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为什么秦始皇陵不开挖?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8关键词:秦始皇

问题补充: 为什么秦始皇皇陵一直没有进行开挖,是因为盗墓猖獗已经导致皇陵现在无法修复了还是技术水平达不到标准呢?","

点赞1、梧州市 网友:帅粑粑

网上有人曾经为秦始皇地宫算起了一笔账,他们认为如果开发秦始皇陵,每年仅门票收入就可以高达25亿元人民币。而如果不发掘秦始皇陵墓,那么该陵墓只是黄土一堆,不仅对旅游资源是一大浪费,也会导致陵墓内的大批文物得不到发掘。甚至还阻碍了我们研究秦文化的步伐。要知道秦始皇陵墓中,一定有不少当时的器具与生活再现。据司马迁《史记》对秦始皇地宫的记载,说墓室之中藏满了天文地理书籍,并且有当时工匠们制作的弩机弓箭,如果能够开掘,我们能够非常直接地对秦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不管外界如何呼吁人们打开秦始皇地宫,考古学家们都坚持不发掘秦始皇地宫,仅仅发掘了几个兵马俑之后就停止开发,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考古

每一个学习考古的人都明白:“考古不是盗墓”,考古要做的并不是将一些文物发掘出来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护文物。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考古发掘文物,并且由于保存不当以至于文物损坏的事情经常发生。尤其是竹简类的文物,我们知道,秦汉时期使用竹简做文字载体,而竹简在地下保存时,由于湿度、酸碱度等原因,会导致竹简因吸水而膨胀。

如果保护不当,竹简的水分快速流失时,此时竹简就可能会发生粘连,再也无法分开。就好像我们的书本经过水浸泡之后,再直接晾干,会导致整本书都无法打开。

所以,当发掘到竹简之后,需要对它们进行抢救式保护。以海昏侯墓穴中的竹简为例,这些竹简需要经过仔细的把竹简进行剥离,然后再用红外线进行扫描,之后是洗简、加固,再进行第二次红外扫描。

之后为竹简脱色,并将其放入到专门的容器中进行保护。之后再按照顺序重新编排,最后才是人们通读上面的文字,理解该竹简记载的信息。

除了竹简之外,其他文物在发掘之后也要尽快保护起来。比如:木漆器,在地下保存千年的木漆器刚出土时就像是海绵一样,一捏就陷进去,一撕就碎。据科学家介绍说,一个500毫升大小的器物,如果不加以保护,它们就会干缩成一个细木棍,失去文物价值。

在过去,由于考古条件受限,再加上保护能力较差,以至于许多文物出土后遭受更严重的破坏。比如:1972年,著名的马王堆墓穴中人们发现了辛追夫人的遗骸,虽然距离她死亡时间已经过去了2100年,但她全身保存非常完好,皮肤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遗骸没什么区别。

然而在发掘时,由于人们保护不当,再加上她全身包裹着20多层丝绸衣服,导致考学家家们在没有任何保护的环境下,放置了一周时间,考古学家才剥离完20层衣服。

由于辛追夫人是千年不腐女尸,一经报道之后引起很大的轰动,以至于她被送往很多地方展览,而在展览过程中也缺乏有效保护,甚至有些地方直接放在台子上进行展示,参观者甚至可以用手触摸她,以至于现如今再搜辛追夫人的照片时,看到的都是较为恐怖的面容。

2003年文物专家们才意识到由于缺乏有效保护,导致辛追夫人遗骸损害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为辛追夫人定做了恒温恒湿的地宫,尽量恢复当年马王堆古墓里的环境。除此之外,挖掘之后很多文物会快速氧化,失去原有的光彩。

以敦煌壁画为例,敦煌壁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遭受破坏,但开发之后,受环境影响,壁画正慢慢剥蚀当年的旖旎。

所以,现如今,考古学家们一致主张,如果不是墓穴面临消失,那么尽量不要开采原有墓穴。原因很简单,目前我们的考古技术并不能很好地保护文物,尤其是大型墓葬。

为什么不开挖秦始皇地宫?

