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一战时研制了这么多款半自动步枪,为什么到了二战初期世界各国还是在用拉拴的步枪?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0关键词:二战,一战

问题补充: 最近玩了一款叫战地1的游戏,里面有很多半自动步枪而且有部分现实中还量产过,但为什么到二战初期欧洲各国还在用拉拴步枪,难道一战结束后欧洲各国都没有进一步去研究半自动步枪吗?

点赞1、六安市 网友:女王范

材料(冶金工艺)、后勤(弹药补给)、可靠度(自动原理不成熟)、成本都是个问题。

就拿20世纪早期到二战前期的那些半自动步枪来说吧。


像Bang步枪、刘将军步枪、早期版本的M1加兰德、德国G41这类的自动原理都是使用枪口集气井式。但是这种原理现在咱们都看不到了,就因为它的可靠性非常糟糕,枪口的集气装置特别容易脏,脏了之后这破枪基本就变成了一把不大好用的栓动。

雷明顿Model8和莫尼埃尔A6用的是枪管长后座原理,这种结构同样在现代很少见,过长的枪管后座行程让其对尘埃的耐受度很差,打个猎还行,打仗的话真心不可靠。

意大利的Cei-Rigotti和墨西哥的蒙德拉贡用的到是现代看来比较靠谱的活塞导气原理,但是由于这种原理也比较挑弹,因为活塞室不能受不了当时比较脏的子弹发射药,所以射击一段时间后就很容易因为积碳而卡壳,而生产比较干净的发射药对于当时的工艺而言成本比较高。

还有像温切斯特1905,这步枪用的是自由枪机。但咱们知道这种原理用在冲锋枪和手枪上还行,但不适合发射高膛压的步枪弹,所以它用的子弹也是膛压不大的.32 win弹。我都不想把它当步枪看。


虽然说自动原理从马克沁机枪出生到二战开打有40多年,而且自由枪机、气动、枪管后座三大原理的枪械都在这40多年中各种兴起。但事实到最后证明,自由枪机不适合大装药子弹,而枪管后坐对瞄准和精度有影响,而且也会因为枪管后部需要一个护套而让重量增加。

因此步枪这边能选的只剩气动,气动里边那个不靠谱的枪口集气装置因为可靠性被枪毙,以当时而言,能选的只剩下了活塞式导气。

而等到二战或者二战前期,大家才基本明白上面这个道理。

所以你可以看到,美国人加兰德到了1940年才改成长活塞导气

德国人遇到了SVT40之后才将G43改成短活塞导气

而毛子SVT40的前身SVT38(短活塞导气)也是因为AVS36(枪口集气)太不靠谱而在38年定型。


我的意思是,一战那会虽然都已经有很多半自动,但实际上那段时间都是人们对半自动步枪的摸索期。等到正在发现活塞导气是半自动最靠谱的结构,已经是二战期间了。

而且早期即便是活塞导气的半自动,依旧还是有可靠性不足,保养复杂等情况。

点赞2、江都 网友:噬血啸月

换装看起来是个简单的事,但是,钱呢?

军队是一个国家非常费钱的一个部门,人数众多,吃喝拉撒睡都要花钱。尤其在武器装备上,耗费财力物力更多。那个时候,每个国家动不动就是几百万部队,这就意味这什么,这几百万人的开支,光是几百万把步枪和子弹就是一串费用。

半自动步枪确实是一战时期起步的,然而,起步之后,也就是个起步了,基本上没有哪个国家去装备这个新款的半自动步枪,原因很简单,没钱。

即便是美国也是一样的情况,都知道美军二战用的是加兰德步枪,事实上,美军在刚参战的时候,装备的还是M1903春田步枪。随着战争的扩大,美国军方才开始抓紧时间批量生产加兰德步枪。

然而,生产速度就是那样,美军还是要慢慢换装加兰德,比如美国海军陆战队,最后一批次换装加兰德的部队。美国是这样,那其他国家基本都没得看了。

二战爆发距离一战,其实只有短短20年时间。一战把所有国家都打的稀巴烂,战后重建问题一直在影响着各个国家。相比较给部队换装,还是加紧恢复经济恢复工业方面更重要。

而二战爆发时,各国库存中数量最大的还是栓动步枪,即便法国这些国家有半自动步枪,军队主要装备的还是栓动步枪。毕竟,那些库存扔了,重新生产新枪,很麻烦。浪费是一方面,枪多,子弹也多,使用新的半自动步枪了,旧的怎么处理?而且,各国几百万部队,想换装,国内的生产速度跟得上战争的进程么?

