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是如何夺取了高拱的宰相权力呢?
在大明王朝的六十七位内阁首辅中,高拱是非常有特点的一位。不过,他最大的特点不在于品行和能力,而是他的脾气,或者说他的豪横劲儿。可以说,高拱是一位在豪横中崛起,又在豪横中败落的大明首辅。
1513年,高拱出生于一户官宦人家,其父高尚贤是进士,曾官至光禄寺少卿。高家对于儿子给予了无限期望,而幼年的高拱也是不负众望,成为了“五岁善对诗,八岁诵千言” 的神童 。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少年天才,他的科举之路却走得磕磕绊绊,近三十岁时才通过了会试。中得进士后,高拱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开始在此苦哈哈的熬资历,等候被朝廷重用。
而在当时,嘉靖皇帝早已经沉溺道教,整日就是闭关、炼丹、敬天、卜卦、打坐……。尤其是,他对于“青词”已经到了痴迷和癫狂的程度,据《翰林志》记载:
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
其实说白了,青词就是一种用于敬天和祭祀的华丽骈体文,在道士祈神的时候焚烧,因为誉写在了青藤纸上故而得名青词,也称为“青章”。但在朱厚熜看来,这是他与上天进行灵魂沟通的工具,意义非凡。
以至于,青词已经成为嘉靖朝官员们升迁的不二捷径。之前的首辅们,比如夏言、严嵩和徐阶就都是通过青词才真正被朱皇帝委以重任的。
为了顺应潮流,更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高拱也不情不愿地加入了撰写青词的大军中。不过,他的青词似乎比不上严嵩、李春芳、顾鼎臣等人,并没有得到嘉靖帝的特别青睐。
随着裕王朱载垕开邸受经,老朱家公开招聘家庭教师,高拱通过激烈的笔试和面试,终于竞聘成功,成为了裕王朱载垕的授课老师。这个职位,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成为了高拱一生的转折点。
当时,皇太子朱载壡已经过世两年多的时间,可嘉靖却一直没有重新立储。他还有两位皇子在世,分别是裕王和景王,按照明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祖制,理应册立年长的裕王朱载垕为新的太子。但是,嘉靖帝却更喜欢自己的小儿子景王,因此他迟迟没有立储,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
谁都看出来裕王的身份非常尴尬,而且前途未卜,成为储君的可能性极低。于是,本就懦弱无能的朱载垕显得更加畏畏缩缩,更加毫无主见,更加不被众人看好。
在这种背景下,高拱选择成为裕王的老师,的确是冒了极大的压力和风险。此后,他肩负起老师的职责,不断悉心培养朱载垕,而且是全方位的培养,除了读书识礼,更加注重培养裕王的信心和能力。
当时的内阁正处于严嵩专权末期,次辅徐阶和首辅严嵩斗得如火如荼。但是,由于高拱的身份特殊,所以这二人都对高拱客客气气,起码表面上是这样的。
高拱在裕王府传授学业九年后,升任了太常寺卿。期间,他们之间建立了“如师如父”的亲密关系,以至于,在高拱调任他职后,裕王仍然对他十分依赖。据《明史·高拱传》记载:
去职后,府中事无大小,必令中使往问。
在1565年,裕王继位的唯一障碍消除了,因为景王朱载圳的过世,裕王成为嘉靖唯一的儿子。高拱闻讯后,差点儿乐晕了,因为他的政治押宝押对了!
之后,高拱开始平步青云,连连高升,成为了礼部尚书。而在首辅徐阶的举荐下,他又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入阁参预机务,成为一名内阁阁臣。
入阁后,高拱发现此时的明朝虽然还姓朱,但国家的大小事基本都由首辅徐阶定夺。因为嘉靖皇帝已经长居西苑而久未露面,不断地炼丹嗑药已经使得他心智不清,根本无心也无力处理政务。
1567年,嘉靖皇帝终于“得道成仙”,走完了自己传奇而又昏庸的一生,徐阶作为首辅自然要负责起草遗诏。在遗诏中,他以朱厚熜的名义将本人骂了个狗血淋头,几乎就是一份盖棺性质的罪己诏,引用《嘉靖遗诏》中的一段:
朕以宗人入继大统,获奉宗庙四十五年。深惟享国久长,累朝未有。乃兹弗起,夫复何恨!但念朕远奉列圣之家法,近承皇考之身教,一念惓惓,本惟敬天助民是务,只缘多病,过求长生,遂致奸人乘机诳惑,祷是日举,土木岁兴,郊庙之祀不亲,明讲之仪久废,既违成宪,亦负初心。迩者天启朕衷,方图改彻,而据婴仄疾,补过无由,每思惟增愧恨。
对于自诩圣君的嘉靖而言,这份以他自己名义下得诏书,无异于否定了他的一生。
朱载垕继位后,他虽然继续任用徐阶为首辅,但却更加宠信自己的恩师高拱,加封其少保兼太子太保,在内阁的排名在徐阶和李春芳之后。
仗着老板的倚重,本来就脾气不好和盛气凌人的高拱更加嚣张,基本看谁都不顺眼,甚至与首辅徐阶也终于反目了。据《明史·高拱传》记载:
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朴复助之,阶渐不能堪。
高拱开始暗中笼络御史,指使他们弹劾首辅徐阶,罪名是“纵子行凶”、“阻塞言路”、“圈占土地”……。
徐阶在与严嵩的多年缠斗中早已见惯了大风大浪,他以前也没少参奏别人,如今被人参奏也实属正常,并没有太过生气。但是,其他的朝臣们不干了,他们认为高拱忘恩负义,居心叵测。
于是,高拱很快就成为了众矢之的,受到一浪高过一浪的弹劾。弹劾他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有的说高拱恃宠而骄,有的说高拱贪恋权位。甚至于,就连他未中进士前的许多花边新闻都被翻了出来。
明穆宗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在廷议时委婉的替老师高拱辩护了几句,这下,彻底炸锅了!群臣弹劾的声浪更加高涨了,就连之前看热闹的人也加入了弹劾高拱的队伍中。
明朝就是这样的奇葩,文臣可以畅所欲言,相互弹劾,无论对错与否。只要朱皇帝不表态,大家发发牢骚逐渐就能恢复平静,毕竟这是文臣尤其是言官的职责所在。但是,如果朱皇帝出面偏袒其中一方的话,那问题就严重了。
面对没完没了的弹劾,高拱只得选择回家避风头,递交辞呈后闪人了。高拱离开后,这场风波才逐渐归于平静,而首辅徐阶也累了,说实话,他对新帝朱载垕有些失望,不想再继续劳心劳力的辅政了,于是主动请辞归乡养老去了。
当这个消息传到高拱老家时,他赶紧给自己的学生朱载垕书信一封,表达了自己希望重新复出的强烈愿望,期待尽快收到朝廷的offer。
朱载垕以“劳绩可嘉”为由,下旨重新起用高拱,并且加封少师兼太子太师,改任建极殿大学士,继续入阁参预机务。由于李春芳已经接替徐阶出任了内阁首辅,所以高拱只能排名第二,担任了次辅。
高拱复出后,心心念的就是内阁首辅的宝座。而在他背后,还有一个人对于首辅之位志在必得,这个人就是张居正。在二人的联合使坏下,终于逼走了老好人李春芳,腾出了首辅的位子,高拱如愿以偿了。
担任首辅后,在乖学生朱载垕的强力支持下,高拱开始一系列的革新举措。比如,减轻赋税,安抚流民,整顿军备……。短短数年间,明朝就初现了中兴的迹象。可见,高拱在治国方面的确是一把好手,他的豪横是有底气的。
伴随着成绩的取得,高拱更加的嚣张跋扈,成为朝廷中许多矛盾的制造者。纵观整个内阁,唯一还能与他勉强共事的就只剩下了张居正,但也只是表面的和睦罢了。
当年,在嘉靖帝过世后,首辅徐阶只秘密通知了自己的学生张居正入宫,商量如何起草遗诏,根本没有通知高拱到场。事后,高拱不仅对徐阶不满,而且对张居正也开始心生芥蒂。据《明史·高拱传》记载:
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
徐阶退休后,由于家教不严而导致了族人和家仆仗势欺人,甚至圈地占田。高拱借此大做文章,但张居正却在暗中帮助徐阶渡过了难关。高拱得知后,他与张居正的关系几乎到了决裂的边缘。
张居正知道,自己如果不及时发起反击,那很快也会被高拱赶出内阁。于是,他主动联络高拱的死敌冯保结盟,共同对付高拱。那么,冯保又是如何与高拱结仇的?
明朝自成祖皇帝后,官宦的权势越来越大,尤其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更是权力巨大,甚至堪比内阁中的首辅。作为有野心的太监,冯保素来就眼馋这一职务,可每次都被高拱给破灭了。
第一次,隆庆元年时冯保正担任提督东厂太监,按理说应该接任掌印太监,可高拱却推荐了陈洪。
第二次,陈洪被罢职后,高拱还是不推荐冯保接任,反而推荐了尚膳监的孟冲补缺。
冯保气得脸都歪了,高拱宁愿选择厨子也不选择他,恨得牙根都痒痒。可能有人会质疑,管理太监的不应该是皇帝本人嘛,但在朱载垕面前,这位高拱高老师就是如此有地位。
1572年,明穆宗朱载垕驾崩,太子朱翊钧登基继位,史称明神宗,也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万历皇帝。而此时,伴随朱翊钧长大的“大伴”冯保终于得势了,他深受小万历和李太后的宠信。
最关键的是,此刻冯保已经和张居正秘密结盟,而高拱却毫不知情。豪横惯了的高拱,依然在小皇帝面前我行我素,甚至还敢当着张居正的面说“十岁太子如何治国”的大不敬之言。
很快,这句话就由张居正告知了冯保,并由他添油加醋后汇报给了这对孤儿寡母。据《明史·高拱传》记载:
拱使人报居正,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保诉于太后,谓拱擅权,不可容。太后颔之。
第二天,高拱像往常一样参加朝会,可在会极门外就被冯保拦住,当场向他宣读了一道懿旨:
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竟不许皇帝主专,我母子惊惧不宁。令高拱回籍闲住,不准停留!
