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结局为何如此悲惨?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7关键词:结局,明朝,张居正,居正

问题补充: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张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言官也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后万历在舆论的压力下中止进一步的迫害。张居正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

点赞1、毕节市 网友:音影幻樱

熟悉明史的人应该都知道人称“万历首辅”的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作为五岁识字,七岁能通六经大义的天才,张居正不仅是大明的内阁首辅,也是当时年幼的明神宗的老师,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荣誉职位的大臣,万历皇帝曾许诺照顾先生的子孙,然而,张居正却在病逝后被抄家,传言中并没有人为他求情,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要解开这个疑惑,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张居正,这位明朝文臣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隶属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列。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面词藻,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内阁首辅张居正被推到了历史浪尖,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危如累卵的明王朝重获勃勃生机。

但是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震主”。这样一个优秀得耀眼的人,在当时理所当然成的为了其他官员和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可能有人会说,虽然张居正可能威胁到了皇帝的地位,但作为张居正的学生,万历帝怎会“恩将仇报”呢?这就涉及到当时的特殊情况了,隆庆六年(1572),穆宗驾崩,十岁的朱翊钧即位。皇帝年幼,太后监国,张居正暂且代为主持大局。神宗即位以来,朝廷之事皆不用他插手,张居正已将事情办理妥当。闲来无事的万历皇帝渐渐喜欢上喝酒,为此,张居正曾好好地给他上过政治课,劝他赶快戒掉这等不良嗜好。但是,神宗毕竟长大了,也到了叛逆期,开始抵触和反抗张居正。他将饮酒一事当作反抗的一部分,不但没有戒酒,反倒愈演愈烈,发展到后来还惹出了事端。万历八年(1580),喝得不省人事的神宗命人痛打了太监冯保的养子一顿,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冯保自是不甘,将此事告诉了李太后。

李太后教子甚严,当下扬言要为天下人除害,废掉这不争气的皇帝,改立神宗的弟弟潞王为帝。神宗被吓得赶紧认错。后来此事以张居正替神宗写了篇“罪己诏”收场,但神宗渐渐“成熟”的心灵,片刻之间,发生了巨变,对张居正渐渐产生怨恨。

这样的情绪一直延续到了张居正病逝,年轻的万历皇帝终于真正的掌握了大权。张居正尸骨未寒之际,一场风暴袭来了。

神宗首先将矛头指向冯保,抄了其家,搜德大量金银珠宝,巨额财产历时一个多月才统计完,神宗是个贪财之人,这下子让他红了眼,坐不住了,打起了所谓奢侈糜烂的张居正的主意。

张居正改革得罪了大批官员,纵观古今,无论哪次改革都会触碰很多人的既得利益,由于张居正在变法改革中施行的清丈田亩等工作触犯了上流社会的既得利益,他生前本就处在和权贵的对抗中,死后墙倒众人推,有皇帝这个风向标,便很多人跟风出来报复他沾点这场瓜分利益的羹汁,尽管有人逆风给他求情了却也不起波澜。吏部尚书杨巍就曾反对抄家,认为张居正劳苦功高,此举恐伤天下臣民的心,以尧舜为例说明不可取。可神宗陷入疯狂中,在钱财的诱惑和常年积累的不甘愤恨下,哪还管什么“臣民寒心”,偏听偏信,认为张居正便是那罪大恶极的贪官,一门心思要抄家取钱。

谁曾想,在丘橓恶意报复下的抄家(当然主要是皇帝的大力支持),手段凶残至极,不仅搜刮出一笔不菲的钱财,给张家严重警告!后面连张居正的子孙也遭到清算,大儿子张敬修自杀,留下血书,群情激愤,朝廷上反对求情之潮盛起,内阁首辅和次辅都相继求情,潘季驯认为“治居正狱太急”并请求皇帝特别宽遇张居正年逾八十的母亲。

正是众臣的反对声使得神宗让步,草草结束了这场闹剧。我们不能绝对的说张居正死后没人求情,只是到了求情成功时却木已成舟,悲剧不能挽回。至此,被梁启超称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的张居正及他的故事落下帷幕。而世间已无张居正,再没有人可以挽救这个奄奄一息的王朝,我们也看到这个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

点赞2、南通市 网友:草莓胞妹

张居正,生于公元1525年,字叔大。少有才名。在隆庆一朝展露头角,在万历初年大放异彩。为大明首辅十年。几乎以一己之力开创万历新政。给后来的万历三大征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是典型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于大明有再造之恩。但不善谋己。死后人亡政息。自己也是家败人亡。在《明神宗实录》里评价说: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应该说这个评价是比较客观的。

张居正年少聪慧,23岁中进士,后入选庶吉士。得内阁次辅徐阶所看好和重视。在徐阶的培养和爱护之下,在政治上没有受到挫折,得以安心学习。使得张居正得以旁观者身份近距离观察夏言,严嵩和徐阶的斗法,得以看清政治的翻雨覆雨,但也同时看到了大明国家的衰落和腐败,而这些国之重臣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皇权和政治的无情让张居正感到胆战心惊。

在徐阶策划和推荐下,在公元1568年,张居正得以正式入阁拜相,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身份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张居正时年42岁。公元1569年,张居正恩师徐阶致仕。高供二次入阁,而成为张居正的政治对手。但总体来说,在隆庆一朝,高张二人的合作还是很不错的,使得朱载垕这个平庸之主在位的时候,却是大明最为繁荣和兴盛时期。而隆庆开关让大明国库收入暴增。隆庆驾崩以后。不到10岁的万历登基,高拱被以以“专政擅权”之罪遣回原籍。而张居正得以递补为内阁首辅,时年47岁的张居正从而拉开属于他自己的的张居正时代。成为大明第一权臣。时年47岁的张居正从而拉开属于他自己的时代。张居正为首辅一共十年,这十年是大明最兴盛的时期,可以说,张居正凭借一己之力把大明从频临破产的边缘拉了回来,得以中兴。