二战结束前,各国才开始陆续装备半自动步枪,法国装备最多。然而,没等几天,法国投降了。苏联曾经装备大量半自动步枪,只不过数量少。

点赞3、长沙市 网友:甜一口

确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半自动步枪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和游戏《战地一》比起来,现实中一战半自动步枪数量是比较少的。游戏毕竟是游戏,战地一只是披着一战外衣的现代战争游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产量最大,装备量最广的半自动步枪是法国的Mle 1917半自动步枪,产量在85000支左右。但是相比数以百万千万记的非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依然是小巫见大巫。半自动步枪极大的提升了步兵的火力,但是也增加了子弹的消耗量。而且Mle 1917的性能并不优秀,一战堑壕里的环境非常恶劣,下过雨后到处都是烂泥,这导致结构复杂,可靠性较差的Mle 1917表现并不好。而且早期自动装填武器的重量也是一个问题,Mle 1917的重量达到5.2千克,而现代自动步枪重量大多在2-4千克之间。后来改进的Mle 1918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一战很快就结束了。一战结束后不少国家都开始削减军事经费,这种武器就没有发展的机会。

而且不但Mle 1917有这个问题,德国数量较少的蒙德拉贡1915也存在可靠性低下,重量较重,成本高的问题。本来蒙德拉贡1915半自动步枪是想交给步兵使用的,但是由于步兵在堑壕内环境差,导致故障较多,所以步枪就交给了飞行员使用,在空中的作战环境稍微干净一点。

因为一战结束而得不到更好发展的先进武器有不少,武器终究是杀人的东西,战争早点结束,少一件更强的武器也是件好事。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轻武器文化。

点赞4、雅安市 网友:胭脂孽▼

在二战时期,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苏联包括中国,其实都已经研发出了半自动步枪。但是为什么除了美军全军换装半自动步枪,其他国家主力还是栓动步枪打一发子弹,还要拉动一次呢?

总体来说,首先是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各国都比较穷,实在也是没钱换装。其次是,需求不是非常迫切,德军步兵班排的火力核心是MG-42弹链式机枪,步兵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给机枪手背子弹。

你再用半自动步枪,消耗那么多子弹那谁去给机枪手背子弹?后来到了战争后期,德军因为战术改变,才装备了一小部分半自动和自动步枪。但是就全军来说,也只是一小部分。苏军的单兵武器产能,基本上都放到迫击炮和冲锋枪了。

而且,苏军的SVT-40半自动步枪保养比较麻烦,不太适合苏军大面积使用,只能配备少数素养比较高的精锐部队。日本也不可能大量生产和装备半自动步枪,帝国急需的船和飞机,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谁还会去关心什么步枪?

日军认为,步兵有掷弹筒和轻机枪就足够了,完全没有迫切需要去生产半自动步枪。毕竟在太平洋上决定胜负是军舰,运输船和飞机。步枪只能排在最后,甚至排位比掷弹筒还靠后。

意大利陆军不装备半自动步枪的原因,其实和我国是一样的。刘庆恩试制成功中国第一支五弹连发半自动步枪。刘将军在美国生产出样枪以后,将产品和磨具都海运回国,结果船在半路上沉没了。刘将军也因此脑溢血去世。

