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古代夜晚要关闭城门,有野外的小路可以出城的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7关键词:古代

问题补充: 是所有的城镇都是有城墙围起来的吗?

点赞1、和田地区 网友:杀戮血瞳

古代的城是一个封闭的城市集合,除了城门进出,就是爬墙越壁了;但是古代的关,还是有野外小路可以进出的。

古代建城的目的就是防御,自从有了国这个概念,领地的保全就是所有政权所最为关心的,城池的出现就基于此,既然城池是为了防御,一定很坚固,有个成语“固若金汤”就是形容城池的坚固。

那么有城了,就一定会有门,城门是必须的,虽然不能让敌人进来,但是城里的人还是要出去的,百姓出去劳作,军队出去作战。但仅仅只能从城门进出,这是官方严加看管的地方。

一般的城池会开很多的门,那是为了方便,去南方的走南门,去北方的走北门,看门军士只要看管好城门就行了,如果是在战时,城门就不会被打开,要么坚守,要么开门出击。

一座城池既没有其他隐蔽的小门(后门),更没有什么野外小道进出,这都是为了安全的考虑,城池的管理非常的严格,每天到了一定的时刻就会紧闭城门,不再让人进出,如果有人错过了入城的时间,怎么办呢?

对不起,您得在城门外将就坐一晚吧,当初飞将军李广打猎回来,误了入城的时刻,一样的在城门外躺了一晚。除非有非常紧急的军情,而且来人还得出示能够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得到城池守将的特别许可,城门守军才能开门放人进来。

城池的进出管理既然如此的严格,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进出呢?要么你是令狐冲,要么你是“鼓上跳”时迁,这种小说中的人物轻功、内功全用上,估计能够飞过城墙,至于电视剧里演义的用绳索等等玩意儿,那几乎就是找死。

城门虽然关闭了,但是巡城的士兵比看门的还多,城墙上有巡视士兵,城墙根儿下面还有,咱用绳索爬到半墙上,城墙上有士兵拿枪对着你,城墙下有士兵拿刀对你,荡秋千呢?

城是没有小道可以进出,但是野外的关隘是有的,这种关隘有点像城,也有城墙,也有城门,但不是封闭的区域,一般都是依仗合理的地形,建立起一个扼守重要通道的关口,以控制军队、商队进出的大道。

大道虽然被控制,严查,但是小道还是有的,比如西北的嘉峪关、玉门关等等,虽然扼守要道,但是要绕过此关还是有野外小道,只是这种小道既不容易发现,也不容易通行大队人马,当然更有可能还有守军进行不定期的巡逻。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借助野外小道,绕过关隘,偷袭敌方的案例就是三国时期,邓艾走阴平小道,绕过了剑阁关,偷袭了成都,如果大家没有去过现场,可以看看地图,所谓的阴平小道有多么的“阴”,多么的“险”

点赞2、乌鲁木齐市 网友:甜是你

古代的城市与现在的城市那基本就不是一个概念了。现在随随便便的一个南方小镇的城镇面积都比古代的城市面积大得多。这么说吧,在唐朝以前的都城中,从县、州、府乃至皇帝所处的都城,都是小得可怜。

唐朝以前,那几乎是战事连连。唐朝鼎盛时期的全国人口不过才五千来万,而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还有后面的五代十国时期,由于不断互相抢夺地盘而发生的战争伤害,人口一度衰减至全国人口才二千万左右,最少的时候甚至于只有区区的1616万人。想一想,这么广大的中原大地和长江以及黄河流域,就这么点儿人口,简直是荒凉透顶了,真正的千里无人烟!

那个时候的城市,也就县衙州府的办公场所,加上这些差官的家眷的住所,还有就是几间小卖部丶酒楼客栈,基本上就啥也没有。这些在当时都是和皇亲国戚沾上边的关系户才能入市的一些人,他们才能享有在城市里居住的资格。

这些住在城里的人也叫上流人物了,他们所住的城市一般都有人工修成的护城河,这护城河大概有十米宽左右,在护城河边上就是城墙了。城墙一般也是十米高,三米宽,城墙上有兵士望风站岗。

进入城里必须得经过城门上的吊桥。这吊桥放在护城河上,人才能进得到城里来。我们别信电视剧里面的关于古代城市繁华的画面,那都是扯。整个儿古代的一个城市不过就像现在一个一千来户的小区而已,基本上就是一个行政中心加上生活区,就这么简单。

