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投靠曹操?
第一,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第二,刘备是汉室正统。第三,刘备重用诸葛亮。曹操做不到。
琅琊家族不同意!诸葛亮(出身琅琊家族)的哥哥已经投靠了曹操!诸葛亮再去投靠曹操,就违背了琅琊家族“风投”的计划!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因为水镜先生的推荐,水镜先生为什么推荐?因为诸葛亮的岳父,诸葛亮的岳父是谁?颍川势力的一员!诸葛亮为什么娶一个丑女?为了获得颍川势力的支持!至此,操纵三国时代的颍川势力露出了冰山一角!
当时曹操身边谋士众多,如荀彧,许攸等等。诸葛亮再去,就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而且曹操已经通过官渡之战确立了自己的强势地位,虽也渴望人才,但是还没有到十分紧急的时候。这时候,一个什么功绩都还没有做出的诸葛亮,能不能得到重用都未可知,思维缜密如诸葛亮,不会不知道其中的利害。而与之相比,刘备什么都还没有,急需良才,所以才有三顾茅庐,不是因为刘备就礼贤下士,曹操就无法做到,而是刘备更着急。
另外,就是曹操本身,众所周知,他多疑,荀彧一生为曹操势力做的贡献数不胜数,最后也只落得自杀结局(当然,这是后话,只是通过这个说明曹操的多疑)。刘备就没有这些特点,尽管后来白帝城托孤,大家说也是不信任或者担心诸葛亮会谋反,但是总体来看,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还是处理的比较得当。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的名不正言不顺,古代士人对正统看的很重,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极大的促进了他的鼎立之势,但是,毕竟有点我们说的不正规。刘备虽然是一贩卖席子的,但是搭上个身份就够了不是,至少人家是正宫,而且是经过献帝亲认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他在三国时期的合法性。
这是我能想到的原因。
?
谢邀!这个问题要从三个人的身世说起。刘备是刘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代表当时的正统,时称刘皇叔。诸葛亮的祖上也是汉代重臣,理所当然为兴汉为己任。曹操是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人,理应效忠汉室。然而他却挟天子以令诸侯!仅这一点就为诸葛亮所不齿!这也是诸葛亮辅佐刘备,而不辅佐曹操的最直接原因!况有刘备三顾草庐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
虽然曹操雄才伟略又求贤若渴,曾经还有过“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言论,这些都和孔明的性子相投,在一定程度上孔明选择曹操的机会很大。但是孔明并没有选择曹操,其实他也不可能会选择曹操的,其原因有四:
1.曹营人才无数,孔明很难出人头地
虽然孔明隐于山野,深居简出,看似闲云野鹤,其实他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他也想出人头地,光耀门楣,所以他得选一个适合自己本身条件的势力。看上去跟着曹操混肯定不会差,但是想要出人头地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孔明出山较晚,他出山之时曹操手下已经有了数十名谋士了,其中还包括鬼才郭嘉,毒士贾诩。所以说要是选择了曹操,收到重用的几率那是极低的。而反观刘备,还相对比较弱小,手下谋士有限,所以选择刘备能得到重用的几率高得多。
2.曹操的诚意比不上刘备
我们都知道孔明是刘备三顾茅庐而请出山的,刘备三次到访,可见其诚意。也可能很多人认为曹操这么求贤若渴怎么会没有诚意呢?所有的历史资料中并没记载过曹操亲自登门去招揽一个人,他麾下的人基本上都是主动投奔的,所以说刘备的诚意要比曹操的高。
3.孔明也志在匡扶汉室
在当时人们心中,汉室刘家才是正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还占据北方自拥为王,这就是叛贼。孔明在隆中对中提到过兴复汉室的愿望,所以孔明一定不会选择成为叛贼的曹操。
