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于谦要是保朱祁镇之子为皇帝,皇太后监国不是更好?为啥要保郕王为帝?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3关键词:皇帝,于谦,朱祁镇

于谦要是保朱祁镇之子为皇帝,皇太后监国不是更好?为啥要保郕王为帝?

点赞1、德惠市 网友:茉心心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王朝面临重大危机。这个危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继统问题。

是让年幼的英宗太子朱见深正常继位,还是选择成年的英宗弟弟朱祁钰继位。这是一个关系到继统问题的艰难选择。

二是军事问题。

"土木堡之变"后,北京周边地区明朝军事力量一战而没,军力对比上,瓦剌部占据绝对领先优势,明朝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瓦剌还可以利用被俘的朱祁镇作很多文章,比如讹诈大明,让明朝大臣、将领献财献粮、献关献城。由于朱祁镇被俘于瓦剌军中,也使得明朝失去了任何主动进攻的可能性,只能被动防守。

三是迁都问题。

"土木堡之变"后,留守北京的大臣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后来发动南宫复辟的徐有贞为代表,主张迁都南京,以策安全;一派以最终力挽狂澜的于谦为代表,主张招募军队,保卫北京。

面对意外出现的危机,当时朝廷中,主张不作妥协、争取主动的大臣占据了主导。这样,在继统问题上自然就要作出最有利的选择: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拥立已经是监国的英宗弟弟朱祁钰继承皇位,朱见深仍为太子。这在当时应该说是最合理的选择,为后来的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后来南宫复辟引发的一系列悲剧,是无法预料的,要怪只能怪朱祁钰在没有继承人的情况下,生病在不恰当的时候、信任了不恰当的大臣(石亨等)了。

由于明朝的制度,皇太后主政监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行的。特别是处在当时的危机危机局面中,这样的安排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然,当时还有另外一个选择也是可行的:朱见深继承皇位,朱祁钰为监国。但是,这样的安排,会把问题留给未来:随着朱见深的成长,因为争权,朱见深与朱祁钰及其站队的大臣必然会发生矛盾。

点赞2、宿州市 网友:一朵花

当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土木堡惨案”爆发,大明二十万大军(实际数目)全军覆没,满朝文武重臣尽没于战阵,“御驾亲征”瓦剌的明英宗沦为战俘。“靖康之耻”眼看就要百分百复制时,临危受命担起保卫北京大任的大英雄于谦,做出的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就是力挺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基即位,遥尊身陷敌营的明英宗为“太上皇”。

这个决定,也为最终力挽狂澜的于谦,埋下了被明英宗清算的杀身之祸。而许多的“事后诸葛”,也发出个啧啧叹息:人家明英宗“御驾亲征”前,就立了两岁儿子朱见浚(未来的明宪宗朱见深)为太子,顺手“扶正”不是更方便?两岁小孩不能理政?那不还有皇太后嘛,皇太后监国不是更好?“于谦死心眼”的说法,也因此一度极有市场。

但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倘若明王朝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大明王朝最有可能的结局,就是丢掉半壁江山,提前变成“南明”。

首先一个原因是,当时明英宗的皇帝身份,是当时面临危机的大明王朝,一条十分麻烦的枷锁。

封建时代皇权专制,帝王的名分大如天,特别是对于边关将士来说,哪怕这帝王已经做了俘虏,说出来的话依然是圣旨。而帝王的一句话,哪怕十分坑爹,放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也足以捆住前线将士的手脚。

放在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朝的各路城关要塞,都在瓦剌的眼皮底下,外加有个“皇上”捆在手里,挟持着“天子”在边关前溜达一圈,叫天子喊几句话,明军将士们是听还是不听?不听是抗旨,听了就坑国。

比如明英宗被俘的第二天,瓦剌大军就押着明英宗来到宣府城下,明英宗也十分“配合”,乖乖朝着宣府喊话,命令守将们“开关来迎”。八天后又被押到了大同,照样命令守军开门,“积极”的明英宗还在城外发飙,明英宗的亲信“以头触城门”大呼,场面十分热闹。

可这两城的守将呢?却是齐齐躲了猫猫。这事儿怎么“奉旨”?一旦“奉旨”了,这两座生命线一般的雄关,就会以兵不血刃的方式落到瓦剌手里。长驱直入的瓦剌大军接下来会干什么?简直细思极恐!靠着躲猫猫,这次算是叫瓦剌人无功而返,可他们要再来呢?只要明英宗的皇帝名分在,边关将士们打都不敢打,怎么保家卫国?

