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的瘟疫都是怎么结束的,哪些人在瘟疫中活了下来?
谢邀!
古代历史上的瘟疫都是怎么结束的,哪些人在瘟疫中活了下来?
瘟疫,特指鼠疫,但通常是烈性传染病的统称。
古代的瘟疫跟今天差不多,多数是由从动物跳到人类的微生物感染造成的人畜共患疾病。
古代,没有疫苗,没有防疫知识,这些杀人如麻的瘟疫是如何结束的呢?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好就好在,这个问题就像一把利刃,直刺网上那些“防疫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话。
因为,答案很简单,四个字:
群体免疫。
有人说,从来没有不通过疫苗接种而获得成功的群体免疫。
实际上,恰恰相反,对于任何难以阻断传播途径的瘟疫,不管它如何恶毒,最终都会屈服在人类,包括所有没有被灭绝的动物种群的脚下。
不同的是,建立起群体免疫的代价不同,最惨烈的,人口可能十去七八,十室九空。
但是,最终,无论多寡,幸存者中建立起的群体免疫会将微生物阻挡在人群之外,形成一种生态平衡。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发生新的流行,重新建立新的群体免疫生态平衡。
下面,我们不妨从有所记载的欧洲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瘟疫加以说明。
查士丁尼鼠疫
这是由耶尔森菌引起,于公元541年在拜占庭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引发鼠疫大流行。
据信,鼠疫杆菌是从被征服的埃及进贡的粮食中的老鼠带到君士坦丁堡的。
这场鼠疫导致了君士坦丁堡的灭顶,据传当地很少有人幸存。
随后,这场瘟疫像野火一样蔓延到欧洲,亚洲,北非和阿拉伯,估计造成约3000到5000万人死亡,大概占到当时世界人口的一半。
至于这场灭绝性鼠疫是如何结束的,没有人知道。
以现在视角猜测,可能有部分人在大流行中以某种方式幸存,幸存者中建立起了高覆盖率的群体免疫,达成一种生态平衡的结果。
黑死病,欧洲中世纪的又一场鼠疫大流行
鼠疫杆菌跟今天那些引起人类传染病的微生物一样,尽管人类群体免疫的建议将之驱逐出人类社群,但却从来没有消失(除了天花病毒)。
在造成灭绝世界一半人口大流行的800年后,到14世纪又在欧洲卷土重来,形成被称为黑死病的大流行。
据信,这次席卷欧洲的鼠疫大流行造成当时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的死亡。
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人们学会了一个防疫招数,就是知道了人与人之间隔离就可以防止由跳蚤传播的这种疾病。
当然,疫情最终结束依赖的是隔离和群体免疫的建立。
17世纪伦敦大鼠疫
或者正是因为黑死病期间人们学会了隔离这一防疫举措,导致人口中有部分人并没有被感染,因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免疫水平不够。
这种低水平的群体免疫导致鼠疫杆菌从来没有被从人类社群中驱逐,从14世纪黑死病大流行后到17世纪,鼠疫从来没有消停过,每隔大约20年出现一次流行,300年间共暴发约40次。
据信,伦敦的每次流行都会杀死约20%的人口。
直到1665年伦敦再次发生了数百年来最大规模的暴发流行。
彼时,结束这一流行的仍然是两招:
居家隔离,和普遍感染建立起来的群体免疫。
灭绝“新世界”的天花大流行
天花是亚欧非“旧大陆”一种古老传染病,每次规模性流行会造成约30%感染者的死亡(病死率30%),幸存者身上会留下终生不去的疤痕(在脸上的这些疤痕,在我国被称为“麻子”),同时会获得终生免疫。
由于不断的流行,旧大陆人口中一直保持在一定水平的群体免疫,因而在天花和人类之间建立起了基于这种低水平群体免疫的不断小规模流行的生态平衡。
随着欧洲大航海对“新大陆”的“发现”,旧大陆的这种还算“温和”的瘟疫被带到了新大陆。
结果,最终在新大陆形成人口灭绝性的大流行,据信造成墨西哥和美国90%到95%土著人口的消灭,人口总数从1100万减少到100万。
原因是,新大陆人口从来没有接触过旧大陆这种“温和”的病毒,人群中对其自然免疫为零。
当然,作为“回报”,新大陆的梅毒也被带到了旧大陆,造成了相当规模的流行。
19世纪英国的霍乱-公共卫生研究的胜利
19世纪初至中期,霍乱一直“祸乱”英国,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
由于疾病的发生与接触泰晤士河的河水有关,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一种由河水生成的“瘴气”引发的疾病。
后来,有科学家引发致命暴发的传染源,人们通过直接饮用街头水井的水而患病。
经过艰苦的努力,当局被说服拆除了这些水井的水泵,霍乱随之奇迹般被遏制,这也是公共卫生建立清洁饮用水的开始。
群体免疫是难以阻断传播途径大流行的唯一终点
有人说,由于有中医的护佑,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大的瘟疫。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我国不是没有瘟疫流行,而是缺乏详细的记载。
从有着较为详尽记录的欧洲瘟疫史来看,5大流行病中的4次是靠群体免疫的建立而结束流行。、
唯一的例外是霍乱流行,因为其传播途径是由饮用水传播的食源性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是有限度的,不会造成普遍性感染。
对于难以阻断传播途径的流行病(比如,呼吸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只要不能建立高水平的群体免疫,流行通常就难以真正结束。
比如疟疾。
欧洲历史上的瘟疫,大多是在大量人口死亡之后自然终止的。在瘟疫中能够活下来的,基本上也就是幸存者。
中国历史上则不然,能够在瘟疫中活下来的,人数最多的人大多都是军队。
瘟疫之所以能够大面积爆发,主要是因为人员过度集中和快速流动。军队恰恰这两项都占全了,怎么反而是军队存活率最高了呢?是不是有点儿不可思议!
