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三国末年钟会谋反为什么没有成功?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2关键词:三国,钟会,成功

三国末年钟会谋反为什么没有成功?

点赞1、喀什地区 网友:栩栩清风

历史上任何一次谋反、叛乱成功与否都存在偶然性,如果不从事件中探讨必然因素,这种偶然性显然没有意义。答主试着从必然性的角度分析一下钟会谋反失败的原因,总体来说一是钟会谋反所处的形势都在司马昭的预料之中,因此司马昭做好了应对的策略准备;二是钟会和姜维的搭配错位,并没有取得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效果。

钟会是魏灭蜀的功臣,灭蜀之后,钟会自视甚高,居功自傲,认为自己的能力在司马昭之上。此时蜀将姜维的极力怂恿,又使得他认为自己可以坐天下,退而求其次也可以据守蜀地。于是他陷害同僚邓艾,在公元264年发动了一场反对司马昭的军事叛乱。最终,邓艾被杀,钟会、姜维均死于乱兵之手,叛乱瓦解。

1、钟会叛乱在司马昭的预料之中

钟会出身名门,年少成名,异常聪颖,处处受到器重,没遇到什么挫折,因此性格上缺乏深沉的气度和隐忍的耐心,戏辱夏侯玄、陷害嵇康等行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甚至他的哥哥钟毓都曾密启司马昭,说钟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当时著名的才女辛宪英更是判断:“会在事纵恣,非特久处下之道”,也就是说钟会是不肯久居人下的一个人。

钟会叛乱的对象司马昭其实对形势的分析非常老道,《三国志》就记载了他对蜀国灭亡之后的分析:蜀国人心已散,这股已经衰微的力量不足以成为谋反成功的依靠。另外,魏军将士思归心切,不会盲从谁作乱取祸。事实果然不出司马昭所料,即使有了蜀将姜维的支持,钟会还是是死于魏军之手。

2、钟会和姜维的搭配错位

蜀将姜维是一个善断不善谋的人,他心存借助钟会恢复蜀汉之心,投降并利用机会,这是他的善断。一心想劝说钟会坑杀魏将,对叛乱本身的方案缺乏详细研究,这是他不善谋的体现。

而叛乱的主帅钟会是个缺乏魄力、犹豫不决的人。能做主的主帅不善断,参谋姜维计划不周,草率行事。如此错位的搭配,掩盖了钟会善谋、姜维善断的优点,不仅不能实现两人的优势互补,反而把各自的缺点无限放大,这样的合作关系,失败的必然性很大,即使取得暂时性的成果,也终将难成气候。

因此可以小结:钟会谋反、叛乱,在形势上,在技术上,在合作上,都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并非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点赞2、保定市 网友:腐朽陨歌

西晋王朝过度依赖士族从而导致最后的灭亡,这个问题其实从还未曾建立起就暴露出来,司马家的行为直接导致的恶果便是,几乎所有上档次的士族都觉得“司马家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而最早把这个想法付诸实施的,便是伐蜀战役中的将领钟会,此人的人生经历之复杂和传奇,或许只有最后死于乱军这种这个结局才配得上他。

一、 高贵和卑贱

钟会的身份非常特殊,可以说他同时具备了高贵和卑贱两个特点。说他高贵,因为出身于颍川钟氏,这个家族可以说是整个三国时代都高居于巅峰的顶尖士族之一,钟会出生于这个家族可以说从一开局就拿到了王炸。但是他却同时也是其父钟繇在年老时纳的小妾张昌蒲的儿子,这种妾生子的身份也注定了钟会至少在其家族中是个不怎么被看得起的对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从小钟会就是个神童,所以强烈的自信和自卑这种纠结的气质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世说新语》上记载了不少跟钟会年少有才相关的故事,例如他小时候跟哥哥钟毓一起去见魏文帝曹丕,哥哥浑身大汗,他一点汗没有,曹丕问他们怎么回事,他说自己见到曹丕天威震慑,不敢出汗;还有去见嵇康后跟他打哑谜,说见到什么来,见到什么去,钟会回答见到应该见的来,见到应该见去等等。这种故事其实除了坐实了钟会是个真正的文青外没有什么过于本质的作用,真正能表现出钟会本性的,恰恰是他那些显得不怎么自信的政治成就。