其实不只是秦始皇地宫没有挖掘,现如今我们再遇到一些大型墓葬,或者是大型文物场所时,也都会回填进行保护。比如:1960年几个农民放炮炸石头,不小心炸出了武则天的墓道口。然而经过国家的研究决定,不开挖,将墓道口回填。

秦始皇的陵墓之所以不开挖,也是为了保护文物,等到未来科学技术进步时,留给后人再发掘秦始皇的秘密。

其实,像秦始皇陵墓这样明明知道它的墓穴,也知道他们的墓穴中一定藏着许多秘密的地方有很多,但我们宁愿守在这些秘密旁边,也不愿意主动挖掘。

这是因为这种大型文物一旦发掘,将会脱离原来的环境,而目前我们还无法对大型墓穴做到恒温恒湿的保护,所以让它们待在原有的环境下,可以保证它们保存地更久。等到未来人类有能力保护它们时,再进行挖掘对文物更有利。

只有当墓穴遭遇严重破坏,比如:盗墓贼光顾,或者地震等大型灾难,威胁着墓穴,考古学家才会对其进行抢救式发掘。

在考古界:挖掘也是为了保护,不挖掘也是为了保护。

点赞2、兰州市 网友:暮色重山

秦始皇陵是嬴政秦始皇的陵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规模庞大,到现在都是有安保措施的,并没有进行挖掘,此前有机会去看过秦兵马俑,秦始皇陵—一个山包,形容很贴切!

秦始皇陵的修建历时39年,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现在已开挖的就是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之前去西安时,有幸去游览秦兵马俑博物馆,俑坑里泥土炼造的士兵完全展现出当时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精神。虽几千年过去,但是兵马俑的士兵精神却仍然存在。

巨大的秦始皇陵现在也是圈地保护起来,很远很远就可以看见高高的围墙将骊山北麓围起来,起到保护整个陵墓的作用。

其实,至今政府还未组织考古人员进行挖掘整个秦始皇陵,主要是出于对文物的保护,以现在的技术,即便是挖掘出来也没有办法保护文物,就像是秦兵马俑一样,最开始兵马俑挖掘出来时是彩色的,可只要去过兵马俑博物馆的人都知道,现在的兵马俑士兵都是土色的,这就是因为技术问题,无法做到不氧化。

再者,除了技术问题。还有秦始皇陵墓内部结构复杂,除了有大量的水银还有许多机关,如果不是将整合陵墓探究清楚,人员下去都是会丢掉性命的。据说,地宫中的水银可能有几万吨到几百吨不止,如果有人进入地宫,吸入水银散发的气体就会立刻中毒,所以这也是开挖的难处之一。

所以,目前国家还未对秦始皇陵进行挖掘,除了它以外,还有武则天陵墓也没有进行挖掘,大量的陪葬品如果开采出来,将有巨大的价值,探索文明也将更近一步,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够亲眼目睹秦始皇皇陵的挖掘和开采,也就无憾了!

点赞3、如皋市 网友:隔空拔河

秦始皇陵占地面积相当于78个故宫,假设开挖后开发成像兵马俑一样的开放景点,那门票将是天文数字,因为故宫每天限定80000人,每年门票收入8亿元人民币,以秦始皇陵的文物价值和历史地位,受欢迎程度绝不会低于故宫,那就简单类比下,78个故宫面积的秦始皇陵每天游览人数假如是故宫的5倍,那每年的门票收入就可以达到接近40亿,再加上不菲的文创周边收入,每年100亿收入不在话下,再加上这么大的游客数量,给当地带来的额外经济收益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且以上只是计算的直接间接经济收益,秦始皇作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痕迹的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78个故宫面积的陵墓中肯定储存着海量的历史文献书籍,古玩字画更不用说了,一旦挖掘出来,不仅将出土海量的国家一级文物,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文化研究上将形成巨大的影响,难以估量的历史真相将随着无数的文物出土重现人间,对于现在人类对于2000年年以前的历史研究将是巨大进步。

而秦始皇陵早在1974年就被发现了,时隔将近50年,开发后既然能有这么好的生意,为何秦始皇陵一直不开发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最近100年里,几个比较大的皇帝陵墓挖掘事件。

清东陵盗掘事件

最近100年皇帝陵墓挖掘事件中,最出名的并不是49年以后发生的,而是在兵荒马乱的战争时期。

1911年清帝退位后,几年后虽然皇帝离开了紫禁城,北京城内也逐渐没有了清朝的制度,但是清东陵一直有护陵人员编制,并且延续清朝制度,甚至还有宗人府等机构管理保卫事务,但是当时毕竟兵荒马乱,清东陵控制权逐渐落入北洋军阀手里,原本的护陵人员甚至里通外来人员盗墓。

时间来到了1928年6月,当时国民革命军孙殿英部就驻扎在东陵附近,当时正好传出土匪马福田企图趁着北伐革命的乱劲偷盗东陵,孙便打着剿匪的名义包围了清东陵,并趁机自己挖掘了东陵。

