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朱瞻基贪玩、好色,曾为了要房中术的医书,把太医关了足足大半年。他酷爱斗蟋蟀,为此劳民伤财,还经常扔下朝政去打猎。可史学家们都说:他堪比“文景”。
文景二帝,可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君,而朱瞻基却以荒唐著称。
朱瞻基有多荒唐呢?
- 他酷爱斗蟋蟀,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劳民伤财,专门派人从江南找上好的蝈蝈运到北京;
《明朝小史》里载:“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
- 他酷爱玩乐,经常一言不合,就扔下朝政,跑去打猎,没事还画点画,描述一下自己的娱乐生活;
- 他宠爱孙贵妃,为此不顾大臣反对,坚决换皇后,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废后的天子。
要知道,在古代,皇后是一国之母,不能轻易更换,而废后是天子最大的污点。
但有趣的是,无论朱瞻基多么荒唐,史学家们都一致认为,他堪比“文景”。
说实话,朱瞻基和文景二帝,一点都不相似。
汉文帝、汉景帝都是出了名的节俭帝王,他们生前几十年,“宫室院囿狗马服饰等无所增益”,穿的衣服极尽普通,死后更提倡“薄葬”。
因为节俭,汉朝在吕氏之乱后,得以休养生息,这才出现了“文景之治”。
而朱瞻基接手明朝时,明朝同样内外疲敝,亟需休养生息。
可朱瞻基却不管不顾,吃喝玩乐,把自己玩成了“促织天子”。
要知道,“促织”这2个字,用在帝王身上,可不是什么好词。
为什么史学家对贪玩、好色、沉迷游戏的朱瞻基,如此高度评价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朱瞻基做了哪些事入手。
今天,我就带大家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帝王,他玩着玩着,就把国家带向了辉煌。
贪玩帝王的伟大功绩
朱瞻基是天生的帝王。
他是明宣宗,明朝的第5位皇帝。
他出生时,爷爷朱棣正在睡觉,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在梦中,朱元璋把象征着权力的大圭赐给了朱棣,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朱棣醒来,恰好下人向他汇报孙子朱瞻基降生。朱棣大喜,马上去看望朱瞻基,并把他抱在手中,高兴地说:“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此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得皇位,并把朱瞻基封为皇太孙,一心一意要把皇位传给他。
不得不说,朱瞻基也真能干。
他虽然贪玩,但也干了不少正事:
其一,兵不血刃,干倒叔叔,平叛削藩。
朱瞻基是朱棣最宠爱的孙子,为了让他当皇帝,朱棣才把太子之位给了长子朱高炽。
只可惜,朱高炽身体不好,他只当了不到10个月的皇帝,就突然去世了。当时,朱瞻基还在南京,必须马上回京。
他的处境并不好。
他的叔叔朱高煦,正虎视眈眈,想要夺取皇位,还派了很多人去追杀朱瞻基。此外,朱高煦还聚集一支数量可观的队伍,想要造反。
但朱瞻基可比朱允炆厉害多了。
一路上,朱瞻基没有受伤,顺利回京登基,然后马上开始对付想要判乱的叔叔。
宣德元年八月,汉王朱高煦勾结内应、联合兵马,正式开始造反。此时,朱瞻基已经准备良久。
必须承认,朱高煦根本不是朱瞻基的对手。
他还没来得及交战,就被张辅告发,而朱瞻基得知消息,不紧不慢,御驾亲征,还顺手给朱高煦写了一封信:
“大军压境,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与原先一样。否则等到开战,不管是被擒,还是你的部下把你当成奇货绑了献于朕,后悔也来不及了。”
《明史·朱高煦传》:仍遗书高煦曰:“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诛,成于伍被。今六师压境,王即出倡谋者,朕与王除过,恩礼如初。不然,一战成擒,或以王为奇货,缚以来献,悔无及矣。”
也不知道是朱瞻基运气好,还是朱高煦太怂。
总而言之,收到信后,朱高煦思来想去,居然直接投降了。
就这样,朱瞻基兵不血刃,平息了叛乱,并且借此机会,顺理成章开始削藩。
可能贪玩的人,都异常聪明。
朱瞻基没有杀掉叔叔朱高煦,而是把他及他的家眷,都带回了京城软禁,每天好吃好喝供着,逢年过节还去探望。
此后,他就没事给其他的叔叔写写信,说边镇、内地卫所人手不足,要抽调一些藩王府的护卫队,而且每一次都只调走不调回。
在明朝,藩王可以拥有护卫队,这是他们的核心精锐。
但朱瞻基先干翻势力最大的叔叔朱高煦,然后不紧不慢向其他藩王借兵,等到了后期,许多王府就连操办婚事都人手不够,他们就算联合起来一起造反,也无法和朱瞻基抗衡。
就这样,朱瞻基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完成了朱允炆一直想要完成的“削藩”大业。
其二,完善内阁和太监制度:解放了朱瞻基的双手。
明朝的制度,是存在问题的。
朱元璋太自负,他杀掉胡惟庸后,就废除了丞相制度,把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
但任何事情都有代价。
朱元璋独揽大权之后,就再也无法从繁重的朝政里脱身。
在位几十年,他全年无休,兢兢业业,曾8天之内,审批了奏札1660件,处理国事3391件。
“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朱元璋)
朱棣也没好到哪里去,基本上每天都要处理非常繁重的政务。
