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最近看了很多问题、回答和文章,发现业内人员对工程、建筑的未来都挺悲观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会如此?","怎么才能让行业好起来?","各位同行们是怎么看的。
从18年担任项目领导班子成员如今的项目经理,经历了两个完整项目,供职于一家民营建企特级资质的总包单位,我对行业的看法很悲观。以我的判断,22年之后建筑业、工程业将会重新洗牌,要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对民营企业的淘汰,最终形成央企、国企群雄分割市场的格局。

在此说明一下,建筑业和工程业涵盖了不同的范畴,本文着重描述工程业中的建筑业(房地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1年下半年建筑行业进入了黑暗时刻,直到22年仍然处于黑暗之中,不过至暗时刻仍未到来。得此结论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因素:

上游开发商的“烫手山芋”
去年年底,我负责项目的甲方董事长莅临现场,对进度十分不满,但他仍然没有改变一贯的强硬姿态,当着我的面训斥他们的高管,又是力度不够,又是执行力差,总之我们的进度不利,就是他们的管理不够强硬。而他最务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担心我们拖欠的那一点点工程款,我手里有十几个亿的资产,你们不要有顾虑,只管推进就可以”!

怎么可能没有顾虑,工程推进到了90%,工程款才50%,做到这一步我们算是仁至义尽了吧,我能看到管理中心后台他们的销量裹步不前。从第一个付款节点到最后,从来没有完完整整的顺利付完一次,利息他们都不敢看。

这让我想起前两年,跟公司的一个领导去检查项目,受检项目的隔壁就是当地著名的烂尾楼,我就问,开发商这样迟迟的不交房,你们业主这么淡定,也不去闹事啥的?他给出了非常经典的回复:“现在不催、不闹,还担心害怕他们跑路,业主们也不敢啊”!虽然当时作为笑谈,可现在看看,有多少的开发商都想躺平。

去年我预测,随着降准、降息、限跌令,以及地方各类刺激政策的出台,今年三月份将会迎来转机,然而三个月马上过去,市场依然一潭死水,是刺激的力度不够,还是这届韭菜太过冷静。

在以往,开发商手握期房,约等于手握现金,而如今的期房无人问津,不能变现,接下来就无力支付承包商,承包商十分不安,都想观望观望,于是形成了甲方不催,乙方不动的默契。

曾经开发商刚拿到地,投标的承包商挤破头,因为市场预期告诉他们,没有问题,盖好就能变现,那时候我们承接工程卑微到了骨子里,我负责的上个项目,垫资到二十层,市场上垫到封顶的也比比皆是。

疫情对楼市的冲击太大,各行各业都是一片肃杀,此时,三道红线的划定,加速了泡沫的戳破。随着某大的一声暴雷,某业、某园等巨头紧随其后。某大的老伙伴们都纷纷解约,想寻找新的伙伴是如此困难,只能一点一点地下沉。然而尽管开发商们拼命地辟谣自己没问题,但都穷到靠裁员度日的你们,怎么让人相信。

开发商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无人接盘只能导致破产重组、裁员降薪,上层都了解这种情况,但都把问题抛给了市场本身去消化,这么大的体量,开发商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源头不能变现,都不能变现。

中游央企“稳扎稳打”
年初八,本应聘成功可去某头部开发企业担任工程部经理,但提前被告知,集团有重大结构性调整,暂时不能述职。接到通知后,一脸茫然,无论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说得再好,只要没进行到实质性的入职手续,一切都是枉然。

当天晚上,邀请恩师吃饭,共同参与的有一个师兄,一个师弟,一个同班同学,只有师兄供职于“中”字头企业,大家对行业的现状都不太看好,但可以确定的是,他过的其实挺好的。席间他透漏,他们正在大量的回购某大的商票,在如此不良的经济形势之下,敢下这种决心,一定有自己的思考。

我开玩笑地说:“难道你们这是在抄底,以期成为大股东吗”?师兄笑了笑,不置可否,也许是迫于无奈,还有更深层次的布局。

与之相反的是,同样在“中”字系统大区的同学去年给我发了个“工抵房”某大的决策,涉及区域很广,第一阶段就涉及二百多套房,因为我们企业也是某大的合作单位,我很关注。但随后,同学告知我,领导层持不同观点,明令禁止这种抵扣方式的发生。

我们公司在当地不大不小,外称“龙头”,经过老董事长筚路蓝缕,外界同行也给予了一定的“崇拜”。即便这样,最高领导在开年的时候正告经营口:“宁可不接项目,也不要为了业绩而承接项目”。截止目前,新的一年里,公司还未释放承接到新项目的信息。

第二天,我就看到了我未能入职那家企业疯狂“调整结构”的新闻,当时感慨万千,第一,这“调整”的也太厉害了!第二,幸亏年前时间紧,未能入职,如果真的入了职,新进人员一定是被优化的对象。

现在已经是三月底,前阵子和相关领导吃饭,我问:“现在整个区域,复工率能达到多少”?得到的答复简单明了:“约30%”。正巧那天之后我有事,给隔壁项目经理打电话,问到复工的情况,他说:“我还没有去,工地现在一个人都没有,等等看吧”!

