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人老了,真正的苦日子才刚开始”,你怎么看?
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无论如何看,事实就摆在个人的面前。人生到了暮年阶段,随着自身机能的急剧退化,具体表现在眼花耳聋、反应迟钝、四肢僵硬等诸多方面,使得个人能说也不能行。
本博曾与同龄人讨论过,人到了六十岁退休以后,充其量还有十五年个人能够自我作主的时间。到了七十五岁以后,也就是活一天说一天,说不定哪一天晚上鞋还能脱下来,到了第二天早晨能否还会再穿上,就很难说了。
“人老了,老年人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这话说的没有错。本博直系亲属中已经有三位八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全靠别人伺候。Te们个人遭罪,让侍奉Te的人也是无可奈何。可怕的是人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清醒时一切都好说,糊涂时连羞耻也不顾。虽然人们在祝寿时常说到: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高寿的人活得没有任何意义,哪有不老松那样人见人爱,有可能还会成为自然文物,被人们所看护,还能为人们带来滚滚财源。
人来到这个世上,原本就是创造价值的。没成想人到老态龙钟的年龄段,不但不能创造价值,反而成为了社会、家庭和儿孙们的累赘。真是悲哀呀!
人老了,苦日子才刚刚开始,尤其是目前满六十岁的人,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实在不敢去想个人到了失能的那一天,这日子怎么过才能使个人少遭点罪?并不是个人过于悲观,现实情况就在那摆在每一位老年人的面前。何去何从,真不清楚到了那一天,个人的处境是如何的苦不堪言?[流泪][流泪][流泪]
本博的看法是,尽早由立法机构出台安乐死的法案,人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阶段,只要个人头脑还处于清醒状态,立下字据,自愿采取安乐死的办法结束个人的生命。对社会、对家庭、对子孙后代,包括对个人都是一种解脱。欢迎友友们参与讨论,畅说欲言,发表个人的看法。(原创于:2021/05/19)
这让我想起今年72岁的婆婆,我结婚时,婆婆还是50来岁爱美的中年女人。出门喜欢烈焰红唇,擦很香的粉,飘着长裙摆,脚登的拉带细跟皮鞋;很精神的和邻居李阿姨说笑着走在家门口的马路上……
1,曾经漂亮的李阿姨
我结婚那会儿和婆婆住在楼上楼下,婆婆退休还做点小生意,李阿姨曾经在单位是小领导,才退休不久,在社区帮助工作,是一个说话嘎嘣脆,很利索的女人。
谁家有点事,非常的热心积极帮助,邻居都喜欢她,李阿姨和婆婆是邻居又是闺蜜一样的好姐妹,经常一起逛街买衣服,黄昏一起去跳舞娱乐;那时候感觉她们活得真开心,都有点羡慕。
她们拿着退休金过着满足的快乐生活,也不用每天忙着上班,儿女都已经长大成家,想去哪玩去哪玩。自己还想等自己到50多岁是不是也可以过休闲的日子。
一转眼,今非昔比,她们都已经到了古稀之年。
现在很少看见李阿姨出来,差不多六七年前,她就得老年痴呆症。前二年还经常在门口晒太阳,婆婆找她出来聊天。
衣服已经穿的有点邋遢,眼神呆痴,脸部有点僵硬,也不太爱说话了。据说时常大小便失禁,身边不能离开人照顾了。
去年听婆婆说,住了几次院,连婆婆也已经不认得了,李阿姨现在一日三餐都要子女喂,身上长年用成人尿不湿,子女孙子都嫌有味,不像小时候那么喜欢围着她了,说起来老了真的很可怜。
2,婆婆老了的变化
二十年前,婆婆几乎和我差不多高,穿衣服鞋子大小都差不多,她本来就爱美,喜欢穿有腰身的衣服,我们的衣服可以换着穿的。
曾经婆婆去天津小姑子家玩,条件好的小姑子会给婆婆买很多时髦的衣服,花边衬衣T恤,质地做工都比较细致,有几条紧身的黑白牛仔裤,她回来让我挑,喜欢的我拿回来穿。
现在想想婆婆年轻也是非常爱美的。但是这几年经常说腿疼,每次去医院住上一段时间,针灸理疗一下就回来了,但是也只能缓解,不能除根,过一段时间又说疼。
现在大夏天腿上也带护膝,长裤长袖,再也不敢穿裙子了,上个月我网上买了两双小白鞋,给婆婆拿去一双。
发现婆婆又老了些,眼角有白色眼屎,稀疏的头发有点凌乱,说最近腿疼都没有睡好觉,而且头还有点摇,手也有点抖。
说起来这病也有两年了,去年住院检查没有查出来什么具体大病,就是有点疑似糖尿病,血脂高,别的还可以,大夫意思就是一些老年病。
真的“事实证明人老了,苦日子就来了!”
所以更需要我们做子女的多关注老人,尽可能的帮助,陪伴他们,因为只有健康的老年生活,才是快乐了,不然就是苦日子。
人老了,身体缘故,吃不了大鱼大肉好饭菜,也穿不了多少漂亮的衣服鞋子,只想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享受晚年的含饴弄孙的美好!