但朱瞻基就不一样了。
他爱好玩乐,喜欢琢磨好玩的东西,承受不起这样的工作强度。
为了解放双手,朱瞻基确立了内阁制度,并且任用太监。
用史书上的话来说,这叫做“司礼监联合辅政”。
这是非常先进的一个制度了。
简单来说,这个制度是内阁大臣先处理奏章,记上意见,然后拿去给皇帝看,皇帝就用 “批红”来进行决策。
如果皇上不相干,就可以找司礼监的太监,授权给他们来“批红”。
这个制度的好处在于,皇帝可以拥有2批不一样的智囊团,彼此相互制衡。
可不要觉得让太监“批红”很荒唐,司礼监里的太监,都不是寻常人,他们有文化、有见识,要进行专门的考试,考进来之后,朱瞻基还会经常调任高级文官来给他们上课。
就这样,内阁—司礼监互相监督,一起干活,而朱瞻基就有了大把的时间吃喝玩乐。
《明通鉴》:“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朝廷政令不由朝官,皆出自司礼监”。
当然,也有人认为,朱瞻基的这个改革,为日后的宦官干政埋下了隐患。
但我认为,这实属欲加之罪了。
在朱瞻基设计的制度里,司礼监的太监,必须精挑细选,还要经过培训,要找有文化有见地的人。
而后期干政的太监,如汪直、刘瑾、曹吉祥……大部分人都是文盲。
这显然和朱瞻基的初衷相违背,极有可能是后世帝王抄作业,没抄明白。
这账怎么算,也不该算到朱瞻基的头上。
其三,整顿吏治,对外得当,发展经济。
朱瞻基登基时,国家并不太平,全国各地流民泛滥、税收混乱、军屯败坏。
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朱瞻基专设“巡抚”制度。
这也是非常先进的一个制度,和现在的督查组比较像。
朱瞻基时期的“巡抚”,不是固定机构,而是临时机构。
皇帝会挑选中意的官员,去进行交叉巡查、来回巡查。
这不是个好干的活。
在朱瞻基时期,“巡抚”巡个十年八年的,是常态,更有甚者,会被派出去20年。
“巡抚”的特权是,可以越过三司,直接向报告皇帝民情。
在外交方面,朱瞻基更是厉害了。
- 他在位期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无数外国使团纷纷回访大明王朝;
- 他派兵与安南战和;抵御蒙古,维护稳定局势;与日本贸易、与朝鲜交往……
可以说,朱瞻基在位时,国家一路扶摇直上,呈现出一片繁荣之势。
朱瞻基最值得称赞的,还是他对民生的关心。
“坐皇宫九重, 思田里三农。”
- 发生洪灾,他一定会亲自指定消灭蝗灾的计划,还几次告诫户部要好生治理,并专门写了一首《捕蝗诗》;
- 发生水灾,他就接连减免赋税;所有修建城堡、堤坝、寺庙的活动,一律都被安排到秋后进行,坚决不许影响农业生产……
《明史·本纪第九·宣宗》六月己卯,遣官捕近畿蝗,谕户部曰:“往年捕蝗之使害民不减于蝗,宜知此弊。”因作《捕蝗诗》示之。
朱瞻基只当了10年皇帝,却硬生生把混乱疲敝的大明,修炼成了政治清明、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的盛世局面,也就是著名的“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的地位,和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基本相当。
这也是史学家认为朱瞻基堪比“文景”的最主要理由。
写在最后
朱瞻基绝对是最特别的皇帝。
- 你看,汉文帝汉景帝是出了名的节俭、勤政;
- 你看,李世民也是被人们所称赞的天可汗。
而朱瞻基呢?
他被人冠上了一个玩乐的“促织天子”的名号,却真的玩着玩着,把大明王朝带得欣欣向荣。
别人要费尽心思才能完成的事,朱瞻基却玩着玩着就做成了。
当然,朱瞻基并非毫无缺点。
有人认为,朱瞻基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武官太好了。
朱棣重武,立下了天子守国门的传统,此后,明朝帝王都非常重视武官。
在明朝,武官的地位和俸禄都远高于文官,而且,武官犯罪,处罚规定也不同。
在《明大律》中,平民百姓和军官犯法,处罚的规定不相同,而朱瞻基直接把“不同”放大,甚至有意包庇。
- 举个例子。
镇守宁夏的宁阳信陈懋,派手下违法出境捕鱼,被敌人抓获,还盗卖军粮、占夺军田盈利,与商人走私池盐,私遣军人离职经商……
但朱瞻基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连赃款赃物也没让他还回来。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懋在镇久,威名震漠北。顾恃宠自恣,乾没钜万。屡被劾,帝曲宥之,命所司征其赃。懋自陈用已尽,诏贷免。
- 再举个例子。
大同的参将曹俭、宣府总兵谭广等人,都犯过类似的罪,而朱瞻基都是轻拿轻放,基本没进行过处罚。
朱瞻基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明朝的士气、稳定了军心。
但从另一个层面看,这也是对军官的放纵,不利于长治久安。
当然,朱瞻基还有一个污点,那便是好色和废后。
他因宠爱孙贵妃而废后,但我认为:这事无需过多谴责。
男人嘛,总想把最好的东西都送给心爱的女人。
原皇后胡氏,是皇家硬塞给他的,论起来,孙氏,才是朱瞻基的心爱之人。
朱瞻基的废后,不过是感情上的偏爱。
另外,被废掉的皇后胡氏,也得到了朱瞻基的善待。
她一直住在长安宫,吃穿用度从无短缺。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每个王朝都会经历从建立到鼎盛、再到消亡的过程。
明智的帝王,会把国家快速推向盛世,例如周代的“成康之治”,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都是如此。
而朱瞻基,他开创的“仁宣之治”,也是切切实实地把明朝带向了一个顶峰。
你怎么看待朱瞻基?
