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对于韩信之死的态度是“且喜且怜之”?他后悔过吗?
"且喜且怜之"说明刘邦第一是心头大快,终于除了心头之患。第二免不了还念一点旧情,动了一点侧隐之心。他并不后悔。对待他二人的关系和结局,一般人都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样结论来评价,责任全在刘邦一边。其实,刘邦固然有对功臣薄幸的一面,而韩信确实也不断犯忌,惹下了取死之道。千不该,万不该私通陈豨谋反,证据确凿,无法抵赖。韩信大概在政治上是个文盲,不知道如何与君主相处。也不知如何明哲保身去避嫌,反而整天夸耀自己的功绩,并口出怨言。即使对自己过去的老部下,还是颐指气使,俨然还是当年的大将军。即使对刘邦不恭维,也不能言语相讥,毕竟人家是皇帝啊!所以韩信犯了皇家大忌,能善终吗?
前言
公元前196年,淮阴侯韩信趁汉高祖刘邦在赵地平叛,不在京城之机,密谋反叛。结果被手下门客的弟弟告发。随后,吕后和萧何商量,诱骗韩信入宫,最后在长乐宫的钟室中将韩信杀害。
刘邦平叛之后,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又是高兴又是怜悯。刘邦的这种态度似乎很奇怪。为什么会是既高兴,又怜悯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刘邦高兴的原因:最大的威胁被除掉了
刘邦高兴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心腹大患、威胁刘氏江山的最大障碍终于被除掉了。
刘邦所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个个都是很有本事的人(没有本事也不会被封王了)。但是同时刘邦对这些诸侯王也是区别对待的,其中被他视为对手的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因为这三个人能力太大了,兵力太强、战功太大、威胁也太大了。而韩信又是这三人中的代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韩信被封为楚王不到一年,有人密报刘邦说韩信谋反,刘邦手下的将军纷纷提议出兵讨伐韩信,但是陈平却问了刘邦两个问题,
一:你觉得你的军队比韩信的军队强吗?
二:你觉得你手下的将军比韩信强吗?
刘邦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从陈平和刘邦的对话中可以看得出来,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韩信就把一个地方部队训练的比中央军还强。由此可见韩信有多厉害。那么这样的人刘邦敢留着他吗?而且此时的刘邦已经时日无多了,而韩信正值壮年。假如刘邦真的撒手人寰,那么就凭他那个软弱的儿子刘盈,他能镇得住韩信吗?肯定不能。所以,当刘邦听到韩信被杀的消息后,是非常高兴的。
刘邦
刘邦怜悯的原因:
对于韩信的死,刘邦之所以怜悯,大概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怜悯韩信之才
韩信的才能,尤其是军事才能是人们所公认的。从兵出汉中开始,韩信所率领的汉军可以说的上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无论是还定三秦、还是北灭五国、乃至于最终的垓下灭项,无一不体现着韩信的军事才能。所以,刘邦对于韩信的才能是有怜悯之心的。
第二:怜悯韩信所立之功
刘邦之所以能消灭各个诸侯,直到最后登基称帝,建立西汉王朝。韩信的功劳是无可否定的。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韩信,刘邦顶多能够当一个诸侯王,至于皇帝,可能性是真的不大。所以,对于韩信为西汉王朝所立的功劳,刘邦也是怜悯的。
韩信
刘邦后悔过吗?
对于韩信的死,刘邦后悔过吗?绝对没有,甚至是一丝一毫都没有。为什么我说得这么肯定呢?有一个细节可以表现出刘邦从来就没有后悔过。那就是在韩信死了之后,刘邦曾经多次询问韩信是不是真的死了?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得出来,韩信的死是时刻牵动着刘邦的心的。韩信一天不死,刘邦一天也不会安心的。所以,对于韩信的死,刘邦从来就没有后悔过。
综上所述:刘邦之所以“且喜且怜之”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有这么几点:
第一:刘邦高兴的原因:最大的威胁被除掉了。
第二:刘邦怜悯的原因:
(1)怜悯韩信之才。
(3)怜悯韩信所立之功。
第三:刘邦从来没有后悔过杀韩信。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为什么刘邦对于韩信之死的态度是“且喜且怜之”?他后悔过吗?
