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精神疾病吗?
我是从事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老师左叔,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对你提出的“焦虑是精神疾病吗”的问题,我可以明确的说,焦虑不是精神疾病。
为什么?且听我说。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焦虑,其次什么是焦虑症,再次焦虑症的治疗,以及公众精神疾病知晓度和识别度的提高。
第一,焦虑是什么?
焦虑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情绪和心理功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情绪机制,意思是当我们人类受到外界大型猛兽和自然灾害威胁时,我们的心里就会出现担心、害怕、恐惧等情绪反应,表现出来就是焦虑,例如提心吊胆、担忧、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身体上也会有反应,出汗、口干、嗓子发堵、胸闷气短、脸上发红发白、恶心呕吐、尿急、头晕、全身或两腿无力感等;这些就是焦虑,是我们每个人在遇到危险或威胁时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反应。当然,焦虑情绪的发生,还与我们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有关,当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或者受到压抑时,我们也会有焦虑情绪;所以焦虑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情绪机制和反应,焦虑不是精神疾病。
第二,焦虑症是精神疾病;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症就是病人内心体验到害怕或恐惧,例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惊恐或恐怖。他把焦虑症分为三种,一是客观性焦虑,一是神经症焦虑,一是道德性焦虑。
在精神病和临床心理学实践中,一般认为焦虑症主要有两种临床形式,一是广泛性焦虑,即慢性焦虑;一是急性焦虑发作,又称为惊恐障碍。那么,为什么焦虑情绪会转化为焦虑症呢?这与一个人的家庭教育、个人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社会支持有关;如果一个人对焦虑认识不良、持续处于应对压力的应激状态、自我调节不当,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焦虑情绪持续时间超过两个月,就会转化为焦虑性神经症。
第三,焦虑症治疗;目前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在治疗焦虑症上,已经形成共识,对焦虑症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焦虑药物治疗,一类是镇静催眠药,一类是镇静植物药;以及心理治疗,在心理治疗方面,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自我训练方法、行为矫治疗法,提高来访者的环境适应能力,纠正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提供心理支持。
因此,焦虑不是精神疾病,焦虑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情绪反应;焦虑症才是精神疾病。当然,你之所以会这样问,也说明,你对精神疾病的知晓度、识别度有待提高,有很多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度、识别度不高,有很多精神疾病公众不了解,区分不开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关系;这与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不高有关,也是我们心理学工作者需要不断努力的地方。
希望心理老师左叔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同的看法请在心理老师左叔的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分享彼此的观点。
再次感谢你对心理老师左叔的邀请!
您好!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或持续性的焦虑、紧张、惊恐不安等焦虑情绪,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临床上有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发病形式。惊恐障碍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焦虑症。惊恐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广泛性焦虑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患者因难以忍曼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根据患者的症状,排除用药等治疗禁忌,选用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
焦虑要看伴随哪些其他症状加辅助检查才能确诊。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泣),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双手震颤、厌食、便秘等)。
使用或滥用某些抗精神病药后出现紧张、烦躁、不安,或停用某种药物后导致急性焦虑发作——药源性焦虑。
伴有高代谢症群(多食、易饥、疲乏无力,怕热多汗)、甲状腺肿大及突眼征,并表现为心悸、胸闷、气促,重者可有心律失常,神经过敏、易于激动、多语多动,烦躁多虑、紧张失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内分泌科排除)。
