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堪称抗日电影的经典,为什么现在抗日影视剧难以超越了呢?
只说这部电影当中的一个细节,毫不夸张的说,这个细节在任何一部抗日题材电影中都没有出现过!
日军向台儿庄发起进攻,庄内的国民党守军利用城墙作为制高点,拼死用火力阻击日军。但在敌我火力力量对比悬殊的局面下,台儿庄的城墙很快就出现了一个缺口,甚至出现了即将倒塌的趋势。
趁此机会,少量日军和日军坦克冲到了这处城墙下的死角,准备设法将整个城墙炸开。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守军士兵腰缠手榴弹,其怒吼一声,立刻拉响身上的手榴弹导火索,并从城墙跳了下去,他以同归于尽的方式,企图炸死死角位置的日军和坦克。
可就在这个时候,颇让观众感到意外的画面出现了:伴随着一阵剧烈的爆炸,这处城墙却在手榴弹的爆炸下发生了坍塌,日军一直想炸开的缺口,竟然依靠这个士兵的帮倒忙而得以实现。
当然,我们也不能责怪什么,在最紧急的一刻,他用一个军人的血性实现了自己的忠诚。只是缺乏战斗经验的他并不知道,他的这种自杀式攻击完全是杀敌1000自损800,因为他落地的位置恰好是这处城墙的墙角下,这是杀伤日军的位置,但也是爆破城墙的位置。

随着这处城墙的倒塌,城外的日军开始蜂拥冲向这处缺口,就在这时,两名手持大刀的国军士兵冲了出来,他们站在缺口处拦住了冲在最前面的两名日军。按照我们以往观看其他影视作品所保留的印象,接下来自然会展开一番肉搏战,相信这两名手持大刀的守军士兵一定会持刀痛杀,将冲上来的日本兵砍的人仰马翻。毕竟两个对两个,在这种拼刺中,双方谁也没有人数上的优势。

可接下来的画面再一次让我们大跌眼镜,这两人刚与对面交手,就直接被对手的刺刀秒杀,这与我们在传统电影中看到的肉博战完全不一样,而这股日军也随后冲进台儿庄。
很快,庄内的守军就与这股日军展开了集体肉搏战,而这段画面,又让我们第三次感到大跌眼镜,相信很多观众当年在看到这段情节的时候,心中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画面里阵亡的怎么都是我们的人?

在这个画面中,两个国军士兵正在与两个日军徒手搏斗,一个人在搏斗中明显已经失去平衡,而另一个人干脆被日本兵抡在了半空中。不用多说,这两个人接下来的结局一定很惨。

一个国军士兵背靠在一棵树上,正在与日军展开刺刀肉搏。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个士兵的选择相当正确,他用大树挡住了自己的后背,自然也避免了背后可能遭到了偷袭。可以说,这应该是一个有经验的士兵,可就是这么一个有经验的军人,直接就让一个日本兵用刺刀干掉了!

而接下来,一个让很多老观众熟悉、也让他们在当年气的直拍桌子的画面出现了:一个国军士兵与日军拼刺刀,第一个回合就直接被秒杀。

接着,第二个士兵冲了上去,向躲在柱子后面的这个日军刺去,结果一刀刺空不说,他反而被这个日军从柱子的另一个方向反手一刀,自己反倒被日军刺死。

第二个士兵倒下之后,又有第三个士兵轮着大刀向这个日军冲去,结果没到三个回合,这个手持大刀的士兵也被这个日军用刺刀刺死。
也就是说,这个日本兵竟然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里,就用刺刀干掉了三个人。
相信当年的很多观众在看到这段情节时,都忍不住说出来一句话:这些被杀的人怎么这么窝囊?拼来拼去,怎么都是自己人被杀?