二、 待时而动

因为聪明,钟会很早就开始在曹魏元老重臣的公子圈子里混迹,跟司马兄弟等人都有非常不错的关系,不过最开始钟会很默契的跟这群人保持了距离。此时正值曹爽专政,向来把自己看的比什么都重要的钟会在没搞清楚未来的胜利者会是谁的情况下,当然不可能马上就做出要投奔某一方的举动。但也许钟会也没想到曹爽的废物程度能超出他的意料之外,真的就是“我还没用力,你就倒下了”。从这以后,钟会就对司马氏死心塌地,很快依赖自己的谋略才华成为了司马氏兄弟首席谋士。


关于钟会对于魏晋易代中所作出的贡献,在其于姜维一同谋反而被诛灭后抹去了很多。但是悉心考证,至少是有以下几点:他常年被安排在曹芳之后的曹髦身边,对曹髦起到了一个监视的作用。曹髦一直以来都作为司马氏兄弟的心腹大患,他的号召力和对于曹魏残存元老的笼络,让司马师以及其次后的司马昭都有一种如鲠在喉的不适感。而钟会则正是利用自己的身份,尽力将曹髦的努力抵消和抹杀。而在此之外,淮南的二叛和三叛中,相对于亲临一线的司马氏兄弟,坐镇洛阳的钟会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的枢纽,帮助他们来对中央可能产生的,对司马氏不利的政治势力和利用动乱想要对其造成打击的其他派系进行压制。这些也正是钟会能够在司马师和司马昭手下一直平步青云的重要原因。

然而这一切,其实都掩盖住了钟会的野心。


三、 变局的蜀地

公元263年,曹魏开始伐蜀,其实这场战役在最开始并不好打,多年以来,一直是蜀国对曹魏保持着进攻的态势,司马昭的决定最开始是被手下众多大臣所否定的,唯一支持的也只有钟会一个人。这里固然显示了钟会的远见卓识,但是细想一下,是不是从这时候开始,钟会就有了火中取栗的想法呢?总而言之结果就是之前一直作为司马昭军事参谋,没有过实质领兵经验的钟会因为支持司马昭而获得了军权,成为了三路伐蜀大军中的兵力最强的那支统帅。

当然,在真正上了战场上后,钟会才发现,做做参谋与正式统兵作战之间有极大的差距,最重要的便是真正指挥作战时的统御力和随机应变的才能,钟会并没有完全具备。而他所直接面对的对手姜维恰恰相反,是一名沙场宿将,战役顿时陷入了胶着,正在这时,另一路由邓艾统领的大军居然通过偷渡小道而直接拿下了成都。这让钟会产生了极为不满的情绪,本来打算拿下全部功劳却突然被别人占了便宜,钟会此刻就不得不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办。刚好这个时候姜维投降了钟会,这个跟魏国作战多年的老对手今天投降在自己手里,钟会感到非常开心。也因此爱屋及乌,对姜维刮目相看,礼遇甚厚,而这也正是姜维真正期盼的。


在与姜维日益交好的过程中,钟会心中的野心也开始被逐步点燃,既然司马家可以依赖自己的门第篡夺曹魏,那么门第远远高于河内司马氏的颍川钟氏又为何不可以如法炮制呢?何况自己为司马家带兵作战立下了战功,但是司马氏对自己的态度却还是以利用和防范为主,甚至打算派人来接收自己的军权,司马昭这种防范的心态让钟会愈加愤怒。“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这种条件下,依赖手中的军权反叛就成了钟会不得不做的决定。


