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人去请司马徽出山?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2关键词:三国

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人去请司马徽出山?

点赞1、杭州市 网友:晴栀菀歌

司马徽的业务是点评人才,而不是自己亲自上阵干活。

东汉时期还没出现科举制,当时挑选官员的方式主要是“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由地方行政长官推举到朝为官,后者则是由天子直接征召入朝。

那么,怎么才能进入地方长官或者天子的法眼呢?你得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即有名气。而让自己成名的最佳方式,就是找名士对自己进行点评。

所谓名士,可以简单粗暴理解为当时的大儒。东汉时期,为了稳定统治,历任皇帝大力提倡儒学,朝廷花大力气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了大量的官学,此外还有些名儒开办的私学;这种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为有志于游学的士子提供了极大便利,儒家思想在当时得到了空前发展;到了东汉末年桓、灵两帝时,全国儒生数量已超过十万人。

为了有机会进入体制内,这些儒生互相吹捧、点评,其中资格老、名气大、比较有水平的一些人,就可以被理解为“名士”(当然还有一些朝廷高官)。

这些名士掌握着民间舆论的制高点,如果他们对某人作出了积极的点评,那么此人的仕途将一片光明;甚至连曹操也不能逃过这个潜规则。

当时的太尉桥玄就是个著名的点评家,他首次见到曹操后大为惊叹:“老夫见的人多了,但像你这样骨骼惊奇的人才还是头回见!将来必定大富大贵,届时请关照下我的老婆孩子~”,就凭这桥玄的这句话,曹操从此声名鹊起;

不过桥玄认为自己还不是最牛的名士,为了进一步帮助潜力股曹操,他这样建议:“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许子将就是许邵,是当时的头号人物点评家,据说他每月都要对当时人物进行一次品评,人称为“月旦评”;他的金口一开,几乎被士人视为金科玉律;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名号,传说正是出自他之口。

而司马徽正是这种名士、职业点评人。《三国志》称他“清雅有知人之鉴”,即为人高雅,善于鉴别人才。他与荆州另一位名士庞德公称兄道弟,几乎垄断了当地的人物点评圈;而且他们包装起自家人来,那更是毫不羞涩,诸葛亮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庞德公侄子)、司马徽是“水镜”,正是出于庞德公之口。

看到这里咱们就明白了:庞德公、司马徽,其实就是诸葛亮、庞统的经纪人。

当刘备到荆州后,第一时间请司马徽为自己举荐人才。司马徽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即:一般的儒生与俗士,怎么能认清时务?能认清时务的,只有俊杰之士。在襄阳这里,自有伏龙与凤雏。

如此牛气冲天的名头,成功吊起了刘备的胃口,他连忙追问这二位大神是谁,司马徽如愿推出了自己旗下的两位重磅明星:“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让刘备疯了似的三顾茅庐。

至于司马徽为啥不出山,人家就是一个经纪人,怎么能逼他亲自上台?还有,司马徽与司马懿没什么关系,只是同姓而已。


  

点赞2、松滋市 网友:小矜持〆

其实是有的。公元208年,曹操攻打荆州时,刘琮投降,司马徽被曹操所得,曹操本想重用他,但司马徽在此后不久就病死了,年仅35岁。

《世说新语·言语》引《司马徽别传》:荆州破,为曹操所得。操欲大用,惜其病死。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司马徽既然和刘备要好,帮他推荐人才,那为什么自己不去侍奉刘备成就一番事业呢?我的回答是:刘备和司马徽两个人都有“识人之能”,司马徽亦有自知之明,彼此都认为“不适合”。

史料记载,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受到世人的敬重。此后两人的表现,也足见司马徽有“识人之能”。

《三国志》: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於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然而,记载司马徽诸多的史料中,并未提及其人的政治与军事方面的才能,也未见似诸葛亮“隆中对”般的策论,记载更多的是,他的人品较好。

