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著名的乾陵和秦陵都被发现了,为何没有元朝皇帝的陵墓呢?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6关键词:皇帝,元朝

著名的乾陵和秦陵都被发现了,为何没有元朝皇帝的陵墓呢?

点赞1、凉山彝族自治州 网友:沐雨橙风

蒙元统治者还是有陵墓的,目前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不就是蒙元第一代统治者铁木真的陵寝吗?

当然,严格来说,铁木真活着的时候还没有元朝,他也没有当过皇帝,这座所谓的成吉思汗陵,也只是他的衣冠冢。

真正的元朝皇帝,从铁木真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到被朱元璋推翻的元顺帝(一称“元惠宗”)结束,不算北元小朝廷,不算那些临朝秉政的皇后,元朝总共有十位皇帝。如果把忽必烈前面的蒙古大汗铁木真、拖雷、窝阔台、蒙哥等人也算进去的话,元朝共有十五位皇帝。

(元朝皇帝画像,局部)

这十几个蒙元统治者,都没有正式的陵寝,这是元朝帝王不同于中国其他任何一个朝代的最大特色——死之前不修陵墓,死了以后,密葬,薄葬,让你找不到地方。

按照《元史》和《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的记载,元朝皇帝死后,皇子、嫔妃和大臣要把头发披散下来,把衣服撕破,痛哭流涕三天三夜。在此期间,还要为死皇帝准备一口棺材,这口棺材用一整根楠木制成——将楠木的树枝和树皮砍削干净,竖切成两半,每一半都挖空,挖成两个巨瓢的形状。然后呢?把死皇帝塞到瓢里,合上另一半,再像箍桶一样,用三个纯金的金箍紧紧箍住。将这口既简易又昂贵(金箍当然昂贵)、造型非常别致的棺材运到草原上一个秘密的埋葬地点,挖坑,填埋,万马踏平。冬去春来,那里长出茂密的草来,谁也分辨不出皇帝埋在哪里。

《元史》还记载,死皇帝下葬以后,皇子们要在墓地旁边“烧饭”。比如说,皇帝生前最喜欢吃鸽子,那就煮熟很多鸽子,烧成灰,让他享用;如果皇帝生前喜欢吃猪头,那就煮熟很多猪头,烧成灰,祭奠他那流着哈喇子的鬼魂。

像这样的烧饭祭奠仪式,一般要举行三次:下葬那天举行一次,第二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再举行一次。

但是问题来了,埋葬地点极其隐蔽,没有陵寝,没有墓碑,第二年第三年怎么找得到呢?古代文人笔记给出了一条充满想象力的解释:埋葬死皇帝那天,在下葬之处杀死一只小骆驼,让母骆驼亲眼看着。第二年和第三年,母骆驼思念小骆驼,会自动跑到下葬之处哭泣,这样就能找到地点了。

这种解释,完全不符合骆驼的生物学特性,应该是一种荒诞不经的传说。

我估计,元朝人埋葬皇帝时,肯定会留下一个秘密的标志,以便在第二年和第三年过来烧饭。三年过后,再把标志去掉,任凭死皇帝和他的楠木棺材在地下化为粪土。

对了,那楠木棺材外面不是还有三道金箍吗?金箍可不会坏掉,它们会在地下保存几百万年而不腐朽。假如将来我们要寻找元朝皇帝的埋葬之地,肯定要从这些金箍来着手。

点赞2、宁德市 网友:黑暗亡灵

中原的温婉和煦,注定无法留住狂野的亡灵。雄鹰注定要翱翔在草长莺飞之地,即便蒙元帝王们已经故去,依然会回到漠北,这是他们的宿命。生为枭雄屠戮生灵,死为尘土反哺大地,不留一丝痕迹,历代蒙元帝王概莫如此。

从成吉思汗开始,黄金家族的陵寝之地就充满了神秘和传奇,很多说法已广为人知:成吉思汗死在征伐西夏之际,蒙古人将他的尸体运回漠北老家,杀光了沿途遇到的所有人,防止泄露消息,然后他们找到一块荒芜之地,截取一段树木破开之后,作为成吉思汗的容身之所。棺木下葬之后不仅用万马踏平地面痕迹,更等到青草再次茂密之后才离开,从此成吉思汗的死后葬身之所湮灭无闻……

成吉思汗的后人们显然也延续了这一传统,即便是入主中原之后,也没有如同汉族帝王般大兴土木修建陵寝,而是在死后全部被送回漠北老家,然后找到荒芜之地,“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从此和山川同体魂归大地。这种做法虽然源自传统,但无疑是聪明之极的,因为迄今为止元朝十多个帝王的安息之所没有一处受到打扰。