但张居正的当政的变革不是商鞅变法,也不是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只是修补,让国家制度更加完善。由于张居正没有在地方为官的经历,做事急躁,得罪广大官僚,所以在张居正病逝以后,无人替张居正讲话和辩驳,这不能不说是张居正个人的悲剧。再就是张居正个人操守广受诟病,要求皇帝和朝臣廉洁自律,而自己却腐化之极,生活奢侈,不能修身自律。这样就难以服众。万历之所以恨张居正。最重要一点就是张居正天天要求自己俭以养德,而抄张居正家的时候,却看见张居正的器具生活如此腐败,让万历是恼怒和愤恨。觉得受到了愚弄和欺骗,在对待高拱的问题上,张居正过于权谋也是极不光彩的一幕。

对于张居正我们不能用道德的方式加以评价,应该说,大明后期的兴盛与张居正的改革是分不开的,在大明所有的内阁首辅里,张居正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有能力,有手段,有魄力,有谋略。凭借着张居正的改革大明才能又延续半个多世纪。如果没有张居正。大明恐怕万历就得亡国。张居正善于谋事,不善谋人,工于心机,拙于长策。由于忽视了万历已经成年。让万历感到了皇权受到威胁。这是帝王绝对无法释怀和容忍的。自古权臣都没有好下场。霍光,曹操。但做权臣要么自己族灭。要么篡位登基。没有第二个出路,这是封建制度的死结。诸葛亮之所以千古佳话,就在于仅此一次而已。但自宋代以后。再无权臣造反。张居正的结局也是必然的。假设张居正能够在第一时间辞职,功成身退,也未必善终。但完全就是两个历史。但历史不能假设。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点赞3、海东市 网友:伞中人

明朝最伟大的改革家、政治家非张居正莫属,他强力推进改革,让大明国祚延长五十年。如此功勋名垂千古,令后世万人为之敬仰,而令人意外的是张居正的结局并不完美,死后他的一切荣耀和功绩被万历废除,差点被剖棺戮尸,家人死走逃亡万分狼狈。

身前如此风光的张居正,为何在死后却得到这样悲惨的结局?

第一:改革得罪太多人

改革其中的“革”字,就是去除的意思,改而不革,那是不会有效果的,于是改革会触碰很多人的利益。每每政权建立初期,政令的执行都会比较顺畅,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阻碍就蜂至沓来,直到机器老化,运行受阻,改革势在必行。

至今为止最成功的改革当属商鞅变法,甚至商鞅的壮举到现在仍影响着我们。中期改革的风险极大,几乎所有人已经适应的这个运行系统,且利益全部牵扯在内。张居正要做的就是调整这充满bug的庞大程序,调整好了程序能流畅运转,产出无穷的好处,调整不好可能直接宕机。

在“一条鞭法”实行之前,税收是以实物为主的,数量也没有个具体标准,这无疑给了贪官污吏钻空子的机会。很多地方官横征暴敛,强占土地,百姓不堪重负,张居正则改实物为银两,这样有了具体标准,于国于民都极为有利。

国库可以增收,百姓负担也相对减轻,官员的利益则严重受损,单单这一条法令,几乎得罪了所有地方官,大明的工资很低,所以计划外收入基本合法化,贪腐也就成趋势。张居正活着的时候官员们只能忍耐,因为张居正太过强势,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张大人死后,官员们身上的枷锁就没有了,为了自身利益,打击报复张居正就成了理所应当的。所以不论张居正何时死,必然没有什么好结局,且朝廷积病多年,也不是一次改革就能化腐朽为神奇的。

第二:对万历皇帝过于严厉,物极必反

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万历皇帝对张居正也是言听计从,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帝国接班人,张居正用心良苦。

史料记载:

“居正劝帝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更,至讲学、亲贤、爱民、节用皆急务。帝称善。”

张居正劝谏万历皇帝要遵守祖制,要亲贤能远小人,爱民如子,勤俭节约。为了取得最大的权柄,张居正是有私心的,他想把万历控制在手中,以方便他的改革事业。

另外,张居正做的所有一切,也是都为国为民,哪怕他对万历要求再严格,但他的目的是国家兴盛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哪怕他在万人之上也不会对皇权有觊觎之心。

这也许是张居正的一厢情愿,万历皇帝则不一定会领情,毕竟这天下是老朱家的,张居正再牛也是个打工的,真正的东家是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十分尊重张居正,张居正得病的时候,万历曾亲自做了辣汤给张居正喝,张居正对此并不在意,有时候甚至大声呵斥万历皇帝。

严师出高徒,而过于严厉可能就会出反效果,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这个人影响深远,也许因为严厉的张老师,导致后来万历的报复行动。

第三:居功自傲,横行无忌

权力滋生腐败,权力能让一个人疯狂,张居正也是人,他同样对权力有着无穷的热爱,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日子里,有时候张居正也会放肆一把,不仅是百官,有时候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张居正有张对联挂在自己家中,写的是:

“日月为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这明摆着是以下犯上,地位要跟皇帝肩并肩,而且还要高于皇帝。这等话语就是敌人的把柄,在文字狱盛行的明代,可能就会因为几句话抄家灭门,从此可见张居正有些功高盖主之嫌。

史料记载“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给事中余懋学请行宽大之政,居正以为风己,削其职。御史傅应祯继言之,尤切。下诏狱,杖戍。”