  • 司马徽从来不说别人的短处。讲话时,从来不问他人的坏处,都说好话。村里曾有人向他问好,他回答:“好”。有一次,有人告诉司马徽说自己儿子死了,司马徽也回答说:“好”。司马徽的妻子知道后便责备他说:“人家认为你有高尚的品德,所以才跟你讲。可是你为什么听说他人的儿子死了,还对他人说好呢!”司马徽仍然回答说:“你的话也很好。”因此司马徽被后人称为“好好先生”,这便是成语“好好先生”的由来。

明·冯梦龙《古今谈概》: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今人称“好好先生”,本自此得。

  • 还有一次,有人丢了猪,说司马徽家的猪正是他丢失的那一头。司马徽便把自家的猪给了这个人。后来那个人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那头猪,就急急忙忙将司马徽的猪送还回去,并且磕头谢罪。司马徽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感谢他把猪送回来。真是个与人和善的大好人。


然而,古语云:“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带兵如果当严不严、姑息迁就、心慈手软、失之于宽,乃至“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当然就不能掌兵。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如刘备般的仁慈也是要依靠武力才能生存的。司马徽即使得其主,然生逢乱世不得其时,其能力也是无法施展的。

《孙子兵法》:“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结语:司马徽是伯乐,善识马,但自己却不能驰骋千里。恰恰,刘备和司马徽彼此都明白这个道理。这或许就是两个人没有走到一起的原因吧。

点赞3、德阳市 网友:梦离▃

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司马徽不是追求仕途之人,不想以这样的方式活着,只想当个清闲的世外高人,水镜先生的名号不是随便起的,明镜如水,清澈见底,不染红尘俗事,不扰世间纷乱。

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他推荐有才能愿意入仕施展抱负之人,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所以不是没人用他,是没人请的动他。曹操南下曾想重用司马徽,可惜不久他就病逝了。

点赞4、醴陵市 网友:打小就酷

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更正一下这个题目,当时是有很多人去请司马徽出山的,只不过司马徽都没有答应,所以我觉得题目应该改为“为什么有很多人请司马徽出山,而他却不为所动呢”。

作为三国时期最厉害的隐士之一:司马徽,别人都来请司马徽出山,是什么原因使司马徽迟迟不肯出山呢?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奇门、兵法、经学、道学,有“水镜先生”之称。司马徽有三个徒弟,分别是诸葛亮、庞统和徐庶,个个都是厉害的谋士,天下闻名。

司马徽虽然自己没有出山,但是他却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

当时刘备驻扎在新野,就前去拜访司马徽,一起商讨天下大事。刘备希望司马徽可以出山帮助自己,可是司马徽并没有答应,司马徽对刘备深沉地说到:“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于是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

自己继续隐居山林,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司马徽也被曹操所得,曹操也知道司马徽不是一般人,所以想重用他,但是司马徽在不久之后就病死了。

了解了司马徽的身世之后,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司马徽为什么一直不出山”吧。

为什么有很多人请司马徽出山,而他却不为所动呢?

司马徽-生不逢时

司马徽生于汉末,此时正处于朝代政权交替之际,天下动荡不安,人民饱受苦难。所以司马徽已经看穿了天下大势,故选择了隐居。等到后来天下形势逐渐明朗时,司马徽已经年迈了,无心出山了。

天意难违,此时曹操已占领中国大部,刘备的希望渺茫

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时,司马徽则认为诸葛亮已经错过了下山的最佳时机了,当时曹操已平定中原,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曹操集团的实力比刘备集团强了很多倍,曹操手下人才无数,当时的刘备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后来诸葛亮到死也没有能帮助刘备匡扶汉室。

