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古代女子,为何一般十三四岁就要嫁人?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5关键词:古代

古代女子,为何一般十三四岁就要嫁人?

点赞1、慈溪市 网友:凝眸う

十三四岁的女孩,很多人甚至还没来月事便嫁人了,而这么做,主要有几个原因,有的是被迫,有的是出于私心。

古人十三四岁嫁人,这在许多史料中是常可见到的。譬如说,历史上的很多后妃,都是十岁出头就出嫁了:

康熙帝大婚时才十二岁,他的皇后赫舍里才十三岁;

同样十岁出头就出嫁的还有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出嫁时十四岁;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的皇后何令婉,也是十一岁出嫁。

相对于这些十岁出头出嫁的,下面几位才叫人瞠目结舌: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被立为皇后时才六岁;金世宗和乌林答氏皇后订婚时双方都才五岁……

皇室风气如此,其他阶层也不例外。譬如东汉史学家班昭,就是十四岁嫁给了丈夫曹寿;被载入《晋书》的烈女严宪和龙怜都是十三岁出嫁。

即便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古代女子出嫁的年岁,像《红楼梦》中史湘云找到婆家时也才十二三岁。

所以,古代女性的出嫁年龄确实是十三四岁。

可是,在伦理情感上,这个年纪的女孩才出懵懂,很多尚未懂得男女之情。而从科学角度来说,这时候的女孩刚刚发育,有的甚至还没来月事。现在结婚,对于女孩的情感和身体伤害都是非常大的。

那么,古人为何非要这么早结婚?他们就不能再多等几年?

其实说起来,他们有的真的很无奈,因为这都是被迫的。


一,不敢违抗规定

历朝历代,对于男女婚嫁年龄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在有的朝代,如果违背规定,会受到一定的惩罚:

如汉惠帝时期,规定女子必须在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出嫁,超过了三十岁就得征收五倍的赋税。

这是经济处罚,更狠的在后面。

再有北齐武平七年有诏:“年二十以下十四以上未嫁,悉集省。隐匿者,家长处死刑”

大意是说,女孩子就该在十四岁到二十岁之间出嫁,不然就要接受相关部门教育,如果家长隐藏女儿不让出嫁,就要丢掉小命。

南朝时,规定女子过了十五岁还没出嫁,父母也要受到惩罚。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那么,这些统治者为何要强迫女性在这么小的年龄出嫁呢?主要两个原因:

首先,与战争有关

古代战乱非常频繁,而每一次战争,人口便大规模减少,为了有充足的兵丁,就得增殖人口,很多统治者对男女婚嫁一事就抓得很严。

譬如春秋战国时,齐桓公就规定男子20岁必须结婚,女子十五岁前必须嫁人,不然就罪及父母。

吴越争霸时,越国兵丁锐减,濒临灭亡,越王勾践便颁布法令,命男子20岁还没娶妻,女子十七岁还没嫁人,父母也要被定罪。

而每当一个新王朝建立,大多经历一系列腥风血雨。为了安抚人心,稳定政权,统治者会马上采取休生养息的政策,催百姓早婚早育。

像西汉刚建立时,此前因为秦国修建长城、秦末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所以统治者要求百姓早婚,直到文景时期,人口才恢复秦末的数量。


其次,与经济有关

我国古代的生产模式主要是小农经济,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农业主要依赖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所以人们的经济收入取决于生产力的投入。

说简单点,那时候想要增加收入,就得增加土地开发,增加种植面积,而因为科学技术不行,不能靠机器增加效率,只好增加人手,想要增加人手,就得多生娃。

可是呢,每一个劳动力的培养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只能早婚早育,尽快生孩子,尽快投入到土地劳动中,创造财富。

正是在统治者的要求下,人们只能在规定年龄将女儿嫁人。

除此之外,我们发现有的女孩在很小时就被找了婆家并早早送了过去,这种女孩被称为“童养媳”、“团圆媳妇”,这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描写到,譬如《窦娥冤》里的窦娥,《呼兰河传》里的团圆媳妇。


那这些女孩的家人为何还没到规定的婚龄就嫁人了呢?无非也是被迫的。

古代生活条件艰苦,普通平头百姓都活得很艰难,很多家庭几乎无力再多养一个孩子,那时候人们又普遍重男轻女,为了减轻负担,维持生计,他们只好将女儿卖给人家做童养媳,买主一般是富户人家,像南宋时的黄道婆就是因为早年怙恃双失,十岁被叔叔卖给了一家有钱人家做童养媳;窦娥也是七岁时被父亲卖到了专门放高利贷的蔡家…

