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虏无百年之运,但是为什么满族人建立的大清却可以统治中国将近三百年呢?
朱元璋为发动北伐,动员民众,推翻蒙元的残酷统治,喊出胡虏无百年之运,是树立起人民反抗蒙元统治战斗精神,达到北伐进军必胜的信念,誓将元朝腐败统治完全彻底既将被推翻进军召令。
不是科学理论,要论证胡虏无百年之运,更不是要以朱元璋在元未的斗争理论口号,再去论证满清政权长期统治。
任何斗争宣言,理论口号都有具体的时间。所适应范围,没有超越时间能使未来也长期正确理论。
满清长期统治,是继承明朝的政治衣钵,为中华政治文化,经济发展,民族和解,及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都进行深入研究,和做出系统化管理,符合当时绝大数民众利益和要求。取得政治上高度统一,经济长足发展,拓展国土空间,系统化管理了国家的人才利用,继承汉族的文化精华,是加上早期多代人全民奋斗拓展,使其东方大国长期成为强大帝国。
后来由于政治上腐败,帝国垮台,是帝国主义国家长期侵略掠夺的成果,更是革命斗争胜利结果。不是要证明超出胡虏百年之运的论证,更不是王朝灭亡的是满族人统治的原故。
胡虏无百年之运 ,说的是少数民族如果采用他们本民族的管理方式治理汉家天下,则国运不会满一百年。满族则是进关后迅速汉化,礼仪制度全盘汉化,又迅速恢复了科举考试,给天下读书人了一个出路;同时满族的语言与文字也没有在全国推广,基本上采用了汉字。可以说满族是一个非常善变的民族,他们抛弃了自已的很多制度,汉化成了汉人。
清朝统治者大力在本族内推行汉化政策,推崇孔儒之道,所以在文化上满族已经华夏化了。另外清朝入关打着为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消灭了农民军李自军及张献忠所部,又隆重祭奠明朝皇帝,于是天下可以迅速安定。清朝治理天下,基本上沿用了明朝的制度,又多用汉人为官吏,对天下百姓来说,只是皇帝家族换了,衣服发型变了,其它的并没有多少改变。
不止满人建立的清朝国运超过一百年,南北朝的拓拔鲜卑建立的北魏国运也超过了一百年。两个少数民族之所以能国运超过百年,还是因为他们及时的汉化,取得了读书人的认同,民族政策较好,取得了天下百姓的认可。
最后,作为汉人建立的太平天国国运只有14年,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文化是中国化的基督文化,这个基督文化是不能得到全国读书人的认同的。因此天平天 国被当成了叛逆,最终被清朝剿灭了。如果洪秀全能尊孔孟,或许效果会不一样,这就是孔孟文化的魅力所在。
本头条号“大秦铁鹰剑士” 专注先秦两汉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欢迎大家关注我,以便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学习进步,共同弘扬国学文化。
清朝能统治近三百年,肯定是有独特的原因。对比清朝,元朝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在统治上,始终缺乏一些特别重要的政策。比如蒙汉关系,就不如清朝时期的满汉关系。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为何能统治如此长的时间?
1:对文化思想的控制。从清朝统一天下后,对汉族实行的剃发易服,以及文字狱等政策来看。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只能被迫接受,不接受不臣服的,就会遭到屠杀。在文化思想上,通过强有力的控制,这使得清朝的统治地位更加牢靠。在这种高压的统治下,百姓思想愚昧,很难想起义的。尤其是前期,在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更加想获取安稳的生活。
在康雍乾三朝时期,清朝的国力处于上升阶段,这使得清朝处于稳定发展状态。再通过摊丁入亩等政策,清朝消除了平民的人头税,使得平民选择接受清廷的统治。而一百多年的时间,国家也处于稳定的发展中,百姓的思想也深深地受到控制。直到乾隆死后,清朝的国力才衰退。
2:满汉共治的局面。从历史来看,清朝的统治,始终离不开汉族的贡献。不管是统一天下时的汉军,还是治理上的汉族官员,清朝都离不开汉族的作用。汉族是主体民族,满族人口少,想要治理如此庞大的国家,少不了汉族。尤其是底层官员,他们都受到清廷的恩惠,也为这个国家贡献微薄之力。