4.曹操曾下令屠杀徐州
孔明虽住在荆州,但他本非荆州人士,他的家族源自徐州徐州。曹操曾经在攻下徐州城后,做了一件天怒人怨的事,他屠尽了徐州城的百姓。而孔明作为一个徐州人,肯定是极为痛恨曹操的,他觉得曹操太过残暴嗜杀,和恶贼董卓没什么区别。经上述分析后,我们能看出虽然曹操雄才伟略又求贤若渴,但是孔明选择他的几率几乎为零。
诸葛亮和曹操有杀叔的不共戴天之仇。
诸葛亮从山东跑到湖北去种地,从一介宦官子弟变成隐居平民,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之死,这都跟曹操有一定的关联。
兴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4年,曹操攻打徐州,一路上为了发泄情绪,开始屠杀徐州百姓。
曹操是三国雄主,在现代社会很有人格魅力,获得了很多拥趸,不仅连普通人,甚至连大人物都要为其翻案。
可是曹操在徐州做的事情很拉胯,不仅在历史上很掉份,也多了一个敌手诸葛亮。
这话怎么说呢?这还得从曹操父亲曹嵩被杀,曹操攻打徐州,屠杀百姓的事情说起。
曹操父亲曹嵩是个大贪官,当年曹嵩靠着曹腾的势力,做到了大司农的官职。实际上就是相当于东汉的财政一把手。那些说曹操是寒门出身的可以闭嘴了。
曹嵩为官不咋地,贪污腐败,作为大司农,自己富得流油,天下百姓却瘦的皮包骨,只能易子而食。
后来东汉爆发了黄巾起义,当时的太尉崔烈被罢免。太尉是三公之一,就是袁绍家世四世三公中的其中一个,其地位和权力仅次于大将军,东汉的大将军基本上都是权臣。
太尉在东汉相当于东汉军事上的第一责任人,是实权官职,可以说是东汉帝国政治上的三把手。这样的高层官职通常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崔烈被免职了,这官职才空缺出来。当时汉灵帝卖官鬻爵,曹嵩为了获得太尉的官职,就贿赂当时的太监。
给汉灵帝捐了一亿万,所以才当上了太尉,位列三公。曹嵩的钱真的多,当然大多数都不是正规渠道上来的。
《三国志》: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
曹嵩担任太尉还未满一年,就被撤职了。具体原因就是黄巾起义军攻破了郡县城池。
曹嵩作为大汉军事上的第一责任人自然要承担责任。当然曹嵩被罢免后就回了老家。
估计是曹嵩在朝廷捞了不少银子,然后就撒丫子跑了。曹嵩的钱确实多,多到什么程度呢?
曹操可以凭借家财拉起一支军队。黄巾起义被东汉平定后,董卓就把持了朝廷。为了反对董卓,各路诸侯组成联军攻打董卓,当然发起人是曹操。
而曹操就是靠着散尽家财组织了四千人的部队,能够拉起四千人的部队,这财力雄厚可不是吹的。当然这还不是曹嵩家产的全部。
曹嵩有这么多钱,在乱世也怕人惦记。于是回到老家后,也不放心,就跑到琅琊郡去避难。
《三国志》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
而诸葛亮的家乡也是在琅琊郡,当时隶属于徐州。
曹嵩的到来打破了琅琊郡的安稳的宁静。曹操组织的联军在董卓迁都长安后,就各怀鬼胎,不成气候。
曹操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地盘,在袁绍的操作下,曹操才来到了东郡,当了东郡太守。
黄巾起义虽然被平定,但是其余部并没有被彻底消灭。当时青州黄巾军来攻打兖州,当时的兖州刺史鲍信就邀请曹操帮忙。
曹操平定了青州黄巾军,改编了其精锐,得到了三十万青州军,实力大增。鲍信在战斗中挂了,于是曹操占领了兖州。
由于曹操的实力强大起来了,兖州也被其控制,成了一方诸侯。曹嵩见儿子发展这么成功,也想着去投奔。曹嵩带着这么多钱财,总是躲在山里也不是一回事儿。
当时曹嵩想去兖州,从琅琊郡去泰山郡,泰山郡太守应劭见曹操实力强大,也想着巴结一下,派人前去接应。
当时的徐州牧陶谦也想着巴结曹操,于是派了部将张闿率领两百骑兵护送。
不知道是陶谦太相信部下,还是曹嵩身上携带的宝贝太多的原因。
张闿和其部下见曹嵩有钱,于是见财起意,在泰山郡华县、费县之间杀害了曹嵩,抢去财物,逃亡淮南。
曹嵩当时对他们没有防备。张闿打来的时候,曹操的弟弟曹德直接被杀死。
曹德被杀的动静有点大,曹嵩被惊动了。于是曹嵩在后墙打出一个洞,自己先出去了,然后让小妾出去,小妾长的胖肥,肚子被卡住了,一时难以穿过。
曹嵩没办法只好,就跑到了茅厕中。张闿部下直接杀入厕所,曹嵩大贪官就此死于茅厕。