欢迎留言。
大明洪熙元年五月,刚刚登基不足十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由于服食大量春药和纵欲无度,使本就虚胖、羸弱多病的身体一下子就垮了下来,竟撇下他熬了二十年才好不容易得到手的皇帝宝座一命呜呼了。
明仁宗在北京驾崩的消息迅速传开了。在京中耳目众多的汉王朱高煦闻讯后,首先想到的竟是截杀远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使他不能还京继位。朱高煦派出一队精骑,从自己的封地乐安州( 今山东惠民)出发,准备在途中阻杀太子。不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太子朱瞻基似乎对父亲的崩逝及叔父的阴谋早有准备,已经另择小路急驰北返,在仁宗死后二十天,竟从南京赶到了北京近郊良乡,汉王朱高煦派出的那队杀手竟未能追上他。在良乡,朱瞻基接受了继位遗诏,飞驰入京,主持丧礼。没等朱高煦再有动作,朱瞻基便已在仁宗灵前即位称帝,成为明代赫赫有名的明宣宗了。
朱瞻基即位,改明年为宣德元年,史称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一直觊觎皇位的汉王朱高煦(宣宗叔父)悍然举兵造反,并学他父亲成祖朱棣的样子,以“清君侧”为幌子,要把他的侄儿朱瞻基从皇位上拉下来。谁知明宣宗有勇有谋,远非昔日优柔寡断的建文帝朱允炆可比,朱高煦也远不如其父、当年的燕王朱棣。明宣宗亲率大军将叛军困于乐安,兵不血刃,就生擒朱高煦父子,将高煦贬为庶人,囚禁宫中,后来高煦忤逆触怒宣宗,被活烹,其子死于禁所。高煦被擒、被烹,赵王朱高燧惊恐万分,已不能有所作为,朱瞻基为显示自己的宽宏大度,仅以臣下告发的协同谋反之迹,逼他交出护卫军权,削夺其主要兵力,仍保留其王位。
此后赵王朱高燧更加小心翼翼,再不敢越雷池一步。至此,明宣宗朱瞻基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了。
明宣宗朱瞻基被史家称为英明之君。他和其父明仁宗一起开创了所谓的明代盛世——“仁宣之治”。
朱瞻基稳固皇位后,继续重用夏元吉、蹇义、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一批久经考验、富有治国经验的四朝老臣 (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同时十分注意攫拔任用正直而有才干的新人,还罢黜了一批无作为或滥作为的庸吏,惩治侵吞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
在明宣宗的大力倡导下,蹇义、夏元吉、杨士奇等大臣向其推荐了大批清廉正直的官员担任府、州主官。这些人中有许多成为明代有名的能吏、清官。其中最著名的是况钟。由于宣宗重用一批类似况钟这样的官员,使得宣德年间的政治较为清明。
除此之外,宣宗还比较注意了解和关心民间疾苦,并要求朝中带头节俭,反对那些向百姓横征暴敛以供帝王享乐和充实府库的做法。
宣宗认为,君王恭俭,则户口日繁,民众安居乐业,国家财赋自然也就充足。
为此,他蠲免田赋,开仓赈灾,救济苍生。他认为,不管哪里的土地都是国土,只要百姓得以安生就行,民安天下自安。正是因为这种民本主义思想,使得宣德年间的百姓苛役、租税较轻,生产、生活比较安定。
明宣宗朱瞻基以“促织天子”闻名天下。何为促织?就是蟋蟀,亦称蛐蛐。“促织天子”就是“蟋蟀皇帝”之意。原来,朱瞻基爱玩、爱斗蛐蛐是出了名的,似已玩蛐成癖,为搜求名贵稀有品种,他不惜一掷千金(这似乎和他极力倡导的节俭之风背道而驰),他对各种蟋蟀的习性了如指掌,几乎成了蟋蟀专家,即便是南宋“蟋蟀丞相”贾似道,恐怕也没有宣宗这般痴迷、专业吧。俗话说玩物丧志,明宣宗却多欲好动,除了沉溺于玩蛐蛐外,他的兴趣爱好还有很多,譬如蹴鞠(踢球)、射箭、投壶、马球、狩猎、训鸟、书画等等,他都异常沉迷且玩出了名堂。这么多的爱好,却没耽误治国,难道耽于玩乐的宣宗真的达到了治大国如烹小鲜之境界吗?
史上著名的盛世有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及明朝的永乐盛世等等。这些盛世都是当朝帝王们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兢兢业业搞出来的,唯独“仁宣之治(主要指宣德朝)” 是朱瞻基“玩”出来的。宣宗爱玩会玩,涉猎又广,但却没荒废朝政,还玩出一个盛世来,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明宣宗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朝的全盛期,经洪武、永乐、洪熙(中间还有个建文)的苦心经营,大明国力已经达于极盛。天下太平,民众安居乐业,除北方边境偶有狼烟外,兵戈不起,四海安宁,政事自然就没有那么繁杂了。除了北御鞑靼,永乐时大张旗鼓的下西洋也已停止,迁都北京时大兴土木的耗费也告一段落,国库的支出也大幅减少,百姓的负担亦大为减轻,自然海晏河清,国泰民安,国内的经济自然蓬勃发展,愈发繁荣。
在政治上,明宣宗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又有“三杨辅政”, 还有一大批清廉正直的官员治理州郡,替他分忧,所以他虽然被戏称为“促织皇帝”,爱好甚多,但都能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能有所节制,并未。因此,他没有像后来的明宪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神宗、明熹宗那样,耽于享乐,玩的昏天黑地,不务正业,成为史上著名的荒淫、怠政、不受制约的昏君。加上明宣宗受过严格的教育,师从“三杨”等名师,在军事上又受到祖父朱棣的指导,加上制定了正确的治国之策 ,又用对了人,在处理娱乐与工作上游刃有余,啥都没耽误,于是在玩乐中开创了一段四海升平的盛世。当然说他功绩堪比文景有些夸张,但至少让宋徽宗望尘莫及。
【插图源自网络】
明宣宗朱瞻基,他除了喜欢促织,还喜欢吃高丽厨妇的“豆腐”,他一生各种喜好很多,玩啥都遛,可就这么一位生活丰富的皇帝,忽然得了不明之症英年早逝,但在位短短十年,他却开创了一个仁宣之治,这的确是让人难以理解矛盾体,他到底做了什么?被人尊称明朝最懂享受宫廷生活的皇帝,又称为明朝英明神武的皇帝之一呢?