需要说的是,相对于三媒六聘娶进来的媳妇,童养媳在婆家的日子很是艰苦,那些富户大多只将她们视为免费的佣工,让她们承受繁重的家务,稍不满意还要遭到打骂。

这些后果女方家里不是想不到,只是为了其他孩子(尤其是男孩)能够养活下去,只好出此下策了。

此外,还有极少部分女孩早早出嫁,甚至严重低于规定年龄出嫁,是因为家长有自己的私心。


譬如财产、爵位的继承。

在古代,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一个人出生的时间和顺序,决定了他是有资格继承财产、爵位等,尤其是皇室王公贵族,像在皇室,为了有后人继承江山,皇帝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安排结婚,之前我们提到的汉昭帝就是八岁继位便被安排娶了霍光的外孙女为后。而那些王公们,为了尽快讨得分封,也会早早结婚生子。

这些人早婚,都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

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那就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影响,自古讲究“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加上古代战乱频繁、医疗水平低下,人均寿命低,一个人在那种环境中显得很渺小和脆弱,他们只能抱团抵挡一切不利因素,这就是古人为何注重家族团结,注重后代人口的主要原因。

而为了快速增加人口,繁衍后代,自然是早婚早育更好了。

以上就是古人女孩十三四岁嫁人的主要原因,总结起来就是因为三点:被迫的(或因法律规定,或因经济负担),出于私心的(为了继承家业),还有普遍因为传统观念影响的,认为早婚早育多子多福。

只是他们很少想过,十三四岁的孩子自身发育都尚未成熟,所生下一代也必然会受到影响,那时候的婴幼儿死亡率高,除了因为医疗条件不好,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早婚早育。

点赞2、常德市 网友:桑羽宸

十三四岁的女性肯定已经身体发育了,未发育成熟倒是有可能。

但是未发育成熟,也不妨碍嫁人呀。

众所周知,女孩身体开始发育,就开始有了月经,有了月经也就有了排卵的功能。有了排卵功能后,就说明有生育能力了。

而且古代人还可能比现代人发育的早。

古代人因为大都只能活到四五十岁,甚至于只有三四十岁,也就是说,平均寿命很短。

寿命短,发育就可能早。

打个简单的比喻,植物越是开花的时间早,它的果实就越早成熟,它一生的寿命也就越短。反之,有的植物(树木)几年才开一次花,它的寿命至少应该也有几十年。

现在的女孩,因为营养丰富,有的在八九岁就开始发育,十三四岁的年龄,就前凸后翘,看着身材就像是个成年女性。

而在古代,因为寿命基因短,我估计十一二岁的女孩就开始发育了。至于说,女孩嫁人要等到身体完全发育成熟,即使是现在的女人,至少也要到二十岁吧。

再者说,古代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做主。总不能说,做父母的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还没发育,就将她嫁人,往火坑里推吧。

一句话: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为了人类的繁衍,以及生存压力,古代女子嫁人的年龄在十三四岁,还真有这个可能。

点赞3、启东市 网友:骆奈奈

在古代,女子十三四岁被称为豆蔻年华,比喻此年龄段的少女如豆蔻一般含苞待放。十五岁被称为及笄[jī]之年,笄是指发簪,及笄是指少女到此年龄应该结发,用发簪贯穿,表示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相当于成人礼。

那么古代女子为何十几岁便可以嫁人,难道是比现代人成熟得早吗?答案显然不是,古代女子之所以早早嫁人主要是出自以下几点原因。

人均寿命较短

古代由于受限于医疗技术的水平,加上战乱频繁、食物短缺,人均寿命普遍较短。一般来说普通人的寿命通常只有四五十岁。例如清代顺治和同治两位皇帝,一场天花就夺去了他们的性命,顺治帝24岁驾崩,同治19岁驾崩,他俩贵为一国之君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平头百姓了。为了早日繁衍子嗣,古代女子必须早早出嫁,为夫家生育子女。

医疗水平有限

古代医疗水平有限不光体现在人均寿命较短,对于女子生产时也是一大考验。古代女子生产犹如过鬼门关,要么产妇难产而死,要么婴儿早早夭折。女子提早出嫁,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因难产而亡,夫家可以续弦再生;如果婴儿早夭,则可继续再生。古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繁衍子嗣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此女子通常会早早出嫁。

古代律法定规

古代战乱频繁,大量男子被征召入伍,造成大量死伤。为了使人口能得到有效补充,历朝历代都对男女婚嫁年龄有明文规定。《礼记·内则》规定男女婚嫁年龄为男20岁,女15岁,到了唐朝,男子缩短至15岁,女子为13岁;据《宋书·周朗传》记载“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就是说女子超过15岁还没有出嫁,家人会受到连带罪行。明朝规定男16岁、女14岁便可成婚。清朝的孝庄太后13岁嫁给皇太极,康熙帝原配皇后赫舍里氏12岁大婚。按照生理规律,少女月经初潮通常在12-14岁之间,当初潮来临也就意未着具备了生儿育女的条件,各朝代所规定的婚嫁年龄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