但根据“入夷则夷入夏则夏”的规律,在中原文明强大的同化能力之下,难道蒙元的丧葬制度就没有丝毫的改变吗?难道我们真得没有机会一窥蒙元贵族们陵寝之地的真容吗?凡到过必留痕迹,河北的一处墓葬的发现,或许能给我们一些遐想的空间。

河北省沽源县有一座高15米的梳妆楼,相传是为了纪念辽国萧太后而建。但在上世纪重新修整时,考古专家们却在梳妆楼下2米深的地下发现了一处古墓。这座砖石墓内并列着三具棺木,其中中间的棺木尤其独特,是由一整段树木从中间剖开,然后挖出和人体相当的凹槽,中间放置人的遗体,其他两具棺木则和现代棺木类似。

墓中死者为一男两女,衣着华丽且具有典型的元代蒙古族特征,同时在墓中还出土了宝剑、古钱币、铜印等等文物。虽然这座墓葬在历史上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但专家们根据墓内残存的铭文,仍推断出墓主人应该是忽必烈大帝的外孙、月烈公主(忽必烈的二女儿)的儿子阔里吉思和他的两任妻子。

阔里吉思文武双全,十分受忽必烈的青睐,年少时就出任比较高的职务,并且为蒙元平定地方叛乱立下不小的功劳,其一生可谓传奇,但他和一般的蒙古贵族有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此人“性勇毅、习武事、尤笃儒术,筑万卷堂於私第,日与诸儒讨论经史、性理、阴阳术数,终日不倦”,比较痴迷汉学,还曾筑庙祭祀孔老夫子。

既然给孔夫子上过香,他的墓葬中出现陪葬品以及汉字铭文,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他的“以树为棺”特征,却足以说明历史上蒙元帝王们的丧葬方式,并非空穴来风,而且陪葬品数量估计也不在少数,只不过我们目前已经无缘得见罢了!

其实和“独留青冢向黄昏”比起来,我觉得蒙元帝王乃至贵族们颇具大智慧,很有些尘归尘土归土的慧根,比起那些耗尽天下民力,修建死后安居之所的中原帝王们来说,层次明显高出三四楼那么高。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真正没有遭受死后劫难的,可能也只有成吉思汗了!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点赞3、泰兴市 网友:懒得起名

蒙元皇家习俗,死者埋葬后,不立坟冢,要把墓地踏平,不留痕迹,因此后人很难发现墓地的所在位置。

自成吉思汗开始,蒙元皇帝就不立坟冢。

为什么不立坟冢呢?元末人叶子奇说,皇帝陵无冢,"岂复有发掘暴露之患哉"。

岂复,是“难道”的意思。这个叶子奇说,元皇帝害怕被刨坟掘墓,所以不立坟冢。这也是一种猜测性说法,我觉得不大可信。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堂堂蒙元皇帝陛下,威猛达九州,霸气传四海,甚至整个欧洲都回响着成吉思汗的威名,如此英武的千古一帝,怎么会害怕小小的盗墓贼?这不是跟大象怕蚊子一样吗?

如果真害怕盗墓,可以在墓里设立重重机关,让盗墓贼有去无回,让人无法可盗。类似的墓地机关,我们也不是没见识过,虽然达不到《盗墓笔记》的水平,但是也差不多吧,现在说他们不立坟冢是因为害怕盗墓,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所以,我认为,蒙元皇帝不立坟冢,一定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那原因是什么呢?

皇帝号称是真龙天子,除了天大地大,就是皇帝大,人世间没有他们害怕的东西,他们所害怕的,只有苍天。

换句话说,对于这些坐在权力顶点上的帝王来说,他们的一举一动,其出发点无外乎以下三种:巩固山河,开疆拓土,敬天法祖。

巩固山河,和开疆拓土,自不必说,大凡稍有政治观念和政治野心的帝王,都想在这两方面有所作为。

至于敬天法祖,实际上,只不过是另外一层辅助性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是为巩固山河和开疆拓土做铺垫打助攻的,但是,还有不一般的情况存在,那就是:皇帝,作为一个人,他外在的身份属性并不能真实完全地代表他自己。

说白了,从本质上来说,所谓皇帝,并不是什么真龙,也不是什么天子,他只不过跟我们一样,是一个巨大的蛋白质结合体,他也要吃喝拉撒,也要衣食住行,也要生老病死。

这样,我们就知道,皇帝,他自己也是有人性的需求的,比如说迷信的“宗教”需求。

说到这里,关于他们不立坟冢的原因,就大致比较明了了。蒙元皇家的这种不立坟冢的旧俗,一定是出于某种宗教信仰原因,比如“长生”,比如“升天”等等。

我们虽然不知道蒙元皇帝这么做的真实原因,但是通过合理猜测,我们认为,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他们获得自己内心的安宁。皇帝,他们作为一个“人”,也有人性对“安宁”的需求。