公元1425年,在外的朱瞻基忽然接到父王去世的消息,立刻马不停蹄星夜奔驰的赶回家,在两位叔叔措手不及的情况下,继承了明朝的皇位。朱瞻基在位十多年,除了开创了仁宣之治外,他还给明朝“开创”许多新纪录,让明朝皇帝宫廷生活丰富多彩起来。
作为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除了文采出众,功马娴熟外,斗鸡促织,园怀鹤首,都有涉略。而他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非常喜欢斗蟋蟀,并且为了斗蟋蟀不惜一扔千金。
朱瞻基和父亲和祖父相比,他的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之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治理天下,几乎没什么时间享受。
朱棣和朱元璋差不多,一生打仗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并且在靖难之役后,朱棣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花费了不少心思,因此也没多少时间享受宫廷生活。
但是到了朱瞻基时代则完全不同,朱瞻基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宫中长大,虽然经常跟在朱棣的身边到处历练,但前几代人奋斗给他打下了非常雄厚的物质基础,
所以在他登基后,明朝已经度过了开创性工作,此时朱瞻基则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满足自己的爱好,同时他身体也不错,所以他既有物质基础,又有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享受明朝的宫廷生活,而且朱瞻基戎马一生,胆子也很大,敢于尝试各种的新事物,好奇心强也很贪玩,堪称明朝最会玩的天子。
按照明史记载,朱瞻基早朝后进食完毕,就开始和宦官们还有侍从们取乐,每天的玩意儿都不同,根据现在清宫留下的画作现实,他既会打秋千,也会看踢足球,更会听演奏,自己也偶然玩组合,同时还会去郊外打猎,所以他堪称是明朝天子做,最多才多艺的一个。
不过在众多乐子中,朱瞻基尤其喜欢的是斗蟋蟀,斗蟋蟀古代称为促织,其来源,据说到了秋天蟋蟀就会鸣叫,就好像有人在催交织作意思,所以才称之为“促织”。
斗蟋蟀在中国起源很早,但是要说的痴迷的程度,也只有朱瞻基最为知名了,根据典籍记载,他经常让宦官和一些大臣,找到一些上好的蟋蟀,来到宫中和自己的蟋蟀角斗。
在朱瞻基的带领下,斗蟋蟀很快就成为了明宣宗时期,最流行的民间活动了。但是时间长了,光只有京城周边的蟋蟀,朱瞻基觉得好像没意识,所以他他让人到各地去收罗上好的蟋蟀,此举一出,没想到却弄得宇内骚然。
特别是江南一带的蟋蟀,因为这里也是民间斗蟋蟀最具历史的地方,朱瞻基便命人来到这里留意和收集,还令当时的地方要员苏州知府加以协助,
大明皇帝下令江南知府帮助采贡千只蟋蟀,今天听起来都觉得很荒唐,但是朱瞻基却不管那么多,同时他毅力很足,基本上是真要干成一件事,就有办成为止。
而且此时宣德时期,正是明朝最为鼎盛的时期,1000只蟋蟀其实不算什么大数目,但是由于上好的蟋蟀难找,当时有没有人工驯养的条件,所以导致民间的蟋蟀身价暴涨,而在枫桥因为蟋蟀除了一档子事,
当地有个粮长,无意中看到了一只蟋蟀王,为此拿乘马换了蟋蟀,可带回家中,却被家里的妻小门,无意中给放走了,妻小害怕受责备,就寻了短见。此事的确叫人惋惜不已,但类似的事情,当时在江南一带,时有发生。
但是民间这些事,朱瞻基哪里会知道呢?所以朱瞻基斗玩蟋蟀的兴致乐此不疲,才被后人尊称为“促织”(蟋蟀)天子。
到了清朝,蒲松龄根据别人的口述,再加上自己的整理,在聊斋志异中记录下短文《促织》 ,其中情节大部分和史实相符,但还是稍加了改动,最终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朱瞻基把蟋蟀当成了宝贝,每天给蟋蟀们,较好的伙食待遇,可以用“玉粒琼浆”来形容,每当朱瞻基与宫人斗蟋蟀,见两只蟋蟀上下搏击,一只败走时,旁边的侍从则会叫喊,而三十多岁的朱瞻基就像个顽童哈哈大笑。
不过朱瞻基除了除了斗蟋蟀,朱瞻基还喜欢放猎鹰,经常喜欢用它们来捕猎,朱瞻基最喜欢的猎鹰就是海东青。因为当时高丽的猎犬和海东青最佳,所以每年朱瞻基都要他们贡献,并且朱瞻基还喜欢吃高丽菜,
每年都要问哪里索取些海味、鱼酱、并且他最喜欢吃高丽女厨烹制的豆腐。为了经常吃到高丽的菜,公元(1434年),朱瞻基曾给高丽王去信一封,大致内容,就是 王先次所遣来造膳馐妇女,皆调和精美,造办便捷,而做豆腐尤精妙。
可想而知,他的确很喜欢吃高丽厨妇煮的豆腐,并且朱瞻基还喜欢玩香炉,并且为此诞生了宣德炉,而随着越来越成熟,朱瞻基开始有艺术追求,因此抽出一些时间,去研究书画诗乐等,而且在这些方面,他均有较深的造诣。可以说,自朱瞻基开始,明代皇帝开始走向了丰富奢华的宫廷生活。
不过身体一直很好,并且玩啥都遛的朱瞻基,却1435年忽然去世了,去世的原因令人意外,历史仅仅写了不明之症,到底为何他在三十八岁的壮年,毫无征兆的忽然去世,至今也是个迷,如果他在活的更久一点,或者明朝的历史会改写,但历史没有如果。
可是如此贪玩的朱瞻基,却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英主,虽然他在位只有十多年时间,却开创明朝的一幅盛世画卷,并且后人对他的评价非常的高,认为他的功德是不能磨灭的。甚至有历史学家认为,他的功绩堪比汉朝的文景之治,那么朱瞻基到底做了什么,让人们对他评价如此之高呢?