所以说,不管男人还是女人过了50岁就会发现眼睛开始花了,不是头痛背疼就是腿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舒服;甚至同学群突然传来身边有人得了重病,或有人离去的消息……
就是说我们不得不在心里接受人世间的生离死别;接受身体机能在一点点老化的过程……
伤感是必然的,但是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摆正我们的乐观心态,坦然、从容、淡定的、尽可能的优雅、自尊的老去……
特别那些曾是要求自己完美的女人,也许我们不能长发飘飘留下倩影,不能再穿美丽的裙摆,但是无法阻挡有一颗爱美的女人心。你们觉得对吗?
原创:华子,在探索情感的路上,用心中的爱,眼里不断的光,照亮前方的路;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的一个表舅,60多岁了,有两儿两女,每个月的退休工资有7000多元,自从退休之后,他在家以养花、钓鱼、下棋打发时间。
在别人的眼中,他不愁吃穿、无忧无愁的,可是,表舅却跟几个亲戚诉苦,说自己的苦日子才刚开始。
表舅是个很努力的人,20岁的时候,他就去了县城的一个机械厂当工人,起初的时候,做的都是一些苦力活,工资也不高。
但是,工作了几年后,他利用闲暇的时间刻苦读书,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当时,整个整个乡镇也没有几个大学生,和表舅同龄的人,大多数只有初中学历。
由于家里没钱,一时之间凑不出学费,机械厂的几个管理人员得知了这个情况后,还特意向厂里申请了一笔资金当作表舅的学费。
表舅读完了大学后,再次回到了机械厂上班,成为了厂里的技术主管。
机械厂虽然有几百个工人,可是厂里的效益并不好,工人们一年到头的忙碌,也只能拿到一些基本工资,勉强够养家糊口的。
后来,在表舅的建议下,厂里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转型做起了汽车零件加工的生意,短短几年时间,工人们的工资就涨了好几倍。
很快,表舅就成为了副厂长,在一次员工大会上,厂里一次就奖励了表舅5万元。那个时候,5万元可是一笔大数目了,足够在县城买一套90多平米的房子了。
表舅结婚之后,有了两儿两女,一家六口人过得很幸福。遗憾的是,在表舅50多岁的时候,妻子得了癌症去世了。
后来,机械厂被另一家大公司收购了,表舅就选择了提前退休。
表舅的两儿两女都在外地工作,也都有了各自的家庭,一年也就是过春节的时候才回家一趟。
退休之后,表舅觉得一个人在家挺无聊的,就打算去两个儿子的家中养老,顺便帮忙照顾一下小孩。可是,住了几个月后,两个儿子都不乐意了,找了借口送表舅回来了。
而两个女儿呢,也差不多是一样的情况。
表舅没了办法,就独自留在了老家县城生活,在家里种了很多的花,平常要么就和几个朋友一起钓鱼,要么就去公园里和几个大爷下象棋。
尽管每个月的退休工资有7000多元,可是表舅也是个很节俭的人,把大部分的工资都存下了。
有一回,大女儿在生意上遇到了困难,表舅拿出了30万元给大女儿。
两个儿子和小女儿得知了这个事情后,就都抱怨表舅,说他事先没有跟其他人商量。
此后,表舅就把存款拿了出来,由儿女们一起掌管,需要用钱的时候,就由儿女们取钱出来。
有一次,表舅出门散步,回家的时候在楼梯间摔了一跤,儿女们都不在家里,还是一个远房亲戚把他送去了医院。
于是,在病房的时候,表舅就跟儿女们说,自己养伤的时候,希望儿女们留在老家多待一段时间。可是,儿女们当场就提出了反对,都说自己的工作忙,做不到这一点,可以花几千元请一个护工照顾表舅。
过了几个月后,儿女们经过商量,就一致同意送表舅去养老院,表舅怎么也不肯答应。
为此,表舅还生气了好几天。
表舅常常担心,随着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了,将来哪天得了重病,也是需要家人照顾的。虽然有两儿两女,可是自己却过得很孤苦,儿女们似乎也并不关心他。
总结
总的来说,人老了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身体健康,即使每天都是粗茶淡饭也无所谓。儿女们孝顺,可以时常回来看望,这对于老人来说,才是最大的幸福。
大雪后的早晨,我去给五爷送包子,叫很久没有人应,我一开门吓得扭头就跑,五爷爷以怪异的姿势躺在地上,已经死了。
我飞奔回家报告给爸妈,爸爸去找五爷爷的儿子们,五爷爷的三个儿子没有一个肯把老爹拉回家办葬礼,最后还是在五爷爷最后的住所,地头一间小矮房里办了丧事。回顾五爷爷这一生,也算是个大能人,最后却落到这步田地。
五爷爷是我爷爷的堂弟,爷爷那一辈堂兄弟一共12个,他排行第五,过去家族观念强,堂兄弟一起排行,所以我叫他五爷爷。
五爷爷人很聪明的,高中毕业就在大队里跑腿,做生产队长,后来还做了几年村支书,后来被人抢了位置后,五爷爷开了一家磨坊。
一个村子就一个磨坊,生意自然很兴旺。