最后再想拿出来继续完善和生产的时候,发现没有钱。根本没有钱生产和换装半自动步枪。就连给每一个士兵配备一把栓动步枪都做不到。

点赞5、东莞市 网友:亿人心

其实欧洲国家研制半自动步枪的努力早早在一战之前就开始了。但是撇开早期半自动步枪设计不成熟带来的种种问题之外,主要是离不开一个根本性制约因素:当时使用全威力步枪弹的情况下,实现半自动化的步枪必然会很沉重而且结构复杂,对材料和生产工艺要求高,还存在故障率高容易损坏等问题,最后导致应用成本过高。这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除此之外各国有各国的另外难处,所以到了二战开打的时候大家手里都还是老栓动。


首先说美国,美国二战中主力步枪是半自动的加兰德M1,但是在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美军部队手里的主力步枪其实还是栓动式的春田(泉野?)M1903,加兰德装备数量并不多。虽然加兰德M1在1937年就开始装备了,但是慢吞吞的产量一年都满足不了一个师换装。原因没别的,这种半自动步枪造价明摆着比大量库存的M1903年贵不少。当时美国刚刚从大萧条中缓过气来孤立主义盛行,没把美军解散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掏一笔“冤枉钱”大批换装?最开始跟日军在远东和太平洋岛屿上死磕的美军包括陆战队手里都是M1903,陆战队作为“四等人”尤其惨痛,最后一个换装纯属捡陆军剩下的。别忘了43年瓜岛之战时候,巴斯隆暴屠鬼子时候用的还是老马克沁呢,主力装备都是这个样子,还指望次要的步枪更先进么……


当然了,美国工业生产能力强大技术先进,所以最后真的要参战了兵工厂开挂造起来很快就让全军都换上M1了。美军是二战中第一个步枪半自动化的军队。


英国是本身装备的李恩菲尔德使用后端闭锁枪机,所以完成开锁抽壳上膛和闭锁循环时候,士兵拉动枪栓的距离只有其他栓动步枪的一半,另外他可以使用十发替换式弹夹,火力密度和持续性在当时相当不错了,就算是M1加兰德出现后,李恩菲尔德也不算是很差劲。因此英国想不起来赶紧开发半自动步枪,反而是其殖民地新西兰因为缺机枪,不得不追求步枪火力密度,把李恩菲尔德改出来半自动版本。


法国情况比较搞笑,虽然是第一个列装半自动步枪的国家,一战末期就开始有规模的给前线换装了,不过战争很快就结束了。战争结束后国家元气大伤不想多花军费,所以没有继续换装。后来隔壁纳粹上台时候,法国倒是恐慌了。但是解决方案不是强军,而是花大钱去修马奇诺防线了,感觉如此坚固防线后面有机枪大炮顶着,也就想不起来步枪还是很有用的。毕竟法军铁了心要打静坐战嘛!


等着纳粹杀过来了,马奇诺防线没管用的时候,啥都来不及了……


意大利开发半自动步枪仅次于法国,而且开发的品种还比别人多,MTB 1925半自动步枪和斯科特MX。这两个步枪性能很好,设计也很完善。但是之所以没有被装备,就是最开始说的原因,太贵了,用不起……意大利是几个大国里最穷的。


德国研制半自动最早,19世纪末就开始不断的折腾,不少设计其实理论上还是挺成熟的了。可惜还是最开始说的问题,冶金工业和机械加工工艺达不到……结果设计就被尘封起来了。等着一战开打后,德军发现了机枪的厉害,从此一门心思就决定步兵班组战术要以机枪为核心,又不重视步枪了。等着二战在苏德战场上领教了苏联水兵们手里的SVT半自动步枪的厉害时候,才想起来自己也该有这玩意。可惜急忙忙搞出来G41/43的时候,在苏军钢铁洪流面前起不了太大作用了。


苏联在二战前倒是有远见,认为步兵火力强大不能光靠机枪,尤其是进攻战斗中更加重要,这一点倒是跟美军不谋而合。最开始生产出来的SVT半自动步枪立即被用于芬兰战争,虽然这场仗苏军虽然表现的很难看,可是SVT半自动步枪的威力还是显现出来了。正在对SVT最初型号38进行修改为40的时候,苏德战争爆发了。