对于言官御史,张居正是十分反感的,只要一个小问题,张居正就会对其严加惩处,如果对方不服气,丢官罢职事小,廷杖和诏狱还会等着他。很多人因此恨透了张居正,尤其是言官,张居正死后,自然有仇报仇有冤报冤。

第四:违背祖制,遭人诟病

内阁首辅是张居正的职位,而他的权力并不限于此。司礼监是为了制衡文官大臣,而张居正和冯保是死党,可以说东厂和司礼监就成了张居正的后院,东厂的文件中经常能看到张居正的批注,这无疑越权了。

史料记载:

“揭帖有居正窜改四字,曰‘历历有据’” 。

在王大臣案件中,其卷宗上就有张居正的批注,意思是证据确凿,目的是陷害高拱。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都成了张居正的下属,原本的监督机制无效了,张居正让他们骂谁,他们就骂谁。对不服的人根本不用张居正动嘴,下面的人自动就会除掉那个人。

另外张居正还有一个顶出了名的轿子,一共需要32个人抬,这轿子里能办公、能睡觉、能看景,还有卫生间,实在是极致享受。在《明史·舆服志》里有记载 :

“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

明显张居正超标了很多倍,况且这东西张居正每次出门都要用,招摇过市那是何等威风。当然这其实还是小事,顶多也就是个公车预算超标。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受益者是万历皇帝,皇权再次回到了皇帝手中。张居正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会犯错,有意也好无疑也罢,但张居正从始至终都是为国为民,为了实现他的报复,他矢志不渝、兢兢业业,把国家再次拉回了正轨,明帝国在他的手中曾经光芒万丈。

张居正号称大明第一首辅,也算是实至名归!

点赞4、鹤岗市 网友:精英部队

张居正是明朝时期赫赫有名的神童,因为他母亲在生张居正前,祖父做了一个井中出现“白龟”的梦,所以便将自己后来出生的孙儿起名为“白圭”,为的就是讨个好彩头,在长大后希望孙儿能够为自己家族光宗耀祖。后来的“白圭”果然没有辜负祖父做的那个梦,他在五岁的时候便能够识字,而在七岁的时候便能通晓六经大义,他十三岁参加乡试,在十六岁的时候便考中举人,这样的速度是“范进”一类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在这片广阔的大地上,居正的开始便是一些人的结束,居正的少年便是一些人的花甲之年。

需要纠正的是,张居正的结局很风光,但是在他死后,他本人与整个和居正有关联的张氏家族惨遭清算。

堪称“伏地魔”的张居正

有人说张居正的性格和徐阶很像,其实这样的话是有道理的,在张居正进入官场跟着徐阶后,他从徐阶身上学到最为重要的东西便是“隐忍”和“内敛”。这两点不论是在做什么事情上,都是一个不错的本事。在严嵩当权时,内阁被倚老卖老的严嵩,被飞扬跋扈的严世藩死死的把持着,即使是居正手里掌握着兵部,也好像是小阁老手中的玩物。对于这一切,他很厌恶,但是又无可奈何,当时的居正虽然已是大成,但是因为年纪较徐阶、严嵩来说还是过于年轻,所以脾气火爆是难免的,有很多次张居正都想和“二严”面对面的怼,但是在后来还是忍住了,这一切都得益于徐阶言传身教。

张居正这样的伏地魔状态一直维持到隆庆皇帝上台后。在严嵩倒台,嘉靖皇帝驾崩,隆庆皇帝接任后,内阁便开始出现了混战。本是一致对外的徐阶、高拱和张居正,此时此刻正为这最高权力而绞尽脑汁。

高拱为了得到首辅之位,率先攻击了曾经的战友徐阶,后来高拱在一波三折中将这份权力收在手中。根据历史的记载我们对高拱有一种这样的感觉:比起徐阶心中的那一潭水,高拱更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因为一句“十岁的孩子,怎样做皇帝啊!”被皇后驱逐,居正也趁机将那垂涎已久的权柄握在手中。

从小的严厉教育,导致了后来结果的反噬

小孩子是容易记仇的,因为他们只能够认识到一个人对于他主观的“好”、“坏”,如果非要解释,这就好像一个大人若是给了一个小孩一把糖,小孩便会主观的判断他是好人,而若是此人给了小孩一通棍仗,他便会主观的判断他是坏人,只是因为他打了自己,而不管不顾他对于自己带来了什么。

可能是对于万历皇帝的负责,张居正在万历很小的时候便对其进行严厉的看管,小到吃饭喝水,大到接人待物。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万历皇帝对于自己的这位老师是很尊敬的,尽管居正一味的要求万历皇帝节省,万历皇帝也听了他的话大力剥削和节省了皇族的用度以及岁赐,但是在万历皇帝听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了,他大笔一挥的赐给了张居正家:赐银五百两、新钞一万贯、百米二十石、香油二百斤以及各样的碎香二十斤,蜡烛一百对、五十匹的麻布等。

而且万历在听到自己的老师生病后,还自己亲手调制汤药去带给老师,这对于历朝历代的大臣来说都是无上的荣耀和光荣。

可是在万历再大点的时候,他青春期的躁动便已经很明显了,虽然在行动上服从母后和张先生的管教,但是在内心深处对于张居正已经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讨厌之感。

特别是在后来在神宗知道张居正的生活极其奢华,所用之物很是金贵之后,心中的怨恨和怒火突然被点燃了。因为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被先生教导要节俭,不能铺张浪费,自己只是去游玩一下,便会受到张先生的责罚,所用之物奢侈一下,就会被先生批评。但是在看到先生和其家族的生活后,原本的尊敬瞬间化为了乌有,得来的只是无尽的仇恨和怨念。

