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安阳殷墟曾经出土一块「鲸骨」,河南地区为什么会有鲸鱼?古人用鲸骨来做什么呢?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0关键词:河南,安阳,鲸鱼

问题补充: 如图,这就是那块鲸骨。古代的中原难道是海吗?怎么会有鲸鱼呢?想起了那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一锅炖不下……」

点赞1、江门市 网友:花未眠づ

感谢邀请

在著名的殷墟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鲸类的骨头,这些骨头为什么会出现在远离大海的河南省呢?且听我给大家解释一下。

图注:在殷墟中发现的鲸类骨头,图片来自网络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附近,这里曾经是商朝后期都城的所在地,存在时间为公元前1319年至公元前1046年。自从上个世纪初发现至今,殷墟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掘,发现了大量考古遗迹和珍贵文物。其中以青铜器和甲骨文最具代表性。在众多文物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块属于鲸类的脊椎骨,其中大的鲸骨高23厘米、长26厘米、宽19厘米,小的鲸骨高14厘米、长和宽同为28厘米。从骨骼的尺寸来看,这两块鲸骨同属于大型鲸类,这些鲸骨为什么会出现在殷墟呢?

图注:今天的殷墟已经成为著名的考古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看商朝的疆域图,已经包括了今天的辽东、山东、江苏和浙江一部分,也就说商朝的领土已经向东直接与渤海、黄海和东海接壤。虽然商朝中央政府不一定能对这些地区实现实际有效的控制,但是善于做生意的商朝商人一定经常到这些地区做生意,进行物品的交换和贩运,其中就包括了鲸骨。在殷墟中不仅发现了鲸骨,还发现了贝壳、海螺等海洋生物的遗迹,都说明了商人曾经长途贩运物品来到殷墟。

图注:商朝的疆域图,图片来自网络


既然鲸骨来自东部沿海,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沿海居民捕鲸所得,但并不是这样的。在商代,人类的造船技术还停留在比独木舟强不了多少的水平上,更没有捕鲸叉、耐用绳索等捕鲸工具,所以应该是不具备入深海捕巨鲸的能力。即便是鲸来到浅海,就在眼前也没有进行捕杀,所以接触鲸鱼的机会更多出现在鲸搁浅死亡的时候。当巨鲸搁浅死亡之后,人类可能会分食也可能在此后很久在沙滩上捡到鲸骨,然后这些鲸骨便作为交换用的商品被商人不远千里的带到了都城,献给了王。

图注:搁浅的鲸,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留在海滩上的鲸骨,图片来自网络


古人用鲸骨做什么?这个似乎没有准确的答案。在古代,人类获得鲸骨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并不属于常见材料,也就无法成为稳定的工具来源。从目前发现的鲸骨看,很可能主要用于雕刻、展示和祭祀等用途。

最后还要说一点,商代的殷墟像今天一样,位于中原腹地,并没有被海洋淹没过。从地质历史上看,即便是在亿万年前,殷墟也是陆地而非海洋。

点赞2、儋州市 网友:不归客

殷商的传世文献很少,神话与传说交织,而且不是第一手,如:《尚书 商书》,是殷商遗民在周代集结的文献。连东周时代的殷商遗民孔子,也只知道到一些零星的口传,所以他感慨:「殷礼能言不能征」,因为「文献不足故」。

如果不是殷墟考古的发现,我们能对殷商的了解,实在不比孔子好到哪里去。而殷商考古出土的文献:甲骨文、金文,虽然是一手,但并非记事文献,都是祭祀、占卜类文献。殷商考古,唯一一个完整的墓葬就是武丁时代的妇好墓。

因此,我们对殷商和殷人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无论以后有什么重大发现,不要小瞧古人智慧。

我看到一些社交媒体上说殷墟发现鲸鱼骨头是巨大的谜团,其实,诉诸常识完全可以理解,正常得不得了,还不需要诉诸神话和浪漫的文学夸张。

安阳与渤海和黄海的直线距离不到450公里:

引自:百度地图

殷商时代的黄河到渤海的入海口,以及山东、江苏部分沿海(黄海、东海),完全在殷人的势力范围内:

引自:谭其骧. (1982). 中国历史地图集:原始社会——战国. 中国地图出版社.,页11

鲸鱼广泛分布在全世界海域,中国沿海当然也有鲸鱼。下图引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中国海兽图鉴》:

引自:http://www.scsio.cas.cn/kepu/201102/t20110223_3074787.html

今天,中国鲸类主要分布在南海和东海,黄海、渤海也有。新闻中经常就有鲸鱼在渤海、黄海海域搁浅死亡的案例:

三千年以前的殷商时代,气温比今天高出2-3度,加上没有工业污染和日本人那种变态的工业捕杀,鲸鱼在中国沿海应该非常常见。

引自竺可桢先生的论文:竺可桢. (1973).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气象科技(s1), 15-38.

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殷人是东夷人的一支,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就被认为东夷的祖型文化。

龙山文化遍布整个山东半岛(渤海、黄海),殷人知道鲸鱼也很正常,说不定殷人的祖先就捕过鲸鱼。

(龙山文化分布图)

人类将猛犸象都吃光了,捕鲸鱼真的不难,看过BBC《人类星球》吗?

南太平洋印尼土著,用非常简单的小船协作捕鲸鱼,完全是手到擒来:

所以:殷人势力范围内的沿海居民,应该也经常见到鲸鱼,就算当时沿海古人渔民捕杀鲸鱼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我完全不会感到吃惊。

因此,中国中原的古人,知道鲸鱼存在应该十分普遍,也知道鲸鱼的习性,所以,先秦两汉的传世文献频繁的提到。

古代文献中的「鲸」:
  • 《说文解字》:海大鱼也。
 
  •  康熙字典:引《玉篇》:鱼之王。《古今注》鲸鱼者,海鱼也。大者长千里,小者数十丈。其雌曰鲵,大者亦长千里,眼如明月珠。

  •  《后汉·班固传》於是发鲸鱼,铿华钟。《注》海岸中有大鱼名鲸。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鱼,鲸鱼击蒲牢,蒲牢辄大鸣。凡钟欲令其声大者,故作蒲牢於其上,撞钟者名为鲸鱼。
引自: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5012

从殷墟出土的遗物来看,除了东海鲸骨,西有昆仑山和田玉,江南的金锡,南海的玳瑁(海龟壳)。这些「奇货」的来源有两种途径:

  • 方国纳贡

  • 商业交换

纳贡在甲骨文记载中比比皆是,贡品有龟、牛马、酒、青铜原料和酒等等:

孙亚冰, 林歓, & 宋,鎮豪. (2010). 商代地理与方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198

传世文献记载的四方小国向商王纳贡,东方方国上贡的是「海货海鲜」,南方方国有上面说的「海龟玳瑁」:

东方沿海土著渔民,捕杀个把鲸鱼,或者鲸鱼搁浅死了以后,骨头被土著捡到了,上贡给商王,正常得不得了。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必须协作分工才能更好的生存,而「商业交换」本质上就属于一种分工协作。商业的驱动力是人性,比礼仪、文字、国家都要古老。

商业逐利力量之巨大,是无需赘言的,马克思(还是列宁)是怎么说的?

资本家为了利润,会卖给无产阶级吊死自己的绞索!

既然是人性,说明古今是没有变化的,几百年前打通新航路的探险家,今天贩毒的毒贩本质是一样。

「商人」之所叫「商」,就是因为商族是以做生意、驯服牛马起家的。所以,当时如果殷人有需求,就肯定有人贩卖满足需求。不到五百公里的路程,对有经商传统的商人来说完全不是个大障碍。

商业交换和逐利的人性,加上殷人的经商传统、殷人华夏共主的地位,这三点决定,鲸骨、玳瑁、和田玉这样的海外奇珍对殷商贵族来说应该是常见的。

珍贵的东西汉语叫「宝贝」,汉字中与商业、货币有关的字,大部分从「贝」,如「货、财、贵、贱、购」,因为中国贵金属比较贫乏,上古人就用比较少见的海贝充当交易货币。

殷墟出土了很多充当货币使用的海贝:

图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4). 安阳小屯.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页248

最远的原产地到了西部非洲:

(引自:杨升南. (2010). 商代经济与科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474)

比如:这种叫做【蜻蜓眼】的东西,原产西亚和北非,在东周考古中经常发现,这都是商业的力量:

综上所述:

商代势力范围内的东方方国沿海有鲸鱼,渔民完全可以捕获到鲸鱼,或者捡到搁浅死鲸鱼的骨头。通过进贡和商业交换方式,达到殷商首都安阳贵族的手中,完全是十分平常的事。

那么,第二个问题是:殷商人要这个鲸鱼骨头干什么?

我想这个问题,应该要从发掘地信息进行推测。

殷墟鲸鱼骨头有两块,是鲸鱼的肩胛骨,国家博物馆给出的数据是:高23厘米、长26厘米、宽19厘米;小块高14厘米、径28厘米,但是没有任何出土信息。

我找了半天,终于查阅到鲸骨出土信息,难怪网上没有,原来是民国时期殷墟考古发现的,原始发掘信息记载在1933年出版的《安阳发掘报告》上。

这是民国殷墟考古的第四次发掘,由考古学者李济主持,参加发掘的有董作宾、梁思永、郭宝钧等人,时间是1931年3月21日至5月11日,在小屯村北分A、B、C、D、E区进行发掘,在【小屯E10坑】发现了整整一坑兽骨,包括鹿骨、虎骨、象骨和鲸骨:


李济. (1933). 安阳发掘报告.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页567)

鼎鼎大名的刻辞鹿头就是和鲸鱼肩胛骨一起出土的:

引自:孙亚冰, 林歓, & 宋,鎮豪. (2010). 商代地理与方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彩图18

这个遗址就是一个骨器作坊,有各种各样制作骨器的骨头原料,鲸骨应该就是制作骨器的骨料。

董作宾先生认为鲸鱼肩胛骨可能是商王征夷方时所得珍贵战利品。

有人说看起来像个什么工具,这个可能性是有,但是要证明,没有更多证据以前,只能判断为骨料,因为它鲸鱼骨是跟很多骨料一起出土,出土地是一个骨器作坊遗址。

在殷墟以及河南发现很多制骨作坊,有大量的骨料和骨器出土,甚至很多人骨骨料,商人用的骨发簪很多都是人骨做的:


引自:商代科技与经济,页434-435

殷墟出土的骨器和人头骨刻辞:

图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4). 安阳小屯.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页243

点赞3、即墨市 网友:琴默千弦

在读大学的时候去过殷墟博物馆,除了见识了真正的甲骨文外,还有两样出土文物让我记忆深刻。

一是出土的象骨。

另一就是这个鲸骨。

关于殷墟出土的象骨,已经有考古和历史地理学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根据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记载,证明远在商朝,北方的气温尚适合大象的生存,这对于历史气候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这块鲸骨,相关的研究尚不多见。

安阳殷墟出土的这两块鲸骨,大块高23厘米、长26厘米、宽19厘米;小块高14厘米、径28厘米。

殷墟出土的鲸骨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对鲸就有一定的认识。《春秋后语》记载,楚襄王问屈原的弟子宋玉:你有什么德行呢,为什么士民都不喜欢你呢?宋玉回答道:“夫鸟有凤而鱼有鲸,凤凰上击九千里,翱翔乎窈冥之上,藩篱之鷃岂能料天地之高哉?鲸鱼朝发于昆仑之墟,暮宿于孟津。尺泽之鲵岂能与量江汉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鲸,士亦有之。”

老子也曾言:“鲸鱼失水,则制于蝼蚁,人君舍其所守,而与臣争事,则制于有司。”

汉代的一本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记载:“昔人有游东海者,飘泊一孤洲。同伴欢然下石植缆,登洲煮食。食未熟而洲没。在船者砍断其缆,船复飘荡。向者孤洲,乃大鱼也。掉尾扬脊,吸波吐浪而去,急如风云。”