而且,当时的瓦剌人,也不是完全“无功”,单是俘虏明英宗后的半个月里,他们就在大明边关一路转悠,敲诈了大笔金银绸缎。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也是瓦剌人打着“送明英宗回京”的旗号,打算带着这“肉票”一路敲到北京去。所以,担起保卫北京重任的于谦,也是一下抓住了问题的症结:要想痛击瓦剌保卫国家,就先要换皇帝!拿掉明英宗的皇帝名分,叫这张“肉票”在瓦剌手里,彻底贬值!

那么,就非要换成朱祁钰吗?难道不能换个小皇帝,由皇太后监国吗?这就是第二个原因:想要打赢北京保卫战,大明朝,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在当时的情况下,太子朱见浚即位,法统上固然没错,但如果“皇太后监国”,最合适的人选,就是明英宗的母亲孙太后以及妻子钱皇后,可是这二位,都不是能扛重担的女强人。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刚传来,这“两宫太后”就哭哭啼啼,派人送了八驼金银去瓦剌赎人。结果钱没了,人也没赎来,白白办了桩蠢事。这么个办事水平,怎能把朝廷拧成一股绳?怎么保卫北京?

这类事情,前朝不是没有教训,比如北宋靖康之变前,大宋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可宋徽宗甩锅做了太上皇,宋钦宗遇事犹豫不决,大臣们拉帮结派,一人一个主意,然后就是一顿胡乱操作,赔光了大宋的精兵,还闹出了“郭京神兵下凡”的荒唐操作,活活把汴京城送了人。参考后来北京保卫战爆发后,那京城外近乎惨烈的血战,一旦高层指挥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在大战来临前,大明王朝必须有令行禁止的指挥体系,要实现这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国有长君”。时年二十一岁的朱祁钰,才是最好的人选。而这时的皇位,更不是什么香饽饽,相反是天大的责任。所以当时的朱祁钰,一开始吓得连连拒绝,甚至躲进王府不出来。直到于谦一句掷地有声的“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这才幡然悔悟,坦然扛起重任。然后君臣密切配合,打赢这一场大明国运之战!

值得一说的的是,于谦本人,也深知自己可能会付出的代价,对于帝王的心思,这位一代良臣也心知肚明。但是当北京保卫战胜利,群臣疾呼救回明英宗,却遭景泰帝朱祁钰怒怼时,又是于谦关键时刻一声“今天位已定,宁复有他”。这才打消了朱祁钰心中的顾虑,启动了“营救明英宗”的行动。没有于谦这句话,明英宗别说后来“复辟夺位”,恐怕就要在西北草原上放牧终老了。

甚至,在景泰帝驾崩,明英宗“夺门之变”复辟,惨遭清算的于谦含冤入狱时,他也只是坦然笑道“辩也死,不辩也死。”他早就明白自己的悲剧结局,但为江山社稷,他不悔。

看懂这背后的一切,或许,才能真正看懂,一个慷慨担当,值得国人数百年景仰的大英雄于谦!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史乘考误》、赵毅《正统皇帝大传》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点赞3、肇庆市 网友:暮雨浔茶

谢谢邀请!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非常罕见的皇帝,因为他两次登基,第一次失去皇位是在御驾亲征的时候,被瓦剌人给绑架了。第二次是颠覆了弟弟朱祁钰的皇权。

堂堂大明朝的皇帝居然被人给掳走了,这可是千古奇闻。为了能够平息国内的动乱,于谦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扶上了皇位,这才使得大明朝再次有了与瓦剌对抗的底气。

可是有这么一个问题,朱祁镇在被抓之前,可是有儿子的。他的儿子朱见深,已经在朱祁镇出征前就被立为太子,为什么于谦等人不选择让太子登基呢?

