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我们的收入是父母辈的好多倍,但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幸福呢?","前几天跟一位好朋友聊天,突然他问了我一句:\"你有多久没有笑过了\"?我听到后一愣,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如果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似乎很久没有真正的笑过了。","仔细一想,我发现现在很多的朋友,虽然每天都在笑,但那是因为每天面对的人群是领导,客户和同事,才会将违心的笑容挂在脸上,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笑。","我们可以看看八十年代那时人们的笑容,走在街头,你会发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才是真正意义发自内心的笑。","那时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依然感觉到生活很幸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口出生率开始爆跌,在我们父母辈的那个年代,只要你不懒,就算在家种几亩地,就可以养活一家人,因此那时候的人们愿意生,可到了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了,为什么呢?","因为丢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希望!","当拼尽了全力却跑不过通货膨胀,大部分人为了一堆钢筋混凝土耗尽半生,自己活得连狗都不如。也就不愿意让下一代再来受苦了。","不知道你可有同感?","
我告诉你:这身在福中不知福。老人常讲:饿了吃康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所以说工资少过着贫困的日子,吃的饱就lu很幸福,而现在的人工资高,吃的好吃的高级,穿的好穿的时尚也不觉幸福。
欲望太高,身在福中不知福!
收入是父母辈的很多倍,还是感觉不到幸福。原因虽多,但主要是欲望太高,身在福中不知福。
“幸福”本质上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与体悟,很难用金钱和物质来表述。
我们的父辈,收入不如我们现在多,可他们幸福多笑容多。最主要的是父辈们的欲望没有我们高,很容易滿足,因而他们也很容易体会和得到幸福。举个例子来说,父辈们能吃上一顿肉,打一回“牙祭”就觉得很幸福很满足。今天,让我们吃一下肉,就觉得无所谓,没有什么特殊的体会。
欲望不同,感觉就不一样,虽然“身在福中”也不觉得“幸福”。
虽然,我们的收入高父辈好几倍,但欲望和追求不一样,“幸福”也就不一样。
由此论之,欲望降低、追求减少,那么拿着比父辈多很多倍的收入定会“幸福多多”,睡着了也要“笑醒”。
幸福是对比出来的,父母他们小时候温饱都难以解决,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好,所以父母他们会有幸福感。
而我们80后,早就过上了小康生活,一旦过了温饱线,物质层面获得的幸福感,就会递减。会更多的在精神世界获得满足感。
我刚上班时,月工资25元,一到月底心理就乐开花了,好像手里有数不完的钞票。除了交生活费(统一食堂),再买些零用品,好像还能剩很多,觉得有花不完的钱,钱包永远是满的。而现在的年轻人,工资比我们的退休金要多得多,还天天喊不够花,月光族满街是,提前消费己成风,我们这一代人永远想不通,社会咋了,年轻人只知道享受,啃老,提前消费,万一遇到困难或大病大灾,谁能救得了你。
父辈们的时候贫富差距不大,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精力在国家各项建设上。现在中国在飞速发展,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个人追求更多了。所以,当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就会觉得不“幸福”,这种情况多表现在年轻人中吧,50、60年代出生的人对现在的生活应该是知足的
。
现在的收入是父母辈的几百倍甚至快达到六七百倍了,然而,感觉不到幸福,原因很复杂,大体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先富带后富,很多人做到了,更多的人没做到,富了自己,开始"置房子买地",住大别墅,开房车加豪车…。这样一来,在人群中造成攀比,你比我富,我比你还富,发不了财,就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去整钱。人的压力与日俱增,时时刻刻紧绷着神经,有何幸福可言,紧张的不得了,急着想富,越急越落后。
(二)物价涨幅不平稳,有时好像坐上过山车,一个早晨醒来,一看物价,几乎呈几何式上涨,上趟超市,拿出一百元一破开,简直就所剩无几。父母辈那时候拿十元钱能买好多东西,现在拿十元钱有可能只能买一棵五六斤重的大白菜,能不产生感慨吗?
(三)房贷压身上,车贷压身上,孩子从出生就开始往上"堆"钱,一袋奶粉5oo克,父母辈那时候一块多钱一袋还舍不得买,现在4oo克一袋,至少要2o块钱,几天就喝光,要是买进口的奶粉,少说上百元,关键是不抗喝,小嘴咕嘟嘟,一个星期就得一袋,你说那是一种啥心情?
(四)小宝宝上幼儿园,看吧,少说千把元,然后这个那个,处处要钱,年轻的父母们,谁都有体会。
(五)上学了,从小学到大学,一个学生得花多少钱,只有父母最知道。
(六)父母辈那时,没有汽车,能有辆自行车那都是上等的,现在路上没别的全是车,汽车跑起来是挺美而且特方便,然而它喝油喝的那叫一个狠,那油价也跟坐过山车似的,我不用多说了吧。
父母辈那时候,一个月开几十块钱~几百块钱,养活一大家子人,现在你一个月就算开一万,看看能剩多少钱?那煤火水电物业费,进出医院医疗费,上趟药店买点药,…,那都不用说了。
所以,大概率上讲,有点不太"幸福"。共同期盼着,国家再强大,再强大;只希望,再努力工作,再吃点辛苦,多挣点钱吧!好日子越往后越红火!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是“商品社会”,干什么都需要钱。父母辈那时候是熟人社会,只要有人情,既使吃了上顿,没有下顿饭,还是可以交换,可以借。大家都差不多,没有更高的期望。
你的收入是父母辈的多少倍,有什么用,可以解决现在的衣食住行吗?如果我们不会为明天担忧,不会和别人攀比。我们就会慢慢的感到幸福。
幸福是来自心底的,不是仅仅物质的享受。
这说明了压力大。我是七零后,生活在农村不发达的乡缜。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孩子,乡镇无工业,靠那一亩三分地种庄稼,能卖多少钱?
父母那时代,虽然物质困乏,但在精神生活比现在强多了。那时候生活水平基本上在一个档次,有什么事大家互相帮助,比如建房互想帮忙,最多吃个饭。没有劳务金钱交易。一年到头攒不了几个钱。但是其乐融融。
现在农村老人失去劳动能力,靠那每月一百多元的养老金,也就够买馒头的。还不敢生病,虽然有新农合,但住次医院报销后也在三.四千元,这还是小病。大病不敢看。
现在孩子结婚需要彩礼,什么三斤三两,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个三.四级城市住着房贷超百万的房款,你说幸福吗?
这个问题具有两面性。你再算算现在的物价是父辈时期的多少倍?你再回顾一下父辈时代的住房,救医,上学的花费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