第一,重视民生
朱瞻基登基后,首先就是体恤民情,严格地进行考察各地的官吏,减轻地方民众的徭役,同时虚心听取大臣的谏言,这样一来,为开创仁宣之治的盛世打下了根基。此举让朱瞻基也成为了明朝不多的好皇帝之一。
第二:解决诸王隐患
由于朱元璋和朱棣的努力,明朝的社会获得较大的大发展,同时也多次大败蒙古,巩固了边疆地区,明朝到了宣宗时期,进入了小康阶段。
但在繁荣背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机,特别是朱元璋和朱棣较为严格的明法,为此明宣宗二帝,采取了息兵养民、整顿吏治等措施,取得了较好转变。
但是在朱瞻基登基后,明朝的外藩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朱瞻基即位后,面临的倒是几个叔父的野心,因此他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叔父的更大挑战。
不久他的叔叔朱高煦,这位在靖难之役中战功赫赫皇叔,看准了时机,忽然学者朱棣对朱瞻基进行挑战,可朱瞻基不是建文帝,他大臣杨荣的提议下,决定御架亲征,在声势上压倒了叔父,
朱瞻基很快包围了朱高煦,朱高煦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生擒朱高煦,却毫无损失。正常众人都劝朱瞻基将朱高煦解决时,朱瞻基却网开一面,将叔父贬为庶人,让他在西安门内逍遥城独自老去。
其后他又用各种的手段,彻底解决了藩王问题,从朱瞻基开始,明朝的藩王不再成为隐患,问题算是得到了解决。
第三:礼贤下士
朱瞻基虽然爱玩,同时自己武功很高,但是却从来不摆架子,特别是对朝中的文武官员,他都做到一视同仁,同时更会礼贤下士,虚心请教。
所以在他短短的十年间,就出现了著名的“三杨”开泰的局面,(杨士奇、杨荣、杨浦),同时文有蹇义、夏原吉;武则有张辅,地方上则出现了于谦、周忱这样的人物,可以而说人才济济,朱瞻基既是一位很好的伯乐,同时也是一位虚心听取意见的学生,
他和群臣亦师亦友,因此才得以让当时朝堂清明,社会安稳,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才造就了文景之治,开元盛世齐名的“仁宣之治”。这短短的十年,也是明朝二百七十余年最美好的时期。
明朝在他的治理下,基本解决了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同时朱瞻基时期,非常罕有的就是文官之间的非常和谐,也没有后期的宦官独大的局面,整个呈现出一幅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而他更完善了朱元璋和朱棣的内阁制度,加强了御史的职能作用,让大明王朝的各个领域都得到关注,整顿了明朝的风纪,淘汰了一大批不称职之人。
科举上,他延续了朱元璋南北榜的做法,更针对性地调整了南北中不同地区的考生比例,让明朝能在各地吸收更多更好的人才。
个人角度来说,他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既能文能武,又爱好众多,同时对内治理重视民众为基础,对大臣有懂得礼贤下士,是明朝较有魅力的皇帝。纵观他一生最大的两个缺点:一是走到太忽然英年早逝,二是,没为明朝培养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而且人无完人,朱瞻基在安南战事上,废后之事,还有爱好促织,都成了朱瞻基人生得颇为让人争议的事情,所以对于朱瞻基,既不能说他全好,也不会说他全坏,但对于明朝来说,绝对能称为“好圣孙”
何止是玩蟋蟀。
他虐杀亲叔、锤杀恩师,大明独一份。为了废后,太后大臣两头骗。因为官员劝他多读书,就要把人砍了。
他干的那些荒唐事,桩桩件件像昏君,像暴君。
可是他还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君、明君,甚至拿他的统治和开启大汉王朝辉煌的文景之治相比。
事情做到这份上,名声却这么好的皇帝,实在不多见。
这不是史学家偏颇,对他的荒唐视而不见。
而是因为,他虽然又蛮横,又贪玩,但是在明朝众多皇帝里,还算是个仁君。
更重要的是,帝国在他的统治之下,蒸蒸日上。那10年,是明朝的黄金时代,有迎来太平盛世的趋势。
他还奠定了明朝接下来的基本政治框架,让明朝得以稳定运行两百多年。
1、玩蟋蟀并不是什么“健康的娱乐活动”
《明朝那些事儿》里说,玩蛐蛐虽然不是什么健康的文体活动,却也不是什么不良嗜好。
但实际上,朱瞻基玩蛐蛐,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以至于他驾崩之后,张太后命令人把他的蛐蛐罐全都砸了。
景德镇曾经出土过一堆蛐蛐罐的碎片,据推测,是当时被淘汰了的瑕疵品。复原之后,专家惊讶地发现,这些蛐蛐罐的精美程度,比故宫的收藏都精美。
连次品都这么精美,成品该是何等精致!也可见当时宫廷的奢侈。
那么朱瞻基玩的蛐蛐都是哪里来的呢?
在明代王世贞《王 弇 州史料》里,收录了朱瞻基的一道密诏:
“敕苏州知府况钟:比者内官安儿、吉祥采取促织,令他所进促织数少,又多有细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后运自要一千个。敕至,尔可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
促织,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蟋蟀、蛐蛐。这道密诏的意思是,近来送的蛐蛐,数量很少,个头也很小,不能满足朱瞻基的要求。所以朱瞻基命令苏州知府况钟,为他抓1000个蛐蛐送去。
大家都知道,皇帝想要1000个蛐蛐,那么办事的官员光抓1000个是不够的,总要多抓一些,提防路上的损耗。
更别提,当时朱瞻基是在北京。苏州到北京,对于明朝人而言,天遥路远,路上的损耗更不知道多少。
