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琅琊榜,梅长苏,影视
在琅琊榜这部权谋影视剧里,主角梅长苏从夏江和谢玉设计谋害赤焰军到回金陵搅弄风云,期间忍受了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导致自己身患天下第一奇毒“火寒毒”,身边纵然有几位神医在,可每次发病可谓是很多人都捏了一把汗,每次都能安然无恙度过。
十二年里,从没忘记过要复仇,他背负着七万赤焰军的冤屈,可这也就足足准备了12年之久。
他手握天下第一大帮“江左盟”,内部成员大多数人都是赤焰军旧部,他身边的得力助手甄平和黎刚乃是赤焰军旧部里的十夫长。
梅长苏作为琅琊才子榜首,有“麒麟才子得知可得天下”的称号,这并不是评语,而是断言。他的文书档案库记载着各大朝臣的秘密档案卷宗,当然了就连梁帝的几个儿子势力如何,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在梅长苏心里肯定是有底的,要想给赤焰军翻案,就必须得一朝选主,一气呵成,绝不可再次选择,否则就再也没有机会翻案了
在一次机缘巧合下与萧景睿相识于江湖,两人关系十分要好,在萧景睿眼里,他十分佩服这位兄长,知道他有旧疾,则邀请他到金陵养病,梅长苏借此机会入住宁国侯府,化名苏哲,开始了他酝酿十二年之久的复仇计划。
太子与誉王这时可是如日中天,也可以说,此时,梅长苏无论站在哪一边,则另一边则必败无疑,?这就是梅长苏?偏偏太子没有太多耐心,没有誉王求贤那种精神,可就是因为这样,誉王便成了梅长苏用来压制太子的一把剑,表面上看着两人关系就是那种主公与谋士之间的关系。
可梅长苏知道,辅佐誉王上位根本不可能为赤焰军翻案。
梅长苏曾经是赤焰军的少帅,赤羽营主将,13岁开始与父亲在外打仗,在金陵可是最耀眼的少年,他与皇七子萧景琰从小关系就像亲兄弟一样,赤焰军被陷害那时,萧景琰并不在宫中,也就躲过了这一劫。对赤焰军反叛这个事,是自己父皇裁定的案子,他则是敢怒不敢言,他也一心想查个水落石出,也因实力太弱,早时无法为赤焰军翻案,他这份坚定,也是梅长苏能为赤焰军翻案的唯一。
题主这样说到,梅长苏为什么一开始则是假装辅佐誉王而不是太子?
其实梅长苏一直以来,都没有辅佐过誉王,更不用说太子,和誉王有交情,这是事实,誉王与太子相斗多年,梅长苏来金陵为赤焰军翻案,太过于表露想法或走错路,随时都导致赤焰军翻案失败,表面上看着梅长苏和朝中多个显贵都有来往,实则是很多人都是他翻案的一枚棋子,誉王身份高是七珠亲王,其实力和太子相比,则不相上下。
皇七子萧景琰是一位受冷落的皇子,并没有多少实力对抗太子和誉王,根本就是鸡蛋碰石头。
梅长苏的翻案计划是消除一切绊脚石,辅佐靖王上位东宫,同时在朝中必须声望高,然后制造梁王不能调动一兵一卒的局面,逼迫梁帝答应重审重判赤焰冤案。
目标是有了,可是绊脚石太多,得一步一步清除,其中包括太子的势力,誉王的势力,很多影响翻案计划的人要么站在太子一边,要么站在誉王一边,想一一清除靠武力靖王是没有这个实力的。用江左盟实力加上靖王实力一起来对付这些绊脚石,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只有辅佐靖王上位的同时,利用绊脚石与绊脚石相互残杀,还有就是在朝中还要附加正义人士存在,这样才能逼迫梁王答应翻案。
这样一来,要清除的人就多了,需要一步一步的完成,拿下一个绊脚石的同时,靖王就要必须受益,每前进一步,靖王实力越来越强,直到在朝中一手遮天才能达到翻案的最佳时机。
清除绊脚石,可以利用绊脚石来压制或制服,直到最后绊脚石不多的情况下,靖王实力已不在是当年受冷落时的那种遇事敢怒不敢言的单衔郡王了,靖王就可以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清除这些最后的绊脚石。梅长苏用这样的手段来为赤焰军翻案,也是她足足准备了十二年然后进入金陵经历多次生死才做到的。
回到主题来看,可以明确的说,梅长苏并没有辅佐过誉王,或是太子,他们党争多年,实力相当,为了打败对方,争取麒麟才子,誉王多次向梅长苏请教,还送好多好多礼给梅长苏,一套别墅都舍得,誉王就是因为这种求闲纳谋的精神,才会被梅长苏轻易利用,为他筹谋做的那些事,只不过是用来清除那些绊脚石的手段罢了,也就是说,誉王一直都是梅长苏翻案计划的一枚棋子而已。
梅长苏真正的目的是扶持靖王上位。但靖王实力不够,在明面上不能直接辅佐靖王,只能选择太子和誉王一方来达到扳倒他们的目的。那当时梅长苏为什么没有假装选择太子而要选择誉王呢?