战争初期苏联有多惨就不用说了吧?那种情况下,还是考虑到前面说过的半自动步枪当时存在的问题,显然莫辛纳甘比SVT更适合了。当然造出来的几十万支也不能浪费,装备了调来打陆战的水兵们、伞兵部队和滑雪部队等等精锐。就是这些步枪刺激了德军赶紧回家搞自己的半自动去了。于是虽然几十万支装备量不能说小了,但是比起来装备了上千万支的莫辛纳甘还是不那么显眼了。


最后说说日本,日本的战术思想很奇特或者说很奇葩。战前的日本欺负我们这个农业国时候很神气,可是跟前面那几个工业化强国比起来就小儿科了。苦于资源贫乏,日军从最开始就追求轻步兵战术,各种节约资源。那么半自动这种东西显然很有让士兵浪费子弹的风险,日本别说舍不得造枪这笔差价了,这个子弹钱都心疼。除了班组战术上模仿德军以机枪组为核心,加上掷弹筒之外,日军是主张“武士道”的,换句话说让士兵冲上去拼刺刀……美军缴获三八大盖之后经过一番评估得出结论——这是一支会发射子弹的长矛。可想见了,他们根本不会动心思研究半自动。直到在瓜岛上尝到了跟着陆战队上来的美国陆军的M1的威力之后,日本也动心思去搞半自动了,毕竟这是相对而言投资小见效快的法子。可是就是抄袭M1,也来不及了,美国的轰炸机基本把日本工业体系烧成了白地……


综上所述,在二战开始的年月里,大家用老栓动是各有苦衷的,但土豪就是土豪,美军换的最快了。这正说明,现代战争一刻都脱离不开国家实力和工业水平做后盾。

点赞6、安丘市 网友:小情痴﹌

把初期去掉,二战打完了很多国家都在用栓动式步枪。

之所以没有很快的换装半自动步枪,主要是战争的形式决定了武器的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人们崇尚堑壕阵地战,四处挖沟修工事,步枪的作用主要是远距离的对射和阻止对方突击工事,还伴随有大量的刺刀白刃战,火力密度的任务交给了重机枪和大炮,步枪的火力反倒不那么受重视。

不仅不重视,为了避免士兵浪费弹药,许多枪械甚至安装了弹仓的阻断器,士兵们平时只能打一发装一发,只有得到军官命令的情况下,才能放开限制,用弹容不间断的开火。

正因为如此,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地1里面冲上前去就是一顿啪啪啪的场面并不一致,连卓别林都不敢那样打。

尽管人们的确研制了一些自动化武器,但大都是实验性质的,主要发展的是做支援用途的轻机枪,以及小部分的冲锋枪。半自动步枪在各国的生产量、装备量都比较一般。这些武器的产量在数百支到七八万支不等,放到世界大战的舞台上实在少的可怜。

一战后期某些军队开始寻求新战术以打破僵局,这才松动了武器发展的磐石,加快了自动化武器、半自动武器的列装。

如德国的暴风突击队,他们由精兵组成,呈小组模式进行渗透突击作战,因为强调运动转移,所以对武器的火力要求很高,以致出现了“战壕扫帚”MP18冲锋枪和轻量化的MG08\15重机枪,还装备了能充当半自动卡宾枪使用的毛瑟C96、鲁格P08等等战斗手枪。

但那时候的人显然对自动武器还是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如博格曼MP18冲锋枪在战争结束后被斥为“不人道武器”,给禁了(MP18其实也就生产了35000支,也不是战地那样随处可见)。

在这种背景下,半自动步枪毫无出头之日,它们远距离作战并不比普通栓动步枪出色,绝对火力又不如机关枪猛烈,近距离作战也不如冲锋枪、战斗手枪、泵动式霰弹枪凶残,定位模糊,后勤难搞,可靠性不高,也就无人问津了。

所以,一战之后,除了轻机枪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外,尽管出现了不少半自动步枪设计,却也没有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个长草期。

而且一战结束以后的时代并不安稳,经济衰退严重,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的国力都大大下降,还遭遇了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再加上人们对战争的理解依然是阵地战模式,就更不可能有哪个国家一下子砸钱换半自动步枪了。

