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相声演员该不该在演出舞台上说“春典”?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7关键词:演员,相声

相声演员该不该在演出舞台上说“春典”?

点赞1、涟源市 网友:狙神猛禽

春典这玩意儿,本质上是最糟粕,而且最下作的一种行业术语,别说放到舞台上,就算是相声演员本身都应该把它扔垃圾桶里,永远消失才是对的。

《我爱我家》中,和平女士就表演过一段满春满典,我小时候看到这一段,反应跟傅明老人一样,一句不懂,感觉这是日本话。

电视剧里并没有专门翻译这段台词,而且剧组本意也是表现和平当时得意忘形,把那种旧社会戏子的嘴脸摆出来,显得滑稽可笑,对这种炉灰渣子也是带着批判立场的。

过去的江湖人为什么要吊坎儿,原因就是个顶个没文化,大字不认识半个,但为了实现内部加密沟通,江湖人只能自己发明一种暗号。

这种暗号既能识别同行,更重要的作用,是把一些不想让外人知道的信息传递出来。说白了,就是使坏骗人。

最典型的就是金行,也就是算卦相面的,全都靠春典糊弄事。在接待顾客之前,先找托儿装成来算命的,跟你套近乎,把底细问清楚,然后当着你的面用春典汇报给算卦先生,但你一句听不懂,然后就顺利上套。

相声行业春典也是如此,过去撂地演出的时候,一旦你发现演员不说人话了,那肯定出了什么事情(官兵查街或者天气突变),多半就要提前置杵(要钱)了。

张寿臣在单口相声《行话》中,就专门说过春典的害处,常连安和侯一尘骂张寿臣媳妇念嘬(长得丑)。张寿臣媳妇听不懂,但又非要问,张寿臣不敢说实话,只能骗媳妇说这是夸你漂亮,结果媳妇儿高兴得不得了,连着自夸我还能更加念嘬。

现实中春典比这个段子还要夸张,对于外行人来说,春典是绝对不要打听的禁忌,因为这行人都坏,稍微走点脑子就能把你便宜占个昏天黑地。

孙福海书记的书里说过一个例子,九十年代相声正在火头上,所以很多媒体记者也对相声行业的一些内幕很感兴趣,尤其是一些记者,特别爱打听春典。相声演员都很腻歪这些人,大部分都不搭理他们,但架不住有些记者脸皮厚,而且学会几句就到处现,结果就被狠狠的耍了一通。

有一次一个女记者缠着高英培,让他教几句春典,高英培烦不胜烦,就骗女记者,吃饭春典叫撇山(拉屎)。然后女记者就跑去给马增惠显摆,说马老师待会我们一起去撇山。马增惠哭笑不得,但又不敢给她解释。

高英培这还算客气了,最坏的是那种专门挑最下三滥的戏弄人。马贵荣老师在贴吧说过一个真事儿,广茗阁相声园子有个女粉丝,也是那种成天往后台跑,逢人就打听春典的主儿,演员烦不胜烦看见她就躲。结果有一天她不知道从哪儿打听到“弯头”这个词,到处找人问什么意思,结果有个演员使坏,告诉他这是“舌头”的意思,这女的如获至宝还用小本本记上了。这时候还在挚友相声社的孙越看见这女的,故意损了她一句“这后台怎么老有一股子味儿,熏脑门子。”结果这女的活学活用回怼孙胖子“说谁呢?你TM把弯头捋直了再说话!”

您要问什么是弯头,英文名DICK,自己上网查去,你就说这玩意儿多缺德吧。

另外还有一种最缺德的,给外行人吊坎儿就算了,还故意说那种最下三路的坎儿,说完还装不懂,让听到的人学了去,到处散德行。

比如某宗师早年最爱说相声行里夸女的“又勾勾又丢丢”,他这么多年就不明白什么意思。呸,他在行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这话他比师父侯耀文都明白。正确发音应该是“有勾勾有啾啾”,勾勾就是屁股,啾啾就是胸。你想想那些不懂春典的空子学了去,当着小姑娘面卖弄,妥妥的性骚扰啊。

至于相声舞台上,演员偶尔也会用到春典,但要么是《我爱我家》里的和平女士一样,主要是出于塑造角色的需要,比如马志明在《大保镖》里就吊过坎儿,二赵版的《吃元宵》里,子路也一嘴黑话,这是对角色的恶搞,并不是刻意传播春典。