这种安宁,并不仅仅只是说心底的平和,往深了说,还有消除他们对于未知的恐惧,尤其是消除他们对于死亡之后的种种顾虑,说白了就是所谓的“天道轮回”。

至此,我们大概可以说,蒙元皇家不立坟冢的原因,基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信仰使然。当然,我们要知道,这种信仰,未必就是一个民族根深蒂固的信仰,因为随着文明同化的发展,各种习俗都逐步走向了统一,尤其是走向了汉化。

这里顺便提几句,蒙元皇家不立坟冢,这对于祭祀来说也是个难题,据说,在皇帝陵墓开穴下棺时,要牵一母骆驼和一骆驼子,当场杀死骆驼子,以后祭祀时,将这个母骆驼牵来,作为向导。骆驼,被认为是有记忆灵性,当母骆驼重回旧地,就会踯蠋悲鸣,帝陵就在悲鸣处。

关于蒙元习俗的了解,可以参阅《黑鞑事略》。里面曾经记载:"(蒙元皇帝)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

《黑鞑事略》是南宋彭大雅创作的著作,叙述了蒙古立国、地理、物产、语言、风俗、赋敛、贾贩、官制、法令、骑射等事,详备简要,是研究蒙古开创历史的珍贵资料。

宋人称蒙古为黑鞑靼,彭大雅(?-1245),字子文,南宋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

点赞4、安顺市 网友:绝版男子

元朝的陵墓没有被发现要归功于一个人,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

忽必烈的安排

忽必烈在位期间,民间盗墓事件极其猖獗,宋朝历代皇帝的陵墓在盗墓贼的强大攻势下全军覆没,无一幸免,尸身被毁,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忽必烈看着宋朝的皇帝死后都不得安宁,害怕自己百年之后也会落得跟宋朝皇帝一样的下场,于是忽必烈在坚持薄丧简葬的原则下还做出了五点安排,并要求子孙后代一并遵守。

1.选择好陵寝地点后,将陵寝周边的所有人口全部迁走;

2.皇帝的葬礼不允许汉人参加,更不允许汉人知晓下葬地点;

3.皇帝殡天后,统一对外宣扬运回漠北安葬,至于是否真的运回漠北,外人无从知晓;

4.修建陵墓时,禁止大兴土木,禁止设置墓碑,随葬品也不能太多,这就导致了在外表上帝陵于普通陵墓基本没有差别。

5.禁止对帝陵的事进行记录,唯有皇族和贵族才知道只有他们自己能看懂的地名。

就这样史料上对于元朝帝陵的记录少之又少,可以说毫无线索,后人根本无从查找。而且,元朝的政变非常频繁,皇帝在位的时间都不长,皇帝们也没时间去修建自己的地下宫殿。

不过,毕竟已经几百年过去了,也许元朝的帝陵已经有盗墓贼误入了,只是因为太过简陋没认出来罢了。

传说

关于元朝皇帝下葬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成吉思汗当年突然去世,成吉思汗去世后秘不发丧,遗体被悄悄运回漠北下葬,下葬后让一群马在陵墓上方来回奔跑,直到看不出一点点的动土痕迹后再在埋葬地点杀掉一只小骆驼,等到草长到和周围一样的时候就连负责下葬的人都找不到下葬地点了,等到祭祀的时候再牵上母骆驼,母骆驼会在小骆驼被杀死的地方停留,这就是下葬的地点了。不过这种说法信服力不大,因为骆驼的寿命也是有限的,依靠骆驼寻找祖墓不太现实。

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墓究竟在哪还是一个未解之谜,现存的成吉思汗陵是一座衣冠冢而已,已经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

点赞5、汕尾市 网友:孤独很美

成吉思汗:我就是要跟大家躲猫猫,但是你永远都别想找到我

首先说一下,要是乾陵和秦陵这么大的石像生和封土堆都发现不了,那就是有点眼瞎了哈!

元朝的皇帝墓不被发现,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葬俗 2、漠北地理因素

配图-1

我们来看看元朝有多少皇帝,元朝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十一个皇帝,但是我们都会从元太祖铁木真开始算,也就是有十五个皇帝,一个临时监国(权力等同皇帝),从忽必烈往前的都是后来追封的,但是他们实际上是已经掌握了元蒙的最高T治权!按照顺序是:

元太祖铁木真、监国拖雷(临时过度)、元太宗窝阔台、元定宗贵由、元宪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穆耳、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剌、泰定帝也孙贴木儿、天顺帝阿速吉八、文宗图贴睦尔、明宗和世剌、宁宗懿麟质班、顺帝妥欢贴睦尔。

元蒙葬俗决定了很难找到元朝皇帝的墓葬!