以下观点均基于电视剧故事情节。
一、誉王更为迫切地需要梅长苏的帮助。更需要自己的人,自己就能更好的利用。
誉王只是亲王,而太子已经是太子。如果一直这样耗下去,一旦梁王驾崩,太子顺利登基,誉王再无机会。也就是说目前有利方还是在太子。誉王想要成为皇帝,就必须改变现状,其形式更为迫切,更需要梅长苏。
一旦梅长苏找到了这个更有需求的人,便能得到更好的信任然后名正言顺的利用他的任何资源去对付实力更强的另一方,效率会更高。电视剧中梅长苏就是在誉王无条件的信任下、无限的资源利用中扳倒太子的。
二、太子的实力要强于誉王。为了同时削弱双方,达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的目的,梅长苏只能选择誉王
我们来看一下太子和誉王各势力比较,可以看出,太子势力要强于誉王。
军方: 太子宁国侯,誉王庆国公。 宁国侯为一品军侯,掌管负责京畿地区防卫的巡防营,紧贴宫城,且宁国侯在太子身边出谋划策,在斗争中起到重要作用。反观庆国公,虽也是军方势力,但势力在滨洲,对誉王在京城的储君斗争作用并不大。且在梅长苏进京前,庆国公已注定倒下。军方势力,太子胜。
六部:太子有户部、礼部、兵部;誉王有刑部、吏部、工部。在剧中,户部与太子开私炮坊谋暴利以用于各类开销,其作用不言而喻;而誉王方面,在剧中除刑部在兰园藏尸案上发挥重要作用外,其余均无过多阐述。六部势力,太子略胜。
后宫:太子一方为越贵妃,誉王一方为皇后。尽管剧中明确表明,越贵妃宠冠后宫,但皇后毕竟是皇后,完全能够驾驭后宫,且梁王对其信任有加。另一方面,因越贵妃心计较深,多次为太子摆脱困境。综合下来太子略胜。
江湖势力:太子一方为天泉山庄,誉王一方无江湖势力。尽管誉王有红袖招,但其只是用于出谋划策,无江湖作用,且红袖招并非真心辅佐誉王。江湖势力,太子胜。
另外,在打击誉王势力时,除吏部是由梅长苏策划起了个头外,其余均由太子直接除掉,梅长苏只是推波助澜而已。而打击太子势力时,其每一桩都是由梅长苏精心策划并借助誉王甚至亲自出场才成功。由此可见,太子势力是占据上风的。
在电视剧中,太子被废时,誉王势力大大削减,事实上已无可用之人,进而不得已选择与夏江合作。若刚开始就选择太子,以誉王当时的实力是不足以除掉太子太多势力的。也就是说,如果选择太子,誉王被除掉后,太子可能会变得更强,后期扳倒太子会难得多。
所以,假意帮助较弱的一方逐步打击较强的一方,而较弱的一方可直接被较强的一方再削弱,从而达到两败俱伤的局面。这才是梅长苏想要看到的局面。
三、其它原因
首先,宁国侯谢玉为太子一派,梅长苏基本不可能去辅佐太子。
梅长苏的目的是昭雪平冤,其计划多数是不利于太子。谢玉智谋较高,难免会被发现端倪。且行动时还需考虑如何应对谢玉,不便谋划。
第二,突如其来的事件——昭仁宫事件
昭仁宫事件是梅长苏未预料到的。越贵妃对霓凰郡主下迷药,想让司马雷成为郡马。由梅长苏的决断,事件最终越贵妃降为嫔,太子禁足,本该受罚的靖王无事,司马雷爵位被削,誉王成了最大受益者。此事件后太子认为梅长苏是故意针对且已倒向誉王,兰园藏尸案发生后,即刻便谋划了刺杀。这样一闹,梅长苏自然也没有理由再选择太子了。
综上所述,靖王实力太弱,要想扶靖王上位,必须先选择太子和誉王中的较弱的一方假意辅佐,利用其资源对抗较强的一方。其宗旨是:“除强扶弱”“两败俱伤”“渔翁得利”。而誉王处于相对较弱的一方,梅长苏也只有选择誉王而非太子。