清朝的每个帝王时期,都有重要的汉族官员。像康熙时期的施琅,周培公等,雍正时期的张廷玉,年羹尧等,乾隆时期的刘统勋,刘墉等。越是到后期,汉族的作用越大。执政者虽然是满族,可没有汉族的贡献,清朝想要长时间的统治,是不可能的。满汉共治也成为清朝的一个现象。
3:民族主义觉醒和世界列强的维持。随着西方国家的到来,他们也带来了民族主义。有了前期的统治,许多东西都定型了。随着清朝的衰落,此时是推翻清朝的好机会。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原本是一次机会,可惜这次农民起义,并没有推翻清政府。在平定这次起义中,汉族更是功不可没。当然,这次起义内部矛盾重重,很难成功。
随着清朝与西方国家,签订一个个耻辱的条约,西方国家获得巨大的利益和领土。为了维护这些利益,西方国家需要这个落后的晚清政府。而维持这个王朝不倒,也成为列强的一种共识。重新换一个政府,他们的利益受损,这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
能轻易剥削一个庞大而落后的国家,何乐而不为?随着民族主义觉醒,为了维护这个国家,许多人挺身而出,虽然执政者是满族,可许多官员都受到清廷的恩惠,他们最终还是选择维护这个王朝的延续。毕竟还要面对列强的入侵,如果国内局势太乱,只会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的入侵剥削。
4:团结其他少数民族。对于其他朝代,在对周边领土的控制上,清朝是最有效的。东北地区,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藏地区等。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都被清朝统一起来,成为清朝的版图。不可否认的是,清廷统治这些地方,手段还是可以的。正是统治了这些地方,使得这些地方的都叛乱少了,对清政府造成威胁也少了,也让清廷延续更长的时间。融合了少数民族,也成为清朝的一个贡献。
从这些来看,清朝能统治近三百年的时间,是有原因的。人口,政治,经济,皇权,文化思想等等,在清朝时期,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清朝统治的时间比较长,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并不利,甚至出现“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的悲剧。当西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时,清朝还在嫌弃这些奇技淫巧的东西。殊不知这些东西,到最后成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武器装备。
因为满清不完全是胡虏啊!我们通常说的胡虏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可是女真也就是后来的满族实际上并非游牧。
女真刚开始更像是原始部落,捕鱼,射猎,采集,游牧他们都干。说白了就是为了谋生而已。在与中原接触后,他们也开始农耕。满族为了粮食也会去耕地。
这一点就跟之前的匈奴,契丹,柔然和蒙古不一样了。满人的脑袋比他们更活泛。都是谋生手段,只要能养活自己什么都可以干。
再说入主中原之后吧,元朝国祚不过七十年左右。当时元上层好多人不会说汉语,写汉字。蒙古的王公即使住在北京也要搭个帐篷住。摆脱不了游牧习性,还有他们好像从未把这片土地和生活着的人当作自己的领土和子民。以至于不少蒙古人想杀掉汉人毁掉庄稼去放牧。
而满人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重用了汉人谋士。什么范文程,包括投降的洪承畴,吴三桂等都为清朝入主中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满清的皇帝也能信任他们。
而且满清是打着为崇祯复仇的幌子进入山海关的。并且埋葬了崇祯,以礼相待。宣布自己继承了中华正统。且满清皇帝学汉语,写汉字,尊孔孟。以至于满清最后几任皇帝不会满文了。
满清能享国两百多年就是因为全盘接受了汉文化。而且放手启用汉臣,基层干部父母官基本和汉人王朝无异。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甚至全为汉臣。
朱元璋说胡虏无百年之运,然后满清不但靠几万八旗军就灭了有三百万常备军的明朝,还延续了298年,用事实打了朱元璋的脸,不知道泉下有知的朱元璋会怎么想?