我们都知道,华夏民族,自古以来非常注重习俗,特别是葬俗,讲究厚葬,风光大葬,陵墓也是修得非常夸张,从商周时期开始,帝王的陵墓就开始有规模,那时虽然没有地面上的痕迹,但是地下痕迹动不动就墓道百米,宽度几十米!到了春秋战国,依然是讲究丰富的陪葬品,就目前很多地方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器来说,种类都非常多,陪葬坑也很大,什么日常生活用品,祭祀用品,车马坑,殉葬坑等等都非常大!

配图-2

到了秦汉时期开始,很多帝王的墓穴就已经开始有地面建筑了,什么石像,墓碑,封土,祭奠陵园等等!其中的陪葬品也是非常丰富,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末!

厚葬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从古至今,我们有个很神秘古老的职业,那就是盗墓,一直都存在!

元蒙属于草原民族,他们的葬俗跟我们中原有很大的区别,蒙古族在十一世纪以前,葬俗跟乌桓、鲜卑、契丹等部族大致相同,《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逝,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为平地。

明初叶子奇《草木子》记载:元朝宫里,用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送至其北园寝地,深埋之,国制不起坟垄...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来年春草既生,人走帐撤,人莫知也!...

蒙古人去世后,实行简易秘密的丧葬方式,不哭丧,不举行大的葬礼,棺木是一根木头,劈开挖空,把人放进去,陪葬的物品只有逝者生前骑过的马,穿过的衣物和使用过的物品,另外一点点食物!而且都是烧成灰烬再入葬!这种方式完全就掩盖了逝者生前的任何痕迹!

配图-3

发展到后来的天葬、火葬都一样,什么都不留下,这就导致你根本看不到蒙古人的墓葬在哪里!

其二是地理因素,蒙古皇帝的陵寝之地在漠北。

具体漠北那块地方,几乎无人知晓,很多人说漠北在内蒙境内,也有的说在外蒙,但是据说在外蒙的可能性比较大!

外蒙这么大一片区域,而且没有什么特殊的地理标志,要找到它们可想而知!那时非常的难的!

另外受蒙古薄葬的影响,不管是古今盗墓贼还是考古学者,对其的兴趣是相对比较小,你费劲找了老半天最后挖出来就一堆腐烂的木头和枯骨,没什么陪葬品和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东西,那时很扫兴的一件事情!

点赞6、佳木斯市 网友:孤峰无伴

元朝无陵墓的发现,其实可以从风俗谈起。

众所周知,华夏的文化传承主要来自三个部分,即儒,释,道。也就是构成中华价值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儒家,儒家孝道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如何尽孝,无外乎生前让老年人吃好喝好,即为尊老,先辈仙逝,也要让其尽享生时荣耀,而做到上述这些,总要有个祭祀的场所,平民建坟,皇家建陵,目的只有一个,寄托哀思。古代帝王为了让更多的人记住他们,陵墓越来修越大越豪华。因为他们还相信有来世有轮回。

但元朝的统治者信奉的是黄教,即喇叭教,这是佛教的分支,为密宗,密宗记载佛陀生前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善举,由此引发到肉体应服务灵魂这个层次,其举动又符合天与自然和谐统一。

受宗教影响,元并不注重身后事,也就不会大兴土木搞陵墓,试问,没有陵墓,哪来的发现。

点赞7、张掖市 网友:听风忆雪

在古代多代皇帝登基后为自己寻找一处吉地来营造自己的陵墓,远的有秦始皇陵,西汉皇帝陵,唐代皇帝陵墓,宋代皇帝陵,近的有明代皇帝陵,清代皇帝陵,连袁世凯也营建了陵墓。那么为什么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发现元朝皇帝们陵墓呢?这也成了后世人们研究的对象,也是一大历史谜团。

我国每个封建王朝,皇帝死后都有一座陵墓。这些陵墓多数在登位后即开始筹建,以后逐年增修,所 以皇帝在位越久,陵墓规模也偏大。那些在位时间很短的皇帝也有陵墓,大多是后来继位者所建。

比如汉武帝的茂陵,修陵时间前前后后用了53年。

《晋书》中载 :“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

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 建陵工匠多达3000余人,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


为什么单独没有发现元代帝陵?其实是因为元代和其他朝代的葬俗不一样,虽然之后还有清朝也是少数民族,但是入关后的清朝已经汉化,仿效明朝丧葬制度。而元朝皇帝的葬仪和其他朝代皆不相同。

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他们的丧葬习俗与汉族有明显的不同 :薄葬简丧。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所以不像汉族人那样会找个固定地点,建个十年八年的再下葬。