是的,这就是整体的中间承包商的缩影,民营企业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停工,我之前就说过,停工停的就是利润。而如今,开工面临的最多的是分包商、包工头、农民工的讨薪。在过一阵子就是春种的时节,这笔资金什么时候到位还没有着落。

结论就是,民营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窄,有项目干不动,新项目没着落,只能等待,而蛋糕在逐渐变小,坚持不下去的就要被淘汰。

下游农民工的“步步紧逼”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各地要清退50岁以上的农民工,评论区的回应得到很高的认同:“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显然,这种决定针对现状而言过于草率。因为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已然达到了43岁,或更甚之。

但自媒体的发达,新交流方式凸现,更加快了农民工的焦虑情绪,头部企业的暴雷也加快了农民工的紧张情绪。本来,包工头拖欠工资农民工已经习惯,但平时可忍,现在忍不了了。目前的现状像极了“挤兑风波”。

前阵子讨薪上门的农民工,说了一句话,印象颇深:“我们已经商量定了,暂时不干活,每天的工作就是讨薪,直到把我们的工资都要齐了”!这种思想的农民工肯定不占少数,事实胜于雄辩,再怎么说,农民工也没有原先那么好带了。

就像包工头老刘说:“我包工程已经二十多年了,和农民工的角色也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从最初谁想在工地谋个差事要夹着烟带着酒来找我,到如今的‘工资日结还是周结’!我已经垫不动了,没钱我也干不动了”。

项目上总工从业也二十多年了,说起以往,工地上师傅是很讲究的,如果即便是天工,如果活干的慢,干的丑,晚上会悄悄的返工,不敢让管理知道。而如今,活不咋地,脾气却很见长。一言不合就结账,撂挑子。

这就是劳务市场,没有现金流,别说精品工程了,不让你后期大量维修就不错了。

综上,无论从市场需求,上游保有量,中游现状,下游心态,都不乐观,整个行业饱和与否留给专业人员评说,但22年,我的预判是一落千丈,如果六月份之前还没有转机,那么今年就是至暗时刻。未来,建筑业红利不再,不用幻想涅槃重生,接受现实,高速发展的时刻已经过去,这就是现状。

目前来看,建筑业也好,工程业也好,都是夕阳产业了。
如果你想从事这个行业,我觉得销售这一块比做工程的钱来得快一些,风险小一些。
现在的工程,无论是开发商也好,还是总包也罢,手上都没有现金,无论你做什么样的工程,基本上都需要你前期拿出不少的资金用于施工,下面你同时还需要拿钱出来垫给民工,用于结算民工工资。
这个行业看着光鲜,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做过工程的人才知道。一年到头,钱只出不进,好不容易收到的款,又要投入下一个工程项目里面。
但是现在市场的价格已经透明化了,做销售,利润空间也不大了,如果只是想混口饭吃,还是可以做的。
毕竟基建不停,市场就一直会有,如果确定要做,最好跟着大型的企业去做,他们吃肉,你喝汤,这样至少那口汤还能有个保障!
咱们不说工程行业,工程业涉及的面太广,我们就说说和我们息息相关,城市随处可见的建筑工程。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新建的住宅已经达到400多亿平米,平均人均30平米,这已经能把全国人民都住进去了。目前我国的城镇人口大约只有65%左右,从这可以看出我国城市有大量的闲置住房。现在除了一些一线热点城市房子好卖点,大部分三四线甚至二线城市的房子已经不好卖了。

去年恒大事件后,银行都缩减了给房地产公司的贷款,直接导致地产公司融资困难,无力支付工程款等,导致好多建筑工地停工。在加上疫情影响,今年过完年到现在好多建筑工地也没有复工,没有工程款施工单位无法复工,建设单位也无可奈何。
去年年底,央行降准以释放货币流动性,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降低首付款比例、降低房贷利率、提高公积金贷款金额等一系列刺激政策,但是收效甚微。

有人说房地产市场拐点已经到来,靠一些刺激政策已经不痛不痒了,起不到刮骨疗伤的效果。今年,房地产市场阵痛还将持续,还无法走出这至暗时刻。
房地产市场这一惨淡现状可能要持续数年,直至重洗洗牌。淘汰一大批施工单位和地产开发商,逼迫一大批从业人员转行。
目前来看,建筑业和工程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至少从当前背景看,不能说悲观,但最起码,前景并不乐观。