古代商业简单,就是在繁荣的唐朝,到了下午五点,必须得休市,违者收监。真正的商业开放程度最高的是宋朝,张纪中的《水浒传》中的场景还算是还原了宋朝的场景。在现代人看来都不过如此。

这么一说,我们就明白了,古代这么小的城区,城墙围着了四周,除了吊桥是连接外面的一个通道外,那真是连水都泼不进来,小路是行不通的。《三国演义》中,孔明唱了一出空城计,当时在城里的老幼病残都不过才一千多人,这么说来,这城市比现在的一个小区还要小。

当然,现在出了一个美国傻逼总统特郎普,他也居然学起了我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修起了美国“长城“,据说是为了防止墨西哥的人民偷渡美国。嘿,这秦始皇还真给华夏民族长脸。

其实,这城墙顶什么用呢?王安石说过: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防野兽还管用,防人防得住吗?不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只能用这高高的城墙来防御敌人了,并且还蛮管用的。后来这城墙随着宋朝火药的发明,就越来越不起作用了。

点赞3、岑溪市 网友:外挂滤镜

你以为“固若金汤”这四个字是说着玩的啊?那说的可是真的,历史上这问题基本无解。不过,小编我还真的找到方法破解了这个千古难题,你用心看完就知道

古代的城市,就是一座座典型的坚固“围城”

高墙围住,只有东西南北四门,还有士兵把守,不到点不开门,除非你是武林高手,可以高来高去,否则只能望城兴叹了,正所谓“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在里面的晚上想出去,在外面的晚上想进来”,可是最后都只得到了两个字“没门”。要是干了坏事,把城门一关,全程搜查,基本上等于瓮中捉鳖,被捕的概率很大。


因为城墙有强大的防御功能,所以发生战争,我们会发现大家都往成立钻,然后紧闭城门,登上城墙防守,如果打来的是乌合之众,城内的官兵能够合理防守,基本上还是能够守住一段时间,等待援兵到来的。还有一旦在外面战败,赶紧回城,紧闭城门基本就能先保一下自己了,后面的追兵也不敢轻易跟进城,因为如果进入瓮城,那么就只有等着被杀的份了。攻城的代价很高,所以带兵打仗的遇到攻城,都希望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

艺泓帮你破解千古难题

回归正题,夜晚城门关闭,有没有野外的小路可以出城的。这个你想多了,对不起还真没有。除非你是有特殊的公务,或者你花费了大代价挖了地道,但这个风险就太大了,一旦被发现,先不说成本,就说被抓了,那可是大罪,一般人不会冒着这个风险来的。


你要是想用梯子,勾绳,徒手爬或者爬到树上跳到城墙上,那也别想了,很难爬的,而且爬得上这头,爬不下那头的,你想到饿古人,早就玩过了,基本行不通的。


当然,再坚固的城池也有漏洞,经过我多年研究还是有所发现的。我给诸位两种方法:


方法一、乘大号孔明灯做得热气球。这个属于空中路线,但是要看清楚风向,还得想着怎么下来,不然的话往城里飘了,而且自己往下摔了,粉身碎骨就不好了。当然,你也可以说,反正能出城就好了,管他是死是活,那这样的话,好吧,你赢了。


方法二、地下路径,下水道。这个还真不是我胡诌啊,你要是看了我们老家赣州的下水道,这个坚固,这个开阔,这个四通八达,让千年宋城至今还未有一辆车被水泡过,别提多牛了,所以,从这里爬,只要跟着水流,肯定能爬出来的,相信我。唯一的风险是你得会游泳,因为出水口必然是在赣江当中。

点赞4、化州市 网友:瘠薄梦#

古代城池固若金汤,晚上城门关闭后人只能呆在城里,那么,若是有人真想出城,有没有可能找到一条野路偷偷溜出城呢?答案是基本没这个可能。


为什么呢?首先,要想在晚上溜出城,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接近城墙。

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接近城墙嘛,这还不简单,只要走上一段路,通过一个又一个路口,那不就走到城墙边上了吗?