更多的时候是演员在舞台上说顺嘴带出来的,毕竟很多演员私下可以一天不说一句人话,满春满典的过日子,上了台也改不了毛病。但大部分演员还是在努力克服,并且对于学员徒弟,也都禁止其私下乱用春典,这才是一个行业自我提升,自我净化的好现象。

说了归齐,春典既没有什么文化内涵,也没有历史价值,纯粹就是一种江湖陋习罢了,对于这破玩意儿千万别抱着猎奇心理,否则吃亏的还是你自己。

点赞2、德阳市 网友:元筠。

所谓春典,又称隐语、行话、切口、黑话,也是调侃儿,是旧时江湖人彼此间相互联系交流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三教九流群体出于不同文化习俗与交际需要而创造的第二语言。


一、春典的由来

相传最早的江湖行话分南北两派,南方江湖行话叫“春”,北方叫“典”。“南春”和“北典”各不相同,所以南北两派之间没法沟通。后来才将“南春”和“北典”统一起来,现在江湖行话统称为“春典”。

春典的产生,大致出于下列三种情形:一是由禁忌、避讳而形成的市井隐语;二是出于行业秘密问题,避免被外人知道而形成的隐语行话;三是语言游戏类隐语。

总结起来就是,让同行知道是自己人,让外人搞不清状况,还有一点故弄玄虚的卖弄,把常见的东西换一个令人费解的说法,自己人能听懂外人听不懂。

之所以这么说,看使用春典的是什么人就知道了。


二、春典的作用

有一本记录旧社会江湖骗术的奇书,叫做《江湖丛谈》,在书里记载,当时江湖行当分为“蜂”、“麻”、“燕”、“雀”四大门,还分为“金、皮、彩、挂、评、团、调、柳”八个小门。

“蜂”、“麻”、“燕”、“雀”是几种骗术,老郭的单口相声《蜂麻燕雀》里说的就是这些,想了解的可以去听听。


金:算卦相面的、皮:卖野药的、彩:练杂技、变戏法的、挂:保镖、练武术卖艺的、评:说评书的、团:说相声的、调:行骗、偷窃的、柳:唱鼓曲的。

相声行就属于八小门里的团,他们都说春典。

春典的作用:

一是用于江湖联络,我说一句,你听懂了,就知道大家都是跑江湖的,都是同行,按江湖规矩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二是为了掩人耳目,江湖门当里有不少是行骗的,说黑话就是为了不让外人听懂,欺骗、迷惑或者麻痹对方,防止坑蒙拐骗时露了馅,别人听不懂就很难提防。

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半吊子显摆欺负人用,显摆自己懂,显得自己有逼格,欺负人听不懂。


三、相声演员该不该演出舞台上说春典

其实说相声的很少在舞台上说春典,相声中的春典只不过是春典中的非常小的一部分,相声演员用的春典也不过是那么有限的几句而已。

起初说相声卖艺的这帮艺人之所以用春典,除了说相声的也算跑江湖的,作用最多也就是想办法留住观众或者让观众多赏点钱。

现在相声演员在台上说春典,也只不过是为了节目效果。

现在信息那么发达,想查什么东西,手机点点就能查出来。如果相声艺人在台上用春典乱说,可能当时观众不知道什么意思,但事后上网查出来,原来这孙子在骂我,一生气再也不听他说相声。

这等于自己砸自己的饭碗,所以没人会随便乱说。

况且春典随着老艺人的离开,年轻的也没有多少会的了。

所以,没必要纠结相声艺人该不该说春典,艺人该有艺德,无德的人市场自然会抛弃他。


四、春典在现代社会的运用

其实有不少词是从春典里转化来的,比如“走穴”、“大腕”等等。

春典里分术语和行话,术语说起来简单明了,同行的一听就懂,就像现代其他行业的专用术语一样,外人听不懂,也没必要懂。

行话就算了,也没有传下去的必要。

有些人说春典就是为了显摆,就是为了自己有逼格,仿佛说了自己就是专业人员一样。

但好人不说流氓话,普通人听不懂就听不懂了,就当是听别人说外语了,再说了,别人说外语他也不一定听得懂。

点赞3、泰州市 网友:影伴人久

不该!从古到今都不该!

