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人批评颜真卿的楷书字字满格,你觉得这是违背书法常识的批评还是独具慧眼的建议?
不同风格的楷书作品,字的外部空间布白和字的内部空间布白不一样。
颜体书法是壮美风格的代表,雍容大度,气势磅礴。雄强厚重。
那么他的用笔、结构、章法.都必须为这一主题思想服务。所以楷书笔画厚重,结构中宫宽阔,外紧内松,只有字字满格,字距和行距才密,才能突出外紧内松的特征,才能彰显大气磅礴风格特征。
《颜家庙碑》,楷书作品字字满格,方正端庄,古拙厚重,从整幅章法、布白上看,有强烈视觉冲击力,雄强气势振撼人心。
字字满格,字距很密,字的结构内松外紧,让字显大气,这种章法在方方正正的篆刻作品中也有此应用。如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的作品。
唐代其它几位楷书大家的书法风格各俱特色,都有自己的用笔、结构、章法特征,各有千秋。(插图书法作品为《颜家庙碑》局部,篆刻作品作者为邓石如先生。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我们要去理解颜真卿的楷书为什么是字字满格,再去评价他的安排是否高明。
要去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拿欧阳询楷书作为对比,这样兴许会更直观一些。
这是颜体章法
唐楷,是满格写还是格子四周留出空隙来写,这个问题是由该字体的结构决定的。颜体为什么要满格写,这是因为颜体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颜体的这种结构决定了她的章法是满的,如果采用舒朗章法,就会影响颜体的那种整体雄浑宽博的感觉。
这样是不是就失去了端正阔大的感觉
欧体,我们都知道她的章法是舒朗的。为什么,这也和她的结构有直接关系。欧体的结构中宫收紧,四周放开,正是因为她这种四周放开的结字,决定了她的舒朗章法。如果欧体采用满格的章法,则会出现张牙舞爪情况,显得极不含蓄。
这是欧体章法
其实无论是颜体满格写,还是欧体的舒朗章法,从她的用笔结字,再影响到她的章法,这些影响都是为了更加符合观者的视觉效果,这和我们写横画为什么要右上倾斜是异曲同工的。
还有欧体那种隽秀的感觉吗?
颜真卿是我国书法史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书法家,他对后世书法的影响可以说是仅次于王羲之,特别是他的楷书和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合称为“楷书四大家”,他的楷书号称颜楷,与柳公权一起被誉为“颜筋柳骨”。
可是即使是这样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也是具有争议,其中有一点就是关于他的楷书字字满格的现象,这种现象也主要反映在颜真卿晚年时期的作品上。有的人就认为这种章法布局既是他的书法鲜明的特点,也是缺点。
关于这个问题提出来的人是清代的梁巘,他曾经这样评价颜真卿的书法,他说“颜鲁公作书”就是说颜真卿写字的时候,这里主要说的是楷书的问题,“不拘字之大小”就是不管要写的字是大是小,“画之多少”所写的字的笔画是多还是少,“俱撑满”就是在书写的时候把所有的字都写得满满的,“使与格齐”就是不论字的大小都写得好事先打好的格子一样大小,“而古意已失”这种章法布局,这种处理字的方式是丧失了古法的,这就是梁巘对颜真卿的批评。
那么梁巘的书法对吗?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写字的时候,特别是碑版楷书的时候,一般都事先打好格子,为了整齐划一的感觉。那么写的时候一个格子之内写一个字,但一般不会写满,会留下天地,留出一定的空间来。
而颜真卿却不走寻常路,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特别是他晚年的楷书作品,例如《勤礼碑》、《麻古仙坛及》等作品,全部都是满格书写。这样写给人以雄浑磅礴、张力十足的感觉,但同时也没有了缓冲的余地了。
我们说字如其人,果然不错啊,颜真卿的性格就是这样,做事忠心耿耿,很大气,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所以也经常在朝堂上得罪人,最后也是被奸臣所害。
那么我们在学颜真卿书法的时候,因为我们可能没有颜真卿的这种人格魅力,我们在写的时候不妨稍注意一下,别把格子撑得太满,稍微留点空间来说。
书法作品本身写好就是拿出来给人欣赏的,欣赏的时候也不一定都是好听的话,有不同的看法说出来也是促进书法的进步。所以,梁巘的话不能说是违背书法常识的批评,但也算不上是独具慧眼的建议,毕竟颜真卿已经死去那么多年,他给谁建议啊?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个评价当成一种提醒,供我们参考。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统书法文化分享,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答:这是无知的评论。
我就把颜鲁公的自书告身帖,贴出来,就足够把他的脸打肿了。
就算不谈自书告身帖,字字满格有错啊?不能写啊?