一个王朝的后期,因为土地兼并等原因,造成了大量的流民。此外灾难、战争,也会造成大量的流民。
瘟疫往往就是在出现这些现象之后,才开始大面积爆发的。
流民由于没有任何生活资源,得不到没有任何的保障,所以流民就是瘟疫中死亡率最高的一个群体。
军队虽然也具有过度集中和快速流动的属性,但是军队却是掌握资源最丰富的一个群体。
在平时的状况之下,军队就配备着军医。一般军士在出现疾病时,基本上都会得到治疗。
由于古代大多都是依靠城池来防御,只要城池关闭的及时,流民就很难涌入到城池里面。军队的隔离状态反而要高于那些流民。
当军队开始出现疫情的时候,军队就会强行从民间征调医生。这就造成了民间的医生越来越少,而军队的医生则会越来越多。这也就使军队在治疗瘟疫方面远远高于民间。
无论是从生存资源来说,还是从瘟疫治疗来说,军队的保障要远远高于流民。虽然军队打仗也会造成大量的士兵死亡,但是流民死亡的人数则更多。
灾难、战争、瘟疫往往搅和在一起,最终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在这些事件结束之后,一般都会从人口多的地区往人口少的地区移民。然后开始休养生息,又重新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
中医在这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没有中医存在的话儿,在经历了这么大的劫难之后,人口很难会再次复苏。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最近英国提出的“群体免疫”让这个古代对抗瘟疫没有办法的办法再次为人所熟悉。
我举几个例子:
黄热病:是17世纪(1684年)墨西哥首次爆发,19世纪主要流行为南美洲和非洲。到了19世纪末人们才发现传播途径是蚊子。黄热病可在数日内致死病人,多种治疗方法无效,染上只有死路一条。但患者一旦恢复,终身免疫。
(也是因为黄热病,英国,法国的侵略战争没有成功,间接帮助了海地的独立,海地也是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这就是一段沾满了血的黑人历史了)
西班牙大流感: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H1N1(源于美国,因为美国源源不断往欧洲运兵使得病毒爆发。欧美怕影响士气一直瞒报。直到没有参战的西班牙发现并曝光,所以也叫西班牙大流感。这大流感一共3波,第一波甩锅西班牙,第二波最迅猛美国最惨重,第三波介于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间。全球平均致死率2.5%-5%(一般的流感致死率大概1%),感染率5%,约3分之一人数被感染,死亡人数5000万。大流感死亡人数超过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
H1N1的消失是一个谜,肆虐18个月后自然消失,病毒株从来没有真正确认过。当时欧洲刚刚经历了一战,医疗条件实在有限,没有有效的医疗。这个病毒没有资料证明患者感染康复后,是否终身免疫。但从他消失的彻底可以推断出,应该也是终身免疫。
总结:在古代医疗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连隔离水平跟现在也没法比),只能通过群体免疫,被动的筛选掉抵抗力弱的人类。
100多年前的晚清,东北三省发生过大规模的瘟疫。两个俄国动物贩子来到哈尔滨入住酒店,第一天就出现了发热,咳嗽,没几天就吐血死了。
当时这件事也没有引起多大注意,直到跟两个俄国人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发生类似的状况的人,也是口吐血痰挂掉。
直到后来哈尔滨城内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人有类似的症状,都是同一种死法,直至整个东北三省都出现了疫情,有了蔓延至北京的苗头,才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
当时的国内都是以中医为主,传统的感冒发烧良药板蓝根,小柴胡对于感染病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必须要有传染病经验丰富的人来处理才行。
找谁呢?当时的晚清还真的找到了这样一位医生。一位曾留学海外,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过传染病的医生,他的名字叫伍连德。
清政府立马任命伍连德为这次防疫的全权总指挥。接到任命的伍连德医生连夜带着自己的学生赶往东北三省开展防疫工作。
伍连德团队到了重灾区哈尔滨之后,看到这里的疫情比晚清政府得到的情报还要糟糕。大街上随处可见乱扔的垃圾。商铺也都全部关门,整个城市俨然一副败落的景象。
伍连德来之前就做好的充分的准备,第一件事就是要调查这些人的死因,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对病患死去的尸体解剖分析。然而接下来的困难就摆在他们面前。
第一个困难:
就是来自当地老百姓的阻挠,人死为大,体面安葬的观念根深蒂固,更别说给伍连德团队拿去解剖了。
办法总比困难多,伍连德团队只能找到那些被丢弃的尸体偷偷进行研究。
在做好充分防护的条件下,伍连德凭借着自己对解剖学的经验,开始了对这些病患尸体进行解剖研究。
皇天不负有心人,借助仪器分析得出,这次的疫情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就是鼠疫。
同时也验证了两个俄国人就是这次的传染源,他们应该是长期接触野生动物而被感染了鼠疫杆菌,再通过呼吸道传染给接触过他们的人。
第二个困难:
还没有研制出特效药。普通的伤风感冒药对这次的瘟疫起不了作用。那怎么办呢?
伍连德团队认为,目前解决疫情蔓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切断病毒的传播路径。如果不能很好地切断途径,只怕会越来越严重。
在参考过去朝代的做法,和在西方学习的经验后,伍连德马上做出了隔离封城的决定。
第一:
伍连德让军队把哈尔滨城的大大小小出门口全部设立了关卡,不许进,也不许出,限制了人口流动。
第二:
把所有的病人集中隔离开。分三类隔离。
第一类,患病病人单独隔离。
第二类,紧密接触的人群提供场所隔离。
第三类,没有接触过病患的人居家隔离,实行宵禁政策。
第三个困难
就是要找出这些病患。由于老百姓对伍连德不是很信任,都相互隐瞒。在伍连德团队动员效果甚微的情况下,实行了每家每户上门排查的行动。
伍连德的防疫成果
排查工作顺利进行,把很多病患强行送到单独隔离区,避免了进一步扩散。每天给病患定时观察症状,发放一些基础的药物。
在与病毒奋斗了几个月后,哈尔滨疫情终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进而在整个东北三省推广相同的制度。
最后伍连德本人也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的提名人。在这次与疫情的斗争中,他功不可没。
最后哪些人存活了下来?
在没有发明抗生素的古代,重症的病人由于得不到很好的药物医治,很可惜没有能熬过去。而那些身强体壮的人感染了轻微的病毒,就比较幸运,在得到有效的治疗措施下,症状会缓解甚至消失。
其实病毒作为存活在世上的物种之一,也会发生变异进化,为了和宿主共存活,慢慢地就变得致死性没有那么强。
加强锻炼,不吃野味,提高防护意识,是根本。
写在最后的话
古人的智慧是伟大的。古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值得我们传承的,正是因为有伍连德这样的医生,给我们华夏民族在抗击疫情的战斗史上,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方法,才让我们在接下来面对疫情的时候,可以借鉴,加以改进发扬,真正做到有序,有效的控制。
古代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瘟疫,几乎都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在古代,人们无法快速找到瘟疫的源头,只能任由瘟疫过去。在瘟疫中能够存活下来的人,一般会对这种疾病产生免疫力,完全处于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状态。但是有个奇特的现象,在瘟疫流行的古代,大多数的文人能活下来而且活得很长寿。
古代历史上的瘟疫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疾病就如影随形。在众多灾害中,容易造成大规模伤亡,这无疑是最恐怖的一次。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发生了许多严重的传染病,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深重的痛苦和无法估量的损失。导致欧洲三分之一人口死亡的黑死病,一战结束时导致2000多万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中国历史书上的瘟疫,都是给人类造成可怕伤亡的流行病。
在中国古代社会,各个朝代都有疫病的发生,尤其是隋唐五代。许多文献记载的鼠疫记载有50多种,疟疾、伤寒等多有发生。
看相关史料,人类历史上的瘟疫还是很多的。有两个众所周知的瘟疫,一个是欧洲的黑死病,另一个是第二年的瘟疫。有学者说这两种病是蒙古军队从草原带出来的流行性传染病。
这场流行病在欧洲造成了2500万人死亡。据明代史书记载,明代的瘟疫在山西、直隶、河南三省造成大量死亡。当时疫情爆发前三省人口高达2560万,但鼠疫8年过去后,人口不足1300万,死亡近一半。
正是因为古代对瘟疫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死亡率很高,所以人们非常害怕瘟疫。
古人视瘟疫为上帝惩罚世人的愤怒。所以瘟疫爆发后,家族会重点治疗贪官污吏,地方官也会潜心反省,迅速拜神,希望神能饶过百姓。
也将被认为是任何一个官员都审判过不公正、虚假和错误的案件,从而引起了上帝的愤怒。国家会对以前审理过的案件进行整理,如果冤假错案尽快平反。
古代人是怎么抗击瘟疫的?
