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威震匈奴,为何汉三代帝王皆不封李广为侯?
谢谢邀请!飞将军李广威震匈奴,为何汉三代帝王不封李广为侯?李广出自武将世家,作战勇敢,擅长骑射,打得匈奴闻风丧胆,被称为“飞将军”。李广一生经历了文帝、景帝和武帝三个皇帝,战功赫赫,之所以没有封侯,这里是有原因的。
在汉文帝时期,李广还年轻,虽然得到汉文帝的重用,作战有功,被汉文帝提拔为中郎将,可是在文帝的最后几年,没有大的战事,所以李广没有得到封侯的机会。
在汉景帝时期,李广正逢壮年,跟随周亚夫参加平定七国之乱,立了大功,本应封侯,可是李广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梁王是汉景帝的弟弟,汉景帝非常厌恶这个弟弟,感觉李广和梁王走得太近,而且越权做事,因此别人该封的封,该赏的赏,却没有李广的份,一次难得的封侯好机会失去了。
在汉武帝时期,李广虽然是暮年,但也还是战功赫赫,特别擅长防守,功勋卓著。因为当时的军事统帅是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战神的功勋大于李广,特别是霍去病擅长主动出击,卫青既擅长防守又擅长进攻,两人数建奇功,这样一来,汉武帝看中的是年轻的卫青和霍去病了。还有一个原因是李广吃了一个败仗,做了俘虏,使汉武帝很生气。其真实的情况是,李广在雁门一战,因迷路,遭到匈奴的围困,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受伤被俘,匈奴将李广邦起来放在马身上驮着走,在匈奴人不注意的时候,李广挣断绳索,一跃跳上另一个匈奴人正骑的马上,先夺下那个匈奴人的弓箭,然后将他推下马去,打马狂奔,匈奴人赶紧追赶,为首的一人被李广射下马去,李广边射边逃,这匹马是一匹好马,很快就摆脱敌人,回到营地。按照当时的规定,大将被俘,是要被杀头的,汉武帝感到李广杀敌逃回,将功折罪,贬为平民。从此李广就再没有封侯的机会了。
李广经历了三个皇帝,作战几十年,战功几十次,却没有被封侯,恐怕就是这三个原因了。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难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重要的军功,而没有重要的军功是因为生不逢时。
李广在年轻时为何没有军功?生不逢时
汉朝自立国以来,他们最强大的敌人便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汉朝初期,大汉还处于穷困潦倒、百废待新的阶段。面对匈奴不断南下来“打谷草”,心高气盛的汉高祖刘邦,最开始采取的是以蛮制蛮的策略,想以武力解决边疆问题。但是,在经过“白登之围”后,侥幸逃脱的汉高祖意识到敌强我弱,不宜力拼,于是马上调整战略,采取了怀柔之术。其实就是通过送公主和亲和财物利诱,满足了匈奴的欲壑,实现了和平共处的安宁。
(图 | 冒顿单于)
刘邦死后,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一直到汉武帝初期,都是采取的这一套,花钱买和平的政策。即便是面对冒顿单于公然向吕后求婚,这种奇耻大辱,汉朝都是本着以和为贵隐忍额下来。对匈奴的隐忍政策,也就意味着没有打仗可打。
李广出身名门,他十多岁就开始闯江湖,那时正值汉文帝在位时期,匈奴在汉朝叛徒中行说的唆使下,对汉边境进行了疯狂大骚扰。汉文帝只得征兵守边疆,以阻止和抵挡匈奴大军的入侵。当时,李广选择了从军,因为他射术高明,在边疆射杀入犯的匈奴士兵最多,所以名声大震,被汉文帝垂青。他先是被封为郎中,秩六百石,不久又被封为骑常侍,秩八百石。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被封为骑郎将,秩千石。平定七国叛乱中,李广再立战功,被封为骁骑都尉,秩两千石。那时候,李广还不满三十岁,食邑已达到了汉朝官职中的最高级别了,可谓人中龙凤。
但是,跟匈奴的这些战斗,比起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征伐都是小打小闹,战功还不足以让李广封侯。七国之乱真正出彩的是周亚夫等人,李广不是主角。