你连格子都写不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颜真卿走的就是大气厚重的范儿,颜真卿的世界就是这么悍天纬地!
颜真卿的楷书,乃楷书第一人,真正的楷圣。颜鲁公不同风格的楷书都是无数种。高山仰止!!!
…………
《多宝塔》。多宝塔,刚劲雄浑,大气磅礴,算是颜体版的印刷体。多宝塔拿来练习结构和点画,还有骨气,都是极好的范本。
颜真卿也有印刷体:《多宝塔》。颜体版印刷体。
某些人一辈子也就只会写个印刷体。
而颜真卿把印刷体写到巅峰之后,还在求新求变,一直在探索,一直在路上!
…………
《自书告身帖》是颜真卿70多岁的作品,颜体的神作。
自书告身帖,那就绝对不是字字满格,而是瘦高型。
自书告身帖,神韵极好,取势也是极品,有时左偏,有时候右偏,但又极度和谐。
…………
《麻姑仙坛记》
麻姑仙坛记,古拙厚重,意趣横生,拿来写小楷妙不可言,拿来写大楷也妙不可言,拿来写榜书大字也是妙不可言。
麻姑,大中小字通杀,可比多宝塔和勤礼碑有价值多了。
有眼光,懂颜真卿的人,才知道麻姑仙坛记的绝妙。
…………
《东方朔画赞》,大气磅礴,篆味大成,拿来写榜书,绝对镇得住气场。榜书,首要就是要镇得住气场,镇不住的都是废的。
《勤礼碑》,比多宝塔就放开了一些,显得松阔了一些,瑰丽又大气,无数人喜爱。只是颜真卿写勤礼碑的时候,可能状态不好,一口气写不了那么多又想要强撑下去,写到后面就显得力不从心,偶尔出现了一些水平下滑的字。
还有大唐中兴颂,颜家庙,竹山堂连句……
总之,颜真卿是把楷书写到巅峰的人物,再无超越者,高山仰止!
诸如米芾之流,对楷书的认知,其实是想追求小楷的写法。想要神韵想要精致,你就写小楷嘛,非要拿小楷那点理论来要求大楷。
而且米芾那字,放到唐代,也就二流水平。
就说宋代,黄庭坚的成就在米芾之上。黄庭坚的风骨、意境,破坏后再重组的结字能力,完爆米芾。
结果很多人真把米芾当成了神。米芾书法造诣是很不错,但也没你们吹的那么高。
再说苏东坡,那是宋四家之中开辟新局面的开山怪。没有苏东坡开辟尚意书风,哪来的另外宋三家?苏东坡也是书法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结果捧米芾踩苏东坡成了你们的乐趣。
…………
末了,贴下颜真卿创作的时间表,免得有些人搞错:
34岁《王琳墓志》
35岁 从张旭为师
43岁《郭虚已墓志》
44岁《多宝塔》
45岁《东方画赞》
50岁《金天王神祠题名》
54岁《鲜于氏离堆记》
56岁《郭家庙碑》
62岁《藏怀格碑》
63岁《麻姑仙坛记》 《中兴颂》 《元次山碑》
64岁《八关斋》
67岁《宋广平碑》
69岁《李元靖碑》
70岁 《勤礼碑》
72岁《颜家庙碑》 《自书告身贴》
77岁《移蔡帖》
字字满格不是毛病,你見过颜真卿写口字,国字满格了么。学篆刻都知道,虽字字满格,但有空白,有透气之空常在字里,妙也。如字距行距都一样,象田楷那样,岂不像算子了么!俗书也。颜真卿写多宝塔时还是按格子写的,后來就不要格子了,写那算那,顺其自然。所为字字满格是人家的追求。下面的字没有格,字距比行距小看着舒服自然。
对于颜真卿的批评,自古有之。
如南唐后主李煜就说颜字:正如叉手并足如田舍郎翁耳。
米老怪米芾更是批评:颜书笔头如蒸饼,大丑恶可厌。
但是我认为,不满格书写就不是颜楷了。
认识颜字,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笔墨当随时代
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这种审美必然会对当时的艺术产生影响。
颜真卿所处的中唐,正是“以肥为美”的时代,丰满的杨玉环能名列中国“四大美人”,也正因为此。身处此时的颜真卿,其书法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影响,从而显得丰腴肥美。
这一点可从初唐书法来佐证。李世民时代,唐代初立,百废待兴,社会上强调勤俭节约,反映在书法上则是“书贵硬瘦始通神”,所以那时的欧字、虞字、褚字都以瘦为主。
2、外紧内松,疏密合度
颜字字距、行距都很紧,看似密不透风,但字内结构却疏朗大方,正好应了“疏可跑马”的说法。