近些年相声市场很热闹,顺便带起了一个之前比较冷门也比较神秘的东西:春典。

这个已经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东西沉渣泛起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有不少人在网络上进行公开科普。另一方面一些相声演员也喜欢在舞台和综艺节目里公开使用春典。

对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外行人拿春典当玩笑还可以理解,行内人公开使用春典则有待商榷。

一、春典是干什么用的?

春典,也叫唇典或切口,俗称江湖黑话,说穿了就是江湖人之间的秘密联络工具,往高大上说,这玩意和间谍用的密语或电台用的密码一样,都是特定内部人使用,内部人听得懂外人听不懂的东西。

需要强调的是,春典并不是相声行业专属,而是江湖八门通用,在整个春典的大框内,每个行业还有自己的内部用语,比如相声段子《黄鹤楼》,相声行业内部叫“楼腿子”。

在相声历史上,相声艺人跑江湖卖艺时经常遇到各种麻烦,比如没地方卖艺,受黑帮欺负等等,有的甚至危及生命,这时候春典就能起到作用了。

比如马三立到济南撂地卖艺,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他就用春典和一位杂耍艺人沟通,想借人家的地方和观众挣钱,杂耍艺人一听马三立说春典知道这是江湖人,他马上让出场地不说还给马三立做个广告,一个下午马三立就挣够了两天饭钱。

还有一些突发情况也会用到春典,比如马三立大哥马桂元在棚子里说相声,他的徒弟冯宝华进来说了一句下雨了,观众一听全跑了,导致马桂元没收到钱。正常情况下冯宝华应该说“摆金了”,观众听不懂,但马桂元能听懂,他会尽快结束这段相声把钱敛上来之后再告诉观众下雨了赶紧回家。

有相声艺人突发疾病,找到街上卖药的,不用春典说,卖药的可能给你一般的药甚至是假药,用春典说,同是江湖人的卖药郎就会拿给你管用的好药。

而在相声舞台上,春典同样有用,相声行业讲究“把点开春”,逗哏看一看观众成色就知道今天适合说什么段子,他会小声用行话告诉捧哏,捧哏立刻心领神会。

二、为什么春典不能随便说?

江湖人有句俗话:宁舍一锭金,不传一口春。字面意思是,宁愿给外行一锭金子,也不能传授给外行一句春典。

这是一种自保手段,如果外行都知道了春典,那江湖人之间再说什么行话就跟普通话没什么区别,那还叫什么黑话,还叫什么密语。

《潜伏》李涯即使能听到余则成接受任务的那个电台,不知道密语他也没招,啥叫勘探队,7384是啥意思,这就是密语的重要性。

《大决战》里廖耀湘为了抢时间放弃密码用明语呼叫,最后是啥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开个玩笑,哪怕他用春典呼叫:风紧,扯呼,是不是也能让对手多猜一小会儿。

连阔如在《江湖丛谈》里说过一个小故事,两个江湖人金盆洗手干起了正当生意,有一天他们当着顾客的面儿用春典对话,顾客听了以为碰到坏人报告给了县官。偏巧县官也是江湖人出身,他二话不说让手下打了两个江湖人一顿,两人不解,县官私下用春典警告他们,谁让你们在外人面前说春典的,该打。

你看,即使是已经退出江湖的江湖人,他们在生活中也要维护春典的隐秘性,这是江湖人的道德和规矩。

说回相声,在相声舞台、综艺节目等公开场合相声艺人就更不能说春典了,这中间有两个原因:

1、观众不懂。相声艺人在舞台上说了春典,观众也听不懂,那还说那个干嘛。

2、不能让观众听懂。如果观众懂了更麻烦,如果逗哏跟捧哏说:“粘子都是念攒子”,意思是观众都是外行,不要用厚皮包袱。可观众如果能听懂,那得上台揍他们。

所以,按照相声行业规矩,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都不能用春典,春典只适合在相声艺人之间和后台使用。

三、沉渣泛起没必要

到了新社会,江湖艺人们大多数进了专业团体,人身安全和职业收入都得到了全面保障,春典基本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也就逐渐变成了形式化的东西。