清东陵包含了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等清王朝最有权势的人物的陵墓,里面的装饰丝毫不比故宫差,而且里面藏有比故宫文物还要珍贵的大量稀世珍宝,由于这次挖掘属于盗掘,根本没有任何科学的保护措施,因此清东陵可以说受到了极大破坏,海量的珍贵文物也被盗,对于国家来说是一次巨大损失。

定陵挖掘事件

其实49年以后,政府还是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皇帝陵墓挖掘工程,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定陵挖掘工程。而且这一次是政府组织,有大量历史文物保护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可以说与清东陵盗掘存在本质区别,但是这一次挖掘的结果仍然非常遗憾。

1956年5月,由郭沫若主导,开始挖掘定陵,定陵是明朝皇帝万历的陵寝。由于是明代在历史上地位极为重要,而且万历皇帝也属于明星皇帝,这次挖掘结果本应是比较好的。但是由于当时科技保护手段还是太差,还是有非常大的损失。

当挖掘人员进入墓室后,被里面的绫罗绸缎,奇珍异宝瞬间震惊了,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再次被震惊,因为接触了外界空气的文物瞬间被氧化破坏,大量文物被破坏。损失惨重。

此后,郭沫若等人想再次挖掘武则天的陵墓,但是由于定陵挖掘的惨痛教训,这项计划搁置。当然更大更重要的秦始皇陵墓也躲过了一劫。

秦始皇陵为何不挖掘

1974年,临潼县农民发现了兵马俑,当年开始挖掘兵马俑遗址,现在看到的兵马俑是土的颜色,其实刚刚挖掘出来的兵马俑的颜色非常鲜艳逼真,但是受技术条件限制,当时挖掘人员根本没有办法来保护兵马俑的原色,这也是兵马俑挖掘过程中的遗憾。

兵马俑仅仅是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真正的秦始皇陵更加复杂,据说里面有水银为百川和江河大海,1981年专业机构果真在土壤中测到了比较明显的汞异常分布。

而且专业测量机构通过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对于秦始皇陵进行了勘测,发现了以下几个结论。

1,土堆中部下方存在地宫墓室

2,墓室主体经过了2000多年历史,尚未坍塌。

3,2000年风吹雨打,墓室内部没有进水。

4,地宫内存在大量水银

5,地宫的大小尺寸位置都被精确测量

可以说秦始皇陵的挖掘难度比任何一个陵墓都要大,因为历史太久远了,范围也太大了。在挖掘科学技术充分成熟之前,绝对不会出现盲目挖掘造成文物大量损坏的情况。

至于到底技术什么时候成熟,秦始皇陵什么时候能够挖掘,估计未来50年内想都不要想。

具体防腐防氧化技术暂且不提,就拿挖掘陵墓来讲,起码要先在秦始皇陵上建一个温度,湿度,光度,空气成分分布精细可调的建筑物,你要知道秦始皇陵的面积相当于78个故宫,估计以现在人类的基建水平,一个故宫大小的地方建一个这样的设施都不太可能,要是建78个故宫面积的建筑设施。还要精确控制温度,湿度,氧气含量,光照分布,估计50年内是不可能的。秦始皇陵挖掘估计大概率要等几百年后,科学技术与基建水平再上几个台阶,才有讨论的价值。

点赞4、海门市 网友:战场佳人

没有不敢挖的墓,秦始皇陵也一样,不存在敢不敢挖的问题。只不过,我们国家目前的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行,发掘秦始皇陵,墓中的文物无法保存。此前已有明定陵的考古悲剧。还有一点就是秦始皇陵的面积太大,目前也没有办法采用“科学考古”的手段对始皇陵进行考古发掘。



迄今为止,主动进行考古挖掘的帝王陵墓只有两座,一座是民国时期,由当时的诸多考古学者发掘的殷墟商王陵墓,这一次发掘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对文物的破坏非常的大),但是成果非常大,不仅发掘出了诸多镇国神器和珍贵的甲骨文资料,还用实物证据打脸了傲慢的西方历史学界。(西方一直不承认中国有商朝)

第二座是建国之后发掘的明定陵,这一次发掘简直就是考古史上的灾难。

当时包括郭沫若、沈雁冰、吴晗在内的一批文化官员提出关于明长陵的发掘计划,但是因为其规模太大,难度太高,就选定规模较小的定陵先进行试掘。

从科学考古的角度而言,世界上很少有这样大规模开启帝王陵墓的先例,中国既缺乏发掘经验,也存在很多技术难题。因此这个发掘帝王陵墓的计划,遭到包括郑振铎、夏鼐在内的考古学界人士的一致反对。然而反对无效,最终还是挖了。



结果发掘之后,简直就是考古界的耻辱,文物发掘史上的灾难,国内外的笑柄。具体细节不说了。

试想一下,400年前的明定陵中的文物都无法得到妥善保护,2200年前的秦始皇陵中的文物该怎么保护?