曹嵩被杀的消息传到了曹操那里,这正好给了曹操攻打徐州的借口。当时曹操得到了兖州有了地盘,改编了黄巾有了军队。
实力一下子就增强不少,所以曹操当时有点狂,无缘无故就杀了兖州名士边让。
在群雄逐鹿的时代,曹操也想着扩大地盘,增强实力。而曹嵩的被杀恰恰给了曹操攻打徐州的正当借口。
曹操可以为父报仇为名义出兵攻打陶谦,一来是为了报仇,二来是为了趁机占领地盘。
曹操真的来攻打徐州了,陶谦果然不是对手。彭城被攻破,陶谦只能跑到郯城。在这里陶谦立住了脚跟,曹操一时之间也无法攻克。
当时的形势也发生了逆转,曹操本来一路上占据上风。可是其他诸侯也不愿意看着曹操做大。
当时,曹操和袁绍刘表是盟友,而袁术公孙瓒是盟友。青州刺史田楷是公孙瓒的人,而公孙瓒和袁绍是死敌。
于是为了牵制曹操,青州刺史田楷派刘备去帮助陶谦。当时刘备率领几千兵马杀来,给了陶谦和徐州希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徐州的士气。
更为重要的是,曹操的大后方兖州出了问题。由于曹操杀了边让,这让当地士族坐卧不安。
恰好吕布从关中杀出,被袁绍不容,走投无路来到了兖州。于是陈宫在兖州迎接吕布,
兖州七十余城府投降了吕布,只有三座城池还是曹操的。曹操现在面临的是两线作战的情况,而且是没有后方的情况。
情况十分危机,曹操一来没了父亲,二来攻不下徐州,三来失去了兖州。
所以失望失败的情绪开始蔓延,曹操有点魔怔了,开始屠城了,屠杀百姓发泄情绪了。
结果徐州百姓遭殃了。据历史记载,曹操在徐州大肆屠杀平民百姓,杀了男女共计数十万人,甚至连鸡犬也不剩下,而徐州的泗水因为尸体堆积的太多,都流不动了。五座县城连人的踪迹都看不到,成了鬼城。
《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曹操只能杀百姓发泄情绪,然后退兵了。在这件事上,曹操的确是残暴不仁,而刘备作为反对曹操的人,奠定了其仁义道德基础。
刘备也就此登场了,陶谦不久就挂了,刘备不废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徐州,成了徐州牧,纵然一跃就加入了诸侯的行列。
这一年是公元194年,而这一年诸葛亮才十三岁左右,当时诸葛亮已经是个孤儿,其父其母都已经去世了。
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当时跟着自己的叔叔诸葛玄。诸葛玄很照顾诸葛亮兄弟,实际上就充当了诸葛亮父亲的角色。
在曹操屠杀徐州的第二年,诸葛亮就跟着叔叔诸葛玄避免,诸葛玄来到淮南投奔袁术,而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则跑到了江东避祸。
曹操屠杀徐州,导致泗水断流,这件事诸葛亮有可能亲眼目睹过,因为诸葛亮当时就在徐州,要么就是听人说过这件事。
按照当时的情况,曹操有可能卷土重来,到时候再来一次屠城,那么诸葛亮一家就死翘翘了。所以诸葛亮一家为了躲避战乱就跑了。
诸葛亮兄弟三人就此天各一方,是生是死全无定数。而诸葛亮一路上看到的荒无人烟,是皑皑白骨。
而诸葛玄在淮南也没有安稳下来,其本来是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但是朝廷重新任命朱皓为皖城太守。
怎么回事儿呢?原来汉献帝从关中跑出来,很多诸侯都没有奉诏去迎接天子。
只有曹操去迎接天子了。由于东汉国都洛阳早就被董卓破坏了。曹操将汉献帝安置在自己的地盘许昌。
曹操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当时的东汉朝廷已经被曹操把控了,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就是曹操下达的。
因为曹操和袁术不对付,曹操就反对袁术任命的地方官,诸葛玄不走运就被针对了。
这个任命实际上就逼死了诸葛玄,朱皓是朝廷任命的。可是豫章被诸葛玄把持,朱皓为了顺利赴任,就联合刘繇共击诸葛玄。
面对两人联军,诸葛玄不敌只能退守西城。没想到西城居民叛乱了,杀死了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
诸葛玄一死,诸葛亮兄弟只能去荆州,他们在荆州是外来户,无依无靠,只能躬耕陇亩,归隐田园。
可以说诸葛玄的死和曹操有间接的关系。而诸葛亮和诸葛玄的关系来看,可以说曹操是诸葛亮的杀叔仇人。
屠城这就是曹操小时候留给诸葛亮的影响,这并不是什么好印象。
有杀叔这样的仇恨,诸葛亮和曹操定然不共戴天的。诸葛亮怎么还会去投奔曹操,为曹操效力呢?