在相声行业内部同样如此,春典除了在一些意外场合还有点儿作用,比如演员突然忘词,逗哏捧哏互相提示,可能就会用到春典,最大可能不影响到正常演出。还有一些救场或返场,不知道该说什么时,逗哏可以小声提示捧哏一句,比如“磨蔓儿”,双方立刻有了默契。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兴起,春典开始在网络上流传,短视频平台上甚至还有博主拿这个当乐趣向观众科普,教网友怎么在生活里使用春典“骗”老婆之类,春典这种旧社会的沉渣在新社会反而成了乐趣。

有些相声演员在各种表演场合也开始频繁使用春典,比如郭德纲和他的徒弟们在各种综艺里就经常使用春典,把“顶”、“磨蔓儿”、“葛纲”之类的行话都给科普了。

这种做法其实也没必要,原因有三:

1、这会让春典失去最后的意义。比如“磨蔓儿”,这个词本来在救场或返场时没准儿还能用一回,这被个别相声艺人公开显摆之后就烂大街了,观众都懂了也就没有继续使用的价值和意义了。

2、相声演员公开说春典有“臭显摆”的意思,属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行内有一种说法,越是入门不久的年轻演员越喜欢研究春典,越是半瓶子晃荡的演员越爱说春典。反正我们很少见哪位相声大师整天在观众面前显摆春典。

3、外行拿春典开玩笑那是因为人家是外行,不用遵守行业规矩。行内人也不把春典当回事,其实是有违行业传统道德的。

所以,相声演员在舞台上公开说春典其实是不应该的,用一句成语形容的话,大概可以叫:数典忘祖。

点赞4、海北藏族自治州 网友:□麦兜★

春典和现在的“YYDS”“XSWL”,二十年前的火星文,没本质区别,都是小圈子的加密对话。没啥意思。

点赞5、洛阳市 网友:故往轻叹

都对春典感兴趣吗?教你们用春典数数,记住了从一到十的数法。《牛,月,旺,则,中,神,新,张,爱,菊》如果想表达自己没钱就说《牛丁各念》也就是“一分钱没有了”的意思,女人叫“尖嘴子”算了就吐这点钢了。

点赞6、诸暨市 网友:一段浮生

这种东西随着时代的进步就慢慢消退了,现今再有也不能作为工具使用了,有人想了解就像了解历史一样,它毕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江湖老话讲无事乱团春是忌讳,但是现在除非老艺人,没几个人听得懂了,有一次我们看威虎山,我媳妇问我杨子荣说的是什么?什么是烧干锅蔓儿,我说烧干了锅就是糊了,说明他姓胡,立马来了兴趣,问我姓刘怎么说,我说叫顺水蔓儿,我姓李就叫规矩蔓儿,后来去潘家园,她没去过,看见什么都觉得好玩,拿着个铸铜的香插不放手,问人家摊主是铜的吗?人家说是紫铜的,她掂量一下觉得挺沉,问我是真的吗,我说有点腥,你要喜欢和窑把儿砸砸浆,她一脸懵,卖东西那位倒不是空子,直接给了实在价,回来还问我说的是什么,怎么知道的,其实我也是当年看书杂,有一本连阔如老先生写的江湖丛谈,里面介绍过,小时候爱打听,缠着知道的老人问过,但是说实话,现在没几个人知道了,别人听不懂你知道再多也没地方使去,江湖丛谈这本书很好,值得推荐,里面详细介绍了解放前的众多骗局,当然现在也有,万变不离其宗,只不过时代不一样,利用的工具不同罢了,据说老爷子当年写完这本书还有人要对他江湖追杀令,因为你揭了锅底,以前江湖黑话都是防着外行人听懂了,不然怎么骗钱?反正我觉得,这玩意儿不用禁,慢慢就没了,因为那个年代过去了,有人愿意研究研究就当是历史了,无伤大雅。

点赞7、亳州市 网友:翼XL团

这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喜欢不喜欢,卖票不卖票,爱听不爱听,逗笑不逗笑,挣不挣得钱,回报不回报的现实问题。这问题得让大师回答了,小老百姓们不懂。

社会上不是流行这么一种行话嘛,如果算是“春典”的话,老百姓己经听懂了。“相声好不好,完全靠观众。卖不卖得票,要看谁来送。喜欢不喜欢,满场人来听。比谁挣的多,何需言语隐”。

旧社会“春典”是一种隐语,一般人不懂。新时代了,要改变必须要透明,都知道了大家才高兴。在舞台上告知,上下齐兴奋,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岂不双赢?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