所以,朱瞻基想要1000个蛐蛐,把这1000个蛐蛐送到他手里,地方上少说也得备着几千只。
知府自然不可能亲自上阵去抓蛐蛐。这么艰难的任务,只能向百姓摊派。
抓蛐蛐是件技术活。
首先,要天黑之后才能抓。趁着夜色,听蛐蛐的叫声,判断方位,锁定蛐蛐的位置。
找到蛐蛐洞之后,就要想办法,挖地洞,挖墙脚,或者往洞里吹气、灌水,把蛐蛐给轰出洞来。
蛐蛐出了洞,也不会乖乖待在原地,而是会乱蹿乱跳。黑灯瞎火的,很容易一下子就跑没了。
古时候是没有手电筒或者路灯之类的,只能靠着灯笼、月光或萤火虫的光亮之类的,更增加了捕捉的难度。
更别提,朱瞻基对蛐蛐的质量是有要求的。光抓到蛐蛐还不算,抓得小了,还不满意。所以有时候抓了一整晚,可能都是无用功,抓不到一只合格的蛐蛐。
一时之间,江南流行起了全民抓蛐蛐的活动。
当时的江南流传着一句话: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
都说洛阳纸贵。朱瞻基对蛐蛐的需求量如此巨大,江南的蛐蛐价格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有的时候,一只上好的蛐蛐要十几两黄金才能买到。
我们都学过蒲松龄的《促织》。里面讲了宣德年间,一个读书人,为了完成县里摊派的抓蛐蛐任务,居然家破人亡的故事。
宣德,就是朱瞻基的年号。
虽然蒲松龄写的是小说,但这篇小说,却是有历史原型的。
朱瞻基的抓蛐蛐任务,的确给江南百姓带来了惨祸。
这件事记录在明代皇甫录的《皇明纪略》里:
“宣庙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跃去矣。妻惧,自缢而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缢焉。”
意思是,枫桥有一个粮长,用自己的骏马换了一只上好的蛐蛐,带回家里。他的妻妾们看到一只蛐蛐居然这么珍贵,按捺不住好奇心,打开来偷看。想不到,让蛐蛐给跑了。
妻子知道自己闯下了弥天大祸,便自缢了。
粮长回来之后,发现自己丢失了给皇帝的贡品,完不成任务了,又失去了妻子,惊恐之下,也跟着自尽了。
而这,只是当时多少悲剧的其中一件。
可见,朱瞻基这个看起来“无伤大雅”的爱好,背后是无数百姓的沉重负担和血泪。
他因为爱玩蛐蛐,而被称作“蛐蛐皇帝”,这并不是在黑他。
2、“蟋蟀天子”不止玩蟋蟀
朱瞻基毕竟是朱棣的孙子,虽然有着朱高炽的仁慈,却也继承了朱棣的蛮横和暴戾。
他会因为当皇太孙的时候,因为逃学,被老师告状到朱棣那里,而怀恨在心。等他自己当了皇帝,就找了个理由,把这个老师乱棍打死,还没收了家产。
他会因为一个大臣劝谏他,不要老出去跑马射猎,还是在宫里安心读书比较好,就把这个大臣全家下狱。直到多年后朱瞻基驾崩,这个大臣才被放了出来,但是大臣的父亲已经死在狱中。
他会因为从朱元璋开始就做官的老臣不肯陪他看戏、下棋,就把老臣贬去南京赋闲。
他为了扶自己青梅竹马的孙贵妃上位,无过废后,先对太后说,大臣已经同意他废后了,又对大臣说,太后同意他废后了。两头骗,废了原配皇后胡善祥,封自己宠爱的孙贵妃为皇后。
3、来自张太后的愤怒
朱瞻基的宫廷生活非常丰富。
玩蛐蛐,斗鸡跑马,玩鸟放鹰。
还热爱发展文艺事业,在陶瓷和宣德炉上投入了很多。
这些在后世看来珍贵的文物,但当时看来,造成了很大的财政负担。
前面说的,在景德镇出土的蛐蛐罐碎片,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次品都这么精美,可见送给皇帝的珍品是多么地奢侈。
可是为什么故宫里反而没有这些精美的珍品蛐蛐罐呢?
明朝人李贤在《天顺日录》为我们揭晓了这个答案:
“宣庙崩,太后即命,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吉之物,悉皆罢去。”
朱瞻基的这些玩乐之物,在他去世之后,都被他愤怒的母亲张太后下令砸掉、扔掉了。
除此之外,张太后和大臣们还裁掉了教坊司乐工和各种仓库管理人员等等,高达6000多人。
可见朱瞻基时期,宫廷的人员膨胀到了什么程度。
这些人都是要靠国库养的,是明朝财政沉重的负担。
但是,朱瞻基毕竟不是昏君。
作为一个皇帝,他干了这么多的荒唐事,这么蛮横而残忍,史书却对他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把他写成了一个贤明君主。
这是因为,他统治下的大明朝,是明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后世称为“仁宣之治”。
他虽然贪玩享乐,但是当时的财政还是承担得起。
皇帝的本职工作,他是干得非常好的。
1、平定汉王叛乱,成功制约藩王
26岁的朱瞻基登基的时候,接手的,并不是一片大好的局面。
他的爷爷朱棣虽然雄才大略,但是实在太能折腾了。在完成了丰功伟绩的同时,也把明朝搞得民怨四起,百姓不堪压迫。
接下来,无论谁做皇帝,都该改变路线,休养生息了。
但是摆在朱瞻基面前的,还不止这么一个难题。
眼下的燃眉之急是,他的叔叔朱高煦,准备造反了。
20多年前,正是朱棣起兵靖难,推翻了侄子朱允炆。如今历史仿佛又要重演。
但是朱高煦不是朱棣,朱瞻基也不是朱允炆。朱瞻基没有犯朱允炆的错误,他一听说自己的叔叔起兵了,立刻御驾亲征,以最快的速度兵临城下。
那时候的朱高煦,甚至都没来得及打出自己的封地乐安,就只能灰溜溜地投降了。
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汉王朱高煦造反的问题。但这并不是朱瞻基的最终目的。
因为,朱高煦的造反,以及当年朱棣的造反,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事件。不是他们脑袋一发热,就想当皇帝了。
而是因为当时的藩王手里有兵权,有能力和皇帝叫板。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也许能抵制住诱惑。但这么多人,谁能保证所有人都毫无野心呢?