(韩信剧照)
韩信是吕后与萧何联手害死的,当时刘邦正在征剿陈豨的前线。
刘邦闻说韩信死了,“且喜且怜之”,表露了刘邦的矛盾心态!
为什么这样说呢?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杀了可惜,留着害怕。
刘邦消灭项羽,登基称帝后,就对诸侯王如芒在背。
特别是韩信,被称之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被赞誉为“兵仙”、“战神”。
对于这样一位开国元勋,刘邦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刘邦对韩信有过多次动作。
刘邦曾经采纳陈平的建议,借巡视天下的名义,将韩信抓捕审讯,然后也只是将韩信由楚王贬为淮阴侯。
对于韩信,刘邦一直处于杀与不杀的矛盾之中。
留着韩信,可以帮助刘邦训练军队,抵御外侮。
特别是在刘邦的当下,内部并未安宁;边境线上,匈奴猖獗。
留着韩信,可以维稳,也可以御敌。
由此,刘邦认为杀了韩信,有些可惜。
留着韩信,又因为韩信的杰出才能,除此之外,韩信还有很多部属。
韩信一旦谋反,刘邦防不胜防,由此感到害怕。
当刘邦听说吕后与萧何联手害死了韩信,自然就有了“且喜且怜之”的矛盾心情。
二,杀了韩信,可怕;不杀韩信,更可怕!
杀不杀韩信,对于刘邦来说,是二难选择。
杀了韩信,让刘邦害怕。
刘邦登基不久,政权不牢固,各类反叛不断。
在杀韩信之前,就有燕王臧荼、韩信王等起兵反叛。
杀了韩信,刘邦担心激起功臣派的不满,联手反叛他的朝廷,这会让刘邦难以应付。
除此之外,还要担当诛杀功臣的罪名。
不杀韩信,刘邦更加感到可怕。
刘邦担心韩信起兵造反。
一旦韩信起兵造反,全天下躁动,刘邦更加无法应对。
所以,刘邦对杀不杀韩信,就一直处于摇摆之中。
当刘邦听说吕后联手萧何害死了韩信,自然是“且喜且怜之”的矛盾心理。
三,清除了隐患,值得庆贺;没有了韩信,有些忧伤。
吕后联手萧何处死了韩信,清除了隐患,刘邦自己又不担当杀功臣的罪责,自然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让刘邦十分喜欢。
然而韩信死了,让刘邦 多少有些忧伤!
刘邦能登基做皇帝,韩信功不可没,是大功臣。
现在这样一位为自己打江山立下大功的功臣被处死了,多少有些忧伤!
尽管有些忧伤,毕竟为刘邦的江山长治久安清除了隐患,刘邦也不会有什么后悔!
尽管刘邦对于吕后与萧何联手处死了韩信,并不后悔,但是也有些不安。
刘邦的不安就是担心今后的日子里,吕后胁迫萧何,联手对付他刘邦。
所以韩信死后,刘邦时不时找些茬子,让萧何受些委屈,让萧何更加谨慎,不敢有半点马虎!