《初学记》三十卷引《拾遗记》对庄子所言“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中的“鲲”进行了解读:“黑鲲鱼千尺,如鲸,常飞往南海。或死,骨肉皆消,唯胆如石,上仙药也。” 同文还引晋人《广州记》云:“鲸鲵长百尺,大亦称之。雌曰鲵,雄曰鲸。目即明月珠。死不见,有眼睛,而喷浪翳于云日。”

由此可知,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知道鲸这种大鱼,至秦汉时期就流传有关于鲸的小故事,至晋代则对鲸有更准确的描述:“喷浪翳于云日”。

而比这些文字记载更早的,就是殷墟出土的这两块鲸骨。也证明了古人关于鲸的认知,早在文献记载更远的商朝就开始了。

至于这些鲸骨的来历,在殷墟与之同时出土的大量贝类可以佐证其来历。现在做生意的人被称为商人,就是发源于商朝人,商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商的民族。商业自然离不开货币,当时的货币最常见的就是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常见有“赐贝”、“赏贝”、“取贝”、“囚贝(俘贝)”的记载,当今汉字重很多与商品交易有关的文字,都带有贝字偏旁,即源于此。

在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七千余枚海贝,这可是当时的一大笔财富。而这些海贝并非内地的产物,而是来自遥远的海边。

商代疆域图。出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

从商代的疆域图可知,商的控制范围和影响力东至大海。因此这些贝壳和鲸骨,应当是从商朝统治边缘的大海边,被当做珍贵之物运到商朝的国都——安阳。

所谓物以稀为贵。当时这对鲸骨,当是海边人趁 “鲸鱼失水,则制于蝼蚁”,得到罕见的巨骨,辗转献之于帝,应当是作为一种猎奇或观赏之物。

然而从图片中来看,两块鲸骨置放有序,上小下大,关键是接触面整齐,似有研磨之用途。若只是猎奇,则有更为奇形怪状之鲸骨可供挑选,为何只留下这样一对较为规则的骨块?故不才谬测,此鲸骨一对为骨磨,古人当相信用此罕见骨器研磨药物等,具有特殊之疗效。

殷墟博物苑正门,拍于2012年夏。

点赞4、兴化市 网友:米朵@

感谢邀请!



题主这个问题问的挺有意思的,看来对于殷墟的发掘材料比较熟悉,笔者曾经在《春秋战国时,中国有鳄鱼、大象和犀牛吗?》一文中,写过殷墟时期的环境状况。总的来说,殷墟当时的环境是比现在要温暖湿润的。

殷墟遗址曾经也出土了许多海鱼的骨骼,这个比“鲸骨”更加有意思,因为很多海鱼是难以保存的,所以长途运输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有些考古学家就推测,当时的殷墟遗址距海比较近,就是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很多,甚至高过南极冰川融化后的海平面,就是一个真正的2012。可惜的是,这个推测已经被考古发掘推翻,在黄河的入海口附近,已经发现商人的遗存。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贸易。据研究,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龟板和海贝多数产于南海地区,又据近年来在广东、广西、香港以及越南永富冯原等地出土中原夏商时期文化特点的石戈、戚、牙璋等的研究,可以证明夏商时期中原王朝与东南沿海地区间的商贸交往是比较频繁和颇具规模的。

据《周礼·春官》的记载,考古学家认为:“沿海出土的商代牙璋,当属商王遣使执王命所掌信符,并以求龟、求贝为主要使命嗯。”沿洞庭湖东岸入湘江,再经涟水至资水上游进入广西西江流域是商时期中原王朝与岭南和南海地区交流的主要通道之一。所以,鲸鱼的骨骼可能作为奢侈品,被商人买过来。至于鲸鱼的骨骼可能和象牙一样制作精美的骨器,来供当时的贵族使用。