01问题就出在绑架上面,瓦剌人狮子大开口,于谦不为所动。

朱祁镇和朱见深的关系是父子关系,朱祁镇现在被瓦剌人掳走了,那么如果让他的儿子接班的话,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瓦剌人发现朱见深当家做主的话,一定会索要巨额赎金,甚至还会让大明朝割地赔款才能把朱祁镇给放回去。

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条,于谦都不会答应。因为于谦知道,越是满足瓦剌人的需求,那么朱祁镇回来的希望就越渺茫。

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明史》
  1. 而且堂堂大明朝哪有被人这么勒索的事情呢?所以于谦怒不可遏地拒绝了瓦剌人的所有请求。为了防止瓦剌人后续索要更多赎金,于谦等人不可能立朱见深为皇帝。
  2. 一旦朱见深长大了,那他老爸在瓦剌人手里,难道他本人会无动于衷?当然是对方要什么,他就会答应什么。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所以于谦不可能让这样的人成为皇帝,因为他的身份太特别。
  3. 作为被俘虏的皇帝,朱祁镇已经失去了君临天下的可能。所以于谦必须要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他不可能将帝国的未来,放在一个俘虏身上。

朱见深作为朱祁镇的亲儿子,如果登基,将会使得大明王朝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当中,这一点于谦也必须要考虑到。

02朱见深当时才2岁,大明朝的动荡他压根就镇不住。

朱祁镇被抓的时候,本人也不过才22岁,他自己就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皇帝。不过在古代22岁已经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了,他儿子朱见深在这一年,才不过2岁。

大明王朝经历了如此大的动荡,如果当真让一个2岁的孩子来做皇帝,那么对于大明来说,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首先所有的指挥权,都会落在权臣的手里。这是一件十分有风险的事情,因为历朝历代之所以亡国,那就是天子不掌权,权臣称霸朝廷。

当时的权臣是于谦,于谦本人是忠心耿耿,可是如果于谦哪一天下台了呢?难道说其他人也会像他一样,为大明王朝忠心卖命吗?当然不会。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明史》

到时候年幼的小皇帝,在朝堂之上无法施展拳脚,放眼天下,也无法指挥调度,只会成为别人的傀儡。

而且当时大明朝面对强大的敌人瓦剌军团,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君主作为支撑,大明的士气也会完全不同。

只有皇帝充满了勇气,那么手底下那些士兵们才会为了大明王朝而浴血奋战。可见大明王朝现在不需要一个小皇帝当朝。

如果稍有不慎,大明王朝可能就会迎来灭亡的命运,这一点于谦必须要考虑到。所以就算是从年纪上来看,朱见深也不适合做皇帝。

03朱祁钰是成年皇子,又是明英宗的弟弟,完全拥有继承权。

当时朱祁镇是22岁出征被俘虏,而朱祁钰只比朱祁镇小一岁。所以朱祁钰也是一位成年的皇子。纵观朝中,成年的皇子其实也就他这么一个,所以于谦为了国家大义,必须让朱祁钰称帝才行。

首先成年皇帝可以稳住局面,至少手下那些封疆大吏们不敢轻举妄动。因为皇帝是成年人,完全有自主能力。忠心于大明王朝的人,自然会对大明王朝的延续充满信心。那些摇摆不定的人,则也会因为朱祁钰这位成年皇帝的上台,而摆正心态,坚持为大明镇守一方。

面对瓦剌人的进攻,朱祁钰这位成年皇子也能够鼓舞士气,带领大明王朝的士兵们,跟瓦剌人决一死战,以此保住大明的根基。

癸丑,郕王薨。戊午,方瑛、石璞大破湖广苗。召璞还。壬戌,免南畿被灾秋粮。三月己巳,复立长子见深为皇太子,封皇子见潾为德王,见澍秀王,见泽崇王,见浚吉王。癸酉,封徐有贞武功伯。乙亥,大赉文武军民。庚辰,赐黎淳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石亨为征虏副将军,剿寇延绥。丁亥,振山东饥。---《明史》

再说了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不仅不用顾及朱祁镇在瓦剌那边是否受苦,而且还会担心朱祁镇过得太好,等回来跟他抢皇位。这么一来,朱祁钰对瓦剌的态度自然是非常坚决的。

有了这么一位坚决抵抗的皇帝,大明王朝的这场浩劫自然是能躲过去了。可惜的是,于谦从来没有考虑过自身的安危,他永远把大明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总结:朱祁钰遭逢不测,其实是他咎由自取。

朱祁钰上台8年时间,把自己的哥哥也囚禁了8年之久。朱祁镇回来以后,一直遭到软禁,对朱祁钰来说,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朱祁钰在这件事上的作为十分愚蠢,如果他真的铁了心要做皇帝,那就应该想办法杀掉朱祁镇,以绝后患。这一点他远远比不上自己的祖先永乐帝朱棣,所以也就造成了自己悲惨的结局。