柿子要捡软的捏,就像考试的时候,先易后难,把简单的都解决完了,剩下的时间再专心致志攻克困难的。誉王与太子,后者实力更弱,所以梅长苏先挑太子下手。
太子论心机,城府,手腕,都选逊于誉王,他身边可用的人,除了一个谢玉有有点实力在,其他的根本就是小菜一碟,梅长苏解决这些人不废吹灰之力,就是搬倒谢玉周折颇多。
梅长苏的目标一直很明确,替赤焰洗刷冤屈,帮靖王上位,想要夺嫡就得除掉其他的竞争对手,太子在梅长苏看来把他拉下马轻而易举,可是就算太子下来了,还有一个誉王对皇位虎视眈眈,这个人可不如蠢萌的太子好对付,怎么办?
有了,先打入敌人内部,再将其各方势力逐步击破。所以一开识梅长苏站在誉王那边,帮他一起解决太子,结果是太子势力土崩瓦解了,誉王自己也是损失严重,二人斗得两败俱伤,却让靖王这个渔翁得了利。
待誉王明白过来,黄花菜都凉了,靖王羽翼已丰,加上麒麟才子更是如虎添翼,已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誉王联合夏江,的确给了梅长苏沉重打击,可还是功亏一篑,走投无路之际,誉王决定铤而走险,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夺权,还是被梅长苏给搅黄了,誉王已经没有底牌可出了。
如果说,梅长苏没有出现,誉王与太子争斗,制造梁帝还在世,太子还是太子,誉王还是誉王,若是梁帝驾崩,太子即位,只要他不除去誉王,他自己就要被誉王除掉,皇位面前,兄弟又算得上什么呢?何况他手上已经沾染了亲兄弟的血了,不在乎再多染些。
不过现在风水轮流转,誉王成了阶下囚,用毒酒了却了性命,一代枭雄从此归于尘土。
梅长苏最终的目的是扶持晋王上位,誉王和太子,都是他要打击的对象,看起来没什么区别,其实不然。至于梅长苏明面上的主君为什么选择誉王而不是太子,我们从他们自身主观条件和在外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说。
自身主观条件
誉王不管能力,计谋,名声都强过太子,这让他有点自负,他认为如果连一个谋士都收服不了,怎么收服天下。所以,对于聪明人,反倒更容易得到他的信任。
再说太子,本身没有什么能力,又生性多疑,誉王刚刚放出来郡主案里有梅长苏的手笔,太子就要痛下杀手。
所以,梅长苏如果选择的是太子,不会被完全信任。
外在客观条件
太子在宫里有越贵妃,朝堂有谢玉,这都是他信任且依仗的人,江湖上又有天泉山庄这把剑。即使太子得到梅长苏,最多就是锦上添花,对他的信任不会超过谢玉。
誉王就不一
样了,皇后不如越妃得宠,朝堂没有可依仗的大臣,谋士也只有秦般弱一个,更没有江湖势力可以利用,军方又刚刚失去了庆国公。他更需要梅长苏这个谋士,也更需要江左盟这把剑,麒麟才子的加入无异于雪中送炭。
所以梅长苏选
择誉王是多方考量,深思熟虑过的。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梅长苏之所以一开始不是去假装辅佐太子而是誉王,里面牵扯的原因有很多,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太子已经是储君之位,名正言顺,梅长苏去了能够起到的作用也不大,何况太子身边还有谢玉辅佐。
剧中的太子虽然没有誉王这般聪明,但其已经身居太子多年,名分已定,如果不出意外,未来大梁帝位将是他的,可以说梅长苏即使去太子那假装辅佐意义并不大。