听起来容易,但在古代做起来却十分困难。

原因很简单,古代的城池,在晚上各个路口不仅会有来回巡逻的兵卒,另外还有宵禁这个特殊的管理措施。

所谓宵禁,是指古代为维护夜间的城市安全,所采取的一种禁止夜间活动的规定。

宵禁制度的存在,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有不法分子趁夜色为非作歹,另一方面,则是符合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

而据考证,古代的宵禁制度,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而在之后的历朝历代均有记载,越是城市规模越大,宵禁制度就越严格。

因此,在宵禁时间内,哪怕是达官贵族,都没有权力进出城池。

比如在西汉时,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某次因为醉酒误了进城的时间,不仅人进不去,还被守城的校尉一通教育。

即便是他自报家门,说自己是李广,但校尉直接无视,最终,李广也只得在城外的亭子里躺了一夜。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唐朝时,宵禁制度则更加的完善和严格。

这其中,以长安城最具代表性,长安在唐朝时属于国际型大都市,据记载,长安城南北有“一十八五里”,东西有“一十八里”,周长更是达到了六十七里。

如此规模庞大的城市,且其中还居住了人口多达数十万,自然必须在宵禁方面严格起来。

“曰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骑卒循街而视,武官暗探,至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城门启。”--《唐书.百官志》

从这份记载中就可以看出,唐代长安的宵禁有着极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什么时候关城门,夜里如何巡视等均有标准。


并且,在长安各个坊市之间的街道上,夜里统一布置有金吾卫,一旦宵禁开始,金吾卫就会到达指定位置,直至宵禁结束。

另外除了主干道之外,在一些背街小巷,或者是坊市的拐角等地方,也设有武侯铺,这些武侯铺外表看起来不起眼,但里面的兵卒,则是专门负责在夜里巡视城池角落的主要力量。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在各处层层设卡,来回巡查,禁绝无关人等同行。

想象一下,大街上有金吾卫站岗,同时各个街道上还有骑兵来回巡逻,另外街角拐弯处还有武侯铺的士兵,并且不知道在何处,还有暗探的武官,在这种情况下,你说你想在夜里接近城墙,那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可能的。

没等你出门走上两步,就会被巡查的兵卒扑倒在地,并且根据当时的律法,你作为在宵禁时间私自外出者,马上会被鞭子狠狠的抽上一顿。

那么,如果在夜里出现紧急和突发情况,也不能出去吗?那倒也不是,但需要看是什么情况而决定。

比如,官府因为紧急公务,是可以在夜间出行的,另外,民间比如有结婚、丧葬以及凶疾等情况,也是可以通行的。

不过,民间夜里有急事出行,需要在出行前,向所在处的长官报备,在取得相关文牒后,才可以出门。

而在唐朝灭亡后,其完善的宵禁制度,被后世的诸多朝代所借鉴,基本上每个稍具规模的城池都会有此制度,因此,在古代的夜里,想大摇大摆、轻轻松松的接近城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如果有人能躲过街道上的层层把守,以及能避开巡街兵卒,成功来到城墙下后,是不是就可以出城呢?

这一点,同样也没有可能,古代城墙的防御体系设计会让想偷偷出城的人绝望。


古代的城墙,远不是像影视剧中的那样,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堵墙,而是由多个部分构成的一道完整防御体系。

我们以明代的城墙为例,从内到外简单介绍一下古代的城墙设计。

一般来说,从内城出来后,首先会看到瓮城,瓮城是古代城墙防御体系中一个特殊的设计,通常分为内外两种。

瓮城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够阻挡突袭进来的敌军,将他们圈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