李广身体状态最好的年龄处于“文景之治”的年代,汉文帝和汉景帝都主张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进行怀柔战术,这使得飞将军李广空有一身武艺和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光阴如白驹过隙,到了汉武帝决定对匈奴用兵时,李广已过了知天命之年。
汉武帝时,“老当益壮”的李广也没能建立功勋
就在李广以为自己就将这样在边疆和匈奴“打打闹闹”地游戏一生时,上天终于降给了他建功的机会。汉武帝即位后,对匈奴主战。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人为了报复当年汉武帝的“马邑之谋”,南下打谷草,对汉朝上谷郡进行大肆烧杀掠夺,汉武帝决定出兵反击。于是,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率军从上谷郡出发;任命公孙贺为轻车将军,率军从云中(今山西省西北长城南、河套东北)出发;任命公孙敖为骠骑将军,从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出发;任命李广为骁骑将军,从雁门(今山西省右玉县南)出发。
李广自然格外珍惜这难得的一展雄风的机会,决心必将以百倍的努力来回报汉武帝。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这次军事行动,立下战功的是愣头青卫青,败得最惨的是飞将军李广。
李广从雁门出发战无不胜,于是,他不顾后面的补给部队,决定大刀阔斧地向匈奴腹地进攻。也许是憋得太久太想表现自己了,也许是被局部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总之,当匈奴士兵突然从四面八方出现,将李广大军围得水泄不通时,他才清醒过来,明白自己中了匈奴人的“诱敌深入”之计。结果,李广被生擒。后来,李广虽然侥幸逃脱,但回去被汉武帝关进大牢,家里人花钱托关系才得以保住性命。后来朝中缺人,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对河西地区发动攻击。第一路军霍去病挂帅,公孙敖为副帅;第二路军李广挂帅,张骞(出使西域的那个)为副帅。
先不说霍去病那边,单说李广。李广的先锋队和张骞后面的大部队竟然拉开了百余里的距离,被匈奴包围,拼死苦战牺牲三千多人马才等来援军。
而霍去病奇袭祁连山,杀死和俘虏了匈奴士兵共计三万多人,擒获了匈奴的单桓王和酋涂王等五个大王,以及他们的王母、王妻、王子共计五十九人,擒获匈奴的相国、将军、都尉六十三人,战果之丰令人咂舌。汉武帝封赏了霍去病,对李广不赏不罚。
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了著名的漠北之战。两路大军,霍去病从代郡出发,卫青从定襄出发。李广主动要求参战,作为卫青的前将军。李广因为不满卫青用他的好哥们公孙敖做先锋,又觉得卫青的作战安排是刁难自己,于是延误了行军速度。
结果在卫青的事后追责下,李广拔剑自刎。可怜一代飞将军,了却了一生的悲情。
李广为何难封?
第一,李广缺乏政治智慧。在汉景帝平定七国叛乱时,李广作为周亚夫的部将,立了战功。原本这是他封侯的最好机会,保家卫国,凭借战功封侯理所当然。然而,李广却在班师回朝的时候,接受了梁王刘武的封赏。刘武当时也许是出于“感恩”,毕竟自己最后能坚持下来,没有李广这样的人支持和帮助是做不到的。但是,李广忽视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一来刘武只是一个诸侯王,他没有封赏朝廷官员的权力。二是汉武帝和刘武的关系微妙,名义上水乳交融,实际上波涛汹涌,涉及立储之争。李广不懂政治犯了大忌,因此,最后汉武帝“忽略”他的功劳,只赏不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李广不自谦。《史记》中记载:“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这说明李广是个恃才傲物的人,他认为自己打遍天下无敌手,因此就变得目空一切、目中无人起来。如果说自卑的人很难做到自强,那么自负的人就不知道自谦。不自谦的人,自然很难讨人喜欢。