难逢知己

司马徽没有遇到他想要辅佐的那个人,以司马徽的名声,是有大把人来邀请他出山的,但是他没有遇到他想辅佐的人,即使遇到了,也已经变得年迈了,看破红尘,更加不愿意出山了,一等就是一生,一生也没有遇到想要遇到的人。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会比较勉强,当时曹操想让他出山,可是他拒绝了,除了年龄原因,还有司马懿已经在为曹操效力了,司马徽和司马懿都是同一姓氏,其先祖定居在河内,二人的出生地相距很近,仅仅相隔100多公里,所以两人属于同一脉的可能性很大。故司马徽并不想与自己的同乡竞争,不想司马氏家族的人相残,所以司马徽也没有出山。

司马徽一直没有出山,可能是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涉入官场的险恶,做一个隐士才是他的最好归宿。

点赞5、开封市 网友:↘流年

很高兴能参与这一问题的回答。

在我看来,司马徽不出山有以下四点原因:

1、隐士的身份,决定了司马徽的人生道路。

“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定位是一名隐士。而隐士是指: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

这个定义已经说的很明显了,说白了就是两点:有知识,享自由。

2、生不逢时,司马徽有心无力。

司马徽人生当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应该就是向前来拜访的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庞统二人(“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然而,也就是在刘备拜访后的第二年,原本曹操想要重用司马徽,可惜的是他很快就因病去世(”欲大用,惜不久病死")。也许是精通奇门道学等术的“水镜先生”早就算到了自己的大限之期将近,没了那份出山的精力。

3、不得明主,司马徽英雄无用武之地。

常年居住在襄阳的司马徽曾被人举荐给当时的荆州牧刘表。可司马徽认为刘表此人心胸狭隘不是明主,不愿为其效力;而刘表则认为司马徽没有真才实学,也不对他重用。司马徽也只能隐居山林,研究古文经学教授学生。

4、术业有专攻,司马徽专业不对口。

“水镜先生”司马徽世人一赞其学识渊博,二赞其有知人之明,然而这两点都不是当时曹操、刘备这类当权者最迫切需要的,他们需要的是像郭嘉、诸葛亮这样能帮助其谋定天下的谋士。当然,也有可能是司马徽站的更高早就料到了天下大势,不愿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甘愿隐居于山林乐得个逍遥自在。

一点愚见请多指正。

点赞6、莆田市 网友:九夏光年

司马徽是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道号“水镜先生”,司马徽就象战国时期的鬼谷子,门生众多,比较有名的有诸葛亮、徐庶、石韬、孟建、崔州平、庞统、向朗、刘廙、李仁、尹默等,其中他称诸葛亮为卧龙,称庞统为凤雏,并宣称“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向刘备大力推荐。后来刘备用了诸葛亮与庞统,果然由一个草根,克成帝业,三分天下得其一。

司马徽是世外高人,并不是没人任用,而是其志不在于此,不肯出山罢了。《三国演义》中刘备曾经拜请水镜出山相助,同扶汉室,司马徽婉拒:“山野闲散之人,不堪世用”。所谓人各有志,司马徽是看破世事之人,可以洞穿历史,预测未来,早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就断言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知道诸葛亮不能统一天下。他是看破红尘之人,不遇非常明主,是不肯出山的。而在三国时期,在司马徽看来,是没有这样的明主的,所以他选择当隐士,教学生,自在逍遥。

司马徽住在荆州,有人曾经向荆州牧刘表推荐司马徽,但司马徽认为刘表心胸狭隘,所以在刘表面前装哑马,司马徽见刘表,不发一言,和徐庶进曹营一样,结果刘表认为司马徽没有见识,不聘用他;曹操打下荆州后,听闻司马徽的名声,想重用他,但不久司马徽就病死了,没有来得及与曹操合作。假若司马徽有机会辅佐曹操,可能天下会是另一番样子吧。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点赞7、九江市 网友:夜如笼

刘备曾和司马徽夜谈过,而且司马徽更是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所谓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不得不说司马徽可以称之为诸葛亮和庞统的伯乐了。既然司马徽能够知道诸葛亮和庞统的能力。那么这也就说明在司马徽眼中,诸葛亮和庞统应该是在他的能力之下的,否则他怎么能风轻云淡的说出这两个名字,这也就证实了司马徽绝对不再诸葛亮和庞统之下。