目前考古学界被动发掘了一些秦汉时期的王侯陵(因为房地产开发或者被盗墓导致陵墓已经被挖开),在陵墓中取出来的文物,很多都是瞬间氧化。比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里面有2000年前的新鲜藕片,当这些文物接触空气后不久,直接在考古人员的的眼前变成了灰。

还比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大量竹简,并且十分珍贵,其中有《孙子兵法》等。但是绝大多数的出图竹简,目前都在试管中保存。因为年代太过于久远,竹简长时间裸露在空气中,会慢慢的挥发掉,变成一堆灰烬。



正是因为文物难以保存,兼之定陵事件的悲剧发生后,国务院紧急叫停了针对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的发掘计划,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乾陵的发掘方才作罢。

此后所有的帝王陵主动发掘方案,国务院一律不予批准,此政策延续至今。

插一句,当年有几个农民放炮炸石,乾陵的墓道口被无意间炸出来了。文物部门知道消息后,准备在乾陵“大干一场”。所幸国务院的文件也及时下来了,乾陵因此才幸免于难。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定陵挖掘的时候,我国还没有文物法,只有一些关于文物保护的细则条例,没有细化到如今文物大法这样的程度,更没有具体到帝王陵墓不能主动挖掘的规定。如果不是因为定陵的悲剧,让很多人认识到了文物保护的难度,估计秦始皇陵肯定也会被挖开。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始皇陵太大,目前无法用科学考古的办法发掘始皇陵。

科学考古不同于盗墓,如果是盗墓,直接拿炸弹炸开帝王陵就可以了。但是科学的考古不能这么干。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比如说,在野外考古的时候,考古队在确定墓穴大致的范围后,就要搭个没有柱子棚子,把考古工地罩起来防水。不然的话,雨季或者下雨天,雨水对人员和地下文物的损伤太大。

秦始皇陵占地面积巨大,如果按照海昏侯发掘的时间来看,像秦始皇陵的发掘,没有二十年以上时间,根本不可能发掘完毕。

于是问题就来了——要在地面上建造一个能把皇陵完全给罩住的大棚子,棚子中间还不能有柱子(打桩立柱子,势必影响地下墓室的地宫结构)。这个跨度是几百米,目前世界上基建技术能否达到?

众所周知,西安兵马俑一号坑发掘后,有关部门就建了一座大棚子盖在兵马俑上面。兵马俑顶上的大棚面积就已经很夸张了。如果把兵马俑一号坑和始皇陵封土堆的大小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兵马俑一号坑在始皇陵面前,小得完全不值一提,秦始皇陵大的令人发指。

给一座小山,盖一座没有柱子的棚子,现在的建筑技术能否达到?如果达不到,那就没有考古的必要了。因为这连保证科学考古的前提都没有达到。

基于这两个原因,周总理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做出过“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的指示。此后不主动挖掘帝王陵,也就成了一种默认政策,并延续至今。

总的来说,目前不发掘的主要还是因为——目前的科学技术还没有达到能发掘秦始皇的水平。如果解决了这个制约因素,秦始皇陵被开启的可能性非常大。(参照最新的官方指示)



但按照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想要达到能够发掘始皇陵的水平,至少还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点赞5、淮安市 网友:王有道

在卫星和外星勘探都已比较成熟的今天,个人觉得如果仅仅是发掘秦始皇的陵墓是没什么问题的,不过我觉得不挖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曾经郭沫若主张挖掘的定陵后,因为技术条件有限,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然后其又主张挖掘其他帝王陵墓时,被总理拒绝没被采纳,并禁止挖掘古墓等政策限制。

2.郭沫若对定陵的挖掘,让鲜艳的丝绸立刻变得像树皮一样,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体在文革时被红卫兵在定陵广场焚毁,造成的影响直至现在,郭沫若的挖掘主张,让后人觉得是对文物,对文化及已故帝王的侮辱,所以现在应该没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开掘秦始皇的陵墓(遗臭万年的骂名谁去担?)

3.据各种典故标明,秦始皇的陵墓中有大量水银及水银蒸汽,如果没有万全之策的话,轻易挖掘可能造成一定的污染或者其他严重后果。

4.在文物方面,因为秦始皇陵墓距今太过久远,可能现有技术难以更好的保存陵墓中的文物,所以还是让这些文物继续存在地下更为妥当。

以上是我个人想法,大家觉得还行的话,就点个赞吧!