第三,李广不懂战术创新。汉文帝、汉景帝对匈奴采取的是“和亲政策”,因此,在以和为贵的时代,汉朝在与匈奴的对抗中主要采取防御策略。匈奴来进攻,就打击一下,反击一下,匈奴走了,就严阵以待,等待匈奴下一轮的进攻。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就不一样了,此时的汉军采取的是主动出击的军事策略,要深入匈奴腹地去作战,与防守反击的战术有天壤之别。李广在防守反击战中可以做得很好,但在阵地进攻战中却做得不好。这跟他的作战思维、策略等都有关。数次出征非但徒劳无功,而且连遭重创,除了他运气差倒霉外,更多的是他缺乏创新能力,没有打破思想上的束缚、行动上的篱墙,不懂得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创新、创新、再创新。
第四,李广无背景。卫青、霍去病的发迹固然靠自己的真实本领,但同时更多的是靠汉武帝的提携之恩。如果汉武帝不给他们上战场的机会,如果汉武帝不给他们当主帅的机会,他们能立下如此赫赫战功,扬名立万吗?相比而言,李广的政治背景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他虽然是名将之后,但在朝中几乎没有人能替他说话,更别说助他一臂之力了。
这四点缘由,前三点是李广个人方面的原因,是主观原因,最后一点是客观原因。
在奥运会上要得块金牌,需要158个元素组合在一起才能成功。同理封侯也需要多种元素组合在一起才能成功。那么李广难封到底缺少什么?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唐.王维《老将行》
生不逢时
李广的祖上是秦帝国名将李信。出生在将门世家的李广,十几岁就从军打仗,是一个真正的从士兵打成将领的将军。
李广一生从军四十七年。参加过大小七十多次对匈奴的战争。
李广终生的夙愿是,马革裹尸,战死疆场,立军功封侯。李广在任太谷上守时,天天和匈奴打仗,汉景帝没办法,只好把他调走。
生不逢时也,如果这等骁勇善战的将军,生在刘邦时代,怎么也能封个侯。
可惜,汉文帝重文不喜武,李广为武将。汉景帝爱老不喜少,李广正置青壮年。武帝爱少不用老,李广他又是老将军。三代明主,李广都不在明主喜爱之列。
汉景帝不爱,汉武帝不痛
李广在汉景帝时期参加过平吴楚七国叛乱,并立有战功。但李广急于封侯,私自接受梁王授予的将军印。他不知道汉景帝恨他的弟弟梁王。于是,一个大好的封侯机会被他自己弄丢了。
汉景帝时期,汉匈双方都还在以和亲维护和平。可李广天天和匈奴做战,这让汉景帝很不爽,临死前,还告诉汉武帝不要重用李广。
汉武帝时期,漠北决战出征,汉武帝本不想派李广出征,耐不住李广再三请缨,汉武帝虽然表面答应了李广为前将军,但暗地里又吩咐卫青临战时换将。
所以李广难封与汉景帝、汉武帝二代君主故意打压有关。
李广自身原因
李广虽然汉景帝不太喜欢他,汉武帝对他也戴了帽,但也还是给过他几次机会,他匀以战败宣告与封侯无缘。
其实,汉景帝、汉武帝都不喜欢李广,也与他擅断独行的性格有关。比如汉景帝时期,私自接受梁王的将军印。比如天天与匈奴打仗急于求功。
比如,擅自做主追杀三个匈奴的射雕手,差点遇难,当时不知李广想过没有,他一旦遇难,汉军帐中无帅该有多危险。
所以汉武帝不喜欢李广,认为他命不好,也就剥夺了李广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李广悲愤呀!只好拔剑自刎。连马革裹尸、战死疆场的夙愿都未能完成。空留下后世“李广难封”的扼腕叹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汉朝冯唐是三朝元老,直到武帝执政时才被举为贤良,但此时已值暮年,不能为官了,这是感慨生不逢时,令人惋惜!但“李广难封”并不冤枉!
李广是将门之后,射术精湛,景帝时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于昌邑城下,夺得叛军军旗,此举立了大功,为自身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得李广之名传播开来,为人熟知。但李广治军不严瑾,违背了“善不养兵”的古训,他对待属下掏心掏肝的,没提出任何严格要求,几乎是一种散养的形态,将士们愿意跟随李广,也是因为受军纪约束少,行动自由。
作为将军,李广太容易冲动了,有一次,景帝派宦官下基层搞训练,这位宦官带着士兵外出时遇到了三位匈奴人,匈奴人抽箭便射,射倒了几十名汉兵,只有宦官一人逃回军营,李广为此带上百余名士兵去追击这三个人。
作为镇守边关的最高将军,以身犯险,缺乏定力。李广当初带兵时有被擒的经历,一万精兵覆没后,他成为俘虏,敌人将他拖在两马之间,李广趁敌人不备,突然跃起,夺了一个士兵的弓箭,三下五除二,射死了押送人员,逃了回来,由此获得了“飞将军”称号,对他也是敬畏!但自己被捕与军队败亡,能封侯吗?