清代刘墉书法的处理方法,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罗锅先生的字写得很厚重,一团一团的墨,有人甚至认为他的字是“墨猪”,但他有意拉大字距、行距,整体显得疏朗大方,这种处理方式正好与颜字相。
3、横轻竖重,粗细有度
横画轻而细、竖画重而粗,这是颜字的典型特征。这种笔画特征,如果将行距、字距拉大,其粗细对比就不强列,达不到震憾人心的艺术效果。
4、庙堂之气,端庄大气
颜楷这种顶格书写、紧密排列的特点,给人一种法典森严、大气凛然、不怒自威、令人不敢仰视的感觉,故颜楷历来是朝堂之上书写牌匾的首选字体。
如果能正确理解这些,我想不会有人对颜楷横加指责的。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从唐宋元明清历朝的文化素养来讲,毫无凝问属清代最次等了。
从美学(审美)角度来讲,也是清代最差劲了。因为清代更关注的是一些花招东西,就好像家具一样,好好的木材偏偏要雕刻各种花招的图案……这就是文化所造成的审美现象。
众所周知,传统毛笔字书写格式是从右起首,从上而下朝左边运行。所以在书写过程中的气韵气势等运笔节奏关系都是纵向思维……
清代批评颜楷满格的家伙为什么会那么的无知呢?因这家伙心中有个牢笼!
他把雄壮豪迈颜楷装进了框子里思考问题,这种心中有框之人,如何能理解得了颜真卿的英雄人格呢 ?!
请看图,无框与有框的差别吧
梁巘说的,这与他的风格取向有关,他个人就写得比较妍美,但他忽视了书法风格存在多种可能性。颜真卿的伟大正在于此。
一幅作品采用什么样的章法,除了纸张、字体之外,最主要受笔法和结构的影响。妍美一路风格,透着文人的萧散之气,就需要拉开字距行距,这样能加强那种萧散气韵,是锦上添花之举。试想,将王羲之、欧阳询等人的字距行距拉近,每字的主笔就会发生龃龉,一些长枪大戟的笔画也会无处伸展。
而颜真卿的结构与他们不同,他将字的外轮廓处理得很圆整,外紧内松,字字独立。章法上如果拉开间距,那视觉上就很难有连贯的气息。将间距拉近,这样视觉上就很容易给人气息贯通的感觉。而且,他的风格就是田间赤腿农夫的感觉,豪放大气,将字距拉近,更能产生一种豪放的碰撞美,块面感强。这是章法上的一种审美自觉,是书法的一大进步。
简单说,好比雅士曲水流觞,将士同仇敌忾。
对于颜真卿的评价历史上一直褒贬不一,如宋代大家米芾在《书史》中说颜字“行书可观”,“其楷书为后世丑怪札之祖”;最早南唐的李煜也认为颜字如“村夫大脚,笨拙歪散”。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颜可与王羲之齐肩。笔者认为,从颜的学书历程看:颜在五十岁前基本是学习探索阶段,其基本功非常扎实,从颜真卿早期的作品可见一斑。五十至六十五岁阶段是日臻成熟阶段,这一时期其楷书基本是字字满格布白,一扫唐初的楷书风貌,充分彰显了独特的个性风格。六十五岁之后是人书俱老阶段,《颜勤礼碑》就充分体现了其老辣活泼的用笔技法,用一个“筋”字最能说明其书法特征,也是一代楷书大家风格成熟的标志,因此评价一个书家不能笼统地说其一两幅作品就定性。以上评价仅供参考,更多书家点评尽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北京尚韵信息”。
颜真卿书法的楷书字字满格正是颜真卿晚年书法的一大独创特征之一,早期如《多宝塔》就不具有这样的特征,这也是颜真卿楷书端庄伟岸,雄浑宽博,有庙堂之气的其中一个原因之一。
实际上这正是准确的抓住了颜真卿晚年楷书书法的一个最经典的特征,如果说在批评,这亦或许是正话反说,是论者的狡谐之语。不可能即能够做到精准把握其特点,又批评其不足。如果颜真卿晚年的楷书失去这个特点,恐怕只是一个普通的书法家而已。从唐代最著名的楷书大家的风格看,这种结构布白,恰恰巧妙的避开了与其他书家的结构、章法、布白特征的相同之处,这也反映了颜真卿的聪明和高瞻远瞩以及创新意识。
实际上这种满格的处理方式,在现代艺术审美和构成主义艺术中更是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大可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数千年前的颜真卿对审美情趣的高远独到,就发现了满格构成的独体审美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