他死了就算了,却给了朱祁镇重新上台的机会,从而朱祁镇再次抢班夺权,并且杀害了忠良于谦,实在是一场悲剧。

参考历史:《明史》。

点赞4、榆树市 网友:伤憾美

说到这个事,就不得不说于谦真是一代贤臣,为国尽忠,却从未想过自己的退路。

按照最保全自己的方法,时为兵部尚书的于谦,如果保朱见深为皇帝,由孙太后监国,将来有个万一,朱祁镇回来了,也不会找他算帐。

令人钦服的是,于谦当时,应该是想到了这个可能。但他依然选取了“长君”——郕王朱祁钰。

当此国难关头,于谦的选择,对于大明来说,是最有利的选择。郕王年长,本兼监国重任,他来当皇帝,自然议起事来更为通达。

如果于谦拥立朱见深,由太皇太后孙氏来监国,遇上大事讨论,势必先经由孙太后,再交群臣议论,还是要交到以朱祁钰为首的中枢讨论。如此转寰,反而费事。

要说于谦有什么私心,那大概率是在臆测。因为在于谦眼里,只要有利于稳定朝局,朱祁钰坐位也好,朱祁镇复辟也罢,他都乐见其成。

朱祁钰“代”了八年皇帝后,失子病重。江山眼看无主,一帮心怀投机之人趁机“夺门”,若此时于谦有私心,完全可以阻止此事发生,但他知晓此时正是朱祁镇收拾局面的时机 因此,他按兵不动,任朱祁镇复出。即便朱祁镇这一复出,就会对他不利。

有人说,这是于谦不懂政治。在我看来,幸而有这么一位”不识时务“的人物在,否则,土木堡之变,两岁的朱见深做了名义上的皇帝,大明还不知风雨飘摇到几时。

于谦,不愧为一位心怀天下的忠贞之士。

点赞5、威海市 网友:怦然心动

于谦保朱祁镇之子为皇帝,不如保郕王朱祁钰更有利于大明。

(1)主少国疑是必然!太子才两岁根本不能服众,国家危及时刻很难保证没有贰心藩王甚至统兵战将

明代宗朱祁钰生于1428年,朱见深生于1447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在1449年,由此可见:两岁的皇太子、明代宗廿一岁,谁更适合处理危难时刻的大事儿?

皇帝被抓、大明朝最精锐的部队损失殆尽,蒙古大军就在不到二百里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明朝如果不危险,恐怕属于痴人说梦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让一个两岁的孩子做皇帝,明朝的藩王中有实力者将会如何想?没有人敢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一心想做皇帝的心情不会高于大明的安危。

有人会说,藩王在当时没有那样的实力。但也不要忘记,“土木堡之变”后之所以没有反叛者,只是因为朝廷很快有了皇帝、很快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而这两点是在于谦做了正确的事情后取得的。

如果没有呢?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的弟弟当皇帝可以威慑住天下所有“有异心”之徒,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2)国家危机时刻,没有时间去学习如何治理国家。郕王在英宗出京期间本来就是监国,各种政务、环节都比较熟悉,根本不用去学

当时的太后孙太后是明英宗的母亲,能够不让孙子继承帝位让并非亲生的郕王为帝,也算是大贤之妃。

在当时情况下,只有皇帝盛年才能作为“旗帜”保卫天下。而且,郕王本身就有“监国理政经验”,首先就不会被佞臣欺瞒,由此,全国各地才能够勇于勤王、不会耽误各种粮草运输;其次重用于谦等忠臣良将、保卫北京齐心协力,让人们看到大明的实际实力。

我们可以看看,八月十六日土木堡大败,十七日败兵就陆续逃回北京,十八日就开始做出各种准备。由此,到十月十一日“北京保卫战”开始。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组织民兵修筑城墙、从通州悬赏民夫调运粮食、全国各地十几万勤王之军赶到北京。

综上所述

正因为于谦等人的果敢和全国军民的共同努力,“北京保卫战”才获得胜利。反之,我们再看看明英宗的所作所为。以“皇帝”的名义叩关,也先更希望以“傀儡皇帝”的名义换取更大的利益。