张居正对于权力把持太过了

因为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张居正死死的把着大明王朝的权柄,不让任何人有机会取得,不管他是难以对付的政敌,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正是这样的恋权,便埋下了他死后被清算的祸根。毕竟皇家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比同龄的孩子早熟很多,这与他们的出生环境,所接触的人与事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少年时期的皇帝,他们对于权力的渴望会更加强烈;这就好像少年皇帝康熙,我们从表面上看少年康熙是在与大坏蛋鳌拜作斗争,但是要从最里面去发掘的看,你会发现康熙和鳌拜的博弈与康熙夺权的目的是分不开的,尽管鳌拜是清朝开国的功臣,尽管他是辅佐幼主的大臣,但因为他阻碍了康熙取得权力的脚步,便会被康熙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张居正和万历的关系虽然没有康熙和鳌拜那样紧张、那样疏远,但若是用康、鳌关系来解释居正和万历的关系,也是合适不过的了。

特别是历史上一段这样的故事,更能够说明张、朱二人关系的恶化:

有些人为了能够讨好张居正,不止一次当着他的面称呼其为:“在世伊尹”,张居正在听到这样的夸赞后,还非常享受的微笑不语。

所谓的伊尹是商朝名相,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敢于严厉的惩治君王。据说商朝的皇帝太甲荒淫无道,为了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伊尹居然将商朝大王放逐了,直到太甲改过自新后,他又以宰相的名义迎回了太甲。

所以,当万历皇帝听说张居正拿伊尹自比自己的时候很是生气,所以万历对于张居正的仇视,很可能是在这个时候助长和成型的,并一发不可收拾。

综上所述,张居正在死后惨遭清算,是因为过于严厉的管教皇帝,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将权力握的过于“紧”了,这才导致了其死后的悲惨下场。

点赞5、迪庆藏族自治州 网友:凤紫菱

一、世间奇才张居正

张居正,明朝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是湖北江陵走出来的一位农家子弟,小小年纪就凭着他的才华轰动湖北,深得得荆州知府李士翱和湖广巡抚顾璘的喜爱。

顾大人甚至把自己的犀牛皮带解下来送给这个孩子,他认为这个孩子将来是系玉带的料子。为了打磨这块璞玉,顾大人授意考官故意压制这个孩子,让他落榜。直到二十三岁时,张居正才考中进士。

张居正高中后,进了翰林院,作了庶吉士,这是将来入相的基础。他的老师是徐阶,一位有着丰富政治斗争经验和政治智慧的长者。在老师的栽培下,张居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的明王朝,掌握在那个修道的嘉靖手中。他只爱好修道炼丹,几十年不理朝政。内阁首辅成为大明实际的掌舵者。为了这个位置,严嵩、高拱、徐阶前赴后继,各自结党,朝政一片混乱。

大明建国一百余年,统治者越来越腐朽,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有特权的人贪污受贿,国家的财政越来越困难。而皇帝和那些藩王们穷奢极欲,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张居正目睹了朝堂上你死我活的斗争,也利用告病回乡的机会了解了老百姓的疾苦。他知道要想济世救民,首先要掌握权力。没有权力,就实现不了救民的报负。嘉靖死后,高拱和张居正为了争夺那个最高的职位,展开了一场不见刀光的厮杀。最终张居正在太监冯保的支持下,笑到了最后。

隆庆是个短命的皇帝,在位几年就去世了。新接班的小皇帝是自己的学生,年龄还小,无法亲政。太后又支持张居正,所以他能放开手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

二、改革先锋张居正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一是以法治国,着重整顿政府机构,打击不法权贵。面对辽王等皇亲国戚,张居正毫不手软,废去辽王的王爵,杀一儆百。

他的改革实行考成法,对官员无论大小一律用业绩说话,地方官征赋试行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各级官员一见动了真格,纷纷完成税收任务,国库日益充裕。

在军事上,他启用戚继光镇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在大同、宣府等地与蒙古人茶马互市,保持贸易往来,保证了边关的安宁。

张居正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土地集中到那些权贵和大地主的手上,他们强占农田还不交税,与国家争利。张居正对全国土地进行丈量,查出不交税的田地八十万顷;他推行“一条鞭”法,将杂税合并,纳入田赋,统一征收,扭转了财政困境。

张居正的改革,完全是他以钢铁的意志,与权贵们斗争的胜利。所以反对他的人很多,特别是他的父亲去世后,很多反对派利用他“夺情”而不“丁忧”的机会,对他口诛笔伐。

连他的儿子科举高中,也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利用,说张居正徇私舞弊。

很多人恨张居正,只是张居正深受皇帝、太后的宠爱,又有经天纬地的大才,这些人暂时拿他没有办法,只能将这种恨压在心底。

张居正说过:“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晚年他身体很不好,但仍为国事夜以继日地操劳。终于,这个巨人倒下了。1582年6月20日,张居正病逝,终年58岁。

张居正死后,反对派迫不及待的反功倒算。在他去世几天后,那些大明只会耍嘴皮子、以道德圣人要求别人的言官们就把矛头指向张居正,轮番轰炸。

张居正去世半年后,张家被抄,大儿子愤而自杀,家人多有饿死,其余的流放。张居正的改革成果毁于一旦。

三张居正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明朝是个封建社会,一切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上,而张居正能发挥才能,完全是皇帝信任的结果。但是权力的真正拥有者,并不是张居正,而是万历皇帝。

万历年幼时,张居正可以说了算,但万历长大后,两人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矛盾,而是困绕了中国两千年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专制体制下,这一对矛盾,是无法解除的。

张居正的改革,是将个人命运与他的改革连在一起的,他看到了大明的危机,他不能坐视不管。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政治家,而不是像严嵩那样只追求个人地位的阁老。