并且司马徽还精通经学,在三国时期,精通经学的人不少,但是司马徽可以说是在经学上有着最顶峰的造诣。如果司马徽出山,那么即使是诸葛亮和庞统,也应该不是司马徽的对手。但是司马徽看淡了这些名利,不仅如此,司马徽当时的年纪已经是不小了,所以他也就没有出山。

在三国时期,并非是所有的有能之士都卷入了三国的争斗。也有一些人看淡了名利,厌倦了战争。所以他们找地方隐居了起来,而童渊和司马徽便是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人。如果说司马徽和童渊配合辅佐一个人,那么这天下估计就是他们的了。

点赞8、呼和浩特市 网友:刑雨晨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司马徽虽然在三国时期戏份不多,但“水镜”先生的名号却让人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这个名号是当时的荆襄名士庞德公给司马徽起的。总让我联想到“镜中花,水中月”,水镜之名端的有些玄妙之意。

其实,以司马徽的才学,又怎么可能没人请他出山呢?只是司马徽为人低调淡泊,屡屡拒绝出仕,一心隐居治学。至于具体情况为何不妨一起往下看。

司马徽生平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颍川文教胜地,历来多饱学名士,司马徽便是其中之一。他博学多才,清雅识人,有匡扶社稷之才,名声远播当世。但他不愿出仕为官,一心在家乡读书治学,不参与政事。

后来刘表在荆襄开设官学,广招精通经学的大儒,司马徽方才应邀前往荆襄。后来刘备屯住新野的时候,曾拜访过司马徽,司马徽还向刘备推荐了“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其知人识人可见一斑。

曹操南下荆州,早就仰慕司马徽大名,有幸将其招致麾下,但明摆着司马徽是被动接受的。不过可惜,司马徽加入曹营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也算是全了自己不愿为官的志向。

为何不愿出仕为官?

上面也说过了,司马徽这个人是当世大才。但是他也很有个性,明明胸有韬略,腹有诗书,谁都想将他招致麾下,但他就是不愿意出仕为官。这和一般的世人大不相同,如此不重名利难道只是志向高洁吗?史料上没有写他为何不愿出仕为官,但是我们可以从当时的记录来推测一二:

一是朝廷暗弱,时局动荡。司马徽主要活动时期正值汉灵帝末年,当时宦官为祸甚巨,党人争斗不休,外戚也时不时地粉墨登场,着实是混乱不堪,乌云遮日。对于司马徽这种德行高洁之士,只是听说此种事便会烦恶不堪,又怎么愿意主动投身到那种“臭染缸”中?所以,他名声虽显,但屡屡拒绝出仕邀请,是他心志不在于朝堂所致。

二是司马徽专注学问,不喜官场繁杂。从司马徽生平就可以看出,他喜爱钻研学问,却不喜欢钻营官场。一个人若想在官场有所为,必须有所野心,而这一点在司马徽的身上完全看不见,他的做官机会有太多,但他都放弃了,可见其意志之坚决,志向之坚定,实在令我辈佩服。

结语

由上面不难看出,司马徽的一生有太多的人想请他出山,只是他因为个人志向的问题而都放弃了。最后,曹操虽然得手,但那时他已老朽,不久辞世,也算是遂了他一世心愿了。

点赞9、威海市 网友:自绳自缚

隐的太深,不出名,别人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他。

点赞10、百色市 网友:●菟子˙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士,如今我们常说的“好好先生”,就和这个人有关。

当时,只要有人问他别人才学如何时,他总会说“好,很好。”

别人要是问他别人为人怎样时,他也总会说:“好,很好。”

对此,他的妻子有些不高兴了,于是就说:“人家以为你是一个有德行的人,所以才来问你。你应该说点具体的,但你总是说:很好,这怎么可以。

没想到,他听后,就说:“好,你刚才说的也很好。”

就这样,时间久了,一个成语“好好先生”就出现了。

这个总是说“好,很好”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司马徽。

司马徽,字德操,其虽然是隐士,却有大才,因为他不仅精通经学,还精通兵法、奇门。

除了这些,司马徽在鉴别人才方面,也很有能力,比如他就曾向刘备推荐了两位当世大才,也就是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和有凤雏之称的庞统。

那既然司马徽有大才,为什么没有人请司马徽出山呢?