然而钟会性格中的问题也在此暴露了出来,作为参谋,钟会在出谋划策上拥有非凡的能力,但是到了实际决断问题上却显得低能。他没有办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去下决心做某件事,即使一直拥有姜维的帮助,他也无法彻底做出最佳的决定,面对手下的高级军官依然忠于司马氏的事实,钟会的态度是放任自流不加管束,甚至希望能通过自己来怀柔。这样的想法当然非常天真,须知其他高级军官几乎都是司马氏的亲信出身,不能在短时间杀伐果断的清理完毕,面对的就只有对方的反戈一击。最终钟会的梦想化为泡影,被不服从管束的军官们哗变而杀,跟他一起的还有一直鼓动他的姜维,两人各怀心思的联合变成一场空,钟会也结束了自己戏剧性的人生。

点赞3、江都 网友:ヾ落幕

这个很简单,这和魏国当时实行的兵役制度有很大关系,而这个兵役制度就是曹操制定的,曹操的眼光很超前,很有前瞻性。

三国时期发生过很多的将领带领士兵叛变的情况,这种情况层出不穷,但是这种情况大多都发生在蜀国和吴国,发生在魏国的却很少。主要是曹操时期制定了一项制度,就是服役的士兵不能在原籍服役,打个比方来说,就是青州籍的士兵要到凉州服役,幽州籍的士兵要到徐州服役等等。曹操制定的这一项制度就大大减少了士兵跟随将领叛乱的情况,即使是将领反叛他们也不会跟着反叛,甚至为了立功会联合起来主动平叛。三国时期的夏侯霸、姜维等都是独自反叛来到了蜀国。为何会如此呢?主要是士兵跟随反叛后,他们的家属无法跟随,甚至会因为他们的反叛而受到严厉的惩罚,所以士兵不会为了将军而放弃自己的亲属。如此看来曹操的想法是很超前的。

而钟会反叛就是如此,钟会只是有这支部队的指挥权,他平日里不怎么接触这支部队。首先来说就是和这支部队没有感情,钟会只是代管,他们名义上听钟会的,钟会一旦反叛他们就不听钟会调遣了。毕竟跟着造反家人遭殃。其次就是他们感觉跟着钟会没有前途,毕竟蜀国都已经被魏灭掉了,灭掉吴国也是迟早的事。他们觉得跟着魏国混才有前途。最后就是他们常年打仗,真的已经打累了。他们不愿再打了!主要是诸葛亮死后姜维多次北伐,他们确实打累了。诸葛亮在世时就一个劲北伐,去世后他徒弟姜维也是一个劲北伐,魏国边军将士确实已经疲惫了!

点赞4、罗定市 网友:盗心病人

钟会的叛乱既像是一场闹剧,更像是一场充斥着浓厚的投机气氛的赌博。

平定蜀地后,钟会便将另一个灭蜀功臣邓艾排斥掉了,从而使其在四川得以一家独大。

同时,又因姜维的支持与怂恿使钟会产生了做第二个刘备,在四川割据自立的野心。

但是,这只是钟会等少数上层人物的野心。

多数魏军将士并不知情,因此自然也就谈不上支持与拥护钟会了!

没有将士作为羽翼,单凭钟会、姜维以及少数亲信和人心惶惶的前蜀军的力量,既不足以与司马昭相抗衡,也不足以使其割据自立。

尤其严重的是,钟会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完全忽视了其他魏军将领的存在,丝毫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甚至还妄想使用诡计坑杀所有不听话的将领,结果激起了将领们的反抗。

将领们被迫奋起反击,他们宣扬钟会要造反了。

在这批将领的号召下,大批来自中原的魏军士兵对钟会群起而攻之。

于是,混战便一发而不可收!

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姜维的前蜀军根本来不及帮助钟会稳定局面,甚至连姜维本人也被打了个冷不防。

最后,这场还没有行动便胎死腹中的造反阴谋,便以钟会、姜维等参予谋反计划的人全部被杀而告终!

归根结底,由于钟会没有足以影响全军的威望,所以魏军将士并不会支持钟会造反。

况且,这些来自中原的将士刚刚平定四川,正欲在大功告成之后享受胜利果实,他们又岂会追随钟会冒险?