所以,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只有美国真正拥有大规模的制式半自动步枪。许多国家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做出换掉拉大栓的决定,再此之前统统都是尝螃蟹的多,下水的少。

美国人有强大的工业,有超能力。他们的军队一开始也才十几万,后来扩充到了1千万,根本没必要再转头去装备栓动步枪。于是美国的春田1903很快就被换装掉了,他们压根不存在换装负担,先装备栓动步枪再换半自动反倒增加成本。

别说半自动,他们的勃朗宁BAR还是全自动步枪呢。

德国人和英国人、法国人怎么做的呢?他们对军队轻武器换装肉痛无比,许多新枪都是说是换装不如说是从老枪上升级而来。如德军的98K,许多就使用了过去的老毛瑟枪身。

当然,除了经济问题外,技术也是个严重的问题,美国人很幸运的得到了M1加兰德的设计,也具备相匹配的工业能力,但对于一战结束后的大部分国家而言,半自动依然还是个值得怀疑的东西。

第一支半自动步枪由曼利夏设计,于1885年问世;第一支半自动猎枪于1900年注册专利,为勃朗宁设计的雷明顿Model 8,此外还有温彻斯特1905、1907、1910等等。

这些早期半自动步枪普遍存在重量过大、机构复杂不可靠、故障率过高、容易过热等问题,所以军队并不太看重这些武器。

最早被军队看上并参与测试的半自动武器是意大利塞伊·里戈蒂少校的发明,许多欧洲军队都对其进行了测试,但人们最后都拒绝了这种新装备。

原因就是技术上的——步子太大扯到蛋了。塞伊·里戈蒂半自动枪的可靠性问题受到了英军的指责,而且当时普遍存在的劣质子弹让半自动变成了笑话。在大栓上这个问题并不突出,但半自动遇到频繁的瞎火可就傻眼了。

法军倒是敢吃螃蟹,他们在战前实验性装备了穆尼耶A6 M1916半自动步枪(Meunier A6),这种步枪世纪生产于1913年。但敢吃螃蟹不等于不需要面对现实,因为大战的迫在眉睫,法军反倒停止这种步枪的生产,它仅装备了800多支,生产数1000多,少得可怜。

问题出在后勤上,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战,法国必须节省每一分资源,这时候跑去生产新枪和更换7×59mm的子弹不合时宜。于是穆尼耶A6的实验性装备被中断了。

不过法国人依然是半自动步枪的先驱,他们在战争中还是装备一款RSC1917半自动。这个RSC是利贝罗勒、萨特、绍沙的缩写,全是牛头。

RSC1917生产了超过85000支,大部分是1917年型,但在战争后期,改进的1918型步枪和缩短的卡宾枪也投入了生产。这也是一战中唯一能大规模看到的半自动步枪。

技术上的不足在RSC1917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前面说过的那个时期半自动步枪所有的毛病它都有,而且尽管采用了制式子弹,RSC1917依然让法军产生了后勤问题,打得太快了,当时的工业标准可不及后世。

战地1里还出现了英国的Farquhar-Hill步枪,这是英国1908年的专利,据说实际的应用体验还不错,还采用了续航力极强的弹鼓,但英军还是没有装备它,仅在皇家飞行队里部分采用。

主要的原因还是可靠性,Farquhar-Hill太精密,普通步兵压根整不明白维护,恶劣的堑壕环境也没法让其良好运作。

可以说,一战前的半自动步枪就已经有很多了,其它的还有毛瑟1916,蒙德拉贡,麦德森·拉斯穆森1896,鲁格1906,刘将军步枪等很多半自动武器。不能说它们没有一席之地,可它们要么被当时的军事环境所限制,要么过不了弹药体系和工业能力这一关。

保罗·毛瑟为研制半自动,连自己的眼睛都炸瞎了一只。

二战时期,除了美军外,德军、苏军很快也大量装备半自动步枪,如苏联SVT-40,德国Gew43,都足以堪称同时代的名枪,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法国其实二战前也在准备大范围列装半自动,但德国人杀过来的太快,全给揍成了法棍。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