男尊女卑思想

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不准外出抛头露面,只能待字闺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就是说女子在娘家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女子越晚出嫁则意味着父母要花费更多成本来养育,而提早出嫁则能够减轻家庭负担。现代社会由于女性独立,不再依附于任何人生存,再加上男女比例失衡所带来的影响,形成女尊男卑的社会现象,与古代形成强烈反差。综上所述,古代女子十几岁出家,是因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律法规定及男尊女卑思想等原因,并不是她们要比现代女性成熟得早。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4、信宜市 网友:扑硕迷离

不是她们想嫁人,而是不得不嫁,也必须要嫁。

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还只是正在学校里读书的孩子,远远没有达到可以婚配的年纪。

但在古代,这个年龄的女子,有很多都早已嫁人,上至皇室下至百姓,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迎娶长孙皇后时,长孙皇后刚满十五岁,再比如,隋炀帝的皇后独孤氏,出嫁时也只不过才十四岁。

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女子,在这么小的年纪就要嫁人呢?

实际上在这背后,也是古代人的一种无奈,古代社会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当时的女子,不得不在这个年纪就嫁人。

首先,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很低,需要尽早婚配以繁衍后代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年底,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7.6岁。

而在2022年1月,国家卫健委等相关部门印发的文件中显示,我国人口平均寿命,预期将在2025年会达到78.3岁。

如果用这个数据对比古代的话,你就会发现,现代人的平均寿命,真的是太高了。

远的不说,就是离我们最近的民国时期,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只不过才35岁而已,是如今的不到一半。

要是再往前看,那数据就更低的可怜。

比如,清代人平均寿命为33岁,宋代为30岁,就连国力强盛,百姓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的大唐,也只有27岁而已。

虽说在各个朝代,都会出现几个异常高寿的人,但那毕竟只是少数现象,大部分的古代人,都是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已经死掉了。

而造成古代人平均寿命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战争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截止到清朝灭亡时,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各类战争,一共发生了3971起,这还只是有文字记载的战争,要是加上那些没有记录的,恐怕数字得翻上几倍还要多。

大量且频繁的战争,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人口的急速锐减,很多人在青壮年的时候,都因为战争而死。

还有,新生儿极高的死亡率,也是因素之一。

古代新生儿的超高死亡率,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拿康熙皇帝来说,他一生一共有55个子女,但长大成人的,只有28个,存活率仅为50%。

还有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他一共有17个儿子,而活到成年的,才仅仅六个。

皇家尚且如此,更何况寻常的普通百姓们呢?恐怕更是高得吓人了。

另外,还有瘟疫、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都是拉低古代人平均寿命的原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古人为了尽早的繁衍后代,那只能是早早结婚。

有道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历来是国人最朴素的理想,所以,越早结婚,就越早能延续香火。

要是古代人也按照现代人晚婚晚育的标准,那么就有很大可能会绝嗣,就冲着这一点,古人也得提倡早婚早育。

所以,古代的男子去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也就成了十分正常的一件事,这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需要。

其次,国家对结婚年龄的限制,促使女子不得不早点嫁人

在古代,不管是哪一朝的君王,在涉及到百姓的婚姻大事上时,可以说是“操碎了心”。

汉朝时,朝廷就规定,如果哪一家的女子,超过十五岁还没有嫁人的话,那么就会遭受严厉的处罚。

“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五算。”---《汉书》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女子超过十五岁后,必须嫁人,不然的话,就要对这家人收取五倍的税赋来当做惩罚。

不仅如此,在魏晋时期,假如家里有女子超过17岁不嫁人的话,那么父母兄弟,都会因此而获罪。

最狠的,莫过于南北朝时的北齐,当时的北齐朝廷就规定,家中有女子超过十四岁不嫁人者,家人皆处以死刑。

如此严厉的处罚措施,让当时的百姓们不敢不遵守,因此,只要家里的姑娘稍微大一点,就开始张罗着给她寻找婆家,务必早日将其嫁出去。

而国家对此有严厉要求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想方设法促进人口增长。

历朝历代,对于人口的需求,都从没有间断过,毕竟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只要有了更多的人口,这个国家才有实力与其他国家抗衡。

而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代,情况更是如此,尤其是在那些刚刚立国之初的朝代,为了增加人口,皇帝们使尽了浑身解数。