张居正也知道改革会得罪很多既得利益者,他也知道历史上的前车之鉴。但他义无反顾。

他的命运,就如同秦之商鞅,楚之吴起,早就注定是个悲剧,必然会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张居正的改革,也是在“法祖宗之法”的口号下进行的。他“取祖宗之法修饬而振举之”,要求那些权贵阶级“守法安靖”,但他触动了这些人的利益。

而这些人代表的守旧势力太大,这些地主阶级是明朝统治阶级的一分子,强如张居正也无法一举清除。

这些人的利益是不允许别人触动的,他们会坚决反扑,会将触犯他们利益的人撕得粉碎,哪怕这个人是张居正。

张居正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改革会被推翻,也从没想过要找一个真正的接班人。

他总是那么自信,那么自负,那么乐观的认为他没有对手。其实他最大的敌人就在他的身边,就在他的内阁,只不过他到死也没有认清申时行、张四维的真正嘴脸。

张居正也不是一点危机感也没有,他和人说过“自知身后必不保”,但他没有退缩。他坚毅的品格和矢志不移的精神,让他继续前进。

他想努力挽回大明的危局,他像一只飞蛾,燃烧自己的身体,发出微弱的火光,想用这一点点火光来照耀世界,他不可能做到的。

我很喜欢当年明月对张居正的评价,“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最后,请让我再用《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一句话做为问答的结尾:“世间已无张居正”!

参考资料:《明通鉴》、《明史》、《江陵救时之相论》

歪眼小史工作室

作者:冯生

点赞6、大理白族自治州 网友:海派甜心

万历十年(1582)六月,内阁首辅明朝掌舵者张居正因十多年呕心沥血工作,突发脑溢血去世。万历皇帝当时真的很悲痛,这人是自己老师,从小教育自己,为国操劳,说没感情是不可能,于是对张居正风光大葬,很是哀悼一翻。

悲伤过后,曾经的小皇帝,现在的万历皇帝开始啦自己完全的亲政生涯,然后朝廷上就传出各种张居正谣言,什么为官腐败,专权独断,家大业大,卖官鬻爵,反正只要是不好事情,就往张居正头上扣。

万历皇帝感觉自己可能受蒙蔽,于是派人调查,发现居然确有其事,想起张居正对自己教导,还有他所作所为后,觉得自己被骗,是啊张先生教我为官清正,做皇帝节俭,可他自己言行不一啊。这不是欺骗是什么,于是万历开始自己清算之举。

万历一点不客气,配合群众表演,剥夺张居正太师等一切职务,还撤销“文忠”谥号,不仅如此,万历又下令抄家。之所以搞出这大动静,原因是万历内心愤怒。

除了被欺骗,还有长久的压抑,万历清楚记得,自己继位起,叫张居正不管他做什么都“阴魂不散”缠着自己。

传统节日,他多摆几桌酒席庆祝,张居正会说,作皇帝要节俭,

想出去玩,次数多啦,张居正会说,作皇帝要慎行,

摆点排场,增加礼仪,张居正会说,国库空虚,不适合铺张浪费

小时候万历认为有道理,都听,不过怨气肯定有,随着大量检举信揭发,万历发现张居正日子过的比自己还阔,好吃好喝,家产万贯,回老家都是三十二个人抬大轿子,那轿子连卧室带厕所书房一应俱全,完全是行走的离宫,这太腐败啦,比皇帝生活还滋润。越想越气,下令查,严查,狠狠查,看还有没更严重事。

于是抄家开始,本来抄家在当时也不算啥,今天你抄我,明天说不定我就抄你,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是中国古话,可抄张居正家就不一是般情况,竟然抄出惨案。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四月,抄家队伍浩浩荡荡前往张居正老家荆州。

明朝官员们发挥了他们优良品质,那就是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他们在张居正活着时毕恭毕敬,屁都不放,人一去加皇帝不待见老张家,就开始作威作福起来,皇帝委派抄家队还没到,地方官就出动封锁张家,贴封条不算,还把门窗锁死。

这导致张府上下十几口人居然被饿死,剩下还活着的,也奄奄一息,快饿死。对没饿死的人,他们也不放过,在地方官配合下,张家共抄出白银十多万两,黄金上万两,就这样他们还不甘心,又有人揭发,张居正还有白银两百多万两,

炒家队伍一听来了精神,新一轮开始,活着的人如果不提供线索,就要受皮肉之苦,多番折磨下,张居正长子张敬修无法忍受,自杀了。

事情搞这大,朝廷首辅申时行看不下去,上书万历停止行动。

万历仇也报了,估计自己也感觉做得有点过,于是下令不再追究,并发放土地,供养张居正母亲家人。

以上就是张居正被抄家经过,那么张居正作为明朝最大的权臣,明相,为何会如此,不过因为他最大的错误就是触犯啦明朝最大的官僚阶级的利益。

变法者的下场普遍不好,因为每一次变法莫不是以利益开始由利益终,秦代商鞅变法是如此,最后商鞅被车裂,楚国吴起变法也是如此,吴起被杀,宋朝王安石变法是如此王安石也被流放。

张居正被清算根本原因不过如下几条

第一:他的变法触动啦官僚阶级的利益,让他们利益受损,张居正死前他们都不敢做生,不过因为张居正权威太大,张居正死后,群起而攻之。正是他们的反击,以道义的名义做自己的私事而已,和商鞅之死,吴起之死,如此相似。

第二:皇帝对他的不满,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皇帝小时候喜欢张先生,长大后崇拜张先生,可是谁知道张先生居然教育他的和自己言行不一致,这就是欺骗,欺君之罪,不可饶恕。