在五爷爷开磨坊前,我们村没有磨坊,我们村的人磨面粉都得拉到很远的外村磨坊,如果遇到阴雨天气,因为都是泥巴路,单车板车都走不动,还得肩扛小麦走几公里去磨面粉。
所以,五爷爷开这家磨坊对于全村老百姓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啊。加上五爷爷价格公道,忠厚实在,邻村的几个村庄也会来磨面粉。
五爷爷人又勤奋,两夫妻一天,除了在地里耕作,大半时间都在磨坊里劳碌,天天头上系个大粗布毛巾,一身的面粉,灰头土脸。
五爷爷生意赚钱啊,在大部分人家还是旧土坯房的时候,他家就建起了一连七间大瓦房,但五爷爷有一桩难言的伤心事。
五爷爷和五奶奶生育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但是三儿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不长个子,按说,五爷爷夫妻俩个子都不矮,不知道三儿子是什么原因,像吃了铁一样,光长心眼不长个子。直到成年后才一米五高,比一般的女人还低大半个头。
因为个子矮的原因,虽然五爷爷家出了名的富裕,三儿子还是迟迟找不到对象。五爷爷天天托请媒人,承诺最高档次的彩礼,依然没有音信。
三堂叔迟迟找不到对象,五爷爷夫妻愁,三堂叔也很是郁闷。
每年春节前,村里总会娶几个媳妇回来,每次别人娶媳妇,三堂叔从来不去参加婚礼,听到人家新媳妇到村里的鞭炮声,就躺在家里唉声叹气。五奶奶都心疼得直掉泪。
而三儿子一直娶不上媳妇,老大和老二也不好分家,因为当时一般几个儿子的,都会等儿子全部娶了媳妇才好分家,这样子更容易相对分得公平一点。但一大家子干活经济混在一起,都是个问题,平时吵吵闹闹也是难免。
直到三堂叔快三十岁的时候,媒人介绍了一个对象,姑娘相貌不错,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姑娘的弟弟生了大病,想要娶姑娘为媳妇,一定要为姑娘的弟弟治病,最少要给彩礼两万。
五爷爷看着三儿子打光棍了这么多年,又是心疼又是发愁,就一口答应了这门亲事。
当时两万是个天价,当时万元户还是很稀少的。
媳妇终于进门了,大家都喜气洋洋,但五爷爷的大儿子二儿子却面生不悦,他们不开心的不是弟弟娶上媳妇,而是父亲给弟媳妇的高额彩礼。
老大老二结婚又早,一个媳妇也就几百块的彩礼。作为儿子媳妇,看到父母如此不公平地对待,牢骚满腹。
待三媳妇进门后,大媳妇和二媳妇就找到公婆要补彩礼:“爸,妈,我们不缺胳膊不少腿,来到你家生儿育女,哪里就比三媳妇差了,凭啥只给我们几百块彩礼,给她两万?”
五爷爷苦口婆心的解释:“我知道我对不住你们,但咱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三(指三儿子)打光棍吧?三要是打光棍,以后老了还是你们孩子的负担不是?我要是有钱,肯定不亏你们,但这给你们几家都盖了瓦房,娶了媳妇,三的彩礼有一半我都是借的,我去哪里弄钱来补给你们呢?”
但不管解释什么,媳妇都不听,隔三差五闹一场。
儿子当然知道父亲是不得已,但也默许了老婆和父母闹,大儿子和二儿子其实也对彩礼的不公不满意,因为大媳妇和二媳妇的娘家都是不要彩礼的,不管给多少彩礼都带到婆家小夫妻用了。他们当然也不想在兄弟面前吃这个亏。
待到商议分家的时候,老大老二家一边要求补偿彩礼,一边要求分割磨坊,五爷爷心疼三儿子,人矮力弱,种地下苦力,很难,就想着把磨坊给三儿子,分地时适当给老大老二多一点。
至于彩礼,如果自己以后有能力,再适当补偿老大老二,如果没有能力,希望老大老二家能担待一下这个事,因为不给高额彩礼,三儿就得打光棍。
但这个磨坊儿子们都抢着要,打起来了,几个儿子都有挂彩,五爷爷一气之下把磨坊盘给了别人,把钱一开三分,公平公正。但老大老二依然要求五爷爷写下欠条,以后要补偿他们的彩礼钱。五爷爷对天嚎啕大哭:“天啊,我咋生这么多个讨债的!”但他还是给儿子媳妇打了欠条 。
家分了,五爷爷忙了大半辈子,三个儿子都盖了瓦房,娶了媳妇,结果因为钱闹得家庭不宁,四邻不安,最后不得不把磨坊盘出,还欠了儿子一屁股的债。
五爷爷和小儿子一起住在老宅,七间瓦房儿子住三间,他们老两口住两间。老大老二分别四间。按风俗,小儿子和父母同住,父母百年后,老宅所有房子归小儿子所有。
五爷爷为了还大儿二儿的债,开始到处收废品倒卖,久之,院里堆满了废品,三儿媳妇本来嫁给三儿就是为了换钱给弟弟治病,根本看不上三堂叔,加上天长日久的矛盾,看着一院子的废品,越来越来气,开始和公婆经常闹别扭,越闹越剧烈,号称,“老两口不走,我走!”要把老两口赶出去。
当时不孝顺的儿媳妇,就会把公婆赶出老宅,去村外田里搭一间矮房子居住,而三儿子媳妇打的也是这个算盘。
一边是三儿媳妇要把老两口赶出去,一边是大媳妇和二媳妇催着要债,五奶奶想不开,终于喝药自杀了。
五奶奶去世后,五爷爷悲痛欲绝,觉得自己的儿子媳妇生生气死了五奶奶。五爷爷决定对儿子撒手不管,欠老大老二的彩礼也不还了,也不再收废品了,自己去田间搭一间矮房子搬了出去。他说:“我辛苦了半辈子,就为了他们几个,我咋这么倒霉摊上没有一个懂事的!”