刘邦建立汉朝时,由于经历了秦末的大乱,人口一度非常稀少,怎么办呢?鼓励百姓生孩子。

为了鼓励百姓多生孩子,刘邦当时就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政策,只要你生孩子,那就给你免两年的赋税,同时,自留地的粮食也全部归你。

还有,在唐太宗时期,也是为了促进人口增长,甚至把目光都盯到了寡妇身上,规定寡妇不能守寡,必须嫁人生孩子。

找不到人去嫁?这不是问题,官府负责给你找,总之都得嫁人。

并且,在古代官员的考评中,人口的增长与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考评标准,只有所管辖的辖区内人口增加了,才会在这个官员的考评上加分。

要是减少了,提拔升迁就不要想了。

因此,官员们对这一块也是极为重视,除了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律法规定之外,更会加大惩罚力度,以保证自己的指标达成。

一方面是国家极具吸引力的鼓励生育政策,一方面是官府对于超年龄不嫁人的严厉处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和该怎么做,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

因此,百姓们只要家里有女儿的,都会早早做打算,好让自家的姑娘早点嫁人了事。

还有,就是古代女子地位很低,嫁不嫁人她们说了不算

古代的封建社会,讲究的是“男尊女卑”,女子的身份再尊贵,哪怕是皇室的公主,在婚姻大事上,也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因此,为了某些利益关系,比如攀附权贵,再比如为了得到一些财物,那些有女儿的家庭,就会把女儿当做一种工具,继而将她嫁人。

像苏东坡的好友张先,就是在80岁的时候,娶了一个18岁的小姑娘为妾。

这个姑娘本身,愿意嫁给一个黄土都快埋到头顶的老头子吗?当然不想,但是她能有什么办法?但不管她愿不愿意,这就是当时男权社会的现实。

自身没有话语权,再加上上有官府的政策,下有父母的压力,因此,古代的女子,只能是在十三四岁的年纪选择早早嫁人。

并且,从古至今,男人们都喜欢年龄小的姑娘,这也是促使女子早婚的一个原因。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对纳入后宫的采选女子做过年龄上的规定,当时他要求,只有在15岁以上,20岁以下的良家女子,方可纳入后宫。

但这条“十五岁”的限制,到了嘉靖皇帝时,就被其公然打破。

《明会要》记载,嘉靖皇帝朱厚熜,曾将纳入后宫的采女年龄下调至11岁至16岁,而他的儿子隆庆皇帝,同样也是如此,曾经一次性就选了三百名12岁左右的民间淑女入宫。

皇帝都带头这么干,下面的人自然是学得有模有样,因此,就有大量十几岁的小姑娘,被皇家宗室,以及达官贵人纳为妻妾。

俗话说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整个社会的风气就是这样,所以,无数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在懵懵懂懂的年纪,就已经嫁为人妇。

这种事情,即使是在皇室中,也同样时有发生,李世民最疼爱的女儿长乐公主,也是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嫁给了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

公主又如何?到了一定年龄,就必须得乖乖嫁人。

其实,归根结底,在十三四岁这个年纪嫁人,都是古代女子的一种无奈,纵然她们不乐意,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下,她们的意见基本上都会被忽略不计。

至于说,这些女子在嫁人后,身体和心理是否承受得了,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为什么古代因难产而死的事例多如牛毛,就是因为这些女孩子的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根本无法承受生产时所带来的巨大伤害。

总而言之,古代女子在十三四岁就嫁人,一个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譬如为了早点繁衍后代,再譬如为了更快的增加人口,另一个则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中,作为女子的一种无奈,纵然她们有心反对,但也无可奈何,因此,也就不得不在含苞待放的年纪嫁人了。

点赞5、佛山市 网友:嘎嘣脆

并非古人好这口,毕竟十三四岁的小女孩,身体还未发育好,毫无魅力可言。

然而史书中却不乏女子十三四岁嫁人的例子。张嫣11岁嫁给汉惠帝,卫子夫十四五岁嫁给汉武帝,武则天14岁嫁给李世民,

皇族作为当时天下人的表率,尚且如此,那些平民百姓家可想而知。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女子出嫁基本就是十三四岁左右了。

其实,这些女子之所以这么早嫁人,是因为当时国家与家庭的需要,至于他们自己的想法,没人在乎。

一切的源头:古代国家的需求

早在春秋战国以前,女子出嫁的年纪并不是这么早。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仲春之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周礼·地官·媒氏》


“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

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女子的出嫁年纪并非十三四岁,而是二十岁。

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规定开始发生变化。

这主要是各国出于战争的需要。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日渐衰弱,各诸侯国开始了轮番争霸。相继诞生了春秋五霸。