结果朱祁钰、于谦等人破坏了,这才“狗急跳墙”进攻北京,而之前暗兵不动休整的原因之一就是等“馅饼”降落。如果是朱见深继位的话,问题可就不这么简单了。

点赞6、亳州市 网友:鹿人旅秋

公元1449年,大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欲效仿曾祖父明成祖永乐帝北征蒙古,亲率明朝精锐大军20万北征瓦剌,由于王振的瞎指挥和明朝腐朽黑暗的政治,20万大军行至土木堡之时遭道了瓦剌大军的埋伏,以至于明朝主力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不仅主力军队丧失殆尽,随军出征的明朝六部九卿主要官员也皆尽战死,更为要命的是,作为明朝最高统治者的明英宗朱祁镇,还被敌军俘虏了,这是继北宋靖康之变后,中原汉族王朝皇帝第二次被少数民族政权俘虏。朱元璋1368年建国至此时不过八十余年的大明王朝似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似乎宋朝南渡的一幕又将在明朝上演。然而明朝最终却并没有走上宋朝南迁的道路,而是君臣上下一心,击退了瓦剌南下入侵的军队,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大明王朝得以转危为安。

明朝之所以在最危难的时候能够站稳脚跟,这与于谦的巨大功劳密不可分,在明朝皇帝被俘、明廷上下群龙无首的紧急时刻,于谦在征得皇太后孙氏的同意后,迅速拥立英宗皇帝的异母弟郕王朱祁钰为帝,明朝混乱的局势很快得意稳定,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于谦在英宗已经立有皇太子的情况下拥立郕王为帝?孙太后又为何没有以太后之尊行垂帘称制之举?

皇太子过于年幼,无法驾驭当时混乱的局势:

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之前,对于北京的留守朝廷也是留了一条后路的,他在之前便册立了年仅两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同事还命其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作为监国。明英宗当时也确实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土木堡一败涂地并身陷囹圄,明英宗被俘后,明廷上下一片混乱,不仅后宫之中太后、皇后哀嚎痛哭,就连前朝留京的文武百官也是哭声震天,如丧考媲。但是当时朝中很多有识之士很快便冷静下来了,毕竟哭不能解决问题,朝廷还需要正常运转,明英宗是否能够在日后还朝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当务之急是确立明朝心的最高统治者的问题,一直以来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都是“父死子继”,而当时明朝的现实状况却有些让人大跌眼镜,因为作为明英宗唯一的儿子的皇太子朱见深当时年仅两岁,这样的一个咿呀学语、不谙世事的孩童如何能够驾驭这个此时万分危急的王朝呢?这一点在当时包括明英宗生母孙太后也是心知肚明的。既然无法“父死子继”,那么就只能实行“兄终弟及”了,郕王朱祁钰作为明宣宗唯二的皇子和明英宗仅有的兄弟,成为了众望所归的新君。以于谦为首的明朝官员在征得了孙太后的同意后,便将郕王朱祁钰拥立为帝,明朝至此进入了景泰朝的八年时期。

孙太后无意监国,明朝无皇太后垂帘称制先例:

在明英宗被俘后,当时的朝廷内部也有一种呼声,那就是奏请册立英宗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同事请英宗生母皇太后孙氏垂帘称制,在皇孙朱见深未成年时暂代国政。但是这个提议很快便被否决了,否决这个提议的并非朝中大臣,而是孙太后本人。孙太后此时已经历经明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其见识不可谓不广,但是孙太后本人对于政治并不热心,也没有贪恋权力的野心,同事孙太后也是一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女性,她对于历朝历代女主专权带来的恶果深恶痛绝,因此他拒绝了群臣的奏请。同事明朝也确实无女主垂帘称制的先例。明仁宗皇后张氏在英宗即位之初时被群臣奏请垂帘称制,但是张氏也以本朝无母后垂帘之先例为由拒绝了大臣们的奏请,张太后无论威望资历还是个人的执政能力来说都远远高于孙太后,这一点孙太后也心知肚明。

鉴于此,郕王朱祁钰在并不情愿的情况下被拥立为帝,这个并不情愿确实不是虚伪的表现,而是当时郕王朱祁钰的真实想法,因为当时的明朝皇帝接手的确实是一个烂摊子,谁做了皇帝都是相当煎熬的。但是朱祁钰即位后的表现确实没有让人失望,虽然其在英宗还朝后贪恋皇权而最终以悲剧收场,但是其在即位之初力挽狂澜就大明于危难之间的巨大功劳是明廷上下有目共睹的,历史对其功绩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点赞7、甘孜藏族自治州 网友:堇墨浮华