突然发作性、突然终止的快速而规则的心动过速(一般在100~180次/每分钟之间),发作时可出现休克、心前区疼痛,伴有心悸、紧张、烦躁、不安——阵发性心动过速(心血管内科排除)。
餐前或剧烈活动后,易发生饥饿、心悸、冷汗、乏力等症状,严重时视力模糊、复视、伴有心悸、紧张、烦躁、不安——低血糖(自我排除)。
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心悸、出汗、面色苍白、恶心、乏力、心动过速,发作性高血压等特征和紧张、烦躁、不安;发作终止时血压迅速降低,前述症状逐渐消失,伴有皮肤潮红、发热、出汗、虚弱、乏力——嗜铬细胞瘤(内分泌科排除)。
青年、中年女性,可在发作时间短暂的胸痛、心律失常的情况下,伴有心悸、惊恐、紧张、烦躁、不安——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心血管内科排除)。
中老年人(40~55岁称早老,男65女55岁称老年)逐渐出现并加重的性格改变(急躁易怒、自私、主观固执)智能降低(抽象思维能力、记忆、计算、定向、判断能力),伴有其他老年体态、体征,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幼稚愚蠢、时哭时笑)和焦虑、紧张、烦躁、不安——老年性痴呆症(精神心理科排除)。
具有持续性(病程持续一个月以上)阵发性、惊恐、不安,并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心悸、呼吸困难、胸闷、喉部堵塞感,头昏、颤抖、手脚发麻、出汗等),但发作时并无其他明确的精神病性症状,亦无躯体疾病或脑部器质性疾病的体征——慢性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症)(精神心理科排除)。
自知力完好,不丧失社会生活能力,明知错误的、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烦恼,或强迫性地回忆、怀疑、意向或动作行为,但并无其他明确的精神病性症状,亦无躯体疾病或脑部器质性疾病的体征,常主动积极求医——强迫症(精神心理科排除)。
建议抓紧时间到政府办的人民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医师通过面对面的问诊、查体(视、触、扣、听、量)后,决定必要的化验检查,结合病史鉴别诊断排除。关键是明确诊断,排除用药等治疗禁忌,再确定治疗方案后,才会有明确的治疗疑问需要咨询。
区分几个相似概念——————
需要
紧张
担心
害怕
恐惧
焦虑
焦虑神经症(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
需要会引起紧张;
紧张会导致担心;
担心会导致害怕;
害怕会导致恐惧;
恐惧会引起焦虑。
由低到高,分别是需要——紧张——担心——害怕——恐惧——焦虑——焦虑神经症。
需要,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得到满足;
紧张,为得到满足而绷紧神经;
担心,是预测结果时心里没底;
害怕,是预测结果时怕受伤害;
恐惧,是预测结果时恐怖至极、受伤至极而无勇气面对;
焦虑,是紧张、担心、害怕、恐惧合在一起的复合情绪。
正常焦虑与异常焦虑的区分——————
紧张、担心、害怕、恐惧、焦虑情绪,在明确需求目标、情绪对象时,属正常心理;
紧张、担心、害怕、恐惧、焦虑情绪,无明确需求目标时、情绪对象时,属异常心理。
举例说明——————
比如,
野外看到老虎,我们有上述情绪反应正常;
但在动物园看到老虎,也有上述情绪反应就属于异常。
广泛性焦虑——————
甚至老虎,不出现时,也有强烈的上述情绪反应时,那更是异常心理。
这就是广泛性焦虑。
急性焦虑发作——————
如果伴随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失控感、解体感等。
那就是急性焦虑发作(惊恐发作)。
结论——————
综上所述,区分正常焦虑和异常焦虑,主要取决于焦虑对象是否存在。
存在,即正常心理焦虑;
不存在,即为异常心理焦虑(精神疾病焦虑)
当然是精神疾病,但不是传统老百姓口中说的精神病,老百姓指的是精神分裂,焦虑症和精神分裂是有本质区别的,一般来说,焦虑症也不会发展成精神分裂。
中医更好解释,就是一个人的心神出了问题。有三点原因可能导致,一是基因,二是外界环境刺激,三是本身思维方式。
焦虑症和抑郁症也是有区别的,更确切的说是一种神经症,有时一杯咖啡也会引发惊恐发作。焦虑症的严重程度不及抑郁症,预后也好。
在生活中,执行没有把握的任务、前景预期不利或者压力过大、受到挫折等等都有可能产生焦虑情绪,在通常情况下,焦虑只是一种消极情绪,是对消极刺激的一种情绪反应,人皆有之,在心理活动中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
动辄把焦虑等消极情绪和精神疾病或者心理疾病联系起来,甚至自行贴上焦虑症等标签,这不仅太过于敏感,自寻烦恼,而且还会干扰自己的生活、学业和工作。
当然,如果感到焦虑比较严重,认为自己可能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则就应该去医院诊疗,而不应纠结于是不是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惶惶不安之中。
不是,焦虑只是一种情绪,来源于你的思维模式,不过,不要长期沉溺于这个情绪,会容易抑郁。
不请自来。你好,我是心理医生老沈,很高兴能解答你的问题。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其实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病因之一是脑部化学递质分泌不足,而焦虑症绝不等同于精神疾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有幻听、妄想等情况。
焦虑症表现为容易激动、发怒、无精打采、恶心、呕吐等。当刺激源出现时,身体会自主分泌肾上腺素,让人变得兴奋起来。精神疾病,也就是精神病,是在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环境刺激共同影响下,大脑无法完成各种正常的精神活动。因为诱因不同,焦虑症和精神病是不能够等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