第三:张居正自己的问题,他为国为民绝对是真的,可是他自己奢侈腐化也是真的,他如果真如于谦,诸葛亮那样高风亮节,就算别人想那把柄也无把柄可拿,可惜他没有。当然我们无法要求每个人都是完人。他都结局也有自作自受吧。

明朝因为张居正回光返照,最后还是逃脱不了历史的宿命,因为官僚阶级的腐败而穷困潦倒,最后因为没钱穷死,可叹张居正,人死业消,如果变法政策一直施行,明朝也许就不会灭亡啦。流放

点赞7、钟祥市 网友:夜影清风

张居正的结局确实非常惨。可以说,他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稳固,累死在任上。可是他死后才第四天,七名言官就集体弹劾张居正选定的接班人潘晟。潘晟还没有来得及走马上任,万历皇帝就强迫他退休。清理掉潘晟后,言官们又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弹劾张居正。而万历皇帝也全都准奏,对张居正实施抄家,削夺宫秩。并把张居正曾经得到的那些玺书、诰命全部收回来,把他的“罪状”罗列出来,诏告天下。最后还准备对张居正实行开棺鞭尸。只是因为遇到反对,万历皇帝才停止这样做。张居正的家人,则全部被流放,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说张居正是为了大明江山累死的,一点儿也不假。张居正最大的功劳,就是通过自己有效的改革,缓和了明朝中晚期出现的尖锐的社会矛盾,极大地充盈了明王朝的国库,让明王朝得以继续往前推进,而没有出现崩盘的现象。

(张居正剧照)

既然张居正对明王朝所做的贡献那么大,为什么他的结局会那么惨呢?

我认为,张居正之所以结局很惨,都是因为他在当首辅期间,一心一意致力于改革造成的。也就是说,改革的红利让明王朝获得了,改革的积怨,则全部到了张居正一个人身上。

那么,究竟有哪些社会积怨,堆积到张居正的身上了呢?

一、官僚集团的积怨。

张居正在任首辅之前,并没有更深地陷入权力斗争,这让他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也能够很好地静下心来,思考明王朝当时存在的问题。

通过思考,张居正发现明王朝最大的问题,首先是来自于官僚集团。这个官僚集团不但贪污腐化,而且办事拖沓,行政效率极低。因此,他最先就从整顿吏治入手,在官僚集团中推行“考成法”。

这个“考成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也就是要求明确责任,令行禁止,重视落实。落实不了的,或者说任务完不成的,一律严肃处理。同时,张居正裁剪冗官冗员,精简政府机构,优化了政府部门的组合。

张居正之所以整顿吏治,主要还是为了推行税赋改革,增加明王朝的财税收入,从而实现富国富民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居正的吏治整顿,并没有深化。但是,这也已经影响了很多官员的利益。尤其是在明朝官员薪俸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张居正的改革,算是断了他们的财路。所以,他们都把积怨堆积在张居正身上。

(张居正改革)

二、豪强地主的积怨。

张居正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增加国库收入,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财赋改革。

当时大明王朝存在的很大问题,是财税收不起来。收不起来的原因,主要是规则出现了很大漏洞,同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瞒报地亩,官员则层层盘剥,巧取豪夺。最终,财税的沉重负担,都压在贫苦老百姓的身上。以至于老百姓大量逃荒,这也造成了大片土地荒芜等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居正首先实施“清丈土地”的措施,搞清楚真实的地亩情况,避免豪强地主的瞒报,是解决财税问题的基础。不过,由此也引发了很大的矛盾,很多官员认为张居正这样做,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连海瑞等人也认为是下策。而因为动了很多豪强地主的奶酪,他们反抗非常激烈。

但是张居正并没有动摇决心,反而坚定地实施了下去。

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实行了财税收取的“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好处是,让“丁”和“亩”更加贴近,同时把赋役整合起来。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而且影响深远的财税收取办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万历皇帝剧照)

三、万历皇帝的积怨。

万历皇帝的积怨,就是张居正一直把持着朝政。朝堂上的事情,都是张居正说了算。尽管各项措施,张居正每次都会向万历皇帝上奏。但是,一来,万历皇帝只是一个小孩子,他也没有什么主张。二来,就算万历皇帝不同意,张居正也会迫使他同意,坚决落实下去。因为,万历皇帝觉得自己的存在感很不强。

还有一点,张居正为了努力丰盈国库,除了搞财税改革外,还在全国上下厉行节约。这种要求,不仅对官员和百姓,对万历皇帝也这样。

比如,万历七年的时候,万历皇帝曾向户部索取十万金,拨给光禄寺,用来改善他的伙食。但是张居正坚决不同意,据理力争,给万历皇帝讲国家很贫穷,必须要艰苦奋斗道理。万历皇帝没办法,只得听张居正的。还有,万历皇帝要修慈庆宫、慈宁宫、武英殿。张居正也严厉禁止。甚至对宫中烛火的使用,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不但取消节庆燃放灯火,而且把万历皇帝晚上的课程,改到白天来上,以此减少烛火的开始。如果有什么宴请,能不办的都不办,能节约的都节约。

万历皇帝是一个皇帝,又是一个小青年。从小在宫中长大,根本不清楚生活的艰辛。因此,张居正对他规定的关于节约的要求,在他看来,不是要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而是张居正把持朝政,弄权专横,心里非常不满,积怨越来越多。

不过,虽然有积怨,但是他也明白自己没道理,不可能罢免张居正,所以还一直隐忍着。

这种隐忍,一直延续到张居正去世。

当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立刻就和朝中大臣以及豪强地主勾结起来,挟私报复,快意恩仇,严厉打击张居正,让张居正最终出现了悲惨的结局。

(参考资料:《明史》)

点赞8、东营市 网友:浅时光〆

提起张居正,我就想到了常仁尧(打老师那位兄弟)。长大后的常仁尧把他的老师一顿暴打,长大后的万历则直接抄了他老师的家。这是一个叛逆的学生,对他曾经暴力的老师的报复!