老大老二忌恨着父亲给彩礼不公,老三自身条件差,怕媳妇,谁都对老父亲不闻不问。
五爷爷开始得过且过起来,分家后他还留了一亩多地,就只张罗那点地,也不再想去做别的赚钱了:“赚多少钱也是白搭,混一天是一天吧!”
五爷爷身体越来越差,种地也有点力不从心,家族里有管事的,提议让三个儿子开始给老人凑份子养老,勉强同意了,除了给最基本的粮食和油盐,几乎没有分文零花钱,偶尔邻居近亲给送些菜,女儿偶尔买次肉,他自己还勉强自理。
除了每年固定时间送东西外,儿子媳妇很少去五爷爷的小屋。
我上小学刚好路过五爷爷的小屋,隔三差五,我妈就让我给五爷爷带些吃的,有时候是一些菜,有时候一张煎饼,有时候是一碗饺,两个包子。
那年冬天下了大雪,早读完回家,妈妈吃了一大包的包子,没有肉,是萝卜粉条馅的,但是在经常以玉米饼为主食的年月,粉条包子也是难得的美味。
狼吞虎咽吃饱,和小伙伴结伴去学校,我妈拿一条新织的粗布毛巾,包了两个热包子:“去给你五爷爷送两个包子,顺便告诉他,这条新毛巾也送给他”
我和小伙伴一起上学,走到五爷爷的房门前,怎么喊也没有人应,试着推了一下门,却是虚掩的,我一把推开门,吓得大叫起来,原来五爷爷躺在地上,姿态很是怪异,我不确定他活着还是死了,但我吓了一大跳,和小伙伴一起飞奔回家,报告了给爸妈。
爸妈迅速地叫上五爷爷的三个儿子一起来到五爷爷的住所,确认五爷爷真的死了。
葬礼在谁家举行?按道理应该在小儿子家,但小媳妇不肯,老大媳妇和老二媳妇自然更不必说,争吵来去,五爷爷就在村外的那间矮房里了,举行了葬礼。
儿子媳妇在葬礼上大放悲声,甚至大儿媳妇哭得晕厥了,村邻们却背后指点:“这媳妇够会演戏的!”
五爷爷这辈子,能干,聪明,大半辈子在村里都属于富裕人家,凭一己之力,盖了三处新瓦房,最后,自己却只能在野外一处低矮的小房子里,在一个寒冷的雪夜孤独地离开人世。
而幸好当天,我妈让我去送东西,及时发现了,听说邻村有类似的在野外独居的老人,死去多日无人发现,发现时已经臭了生虫了。
@蝉鸣初夏我们老家有句俗话:“前半辈子有福不算有福,后半辈子有福才算有福”,意思就是前辈子过得好不好靠自己,后辈子过得好不好有时候真的靠运气。
像五爷爷这样的勤奋忠厚的人,不管对邻居,还是对顾客,都是一颗诚心,对孩子更不用说,一颗慈父心肠,爱着每一个孩子,但是,却不能得到善终。
兄弟手足,在很多情况下,却往往成为争夺财产和父母之爱的竞争对手。父母关爱弱小的孩子,而兄弟却很少做到,即使兄弟能做到,兄弟的伴侣也很少做到。
所以,父母为了让弱小的孩子能过上正常的日子不得不偏心弱小,而其他的孩子却以不公平为由忌恨父母。而最偏爱的孩子,如果再因各种因素无法承担对父母的赡养,就会导致父母晚年无比凄惨,说是场血雨腥风也不为过。
人这辈子,童年有父母关爱,成年,靠自己努力,而晚年,身体每况愈下,生命日薄西山,风烛残年的凄凉,是每个人绕不开的宿命。
即使儿女孝顺,除了表面看起来圆满一些,心理比儿女不孝的老人多一点满足感,而晚年对疾病的无奈,对生命逐渐逝去的无奈与依恋,一样都不少了。
年轻时吃苦不叫苦,因为年轻人承受得了,而且未来充满希望,而晚年的苦才是真的苦,是绝望地毫无未来的苦,是即将坠入永远的黑暗的苦。
我邻居张叔,今年66岁,张婶63岁,老两口退休金每月18000元,我原以为他们过得很幸福,结果,就在前几天,老两口回到了农村老家,第二天我准备登门拜访时,从邻居口中得知,老两口去世了。
他们依偎在躺椅上,手里还攥着一封遗书,看到遗书里的内容,我瞬间泪目,直到那时我才明白:人老了,真正的苦日子才刚开始。
张叔的儿子在销售公司上班,儿媳妇是幼师,相貌姣好,衣着光鲜靓丽,说话声音婉转动听,我特别羡慕她们和睦共处的生活,事实证明,我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看到的,他们的生活,远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好。
张叔年轻时考虑到儿子以后结婚需要婚房,他们买了两套房,都是100平方的小三室,那时候房价还很便宜,每平方只要1600元,就算如此,两套房子也花光了他们的存款。
现在看来,张叔的眼光很独到,他们当初的那两套房,足足翻了10倍,赚的盆满钵满。
张叔儿子结婚后不久,儿媳妇就对他们说:“爸妈,我现在和小亮结婚了,这房子有些住不开,不如再买套大面积的房子吧?”