首先,历代史书与演义中都没有曹操三请诸葛亮的记载,你这个说法可能是从哪本穿越小说看的吧!
当然,在正史中,求贤若渴如曹操,也是曾争取过诸葛亮归魏的。
当时,郭嘉已死,曹操的顶级人才库已开始青黄不接:老谋臣如荀氏叔侄、因献帝之事与曹操关系已现裂痕;程昱又性情刚烈,始终融入不了团队;贾诩则明哲保身,常常闪烁其词。而且他们都已年老体衰,魄力减退,智囊功能都打了折扣。后起之秀如司马懿、陈群、辛毗等人,或品行不正,或能力不足,都无法与诸葛亮媲美。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更是连发了三道求贤令,其人才危机意识与忧患态度,已经昭然若揭。
所以,面对诸葛亮在促成孙刘联军之事中的出色表现,曹操哪里能不动心,他曾修书一封给诸葛亮,“奉上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所谓鸡舌香,就是古代的口香糖,《汉官仪》规定,近前面圣,需“口含鸡舌香伏奏事”,曹操送礼鸡舌香,也就是暗示希望与诸葛亮一起口含鸡舌香,同朝为官。
当然,诸葛亮肯定是不会领情的。曹操哪里知道,其实诸葛亮从少年时就一直憎恶于他,已憎恶了十几年,早就臭不可闻,就算再送多少香来,诸葛亮闻起来也是臭的。
这从何说起呢!!??
这件事,得从曹操早年主政兖州的时候说起了。
那还是在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兖州牧曹操聚集兵马,准备再次讨伐徐州牧陶谦,为父报仇。
这一次,曹操让荀彧、程昱、陈宫、夏侯惇留守兖州,而自率大军绕到泰山郡,攻击徐州刺史部的琅琊国和东海郡。
陶谦本以为曹军还会向上次那样直接攻向彭城,所以将重兵都布置在了西线,哪里想到曹操竟完全不按牌理出牌,绕从东北方向杀来,陶谦完全没有防备,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琅琊五座城池接连被曹军攻占,而等到陶谦好不容易反应过来,曹军又向南杀入了东海郡,直逼陶谦大本营郯县。
此次,曹操吸取上次粮尽而返的经验,开始放纵青州兵抢掠,以图加快攻势。青州兵恢复杀掠,回归老本行,自是快活无比;而曹操不再束手束脚打仗,心里也有了一丝邪恶的快意,仿佛有一个陌生的声音在狂叫:管他原则名声,管他洪水滔天,父仇我志在必报,徐州我志在必得。至于那些枉死的人,你们要怪就怪陶谦吧!