这些霸主的崛起之路,无不伴随着战争。

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都比较小,因此伤亡并不大。

一方面是周天子依然在诸侯间有很大的号召力,同时周国的国力尚在,不容小视。因此各国还不敢太放肆。

另一方面,当时诸侯国林立,诸侯国间基本都在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游戏,这也限制了当时战争的规模。

然而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小国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大国之间才是全面交锋,战争的规模和惨烈程度不断上升。

基本上当时一场像样的战斗,双方至少要投入五万十万人,人数再少了,根本算不上战争。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长平之战了。光赵国就损失了足足四十五万人,而秦国也付出了二十万人的代价。

要知道,当时秦国人口大约700万,赵国人口大约600万,双方的损失都不轻。

而战争这种事情,一旦开始,就很难结束。为了能将战争持续下去,各国必须想方设法增加人口。

想要增加人口,唯一的方法就是多生孩子,提升生孩子的效率。于是各国都出台了各种规定,要求百姓多生孩子。

此时,女子再拖到二十岁嫁人,就显然不合时宜了。女子早几年嫁人,自然可以早几年生孩子,这样就可以多生几个。

在古人看来,女子十三四岁已经可以生孩子了,因此当时女子的适婚年龄便被改成了十三四岁。

而对于各国百姓来说,多生孩子是爱国的表现,因此他们也都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仅仅过了26年,原本有生力量已经被消灭殆尽的赵国,竟然又凑出一支10万人的大军。

可见,当时各国提前女子婚嫁年龄的规定效果显著。

后来秦灭六国,建立了秦朝。没有了战争的迫切需求,秦朝对于女子婚嫁年纪的规定也有所放宽。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秦朝末年,群雄并起,又开始战乱不断。

先是六国复国,共同讨秦,接着又是楚汉争霸。好不容易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刘邦又开始对异姓诸侯王下手,导致异姓诸侯王人人自危,叛乱不断。

等到异姓诸侯王也被消除得差不多了,刘邦竟然还妄想一举消灭匈奴。

奈何此时的汉朝难以为继,长年的战争使得人口凋零,收成锐减,汉朝的国力已经难以支持一场大规模战争了,不得已之下,汉高祖刘邦只得通过和亲来稳住匈奴。

当然,和亲只是权宜之计,趁着这个机会汉朝大力发展经济,恢复国力。其核心思想便是全力发展农业。

为此,汉朝朝廷想出了一系列办法。然而此时汉朝人口仅有1400万,不足战国晚期总人口的一半,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地多人少的情况。

人口不足,成了制约汉朝恢复国力的关键,因此汉朝朝廷大力鼓励生育。

据《汉书》记载,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就下旨,如果百姓家里生了孩子,就能免除两年徭役。

“民产子,复勿事二年”——《汉书·高帝纪下》

加上很多退役的老兵被朝廷赏赐了大片土地,家里劳动力严重不足,也需要多生孩子来增加劳动力。

因此这女子的婚嫁年龄自然又提前到了十三四岁,以便多生几个孩子,顺便还能减少几年税赋。

正是因此,经历文景之治后,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才有足够的粮食和人口,来支撑汉武帝发动征讨匈奴的战争,创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

可以说,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朝为止,女子十三四岁就嫁人,完全是因为国家发展的需要。

而后世朝代的很多做法都是承袭前朝,因此整个中国古代,女子的婚嫁年龄基本都在十五岁之前,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其他原因:家庭的需求

除开国家层面这个大的需求外,古代女子十三四岁就嫁人,还与他们的家庭有关。

首先,是为了家庭的延续。

古人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由于古人的寿命远低于现代人,加上即使生下孩子,大多也会夭折。这使得古人必须想尽办法多生孩子。

这就使得古代女子一旦能够生育,就要嫁人。

一方面,早几年嫁人,可以多生几个孩子。

另一方面,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些女子都有可能活不过二十岁。而在当时,女子的最的作用便是传宗接代,尽早结婚,才能确保她们能生下孩子。

其实,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古代之所以孩子容易夭折,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女子过早地结婚生子。由于她们的身体还没发育好,身体功能还不健全,根本不适合生育。

强行生育导致孩子可能天生就存在缺陷,自然容易夭折。

同时,由于她们身体还未发育好就急着结婚生子,生孩子可是很伤身体的,她们的小身板很可能承受不住。

加上古代百姓家生活条件差,这些女子在生完孩子后得不到营养补充,可能过了几年,身体都无法恢复过来,这才使得一些女子活不过二十岁。

也就是说,古人其实本末倒置了。他们让女子尽早结婚嫁人的原因,其实正是由于女子过早嫁人所导致的。

其次,是为了减少家庭的负担。

按照古人的说法,女儿是嫁出去的,媳妇是娶回来的。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古人来说,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外人了。