并且,在瓮城之长,大多都设计有藏兵洞,这些藏兵洞,主要是为了在包围敌军后,进行袭击之用。

而在古代,那些大型城池为了以防万一,在设计瓮城时就会建造两层甚至更多的瓮城,这样一来,即便是某一层瓮城被突破,后面还有几层,因此,敌军就很难直接进入内城。

比如像明代的南京城,其瓮城就设计了足足有三层之多。

还有,为了防止骑兵集结突袭,瓮城的城门一般都不是对开的,而是统一向一侧开,并且,城门采用木包铁等材质,极为厚重,打开时必须借助铰链之类。

这样的城门,寻常的三五个人根本就不可能打开。

过了瓮城之后,就是主城墙区域,在主城墙上,都设计有敌楼,以作侦查和瞭望之用,而在主城墙之外,还有一道墙,叫做“羊马墙”。

所谓羊马墙,就是在主城墙外单独建造的一道城墙,其作用是为了保护战乱时,那些入城避难的牲畜,而除了这个作用之外,羊马墙还能起到简单的防御工事之用。

举个例子,如果有敌军冲至羊马墙处,就会被羊马墙暂时阻挡,并且羊马墙与主城墙间隔很近,这个时候,处在主城墙上的士兵就可以对城下被羊马墙所阻的敌军进行攻击。

那么,过了羊马墙是不是就畅通无阻了?并没有,因为还有古代最重要的一道防御,那就是护城河。


护城河是古代城池防御体系中的第一道防线,基本上大部分城池均有护城河,只不过根据城池的规模大小,其宽度也不一。

像明朝时,县城的护城河,通常在三丈宽,州府则是在十丈上下,至于像南京等大型城池,那自是更加宽阔。

并且,大型城池的护城河也不是一潭死水,还是以南京城为例,当时明朝在设计时,就直接与秦淮河、金川河挖通,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条环绕南京城的护城河。

而像那些缺水的小地方,即便是护城河没水,但也会挖得又宽又深,除非走桥,不然根本过不去。

也就是说,包括瓮城、主城墙、羊马墙以及护城河这几样放在一起,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城墙防御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有人能来到城墙边上,他又怎么突破重兵把守的瓮城?然后又如何翻过遍布哨兵的主城墙?最后再游过宽阔的护城河呢?

除非他能飞檐走壁,并且武艺高强,同时还得熟悉水性,这样也许还有一丝机会,但这种人也并不存在。

至于说挖地道出城这种想法,且不说工程浩大,单说在挖的过程中,守城的士兵难道就是瞎子吗?

并且,根据不少记载,古代的城池也有防止敌人挖地道的设计,即在每段城墙之间,单独找出一个合适的位置,蒙上牛皮,这样就能起到传音的效果。

而在这种设计下,如果有人挖地道,那么声音必然会传出来,最终也会被士兵听见。

因此,我们在不少史料中,所看到的攻城战,大部分都是采取从正门攻击的方式,不是古人非要攻打城门,而是除了城门之外,想用别的方式进城基本上不可能。

既然大路走不通,城墙又出不去,有没有偏僻的小路或者暗门会出城呢?


一般来说,古代的城池在设计时,从不会设计这种小路或者暗门,毕竟这直接关系到城池的安危,因此,这个想法是无法实现的。

但也不是所有的城池均无小路,有些城池因为地势的原因,确实存在有偏僻的野路。

比如三国时期,曹魏大将邓艾在攻打成都时,被姜维阻挡在剑阁,之所以会被挡在这里,一是剑阁有重兵把守,二是剑阁地势险要,很难突破。

但最终,邓艾从阴平小道绕过了剑阁,成功地突袭了成都。

而这个阴平小道,就属于是天然的小路,但这种小路有个特点,即十分难走,且地处偏僻,因此,除非是有熟悉地形的人,才能找到并通过。

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发生在晚明时期的桂林城,在南明永历帝年间,南明朝廷与清定南王孔友德交战,多次击溃孔友德大军,最终将其困在了老巢桂林。

当时的桂林,是一座纵横数十里的大城池,并且守备森严,加上孔友德善于布阵,因此,南明军打了很久都没有攻下桂林城。

但在不久后,桂林城以一种意外的方式被破。

事情的起因,是当时南明将领李定国将军的麾下,有几个士兵上山割草,无意间发现在桂林城的城北山上,有个深不可测的水洞。

士兵禀报之后,李定国将军亲自前来查看,并安排士兵进去一探究竟,而这一探不要紧,这个水洞居然直通桂林城内。

最终,李定国将军利用这个水洞,安排大批士兵趁夜色潜入,等到天亮之后,这些潜入桂林城的士兵,在城墙的最高处插上了明军的旗帜。

如此一来,那些攻城的明军士气大涨,而孔友德则误以为城池已破,逐渐放弃了抵抗,最终,桂林城破,孔友德自尽而亡。

通过这个例子,同样也说明了那些通往城外的小路,均是在偏僻之处,如果不是运气好,很难被人发现。


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在古代夜晚,城门关闭之后,一般人是根本无法出城的,那些宵禁规定,以及层层关卡,还有城墙的防御体系,都是阻止人出城的因素,而那些野外的小路又十分难找,因此,在夜里出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家之言,欢迎斧正。