满清能统治中国近三百年,是它作为一个落后民族知道谦卑勤奋的必然结果。
先从皇帝来说,明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混蛋,几十年不上朝的,吃春药吃死的,喜欢做木匠活的,到处玩就是不留在宫中的,听太监谗言让自己被蒙古人俘虏的,可以说汇集了各种奇葩。
反观清朝,每一代皇帝都是励精图治,任何一个皇帝拿出来放到明朝都是明君,更不用说开创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这爷三个,雍正是活脱脱把自己累死的,有这样即精明又勤奋的皇帝,一个朝代差不到哪里去。
第二,满清对于民族政策使用的是炉火纯青,满清用宗教控制了青藏高原,用通婚等手段控制了蒙古人,面对比自己多几万倍的汉人,满清用以汉制汉的方式统治汉族人。
满清入关的时候,对于明朝的降将们都许以高官厚禄,用汉人打汉人,快速统一全国。
建立全国政权以后,用汉八旗制度和科举制度锁定了汉人精英,让汉族精英为满族效力,比如张廷玉,李鸿章这些都是汉族精英代表。
满清虽然是靠满族立国,但是不排斥汉族精英,这一点是它可以长久统治中国的关键,就这一点比蒙古人强多了。
第三,满清建立全国政权以后,马上就恢复科举,弘扬儒学,满清的皇帝几乎都是儒学大家。满族的贵族是从小接受严格儒家文化训练,据传说,满族皇家子弟的学堂就在皇帝的办公室旁边,皇子们要在凌晨就起床读书,谁要是敢偷懒,马上就会挨打,绝不轻饶。
靠着对儒学的接受和传播,满族的统治受到了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这也促使满清能长久统治中国。
第四,满清非常重视民生,入关之后,就通过各种方式恢复生产,顺治皇帝提出“永不加赋”,雍正搞摊丁入亩,都是让百姓得实惠的仁政,对百姓不苛刻,百姓自然不会闹事,统治就会稳固。
一个朝代能长治久安不是没有道理的,满清能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绝不是靠运气。
凌烟阁论史来回答。
胡虏无百年之运,我们先要了解这个说法的本意。
草原对大汗的首要要求是:能打仗,能抢到钱粮。
草原很贫瘠,游牧的人到处游荡,也没法收税。即使勉强要收税,那收税成本将远远高于税收。所以草原的财富除了自己放牧的马牛羊之外,就是抢掠。这就要求草原大可汗要具备很强的能力。
因此,草原的权力继承逻辑是:兄终弟及。因为大可汗的兄弟之间年龄相差不大,兄弟们天天一起打仗,也历练出来了。而大可汗的儿子就不一样了,可能很年幼、可能年长但能力不够,等等。不能保证草原的战斗力,那草原各个部落的军事贵族就不会拥戴大可汗的儿子继位,而是拥戴大可汗的兄弟。
因此,大哥死了,二弟继位,二弟之后是三弟、四弟。
等到这帮兄弟都死了,问题就来了:到底是大哥的儿子继位,还是二弟的儿子继位?三弟、四弟的儿子也有资格,大家都是大可汗的儿子。
此时,草原内部就会为争夺最高权力位置而分裂,最终打起来。草原政权就此衰落。兄弟3、4人接力的政权时间,再加上随后内部争夺汗位的时间,也就大概百年左右。
匈奴、突厥、吐谷浑、柔然等等,都是这个路数走下来的。像金朝,勉强算过了这个门槛,但是金太祖金太宗的后代互相争夺,结果金太宗的后代被杀光了。
政治中的规律,也当然就会有例外。
比如北魏、辽、元、清等。
为什么满清能统治近300年?
胡虏无百年之运,主要问题出在最高权力继承上。如果打破这个规则,那不就不是问题了吗?
那怎么打破?
草原的最高权力继承制度是为了保证各个部落军事贵族能抢到钱粮,那么,如果大汗能保证不用抢也有钱有粮,这个问题不就被破解了吗?
清朝正是这么干的。
首先解决最高权力继承问题。
从后金开始,满洲人陆续征服了女真各部和漠南蒙古。在满清入关前,他仍然是遵循草原的权力继承逻辑的。但幸运的是,在满清即将步入权力继承纷争的时候,他迎来了大明内乱并严重衰落的红利。
满清入主中原后,中原的庞大财富,是草原贵族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所以钱粮就再也不是问题了。因此,满清的最高权力继承也就改为父死子继,形成了稳定的制度。你看顺治、康熙两小孩子继承皇位,一点都不影响满清继续发展壮大。
解决了最高权力继承问题,还要解决国家治理问题。这方面,满清从前人那儿借鉴了很多经验。
其次,满清运用了高超的统治智慧。
概括说就是:满清以草原的武力控制中原、以中原的财富控制草原、以精神的力量控制高原。
满清统治下的中国,包括中原、草原、西域、雪域高原这四个部分。
满清用中原的钱粮把草原的军事贵族“收买”了。除了收买,满清对内蒙古还用通婚和直接统治进行控制;而对外蒙古则封王加收买;对西域则进行直接管理,设立将军府,制度与内地类似,并建立了长长的军事补给线。
另外满清还用喇嘛教控制蒙古人(内蒙外蒙和西域),用宗教尽量把人固定下来,也让人不愿意杀生。这样就从精神上解除了蒙古人的战斗意志。
对于雪域高原,满清统治者以文殊菩萨转世的身份出现。这样,满清对西藏多了一种特殊的精神控制力。