要知道梅长苏进京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故意挑起誉王和太子的争端,而对于名分已定的太子,其也不会急迫的打击誉王势力,毕竟主要不出意外,未来皇帝就是他。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太子身边有老谋深算的谢玉辅佐,太子这些年来一直都是对谢玉言听计从,即使梅长苏去了太子那边,估计也会被谢玉等人排挤,所以相比太子这边,假装辅佐誉王效果可能更好。
誉王是亲王,比太子更有野心,更想急于扳倒太子,梅长苏假装辅佐誉王更能事半功倍。
剧中的誉王只是亲王,而太子名分已定,不出意外誉王是没有机会登临帝位的。而对于誉王这样一位比太子还有野心的人,自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太子顺利继位,肯定会想方设法的拖太子下水。
而梅长苏如果假装辅佐誉王,将可以加快誉王和太子的纷争,也能加快梅长苏的计划。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誉王身边没有谢玉这样老谋深算的谋臣在,而秦般若又过于稚嫩,而梅长苏恰好可以扮演谢玉的角色,这对于誉王来水可谓求之不得。所以在誉王阵营,很明显会比太子阵营更能得到重用,也更能加速实现梅长苏的计划。
谢玉是当年赤焰军一案的主谋,梅长苏如若在太子阵营,难保不会被谢玉发现端倪,会对梅长苏计划不利。
当年赤焰军一案谢玉等人就是主谋,而对于这样一位老奸巨猾的存在,如果梅长苏在太子阵营的话,长年累月的与谢玉接触久了,很难保不会被谢玉发现端倪,毕竟梅长苏可是林殊,是赤焰旧人。
无论哪一个身份,一旦被谢玉有所察觉,将会对未来梅长苏的计划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太子身边将会有很大的分风险,而誉王阵营则不会,所以相比于假装辅佐太子,辅佐誉王更有利于梅长苏计划的进行。
结语:
剧中的梅长苏之所以辅佐誉王而不是太子,主要原因是因为太子没有誉王这般野心,梅长苏也担心身份被谢玉察觉,所以假装辅佐誉王会比辅佐太子更有利于梅长苏计划的进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梅长苏假装辅助誉王有两个原因:
1.誉王比太子更迫切
太子本来就是太子。如果皇帝驾崩后,太子就能继任。
现在太子和誉王斗法,不过是现在誉王已经有威胁到自己太子的地位了。
如果皇帝真的马上驾崩,那誉王要当皇上肯定会有些篡位的谣言。太子比誉王名正言顺些。
所以誉王更渴望早些得到这个麒麟才子,得到梅长苏好帮自己把太子拉下马。
越迫切的人越不会考虑太多。梅长苏也能更好的利用誉王。
2.誉王江湖势力弱
太子身边有一品军侯谢侯爷,谢侯爷背后还有天泉山庄。
而誉王只有秦般弱的红袖招。江湖上势力比不上太子。
如果梅长苏选了太子,太子身边的谢侯爷并不会完全相信自己。
誉王比太子更加迫切;誉王更想加强自己江湖上的势力,梅长苏是誉王的最佳人选;而梅长苏到了太子那可能就不是最佳了。
太子只是为了那个“得麒麟才子得天下的名头”。誉王是想得到梅长苏真的帮自己得天下。
越需要梅长苏的人,越好被梅长苏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