但无情的历史会告诉你,在当年真实的台儿庄战役中,现场就是这样的画面!
整个台儿庄战役,日军死伤一万多人,国民党守军的伤亡一直是个谜,但从各方面的资料推断,他们的实际伤亡数字有可能在4到5万之间。也就是说,4到5个人才能杀伤一个日军。
而在战役中,我方曾经缴获过日军一份电文,电报上强调在某一次战斗中,日军以阵亡66人为代价,杀死国军守军250多人,双方死亡比在1比4之间,显然日军占尽了便宜。可在这份电文的末尾,日军却对这场战斗的表现相当不满。
也就是说,他们竟然认为这场战斗是他们吃亏了,因为66个人换250多个人,这样的交换完全不划算!

当然,日本人这样的看法也可以理解,因为在抗日战争中,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战争的前期,日军的参战部队都是标准的职业军人。而国民党军队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临时拉来的壮丁,几个临时披上军装的老百姓去换一个日本兵的命,这样的交换比,日军高层当然是无比心疼!
而这也解释了电影当中的拼刺刀战斗,我们的伤亡为何如此之大,因为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战术技能,别说是打仗和拼刺,就连怎么打架他们也不会。但他们能用几条人命去换一个日军,拼的就是自己作为中华儿女的血性!
正因为如此,《血战台儿庄》当年能在海内外获得如此轰动,其真正的灵魂并不是宣传对岸抗战,而是真正反映了战争的真实性!
可看看现在的神剧,裤裆藏雷、包子雷、800里外杀日军、手撕鬼子......就这些烂剧是怎么过审的?
答:上世纪八十年代,身在山东老家的原国民党九十三军军长李仙洲家中,迎来了几位不速之客。对方是一部电影的编导团队,计划拍摄一部抗战电影,想请他这位亲历抗战的老军人提供些史料佐证。一开始李仙洲还比较抵触,以为这又是一部“打国民党”的电影,但等来访者说完故事梗概后,李仙洲却立刻来了精神,随后与他们兴致勃勃谈了三个小时。送别的时候,90岁高龄的李仙洲一直把他们送到门口,并郑重敬了一个军礼……
1985年夏,回国探亲的李宗仁之子李幼邻,得知这部曾向李仙洲、郑洞国等国民党老军人采访取材的抗战电影已经杀青。刚下飞机的他,就急不可耐地向有关部门要求“看样片”。虽然当时影片刚刚完成拍摄,配乐音效都还没跟上,但看完了“粗糙版”样片后,李幼邻却当场泪流满面……
这部令李仙洲敬礼,李宗仁之子落泪的电影,就是1986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杨光远与翟俊杰联袂导演的抗战电影《血战台儿庄》。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血战台儿庄》堪称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以抗战历史上著名的“台儿庄会战”为素材,讲述了中国军队在台儿庄血战日寇的热血往事。作为一部展现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战争电影,《血战台儿庄》上映后就引发轰动效应,李仙洲等国民党老将军在得知广西电影制片厂在拍摄该片后,都连呼“我还真转不过这个弯来”。在全国各地的影院里,甚至还出现了观众看完后不肯离场,自发向烈士致敬的景象。
经济学家勾红洋估算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电影票价只有3毛钱的年代里,电影《血战台儿庄》仅在1986年这一年,就收获了2.7亿票房,“创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记录”。在当时的中国各大电影奖项里,他也陆续拿下了“金鸡奖”“百花奖”等重要奖项。1986年六月,《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上映,在排片被刻意压制的情况下,影片依然在十四天内,票房突破一百七十万港币,稳居当时香港票房前三位。
而当时的香港《文汇报》,更用一句话概括了《血战台儿庄》的轰动效果:“其气势,其惨烈,其震撼,果名不虚传”。看过这个评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李宗仁的儿子看过影片后,会有如此激动的反应。