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病逝。临死时,他叮嘱部将“密不发丧”,实行“密葬”。

《多桑蒙古史》记载:“诸将奏柩归蒙古,不欲汗之死讯为人所知,护柩之士在此长途中,遇人尽杀之……葬后周围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复辨墓在树之下。”


另外据叶子奇《草木子》记载:

元朝皇帝死后,不用棺掉,也没有殉葬品,只是 “用棕木二片,凿空其中, 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 接着 “加鬃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 ( 两头和中间) ” ,随即 “ 送至其直北园寝之地 ” (其地在克鲁伦河与土拉河上游之间的肯特山中),挖一条很深的坑埋入。地面堆土后, “用万马墩平” ,并派一支队伍把这地区暂时封锁,等到青草长成,一点也看不出痕迹后才解除。因此后世很难发现其遗迹。

也就是说,元朝皇帝深埋下葬后,派专门队伍将下葬处戒严起来,不许外人进入,然后赶来马群,在下葬的皇陵上面往来践踏,将高出地表的土堆踩平,戒严部队继续把守皇陵,直至皇陵上面长出茂密的青草,与周围的地表毫无二致,一 点也看不出皇陵的痕迹时,才撤走部队。

这种葬俗使元朝皇陵极具隐蔽性,故而后世极难寻找。


还有一点就是陵墓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到位。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大汗葬时极秘密, 沿途见人,皆杀之以殉。”

就是说只要沿途有人看见就给杀了殉葬,看到的都被杀了,那大汗的陵墓只有天知地知他的后人知道了。

那后人如何祭奠祖先呢?有种说法是元人根本不祭祀祖先,这跟他们游牧有关,今天放牧到这里,明天到那里,祭祀祖先还要跑那么远,干脆就不祭祀算了。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元人有特定的祭祖方式,元人发明了一种“母驼识途法”:

“蒙古诸汗葬时,以陵无表识,难以寻觅,乃于葬后屠一稚驼陵前,使母驼视之,将来谒墓时,引母驼与俱,母驼必寻其稚驼被杀之地,昂首哀鸣,即可因以知陵之所在。”

意思就是蒙古大汗们下葬之后,没有陵墓标识,不像汉人皇帝死后会建享殿,立碑,起冢等。


很难找到陵墓的位置,于是在大汗下葬之后在陵墓前杀一个小骆驼,让母骆驼看见,如果将来来祭奠,拉着母骆驼一起,母骆驼就会寻找到它幼驼被杀的地方,在那里哀鸣不走,就可以知道这里是陵墓所在地。

另外为了不留下让盗墓贼发现的线索和痕迹,对下葬地点的记载也少得可怜,以至于让人感到元朝不存在皇帝陵墓。

我觉得蒙古人的墓不好找,还是因为他们不在乎,而且他们也不厚葬,不起坟头,不造明楼,不浪费土地,又安全保密。这样找不见也很正常,这种陵墓跟中原陵墓相比,连盗墓贼也提不起兴趣。

他们生于草原,死后也将归于草原,与草原融为一体。自己的后代都不知道他们的祖先陵墓在哪里,后世人们怎么会知道呢?如果有一天,在草原建造什么建筑偶然间发现,估计也不会认为这是元代皇帝陵墓。

点赞8、宜兴市 网友:黑翼天使

在中国古代封建帝制中,皇帝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象征着权力的巅峰,为了彰显皇权尊贵至高,皇帝们不仅生前的衣食住行充满奢华与庄严,死后也要安葬在规模庞大、富丽堂皇的陵墓之中。

图|气势宏伟的皇陵

古代皇帝对于自己死后安葬的陵寝非常重视,一般情况下,皇帝在继位不久后,就会派遣礼部、司天监等官员,着手寻找修建陵墓的“吉地”。

这些官员会踏遍天下名山,从其中挑出几处适合修建陵墓的风水宝地,将其描绘成画册,呈现给皇帝任其挑选,最终由皇帝确定修建位置,这一过程往往需要耗费数年时间。

在确定了陵墓修建地后,皇帝会专门委任一名亲信大臣负责陵墓修建的所有事宜,并随时向皇帝汇报陵墓的修建进度。

一座皇陵的修建,往往需要征调数万甚至数十万的民夫、工匠和士兵,历经十余年的时间才能修建好。

图|皇陵修建中被征调的民夫

繁琐的修建过程,再加上皇帝的尊贵权威,使得历史中的皇陵大都有明确的相关记载,而皇陵暴露在地面上的奢华建筑物,更是给后世之人提供了完美的路标,所以想找到这些皇陵并不困难。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开始,直到清末皇帝溥仪终止,封建帝制时代共诞生了408位皇帝,迄今为止,历代皇帝的陵墓绝大部分都已被找到,甚至其中很大一部分还被盗墓贼多次光顾过。