曾经不可一世的高拱就这样被张居正和冯保联合算计了,灰溜溜的打包回乡了。气急败坏之下,高拱没过两年就在家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岁。张廷玉在《明史》中这样评价:
高拱才略自许,负气凌人。倾辄相寻,有自来已。
这个问题我个人非常欣赏!值得一答!因为大明王朝的“窝里斗”十分了得,层出不穷,花样百出,绝对“人才辈出”,十分精彩。堪称“黑厚学”的经典!张居正夺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事实上,张居正的确是踩着高拱的肩膀,夺取了高拱的首辅之位的!
夺权过程,充满着尔虞我诈和卑鄙无耻!令我不耻!令人深思!
且看:
公元1572年六月初十,10岁的皇太子朱翊钧以冲龄即皇帝位,史称“万历帝”。
万历帝登基六天后的一次早朝,在皇宫会极门前,令朝臣惊骇的一幕发生了:内阁首辅高拱匍匐在地,太监王榛宣旨:“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高拱著回原籍闲住,不许停留!”高拱闻之,如五雷轰顶,面如死灰,汗如雨下,竟然站不起来。《明史》是这样记载当时情况:“比宣诏,则数拱罪而逐之。拱伏地不能起,居正掖之出,僦骡车出宣武门。”一代权臣高拱就这样远离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随后,顶替高拱的正是其多年的部下兼“知己”张居正。
高拱的“发家史”:“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当时说的就是高拱。其苦读诗书,满腹经纶。三十而立时,高拱有幸被选为嘉靖皇帝三子,时封“裕王”朱载垕的老师,而且一干就是九年。九年时间,高拱和朱载垕二人已是“老铁”,师生关系似海深。从此,高拱的命运就和朱载垕“扯不清,道不明”了。朱载垕“意外”成为皇太子时,高拱犹如坐上“直升飞机”,已成为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今天的副国级)。嘉靖帝崩,朱载垕登基。高拱水涨船高,被封为少保兼太子太保。58岁时,高拱终于登上人生权力巅峰——内阁首辅。
高拱的升迁完全是得益于朱载垕!据说,严嵩和徐阶“拉帮结派”斗得“你死我活”时,两边因为朱载垕,都极力拉拢讨好高拱,不遗余力地极力推荐高拱。当徐阶斗倒严嵩后,立马推荐高拱入阁,进入大明权力中心。有趣地是,朱载垕一当皇帝,高拱腰杆子立马硬的不得了,立马又不停地和徐阶“顶牛”,最终二人又斗得“死去活来”。最终,二人“两败俱伤”:徐阶退休,高拱赋闲。过了一年多,“聪明无比”的张居正和太监李芳合谋,上书朱载垕,高拱“衣锦还朝”,做了一次“胡汉三”,终于当上了内阁首辅。
张居正的“发家史”:“神童”这一称号,使幼时的张居正远近闻名。要不是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担心张居正“长”的太快,张居正十三岁就考中了“举人”。经过三年的“刻意磨练”,十六岁的张居正“才”高中举人,引起了“地震”般的轰动。二十三岁时,张居正考中进士,因名次靠前,被分配到翰林院工作学习,张居正有幸成为徐阶的学生,为其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翰林院工作期间,张居正耳闻目睹了王朝血腥、卑鄙、无耻的权力之争。为争“内阁首辅”,夏言“斗败”了严嵩,当了首辅,结果被严嵩“搞”死!严嵩当了首辅,又被徐阶“弄”死!聪明的张居正,请了“病假”,开始游山玩水。假期结束后,张居正回到单位上班,韬光养晦,等待机会。公元1564年,机会终于来了,精明无比的张居正在恩师徐阶的大力推荐下,来到裕王府,做了朱载垕的老师,和高拱成为同事。朱载垕当了皇帝,张居正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步入权力中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个“根”指的是高拱、张居正二人曾经同在“一个屋檐”下工作生活。二人早年有过交集,当时高拱和张居正志趣相投,成为知己。后来,二人都先后当过朱载垕的老师,二人都先后进入内阁。可是,在权力和地位面前,张居正可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最终将高拱“推”到“沙滩上”!
高拱“斗”败了徐阶后,更是不改过去的盛气凌人。专横跋扈,趾高气扬,眼里瞧不起别人。高拱被“打趴下”前,还和张居正商量怎么将大太监冯保搞“臭”,可一转身,张居正就和冯保谋划着怎么将高拱“一剑封喉”?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拱也可能根本不在乎,更不想知道!因为,他认为他自己太强大了,打遍天下无敌手!可张居正却是“知己知彼”,对高拱的“如意算盘”一清二楚,结果可想而知了!
于是乎,张居正联合冯保并指示冯保,将高拱得意洋洋时说的一句话:“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在万历帝的亲妈和嫡母面前说成是“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当这两个最有权势的女人,双双当上皇太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高拱赶出京城!