结果,琅邪国这五城都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三国志》上描述的是:“所过多所残戮”。数日之内,五城军民,无贵无贱,多为枯骨,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从此,古今史家都对曹操耿耿于怀,都说他非一成熟之政治家,征徐州不是“吊民伐罪”,而只为泄愤于陶谦,就殃及无辜,残害百姓,过分了。
值得注意的是,琅琊国这五城之中,有一城名为阳都县(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该县有位13岁的少年目睹了家乡这痛心的一幕,而且为了躲避战火和曹操的屠杀,他被迫和年幼的弟妹一起,在叔父的接应下,连夜逃离家乡,远到南阳一带安家。这次屠刀之下的逃亡,以及那些流离故土的哀恸,使曹操的屠夫形象,在他心底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并深深的影响了他一生,让他一生都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命不息,北伐不止。
这位少年就是诸葛亮。
同为伟大的军事家与政治家,诸葛亮对曹操的才能还是非常佩服的,所以在《出师表》中对其不吝赞美之词,给予高度评价:“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将他与传说中的兵家圣祖孙子、吴起并列。又说:“先帝每称操为能。”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能力是心服口服。
但是,心理学告诉我们, 一个人青少年的经历,造就了一个人对待世界的基础。徐州之战,曹操被父仇蒙蔽了理智,情绪失控,放纵滥杀,给年少的诸葛亮造成了深深的阴影,并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他今后的政治取向,从此认定“汉贼不两立”,而逐渐成为了曹操一个可怕的对手。
后来,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又碰上曹操跑这儿来打张绣,眼看成功了却被一个女人(曹操霸占张绣婶娘)坏了事,这些个八卦在南阳坊间流传,让16岁的诸葛亮对曹操印象更坏。
唉,曹操一生中干的两大蠢事,都正好在诸葛亮居住地,或许这就是天意吧!
曹操为君,最为任人唯贤,若是诸葛亮未被这些事影响,在赤壁之战前随荆襄士人们一同投靠曹操,助其平定孙吴;必能随曹操成就一段最强将相与最强君王的黄金组合,让刘邦张良、李世民李靖和朱元璋徐达在他们面前黯然失色。
只可惜,他们相遇的时机不对,诸葛亮被曹操逼得流离故土时,曹操还不到四十岁,在政治上尚欠火候,少不了激进蛮干,基本还没脱离二货愤青的路子;他主持朝政后宽容大度的领袖风范,是由其统一天下过程中不断遇挫磨练而来,是审时度势的政治智慧,是塑造形象的公关手段。换句话说,都是忍出来的,都是逼出来的。而诸葛亮遇到刘备之时,刘备已经四十七岁,投效过天下各大阵营,早忍够了,早逼足了,在政治上已经完全成熟,正好吸引了初出茅庐的诸葛亮。
曹操帐下能人无数,很难出头,再加上刘备在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时也已显露枭雄之姿,况能受重用,能发挥自己才能,所以诸葛出山,创造一个三国传奇!
诸葛亮之所以名传天下 就是因为他选对人了 因为曹操人才济济 到那里不一定会被重用 诸葛亮是有理想的人 刘备势单力孤 急需要自己这样的谋士 自己投靠 肯定会受重用 去哪里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选择曹操 诸葛亮也不过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寫在别人的传记里
三国时期,讲究出生,讲究门第豪族。而当时琅邪诸葛家族在下一盘大棋,诸葛家三大才俊,诸葛谨,诸葛亮,诸葛诞分别侍奉三国,为家族上了三保险。
曹操,东汉末年的一大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重视人才,在他账下,先后有“鬼才”郭嘉、“王佐之才”荀彧、“毒士”贾诩、“冢虎”司马懿等等。
诸葛诞投身曹魏政权,诸葛瑾投身东吴政权,诸葛亮投身蜀汉政权,三保险,三国谁赢都少不了诸葛家,算盘打得好,机关算尽太聪明,其结果却让世人大跌眼镜。
曹操听说“卧龙”诸葛亮的大名,曾经三请诸葛亮,诸葛亮不为所动,世人皆言“鬼才不死,卧龙不出”,曹操是否三请诸葛亮,或者世人所言是否被后人杜撰。从后人的话里,可见曹魏政权谋臣人才济济,如果诸葛亮出山去仕曹魏,必定不会像在蜀汉时那么被倚重,就算诸葛亮在曹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虎冢”司马懿狼视鹰顾之辈,绝非善茬之人,“卧龙”、“虎冢”竞争会异常的激烈。
曹操若三请诸葛亮,诸葛亮必定从形势分析,曹魏能臣武将很多,去曹魏若默默无闻,且不可惜了自己一身的本事。况且,诸葛亮倡导的是儒家思想,他一生以匡扶汉室,在诸葛亮家喻户晓的出师表里,他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明知伐魏不可为却偏为之。而曹操枭雄也,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当傀儡,一直想颠覆大汉,这和诸葛亮的抱负相左,所以诸葛亮很难去侍奉曹操。
后来,诸葛亮选择最弱的刘备来辅佐,一去就被委以重任,博望坡一把火,让诸葛亮的名声突然火了起来。之后在刘备账下当第一军师,再后来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的权利达到鼎峰。在蜀汉,诸葛亮身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五伐中原,使他成为一代明相,流芳百世,成都武侯祠,一直享受后人的香火。
诸葛亮本人不识天时,不知天命在魏,再加上他才智过人,自信凭一己之力能扭转战局,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他,待他也十分不错,这两个原因最主要
(如有对历史有兴趣人士请关注我,本人已发表关于诸葛亮评价,望各位支持)
谢邀,先不说曹操有没有三请诸葛亮,单纯从选老板这一事件来看,诸葛亮也不会去曹操那里的。这和老板的优缺点有一定关系,但是却不是主要原因,曹操也好、刘表也罢,甚至孙权、刘备,哪个老板能一点毛病都没有呢?