但有一个朝代的皇帝却极为特殊,别说被盗了,就连陵墓的位置都找不到,这个朝代就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朝。

元朝从忽必烈将国号改为“元”算起,到被朱元璋推翻统治结束,共历经了11位皇帝,但这些皇帝的陵墓至今毫无踪迹,不仅考古工作者找不到,就连民间的盗墓贼也毫无办法。

图|元朝皇帝(影视剧照)

那么这些曾经地位尊贵的元朝皇帝都躲到了哪里?为什么他们的陵墓如此难以找到呢?这一切还要从元朝的特殊墓葬文化说起。

元朝是由蒙古人侵蚀中原后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在蒙古人的观念中,人的肉身是被大自然赐予的,死后也应回归自然,所以元朝皇帝死后多以密藏和薄葬为主。

根据史料记载,元朝皇帝死后会被装到楠木制成的棺椁中,然后由家属和少部分亲信将棺椁运回大草原上,将其安葬在提前准备好的陵墓中。

元朝皇帝所谓的陵墓就是在大草原上挖个坑,既没有庞大的地下宫殿,也没有奢华的地面建筑,陵墓所选的位置也极为隐蔽,元朝皇帝的陵墓堪称所有皇帝中最低调、最简陋的皇陵。

图|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并且,皇帝后人在安葬完棺椁后,还会专门对墓地上方进行处理,不仅将土壤踏平,还会在上面铺上草丛,力求与周边景色一致。

元朝皇帝墓地经过处理后,别说盗墓贼了,就连皇帝后人都无法确定墓地的准确位置,随着时光变迁,这些墓地彻底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想从表面确定位置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元朝皇帝因为是直接埋入土壤中的,所以从棺椁到遗体的腐烂速度会比其它专门修建皇陵的皇帝棺椁快很多。

比如装载遗体的楠木棺椁,虽然金丝楠木号称千年不朽,但也要区分放置环境和条件,如果环境过于简陋,再好的金丝楠木也扛不住时间的腐蚀。

图|金丝楠木棺椁示意图(元朝皇帝的棺椁非常薄小)

根据记载,元朝皇帝的棺椁虽然全体由金丝楠木制成,但整体而言非常简陋,不仅体积狭小,就连棺材壁也非常薄。

在此情况下,这些薄皮的楠木棺材很难保存太久,经过雨水不断侵蚀,以及土壤压迫和蚁嗫虫蠹,只需要几百年,这些楠木棺材就会被腐蚀殆尽。

(楠木号称“蚁不能穴”,它的防虫功效主要来自于自身散发的特殊味道,但如果长埋地下,这种味道就会慢慢消失,自然就无法防止虫蛀了。)

棺椁消失后,棺椁中的尸骨和陪葬品就直接暴露在了土壤中,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东西都会被逐渐腐蚀消失,直至与土壤融为一体。

图|棺材腐烂示意图

在时间的侵蚀下,唯一能长久保存的就只剩下了陪葬的黄金制品,现代盗墓贼曾妄想通过金属探测仪来查找这些黄金,然后确定元代皇帝的陵墓位置。

但最后都纷纷放弃了这一想法,先不说用金属探测器搜寻广阔的大草原有多疯狂,就算真的找到了这些陪葬的黄金,却也无法通过它来确定陵墓的位置。

棺椁腐烂后,骸骨和黄金制品直接暴露在土壤中,它们会随着地震、地下水流等外力的推动下,渐渐远离原来的位置,或者平移,或者往下深陷。

而黄金制品因为自重的原因,它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是远远低于骸骨的,经过几百年的时光,两者早已相距甚远。

图|黄金陪葬品示意图

不说黄金可能一直在往地下深陷,导致距离远无法被探测到,就算真的找到了,也无法通过黄金的位置来确定陵墓的位置了。

根据以上所述,元朝皇帝特殊的棺椁、尸骸、大部分陪葬品都随着时间流逝被腐蚀殆尽,唯一能保存的黄金制品还远离了原来的位置,在此情况下,人们自然就无法找到他们的陵墓了。

点赞9、即墨市 网友:大花猫

古往今来,最吸引盗墓贼的,就是那些历代皇帝的一些陵墓了,因为里面太多的陪葬品,让人垂涎三尺。所以说,从古到今,很多皇帝的陵墓都被盗墓贼光顾了,现在遗留下来完整的陵墓很少,但是像咱们中国最著名的秦始皇的秦陵和武则天夫妇的乾陵,虽然被发现了,但,依旧保持很好,但是不少人也发现了,每个朝代都有被发现的陵墓,为何却从来没有发现过元朝皇帝的陵墓呢?