高拱下台的瞬间,就知道了张居正“虚伪”和“无耻”!从此,高拱恨张居正入骨。张居正还想着再“踩上”高拱“一脚”!可惜冯保把“戏”给演砸了!这是后话,有机会再提。
最后我要说:高拱是个非常不错的政治家,治国人才!但人品有问题!张居正的人品更有问题!但张居正的治国理政的能力是出类拔萃的!正是张居正延长了大明王朝的国祚!这点毋庸置疑!
张居正是如何夺取了高拱的宰相权力呢?
一、与君商榷: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废除丞相一职,子孙不得复立。自此之后,相权和君权合为一体,皇帝大权独揽。但是由于监察权逐渐被废止,国体失衡很快衰败。外加国家事务繁多,洪武十五年,仿宋代殿阁制设置内阁。明朝中后期由于各种(皇帝怠惰、年幼)等原因,内阁的地位逐渐提高,甚至很大程度上凌驾于皇权至上。而内阁首辅则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虽无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实”。所以,说张居正和高拱时期争取的是宰相权力,不如说他们争夺的是内阁首辅权力更精确。
二、关键人物及其关系:高拱、徐阶、张居正、冯宝、
1、高拱(1513-1578),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嘉靖二十年进士,嘉靖四十五年,经徐阶推荐进入内阁,隆庆五年升任内阁首辅。但是,高拱为人孤傲,徐阶的荐举也没有丝毫感恩之情,两人逐渐不和。继任内阁首辅之后,他想办法驱走陈以勤、赵贞吉、李春芳等人,大权独揽。因想举荐陈洪、孟冲两位太监,遂与大太监冯宝不和,最终被张居正与冯宝联手豁免官职,回籍闲住,不得停留,后张、冯二人本想再次陷害,未果幸免于难。病中著有《病榻遗言》解密张、冯二人的可耻勾当,并未如愿。
2、徐阶(1503-1583),字子升,号少湖,松江府华亭县人。众所周知,嘉靖年初,严嵩专权,严氏父子不得人心,但是严嵩权力过大,可谓一手遮天。徐阶虽然不肯依附严嵩,但是也无可奈何,只能隐忍,而这种隐忍一直到十几年之后,才修成正果,最终推翻严嵩,续任内阁首辅,权倾天下。期间提拔高拱,但是高拱过于孤傲,又仗着自己是裕王隆庆帝的老师,根本不把徐阶放在眼里,于是两人渐渐产生嫌隙。高拱做了首府之后,即使到了徐阶退休,仍然想方设法想治他于死地,后来徐阶在张居正的帮助下,幸免于难。
3、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荆州卫军籍,生于江陵。嘉靖初期,张居正进翰林院成为徐阶的学生,受其赏识,并被举荐内阁。嘉庆驾崩,徐阶因让张居正一起写遗诏,而与张居正产生嫌隙,而张居正尽管与高拱有朋友之事,自此之后只能选择坚定地站在老师这边。然而,随着高拱权力不断增大,赶走了陈以勤、赵贞吉、李春芳等人,这时张居正也感觉到了危险,再加上对首富位置的留恋,最终打定主意对高拱动手。
4、冯宝(1543-1583),字永亭,号双林,衡水市赵家圈冯家村人。冯宝于嘉靖年间入宫,隆庆初年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万历年间历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高拱任首辅期间,因想举荐陈洪、孟冲两位太监,遂与大太监冯宝不和,最终被冯宝便和张居正联手豁免官职。
三、导火线: 一句话
隆庆六年(1572)六月十五日。冯宝一早就找到了皇帝,向他报告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情况:经过自己的缜密侦查,发现了高拱图谋不轨的阴谋。犯罪证据就是高拱的一句话:“十岁孩童,如何做天子!”而这句话的原话是:“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仅仅改动了几个字,就构成了谋反。为了把把戏做大,据说张居正和冯宝唱起了双簧,一个说高拱准备废了万历,一个说高拱想另立藩王。万历年幼,而其母亲李贵妃正是担心他能不能做好皇上,听到这个消息,一方面很是震惊,另一方面怒不可遏。随机高拱早朝收到圣旨,上面写道:“先帝宾天之日,曾召集内阁辅臣,说太子年幼,要你们辅政,但大学士高拱却专权跋扈,藐视皇帝,不知你到底想干什么?”处理结果:“高拱回籍闲住,不许停留!”自此,高拱的命运就此终结,他绝顶聪明,历经三朝,熬过了严嵩、赶走了赵贞吉、殷士儋、李春芳等人,甚至连徐阶也被他一举拿下,最后却败在了这个他无比信任的同志和战友手下。至于张、冯联手炮制的“王大臣案”发生时,高拱已经回籍在家,内阁大权与他无关,在这里感觉无需赘述。
张居正的确是夺了高拱的权力,但不是宰相权力。早在洪武13年时,朱元璋为稳固权力,杀害了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胡惟庸,并宣布撤销中书省,同时废除了宰相这一职务。
内阁制在明朝的发展
废除宰相这一职务后,皇帝的权力确实得到了维护,但是缺点也很显著,那就是皇帝无法一人掌控帝国的运转,于是朱元璋就设置了内阁。
内阁刚建立的时候,权力无法与中书省相比。中书省掌管六部还有各地的院、寺、监等,各级衙门给皇帝上奏章时也要通过中书省,而皇帝的下达命令也要通过中书省来传达,掌管中书省的宰相的权力可以说是非常的大。
但是明朝初期的内阁大学士只是五品官,只负责一些抄写工作,而不处理工作,一切权力都在皇帝的手中,据《明史》记载:
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后来朱棣即位后,他决定增加内阁大学士的权力,让内阁大学士参与到政治决策当中。
到了仁宣时期,内阁大学士的权力进一步提高,“三杨”这样的元老级内阁大学士开始辅政,据《明史》记载:
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嘉靖时期,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内阁大学士之间的地位也拉开了距离,按照职位高低划分为首辅、次辅和群辅。
内阁制的变化是有历史原因的,毕竟极少数的皇帝能像朱元璋一样有着极强的精力来处理一切事务。而这一变化也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权力之争更加激烈,明代王世贞曾说过:
局体自是大变。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张居正凭借自身实力担任了十年的内阁首辅,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为大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想要获取权力,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张居正比前人要幸运的多,因为他能当上首辅,多亏了一位太监的帮助。
高拱是如何失去权力的
高拱,生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比张居正正好大一旬。他早年间曾在明穆宗朱载垕的裕王府里当过老师,所以高拱和朱载垕的感情一直很好。严嵩被徐阶绊倒后,他受到了徐阶的重用,并得以进入内阁。
自从内阁大学士之间有了地位差距后,内阁里的首辅和次辅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这一现象在嘉靖这一朝尤为明显。杨廷和被张璁绊倒,夏言被严嵩污蔑致死,后来严嵩又败给了徐阶。
然而令徐阶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也将步入前辈的后尘,几年后,他就栽在了高拱的手中。
由此可见,在这场激烈的权力争夺战中,暂时胜出的高拱不愧为一个人才,《国朝献征录》是这样评价他的:
生而状瑰奇,刻苦学问,通经义,务实大指,为文不好称辞藻,而深沉有气力。
总之就是说明高拱是个优秀的人,他在朝为官的时政绩斐然,多次使明朝边境和平稳定,并结束了明朝与鞑靼各部的多年纷争,使百姓安居乐业,并为明朝节省了大量的军饷。
但是优秀的高拱有一个致命的毛病,那就是爱怼人,连严嵩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上朝时,高拱曾用韩愈的诗句来讽刺严嵩,谁知一向心胸狭窄的严嵩却没有为难他,反而一笑了之。
连严嵩都不为难高拱,可见高拱的仕途还是比较顺利的,这也使他的性格变得高傲又自负,进而变得比较急躁,《明史》是这样评价他的:
性强直自遂,颇快恩怨。
同为人才的张居正就不一样了,他23岁就中进士,可是43岁才进入内阁,期间经历了太多的世态炎凉,也让他变得越来越沉稳,《明史》评价道:
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
双方性格差距一目了然,这也是日后高拱败给张居正的重要原因。其实两人在没有进入内阁的时候关系还挺好的,《明史》记载:
(张居正)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
可是随着两人地位的提高,高拱撵走徐阶成为了首辅,张居正成为了次辅,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了裂痕,就如同他们的前辈一样。至于原因吗,同样是为了争夺权力。
明穆宗朱载垕在位后期,两人的关系已经势同水火,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位居次辅的张居正却在这场权力争夺战中竟然占了上风,据《明史窃》记载:
拱甚狷浅,居正已弄于股掌中矣。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张居正选对了同盟,那就是明穆宗的李贵妃。
李贵妃出身低微,原是一位宫女,却为明穆宗生下了太子朱翊钧。母凭子贵,李氏成为了皇贵妃。为了维护自己和儿子的利益,李贵妃需要结交一些朝臣,但是自负的高拱却对她不屑一顾。
聪明的高拱忘记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李贵妃就是未来的皇太后,不和她搞好关系实在太蠢了,于是张居正便和李贵妃形成了同盟关系。
此外,李贵妃还与时任司礼监秉笔太监的冯保关系密切,而冯保又恰好与高拱有仇。至于两人为什么有仇,还要从明代庞大的宦官机构说起。
明代宦官机构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司礼监的权力最大,司礼监的二把手是秉笔太监,一把手则为掌印太监。冯保想做掌印太监,可是高拱却把这个职务给了自己的亲信陈洪,陈洪不干了之后,高拱又让另一个亲信孟冲接替陈洪。这下可把冯保气坏了,从此他就与高拱结下了梁子。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五月,明穆宗带着遗憾和不舍病逝了,这位被父亲嘉靖打压了大半辈子的皇帝,死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年仅10岁的太子朱翊钧。他在临终前叮嘱高拱、张居正、李贵妃还有原配陈皇后务必要好好辅佐太子,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后才撒手人寰。
至于冯保当天有没有出现在明穆宗的病榻前,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但据高拱的回忆,明穆宗托孤当天,冯保曾将两份预先拟好的遗诏分别交给了太子和高拱,而且两份遗诏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上面都提到了要让司礼监与群臣一起辅佐太子。