更匪夷所思的是,他在任陇西太守之时,将已经投降的八百羌人尽数斩杀,这事使得李广的名声急剧下降,欺骗杀降历来为人所不齿,在与匈奴左贤王的战斗中,因为张骞援军没能及时赶到,又一次导致全军覆没。最后的漠北之战,李广封侯心切,主动申请出征,但由于迷路,使单于逃走,无功而返;大将军卫青为此问责,李广此时自尽身亡。
说起李广我们往往会冠以“飞将军”之号,称之为飞将军李广。李广虽然功劳比不上卫青和霍去病,能力也比不上他们,但是李广的的知名度一点都不比汉代任何一位将军低。人们说起飞将军李广,往往会想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几个字。“李广难封”四个字充分概括了李广悲情的一生。李广一生几乎都在战场上度过,李广也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才华打出了自己的威名。匈奴人给李广冠以“飞将军”之名,提起李广大名无不胆寒。历朝历代政治家和学者对李广的评价都非常高。唐朝时期,李广被列入历史上六十四位战功卓著的武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唐朝统治者是李广之后,表彰他的功劳可能有血缘关系之嫌。宋朝皇帝跟他并没有多少关系,宋人也非常推崇李广。宋朝时期,李广位列宋朝武庙七十二将之一。战功卓著的李广为什么一生都没有完成封侯的夙愿呢。
关于李广为什么始终不能封侯的原因,不同时代人有不同的解释。李广自己认为不能封侯的原因是曾经用欺诈的手段处死了几百名战俘。汉文帝认为李广生不逢时,汉文帝曾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我觉得觉得李广不得封的原因主要是运气不佳,加上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也没有独当一面的进攻能力。
李广早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成名。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汉朝,李广在抗击匈奴的时候表现非常出色,李广也因此升为汉中郎。汉文帝非常欣赏李广,曾经说李广如果生活在汉高祖时候一定能封万户侯。这句话一方面是肯定李广的能力,另一方面说明当时李广想凭借军功封侯非常困难。汉文帝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治理国家内政上面,想依靠军功封侯非常困难。而且汉文帝时期,还是功臣集团垄断军功的时代,李广想在这种情况下封侯自然难上加难。所以汉文帝才会说李广生不逢时。其实生不逢时就是运气不佳的一种。
汉景帝时候,因功封侯的机会也不多。可是比起汉文帝一朝来说,汉景帝一朝毕竟发生过一次大规模内乱: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虽然只历时三个月,但是这三个月期间却成就了一批武将,不少武将因此封侯,比如魏其侯窦婴。李广其实也跟随周亚夫参加了这次平叛,而且在平叛过程中立下战功。且不说他的战功够不够因功封侯。如果李广能得到汉景帝的信任,李广封侯的可能性会大增。可是李广在平叛过程中犯下了一个大错误,李广曾经接受梁孝王的将军印。这件事惹得汉景帝非常不开心,汉景帝对李广的看法非常不好。得胜之后,李广没有得到任何封赏。我觉得觉得李广没有得到封赏事小,上了汉景帝的黑名单事大。李广错过汉景帝一朝最佳的封侯机会。此后李广一直都在各地边郡担任太守之职,虽然李广在边境立下威名,但是毕竟战争的规模都不大。这些规模不大的战争为李广留下了威名,却没有带了多少实际意义,这些小功劳也不足以让李广封侯。
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武将有了用武之地,许多武将都因为对外战争获得封侯的机会。李广也没有上汉武帝的黑名单,李广封侯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可是李广的运气实在不佳,一次又一次错过了封侯的机会。公元前133年,李广也参加了马邑之谋。马邑之谋最终无功而返,李广错失了一个封侯的机会。公元前129年,李广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可是李广的表现却非常不佳。李广不仅全军覆灭,而且本人也被匈奴人俘虏。好在最后李广从匈奴逃了回来,不过李广也因此被贬为庶人。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卫青大规模出击匈奴。李广做为将军也跟随卫青出征。这次出征,汉军大获全胜,许多人也因为军功封侯。但是就在其他人都有所斩获的时候,李广却无功而返,又一次失去了因功封侯的机会。几年后李广和张骞一起出击匈奴,李广率领的四千军队被匈奴的四万军队包围。张骞的军队没有按时赶到,导致了李广军队损失惨重。李广和匈奴张骞虽然最终击退了匈奴军队,但是李广也几乎全军覆灭。李广最后落了个功过相当,李广这次封侯的机会等于被张骞活活弄丢了。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对匈作战。但是汉武帝认为李广已经年老,不愿意让李广再一次随军出征。