而在古代,除了少数真正的盛世以外(乾隆盛世就算了,那就是个笑话),百姓大多过得很苦,吃不饱穿不暖。因此,各户人家都巴不得少几张吃饭的嘴。

既然女儿迟早嫁出去变成外人,那么自然是越早嫁人越好。反正留在家里只能吃饭,又不能下地帮忙做农活。

这种情况下,别说十三四岁了,有些女子可能十一二岁便嫁人了。

对此,我们不能说古人太狠心,要是有条件,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多陪陪自己。然而到了自身难保的时候,只得忍痛割爱了。

此外,少数人还牵扯到家族利益。

能有家族利益考虑的,自然是达官贵人家里了。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朝中高官、权贵间会互相联姻。而皇帝和臣子之间也会进行联姻。甚至国家之间也会进行联姻。

既然联姻是为了家族利益,那么自然是越早越好了。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将衡山郡公主许配给名臣魏征的儿子。当时衡山郡公主才9岁,根本什么都不懂。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翻出魏征的旧账,对其家人加以处罚,这婚事自然也就没了。这样,衡山郡公主就可以再次联姻了。

还是在唐朝,唐中宗时期。由于当时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很微妙,双方随时可能开战。为了稳住吐蕃,唐中宗决定与吐蕃联姻。

他封宗室李守礼之女李奴奴为金城公主,将她嫁往吐蕃,当时金城公主只有十三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家族利益面前,这些女子能十三四岁嫁人都算好的了,有的可能更早就嫁人了。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出于国家原因还是家庭原因,这些女子十三四岁嫁人都不是出于自愿的。基本上那个年纪,根本不明白嫁人意味着什么。

然而古代社会是由男人主导的,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的事务,都是由男人决定的。他们根本不了解女子的感受,也没兴趣了解。

再加上古代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使得古代女子基本没有自己的思想,都是男人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对其听之任之。

最终,这些女子到了十三四岁,便糊里糊涂的嫁人了,实在是可怜。

点赞6、荆门市 网友:凉人空巷

我们都知道,一个女子在十三四岁的时候,还是个少女。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没有成熟。真正到生理和心理成熟,要到20多。可是,为什么古代的人,常常就会在女子十三四岁的时候,就把她嫁出去了呢?是她们比现代女子成熟得早吗?

(嫁为人妇的女子)

我认为,古代女子之所以在十三四岁的少女时期就嫁人,并不是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古代嫁女,以女子进入青春期为标志。

古人没有解剖学的知识,并不知道女子要到25岁左右才算生理完全成熟。他们判断女子是否成熟,是根据她们是否进入青春期,是否有月信。因为毕竟只要有月信,一个女子就可以生孩子了,用不着再等下去。

同时,古人的世界观是“天人合一”,他们认为人体应该顺时而行,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天就该萌发。女子既然已经出现生理变化,已经进入青春期,就应该像春天就该播种一样,女子也应该出嫁了。

二、古人的寿命比较短,要留下足够的生育时间。

由于古代医药条件及饮食条件都比较差,古人的寿命都比较短,一般能活到四五十岁,已经是高寿了。因此,如果等到二十多岁才出嫁生孩子,很可能来不及把孩子养大,就年老体衰去世了。

所以,古人要给女子留下足够的时间来生育。只有早点出嫁,才能早点生孩子,多生一些孩子。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三、古代希望多生多育,早生早育。

古代由于生产工具简陋,土地瘠薄,同时种庄稼受气候的影响很明显,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生产力水平普遍都比较低下。

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弥补这个困难的,就是增加劳动力。只有多生孩子,才会增加劳动力。所以,古代希望女子能够早点出嫁,多生孩子。

除了生产力水平低下外,因为战争、瘟疫等各种因素,也会造成人口严重减少。当人口大量减少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地通过生育,补充人口。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首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能生,能聚集人口(或者钱粮)。

西汉初年,因为经过了长期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骤减。因此,西汉初年。“生聚”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让民间尽快“生聚”,当时朝廷甚至还规定,女子必须尽快出嫁。如果女子过了时间,还不出嫁,朝廷就要多收税。

(孟母教子)

四、古代女子不用受文化知识教育。

古代女人是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她们所受的教育,也一般都是“德容言功”之类的品德教育,或者是织布之类的技巧训练,而不是文化知识教育。因为不用文化知识教育,因此,古代的女子,不会像现代女子一样,需要有很长一段时间呆在学校里学习。