来自马背上的王朝——元朝

元朝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的前身是后来被尊为元宪宗的蒙哥所统领的大蒙古国。蒙哥死于征伐大宋的征途中,而他的四子忽必烈在之后的夺位之战中胜出,因为之前忽必烈的领地中就有一大部分是来自汉族的土地,因此忽必烈有了效仿汉族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想法。  

从汉族人掌权的宋来看,与其说元朝的建立是游牧民族的崛起,不如说是汉民族的政治生命力逐渐衰弱的表现。但这种衰弱是宋朝长久以来的政治文化导致的,众所周知,两宋时期的大部分时段里,中国处于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极大发展、极大繁荣的状态里,但在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却一直是短板。

两宋时期的对外战争可以说"四面楚歌",被包围在西夏、辽、蒙古等多个外族中的宋时常受到多方打击,因此外战方面输多赢少,以至于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了两宋外交的常态,而这种常态不仅养肥了多个外族,也将大宋推向了衰败的终点。

《元史》中写道:"汉、隋、唐、宋……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见其征伐的范围之广,建朝后疆域之大。

宋朝逐渐丢失的土地和逐渐流失的政权在元朝"以战养战"的思想下不仅重回巅峰,甚至元朝通过各种方式收归政权的举动也结束了自唐以后四百多年间都没能完成的真正的大一统,可以说为中国今后的版图和统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但作为曾经的外族,元朝的各类生活习惯包括思维习惯、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都和汉族有着巨大的差异,也不可避免的引发了游牧民族和传统农耕民族的尖锐矛盾,而这些差异却成为了融合必经的痛苦和磨难,但也正是这种痛苦才成就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灿烂文明,也才有了我们今天讨论元朝墓葬文化存在性的基础。

当然,严格来说,铁木真活着的时候还没有元朝,他也没有当过皇帝,这座所谓的成吉思汗陵,也只是他的衣冠冢。

真正的元朝皇帝,从铁木真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到被朱元璋推翻的元顺帝(一称“元惠宗”)结束,不算北元小朝廷,不算那些临朝秉政的皇后,元朝总共有十位皇帝。如果把忽必烈前面的蒙古大汗铁木真、拖雷、窝阔台、蒙哥等人也算进去的话,元朝共有十五位皇帝。


这十几个蒙元统治者,都没有正式的陵寝,这是元朝帝王不同于中国其他任何一个朝代的最大特色——死之前不修陵墓,死了以后,密葬,薄葬,让你找不到地方。

按照《元史》和《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的记载,元朝皇帝死后,皇子、嫔妃和大臣要把头发披散下来,把衣服撕破,痛哭流涕三天三夜。在此期间,还要为死皇帝准备一口棺材,这口棺材用一整根楠木制成——将楠木的树枝和树皮砍削干净,竖切成两半,每一半都挖空,挖成两个巨瓢的形状。然后呢?把死皇帝塞到瓢里,合上另一半,再像箍桶一样,用三个纯金的金箍紧紧箍住。将这口既简易又昂贵(金箍当然昂贵)、造型非常别致的棺材运到草原上一个秘密的埋葬地点,挖坑,填埋,万马踏平。冬去春来,那里长出茂密的草来,谁也分辨不出皇帝埋在哪里。

《元史》还记载,死皇帝下葬以后,皇子们要在墓地旁边“烧饭”。比如说,皇帝生前最喜欢吃鸽子,那就煮熟很多鸽子,烧成灰,让他享用;如果皇帝生前喜欢吃猪头,那就煮熟很多猪头,烧成灰,祭奠他那流着哈喇子的鬼魂。

像这样的烧饭祭奠仪式,一般要举行三次:下葬那天举行一次,第二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再举行一次。

但是问题来了,埋葬地点极其隐蔽,没有陵寝,没有墓碑,第二年第三年怎么找得到呢?

古代文人笔记给出了一条充满想象力的解释:埋葬死皇帝那天,在下葬之处杀死一只小骆驼,让母骆驼亲眼看着。第二年和第三年,母骆驼思念小骆驼,会自动跑到下葬之处哭泣,这样就能找到地点了。

这种解释,完全不符合骆驼的生物学特性,应该是一种荒诞不经的传说。

为何没有元朝皇帝的陵墓的原因

1、因为元朝的皇帝喜欢秘葬

就是在下葬的时候,不会留下任何的信息,这一点和其他的皇帝不同,比如说秦始皇的陵墓,在下葬的时候可以说是大张旗鼓,并且还留下了非常详细的文字记录,而元朝从成吉思汗开始,就实行秘葬。

2、因为蒙古人没有中原人的肉身崇拜传统

他们认为,人的肉身来源于大自然,死后也应该回归自然,所以在下葬的时候,他们都选择在人烟稀少的大草原,这样做的话就更加增加了被发现的难度,基本上找不到地标参考,不像唐朝、明朝的那些皇帝喜欢选择在靠山的地方埋葬。