在中原地区,满清统治者以皇帝身份出现,以儒家纲常礼教系统进行统治,笼络汉人。
总之,人多钱多的汉人,政治影响力被控制在较低水平;满蒙回藏人少地盘大,但政治地位高。满清把武力与财富、精神与世俗等手段全部以融合性的方式运用起来,实现了超大规模国家的有效治理。
第三,在时间周期上,满清还是运气好,赶上了第一次全球化的红利、气候变暖
从15世纪西方地理大发现以来,全球逐步被连成了一个整体。
当时满清参与全球贸易的大致过程是:欧洲人从美洲运来白银,从中国买走茶叶丝绸瓷器等大宗商品,运到欧洲和其他地方销售;然后他们又回到美洲运来白银。就这样,满清被带入了全球化。整个清朝,大约海外纯输入白银约6亿两。这就是经济运行的血液。
红利还不止这些,美洲来的土豆、红薯、玉米等耐寒高产作物,增加了满清农产品的单产,也就养活了更多的人口。
明末的小冰期,到清初时逐渐结束,气候变暖,降雨增多,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这个繁荣直到19世纪20年代。
第四,满清除了继承明朝政体和儒家纲常礼教之外,还严控人民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其统治。
满清的思想控制是古代中国各个王朝最严的。人民没有言论自由、没有结社集会自由、没有出版自由,还有无处不在的文字狱。人的精神被打击,反抗自然就弱,满清统治就能延续更长时间。
结语:满清是古代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巅峰
古代中国2000多年信史所载的政治智慧和统治技巧,都被满清完美地应用起来,最终统治了超大规模的疆域、众多的民族,实现了“终极大一统”,是古代中国的“完成态”。
假如不是西方力量的到来,恐怕满清还能延续更长时间。
(完)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有不同看法也欢迎交流。谢谢!
胡虏无百年之运,这句话出自元末明初的著名学者宋濂给朱元璋所起草的《谕中原檄》,原文为:
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酖兄,至于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檄文大意是指元朝统治者违背礼义,败坏纲常,故此,人心叛离,天下兵起。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蒙古人是天生的战士,他们从小与牛马为伍,嗜好杀戮,战斗时勇往直前,不俱生死。蒙古人在马背上得天下,却不治得该如何治天下。他们不与汉人通婚,将天下百姓分为四等人,而中原与江南汉人是四等人中的最下等,谓之南人,南人杀了或者打伤最上等的蒙古人要杀头,而蒙古人杀了南人只需要赔一头牛的银钱就好了。此外,还规定蒙古人殴打汉人和南人,被打之人不得还击。元史:蒙古、色目殴汉人、南人,不得回手。在这样的制度下,元朝仅仅97年就亡国,享国不足百年。
那既然胡虏无百年之运,那为何满清可以享国268年之久?这主要是因为满人入主中原是按照中华礼法和纲常伦理来治理天下的,其实也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从皇太极开始,清朝历代统治者就醉心于中原文化,皇太极重用汉人,清初重臣范文程是是典型代表。游牧民族对于伦理道德的不够重视,在入关以后也开始改善。
入关以后的满清提出满汉一家的说法,康熙帝还多次下江南拜祭明孝陵,广收天下士子之心,以汉治汉,是清朝历代皇帝的行事准则。皇子们在幼年就要接受满汉两种文化的教育。朝廷上也分满汉两班大臣,共商国事。
这一系列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人心,稳固了统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满人被汉文化同化的越来越严重,以至于晚清时期很多满人连满语都不会说,除了姓氏之外与汉人无异,能享国近三百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解密历史,畅谈奇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历史茶坊!
各位读者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一、胡虏无百年之运并非客观规律,它是汉人面对异族政权的一种歧视性的论断。
胡虏无百年之运,在带有华夷之辨的色彩下,它是对于少数民族统治周期的一种总结,久之变成了一种类似谶纬的预言。
但是它并不是客观规律,它是“天命”论调在民族领域的一次展示。
胡虏无百年之运,在中国有一个演变过程,尤其是明代以此推翻蒙元政权,似乎进一步证明其可信度,但是接下来的满清完全打破了这个预言。
二、满清为何打破这个预言?