点赞6、贵阳市 网友:战龙三国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秦始皇陵不开挖?

这有很多原因,其实再难挖的陵墓,也难不倒现代的我们,秦始皇陵不发掘自有它的原因。我们可以拣 几个主要的来讲。

一、历代王朝更替都有一个传统,就是保护前朝的陵墓,这是一个成规,约定俗成;

哪怕非常想掘人家的坟墓,最多也只能偷偷摸摸地掘一下,大张旗鼓的非常少,所以很多古皇陵才能保存至今。否则今天你挖人家的,明天人家就挖你家的。

二、我们国家皇陵考古发掘本着的原则就是保护性发掘;

也就是说如果陵墓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那么就维持现状,甚至人为保持现状,这既节约了成本,也保护了文物,秦始皇陵恰巧没有什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也就维持现状,除非突然有了破坏性的因素,要抢救性挖掘。

三、我们国家现在考古保护技术还不成熟,无法保护好有些发掘出来的文物。

考古也是需要科学技术作为支持的,不能为了满足一时的好奇心,而损害了长远的国家利益,就是周总理也批示过,不让随便挖掘没有完全保护措施的古代陵墓。这是科学的态度。

四、发掘皇陵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地表建筑都会遭到破坏,得不偿失。

一座皇陵就是一个座巨大的博物馆,不仅仅有地下建筑,地上如今也有非常多的建筑,破坏了,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五、挖掘不好,会招来各方的非议,国内外都会说三道四,这与挖掘皇陵的初衷背道而驰。

六、秦始皇毕竟中华第一皇帝,向上算也是黄帝的子孙,也就是炎黄子孙,这个陵墓广义算,也是很多人的“祖坟”,挖人家祖坟真的就那么好吗?相信反对的人大有人在。

我也就赘述了几点,其实理由很多,但是再多理由有什么意义呢?挖就挖了,没挖就没挖,已经有多少皇陵损于战火、偷盗、天灾?一切都是天意吧。但有一点要记得,如果我们挖秦始皇陵到底为了什么?能得到什么?能失去什么?这才是领导者和普通大众要思考的问题。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原创不易,期待大家的完阅、关注、转发、评论,谢谢!想看作者更多的文章请点击@晨曦小荷

点赞7、哈尔滨市 网友:夏末染殇

为什么不挖秦陵,有两种说法。


一是记取北京挖掘明朝万历皇帝定陵的教训。50年代,郭沫若主持考古队挖掘的明定陵一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大量的文物包括丝绸珍宝,珍贵字画,刚出土时还光鲜亮丽,一接触空气,立刻变为黑色湠状物质,被迅速氧化毁坏、灰飞烟灭,令人震惊和心痛。定陵发掘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惨重事件。


周总理得知后,立即传达全国,禁止挖掘任何帝陵,这才避免了一场更大的劫难。

以至过了几年,陕西著名的女皇武则天乾陵,当地暴风雨过后 ,已经暴露了墓道穴入口 ,经请示中央政府 ,周总理说要给后辈留一些遗产,暂时没能力保护文物,就不要挖掘。然后又封存了墓道口。





还有一种是据传当年秦兵马俑轰动世界,被誉为八大奇迹后,除了一号坑,二号坑外,还有三号,挖掘的四号坑,准备一股脑全面挖掘出土展示所有坑道,几位著名历史文物学家,根据国外文物古迹保护开发经验。建议, 一旦把这些宝物全面开放,一是不利于文物保护,再一个也影响到以后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好分期分步骤逐步展示 。




所以,兵马俑其实就是秦始皇陵的附属陪葬坑,对兵马俑从一开始即要求逐步开挖,那么秦陵地宫更不能操之过急。


其实,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精心建造的这座古代帝王陵墓,在历史上曾遭受了多次的严重破坏,


其中较大规模的破坏,据记载有两次,一次是公元前206年间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其陵墓,燔烧其宫观,三十日运物不绝”,这是最大的一次破坏。

在唐末黄巢起义时,又经过一次大规模的破坏,所以清代文学家袁枚曾说:“生则张良之椎荆轲刀,死则黄巢之盗项羽烧,居然一坯尚在临潼郊,隆然黄土浮而高,……”


三次是在军阀混战及抗战时期,这个陵墓也和祖国的其他文物古迹一样,遭到严重的破坏,从陵底到陵顶,修遍了战沟,蜿蜒环绕,有几处挖的特别深,陵顶上还挖了一个很大的坑。解放后,人民政府为防止水土流失,在陵墓上植树造林,并禁止牛羊入内,加强了陵园的保护文物工作。