3、因为元朝的皇帝一般喜欢薄葬

在下葬的时候,不会随葬太多的陪葬品,因为这个原因的存在,那些盗墓贼对元代皇帝陵墓更加没什么兴趣,这样就极大降低了元代皇帝陵墓被发现的概率。

结语:

游牧民族崇尚自然,认为死后回归自然是最好的,所以皇帝死后都采用密葬的形式,一来完成了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二来蒙古虽然占据中原,但是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游牧民族的本色,迁徙不定,为了防止迁徙之后先人陵墓不被破坏,于是都不建立陵墓。

点赞10、太原市 网友:不讨囍

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陵墓,几乎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寻,就连一代枭雄曹操的陵墓,也在前几年被成功发掘,更别说高大雄伟始皇陵与乾陵了。但唯有一个朝代的皇帝陵墓,至今没有找到一个,那就是元朝皇帝的陵墓。元朝的皇陵究竟在哪里,现在依然让考古学家孜孜不倦的探索。


众所周知,元朝是有蒙古人建立的,他入主中原近百年,许多元朝皇帝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像元顺帝还是个标准的诗人,七律写的非常有水平。尽管元朝皇帝尤其是后期的皇帝汉化程度很深,但在丧葬习俗上始终保持蒙古族的特色,那就是薄葬,不树不封。


因为蒙古族是个游牧民族,本身的资源财产少,因此上至可汗,下至普通牧民,都采用薄葬的方式。据史料记载, 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病逝于清水县行营。“诸将奏柩归蒙古,不欲汗之死讯为人所知,护柩之士在此长途中,遇人尽杀之……葬后周围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复辨墓在树之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成吉思汗死后,众将将他灵柩运回蒙古草原,为了不让人知道成吉思汗的死讯,不仅采用秘不发丧的方式,还在护灵回家途中,对那些看见成吉思汗灵柩的人进行了残忍灭口。成吉思汗的灵柩很简单,就是锯掉一棵大树,然后把里面掏空,将尸体放进去就行了,里面不陪葬金银珠宝,仅有他生前使用过的刀剑等随身物品。成吉思汗的灵柩入土后,士兵会用军马将墓地踏平,并栽上树和草,等这些树和草与周围长得一幕一样,地上再也看不出陵墓的痕迹,守灵的士兵这才撤离。有人该说了,内蒙古不是成吉思汗陵吗!其实,那不过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他的尸体根本没有埋在那。


忽必烈定都北京(大都)后,依然不折不扣沿袭成吉思汗秘不发丧的习俗,为了防止下葬地点泄露于外,还规定皇帝下葬时汉族官员不得参加。据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说:“元朝皇帝驾崩后,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元朝皇帝死后,将两块啰木凿空,类似人形,合在一起为棺,然后把皇帝尸体放在其中,刷上油漆,两头与中间用黄金固定 。再在地上挖一道深沟,将棺材放进去,埋完后用马来回踏平。等来年陵墓上长出草,守灵士兵才带着蒙古包离开。这样放眼望去,陵墓完全与周围融为一体,谁也不会知道皇帝埋在哪里。如果后人想祭奠,就会在陵墓上杀一头小骆驼,这样母骆驼会很伤心,能记住陵墓的地点。如果将来想祭祀,只需牵着这只母骆驼来,母骆驼停下来不走的地方,就是皇帝的埋葬之地。


因为元朝皇帝陵墓的保密工作做的很到位,莫说普通人不知道他们葬在何处,就连皇帝子孙也不知其陵墓在什么地方,加之缺少史料记载,元朝皇帝的陵墓到底在哪里,至今还是个谜。也许有一天,元朝皇帝的陵墓会在不经意间被找到,那将会是又一次震惊全国的考古大发现。


  

点赞11、鄂州市 网友:临窗低语

元朝的皇帝遵循的墓葬方法,是蒙古族的墓葬风俗。这种墓葬方法,他们最后都是葬在大草原上,不仅不像汉族会留下地宫和陵墓,还会故意把地表弄平,加上草原风沙很大,时间长了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没有人带路很难找到。

据说,为了找到当时的墓葬地址,聪明的蒙古族人也想出了一些奇怪的方法。他们会在埋葬先人的土地上,杀死一匹刚生下小马的母马,让母马的血液浸透土地。第二年要寻找逝者的坟地进行祭祀的时候,就放出死去母马的孩子,小马能够认识母亲的味道,跟着小马就能找到墓穴的所在。

这样的方法只是一种传说。但是可以看得出,蒙古族人对待死后的陵墓不是看的很重,也不是特别重视祖先的祭祀,因此元朝皇帝的陵墓不像其他朝代的,时间长了,或毁于战火,或疏于管理,后世很难被发现。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