其实,不是没人请司马徽出山,是他自己不愿出山,同时他也不愿轻易投靠他人。

上面说了,司马徽就是一个“好好先生”,不管是什么,都说很好。

难道司马徽真的是一团和气、与人无争、不问是非曲直的人吗?

当然不是,这是他故意装作糊涂而已,是不想让别人征用自己,而一心要做一个自在的隐士。

司马徽没人去请吗?

当然有,当初司马徽在荆州时,刘表就想请他,只不过他知道刘表心胸狭隘,所以他在刘表面前从不讨论时势,所以刘表后来就认为他只是一个小书生而已,于是就放弃了聘请司马徽的想法。

刘备碰到司马徽时,刘备觉得他是大才,也想请他出山,只不过,司马徽不愿意跟刘备做事业。

后来刘表去世,其子刘琮接掌荆州。没多久,曹操大军前来,刘琮投降曹操,献出荆州。此时,司马徽就被曹操所得。

当曹操得知司马徽有大才时,他本想重用司马徽,只不过可惜的是,没过多久,司马徽就因病去死了。

所以司马徽不是没人请,而且他自己不愿意轻易出山。

点赞11、广州市 网友:乱世之魔

  三国中的谋士,以卧龙诸葛亮为首,可是即使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遁甲无所不知,却也没能一统江山,那么哪位推荐诸葛亮的先生,为何不出山呢?在诸葛亮出山之时为何又说:孔明随得其主,却不得其时呢?最终诸葛亮的失败,证明了哪位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话是对的,那它为何不出山呢?

  首先一个原因,是因为司马徽年事已高,若想长寿安康,必先要保证自己无忧,他在山林之间,不为凡是所扰,自可增加自己的寿命,如果出入红尘,出山辅助,无论是辅助哪位君王,都毕竟忧心忡忡,也将使用阴谋诡计,这些都是水镜先生不想的,所以退隐红尘,活在山清水秀之间,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司马徽看透天下大事,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群雄并起的年代,肯定会有人出现一统江山,无论他是否出山,这天下都会一统,就像秦始皇统一六国,这是时局。再加上,他不想因为他的辅助,让某个人得到江山,最后这个人一样劳民伤财,做成了一代昏君,在滥杀无辜。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不要忘了,刘邦在没拿到江山之前,也是一个仁德的好君王。与其这样不如自己不出山,随其自然的好。

  司马徽知道天命难违,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与司马懿苦斗多年,中间各有成败,但是相对而言司马懿败的较多,可是始终难让诸葛亮进入中原,诸葛亮深知,若想进入中原,必须除掉司马懿,不惜用掉上万担粮食,诱司马懿进入上方谷。在火烧赤壁和和草船借箭时,可以看出,诸葛亮推算天文天气,相当精准,否则不会有草船借箭和火烧赤壁的成功,这一次他推算上方谷无雨,况且此处三年没有下过雨。可是就在他火烧司马懿,司马懿即将自杀时,天空下去了倾盆大雨,让诸葛亮的计谋和上万担粮食“灰飞烟灭”,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天命难违,诸葛亮想要七星灯续命,只要他能成功,就可北伐成功,可是他还是失败了,天命难违,注定司马懿的统一。水镜先生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即使他出山,也改变不了天命。

点赞12、兴安盟 网友:萌汉子

他不愿出仕,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向往闲云野鹤般的意境。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