文武官僚数百人都被拿获,城中没来得及跑的蒙古军民想必也不少。

沐英进军至漠北攻陷和林(蒙古帝国早期首都),将北元将领、丞相脱火赤及所部俘虏。

1372年明朝大将冯胜、傅友德在甘肃北部击败蒙古军一部,迫使对方8300余人投降。同年李文忠继续追击北元残部,将抓获的敌方军政官员、士兵及家属1800多人押送南京。

1387年,盘踞辽东的北元丞相纳哈出降明,麾下军政官员3500余人及所辖4万官兵尽数投诚,史载明军缴获的羊马驼驴辎重竟然绵亘百余里。

1388年蓝玉击破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俘获敌方部众7万余人,素称精锐的朵颜三卫蒙古军也在明廷感召下来降。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