我是海浮人,我来回答。

两人都有继承权,一个是皇帝长子,现任太子;一个是英宗皇弟,现任总理朝政之臣。拿现在来说,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跟第二顺位继承人的关系。不过形势比人强,瓦刺大军压境,国内又动荡不安,稍有不慎便会动摇国之根本,颇有才能的朱祁钰显然比幼年的太子更加合适 。

古代女子不得干政,后宫干政历来被视为大忌

在古代,后宫议政被视为大忌,更别说掌权监国了。因此皇太后垂帘听政,基本是不可能的,妇儒治国显然是千难万难,大明朝的内忧外患他们根本就撑不住。并且明英宗走前交代皇弟朱祁钰摄政监国,因此出现如此紧急关头,立郕王为帝,显然势在必行。

情势危急,需要硬派人物稳定局势

土木堡之变一经发生,大明朝内部便吵翻了天。有人主张答应瓦刺的无礼要求,期盼迎回英宗。也有人希望太子朱见深马上登基,由皇太后摄政监国。更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由郕王继任皇位,稳定局势。

可对于瓦刺的贪得无厌,众人渐渐明白迎回中英宗的可能性不大,另立新皇势在必行。而对于皇位候选人的太子朱见深和郕王朱祁钰,众人又是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

虽说英宗之前也有张太后垂帘听政的例子,但那时国内升平,且皇帝也已有9岁。而太后亦是德才兼备的女子,有“三杨”等众多大臣辅政,局势自然能够稳定下来。

可当下的局面,却与之前实在不同,着实是刻不容缓。倘若立太子登基,不提他只有两岁,其嫡母生母也是不能依靠之人。太子嫡母钱皇后,贤良淑德,恪守本分,对于权势从不过问,乃至后宫大权旁落。特别是英宗被俘之后,只是日夜跪拜神佛,祈祷自己的丈夫能够平安归来。而太子生母周皇后,则是一个贪恋权势之人。在英宗被俘之后,不想着如何迎回自己的丈夫,反而到处拉拢大臣,宦官,希望巩固自己儿子的势力,顺利登基。

如此,以于谦为首的这些贤明大臣,又岂会容忍这样的情况出现。因此把目光放向了郕王朱祁钰,作为英宗颇为信任的弟弟,在决定北伐之前便了让他摄政。而这段时期之内他的治理才能也是让这些大臣有目共睹的。这样一位颇有手段的王爷倘若登基为帝,在国家大事方面,必然不会被瓦刺所胁迫。毕竟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在皇位的更迭方面,注定了在国战方面他不会徇私枉法,损害更多自己国家的利益。

更符合朝中大臣的利益

在如此国难当前,更多的人或因为名利、或因为气节而选择大义。毕竟国泰民安,海内升平,大多数官员便会把目光倾注在自己,自己家族身上,会少了一份血气。而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很多人会激发出浓郁的民族情结,乃至舍身取义,成就自己心中的大义。前有宋末崖山海战的失败,十万臣子跳海殉国;后有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众志成城,英雄豪杰层出不穷。

以于谦为首的这些大臣,在此危难之际,自然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我是海浮人,你也在漂浮吗?欢迎关注。

点赞8、黄冈市 网友:傲世西游

谢邀,我看谈谈我的看法!

杜绝外戚干政

通过观察历史上众多的外戚干政,可以得出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皇帝年幼无知,二是老妈家族强大。因此让我们翻阅《明史》,钻进故纸堆认真剖析下,孙太后的娘家情况究竟如何!

据《明史》记载,孙太后的父亲名孙忠,哥哥叫孙继宗,弟弟是孙显宗。首先来说一说孙忠,对于他可以用低走高开来形容。起初孙忠是个不入流的永城主簿,每日整理文件与记录考勤。后来因为督造天寿山皇陵有功,被升任为不起眼鸿胪寺序班,直到其女儿嫁给明宣宗朱瞻基,才算真正的时来运转。先是因为荣升国丈所以成了中军都督签事,随后在宣宗三年其女被册封为中宫之主,他也水涨船高的变为会昌伯,以上只能说明他的晋升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下面要讲到的是,其权势同样只手遮天!