司礼监辅政的情况在明朝那是前所未有,冯保之所以有这个胆子出面辅政,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李贵妃授意的,而且张居正很可能知情,毕竟他和李贵妃及冯保的关系都非常密切。
更值得一提的是,明穆宗刚去世没多久,冯保就取代了孟冲成为了掌印太监。二把手如何赶走一把手,《明史》记载孟冲是被冯保骂走的,毫无疑问,这也是因为有李贵妃撑腰,否则冯保不敢。
冯保的这一系列操作很难不让高拱产生危机感,因为这明摆着是要和高拱过不去,于是高拱便发动了一批亲信来弹劾冯保,企图向李贵妃母子来施压。
谁知这反而让李贵妃母子对高拱更加猜忌了,因为他们没想到高拱竟然在朝廷上有这么大的威信,这很有可能会威胁到李贵妃母子的地位。可是高拱丝毫没有意识到,于是紧接着他又犯了一个错误。
虽然高拱精于算计,但是急躁是他的一大缺陷,他眼看着冯保的势力越来越大,心急如焚的高拱开始口不择言了,他说道:
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这话好巧不巧地被冯保听见了,于是他将这句话稍加润色后传达给了李贵妃母子,据《明史》记载,他是这样说得:
拱斥太子为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
两句话看似相同,可对于李贵妃母子的震慑力完全不同,皇室成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一向都神经紧张,尤其是李贵妃这样出身贫寒的人,她的戒备心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认为高拱要废黜自己的儿子,于是她下定决心,必须要将高拱赶出朝廷。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李贵妃同陈皇后和朱翊钧下了这样一道旨:
大学士拱,揽权擅政,夺威福自专,通不许皇帝主管,我母子日夕惊惧。便令回籍闲住,不许停留。尔等大臣,受国厚恩,如何阿附权臣,蔑视幼主!自今宜洗涤忠报,有蹈往辙,典刑处之!
这个旨意说得相当严厉,既痛骂了高拱还震慑了群臣。旨意发出的当天,高拱就被赶出了京城。在明代,大臣们解职回老家的话各个驿站都会给这些大臣们提供马车和人夫,但是高拱却没有这个待遇。不仅如此,李贵妃母子还派出士兵在后面追赶,赶得高拱片刻都不敢耽误,一时间成了奇景。后来张居正当了一把“好人”,他向李贵妃母子求情,高拱才得以安宁。
高拱走后,内阁中没有人比张居正的资历更深的了,所以张居正便成为了首辅。
张居正能成为首辅,完全是利用了高拱与冯保的矛盾。他知道以高拱的性格是肯定不会赢过冯保的,所以张居正不如“坐山观虎斗”,等到高拱失败后,他不仅向高拱卖了个人情,还将自己从这场斗争中摘得干干净净。
就这样,张居正成为了赢家。
结语
有了高拱等人的前车之鉴,张居正明白了同后宫嫔妃与太监搞好关系的重要性。他任首辅的十年里,万历皇帝的两个母亲很少为难过他,内阁与司礼监也没发生过什么冲突。
《明世宗实录》记载,张璁说过这样一句话:
从来内阁之臣,鲜有能善终者。
内阁里的大臣,很少有善终的人,但是张居正却超越了前人,他在首辅的位置上一直干到了病逝。皇帝年幼,他在太后与冯保的支持下,对明代社会存在种种问题进行了变革。张居正不是宰相,却胜似宰相,他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还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张居正能够夺取高拱首辅的位子,主要原因还是穆宗临终的安排有问题。穆宗临终的时候的设想是这样的,以高拱为首的内阁和以冯保为首的司礼监共同合作,辅佐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这个安排最大的问题有二点:
第一,穆宗皇帝忽视了陈皇后和李贵妃的作用。自古幼主继位,皇太后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对皇位的传承至关重要。穆宗的陈皇后能力不行,但是李贵妃可是非常有政治头脑的一个人。穆宗没有考虑到李贵妃,不得不说是一个失误。
第二、首辅高拱和冯保关系不好,甚至已经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方。高拱就曾建议让陈洪取得冯保。后来陈洪病逝,高拱仍然不愿意让冯保成为掌印太监,让孟冲掌印。不过,冯保还是靠着陈皇后、李贵妃的信任,成功的担任了司礼监掌印太监。
高拱这个人办事能力强,但是有个缺点就是脾气不是太好,有点不把万历和李太后放在眼里。万历继位以后,高拱的很多行为让李太后非常不放心。比如高拱一心想驱逐冯保,而冯保可是李太后非常信任的宦官。同时,高拱甚至还想收回司礼监的批红权。
要知道明朝的体制就是皇帝靠着司礼监来平衡内阁。皇帝一旦失去了司礼监,那么内阁是没有办法压制的。
这种情况下,李太后便想着扶持张居正取代高拱。当时高拱是首辅,而张居正是次辅,二人合作多年。不过,张居正一直想取而代之。这种情况下,张居正很好的把握住了机会,联合起李太后、冯保。
当然,张居正有些做法是不光彩的。比如他把高拱“十岁孩子如何治天下”别有用心的说辞“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这让李太后非常担忧,最终李太后下了决心,以两宫太后和皇帝联名罢黜了内阁首辅高拱。
在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高拱与张居正关系还蛮好,因为他们当时有着共同的敌人,严嵩。而等到隆庆即位了之后,他们两个的矛头就渐渐地展现出来了。
高拱在徐阶之后顺理成章的就成为了新的内阁首辅,而张居正就更进一步成为内阁的二把手。可是,高拱“才略自许,负气凌人”的性格决定了他很难在与张居正和睦相处。于是,两个人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直到最后,张居正不得不考虑解决这个自己的顶头上司。