甚至不夸张的说,从《血战台儿庄》诞生至今的近四十年里,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票房反响,再也没有一部抗战电影,能达到《血战台儿庄》曾有的高度。这又是为什么呢?
抛去“导演思路”“表演风格”“剧情特点”“年代背景”等角度,《血战台儿庄》的成功,却还有两个无比重要的原因,首先一个,就是对待历史,极其严肃的态度。
《血战台儿庄》的故事剧本,最早是由田军利和费林军两位当时的青年作者完成,并在1983年发表在《八一电影》杂志上,二人在最初创作时,就查阅了大量史料。而在广西电影制片厂以3000元价格买下拍摄版权后,剧本经历了十七次修改。不但采访了李仙洲等亲历者,更从亲历台儿庄战役的荷兰电影纪录片大师伊文思那里,要来了珍贵的纪录片资料。从人物、剧情到点滴细节,都力图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比如影片里那“人梯渡桥”“运河血战”等震撼镜头,那敢死队“咱命都没了,要钱干什么”的豪言,扔掉大洋后浴血冲锋的场景,全部来自于当时新闻纪录片和亲历者口述的真实历史,让影院里多少观众泪如雨下。
剧本如此,人物塑造更如此,《血战台儿庄》当时给观众的一大震撼,就是客观呈现了抗战时代诸多国民党高层人物,甚至许多人物的“脸谱化形象”也因此被打破。影片里的蒋介石,不再是诸多“大片”里昏聩冷酷的模样,相反其枪毙韩复渠时的决绝,悼念王铭章师长时的慷慨陈词,对嫡系汤恩伯“奋勉图功”的督促,无不让观众们看到了他的另一面。

而作为影片主人公,亦是台儿庄战役总指挥的李宗仁,更在影片里得到了客观呈现,从大战中的运筹帷幄,到掩蔽所里“扔骰子问胜负”的桥段,甚至他与蒋介石之间几场短暂且意味深长的对手戏,无不是那段历史的真实还原。饰演李宗仁的话剧演员邵宏来,当时是第一次拍电影,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曾走访了李宗仁的多位故旧。影片上映后,一位李宗仁生前的秘书惊呼“德公(李宗仁)还魂了”。李宗仁之子李幼邻见到邵宏来时,第一句话也是“太像我爸了”。


单这样的“真实感”,就是今天多少抗战剧的标杆。
更堪称标杆的,是《血战台儿庄》极度认真的艺术精神。在总投资只有240万人民币的情况下,《血战台儿庄》最难的,就是战争场面的拍摄。作为一部还原“台儿庄大捷”的影片,整个电影里没有一处“神剧套路”的情节,国民党不同派系军队的服装、头盔、枪械装备,都是严格还原。战斗场面更力求真实,严格还原真实的正面战场。