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清朝充分吸取元朝短命而亡的教训,积极推行汉化,笼络汉族地主阶级成为其统治的工具。同时进行思想文化禁锢,大兴文字狱。
2、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历代基础上不断完善并发展到顶峰。
清朝制度上的完备在历代是首屈一指的,前代的经验教训它大多吸收了,严重危害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痼疾在清朝很少见,如外戚专权、宦官干政、地方割据等。
制度上的完备,使得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对社会各方面的控制大大增加,统治时间自然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在满清的压制下,当时的汉人不敢提胡无百年运,但是在朝鲜,朝鲜君臣仍信守此说,迫切看到满清失败逃回东北老家的那一套。
朝鲜英祖(1724年至1776年在位)六年,百年之期将近,有臣子奏称:“虽以我国事言之,以弱事强,恰满八九十年。当初服事,虽出于不得已,而人心恬憘,以为太平。殆不知有丙子事矣。胡无百年之运,自甲申至今九十年,岂有长久升平之理乎?”
后来满清安然度过百年,朝鲜英祖很困惑,很迷茫,曾问:“古书云胡运不满百年,而今胡之运,何如是也?”
曾出使清朝的李喆辅也万般无奈的写道:“百年还有运,万事欲无叱。弱国空怀愤,其如曳落何?”
1367年,定鼎南京的朱元璋起25万大军北伐。虽然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但自古以南击北用兵者,鲜有成功的案例。为此朱元璋殚精竭虑,在军事征讨的同时,还发起了政治攻势,命宋濂起草《谕中原檄》,号召中原汉人起兵响应北伐大军。这篇檄文中有句话,叫做“胡虏无百年之运”。
如代入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情境,此檄文中的“胡虏”虽云历代扰边之游牧民族,却实指蒙元,旨在为中原军民树立天道昭昭的使命感。如考较史实,则不乏失真处,如北魏立国170多年,辽国立国210年,金国立国120年,都是超过了百年国运的。不过这是一篇战斗檄文,不是史学专著,只需要达到激励作用就达到了目的。
如果分析来看,胡虏无百年国运的说法,也并非是毫无缘由。
中国人对于政治的最高理想,是讲究王道。帝道太过遥远,渺不可寻,王道却是可以实际操作的。何为王道?仁义所加,德化所在,仁德也。所以,中国人常说“恃道者昌,恃力者亡”。所谓恃力者,也有一个政治名词,叫做“霸道”,以力屈人,未使人心服。
中国人有这样的政治理念及文化自信,从先秦时代开始,就保持着对周边民族的文化优越感。由于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中华先民创造璀璨的文明,对周边各族形成了文明高地,使得他们都拼了命的要跟中原诸夏建立起一种联系,从而获得参与当时的“国际事务”的资格。
由于文明发展的悖论,使得文明社会越是发达,维持社会运转损耗的能量就越多,积累的矛盾也越多,因此形成党争、内斗等情形,严重影响了文明社会的组织效率,体现在军事上即看似有庞大的综合国力,发动战争的成本却过于高昂,所以文明社会倾向于维持和平的环境,用文化来同化异族。
在农业社会,社会生产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增长,可是和平环境下的人口数量的增加却是指数上升的。人地矛盾、贫富矛盾等造成农业王朝陷入到社会危机,从而给予了异族以军事征服力量参与中原政治的机会。不管是五胡十六国还是五代十国,又或者金国横扫辽国、北宋,还是蒙元攻灭南宋,都是在王朝内部出现了纷争,才给了异族可乘之机。
可是这些野蛮民族虽然能够凭借军事力量短暂进入中原,可是其落后的文化显然不能适应中原发达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他们必须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彻底摧毁中原文化,全面实行异族体制;要么在汉地实行汉法。汉人以文化立国,历久而弥新,异族的人数太少,相对于百倍、千倍于他们民族人口数量的汉人,如要彻底摧毁中原文化,势必要引发大规模的反抗,风险系数太高;如以汉法统御汉地,则在文化上又将不免于被同化。
五胡十六国时期,很多异族旋兴旋灭,他们作为一个部落联合体,在面对汉民族这样的“民族共同体”体时,缺少文化自信。他们从来只是表述种类,却不是民族。在冉闵屠胡之后,北魏兴起,逐渐放弃了以往胡族“霸道”的做法,开始主动融入汉民族,希望能避免身死而族灭的惨烈后果。可是,孝文帝改革,不到半个世纪的功夫,让南朝胆战心惊的北魏帝国就灰飞烟灭了。当然,鲜卑民族也实现了他们的愿望,由于融入了汉民族而保全了他们的民族血脉。
自北魏以后的异族政权也开始出现一个显著的变化,他们开始与汉民族等量齐观,逐渐具有了民族文化自信。尤其是大金国在短时间横扫辽国和北宋,称霸东亚大陆,使得大金国对自身的武力自信膨胀到极点。金国皇帝动辄称“我大金”,“我大女真”等等,明显反映了金国和辽国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面,这对于宋朝的汉民族统御边疆地区的压力可想而知。