点赞5、大连市 网友:你懂的

要是留条小路给人进出用,那就真的不用安城门了,直接像诸葛亮的“空城计”一样,城门洞开就是了,古代的“城”,基本上就是一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了,这些地方不但富庶,往往还聚集着一个地方的统治精英阶层。(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城”的功能主要就是在于军事防御,其次才是政治经济,没有“獠牙”的城就不叫城,因为古代的战争大多都是攻城掠地的不义战争,而战争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破城。

去过故宫的读友,应该都会在出神武门之后看到门前的护城河,既然是护城河,当然指的是围绕故宫(古称紫禁城)一周的河,但是目前留下来的仅是断断续续数段,而神武门前的护城河,读友能看到的也就是十五米上下,不会超过二十米的样子。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护城河却是52米宽、5米深的庞大工程,当然,这样的纵深,对于任何一个敌人来说,在没有登陆设施的情况下,仅仅靠帆船,都无异于天堑,因为巍峨高大的神武门之上,防卫人员就会把大多数的来犯之敌消灭掉。

也就是说城的规格越高,体现的防御水平防御等级就越高,因此,要说古代城的防御功能,把人们熟知的故宫拿来做例子再合适不过了,可以让人很直观的认识到,所谓还有“小路”的城,那就是自毁城墙。

平日里相安无事还好,一旦遇到敌情,那简直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了,因此,可以很明确的说,古代的城,是没有小路可走的,不走城门想要夜晚出城,只能是“夜缒而出”了!

点赞6、儋州市 网友:懂吗!

答:说起“古人夜里出城有没有小路”这事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先生,就是深有体会。

北宋熙宁年间,这位大才子曾担任“知齐州(济南)军州事”,两年的“父母官”任上,他除了留下一堆好诗文,更办了一堆好事,除了整治了当地的恶霸,还平息了肆虐多年的水患,建起了当地的“北水门”,奠定了“泉城”接下来数百年的城市布局。也正因如此,待到他受命调任襄阳时,齐州百姓竟然“绝桥闭门”阻止他离开。无奈之下,这位“父母官”只能熬到深夜,才瞅机会撒腿开溜——身为父母官,都得从正门走,没“小路”。

之所以如此,就因对于古代的大城市来说,“城门”就几乎是唯一的对外出口。

在宋代以前,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管理,主要偏重于政治军事的考量,宋代年间起才越发偏重商业职能。所以历朝历代但凡修建城池,都高度重视防护性。比如明代时在原长安遗址建起的西安城墙,就高达12米,宽12到14米,底厚15到比唐代的旧城墙几乎“大一截”。外围还有深两丈宽八尺长四千五百丈的护城河,明朝中叶以后,西安城墙又有糯米灰浆加固,清代时又再次整修,包砖深埋地下三米,形成“层层防护”。

虽说古代的城池,并非都是明清西安古城这般牢固,但其建造维护,基本都是同一个思路——就是用严密的城墙加护城河,将城池牢牢保护起来。这种情况下,城门就是一座城池的交通出口,想找别的“小路”?武侠小说都很少这么写。

也正因如此,城门的管理,放在古代就是重中之重:比如唐初的长安城门,就严格遵循“依鼓声启闭”的原则。长安城连接城门的六条主干道都设有“街鼓”,从长安城的外城城门到各坊的坊门,都是按照鼓声的次序开启,一丝一毫都不能错。甚至守城的城门郎,连钥匙都不能拿,却是放在城门东郞下,由城门郎属官按时送来。

这样的严苛,也不止在大唐长安,更不止在唐朝。以《墨子》的说法:“昏,诸门亭皆闭之,晨见掌文,请钥开门”。一座城市的日出日落,基本就由城门的开闭来“呈现”。

为什么如此严苛?除了防御安全的考虑外,同样重要的原因,还有交通的考量:古代的城池并非孤立存在,重要的城池往往也是交通的枢纽。就以唐代几座“一线城市”为例:以唐代洛阳为中心的交通干道,当时主要就有五座,向北可以通到黑龙江流域,向东可以到达山东半岛,向南可以到达扬州。唐代的成都除了从陆路连接陕西关中,还可以从水路直通湖广荆州,正如杜甫所说:“既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样密集的交通网,带来的必然是大量人员与物资的流动。在古代科技有限的条件下,也必须控制“开城关城”的时间,才能够做到有效管理。特别是到了明清年间,以《酌中志》的记载,单是明朝的“皇店”,经运河就要输送来七万多只貂皮和三十万只羊。而宋代的汴渠,每年也可以给汴京带来一百万斤炭和一千七百万斤木柴。这么多的物资每天从城门里送进送出,也只有严格的“开门关门”,才可安全把控。