张叔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在他看来,这套房子毕竟只是小三室,以后他们有了孩子,来了客人,住着也不方便,当天下午,张叔就带着儿子和儿媳妇去了售楼部,在那里,经过销售人员推荐,儿媳妇看上了230平方的复式房子,总价3680000。
听到价格时,张叔犹豫了,这个价格超出了他的预期,可他儿媳妇满眼期待地说:“爸,我和小亮都很喜欢这套房子,咱们就买这个吧?”
“贵是贵了点,可我想了下,现在二胎政策开放了,我们肯定会要两个孩子的,如果咱们还买小房子,到时候还要买房,倒不如趁着现在楼盘搞活动,咱们直接买套复式房,以后您和我妈想来家里住,也有休息的地方。”
张叔犹豫了半天,终究还是同意了儿媳妇的要求,他这么做主要有两个原因:
1、他们只有小亮这一个儿子,以后他们年龄大了,肯定是需要儿子养老的,复式房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也不会过多的打扰儿子的生活和,
2、儿子结婚的时候,儿媳妇没要彩礼,至于为什么,他们也不知道,儿媳妇也没说,他们觉得儿媳妇心地善良,如今儿媳妇主动提了要求,如果他们不同意,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前几年夏天的时候,张叔儿媳妇生了二胎,儿媳妇就打电话让张婶去照看孩子,张婶不会开车,只能骑着电瓶车去了儿子家。
张婶住的地方距离儿子家足足30里地,由于张叔还没有退休,张婶只能两地奔波劳碌,早上五点就出发去儿子家,晚上九点再骑车回家照顾张叔,特别辛苦。
自从儿媳妇生了二胎后就没去上班,整天窝在家里看电视,为了让儿媳妇吃上健康的食物,张婶每天都要去菜市场买新鲜的蔬菜水果,回到家后再帮忙洗衣做饭看孩子。
房子面积太大了,张婶每天都要花上两个小时打扫卫生,每次收拾完,她都累的腰酸腿痛。
这种生活持续了两年半,张婶闲来无事的时候,就会领着小孙女回家玩,有次我看到张婶坐在门口发呆,就笑着说:“婶,您这孙子孙女都有了,怎么看起来反而不开心了?”
张婶低叹道:“哎,人老了,反而不好过了。”
原来,常年的高强度工作让她疲惫不堪,腰椎疼痛,恰好张叔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她就和张叔商量,两人都去儿媳妇家住,省得她往返两个家庭,张叔自然是没意见,这两年来,他看到老伴日渐消瘦,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张婶得知张叔愿意和她去儿媳妇家去住的时候,嘴角笑开了花,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儿媳妇,她以为儿媳妇会开心地答应,毕竟当初买房时,儿媳妇是答应过让她们老两口去家里养老的。
结果,张婶把这件事告诉儿媳妇后,儿媳妇绝口不提这件事,张婶看到儿媳妇的表情,心里已然有了答案,无奈之下,她只能继续往返于两个家庭。
张婶苦恼的是,儿媳妇很懒惰,每天除了吃就是睡,张婶多次和儿媳妇沟通,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不仅如此,儿媳妇很喜欢在网上购物,张婶不仅要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还要帮儿媳妇去快递公司取快递,每天二十四小时,她只有六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长期的疲倦让她失眠多梦,有一天,张婶向往常一样早起去儿媳妇家帮忙,结果刚起床,她就感觉头晕眼花,张叔赶紧给儿媳妇打电话请假:“你妈妈高血压发病了,今天就不让她去你家了。”
儿媳妇问道:“家里不是有降压药吗?”
张叔苦笑着说:“让你妈妈吃过药了,可是没有降下去。”
“儿媳妇,这两年多你妈妈也够辛苦了,既要照顾孩子,又要伺候你们吃饭,我真怕她病倒了,不如我也跟她去你家吧!这样我也能照顾她。”
儿媳妇沉默片刻后说道:“爸,家里没地方住呀!”