而朱瞻基要解决的,正是这一个问题。
借着打败朱高煦之势,朱瞻基连续地对藩王进行削弱。
从那之后开始,好几个藩王都“不小心”被告发了府中护卫一些不安分的情况。藩王们赶紧知趣地自己辞掉了护卫。
朱瞻基一边宽厚地说,不至于不至于,他并没有打藩王们的主意,一边乐呵呵地接受了。
朱瞻基又时不时找借口,比如说边镇缺人,地方缺人,向藩王们“借兵”。一借,就有去无还了。
这么一来,藩王们手上的军权,就被削得差不多了。就算想造反,也有心无力了。
在朱瞻基之后,除了朱厚照期间,明朝再也没有藩王造反的事情发生。
而朱厚照期间那次造反,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根本没那实力。朱厚照知道之后,兴致勃勃地要御驾亲征,还没走几步呢,这件事就已经被地方解决了。
困扰明朝几十年,连朱允炆都搭进去了的削藩问题,终于在朱瞻基手上,彻底地解决了。
2、创立司礼监和内阁制,奠定明朝政治框架
一提到朱瞻基创立的司礼监,估计很多人都想到了“九千岁”,以及权势滔天的太监们。
甚至有些人觉得,这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但是如果没有司礼监和内阁制,明朝甚至有可能没法维持这么多年。
因为在朱瞻基之前,明朝的制度对皇帝个人能力的要求实在太高了。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之后,一切亲力亲为,皇帝的工作繁忙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甚至有人说,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以及朱棣的太子朱高炽,寿命都不长,就是因为替皇帝老爹干活给累的。
到了朱瞻基,他既没有丞相,也没有能帮他干活的太子。这么多的工作,他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啊。
朱瞻基的爷爷朱棣就不堪重负,开始逐步向臣下放权。而朱瞻基更加地变本加厉,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制度。
一方面,成立内阁,作为自己的秘书和顾问班子,帮助自己处理奏折和国家大事。
内阁处理的这些事,可以理解为给皇帝提的建议,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票拟”。但是要不要采纳,得皇帝说了算。
另一方面,成立司礼监。皇帝并不需要所有的票拟都过目,都自己决策,而是授权给司礼监的宦官。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披红”。
皇帝要做的,就是检查和监督他们的工作。
这奠定了明朝接下来200年的基本运营模式。这使得明朝摆脱了对皇帝个人能力的依赖。
后面的明朝,荒唐的、无能的皇帝层出不穷,可是哪怕皇帝几十年不上朝,都能维持得下去,靠的就是这一套制度。
可以说,很多人熟悉的明朝体制,就是由朱瞻基这个政治和管理的天才一手打造的。
3、与民休养生息,明朝顺利转型
前面说过,朱瞻基接受的明朝,由于朱棣太能折腾,百姓已经不堪重负。无论接下来是谁当皇帝,都该进行转变了。
这个转变是从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开始的。但是朱高炽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帮助明朝转型的重担就落在了朱瞻基手上。
他干的很多事,是我们在上历史课的时候,学到每个朝代的治世的时候,都背过的:轻徭薄赋,虚心纳谏,仁政爱民,休养生息……
说起来好像简单,但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做到的。
不仅要有明君,还要有贤臣。
而朱瞻基时代,堪称大明276年来,君臣关系最融洽、最和谐的10年。
他的手下,文臣有出名的“三杨”进入内阁,为他出谋划策,武将有张辅威震四方,地方上有一批能臣干吏,还有一个被他破格提拔的于谦正冉冉升起,将成为明朝的一代名臣。
在他的统治之下,大明王朝的国力很快就得以恢复,蒸蒸日上。
用史书的话来说就是:
“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后世把他的这10年,和他父亲的10个月,合称为“仁宣之治”,认为这是可以和汉朝“文景之治”媲美的黄金时代。
写在最后
很多人都知道,明朝的倒数第二个皇帝,天启皇帝,在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内有多地饥荒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拿了辽东一年的军费去修建故宫的三大殿,只为了皇家的面子工程。
但是很少人知道,朱瞻基这10年,一直没有重建朱棣时期被烧毁的三大殿。
在明朝的黄金十年里,皇帝一直维持着没有三大殿的现状,只因修建宫殿过于劳民伤财。
可见,朱瞻基是把百姓的生活,放在了皇家的面子之上。
他不是十全十美的皇帝,也会有局限性。
他蛮横而贪玩,在一些娱乐事件上花费过大,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但是他心里有一条基准线,绝对不能越过。
再怎么玩,也是在财政能负担的范围内。
他把皇帝的本职工作做得非常好。他的时代是明朝最好的时代。
只可惜,他的统治只有短短10年。他在36岁那年因病去世,8岁的太子朱祁镇登上了皇位。
朱祁镇,就是明英宗,明朝“土木堡之变”的当事人。
很多人都觉得,只要朱瞻基多活10年,土木堡之变绝对不会发生。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明朝的黄金时代,就此结束。
明宣宗朱瞻基斗蟋蟀的事情,正史上是没有的,主要记载在一些野史中。比如明人吕毖的《明朝小史》,以及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尤其是在《聊斋志异》里形象的描述,让我们对明宣宗爱好斗蟋蟀给民间造成的灾难,有很深的印象。而明宣宗也被称为“促织天子”。
(明宣宗剧照)
那么,明宣宗既然是一个爱斗蟋蟀的皇帝,既然被称为“促织天子”,为什么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会那么高,认为他的功绩堪比“文景”,并且把他和他父亲明仁宗当皇帝时期的一段岁月称作“仁宣之治”呢?(而且,明仁宗亲实际上只在位了十个月,明宣宗在位了十年。也就是说,“仁宣之治”其实主要是明宣宗干出来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谈谈皇帝的角色。
根据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的观点,中国古代的君王,其实本身是不管事的,他的存在,只是一种象征意义,是国家元首的标志。管事的是以宰相为首的政府。皇帝相当于董事长,而宰相相当于总经理。如果总经理把各种事情都管理得很好,董事长是不用出面的。
但是,由于古代的国家是家天下社会,没有一个君王能够放心让宰相帮他管天下。因为既然皇帝是家天下的,那么宰相也可以是家天下的。当宰相对国家事务进行深度管理的时候,他的心思就活了,他就想把皇帝的家天下,变成他自己的家天下。也就是说,把皇帝的江山变成他自己的江山。这样,权臣就诞生了。
(朱元璋剧照)
当然了,历史上也有宰相比较大公无私,比如周公,比如诸葛亮等等。但是这样的宰相是非常少的。大多数宰相,在有了权力之后,都会变成权臣。
皇权和相权,上千年来都是矛盾。到了朱元璋的时候,他干脆一下把宰相给废除了。朝廷中再也没有宰相了,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天下所有的事情,都让皇帝来做主。
明宣宗所处的时代,恰恰就处在朱元璋刚废除宰相不久的时期。
照一般的理解,既然这时候没有了宰相,作为皇帝的明宣宗,应该非常繁忙啊。何以他还有闲心玩蟋蟀的呢?而且何以他玩蟋蟀,竟然还玩出了一个“仁宣之治”呢?
事情恰恰相反。
(朱元璋北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明宣宗处在一个非常好的特殊时期。为什么说他处在非常好的特殊时期呢?