比如在“曾巩连夜跑路”的北宋年间,北宋都城汴京的南熏门外,每天晚上汇聚在此的猪肉贩子,人数就有上万。每天送入汴京城的猪肉,都要在清晨的南熏门接受检验。要是“乱开门”,汴京百姓可就吃不上“放心肉”了。

不过,和唐朝比起来,宋朝确实是个“城市经济”更发达的朝代。在之前的唐朝,别说是城门,城市里的“市门”“坊门”到点就要关,“闭门鼓”敲过后还敢出来过“夜生活”的人,抓住就是“笞二十”。到了北宋年间的汴京,中国的古代城市,也终于有了“夜生活”。别看城门依然关着,但从御街的夜市到瓦市勾栏的表演,样样热闹无比。连宋仁宗都来凑热闹,跑到瓦市看女相扑摔跤,惹得司马光等人一顿大骂。

而在这样“关起来门来”的热闹里,古代中国的城市经济,也一代代高速发展:北宋的汴京人口,高峰时突破百万,官营作坊的工匠就有近万人。南宋都城临安的人口一度突破一百二十万,且“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这样的城市发展水平,放在当时世界上是什么级别?14世纪中叶时,米兰、佛罗伦萨等欧洲“超级城市”,人口不过五万人。1469年的德国汉堡,首饰工匠只有12人,远远比不上宋朝的水平。

城市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也在一次次“开城关城”间,加速着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的发展。比如明代时同样达到百分人口“体量”的北京城,在“九门”之外城市日益扩展,而且“四方奇珍云集”,全国的财货荟萃京城,大量外来人口聚集。北京本地人口也大量外流。以万历年间《宛署杂记》记载,当时北京周边的农民,大量外流务工,甚至“两县编民无一二”。高速的流动背后,是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这样的发展,也带来了古代中国另一个火热现象:大量市镇出现。如果说这些“城高池深”的城池,属于古人主动建造。那么那些城池周边的市镇,却是自然形成的产物:就以宋代为例,苏州杭州等东南城市的繁荣,也带动了新型市镇的出现,原本临时的集市,渐渐变成了繁华的小城镇。比如北宋的杭州城外,只有七八个小市镇,南宋变“临安”后,大量市镇雨后春笋般出现,甚至“可比外路一小小州郡”。

明清年间的江南市镇,更是典型例子:明代起,中国的农村生产力大幅提高,农村剩余人口大量增加,同时随着海陆丝绸之路的勃兴,中国的铁器丝织品瓷器棉布卖火全世界,发达的手工业,催生了更多市镇的诞生——单是松江地区的华亭、青浦、上海三个县,“名下”在明代时,就增加了二十多个小镇。湖州杭州等地,小市镇更是增加了百多个。我们今天熟悉的,一个个商业发达的“江南市镇”,就是起于那时。

同样是发达的交通运输与经济流动,让很多“小镇”的规模,也是滚雪球般扩大。典型就是著名的景德镇——明清时代的景德镇,虽然挂着“镇”的名号,但“工匠人夫不下十万”,且“终岁烟火相望”,凭着火热的瓷器贸易和周边“大城市”的繁荣经济,景德镇在鸦片战争前的发展速度也十分惊人,人口一度到达25万,与汉口、朱仙镇、佛山齐名,公认当时中国“四大镇”。

这样的繁华,就是在古代城门的“开闭”之间,默默到达高峰,繁华景象留下的遗迹,今天常在史册里叫人叹为观止,其背后深藏的,却是开放与流动,对于国民经济永远不过时的意义。

参考资料:《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苏松棉布业市镇的兴衰》、《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中华交通史》、《世界上下五千年》、《南宋杭州的城市经济》、《浅谈唐代城市夜生活》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