张叔笑了笑,也没再说什么。
其实他心里挺失落的,他和张婶把儿子抚养长大了,供他们吃,供他们花销,还要帮忙照顾孙子和孙女,没想到儿子老实巴交的,没主见,凡事都听媳妇的。
做什么事都要先征得媳妇的同意,媳妇让他撵狗,他绝不敢撵鸡。
张婶生病那天晚上,儿媳妇和小亮领着俩孩子来到张婶家,手里还拎着两箱老年无糖高钙奶,张叔本来还是挺高兴的,可看到高钙奶上的生产日期时,脸上的笑容消失不见。
已经过期三个月了,张叔提着礼物放在了墙角处,儿媳妇笑着说:“爸,你给我妈打开喝点吧!无糖的,对身体没有大碍。”
张叔愣了愣,笑着说:“你妈妈现在不能喝,还是我尝尝吧!”
话音刚落,张叔就用吸管喝了几口,稍微有点甜,喝尽张叔的心里,却无比的酸楚。
儿媳妇在张叔家待了半个多小时,临走时突然说道:“爸,您孙女准备上幼儿园了,您说让她去哪个幼儿园合适呀?”
张叔愣了愣,笑着说:“孩子上学是大事,你看着安排吧!”
儿媳妇离开后,张叔叹了口气:“哎!这人老了,日子真的不好过。”
后来我才知道,儿媳妇想让女儿上个有档次的幼儿园,张叔当时就明白了潜在的意思,有档次的幼儿园不就是他住的小区附近吗?
张叔和老伴商量了半天,终究还是同意了儿媳妇的建议,他们把现在住的房子给了儿子他们,他们搬到了另一套房子去住。
两套房子离得很近,自从孙女来这边上幼儿园后,老两口脸上总算有了笑容。
快乐的日子过了没多久,张叔在送孙女去幼儿园的路上绊倒了,这下可不得了,直接摔成了脑出血,幸好被过路的行人发现并拨打了急救电话,张婶接到老板住院的消息后,差点晕过去,她当即给儿子打电话说明情况,儿子当时正在外地签合同,暂时回不来,张婶又给儿媳妇打电话,儿媳妇却说工作忙,一时半会走不开,让张婶先去医院照料张叔。
张婶来不及多想,挂断电话就去了医院,还好抢救及时,张叔并没有生命危险,可他也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变得结巴,表情呆滞,张叔住院的日子里,张婶忙前忙后,整个人苍老了许多。
直到二十天后,张叔终于出院了,张婶却累倒住进了医院,张叔给儿子和儿媳妇打了电话,结果两人的电话都提示关机了。
张叔联系不上儿子和儿媳妇,只好求助我妈妈,我妈知道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每天都会去医院照顾张婶,张婶出院后,我妈把她送回了家。
我去张叔家接妈妈的时候,我看到妈妈不停地朝我使眼色,张叔张婶和他们的儿媳妇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沉默不语。
张叔看到我后,热情地打招呼:“潇潇,来接你妈妈回家呀?”
我笑着点点头:“嗯嗯,张叔,我来接妈妈回家。”
妈妈笑着对张叔和张婶说:“我先回去了,你们都刚出院不久,好好休息,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再给我打电话。”
就在我和妈妈走出房门的时候,我听到张叔的儿媳妇说:“爸,那两套小三室我都卖了。”
“我弟弟谈了个女朋友,女孩人很好,她们也准备结婚了,女孩提出要在北京买房子,我弟也没什么钱,我就想着把那两套房子卖掉,帮她们在北京买套房。”
张叔和张婶当时就愣住了,她们当初把房子都过户给了儿子,没想到如今被她们小两口不声不响地卖掉了,连声招呼都没打。
张叔指着房子说:“你们把房子卖了,我和你妈妈住哪里?”
儿媳妇笑着说:“爸,我都考虑好了,您和我妈年龄大了,住楼房不方便,我和小亮把老家的房子收拾收拾,您们回老家去住吧!”