万历是帝王至尊,张居正自然不敢对他动手动脚,但张居正给万历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和怨恨,比起常仁尧受到的伤害,不可同日而语。

在张居正没死之前,他、李太后和太监冯保组成了政治铁三角,大明王朝的事儿都由他们三个决定,万历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他的任务主要是读书和学习,而他的老师正是张居正。

张居正自己就是个神童,5岁就认识字,12岁就考中了秀才,23岁中进士,这样的人学问和智商自然都是顶尖的。但我们从历史的记载看,万历在读书方面也就是平常人的天赋,所以身为老师的张居正对这个特殊的学生,自然是倍加严厉,希望他能学有所成。

可并非人人都是神童啊,你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啊!

万历在被教育期间,受了不少苦,还偏偏有苦说不出。他老娘李太后是完全站在张居正一边的(据传闻两人还有暧昧关系),对他只有最严厉没有更严厉。可怜的万历,放眼整个大明王朝,没人能帮他一把啊!

万历可以说是从少年时期就一直再忍,好不容易等到成年了结婚了,到了可以亲政的时候,又跑去跟老娘说要亲政,结果张居正同意,他妈李太后不同意:你的任务就是学习,朝廷的事交给张师傅就行!

碰了一鼻子灰的万历有点放飞自我了!他找来两个宫女,让她们唱歌跳舞自己好娱乐一下,结果这两个宫女的才艺根本就不靠谱,万历大怒之下,把她们的头发剃了作为惩罚。

这在李太后和张居正的眼睛里,简直就是个典型的昏君表现啊,李太后祭告太庙,要废了万历让他弟弟当皇帝!万历眼看着皇位不保,哭着喊着求他老娘,保证以后再也不敢了!

李太后让张居正狠狠地批了万历,再让张居正用皇帝的名字发布了《罪己诏》。历来只有犯了大错,对不起天下人的皇帝,才不得已下《罪己诏》,这对万历来说,可是赤裸裸的羞辱啊!

不过好在皇位保住了!

大家能想像得到,万历对自己的老师应该有多大的怨气了吧!

在张居正病死后的第四天,政敌就跳出来功力张居正的党羽,大权在握的万历顺势开始了对老师的清算:身前死后的一切荣誉头衔全取消;家人应该享受的待遇全剥夺;彻底抄家流放。

要不是大家拉着,万历差点把张居正的尸体刨出来用鞭子抽一顿!

这得多大的恨啊!

张居正权倾朝野鞠躬尽瘁,给大明王朝带来了中兴的气象,功在大明社稷,结果被学生这么辣手对待,让人叹息!

这也给后世的老师提个醒:做个教书育人的好老师的同时,千万注意教育方式!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点赞9、鞍山市 网友:枫叶随风

这位万历首辅张大人,其结局确实忒惨了些,不但被削去生前封赏和宫秩,并且还被抄家,又追回赏赐玺书,以及四代诰命,并草拟其罪状传布天下。更险些被掘坟鞭尸挫骨扬灰,可怜他一家老小尽遭连累,受尽凌辱。

令人不解的是,如此一个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人,怎会落得一个如此下场,也忒是凄惨了些。实质这个问题不难解释,张居正的结局也恰恰是因为他太过于勤快,太过于任劳任怨导致的,这些问题最终引来了明神宗对他的怨恨和政敌的报复。

当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黄帝)登基大宝之时,年方10岁,一个娃娃自然不能统揽政务,因此帝师张居正将朝政统揽过来,待君执政。并且为小皇帝制定了繁琐复杂的日常事宜,张居正的良苦用心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以算是帮小皇帝做到了极致,小到宫中琐碎事物,大到朝堂公务政事,张居正一手包揽,全部代皇帝处理安排。

神宗当时年幼,也不关心这些,有张居正跑前跑后的操办,自己倒也乐得清闲。但是这位皇帝从心底有底惧怕张居正,孩童年纪都害怕老师,朱翊钧也一样,张居正给他安排的诸多的学业,让他从早到晚除了读书还是读书,枯燥的生活和繁重的学习,让他心底对张居正又怕又厌。随着年龄的逐渐长大,小皇帝的心理也渐渐成熟,随之产生微妙变化,以至于开始滋生对张居正的厌恶和仇恨。

虽然已经长大,但是张居正却依旧把他当个孩子看待,朝政依旧把持在自己手中,不放权利。朱翊钧无事之时,学着喝酒,后来越喝越上瘾,而且酒后总是狂笑不止或垂首叹息。张居正多次用桀纣之事“训诫”他,但是此时的皇帝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翅膀硬了,虽然心底还是惧怕张居正但是却敢反抗了,不但不戒酒,而且愈演愈烈,间接导致一场大祸。一次朱翊钧醉酒之后,痛打了大太监冯保的养子,皇帝打太监本来就是常事,但冯保却将此事变本加厉告知皇太后。

皇太后听后大怒,唤来朱翊钧,又唤来张居正,让张居正效仿东汉霍光,为天下除掉这个无道的昏君,改立神宗的弟弟潞王为天子。神宗吓得抖如筛糠,跪在地上频频磕头求饶不但求皇太后,竟然还向张居正求饶。最后众臣劝和,才以一份“罪己诏”收场。此事之后,朱翊钧战战兢兢,看到皇太后和张居正就害怕,并留下仇恨的种子。

终于这颗种子长大了,朱翊钧虽然已经长大成人,早就到了亲政年纪,但是张居正依旧享受权利的快感,大权独揽,臣子有事不找皇帝,直接找他张居正。而且此时的张居正不但没有收敛,反倒对朱翊钧更加严格。虽然此时两人看似君臣一心,实质已经貌合神离。朱翊钧一心要扳倒张居正,但是张居正的势力太大,稳如磐石,难以撼动。

就在朱翊钧想着如何扳倒张居正之时,老天爷帮了他一把,张居正病倒了,被一颗小小的痔疮击倒了!

