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现在去集会没有小时候的感觉了,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赶会”经历?
我们老家赶集是早上去菜市场买肉买菜,你说的这种情况在我们那里叫赶会,会期是固定的,按阴历就是初一,十一,二十一,隔十天一个会,以此类推,但是起会的乡镇和大一点的村庄太多,几乎是天天有会,有的还重合,平常的会人也多,卖东西的也不少,吃的穿的用的基本上都能买到,但是遇到农忙前,节假日,春节前的时候的会期,那真的是人山人海,基本上都是全家岀动,买一些农具,顺便在路边摊吃一碗美味的小吃,会上的东西便宜实惠还耐用,有条件的还会请戏剧团来唱大戏,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赶会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且是以老年人为主,以后还有没有会了还很说!
小时候我们那里叫“赶圩”。那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但是充满了烟火气。家住小城,很多人都互相认识。大人和老板大声砍价,顺便调侃几句。我们馋嘴喜欢吃街上的小吃零食。现在想起来觉得那时候虽然娱乐的东西很少,但是很充实也觉得好温暖。
以前集镇的更会没有现在的多,一年也就是几个老古会。小时侯要说赶会,那是一件最最开心的事了,会上有很多卖吃的东西,如:花生、烧饼、丸子汤、麻花等等让人流口水好吃的东西,跟着大人们总要给买上一两样解解馋的,这就是当时赶会印象最深,而且是最有趣的经历了。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会上卖的东西都认为不卫生,也很少在有卖家。
今非昔比,玲琅满目。
小时候年会,也就新年前的那几个大集,人挤人,基本从早上到晚上人不会少
我们这儿叫赶场或赶集,现在赶集没有以前那种场面,集市上也没有以前热闹,虽然卖东西的人很多,但赶集的人很少了,尤其是赶集人年龄结构变化很大,小时候赶集的年青人很,现在大多数是中老年人。
那时候我们这男青年赶集就是为了和女朋友见面,谈恋爱,没有朋友的请人介绍在街上见面。那时我们还小,不过也懂得一些,也会跟着大一点的年青人跑来跑去的,上高中以后就外出读书了。
小时候赶集是和一起长大的玩伴或是比我们大一点的邻居一道,赶集就是为了好玩,东看看西瞧瞧,没有需要办的事,也没有任何目的,就图个热闹。几个伙伴一起,你搭着我的肩,我搂着你的腰,很要好的排成队在街上漫无目的的走着。
那时街上卖狗皮膏药的很多,就喜欢听那些人神吹,看个热闹。不过,有时也相信那些卖药的,记得初中时,由于脸上长满青春豆,又痒,起了疙瘩,难看死了。青春期特别注意形象,对脸上的豆豆很是反感。
一次一位卖狗皮膏药的正在热吹他的药如何的好,看的人很多,本人也围上去看,也没有作声,卖药的看到我就对周围的人说:他脸上的豆豆用他的药就可以去除。我就问他要多少钱可以治好,他说四元钱。那时家里特别穷,四元钱在当时可值钱的,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二三十元吧,主要是那时候的钱很难找。说实话那时的自己很勤劳,就用周末或是放学后采点茶叶来卖换点钱。
抱着试试的心态,花了四元钱就带回了两小包药粉,药的效果的确不错,用过后脸上的豆豆真的不见了。现在也还记得用那药时要用醋和大蒜头来泡,擦上后很痛的,味道很大,不过效果真的很好,圆满解决了脸上的豆豆,甚是欣慰。
儿时赶集很快乐,现在每年只有春节期间恰逢赶集日才会去,集市变了,路也变成了柏油路,大街也是柏油的(儿时的老家集市街道是用石子铺成的,路是泥巴路),不过少有了儿时的那种欢乐和幸福。
我们这叫赶街。现在的赶街地方多,生活好过了街子规模越来越大,却感觉像少了点什么,少什么呢也说不上来。
记得小时候赶街就只会跟着外婆去,近处的不爱,就喜欢去一个叫小街的地方。那个地方有点远,要走很长时间才能到。记得有个季节路上有一种野花,叫素馨花的,白颜色是种爬藤,花开一蓬蓬一串串,香味素雅又绵长,几乎走很长一段路都可以闻到花的香气。至于赶街的记忆不深,就那香气留存在回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