近年来,经多年考古勘察,已经基本掌握秦始皇陵园的规模和数据。

秦始皇陵园面积共40有多平方公里,包括陵园和从葬区,封土冢高76米,內城周长2.5公里,外城6公里。现陵墓北面立石碑一座,并绘陵墓图形。总陵区东、西、南、北各长15华里。

1983年中国科学院与文物研究部门公布了秦陵勘测数据,证实了秦陵内是以水银为地下江河的,与《史记》中的历史记载是完全吻合。



目前考古工作已探出了地宫的宫墙,地宫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墙体高和厚皆为4米,以未经焙烧的土坯砌成。

据《汉书》记载,地宫中的“石椁为游棺,人鱼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绾之盛,不可胜原”。




《三秦记》中记有:“始皇冢中,以夜明珠为日月,殿悬日月珠,昼夜光明。”在地宫中的秦始皇穿戴衣着,史书亦有记载,说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有朝一日,秦陵得到开发,必将又是世界一大超奇迹出现。秦始皇陵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之一。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点赞8、梧州市 网友:海阔山遥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一个小山包就是秦始皇陵,而在小山包下面便是那神秘莫测的巨大的地宫,这座陵墓规模宏大,涉及奇特,不同于先秦时期任何一个帝王的陵园。我们也曾在影视剧中看到过人们臆想出来的秦始皇陵,像是在《神话》里,秦始皇陵墓里面有一块巨大的陨石,这是拥有长生之术的法宝,虽然没有这么神奇,但是秦始皇陵至今未被开启,也愈发引发人们的好奇心。

最早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司马迁,他在《秦始皇本纪》里面有关于对秦始皇陵的描写,里面有巨大的水银河,还有各种防盗墓的机关。陵园的修建伴随了秦始皇的政治生涯,一直到死,这个巨大的陵墓都没有修建完成,在骊山脚下岿然屹立了两千多年,从未被盗墓者所得逞,而地面建筑早就被焚烧,只剩下断壁残垣,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了陵寝的建筑群遗址。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也是一场意外惊喜,1974年一农民的一撅头唤醒了沉睡多年的兵马俑,它的进一步研究也证明了几千年以前的文化,秦始皇陵露出了神秘的一角。

而秦始皇陵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它的内部结构也是无从可知,多少人想了解,秦始皇陵究竟有没有巨大的水银河,秦始皇的棺椁是什么样的,里面是什么样的构造,里面重重机关到底有多厉害,专家至今也只能依据史料和根据史料做出一点点推测。

但是秦始皇陵就在那里,为什么专家一直只是推测而不敢挖掘呢?

一是出于对文物的保护,秦始皇陵存在了两千多年,一些易腐蚀或者易和空气接触发生化学反应的物品,一旦出土,其原貌就会大打折扣,无论是其观赏性,文物的价值,还有完整性都不敢保证能不能保存完整。所以出于文物保护的角度,秦始皇陵也不能发掘,要等经济,技术等方面全部成熟之后才能发掘。

其次是秦始皇地宫那完整的保护系统,巨大的水银河还有里面防止盗墓的暗器,即使过了千年,但是地宫也是相当于宫殿类型,一旦被发掘,触动了机关或者是被水银河上海,那考古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出于考古工作人员的安全考虑,秦始皇陵也暂时是不能发掘的。

随着考古技术人员的发掘,秦始皇地宫的面貌也在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地宫的大小总面积41600平方米,相当于五个足球场,而司马迁说地宫深度“穿三泉”已经深到了不能再深的地步,据李斯“凿之不入,烧之不燃,扣之空空”说明地宫是空的,但是这也是考古工作者根据史料的记录。但是地宫如此大的规模,五个足球场的面积,考古工作也是相当困难,加上技术问题,人力问题等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去发掘秦始皇陵的原因。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根据专家的推测和真实发掘,秦始皇陵最真实的面目可以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点赞9、鹤壁市 网友:傲世孤城

一方面是现在有些技术中国还不成熟无法达到开采并很好的保存的要求,日本曾提出要和中国一起开掘秦始皇陵的意见只要获得亲宝藏的十分之一,但被中国政府直接拒绝。

另一方面无论从民族心理,民族感情上,还是从尊崇先人的角度甚至从唯心主义的龙脉风水角度看,都不应该打开秦始皇陵。有一个日本记者问一位中国考古学者:“你们中国什么时候打开秦始皇陵,全世界都很想看看里面埋藏了些什么。”那位中国考古学者当即反问那位日本记者:“你们日本打算什么时候打开日本历代天皇的陵墓呢?”该记者答道:“我们从没打算打开天皇的陵墓,我们不愿意打扰他们。”中国学者当即愤怒的对他说:“你们不愿意打扰你们的天皇,那我们中国人又为什么要打开我们的皇帝的陵墓去打扰他们呢。这是什道理。