就以影片里多次“白刃战”场面为例,参加拍摄的多是来自部队的优秀战士,甚至很多战士都是部队的骨干。他们卓越的战斗素质,令每一场“拼刺刀”桥段,都充满着真实的现场感。在最后“血肉长城”的重头戏里,担任群演的七百多名战士,在血水、城墙、工事上筑起沉默的“血肉长城”,几乎“一动不动几个小时”。以导演的回忆说:“这场戏拍完后,全剧组都哭了”。
这样的敬业精神,这样的艺术态度,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
而在中国电影史上,这部《血战台儿庄》留下的震撼,不止有成功的票房,更有海峡对岸的反响。《血战台儿庄》在香港引起轰动后,当时的台湾地区领导人也要来了电影拷贝,组织国民党中常委观看,就连宋美龄本人也“连看了两遍”。也正是在同一年,台湾地区首次开放在台人员回大陆探亲。一位当时中央统战部的领导评价说:“(《血战台儿庄》)抵我们做好多年统战工作。”
当时台湾著名演员胡锦,看过电影后的一番话,或许更代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愿:“真希望国家能早日统一,大陆和台湾的朋友能在一起携手拍戏,这一天不远了吧”。确实,一部爱国主义经典电影激发的,正是这挡不住的,炎黄子孙共同的心声。
参考资料:袁成亮《电影 血战台儿庄 拍摄的前前后后》、郑学富《电影 血战台儿庄 架起两岸沟通的桥梁》、顾育豹《电影 血战台儿庄 诞生记实》、柏朝文《电影 血战台儿庄 幕后的故事》、翟俊杰《故事片 血战台儿庄 在香港》
作者:张嵚
《血战台儿庄》是国民党军队徐州会战的真实再现。一是由于演的国民党军队,没有太多限制。如王铭章在最后关头枪杀伤兵,是最感人的地方,这在别的抗战电影里是不可能的。而是能够真实反应抗战中士兵的真实素质,一个鬼子可以接连刺杀三个国军士兵,这也反应出中日两国士兵的训练水平,在其他抗战剧里敢演一个日本鬼子刺杀三个中国士兵吗?三是台儿庄大战是真实而不是杜撰的,双方屍山血河的血战真实反应了战斗的激烈程度,普通士兵身上捆满手榴弹炸鬼子的坦克,用血肉之躯阻挡鬼子进攻,都演的特别感人,没有其他抗战剧的矫揉做作。在剧中有一条标语:生在陕西,死在山东,观众看到这样的标语无不动容。孙连仲的那句气贯山河的话:士兵死光了你去填,你死了我就填上去,简单的一句话透着无比的悲壮,也表现出抗战将士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这样的电影看过后不会忘记,至于现在的抗战剧,是对抗战烈士的亵渎,对神圣抗战艰辛历程的嘲弄!
血战台儿庄是抗日战争取得的最大胜利,是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在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被杨光远和翟俊杰导演搬上了大荧幕,该部电影展示了大量战争细节,不仅具有纪实性、文献性,还有一种史诗搬的气魄,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经典之作了。
但是反观现在的抗日影视剧,很难提起什么电视剧能够有那种气魄了。
就个人看来,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 现在少部分抗日剧创作者缺乏对历史的基本尊重以及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为了追求收视率而开始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抗日神剧的出现,将战争当做游戏,我军形象塑造为偶像,友军都是懦夫,日伪都是白痴。
这种行为和尊重史实的《血战台儿庄》一比,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当然,这只是部分从业者的行为,但是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一锅老鼠屎可能会搅坏这个好粥。
如果这种电视剧都能得到追捧,那么以后想要有经典影片的出现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了。
二, 其次,就是现在距离抗日战争已经过去近百年了,当年的亲历者基本已经离世。
创作者自身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想要产生同理感也就有难度了各种资料的整理备案工作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以及这些资料的公开和分享也同样重要。
如果创作者不能全面掌握当年的历史真相,那么他们想要能够拍出史诗般的大片的难度也要打个折扣了。
即使经典的抗战片《亮剑》中,也出现了少量历史错误,李云龙经常大喊“兄弟们”,实际上,这个称呼当时只有国民党才这么称呼。
因此,在如何满足现在观众口味的前提下,创作出如《血战台儿庄》一般具有史诗意味的电影也是现在的影视剧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鲸鱼电影编辑部:十一)
这部片子是良心作品。我是上高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在电影院包场观看的。当时观看电影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有的同学都看哭了,特别是王铭章师长弹尽粮绝的那一段。