和高拱不同,张居正“深沉有城府,莫能测也”,既然他想要取代高拱,那他就要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人。
首先,太监冯宝就在张居正的考虑范围之内。冯宝是“万历”的大半,而且很受李太后等人的赏识。并且,在万历登基之后,冯宝就始终站在皇帝御座的旁边,这就让的高拱看不下去了,总是叫嚷着冯宝如何的有违礼仪,于是就这样得罪了当时权势滔天的冯宝了。
一次,冯宝抓住时机在皇后面前告状,说高拱在穆宗病故后说“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的言论,并且还添油加醋的参了高拱一本。这个时候,皇后就坐不住了,这高拱也太放肆了,他这是想谋反吗?
后来,高拱直接被责令马上还乡,不得在京城多滞留一日。高拱便如此失势了。
高拱走后,张居正顺理成章的就成为了内阁首辅,并且,作为曾经的政治伙伴,他和冯宝配合的仍然很默契,并且,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才能得以顺利的施行。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明朝独创的官僚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废除了宰相,把六部一把抓。这样的结果是加强了皇权,但是另一方面,皇帝的工作量急剧上升。朱元璋穷苦农民出身,对于这样的工作量还能承受。后面的皇帝一个个养尊处优,哪里受得了这个,于是供皇帝咨询的内阁制度孕育而生。
期初内阁只是一个咨询机构,从翰林院进士中选拔,品阶很低。但是随着皇帝对于政务处理越来越慵懒,内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权力也越来越大。从明仁宗朝开始,内阁首辅逐步替代皇帝对六部的奏折进行初步审阅,并且给出合理建议,供皇帝审批。景泰年间起,内阁成员一般兼任六部职务,这样一来进一步强化了内阁的权力。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间,在内阁成员中设置首辅和次辅职位,统领内阁,这样首辅就权力而言已经相当于之前朝代的宰相了。随着内阁权利越来越大,皇权被文官基本架空了。从嘉庆朝夏言开始,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个个都是权倾一时。
了解了内阁制度,我们再来看徐阶、高拱、张居正之间的斗争。大家知道,徐阶通过长期隐忍最终把严嵩赶出了朝堂,成为新一任内阁首辅,权倾一时。不过高拱作为隆庆皇帝的老师,自然不把徐阶放在眼里。所以很快随着嘉庆皇帝驾崩,隆庆皇帝继位,高拱继任内阁首辅,开始把持朝政。高拱能力很强,但是性格比较急躁。相对而言,张居正更像其老师徐阶,深谙心学之道,懂得隐忍。高拱与张居正矛盾的核心原因是张居正跟徐阶是师生关系,属于一党。当年嘉靖皇帝驾崩的时候的遗照是徐阶和张居正两人背着高拱私下沟通撰写的,高拱一直耿耿于怀!所以是绝对不会放过徐阶和张居正,很快高拱借故把徐阶的几个儿子被判入狱,没收了徐家的所有田产,差点让徐阶晚年不保,多亏了张居中从中干涉,才保全了徐家的幼子,另外两个儿子被判充军。高拱当然也不会放过张居正,多次对张居正进行打压,张居正靠着妥协和隐忍,终于熬到了隆庆皇帝驾崩。
可以说,隆庆皇帝是高拱的最大后台,隆庆皇帝对高拱及其信任。但是随着年幼的万历皇帝继位,一切都存在巨大变数!只是高拱专权太久,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他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脱口而出“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原本这个话呢可轻可重,放到别人身上可能也不是个事,但问题是高拱得罪了一个最不该得罪的人:冯保!这个人将终结高拱的政治生命。
冯保是万历皇帝的伴读,被万历皇帝称为冯大伴。深得万历皇帝和太后的信任,可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高拱自视甚高,不把冯保放在眼里,并且在隆庆朝不断排挤冯保,想把他挤走。相反张居正却一直暗中跟冯保有密切联系,他视冯保为赶走高拱的关键。所以当张居正得知高拱说出了“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这个话,他觉得机会来了。他让冯保把这个话改为“十岁太子,如何做天子!”,并且急匆匆跑去告诉太后。太后一听大惊失色,赶忙问冯保怎么办,冯保说,“高拱专权意图不轨,只有张居正可以处置”。太后急忙在会极门召见群臣,下诏“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通不许皇帝主专。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着回籍闲住,不许停留。”,高拱面如土灰,这下才知道全完了!被迫离开了京城,不久在老家忧愤而死。
从此张居正联合冯保,依靠太后完全把持了万历朝的政局。张居正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他当政期间进行了著名的一条鞭法改革,大大改善了明朝的财政,挽救了濒临危机的明王朝。不过任何一代权臣都逃不过悲惨命运,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清算,子女死的死发配的发配,也是所谓天理循环,令人感慨万千。
这个是多方面的,年幼的皇帝,自然一些事都要依靠身边最亲近的人!像李太后,冯保!加高,张二人性格差异!自然张居正能从高拱手中将首辅夺得!