我和妈妈离开后,张叔也没再找过我们,就在前几天,我发现张叔张婶回到了老家,第二天我准备去探望他们的时候,结果邻居告诉我,张叔和张婶老两口去世了。
在张叔家里,我发现他们老两口歪倒在躺椅上,手里还攥着遗书,上面写着:
这个世界上,你们亏欠的人只有父母,父母的世界很小,只装得下儿女,儿女的世界很大,却忽略了父母。
我想告诉儿子,请接受爸妈的平凡,养活他们,已经是父母的最大的能力了,将来等你们年龄大了就会明白,接受父母的平凡,是难得可贵的孝心。
最后:
不要妄想别人给自己养老,自己有钱才是王道,与其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别人,倒不如趁着年轻时多存钱,老年后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儿女自由儿孙福,一辈人不管两代事。
我回老家参加表妹的婚宴时,在宴席上发生了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插曲,每次想起都觉得难受,只见一个满头白发、佝偻着身躯的老人,拿着一个破了边的大海碗,颤抖着双手把桌子上客人们吃剩下的剩菜装入袋子里,可这些被老人泼出脸面收集的剩菜却被一个小男孩子摔倒在地上。与此同时 ,它让我感悟到了一点可预防此类事情发生的为人父母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那天,表妹的婚宴办得特别热闹,除了普通的人情往来之外,村里大部分人都来了,而他们都看在外公的面子上来凑热闹,因为,外公是村里一个退休老教师,村里人特别敬重外公,哪怕退休在家,大家都习惯称呼外公“老师”。所以,凡是和外公有关的事,大家都会自动来参加。
而在当天,所有的宾客都走得七七八八时,表妹的婚宴上却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这个客人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主角的故事。
这个老人看上去有八十多岁的样子,而她实际年龄还没满七十岁,按辈分外婆让我们应该称呼她为五舅妈,听母亲说五舅妈年轻时是一个很要强的人,生养了5儿1女,可以说是子孙满堂,大儿子还做了几年村干部,可她的晚年却过得让人唏嘘不已,不但独守着老房子,还是靠邻居们的时时的照应才有口热饭吃。
五舅妈年轻时是村里有名厉害的女人,特别霸道,嗓门又大,不肯吃一丁点儿的亏,对谁都是无理也要争三分,村里人对她几乎都是同样的心态,能不惹她就不惹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而五舅妈最大的底气除了本身的自信之外,还来自她连生了五个儿子,最后又生了一个女儿。
在那个“打虎靠亲兄弟”的年代,五舅妈生了这几个儿子后,连走路都带风,可是,有时候真是环境比人强,当时的五舅妈有多威风,晚年就有多凄惨;当时让她觉得面上有光的五个儿子,一个做了上门女婿,有两个打着光棍,还是一个一直啃老的那种,其中一个是少年白,还是个酒鬼。
而五舅妈也因为自己个性的原因和两个儿媳的关系非常僵,甚至和几个孙子都少有来往。在老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多数家庭儿子结婚后就会从家里搬出来,也就是俗称的“分家”。而儿子和父母分家后,大部分是父亲跟着已结婚的儿子,美其名曰是照顾孙子,而母亲则跟着未成家的儿子过。
五舅妈家的情况就是如此,五爷爷一直跟着大儿子,而五舅妈则和三个没成家的儿子过。在刚开始时,可能谁都没想到后面的三个儿子会娶不上媳妇。其实,以当时的情况来说,五舅妈家的家庭条件比村里大多数人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她几个儿子的相貌也不算差,偏中上吧。
母亲说每次去外婆家,在河边洗衣服或洗菜时,还常常听到五舅妈对村里人吐槽,言语中有诸多不平,甚至带着一股怨气地说“我们家条件也不算差,长得也算周正,娶媳妇怎么就那么难呢?再看看别人,明明条件也不如我们家,人也长得不怎么样,偏偏就有人看中,真真是气人。”
大家听到这话也不知该怎么安慰她,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做父母的能帮就帮,不能帮就顺其自然”。毕竟娶不上媳妇的家庭何止他们家,只是他们家的人数相对比较多。而在那个比较落后的年代,人们的思想普遍比较保守,五舅妈也不例外,总希望儿子能留下后代,后来听说她的小儿子去做上门女婿了。为了另外两个儿子,五奶奶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甚至跟风般做了一些令人不齿的事情。
在八十年代末,五舅妈把家底都掏光了为老三“娶媳妇”,可是,即便如此也没能留住人,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她的儿子身上。老三对待这个用特殊方式“娶回来”的媳妇非常不好,女人也无心留下来,常常趁着大家没防备时就往外跳,而她也因此常常遭到家暴。老三下手特别狠,邻居们都看不过去了,纷纷劝他说“大家都是父母所生,如果她的父母知道了该多心疼,再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只有用人心才能换人心,你想让她踏实地跟你过日子,就要真心诚意地对她好,靠拳头是没用的”。
后来,在村民有意无意地放水下,那女人还是跑掉了。女人跑掉之后,老三就一直游手好闲,一事无成,最后甚至连一日三餐都需要母亲养着。
老四呢,可能是运气不怎么好,虽然是用同样的方法娶到媳妇,但也许是因为他对自己娶回来的女人投入了感情,女人倒是安安分分地和他过日子,可是,在女人孕晚期时,老四在村小卖部看别人打牌,而那时候正是严打的时候,所有在场的人通通被派出所抓走了,包括老四。
老四被抓走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回来,大家都觉得女人有了孩子的牵绊,肯定会在家里等老四回来,可是,女人在坐完月子后就失踪了,留下一个小婴儿。五舅妈虽然很伤心,但也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担负起照顾喂养小孙子的任务。而老四再回到村里,儿子已经半岁了。看着年迈的母亲抱着瘦小的儿子,老四悔恨交加,狠狠地扇了自己几个大耳光,可是,一切已无可挽回。
这之后,五舅妈就一直和两个儿子和小孙子一起生活,而这个小家庭的大部分开支都是五舅妈在支撑,包括大部分的农活也是五舅妈在劳作,只有在双抢时两个儿子才会出现在田里。
而五舅妈老得特别快,特别瘦,对于她的这几个儿子,村里人都看不过去了,见到他他都会忍不住指责两句,特别对于老三和老四的所作所为,老人常劝他们说“你们好手好脚的,还要一个老人来养你们,你们的良心不会不安吗?再说老四,你也是一个做父母的人了,自己的孩子应该自己去照顾,你母亲都一把年纪了,还有几天好活的呢?你们这是想要累死她吗?”