当时孙忠的家奴,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多次把手中的余钱借给滨州的百姓,然后趁机收取高额的利息,弄得是很多百姓家破人亡,而滨州的官吏为了巴结孙忠,采取的策略是睁只眼闭只眼。话说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终于有个不要命的将此事捅到了金銮殿上,案子审到最后,家奴被判流放边疆充军,而孙忠因为朱祁镇的遮掩才平安无事。

至于孙继宗与孙显宗,最后也靠裙带关系当上了高官,尤其是孙继宗成了明代为数不多掌管军队的外戚!据《明史》记载“宣德初,授府军前卫指挥使,改锦衣卫。景泰初,进都指挥佥事,寻袭父爵。天顺改元,以夺门功,进侯,加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身免二死,子免一死,世袭侯爵;诸弟官都指挥佥事者,俱改锦衣卫。复自言:“臣与弟显宗率子、婿、家奴四十三人预夺门功,乞加恩命。”由是显宗进都指挥同知,子琏授锦衣卫指挥使,婿指挥使武忠进都指挥佥事,苍头辈授官者十七人。五月,命督五军营戎务兼掌后军都督府事。”



所以,眼看孙太后一家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自然引起了于谦为代表的文官集团的重视,为防止深恶痛绝的外戚干政发生,自然不可能拥戴朱见深为帝让孙太后监国!

挫败瓦剌阴谋

土木堡之变被俘虏的是大明英宗皇帝朱祁镇,他可是孙太后的亲儿子,是小太子朱见深的好老爹。所以瓦剌首领也先之目的,就是以朱祁镇为掌中物,来迫使他们妥协,因此一旦太子登位太后监国,那么在重大事情的决策上面,就不得不投鼠忌器,这样大明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关于孙太后对朱祁镇的溺爱,朱见深对朱祁镇的依赖下文重点描述!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一场大辩论在乾清宫进行,议题就是撤销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另选朱见济(朱祁钰之子)为太子。为什么会如此,起初孙太后同意于谦的建议,答应朱祁钰为帝的时候留了一手,那就是太子仍然是朱见深,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一是孙太后溺爱朱祁镇,二是确保皇帝在朱祁镇的后代中延续。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朱祁钰先是试探大太监金英:“东宫的生日是7月初二?”得到的答案令他如雷轰顶:“东宫的生日是朱见深的生日,为11月2日才对!”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最后废掉了汪皇后与贿赂大臣,才让朱见济为太子在次年夭折!

从废立太子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孙太后对朱祁镇的溺爱,更能体会到众人默认皇位在朱祁镇一脉传承的认识,而朱见深幼年经常磨难,促使加深了对朱祁镇的依赖,故而这点因素也是不能被忽略的!

景帝才能卓著

对于庶子身份的朱祁钰,如果不是土木堡之变,他的墓志铭只能是郕王……之类的句子。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哥哥朱祁镇的不幸,却是弟弟朱祁钰的好运。众人都晓得朱祁镇被俘虏,朱祁钰捡到上位的机会终于为帝,却不曾想明朝的文官集团都是老泥鳅,如果朱祁钰没有金刚钻,谁能瞧得上他这个藩王,最终也只能是混吃混喝生儿子的命,所以我觉得朱祁钰还是有点本事,至于他的拿手活是什么下文说明!

都晓得明朝有本百科百书《永乐大典》,其实朱祁钰也组织人手写过一本《寰宇通志》,其是从景泰五年开始纂写的,由进士王重等29人分赴全国各地搜集资料,然后又有陈循、高谷等从永乐年间的书籍查缺补漏,终于在景泰七年完成这一巨著!



全书共119卷,分两京、布政使、府、州、县为目录,涉及的内容有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土产、古迹、人物等13项。可惜的是随着朱祁钰的溘然离世,他也被五马分尸编入了朱祁镇的《大明一统志中》从此消声绝迹,直到1947年郑振铎才把它的只言片语收录进《玄览堂丛书续集》中!

综上所述,朱祁钰能上位,一是自己确实有能耐,二是孙太后娘家人太强悍,三是爷孙对朱祁镇念念不忘,这才有了景泰帝朱祁钰,更有了大明江山风雨不倒的传奇!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