高拱,字肃卿,河南新郑人,《明史》说他‘才略自许,负气凌人’属于牛气哄哄,做他的同僚和下属肯定不舒服!
张居正,字叔大,湖北江陵人,《明史》说他‘勇敢任事,豪杰自许’和高拱一样属于性格刚硬而有才能的政治强人,然而他‘深沉有城府,莫能测也’这一点二人相比高拱自然不如张居正!
嘉靖帝驾崩后,当年在隆庆皇帝时做过讲师的高拱,张居正都自然得到重用,当时高拱为首辅,张居正为次!继承人为万历皇帝年近十岁!还有一个大太监司礼监掌印冯保!三方势力鼎足而立,只是二打一怎能有胜算!加上李太后对于不是自己一把手提拔的高拱有戒心,加上张居正从中挑拨!自此高拱被责令回原籍闲住!
首先说明,二人都不是坏人,他们和严嵩不一样!二人为斗到严嵩也曾是好朋友相互合作!二者都是政治家,二人都想主政,一山那能容二虎,自然有人就会失败!
高拱作为隆庆皇帝当裕王时的九年讲师,与裕王朱载垕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嘉靖末年,内阁首辅严嵩与次辅徐阶之间的权利斗争可谓进入白热化,双方各显神通,互相打压对方心腹,可偏偏对高拱都礼遇有加。大家都知道,裕王就是将来大明王朝的接班人,身为裕王讲师的高拱一定能入阁拜相,所以都不敢得罪他。
等到裕王登基之后,高拱先是赶走了内阁首辅徐阶,在自己当上首辅之后,也算政绩斐然,做出了一定的功绩。可惜高拱为人过于刚直,脾气火爆,很难与同僚之间处好关系,也正是高拱的飞扬跋扈引起了张居正的不满,慢慢地想取而代之。
等到隆庆帝病危之时,拉着老师高拱的手将十岁的太子朱翊钧托付给他,让他好生辅佐太子,高拱也是泪流满面,发誓绝不辜负皇帝的深恩厚望。隆庆驾崩后,高拱开始着手对司礼监冯保下手,想把司礼监的权利收归内阁,彻底根除历代太监乱政的弊端。
只可惜这一计划被张居正出卖了,张居正找到冯保,把事情的原委如实的告诉了他,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联手除掉高拱。他俩抓住皇帝年幼的事实,去找万历的生母李太后,把高拱在内阁说的"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改为“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并且诬陷高拱有废立皇帝的心思,想做明朝的霍光。李太后一听不由大惊,立即下旨命锦衣卫将高拱驱逐出京,片刻不得停留。就这样,高拱莫名其妙的被赶出京城,回到家中抑郁成疾,没几年就病死了。
高拱被驱逐可以说是被张居正给阴了,他可能至死都没明白,幼主登基,需要的不是大权独掌的强权人物,而是需要各方制衡才能使皇家心安。张居正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与冯保、李太后联手,大家共同辅政,于各方利益都有好处,三足鼎立也能更好的捍卫皇权,才能使自己的改革顺利实行,化解阻力。
《明史》曾这样评价高拱:徐阶以恭勤结主知,器量深沉。虽任智数,要为不失其正。高拱才略自许,负气凌人。及为冯保所逐,柴车即路。倾辄相寻,有自来已。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高拱曾给登基前的隆庆帝当过9年老师,隆庆登基后,高拱地位随之水涨船高,当了内阁大学士。但脾气刚直跋扈的高拱入阁后和时任内阁首辅徐阶起了矛盾,不久被踢出内阁。
两年后,徐阶告老还乡,隆庆帝召回高拱。复职后的高拱仗着帝师身份,很快把内阁其他成员清理的七七八八,老内阁成员仅剩还算听话的张居正,高拱自己做了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次辅。
张居正亲眼见证数次政治争斗,虽然和高拱渐行渐远,平时一直隐忍,实际已与高拱的对头大太监冯保接触。随着隆庆帝驾崩,年幼的万历皇帝登基,高拱想趁机发动官员对付司礼监。冯保知悉后,立马跑到太后李氏跟前弹劾高拱,随后高拱被罢免,获得李太后与冯保支持的张居正取而代之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