不仅仅是建筑业和工程业,全国范围内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房地产开发减缓,基础建设规模明显收缩,建筑、工程相应的减少,今年,这种持续减少的现象还会继续下去,2022年,将是建筑工程行业比较困难的一年。

不过,看看如今的旅游,物流,餐饮,娱乐,金融等行业,哪一个行业的日子能好过?疫情这种无差别的破坏速度,让地方上宁可隔离一切,也绝不放过一个的管控做法,对于无数的行业发展来说,都是致命的,几乎影响着所有行业的正常运作,所以想想我们建筑工程行业也在其中,深受其害,有些困难,心中也就释然了。

建筑,工程行业的从业背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房地产业的发展,另外一个就是城市基础建设投资,这两方面能够持续发展,则建筑工程行业就能保持发展,反之,则发展缓慢。
我们先来看房地产业。

当前房地产市场的萧条与低迷与目共睹,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之下,房地产业投资明显收缩,从去年开始,三四五线城市房产市场开始变得冷清,下半年一二线城市房产交易也出现持续下降,像南京这个省会城市的房价,从去年开始出现销售停滞的状态,刚需持币观望的气氛增加,房价有下跌的趋势。从社科院接连公布的全国70多座大中城市的新建普通商品房和二手房交易记录不难发现,房价在不同城市持续下跌,一直到现在,情况并没有好转。虽然从去年开始,不同城市推出购房补贴,利率降低,取消限购等政策,国家也释放存款准备金,降息等措施,来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但效果并不理想,截止到现在,房地产市场交易量依然表现低迷,可能是受全国疫情的影响,新房和二手房交易量持续萎缩,大量中小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对销售市场失去信心,囤地投资大幅减少,建筑工程项目也就跟着减少,房地产业不再成为容纳大量建筑工程项目的行业,建筑工程发展受阻!这种情形的持续,将视经济发展的动力及后疫情时代国人的住房意识和收入水平情况决定。

再来看基础建设投资。
展望未来的基础建设投资,受益于经济稳增长加速加码,疫情缓解后,进入施工旺季,基础建设投资将加速跳升,适度超前开展基础建设投资,由于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带来的双重影响,必将加大基础建设投资来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加基础建设投资,保持良好的内部循环,带动消费,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而基础建设投资增加,基建项目就多,行业则快速发展!但这一切都要取决于疫情。因为疫情管控,建设所需的首要条件运输、物流业受阻,大宗建材、设备不能到位完成,则项目运作迟滞,基建速度跟不上,项目运行困难。、
总之,今年的建筑、工程行业日子并不好过,但这个行业毕竟容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特别是基础就业人员,也就是农民工兄弟,有近6000千万的农民工兄弟从事建筑行业,占到全国农民工的1/5还多,所以这个行业困难,也只是暂时的,相信未来还是有发展空间。