韩信死了,去了刘邦的一块心病,按道理刘邦应该十分高兴才对,但是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里,刘邦得知韩信的死讯后,他的反应很耐人寻味,他先是高兴而后又有点怜惜韩信。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稳固自己的统治,为此对于那些曾经和自己一起围剿项羽的盟友们,必须痛下杀手才行。这里面最有实力的人就是韩信、彭越和英布,刘邦最先对付的也是韩信,先是把他从齐王迁为楚王,把齐国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刘肥。而后又找了个借口,让陈平派人诬告韩信谋反,把韩信贬为淮阴侯,并且留在了京城,就在自己的身边,严加管束起来,这个时候的韩信,已经成为了刘邦的阶下囚,无兵无权之人,就好像拔掉了獠牙的猛虎,基本上失去了威胁。
至此刘邦终于放下心来,因为韩信对自己已经不构成任何直接威胁了,但韩信非凡的军事才能始终是潜在的威胁,因为他可能为他人所用,关于这一点刘邦不得不防。因此在离开京城去讨伐陈豨叛乱的时候,留下萧何和吕雉在京城来主持大局。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史记·淮阴侯列传》
结果这个时候,韩信串通陈豨谋反的实证被吕雉挖了出来,这下子韩信百口莫辩了,当然吕雉就没有给韩信替自己辩驳的机会。通过韩信舍人的供词,坐实了韩信谋反的实据,但是韩信平时一直称自己有病在身,不听从吕雉的召唤,为此吕雉找到了丞相萧何,让他出面请韩信入宫。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对于萧何并不是信任,而是在他看来,萧何和自己处境类似,都遭到刘邦的猜疑,这个时候的萧何,似乎没理由和吕雉串通,一起对付他。但是韩信对于萧何而言,不过是一枚棋子,舍弃了并不会满盘皆输,但如果不舍弃却随时有性命之忧。萧何代表了整个功臣集团的态度,如果他不对付韩信,就表示功臣集团和异姓诸侯是一丘之貉,恐怕刘邦的屠刀就会落在他的头上。
对于韩信的死,你说刘邦完全不知情,我是不相信的。在离开京城去讨伐陈豨的时候,对于京城的安排,就是给了吕雉和萧何临机处置之权,至于用不用那就是吕雉和萧何的事了。对于韩信,刘邦相杀又怕背负骂名,这下可以安心了,理由吕雉替自己找到了,韩信串通陈豨谋反,人证物证具在,因此刘邦高兴是发自内心的,吕雉做了他想做而没做之事。
至于怜悯,刘邦也是人,也是有感情的,韩信死了以后,刘邦终于可以用朋友的角度来看待韩信了,可惜,天妒英才!
因此刘邦的高兴和怜悯,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只是因为角色和角度不同而已,刘邦和韩信之间既是君臣,也是朋友,因此才有了刘邦复杂的情绪和矛盾的表现。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对于韩信之死,刘邦既后悔又无奈。
韩信去世之后,刘邦又去打了英布,之后顺路回了一趟家乡沛县,时间是公元前196年年底。昔日的泗水亭长,如今成了大汉皇帝,乡亲倍感荣光,所以热情接待,好不热闹。刘邦生性豁达,忍着箭伤同众乡亲畅饮月余。期间有一日,他感伤怀忧,随口高歌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歌叫《大风歌》,历史上非常有名,气势磅礴间带着伤感,是刘邦复杂心情的直接真照。几个月后,刘邦就去世了,可见这首歌也算是他的临终绝唱了。
为什么要提这首歌呢?因为第三句里影射出了对韩信之死的无奈。“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是说,面对着辽阔的疆域,我刘邦去那里找守护它的猛将呢?韩信死了,彭越死了,英布差不多也死了,那还有什么猛将,看来只能给匈奴送“公主”了。刘邦的忧愁源自于此。
可是这些人活着,又都靠不住,没有一个是跟刘邦一条心的,刘邦也不会相信他们。比如“偷懒”的彭越、起兵的英布,就连韩信最后还偷偷酝酿着造他的反。所以,这就是刘邦的矛盾之处,想用韩信,但对方不愿意被用,或者他不知道该怎么用,杀了又有些可惜,于是在得知他死之后,只能是“且喜且怜之”的表情了。