这部电影反应的是1938年春天国民党军在苏鲁交界的台儿庄地区组织的一场与日军的激战,战役持续20余天,歼敌一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国民党中央军,川军,西北军等王牌和杂牌共同配合,血战到底,可谓气壮山河。
这部影片较好地反应了历史原貌,服装道具都是原汁原味的。比较好地刻画了重点人物形象,比如蒋介石,李宗仁,孙连仲,池峰城,王铭章等。在对待蒋介石的形象上,也是正面处理,反应了蒋介石爱国的立场和民族精神。当时电影一出来,暮年的蒋经国就迫不及待观看了电影,据说蒋经国当时也很震撼。
我对李宗仁的印象一直还是这部电影给我的烙印。李宗仁作为桂系军阀的老大,当时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指挥这场战役。这场战役是李宗仁的得意之作,也是他一生都引以为傲的杰作。他成功地协调了派系林立的参战部队,不少部队整个师都打光了。电影都做了如实反应。
现在为什么拍不出超越他的电影呢?其实,拍是拍的出来,后来拍的三大战役也不错。2010年拍的《喋血孤城》也不错,反应的是常德会战的事,由吕良伟主演国军58师师长,也很真实,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这些电影制作比较精良,成本肯定也比较高。所以,一些电影公司不愿意投入拍这类电影,因为如果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不组织观看,那么就很难收回成本。所以他们宁可拍一些神剧,迎合低级趣味,钱投的少,收视率又还可以。
我家就是台儿庄的,
当年拍这个片子的时候 我上小学一年级 马路上一辆辆国民党军车 呼啸而过 全校同学都站在马路边鼓掌,车上的国民党兵沖我们挥手,还敬礼!孩子们激动的又蹦又跳!齐声欢呼 犹在眼前!
家里的老人妇女都去当群众演员了 一天五块钱,每晚回家都乐滋滋的数钱!八十年代的农村也算是巨款了 够买半个月的菜吃!
后来才知道 这部电影叫《血战台儿庄》,
那时候还是在打麦场放露天电影,《血战台儿庄》上映了,全村人都围着屏幕找自己,不过能找到的很少 基本都是镜头一略而过
很多的都是躺着的“尸体”根本看不到脸!
不知不觉三十多年过去了…………
现在台儿庄新建了个古城 现在很有名 5A级景点,欢迎外地的朋友有机会来旅游!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不夹带政治立场的影片,基本上做到中肯客观无偏见,最伟大的影视作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人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影片,《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周恩来》,《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等。特别是八六年拍摄的《血战台儿庄》,真实再现了国军热血抗战,抵御外侮。李宗仁,王铭章,孙连仲等国军将领为了家国,不怕流血牺牲的正面形像呼之欲出,特别是蒋中正首次以正面形像出现在该片中。据说后来有人将此影片拷贝给远在海峡彼岸的小蒋看时说到“先总统是以正面形像出现的“,小蒋当时泪满盈眶,长久无语。由此推动了台湾老兵返乡探亲,间接地推动了两岸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起到了统战工作没有做到的功效。这样的良心剧是今天遍布的抗日神剧有着天壤之别,道出了当时中国军人素质和装备的差距,中国军队完全靠着一腔热血和人海战术去险胜日寇。该剧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原因其实很简单,时间是一个问题,中国和平年代太久太久了,参加抗战的战士们都已经老了,很多人都已经去世了,而我们现在拍摄的抗战片,都是依旧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幻想,因为没有经历过很难很难做到真实,稍微一不注意就会是神剧的诞生。
先说一下86年《血战台儿庄》,86年战争结束才三四十年而已,很多人经历了真正的战争,在炮火中重生。挨过饿,受过穷,看过战争,看过炮火。他们印象中有着这种记忆,拍摄出来的影视作品能不好吗?
现在人没有经过那个年代,但是让现代人拍摄十年前发生的事情就感觉好很多。我个人认为,抗战来说拍摄好的还有《亮剑》,这部剧深入人心了吧,李幼斌演的时候47岁了,也没有太多吐槽的地方,看了还依旧津津乐道!
李幼斌主演的更是赋予这个角色鲜明的特色,服装道具来说也是那个年代的感觉,经历过败仗,提现战争的残酷,有美好的一面,有些自己特令独行的感觉,有些解放后的感觉,唯一遗憾的是后面没有拍摄,也没有人敢触碰。
这部剧,李云龙身边的人一个个总是那么让人印象深刻呀,狭路相逢勇者胜,还有一个花和尚加段鹏,李云龙本身就有三个兄弟,赵刚为李云龙哭的那一幕更是感人,男人的情感呀!人生得此知己,值了!云飞兄,云龙兄!别来无恙呀!是敌亦是友!李云龙的这一辈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