点此查看图片折叠原因

图片来自百度,侵权请删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点赞5、莆田市 网友:帝临天下

1 中国关于鲸鱼的记载,早已有之。

殷墟发现鲸鱼骨头,不代表古代中原是海,只能说明中国人最晚在殷商时期,已经掌握了捕捉猎杀鲸鱼的手段。而在中国史册中,并不缺乏关于鲸的记载,有的大家还非常熟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曾经记载,秦始皇做梦与海中神人交战,梦醒之后惊人解梦,说要去大海中斩杀恶神,于是让工匠制作具有连续发射机能的连弩,载海边一路寻找恶神,后来在山东省的芝罘山附近发现了巨鱼,秦始皇使用连弩,射杀了一条巨鱼。这里的巨鱼就是鲸鱼。说文解字中提到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到:“此海中鱼最大者,字亦从鲸”。庄子在《逍遥游》中那条著名的大鱼:鲲,估计很多人都熟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东晋时期注释《庄子》的大家崔撰说:鲲当为鲸。

2 关于鲸鱼骨的使用。

在三国时期《魏武四时食制》中记载:东海有大鱼如山,长五量蕊,谓之鲸鲵。次有如屋者,时死岸上,膏流九顷,其须长一丈,广三尺,厚六寸,瞳子如三升碗大,骨可为矛矜。” 还有的说的是“骨可 为臼”。按照我个人推测,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说的通:所谓骨可为矛矜,是说鲸鱼的骨头可以做长矛的柄,这里使用的应该是鲸鱼的肋骨。所谓“骨可 为臼”,使用的应该是鲸鱼的脊椎骨,只有巨大的脊椎骨,才会有可以捣臼的骨窝。

3 关于鲸鱼油脂的使用。

明代《闽中海错疏》中提到,当有鲸鱼搁浅在沙滩上死亡之后,当地渔民用梯子登上鲸鱼,用刀剐下鲸鱼的油脂,“其脂为油,船艌甚佳”。就是用鲸鱼的油脂,来修补渔船。以前有专门的艌匠,修补破裂的船缝,一般使用桐油和鱼油,混合石灰之类的东西和绸布混合在一起,填塞船缝,因为有油脂的包裹,不容易被海水腐蚀。

一定会有人问,鲸鱼的油脂可不可以食用,鲸鱼的油因为含油量太高,人类的消化器官根本受用不了,据说是原样吃下去,原样拉出来。但是制作成鲸鱼油之后,也是非常油脂的照明油料。在没有电灯的时代,十斤鲸鱼油,居然够一个四口之家照明一年。有人推测,秦始皇陵墓中长明灯使用的鱼膏,可能就是鲸鱼油。

4 关于龙涎香。

龙涎香,看起来名字很高大上,实际上就是抹香鲸的便便和呕吐物,哈哈哈。因为有药用价值,直到今天,龙涎香依旧是非常昂贵的一味中药和制造香水的原料,价格基本上和黄金相当。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曾访问过苏门答腊北部的一个岛屿。翻译费信在《星槎胜览》中写道:“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沫,番人乃架独木舟登此屿,采取而归。“龙涎初若脂胶,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大泥。或大鱼腹中剖出,若斗大圆珠,亦觉鱼腥,间焚之,其发清香可爱。货于苏门之市,价亦非轻,官秤一两,用彼国金钱十二个,一斤该金钱一百九十二个,准中国铜钱四万九十文,尤其贵也。”可见,最晚在明代,人们对于龙涎香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而且当时已经价值不菲。

5 艺术陈列。

清朝康熙年间的《青州府志》记载,“海鱼鲲鲸之大者,目所未见”,鲸鱼死在沙滩上之后,渔民用巨木撑开鲸鱼的嘴巴,进入鲸鱼内部挖脂肪炼油,用鲸鱼的脊椎骨砍断之后作为捣臼,鳞片做簸箕(这个太另类了)。日照分水岭有一家大户人家蔡氏的园中,用鲸鱼的尾骨作为照壁,“高五尺,阔四尺”。

总结:中国对于鲸鱼的认识非常之早,但是不像东边的 岛国,我们极少有主动捕杀鲸鱼的行为。鲸鱼的获得主要依靠鲸鱼搁浅死亡,所以对于鲸鱼的使用并不广泛。这对于鲸鱼来说,也是一件幸事。