秦始皇陵字发现到现在,一直没有挖掘的打算,最开始或是应为技术不到位,而现在不挖秦始皇陵则是应为其他原因,一是对文化的尊重,二则是秦始皇陵内部很可能已经被破坏。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层峦叠嶂,山林葱郁;北临渭水,逶迤曲转,银蛇横卧。高大的陵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1974年春天,正在打井的临潼县西杨村村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秦陵兵马俑,然而,时至今日,这座千年皇陵仍旧深埋地下,只是不断出土的陪葬墓文物时时诱惑着人们去遐思:如果秦始皇陵打开,那么将会有多少谜迎刃而解?

  最先解开的谜团肯定是秦陵地宫的规模。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建造及相关情况,《史记》这样记载:始皇初继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点赞10、延安市 网友:载笑载言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就开始给自己修陵墓。陵墓选在骊山脚下,因为这里是秦的都城。秦始皇陵墓从公元前247年开始修建,到公元前208年秦末农民起义,秦王朝危在旦夕时,才由他的儿子秦二世草草完工,前后修了39年。秦陵有诸多谜团至今无法解开。

  谜团1:秦始皇遗体完好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

  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

  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 “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

  谜团2:地宫埋“水银”之谜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

  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

  谜团3: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

  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

  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

  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

  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

  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4:地宫设有几道门?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

  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

  《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

  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

  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谜团5:“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着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

  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

  谜团6: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

  谜团7: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

  《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 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

  谜团8:地宫有没有空间?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

  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 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

  又怎么会“烧之不燃”?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9:自动发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

  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

  谜团10:“九层妖塔”

  坐在飞机俯视秦陵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一个正方形锥体,所以美国人叫它“黄土金字塔”。其实美国人错了,秦始皇陵不是三层台阶式“覆斗形封土”,而是建造在九层夯土之上的中华土木大金字塔,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还不仅如此,秦陵地宫也是一个同等规模的“倒金字塔”。更让人难解的是,封土台九层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层妖塔”之说,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一层都有妖魔鬼怪。虽是小说之言,但是空穴来风。《老子》讲哲学以建筑作比喻,有“九层之台,始于垒土”之说,可见在春秋就有“九层之台”建筑了,可惜还没有发现东周“九层之台”遗迹。秦始皇是个怪人,他在地宫修建30米高楼,仅仅是供灵魂出游地宫的,至于地表造“九层妖塔”之谜,看来要求救考古发现了。

  谜团11:兵马俑诅咒:“兵马俑”杀死项羽

  在秦末乱世,秦始皇兵马俑军团原型的秦京师军下落不明。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兵马俑军团性质,也涉及到整个帝国秦军的动向,甚至牵涉到秦帝国的灭亡、楚霸王的失败和汉帝国的胜利等诸多问题。据野史记载,曾经击垮了秦帝国的楚霸王项羽,最后却死于“兵马俑”之手。最后在乌江边斩杀项羽的5位骑兵将士,都是关中地区出身的秦人,也都是旧秦军将士,都是秦兵马俑的原型。

  垓下之战,汉军60万,杨喜、杨武、吕胜、王翳、吕马童这5名骑士能够留下名字,已经是奇迹了。在十二万分之一的几率中脱颖而出的5人,却是百分之百的旧秦军的将士,而且官职都合于秦京师军,更是决非偶然了。所谓史事锁链一环紧扣一环,最后竟然在项羽之死和兵马俑之间找到历史链接点,引出“兵马俑”杀死了项羽一事来,使人感到了历史的深沉和神奇。

  谜团12:地下“国库”

  中国第一代封建君王秦始皇与其地下“国库”埋葬在一起,这一消息咋一听匪夷所思。不过据官方报道,通过对秦始皇陵进行核磁扫描,中德双方考古学家不但清楚地掌握了墓穴结构,还发现在地宫中埋藏了大量钱币,甚至还有专家说钱币大部分是铜币,但也会有小部分银币。