就这样他三个月不能上朝面君,天天躺在床上,而且这颗痔疮却不见好。令张居正更着急的是,自己心血十年的改革,大明王朝正待焕发生机之时,如今自己病倒,一番心血只恐不保。

就在他着急之时,皇帝派了宫内御医来为他诊治,最后御医商议之后,决定割除这颗痔疮。最后痔疮割掉了,但是张居正也元气大伤,再也起不来了!万历十年,张居正带着无奈和未了的心愿撒手人寰。

张居正一死,万历黄帝假模假样为其赏赐谥号,安排豪华葬礼,但是报复也悄悄拉开了帷幕。

没多久,一份又一份的弹劾奏折呈现到皇帝面前,无数条罪责加在已经死去的张居正身上。万历黄帝下谕旨要求严查,而且严惩不贷,最终张居正所提拔人员或拿办、或撤职。张居正更是被抄家,其家属流放的流放、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张居正豢养的十数名家妓和家中女眷更是卖入青楼。

一代首辅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唏嘘,张居正虽是忠臣,怪就怪他太过于忠直,太过于勤快,最终让自己一手遮天,功高震主,这是犯了大忌,落得如此下场也在情理之中。

点赞10、鞍山市 网友:慢摇dj

万历十年(1582)七月,张居正病故。没过多久他的家族就遭到灭顶之灾。简单地说,他得罪的人太多了,几乎把在朝在野的官僚包括皇亲国戚和皇帝本人,都得罪了。

1

比如,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丈量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官僚地主通过隐瞒土地偷逃税赋以及将税负转嫁给小民的积弊。但是对官僚地主来说,国库的银子多少关我屁事?我只关心口袋里银子!

又比如,张居正实行考成法,“绩效考核”官吏,不称职的就要你下去,职责内的事连时间节点都有规定,到时完不成就拿你是问,已经懒散了100多年的官僚机构如何受得了?你不让我尸位素餐,我就骂你作威作福。

偏偏张居正一向以“摄政”自居,态度极其“嚣张”,不怕你骂,给皇帝上疏说,惩罢失职者必须作威,奖拔称职者就是作福,不作威作福就干不成事。

2

神宗的外公武清侯李伟做军需生意,用类似今天的“黑心棉”给战士做棉衣(胖袄)被揭发,张居正报告神宗后,让他到皇后面前悔过,并取消了他的经营权,算是给了他大面子。

张居正损上益下的财政政策甚至连皇帝也损了。神宗屡屡要拿太仓(国库)的钱私用,张居正以国家利益为盾牌就是一概不给,弄得皇上自称赏赐宫女都没钱(其实是舍不得用内库的钱),不得不记账“打白条”。

张居正死时,太仓存银600万两,太仆寺存银400万两,国家存粮可支10年,创有明以来的最高记录,彻底改变了数十年吃卯粮的赤字财政状况。但再多又咋了?朕贵为皇帝却不能私用,窝囊不窝囊?神宗当时19岁,如今参加高考的年龄,正是叛逆性和表现欲最强的时候。现在,“元辅张先生”走了,也该朕真正当家了!

张居正的政敌们决定先从丈量土地的问题上打开缺口。因为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官僚地主的利益,而且直接影响皇家和皇亲国戚的收入。

张居正丈量全国田亩,让户部尚书张学颜主持编了明代惟一一套《会计录》,收税虽有了根据,可你断了些人靠隐占田亩愉逃税赋的财路啊!不过,这话说不出口,必须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3

正好有的地方如河南巡抚为了表现政绩,在丈量中虚增了田亩。这不是现成的借口吗?这叫弄虚作假,叫欺君罔上!叫祸国殃民!神宗正想显示一下亲政的能力,于是下了一道诏书,将丈量田亩的工作叫停,已经丈量的统统不算,一律回到从前。

有人眉飞色舞,奔走相告,老子不仅可以照旧隐占田亩,照旧横行乡里,而且感受到一个强烈的信号:既然对丈量田亩可以彻底否定,其他的也就可以彻底否定,对张居正全面反攻倒算的时候到了!

一时间弹劾张居正的奏章纷至沓来。欺君害民,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操纵舆论,腐化堕落,种种罪名不一而足。

张居正提拔的官员一个个翻身落马,而遭贬谪的一个个官复原职弹冠相庆。

张居正的考成法也被废除,空谈成风、办事拖拉、互相推诿等官场积弊立马死灰复燃。哇!终于又可以尸位素餐、做官当老爷了!

最后干脆把张居正的家也抄了吧!


4

抄家的新任司礼太监张诚是张居正的死对头,在北京还没出发,就让地方官先把张家给封了,可怜张家被活活饿死的就有10余口人。一心要抓出个大贪的张诚哪里听得进去,株连九族,搜刮无遗,仍凑不够预想之数。

张居正的长子户部主事张敬修经不住严刑拷打而上吊身亡。

最后挖地三尺全部算上,共金2400余两、银16万两,在京住宅价值1万余两。其实很多都是皇上所赐之钱物,比如神宗赐予的4幅御书大字。其京宅价值万两之中,也包括皇帝赠与的数千两修缮银。

不知道神宗是否亲自检阅了这些寥寥收获,反正他是大失所望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