点赞6、普洱市 网友:北神戗赦

近代殷墟的发现,使得之前不被西方所承认的商朝文明真正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

殷墟出土的大量商代文物,除了甲骨文碎片、青铜器外,有两种动物骨头也备受重视。

一种是象骨,一种是鲸骨。

象骨是河南本土所产的,商周时代的黄河流域,还生活着大量大象与犀牛,殷墟象骨与有驯养大象的甲骨文的出土,对研究当时生态有重要意义。

鲸骨自然不可能是河南本土出产,虽说沧海桑田,可商朝时期的河南离海已经很远,这些鲸鱼骨自然是来自海洋地区。


那么,殷墟鲸骨来自何地?这些鲸骨当时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古人对鲸的认知,要比想象中更早

春秋时期,老子言:“鲸鱼失水,则制于蝼蚁,人君舍其所守,而与臣争事,则制于有司。”

在先秦时期的各类典籍之中,有关鲸鱼的描述并不少见,虽然鲸生活在深海之中,但上古时代的人们并非不知道不了解鲸这种生物。

当然,因为当时的科研条件有限,人们对鲸的认知也比较有限。

一,认为鲸生活在海洋里,是一种巨型的鱼类;

二,鲸鱼会喷出水汽云雾;

三,鲸鱼有时候会搁浅,一旦如此就没救了。

其实这些认知大致上都对,至于古人觉得鲸是鱼也没什么问题,那时候还没有生物分类的相关界定,总不可能古人说鲸是哺乳类。


商朝人与海洋的联系,比想象中更密切

殷墟之中出土的文物,还有一样东西数量非常多,那就是海洋里的贝壳。

商朝之人,称作商人,因为商代的商贸繁荣,商朝人也被认为是善于经商,后世因此将生意人都称作是商人,以此来进行纪念。

商业贸易离不开货币,不过商代时期金属货币尚未流行,当时最常见的货币是“贝币”,也就是特定种类的贝壳。

甲骨文之中,有大量关于“赐贝”、“赏贝”、“囚贝”的记载,汉字之中也有很多与商贸有关的字眼都带着“贝”字,也是源于此原因。

商朝的核心区域位于河洛与淮河上游一带,但并不代表与海洋不沾边,当时的渤海湾与黄海沿海一带,也在商朝的控制范围以内,因此才能获取充足海贝等资源。


鲸鱼是稀罕物,自然要献给商王

从上古的先民开始,整体来说我们就不算是个海洋族群,相较而言,大海之中所产对于内陆地区来说,都是比较罕有的物品,尤其是鲸鱼。

鲸体型巨大,是海中巨兽,古代条件有限,人力很难能够猎捕鲸鱼,也就偶尔会有鲸鱼在岸边搁浅被人所得,就是到了今天,这也很罕见。

古代的沿海居民,可能偶然得到了鲸鱼,但其体型太大无法长时间保存运输,所以将其骨卸下运送到都城,奉献给商王作为贡品。

一来,鲸骨难得,算是难能一见的珍宝;

二来,鲸被古人视作鱼中之王,能够匹配贵族的身份。

商朝虽然能够控制沿海,但真正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主要都是商朝的方国臣属,他们需要定期缴纳贡品,罕有的鲸鱼骨自然也算是其中之一。


殷墟的鲸鱼骨,可能是用于制作骨器的原料

商代除了青铜器、陶器、石器之外还有一种器具非常常见,那就是骨器,用于制作骨器的材料包括虎、象、鹿,甚至是人,鲸骨的骨器虽然少,但也并非没有。

殷墟发现的鲸鱼骨,是出自一个大型的骨器作坊遗址。

根据当时出土的报告,殷墟出土鲸骨有两块,都是鲸的肩胛骨,一块高23厘米,长26厘米,宽19厘米,另一块高14厘米,径28厘米,上下叠垒如同巨大骨磨。

当时,这两块鲸骨是与其他大量骨料、骨器一起发现的,因此这两块鲸骨的真正用途,极有可能就是要用来制作骨器的。

商朝的骨器工艺极其复杂精湛,当时的工匠善于利用各类骨骼制作各种用途的器具,鲸骨这种罕见骨料,制作的骨器自然也并非寻常之人能够使用的。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