那么韩信死了,刘邦后悔过吗?答案是肯定的,但这样的后悔只在某个转瞬之间,没有现实意义,比如在临唱《大风歌》的时候,他的内心里肯定闪现过韩信的片断。
韩信是刘邦的“苦海明灯”。刘邦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就是遇到了韩信。
前207年,项羽到关中主持分封,将刘邦封为汉王,并将他的10余万兵马裁减掉一大半。所裁者全是精锐,留下的非老即弱。之后,刘邦怀着失落与愤懑的心情带着这支“弱军”到南郑建都。
刘邦本来第一个入关,按“约王之约”就是关中王,坐拥原秦国故地,这下却被驱赶到了一个闭塞的角落,咋能高兴起来!这还不算,遭受项羽的第一轮打击之后,在向南郑开进的路上,关东出身的将士们陆续开溜。因此,到达南郑之后,刘邦手下的那支“弱军”就成了“稀军”,寥寥可数。
面对此情此景,刘邦迷茫了,找不到人生的出口,所以当听说萧何也跑了的时候(实际上是去追韩信),彻底崩溃,感觉天塌了一般。萧何回来后,向刘邦力荐韩信,并用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主公想老死南郑,那就不要用韩信,如果主公不重用韩信,韩信还会跑。
刘邦做梦都想返回关中,但他不知道怎么返,能不能回去,因为项羽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困在西南一隅。但是韩信给了他肯定的答案:不仅能回,而且还能打败项羽,夺取天下。
结果证明韩信没有说大话,先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败“三秦王”,成功杀回关中,之后一路向东开进西楚国都彭城。再后来,经历三年多的反复对峙、纠缠、拼杀,终于打败项羽。
如果没有韩信的出现,很难说刘邦能从南郑走出来,即便走出来,也不一定能打败项羽,所以史学家给韩信的定位是“四百年大汉江山的开创者”。但是,就刘邦而言,韩信更像是一座灯塔,引着漫无着落的他爬上岸。
可是,刘邦称帝之后,韩信对于他来说就像一颗烫手山芋,因为韩信太厉害了,如果任其在楚国扎根下去,必然会形成一个尾大不掉局面,到时候想颠覆大汉江山,不过分分钟的事情。所以,韩信的楚王只做了不到一年,刘邦就设计把他擒获,然后贬为淮阴侯。
韩信的人生抱负是裂土分茅的诸侯王,不是享用食邑的万户侯,所以他对刘邦的这个操作非常不满。但是,刘邦不可能给他任何做诸侯王的机会,就算他用自己的血写“效忠书”都不行,因为刘邦只相信拔掉老虎的牙齿、斩断雄鹰的翅膀才最安全。此刻的韩信自然也领悟到刘邦的用心,但他除了用闹情绪来抗议,再没有别办法。
然而,对于刘邦来说,韩信并不是没有了利用价值,相反处处用的着韩信,比如击韩王信、征匈奴、平陈豨、甚至灭英布等等。如果韩信能出手相助,刘邦就轻松了许多,可能也挨不了英布那一箭,还能多活几年。
但是,韩信自从被像猴子一样从楚国边境擒到洛阳,就对刘邦彻底心寒了。在韩信看来,楚汉相争关键时刻,他都没有背叛刘邦,所以刘邦不能这样对待他,他的忠诚不能一文不值。可见,韩信的逻辑与刘邦的逻辑根本融不到一块儿。
这样一来,韩信对于刘邦来说就很“鸡肋”了。所以韩信的死,对于刘邦不能说一点儿都不后悔,只是这样的“后悔”很复杂,其中虽夹杂着一丝感性,但这些东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成熟的政治家来说,是不应该有的。因此,刘邦没错,韩信也没有错,错的或许只是两个人的相遇。
谢邀!首先“且喜且怜之”这应该是刘邦真实的想法,喜的是韩信这个功高盖主的家伙终于被除掉了,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安心地当他的皇帝了,至于怜悯之情应该是次要的,毕竟韩信跟随他争夺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这点情感的流露,那就不是刘邦了。第二个问答刘邦是否后悔杀韩信,我可以肯定地说刘邦高兴还来不及了,怎会为一个弃子感到后悔呢?