要说教育,她们所起的,只有教育的辅助作用。是嫁出去后,辅助丈夫读书参加科举,或者教育辅助儿子参加科举。显然,早点嫁出去更恰当一些。

五、娘家巴不得女子早点出嫁。

古代的家庭,之所以巴不得早点把女儿嫁出去,是因为古人认为,女子迟早是别人家的人,不是自己家的人。只有媳妇才是自己家里的人,所以巴不得早点把女儿嫁出去。这种观念,在现在一些偏僻的地方,依然存在。

同时,在嫁女儿的同时,还可以获取一些彩礼,获取彩礼,不但可以补贴家用,而且还可以为儿子娶媳妇做准备。

总之,古代女子由于地位比较低下,各方面都饱受歧视。当现在提倡男女平等的时候,女子所受的各种权利也和男子一样了。包括她们结婚的年龄。

(参考资料:《史记》等)

点赞7、渭南市 网友:残音续

在古代女子十三四岁,没完全发育,或刚刚发育成熟就要出嫁,这是个很平常的事,原因有很多,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看看有没有道理。


一、减轻娘家负担

由于古时,人们有重男轻女思想,总觉得女孩养大了也是给别人家养的。女孩早晚要出嫁,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女孩沒有男孩有用,男孩子可以传宗接代,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家里的父母都希望女孩子早早出嫁,一是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二是出嫁还能一换来一定的嫁妆,将来给儿子娶媳妇用。所以大多数人家庭都会将女孩子早早嫁人。


二、人的寿命短

古时,经济和生活水平不高,而且医疗水平也很低,人的寿命都普遍不高,有的五十岁左右就去世了,纯活到六十、七十岁的人更是稀少。


另外,内乱,疫病,战争,自然灾害等也使人的寿命不长,所以根据这种情况,自然的人们在孩子刚刚发育成熟,就赶紧将她嫁出去,好早早生育,延续香火。


三、为了解决男多女少现象

由于重男轻女思想,许多家庭只喜欢男孩,生了女孩就不要,导致男女比例失调。另外古代的一妻多妾制的原因,也导致了社会上出现男多女少的玩现象。很多男人打光棍娶不上媳妇儿。


打光棍多了,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动荡,因此,为了稳定,各代执政者都很重视这个问题。采取了如政府强制婚配,限制富人纳妾的数量,降低女孩出嫁年龄,到了年龄必须出嫁,否则政府强制婚配。因此,女孩小小年纪就要出嫁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补充社会人口

古时,内战,对外战争,掠夺战,保卫战等层出不穷,男人是战场上的主角,他们年纪轻轻的就上了战场,浴血奋战,战死沙场。

正是由于很多人上了战场可能就回不来了,所以,为了香火,上战场前,许多男子早早结婚,男子小,而娶的媳妇更小,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同时,战争中死了那么多人,国家人口数量大幅下降。为了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维持足够的劳动人口,军队数量等,国家开始提倡早婚早育。那么女孩到了12岁便开始谈婚论嫁了。

图片来自网络

点赞8、防城港市 网友:可乐鸭

古代人的时间观念很淡泊,男子的生日都很模糊,况且女子不是男丁,不用服兵役。

朝廷根本不管女子的年龄,古代没有身份证,其户籍簿对出身年月往往没有准确的记录,或者根本不记录。

古代女子十三岁也是十三岁,也可能是十五六岁,或者十八九岁,隐瞒年龄的多了去了!

你以为就是真的是十三岁吗!

事实上,在古代社会,女子年龄小容易嫁人,自然大家都往小的说,古代又没有婚姻法,又没有结婚年龄的限制,现在结婚要十八岁以上,就在解放后,老百姓为了尽快结婚,还有往大处说得,本来17岁,说自己是18岁!

总之,有婚姻法,为了可以嫁人,就把年龄往大处说,这种事情多了去了!

古代没有婚姻法,婚姻是自己的事情,民间喜欢早婚,为了能够嫁人,往往就把女孩的年龄往小处说,因为老百姓都喜欢年龄小的女孩!

再说了,如果发育不成熟,往往就在家里多住几年,反正年龄还不是父母说了算,没有身份证的时代,就没有精确的年龄!

两三岁的误差,可大可小!

所谓的“虚岁”就是这个意思,早发育成熟的女孩,就用虚岁,晚发育的就用“实岁”。

说白了,古代人不认死理,没有精确的年龄,年龄就是随便说说,显老的,别人不信,就说之前说得是“实岁”!

显年轻的人,往往就说自己是“虚岁”,总之就是可大可小!

古代人,活着就好,又没有退休年龄的限制,也没有结婚年龄的限制,年龄其实就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东西!