而姜维率领的前蜀国军队,又早已是败军之将不可言勇。

让他们敲敲边鼓可以,但是把造反成功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可就打错了算盘!

总之,没有魏军将士的拥护,钟会的造反连一点儿成功的希望都没有,更别说对付司马昭必然派来镇压叛乱的讨伐大军了。

点赞5、张掖市 网友:花季╭ァ

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派邓艾、钟会率大军攻灭蜀汉。景元五年(264年),钟会与姜维胁迫魏军众将谋反,结果失败被杀。钟会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事发仓促,没有做好准备,一方面是没有获得魏军众将与蜀地民众的支持。

一,曹魏灭蜀

景元四年(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领十八万大军分三路伐蜀。大军出发前,司马昭就已经料到钟会可能反叛,认为大军灭蜀后将士思归,不会跟随钟会作乱;蜀汉灭亡后蜀人丧胆,也不敢跟随钟会作乱,所以就放心的让钟会领兵伐蜀。


很快魏军就逼近成都,迫使刘禅投降,蜀汉灭亡。钟会灭蜀后野心大增,图谋取代司马昭,便首先诬陷邓艾谋反。司马昭知道钟会是诬蔑邓艾,但是他也对邓艾居功自傲不满,便以此为借口逮捕邓艾。钟会见威胁自己谋反的最大障碍被抓,便与姜维加紧了反对司马昭的计划。

二,钟会之乱


司马昭在派人逮捕邓艾的同时,亲自率大军前往长安,震慑钟会。钟会听闻司马昭亲自坐镇长安后,惊慌不已,认为自己背叛司马昭的图谋已经暴露,便被迫与姜维商议提前举兵。钟会认为自己事成可以取代司马昭成为曹魏权臣,事败也可以效仿刘备割据巴蜀。

景元五年(264年),郭太后(魏明帝皇后)去世。钟会在成都宴请曹魏众将,声称郭太后死前给了自己遗诏,让自己讨伐欺君罔上的司马昭。曹魏众将自灭蜀之后都得了蜀地财宝,都想要回家,不想再打仗了,因此对钟会的做法并不认同,也知道钟会的遗诏是假的,所以都沉默不语。


钟会见众将不太愿意,便说自己已将成都内外团团包围,誓死为大魏效力,除掉那些跟随司马昭的叛臣。众将无奈,只得假意同意愿随钟会讨伐司马昭。丘建与胡烈知道钟会不是司马昭的对手,早晚会失败,便派亲信偷偷到军营中散布谣言,称钟会与姜维密谋,图谋杀尽魏军将士,割据巴蜀。魏军将士信以为真,便对钟会发起攻击,将其与姜维杀死。

总的来说钟会并没有做好反对司马昭的准备,在司马昭的震慑下被迫提前举兵。曹魏将士对钟会讨伐司马昭并不支持,使钟会迅速失败。蜀汉旧臣中只有姜维等少数人支持钟会,但姜维支持钟会的目的只是为了借他之手复兴蜀汉,削弱巴蜀之地魏军的实力,并非真心支持钟会占据巴蜀。多数蜀汉旧臣都保持中立,并未跟随姜维,使得钟会最终失败。

点赞6、日照市 网友:爱的承诺

钟会乃太傅钟繇之子,文韬武略,志大心高,官拜镇西将军伐蜀。司马昭对其有防备,另一方面也派邓艾进军攻蜀。有互相牵制的企图,让二士争功,就是伐蜀成功后,二人也不可能有好结果。钟会之所以没有成功:1司马昭已经防患于未然,心里有了准备。2邓艾伐蜀成功后。想和邓艾争功(其实邓艾并没反心)据为己功。结果邓艾父子成了牺牲品,后被司马昭更是看破。亲提大军至长安备叛。3被姜维用反间计策反后,大不了做个“蜀主”是钟会的想法,可惜被人心思归的魏兵将杀死。谋反失败。最重要是原因是钟会志大心高,没有审时度势,误判了形势而导致了失败。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