韩信在临死前曾说过,“狡兔死,走狗烹”,虽然不无道理,不过我认为韩信的死刘邦有杀功臣之嫌,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韩信自己作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韩信最大的贵人就是萧何,在萧何的极力引荐下,刘邦开始重视韩信起来,不过远未达到信任的地步,直到韩信向刘邦提出“汉中对策”,定下夺取天下方略后,刘邦才认识到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之后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也不负所望,出陈仓、定三秦,消灭各路诸侯,在楚汉战争中打败龙且的二十万楚军,项羽恐慌不已,实力大减,之后的项羽一路衰败,再也翻不起身了。
这都是韩信的功劳,不过韩信不知功高盖主,不知避嫌,反而以功邀赏,在韩信平定齐国之后,韩信以齐国狡诈为由,主动向刘邦请求封为齐王,当时的刘邦正被项羽军队困在荥阳,危在旦夕,得知韩信挟功邀赏,非常震怒,气得恨不得杀掉他,关键时刻张良、陈平劝说刘邦忍一时之气,不如答应韩信请求,避免生乱,刘邦才平静下来,封韩信为齐王。此事对刘邦触动很大,开始防范起韩信来。这件事情只能说明韩信的情商低,在主子困难的时刻要挟封赏,这就是作死的前奏。
在韩信成功封为齐王后,便自以为自己功劳大,刘邦不会轻易动他的,齐人蒯通游说他已有功高盖主之嫌,日后刘邦恐难容他,不过韩信犹豫而不忍背叛刘邦,此时如果韩信背叛刘邦自立,刘邦还真不好过,凭借韩信的军事才能,可以和刘邦一决高下,争霸天下,可惜韩信太自持自己的功劳了,后来成了刘邦的刀俎。
在刘邦楚汉战争中逐渐掌握主动权后,刘邦开始了悄悄清算韩信来,汉五年垓下之战后,项羽兵败自刎,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趁势收夺了他的兵权,汉六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虽未惩罚韩信,但直接将韩信贬为淮阴侯。
贬为淮阴侯的韩信长期闷闷不乐,怀恨刘邦,谋反之心已有端倪,汉十年,陈豨反叛,韩信暗中联络陈豨,并计划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让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然而计划遭到泄密,被吕后和萧何设计抓获,并将他杀掉,夷其三族,结局充满了悲情。
韩信从刘邦任性到猜忌,被贬后不思悔改意图谋反,终被铲除,刘邦杀功臣之嫌肯定避免不了,但是韩信的低情商,不知进退,自持功高,让刘邦终下决心干掉韩信。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韩信和项羽年龄相仿,比刘邦小很多,关键韩信是天才军事家,战神级人物,功高震主,韩信活着,对刘邦汉室江山存在一定威胁。韩信做楚王,有人控告韩信谋反,刘邦本想派兵打韩信,一些将领也嚷嚷,说抓住韩信这小子活埋。刘邦问陈平,陈平说您的军队有没有韩信军队强,战将有没有韩信本领高。刘邦说打不过韩信。陈平给刘邦出计谋,兵不血刃,智擒韩信。
刘邦对韩信之死似乎不应该后悔。封建社会是家天下,韩信比刘邦会带兵作战,又比刘邦年轻,能靠过刘邦。假如刘邦死在韩信前面是不放心的。彭越是汉初三大名将,打渔的水霸出身,年龄不小了,刘邦开始仅免除彭越梁王职位,进行流放。吕后还说彭越是壮士给杀掉做成肉羹,警示诸侯呢。
韩信这个人非常有性格。忍受胯下之辱,能屈能伸。在项羽军中不受重视,脱离项羽。在刘邦军中还犯了死罪,达不到自己目标也曾想逃离汉军。韩信对刘邦要职务,要地盘,是不易满足的人。韩信说刘邦能带兵十万,自己多多益善。韩信当齐王,条件好时不想背叛刘邦造反。当淮阴侯时却想造反。刘邦战胜完项羽,不需要韩信了,“敌国灭,谋臣亡”。和平年代,韩信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了,而且有人上告韩信谋反,刘邦对韩信放心不下,韩信被处死,刘邦才能安心。
吕后和萧何联手处死韩信,刘邦当然高兴。
有一种观念认为韩信出身为韩国破落贵族家庭。也有一种观念认为韩信出身平民家庭,父母出身早,年轻时穷困潦倒,到亭长家里蹭饭,靠漂母赠饭度日。韩信始终有一种进取精神,为汉政权建立做出巨大贡献,做了不世出之功,是世上无双人才。战争年代,刘邦打仗离不开韩信,从一定程度上讲,没有韩信,可能不会有刘邦的汉朝江山。刘邦对韩信是有感情的,尤其战争年代是生死之交,感情更深。韩信是汉朝开国功勋,由于一些原因被处死。从这方面来考虑,刘邦会产生怜悯同情之心。
喜者,韩信十分强大,威胁自己皇位。韩信死,除掉心头之患;怜者,没有韩信南征北战,刘邦难成霸业,今日之福,有韩信之功劳。怜是人之常情!