古代帝王的年龄,后人都搞不清楚,何况是普通老百姓。

举个例子,舜帝活了100岁,有人却说他活了110岁!

大汉天子刘邦的年龄更加是一个迷,皇后吕雉的年龄也是一个挺大的秘密!

古代的老百姓关心温饱问题,关系吃饭问题,哪个没事的人会去关心年龄问题呢!

舜帝、刘邦这些人的妻子年龄是一个迷,你会说这个太久远了,那你知道马大脚的年龄吗!

朱元璋的年龄是估算出来的,马大脚的年龄历史上根本没有记录了,即使是做了几十年的皇后,却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年龄,这个就是古代女子!

未婚的时候是往小处说,结婚了,基本上就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了!

现在农村地区还是这么聊天的,看见老年人,就说:您贵庚了?老人会说:你看呢?

问者说:大慨60岁了!老人会得意地说:我今年都70多了!

79岁也是70多,71岁也是70多,这误差大了去!

所以,古代女子的年龄,你千万别较真!十多岁的误差也是很大的,这个主要还是看发育成熟的情况而定!

早成熟的就说大一点,晚熟的就说小一点!

富人小姐往往不想早婚,就隐瞒年龄!

事实上,就是看女孩子的身体状况了!

据我所知,直到现在,有的少数民族居然没有过生日的民俗,他们对自己的生日非常不重视。

古代社会,有所谓的生辰八字,但是月、日可能是对的上,哪一年就很难说!

总而言之,古代女子年龄往往就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不能太当真了!一般十三、四岁嫁人!这仅仅是名义上这么说说吧!


一起走近历史和现实,欢迎热心关注和评论!@龚柳辉

点赞9、延安市 网友:谁堪共语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有发现一个奇怪现象。

现代的女人,一边是头胎的孩子更健康,更强壮。

因为现代女人生第一胎是比较年轻,一般也就是二十出头,身体更好。

然而,古代女人正好相反,第一胎很多直接夭折,有的则是体弱多病,还没有后面的孩子好。

为啥?

古代女人结婚生孩子太早,很多身体才刚刚发育成熟。

一般古代女孩嫁人也不见得就是十三四岁,但大体是月经初潮来了以后就可以出嫁了。

大家想想,换成今天女孩也就是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这种女孩能嫁人吗?

自己身体有的还没发育成熟,就仓促结婚、嫁人,生下来孩子能好吗。

但古代就是这样。

古代农业社会,女孩不能做农田的重体力活,只能做做家务、针线。作为娘家来说,将女儿在家养的太大,经济上是会压力比较重的,迟嫁还不如早嫁。

就国家来说,自然希望人口多。古代人口多,国家力量就大,朝廷想方设法增加人口,其一就是让女孩早婚。

所以,古代女子和今天女子就生理上来说,没有任何不同,当然也不存在早熟。

那个年代,她们的命运就是这样。

点赞10、那曲市 网友:红莓朵朵

女子十三四岁一般情况已经来月经,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身体已经发育成熟,可以进行生育,只是很多时候思想上并没成熟。但为什么早嫁,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古代人寿命较短。在古代,受医疗水平不高的影响,人的寿命普遍较短,大部分人也就在50岁左右就过世了,所谓“50而知天命”“人生求60”就是这样而来的。那么如果寿命按50岁计算,14岁时已达到人生进程的三分之一,所以在女子十一二岁来月经可生育后,十三四岁就嫁人,也感觉有一定的合理性。前段时间还曾经看过一个非洲古老部落的记录片,因受食物和环境影响,他们寿命不超过40岁,为了种族传承,他们就尽量早生早育,多生多育,经过长期进化和淘汰,女子在8岁后就性发育成熟,可以生育小孩。

二、受战争影响,需要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中国古代史其实也是一部战争史,很多国家是常年征战或抵御入侵,需要大量的人口作为支撑,那么就需要年轻女子早生育,多生育,为国家、军队储备战斗力。所以在女子能够生育的年龄就让她们嫁人了,还曾经有过国家为了快速壮大人口,要求女子必须早嫁,超过一定年龄后仍单身的,按人头收税,也就是单身税,所以当时也只能让年轻女子早点嫁人。

三、受劳动力及粮食影响,需要早婚多育。农业社会,人多力量大,早点生育就可以早点多点人作为劳动力,劳动力多的家庭更容易在土地占用、粮食增收方面有优势,也促使年轻女子早婚多育。

四、受贫穷影响,需要早婚早育。在农村社会,一般的家庭都普遍较为贫穷,部分贫穷家庭为了让子女有口饭,不至于饿死,早早就将女儿外嫁,减少家里的支出。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