蒙元崛起。蒙古族凭借着亘古未有的征服,伟业对各个文明地区都有着超然于物外的优越感。蒙古人拒绝汉化,虽然在中亚地区的蒙古人有一部分皈依了伊斯兰教,但是在漠北地区有更多的蒙古人拒绝被异族同化,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达到了盲目的程度。所以在蒙古人的建立的元朝持续的89年中,蒙古人的汉化实际上是微乎其微的。他们与中原汉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类似于缴纳赋税的财政关系。民族之间的融合,从始至终没有进展顺利。
如蒙古人特别信任本族人,即使后来开了科举,能够位列中枢的高官显耀,也大多都是蒙古人。一些蒙古少年,目不识丁却能够身居高位,而汉人皓首穷经,孜孜黄卷,也不能够谋得一官半职。
元朝虽然失于宽纵,对士大夫阶层要求不多,但是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士大夫阶层,统治根基并不牢固,完全凭借着自身的军事实力。当汉民族的军事实力超过蒙古骑兵的军事实力的时候,元朝的统治也就行将崩溃了。
因为有元朝统治的经验教训,清王朝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借鉴了其利弊得失,他们实行的民族高压政策,如剃发易服等与元朝实行的四等人制,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满族人在其武功鼎盛时期,通过剃发异服政策,甄别筛选绞杀了汉民族中异见分子。这对清王朝的一家一姓的政权来说,是具有着重要的奠基意义。满清入关时前后的恐怖大屠杀完成的政治梳理的,可谓是阴差阳错,在不经意之间,构成了政权统治稳固的根基,使得满清王朝逃脱了胡虏无百年国运的历史规律。
在此之后,满清王朝几乎全盘继承了明王朝的统治政策。他们大力拉拢汉族士大夫,如崇儒兴学办科举,大量的扩大了满清王朝统治基础。由于成功地镇压了汉民族的反抗,使得满清王朝有着从容的态度去选择汉民族文化中对其统治有助益的部分,选择性地吸收了汉民族文化。这使得清王朝成了一个有着汉民族文化外衣的殖民性质的政权,使其统治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被汉人士大夫认为是道统和正统都集中在一起的王朝,成为几千年来的封建王朝的集大成者。
满清王朝通过合理的政治制度的设计,使得满清王朝延迟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内讧造成的军事实力的下滑。在阶级矛盾加剧之后,由于满清王朝的正统性已经深入人心,使得满清王朝又因为其统治的合法性构成了其统治的根基,连中华民国都要号称继承了满清帝国的法统。
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直匈奴百年之运,因其坏乱几亡之厄,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二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菞庶亡干戈之役。(汉书-匈奴传下)
这是最早出现这种说法的记载,被后世广为引用。
中华大地上出现过许多胡人国度,无论是之前的匈奴,突厥,还是后来的金和西夏,都给中国的发展留下深刻的影响。然而,这里真正意义上指的只有元和清,因为唯有这两个朝代做到了大一统。
咱们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元朝不过百年,而清朝却可存在将近三百年。
中原王朝不用多说,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中国成为:政治上权利高度集中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经济上形成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经济模式。文化上则是独尊儒术,孔孟之道。
元朝建立以后,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宋、金王朝的一些官僚机构设置,但同时又保留了蒙古奴隶制社会的一些特征,例如宗王分封、投下制度等。更为了满足对外征服和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需要,在各地方官吏统辖外,另行委派大量的达鲁花赤,对所辖百姓进行竭泽而渔的勒索,同时规定,汉人是最低等的民族,阶级斗争激烈。
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同时重视商业的作用,但是,它不允许汉人从事高利润的行业,极大的激怒了中原人数最多的民族。
文化上打压儒家思想,弘扬异域风情,怎么会得到汉人的支持。
再来看看清朝,清朝入关后,任用大量汉人为官,前几任的皇帝都十分重视满汉关系,政治上相对公平,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清朝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以提高生产量,自给自足。
文化上,清朝逐渐被汉化,统治者都会说汉语,推崇国学,比较受到汉族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