因为刘邦也有杀韩信之心,就是还没来得及付出行动。他后悔过吗?没有,因为他知道,后悔也没有用 ,韩信的心不在他这儿 ,怎么回事呢?还是要从头说起,韩信江苏,淮阴人,也有说是淮安的,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东游西逛的,挎一口剑,爱耍酷 ,没饭吃了,就去要,有一个老太太,在江边漂洗棉衣 ,看见他饿了,就给他弄吃的,一连好几天都是这样韩信很感激漂母,说我将来一定报答你的,老太太一听就火了,还得将来,你现在多大岁数了,我多大岁数了,等将来得等到什么时候?将来你也老了,我也死了,你怎么报答我?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口饭吃,这么大的人了,都不能自食其力,让人看不起,我给你饭吃,是要你报答我吗?我是想让你有点出息,从此韩信开始用功学习,一次他有一回出去,正赶上一邦无赖在大街上乱窜其中一个道,那不是韩信吗?咱拿他逗逗闷子,他们把韩信给劫住了,说,别看你人高马大的,一点也不中用,挎着个宝剑也是装逼,你敢杀人吗?不敢就从我挎下钻过去,韩信真的很怂,乖乖的的从那人挎下钻了过去,一来二去韩信投奔了项羽,想展露自己的才能,项羽根本就没拿他当回事!本来吗!他也不是小鲜肉儿,模样普普通通,也不吸引人,只给他个中郎将,大概就是个门卫把,韩信总给项羽出谋划策,项羽也没搭理他,于是就改投刘邦了,刘邦也没拿他当回事,可能也没见过刘邦,后来犯了事,要杀头,韩信急了,大喊,汉王不想得天下了吗?要杀壮士,夏侯婴一看这个人不简单啊!把他救下来了,推荐给刘邦,刘邦也没看出韩信哪好,就让他管仓库去了,当时刘被项羽封为汉王,去汉中,半路跑了很多人,觉得跟着他没什么前途,有人向刘邦报告,说萧何丞相也跑了,刘邦气的说,谁爱跑谁跑,我也管不了,过了几天萧何丞相回来了,刘邦说,你不跑了吗?还回来干嘛呀?萧何说,我可没跑,我替主公追人去了,柳邦说,你追谁去了,萧何说,韩信,刘邦气乐了,你追他干嘛,他长的好看?脸上有花儿,萧何说,主人要得天下,非得此人不可,必须重用,刘邦说那好,我让他当大官,他要怎样?萧何说,主公要亲自请他,还要登台拜帅,刘邦说,都答应他,看他有什么本事?就这样韩信才有了展示才能的天地,从此韩信建立了不朽功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灭魏,灭赵,定齐,齐国田氏没了之后,齐人蒯彻给韩信出主意,向刘邦要封好,掌管齐地,当齐王,就说是假的,当时刘邦彭城大败,要韩信帮忙,韩信分不开身,这会又要王,韩信要干嘛?刘备当时就火了,萧何跟他说了厉害关系,刘邦马上明白了,说,做什么假齐王呀?要做就做真齐王,封他齐王就是了,做了齐王的韩信,不那么听话了,刘邦让他和自己合击项羽,他提出事成后平分天下,这才和项羽大战垓下,项羽大败乌江自刎,大汉朝建立,刘邦废了三齐王,最后封韩信为淮阴侯,韩信自是功高,不愿与樊哙为伍,蒯彻总鼓动他自立为王,韩信又觉得汉王对他不错,不忍自立,蒯彻离他而去,刘邦诈游云梦,抓了韩信,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刘邦又放了韩信,陈曦造反,刘邦让他和自己去平判,韩信说有病没去,陈曦造反之前曾和韩信密谋,愿做内应,此事被人告密给吕后,吕后和萧何商议诓韩信来朝,把他关进了未央宫,刘邦曾经答应过韩信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铁不死,吕后用布把天遮住,把韩信吊离地面,用绳子把他给勒死了,刘邦应该不后悔,韩信已有反心,总是摇摆不定,这样的人一旦被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自己活着还能控制他,自己死了,他的儿子真的管不住他,虽然他有军事才能,要是不能服务自己,就是惋惜也没有用,自己也想解决韩信的问题,还没来得及对他下手呢!吕后做的也是刘邦想做的事,惋惜还是有的,毕竟象韩信那样的人才没有了,所以大风歌里有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