李广不想放弃难得的封侯机会,一再请求出征。汉武帝抹不开面子答应李广随军出征。但是汉武帝又秘密给了卫青一道诏令,认为李广这个人的运气非常差,不能让他攻打匈奴单于。看来汉武帝也认为李广的是一个被幸运女神抛弃的将军。后来,李广因为此事和卫青闹得非常不开心。李广一气之下,独自带军攻击匈奴。非常不幸的是,李广这次迷路了,落在了卫青大军后面。卫青打败了匈奴单于回军之后才遇到了迷路的李广。这件事情过后,李广眼看自己封侯无望,李广彻底心灰意冷,也彻底放下了封侯的愿望。李广一生经过大小战役七十多次,却没有因功封侯。许多李广的部下,甚至儿子都因功封侯,而李广依然封侯无望。李广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最终李广选择自杀而死。
李广一生经历了文帝,景帝和武帝三朝,由一个年轻的将领熬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可是李广一直没有完成自己封侯的愿望。汉朝以武立国,汉朝人的尚武精神非常强烈。许多武将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封侯,惠及自己的子孙后代,为自己立庙颂德。封侯对每一位将军都充满诱惑,封侯也成为汉朝将军功成名就的重要标志。一位将军即使战功卓著,名声非常大,但是没有侯爵的话,他们的江湖地位会低很多。所以汉朝的武将削尖了脑袋想封侯,李广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随着李广名气越大,李广对封侯的渴望性也越大。李广越是封不了侯,李广内心越是痛苦。最后李广看不到封侯的希望,他觉得自己之前的所有努力都是白费,他也在世人面前抬不起头,所以李广选择了自杀。
我前面说李广不能封侯的主要原因是命运不好,加上他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李广的命运确实不好,尤其是他诱杀战俘之后,似乎就被幸运女神抛弃了。年轻时候的李广有能力,但是却没有展现自己的机会。中年时期的李广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却开罪了汉景帝。晚年的李广有了立下战功的机会,他却一次又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机会。历史上不能封侯的武将非常多,为什么只有李广如此让人感到惋惜呢。一方面和李广的名气很大有关系,一方面和《史记》的描述有一定关系,一方面和李广的英雄悲情有关。从汉朝开始,不少文人武将都觉得李广应该封侯,觉得汉朝对不起李广。但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小编觉得情况也并非是汉朝对不起李广。
刘邦在临死之前和大臣们定了白马之盟。白马之盟的内容非常简单,只有两句话。第一句是“非刘不王”,第二句是“非功不侯”。汉朝封侯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没有足够的军功就算是皇亲国戚也不能随便封侯。汉景帝时候,想封王皇后的兄弟为侯,遭到了大臣们一直反对而作罢。汉武帝的权力够大了吧,他想封李广利为侯,也不能想封就封,汉武帝也不得不让李广利率军队去立军功。通过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在汉朝封侯拥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不是谁想封就能封,就算是皇帝也不行。李广始终不能封侯,说明李广的功劳达不到封侯的标准。他的功劳达不到封侯的标准自然无法封侯。不同的是,李广的名声特别大,所以他不封侯会显得尤为悲情,再加上李广因此自杀,便显得更加悲情。
其实我觉得觉得,李广的盛名和他的功劳其实有点不符合。我先声明,我没有任何瞧不上李广的意思。我们来看一下李广的功劳和盛名。李广的盛名来自于他抵抗匈奴入侵时的功劳。我觉得觉得李广是一个善于防守的将军,而不是一个善于进攻的统帅。李广飞将军的称号来自于李广的勇敢和武艺高强,却不是李广的统帅才能。李广的功劳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的战斗,李广依靠自己抵抗匈奴入侵逐渐积累了自己的名声。但是李广在进攻匈奴的时候,却很少立下战功。一次全军覆没,李广自己本人也被俘虏。一次几乎全军覆没。一次迷路根本没有找到匈奴军队。所以小编觉得李广的长处在于防守和治军,李广并不擅长进攻。不擅长进攻的李广自然难以建立足够的军功而封侯。所以李广难封有时运不济的因素,也有不少自身因素。
李广之所以如此悲情除了终身无侯自杀之外,还和李广的子孙后代的悲情有关系。李广的长子李当户和次子李椒都先于李广而死。李广的小儿子李敢跟着霍去病立下战功,被封为关内侯,却因得罪卫青而被霍去病射死。李广的孙子李陵骁勇善战,颇有李广之风,最后被迫投降匈奴,全族被诛灭。李家三代忠心效忠大汉,最后却没有得到善终,更增加了李广的悲情色彩。虽然李广没有封侯,李广比汉朝那些侯爷更受后人的敬仰,在后人心中他已经是“无冕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