建筑工程业加速内卷!天下还是央企国企的天下,民企会面临进一步的亏损,甚至破产。2019是未来十年做好的一年
本人对现今行业的状况感同身受,但是略不赞同博主某些观点,不对之处望海涵,个人觉得现在正是建筑行业新的开始,一次质的提升,优胜劣汰这是自然规则,重新洗牌后的建筑行业肯定会更好,体制逐步规范,工人素质提高,后勤保障完善,工人讨薪的时代必定会不复存在。工程行业需要高素质高技术的人员才能良性发展,现在是我们工程人静下心沉淀自己的最好时刻,未来可期!
房地产行业肯定是越来越不好了,建筑公司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至于大建筑公司有大的难处,小建筑公司也有不小的难处。
国企建筑公司更应该担当建筑行业改革升级的重任,而不是靠着天然的资源资金优势来把所有业务做了,回头欺负分包队伍。
小建筑公司主要发展方向是分包国企业务。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国企不愿意做的,做不了的项目也不少,特别是乡村振兴产业,都离不开小建筑公司。
大建筑公司需要在高端上发力,小建筑公司在配套上发力。
对建筑行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感兴趣的朋友关注我,欢迎一起交流发展,为建筑行业提升机械化程度,自动化程度,装配化程度共同努力。
您好,非常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根据您问题的要求,我简述以下方面,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谢谢。
任何行业都有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中国建筑行业过了发展期,暴利的时代过去了,相对成熟,规范的时期到来。
如今房地产的鼎盛时期早已过去,建筑业再也不是人们择业时首选。然而现在那些仍从事这个行业的建筑人又该怎么办呢,尤其是对那些刚刚接触这个行业的年轻人来说,搞工程又累又脏工资还不高。坚持吧,对未来没有信心;转行吧,对其他行业又不太熟悉。所以好多的年轻人都处于迷茫中。所以丹哥就谈谈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看法。
首先我从两个名词开始说起:
第一 第四代住宅
第四代住宅是由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设计的,被称为“城市花园”,它结合了四合院、同街巷与郊外别墅的风格!相比较于第一代住房——茅草房,第二代住房——砖瓦房,第三代住房——电梯房、别墅而言,第四代住房可以让每家每户都有空中花园,有自己的阳台,还能种自己喜欢的花草与菜,也称为“庭院房"。说明对居住的环境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第二 3D打印建筑技术
最近,在广东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原位3D打印双层示范建筑”的主体结构,这意味着我国建筑3D打印技术在某些应用方面已经超越国外同行,未来有望深入改变我们的生活。建筑行业3D打印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会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影响不断加深。
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行业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断进步,同样也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衍生出更多相应的工作岗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仍是粗放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生产过程主要依靠现浇方式建造,这一生产方式不仅效率低下、工期较长,并且造成资源和能源的严重消耗,对于环境的污染也日益明显,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早已迫在眉睫。
一、传统建筑行业存在的弊端
目前,传统建筑的生产方式主要表现在传统的设计、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在生产、施工过程中,主要以现场作业为主,依靠建筑工人现浇的方式建造,施工粗放,而建筑施工人员大多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逐渐走向老年化),以卖体力为生,专业知识不足,劳动力素质较低,这就导致建造生产效率低、质量也不高;同时,传统建筑业在资源和能源上的消耗十分严重,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一些资源浪费,对于环境的污染更是日益突出,噪音污染、施工扬尘、建筑垃圾等问题层出不穷,扰民、污染等新闻屡上头条。
二、传统建筑业变革迫在眉睫
面对传统建筑业出现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建筑业的变革也迫在眉睫,国家也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标准,大力推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其中,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智慧建筑都成为了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在2017年年底,住建部印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通知》明确了今后五年建筑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指出要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国家的重视,对推动建筑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筑业变革两大方向:装配式建筑、智慧建筑
1、装配式建筑
在新技术以及政策的推动下,建筑行业面临着从粗放式增长向绿色环保、更为高效的方式升级。其中,装配式建筑近年来成为建筑业屡屡提及的话题,甚至被称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用通俗易懂的词来解释装配式建筑,即积木式建筑,通过事先做好的梁、板、柱、墙等构件,通过像搭积木的方式,在施工现场进行拼合,其结构构件为事先预制,在工厂就提前装配完毕。
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显而易见,不仅提升建筑设计的质量和品质、缩短工期、提高效率、而且易标准化、绿色节能,还节省了材料和人力成本等,这些优势正与传统建筑业的弊端恰恰相反。据业内人士介绍,相比传统建筑方式,装配式建筑所需要的劳动力能够减少至少30%以上,总工程的施工期也可以缩短30%,建筑垃圾可以减少80%以上。
2、智慧建筑
如果说装配式建筑指的是建筑的前期建造过程,那智慧建筑便是建筑的中后期维护阶段。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智慧建筑市场产值已超过千亿元,并且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未来市场可达数万亿元。
地球仍然转重,世间依旧善变,
而随着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智慧建筑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是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智慧城市对建筑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BIM、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智慧建筑将建筑、人和环境三者协调发展,在强调建筑和人的关系时,也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比于传统建筑,智慧建筑是一个具备生命的感知体,在设计、生产、施工过程中,以人的体验为驱动,将建筑中的节能体系、舒适体系、健康体系、环保体系等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建筑更为智能、安全、舒适、便利、节能、个性的目标,这样的智慧建筑,更懂建筑,也更懂人。
有人会说:科技的进步同样会使人力被机器代替。例如:碧桂园成立建筑机器人研发团队!是的,这个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机器代替的也只是劳动力部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还是得靠人类的智慧。换言之,科技的发展最先冲击的是金字塔最低端的人,各行各业都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也不能放弃对自身能力的提升。
打铁还需自身硬,当我们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无论这个行业如何变化,依旧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后语:大量读友还没有养成关注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关注后顺便点赞及转发,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未来可期!
建筑业、工程业,在2022年已经走下坡路了,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管控,使很多房地产开发公司资金链紧张,房价又在下滑,所以2022年房地产、建筑业已经保和时期。
说一下我,某中字头国企工作八年,今年以前一直在国外工作,本想今年转到国内发展,可回国之后发现,大环境确实变了,不是直线下滑,是垂直下降那种。目前回国安置也无处可去,只能靠之前在国内积攒的人脉联络安置点,可效果也不理想,感觉这一行的寒冬还要持续。。。。。
一个字:惨!
建筑业,房地产业最终归央企国企天下,大家都早点为自己谋条后路吧,别在幻想还能好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