第一,朱允炆、朱棣削藩帮明宣宗减除了藩王的威胁。到明宣宗的时候,他只需要把朱高煦对付了,藩王的威胁就没了。
第二,朱元璋、朱棣多次北伐打击蒙古人,让蒙古人大伤元气,在明宣宗统治期间,没有能力对明朝构成威胁,因此明宣宗不用为此事伤神。
第三,朱元璋诛杀功臣并废除宰相,让朝中的大臣们都不敢托大。毕竟刚废除了宰相不久,大臣们对于如何应对朝中的事务,没有先例可循,只能小心翼翼地做事。因此,明宣宗所遇到的大臣,比如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张辅,以及地方上的于谦、周忱这些,都是忠臣。
第四,六部刚在没有宰相的情况下做事,明朝中后期那种大臣们朋党之争,冤冤相报,扯皮纠纷的事情,还没有形成。所以做事的效率非常高,把朝廷事务处理得很好。
总之,明宣宗确实遇到了千载难遇的好时机,再加上他本人也比较聪明,因此,根本不用他出面,国家都治理得很好,他当然有非常多的闲暇,玩玩蟋蟀,其实是毫无影响的。
(参考资料:《明史》)
明宣宗以“促织天子”闻名,此问题的逻辑应该在于促织=玩物丧志=荒废朝政=昏君,接下来貌似要=亡国了,但是很奇妙竟然能够=仁宣之治,真是不可理解。要想让这个等式成立,其实很简单,促织≠玩物丧志≠荒废朝政≠昏君,这么看起来仁宣之治是不是就差不多说的通了。
事实上,斗蛐蛐仅仅是明宣宗的一个小爱好而已,如果斗蛐蛐能够成为他生活的全部,那他与村东头的牛二有什么区别?明宣宗不仅斗蛐蛐,他玩的东西海了去了,如果要论玩,朱瞻基绝对能玩出花,用现在的话说那真真是“帝花之秀”。
明宣宗玩什么
这位玩主喜欢玩什么呢?这么一说就得把他玩的东西分类了:
体育方面
1、射箭。射箭自古以来就是儒家“六艺”之一,朱元璋开国又定了大射之礼。一般人射箭也真的是射一射而已,天子则不同,有一整套礼仪规范,会细致到如何作揖、如何持弓、如何进退等等。玩主皇帝还写了《述骑射》。
2、蹴鞠。玩主皇帝曾作诗:
“密密清阴接贝宫,锦衣花帽蹴东风。最怜宛转如星度,今古风流气概同。”
3、击马球。这需要高超的骑术和球技。
4、捶丸。这个游戏与马球类似,不过是“步打球”,不需要骑马,类似现在的曲棍球。
5、投壶。这就类似于现在的飞镖了。
6、射猎。这是一项大型的户外运动,自古帝王都有射猎的传统,我们这位北伐蒙古的天子自然也很喜爱射猎。宣宗也作了大量关于射猎的诗词,如《平原猎骑赋》、《重阳》、《居庸秋晓赋》、《居庸关铭》、《雪晴观猎》、《校猎归次清河写景述怀二首》、《清河道中小猎》等。
宠物类
1、促织。如问题所说,按当时的话说叫“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按照民间的说法,此举无比奢华糜烂,但对于帝王而言,玩个蛐蛐就和王思聪去一次ktv一样,为何没有人说王思聪一晚上花几百万,就是败家子呢?
2、禽鸟。
①猎鹰。宣宗的猎鹰大多是朝鲜进贡的海东青,同样玩主皇帝作了大量诗词,如《清河道中小猎》、《鹰》、《苍鹰赋》等等。
②斗鹌鹑。对,没错,鹌鹑不仅是吃蛋,还可以用来斗。
③调鹁鸽和鹦鹉。玩的开心了,宣宗也作画、作诗,如《金盆鹁鸽图》、《桃花鹦鹉图》。
3、养小猫小狗。萌宠同样是他的绘画题材,《双犬图》、《一笑图》、《花下狸奴图》等等,现在大家也叫自己猫奴、铲屎官,这算玩物丧志吗?
书画类
宣宗真的是文武双全,从前面的娱乐活动中已经见到了他的文采,如果搁现在必然每天要发无数的朋友圈。他在《御制诗集序》中说 :“朕喜吟咏,耳目所遇,兴趣所适,往往有作。”朱瞻基创作的诗文,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近千首以上。
明人王世贞评价:
“宣宗书出沈华亭兄弟,而能于圆熟之外,以遒劲发之。”
其他
1、宣宗还喜欢祥瑞,如孔雀、景星、庆云、灵芝、白象、白兔、白鹿、白鸟、白鸲鹆、白雉、白雁、白燕、白鹳鹆等。
2、喜欢旅游。
3、喜欢古琴。
4、游船。
娱乐与政事
从上面我们看到了宣宗皇帝凡所能玩,无所不玩,但是喜欢玩对政事也没有什么影响。
宣宗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朝全盛时期,天下太平政事自然也没有那么多,朝中还有三杨辅政。仁宣时期,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边患,停了北伐,下西洋的活动也宣告停止,没有什么大型的国家工程需要营建,国家没有什么要花钱的地方,百姓也没有什么大的负担,自然国泰民安。朝廷不折腾,国内经济自然越发繁荣,因此这十年与文景时代颇为相似。
这位玩主皇帝虽然个人娱乐比较奢华,但毕竟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他的游玩都能有所节制。我们可以看到他玩的项目很多,如果沉迷于某一项,别的也就顾不上了,他玩的其实比较高级,每一个娱乐项目都要以诗文记录。另外,他的宫廷娱乐也恰恰反映了海晏河清的盛世。
我们这位皇帝受到了很严格的皇家教育,师从三杨等人,军事上又受其祖父指导,从小就以“皇太孙”的身份亲政了。处理娱乐与政治可谓游刃有余,这与宋徽宗等人有天壤之别。
宣宗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什么也不耽误,轻轻松松考上北大,毕业了找到好工作。至于游戏,谁不爱玩?
参考文献:
许冰彬《从宫廷文物看明宣宗的娱乐生活》
谢贵安《天理与人欲的动态平衡:明宣宗宫廷娱乐生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