这其实是涉及到一个哲学的问题: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哪个更重要,说直白一些,鸡头和凤尾你愿意选择哪一个?
为什么不选曹操:
诸葛亮当时27岁,不是孝廉,没有人脉,史书对他多有吹捧,但是仔细分析,当时为他做广告的徐庶等人,身份地位名声都与豪门大户没法相比,所以其实诸葛亮当时有名声,但是并不一定有想象的那么大。因此按照曹操当时的用人制度,虽然已经比秦汉时期开明,但是也不至于亲自屈伸去请一个徒有虚名的年轻人,况且曹操已经度过了早期艰难的创业期,已经有了强大的势力和固定的班底,诸葛亮来了,顶多是锦上添花而已。
用人是双向选择,曹操并不亟需诸葛亮,同时诸葛亮也不会热脸贴冷屁股,去求曹操给自己职位。这里先拿庞统做个例子,庞统投靠刘备的时机就有问题,当时刘备手里有荆州,有诸葛亮,刘备也度过了艰苦的早期创业。因此就算庞统真有济世之才,也失去了表现的最佳时机,所以刚开始庞统并不得重用,后期又因为卖力表现自己而丢了性命。
所以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智慧。他选老板的标准不过有三点:第一,要有远大的志向,这样才能实现我的济世之才;第二,极其需要我,这样才能让我迅速进入角色,发挥自己的才能;最后一点,but不是最重要的一点,有一定的实力,不至于过早夭折。为什么说最后一点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诸葛亮有信心,只要稍微有些实力,自己就有信心带领这股势力发展壮大。
为什么是刘备: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了,诸葛亮选老板的标准。是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他出山的时机较晚,这个时候大诸侯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和班底,孙权、刘表都有本地豪族做依仗,曹操手下更是人才济济。此时一位27岁无根无基的青年,到哪一家实力都会受到排挤,如果再得不到主公的特别赏识,那么早晚被挤兑跑。
而此时的刘备,恰巧寄居在荆州,胸怀大志却居无定所,有点人手却没有地盘,又缺少诸葛亮这一款的战略家为自己掌舵。于是两人真如干柴烈火,一点就着。
可以想像,除了刘备不会再有人为了诸葛亮“三顾茅庐”,说刘备求贤若渴,不如说作为创业初期的老板,他确实是急需诸葛亮。后期庞统就没有这样的待遇,刘备入益州之后对法正等人也没有礼遇到如此程度。一句话说,谁还没有个年轻的时候,但是年轻时候做的事,等到成熟之后一定不会再做。
现实意义: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都清楚了,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其实这也体现了诸葛亮超群的智慧,这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也有启发。
如果你自认为自己有一定和才华,而且雄心勃勃,那么你如何去选择一个老板呢?是世界五百强、超级跨国公司还是一个有前景有生机的创业团队呢?
我想我不用多说了,大家心里会有自己的答案,那就是看你的雄心是一个高级打工仔还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合伙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