  陵墓中放置大量“硬币”,无疑是秦朝的“国库”,这一发现太让人感到震惊了。不过由于技术问题,我们不应出于好奇就开棺掘墓。原因很简单,兵马俑退色了,马王堆辛追湿尸也变干了,北京十三陵中挖出来的一盘藕片更是化成灰了。挖掘就意味着毁坏,如果这些宝藏在地下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就让我们先不要去惊扰它们的千年沉睡。

  谜团13:2200年前的“洋劳工”

  在兵马俑挖掘过程中,除了出土大量青铜器外,还发现了大量白骨。通过与部分现代人线粒体DNA数据参照,专家研究样品单倍群归属进行了初步确定,在秦始皇兵马俑坑埋葬着一具2200年前具备“欧亚西部特征”的人类遗骸,死者生前是修建秦始皇陵的劳工,是比较典型的波斯人。

  “洋劳工”在2200年前已来到中国腹地,其意义犹如在金字塔修建者中发现了东方人一般,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谜团14:兵马俑能保存多久?

  由于遭受空气污染,秦始皇陵兵马俑正在缓慢风化。这些在地下埋藏了2200多年的老古董开始地面生活后,一直面对氧化、水侵的威胁,现在出现了“水土不服”症状。专家呼吁如果还不采取任何措施加以保护,那么在100年内兵马俑将会遭到更严重腐蚀,鼻子和发型都有可能消失殆尽,双臂也有可能从身体上脱落。到时兵马俑坑看上去与煤田没有什么两样,不再有任何美学价值。

  据相关媒体披露,中美两国科学家已经启动了一个短期保护计划,研究博物馆内空气污染物对兵马俑的影响,力争早日提出控制治理对策,最终从目前的抢救性保护转变成预防性保护。同时专家透露,如果拯救措施得当,兵马俑“衰老”进程肯定会被延迟,但兵马俑到底还能保持多少年,目前还不清楚。

  谜团15:地宫有飞雁吗?

  据《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有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有一位三国太守张善还见到了这只金雁。浏览史书,我们发现司马迁和班固都留下“黄金为凫雁”之说。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能飞到天空,一直飞到宋国城墙上。

  不过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要像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都成问题。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当项羽打开地宫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墓道顺利地飞出地面,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如果这个奇闻不是传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

  谜团16:地宫水银是否来自旬阳?

  近些年来,考古人员利用遥感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地下勘测,初步确定地宫深度达30米,足足穿过了三层地下水,地宫相当于现代4层楼建筑高。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封土堆上存在着严重汞异常,有人推测汞储量可能多达上百吨,这也印证了司马迁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描述。秦始皇为何要在地宫注入大量水银,理由大抵有两个,一是杀死入侵盗墓贼,二是防止尸体腐烂。

  水银功效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水银来源一直是谜。在陕西旬阳县有一座水银山,地质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古代采矿留下的700余处古矿洞,一般有几十米深,大洞套小洞,小洞与支洞相连,附近还出土了秦汉时期铁镢遗物。从这些文物和遗迹显示,秦时旬阳就已经是一个采汞重镇,运输水银可以沿古道经镇安、过柞水到达关中。虽然说这还是一种推测,需要进一步证实,但从种种因素分析,秦陵大量水银来自旬阳的可能性很大。

  谜团17:秦陵地宫有道“防水大坝”

  秦陵地宫能保存下来,不得不提一道“防水大坝”,也就是地下那道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这一套阻排水渠和都江堰、灵渠有得一比,北京国家大剧院也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地宫的建成本身就说明了排水系统的成功,而阻水系统更是经历了2200多年时间检验。通过自然电场法和核磁共振法测出,在所推断的墓室和地宫范围内为不含水区,而阻排水渠外测的相同深度为含水区,从而证实这个地下阻排水工程迄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这应该就是班固在《汉书》中所言的“下锢三泉”。

  谜团18:三重防盗门

  地球人都知道,秦始皇陵地宫中设有防盗机关。但要问有哪些防盗机关,偏偏没人能说清楚。相传秦始皇陵地宫的周边填了一层很厚的沙子,形成沙海。这沙海就是秦陵地宫的第一道防线,使盗墓者无法透过挖洞进入墓室。

  如果说沙海只是一种传说,那么暗弩则有明确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地说:秦始皇陵中设有暗弩,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斗安置上这种触发性武器。当盗贼进入秦陵触动机关时,就会被强弩射死。与暗弩配合的机关还有陷阱等等。盗墓者即使不被射死,也会掉入陷阱中摔死。地宫第三道防线是水银河,大量水银像江河湖海一样通过机械运动循环流动,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尸体腐烂,另一方面使得水银蒸发的气体中含毒,也会把盗墓者熏死。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