当然,很多都劝五舅妈,让她多注意保重自己的身体。可是,五舅妈就像一头不知疲惫的老黄牛似的,起早贪黑,总说儿女都是来讨债的,不做哪有饭吃。很多人看着这一家人一个愿挨一个愿打,也只能无奈地默默叹息。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五舅妈的身体已经被透支完了,一场大病让她从此都离不开拐杖,说起她在生病住院期间几个儿女们的表现,村里人都为她感到不值,五个儿子,最后只有女婿在照顾她。
出院后,五舅妈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好几年都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家里还常常吃上顿没下顿的,无奈之下,五舅妈被现实逼得没有办法,只要哪家办酒席,她都会尽可能地多打包一点带回家,再想尽办法尽量保存时间长一点。
而在五舅妈的身上,我不但看到了“人老了,真正的苦日子才刚开始”,同时,更看到了“慈母多败儿”。在这个故事里,可以说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恰恰是五舅妈这个“父母的角色”,因为问题的本质就是五舅妈有着传统女人所具备的“好父母”、“好女人”的标签。
我发现,在老一辈人的身上,很多人对做“好父母”、“好女人”有着一定的误区,他们的主观意识里对“好父母”、“好女人”的底线很模糊,甚至可以说他说只是自以为是地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去成全自己的好,而忘了孩子真正需要的好到底是什么。
在这件事情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一、学会为自己树立“威严”形象。
都说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而决定孩子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则是父母。记得小时候上小学时,老师就教育我们要爱父母、听父母的话,而在家中,同样经常听到长辈们对我们说要孝顺父母,不可以和父母顶嘴,不能惹父母生气等等,在日积月累中,慢慢地我们对父母从心里生出一股股浓浓的敬畏之心。
而五舅妈的故事里显然没有做到,或许正因为这方面的缺失,才导致五舅妈在儿女的心目中毫无地位可言。就比如五舅妈的大儿子,他对自己的母亲所遭遇的一切都视若无睹,心里充满了对自己母亲的不满,看着母亲对弟弟无底线纵容,再加上弟弟的无作为,让做哥哥的不满情绪越积越多,渐渐地把对这种怨气全部转接到母亲的身上,所以才会对母亲的一切都不闻不问。
其实,这也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记得曾在某本书上看到过,大概是说“人往往偏向于欺负对比自己弱的人”,五舅妈的大儿子就是如此,他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撒向了自己的母亲。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五舅妈对几个儿子一味地纵容所造成的。
而最重要的是:在家庭成员中,父母没有为自己树立起一个让儿女们敬畏或者说信服的形象,从而导致她没有足够的勇气来反抗大儿子对自己的不当言行,更没有能力放开小儿子,恶性循环下,最后苦的只有自己。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为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树立一个威严的形象,要让孩子打从心底里对自己有一份尊敬。
二、学会做个有自我的“自私”父母。
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陷入了错误的认知中,或者说我们被一些无形的东西所捆绑,而所做之事往往只能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于事情的本身却相反。就比如故事中的五舅妈,她的几个儿子,虽然老大和老二已成家,甚至老大还在村里做了几年的村干部,在本村也算是有出息的了。
可是,五舅妈的日子依然过得很艰难,究其原因,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忘了给自己留点空间,或许是那个年代的人的一个普遍现象,很多人都和五舅妈一样,为了儿子后续有人,他们甚至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这样的牺牲感让他们理解成儿女对自己的需要,正是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出现了很多啃老一族。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做一个“自私”的父母,该放手就放手,该让孩子独立时就让他们独立。就像我一位朋友所说:孩子满18岁后就要自己独立,除非还在上学,不然就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如非个别需要父母资助的事,一切都要自己去面对承担。
深以为然!
三、在能力的范围内培养孩子。
前段时间有位前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她说:自己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选什么样段位的学校,没必要压上全家人的生活去承担远远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学校,那注定会是一场可怕灾难,不管对大人还是孩子,结果都不是我们能承受得了的。
刚开始时,我还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心里还想着:现在不是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再说,谁不是拼尽全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好一点的学习环境,一些学区房就是这样兴起的。
后来,她解释说:假如你的孩子在读书方面没有天赋,而多数父母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平平无奇,所以,都使劲砸钱进去,哪怕所承担的根本就不是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可是,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从幼儿园到中学,这笔钱都不是小数目,万一到头来,搭上全家人的钱花完了,而孩子的成绩却没上去,试问,哪个父母能承受这个结果?可这个结果总要有人去买单,可怜的孩子就被动或者说被逼着成了父母发泄负面情绪的渠道。
前辈的话让我出了一身的冷汗,想想,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甚至有的家长把房子卖了,只为让孩子进所谓的贵族学校。假如真的如这位前辈所言,他们又该何去何从?这个家还能有笑声吗?
所以,认清事实,也是间接给自己留点退路,或者说给自己和家人留点保障,这个很重要!
以上是我的几点个人见解,总结就是:树立威信、不溺爱孩子、在可承受范围内培养孩子,给自己与家人留有余地。大家看完文章喜欢的请给点个赞,如有不足之处,请给点建议,谢谢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