面对破坏性极大的瘟疫,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普通百姓都十分重视,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手段。
第一招:控制源头
宋神宗年间的虔州瘟疫,其源头是上游被污染的水源,有着源源不断的污染源,瘟疫蔓延速度极快。
眼瞅着疫情越来越严重,新任知州刘彝果断采取措施,以“雨污分离”的思路建成了著名的“福寿沟”,确保污水绕开生活区。
也正是用了这一招,虔州瘟疫才被彻底遏制。
第二招:切断传播路线
早在秦朝,就实行了“隔离法”:凡是得(麻风)病的,都集中到“疠迁”去住。
使用这招数,一般都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因为那时候病人一旦被“疠迁”,基本等于被判了死刑,能否活命,全看个人造化了。
虽然狠辣一些,但对于健康人群的保护,效果十分明显。
这手法,清朝执行的更彻底。由于女真人来自于关外,对天花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即便皇族染上天花,也很难幸免。
所以,清朝对天花严格把关:清代的法律规定,只要发现天花患者,就必须将其隔离,令其在离城二十里处居住。海外过来的船只,也要严格排查“出痘者”,杜绝一切输入通道。
第三招:免费医疗
前面两招虽然有效,但对瘟疫都只能遏制,而想要斩草除根,还得讲医学。
从汉初开始,就有官方的志愿者免费为疫区和患者提供医药服务。而这项惠民政策,后来也被历朝历代所继承和延续。
北宋时期,一旦面临疫灾,政府就会立即拨付专款、选派专人,到疫区救助。医生是全国各地最好的医生,而药费则由朝廷无偿埋单。
典型的太宗淳化三年开封疾疫,朝廷就命令太医局选了十个医术高明的大夫,到一线治病救人。
此外,官方还会强制推行卫生改革。明朝景泰五年爆发的四川瘟疫,一时难以控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天谴”,可当地巡抚不信邪,玩了一把硬操作,他下令分片划定十几个灾民安置区域,每天清理卫生,终于“活数万人”。
“讲究卫生,健康长寿”这话,真是一点不假。
古代历史上的瘟疫都是怎么结束的?
在当时的时候,他们就研究患病的人身体中的物质可以提炼成疫苗,最后将这种疫苗注入到患病的人体内,就可以很好的消灭当时的病毒。历史上众多的瘟疫,基本上也是这样消灭的。
不过在人们还没有发现这样的方法之前,人们一直依靠着一些自身的免疫力来抵抗病毒,病毒在侵袭人体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个过程。因为病毒在人的体内是完全没有办法生存的,只能依靠着寄生在人体之内还可以存活,而当时人体也不是可以随便让这一些病毒寄生的。
虽然当时的瘟疫是比较厉害的,但是人们在之前的时候,也通过了一些高温加热的方式,对病毒和细菌进行了一个抵抗。因为大部分的病毒和细菌都可以在高温的环境之下受到破坏,这样人们在吃一些东西的时候,比如猪肉或者是鸡肉,就不会很容易的进行感染。
最为关键的是,人们对于这些疫情的控制也比较严格,如果有一个人感染了这种瘟疫,就必须要进行隔离治疗,而且给他治疗的这些大夫,也是穿着比较安全的。最关键的是,如果他们不幸因为这一些疫情身亡,那么君王也会比较妥当的处置他们的尸体,比如将他们的尸体烧毁,这样就可以很可能将疫情给控制。
不过人们在瘟疫中可以得到存活,得益于他们的非凡抵抗力,而且他们对待食材的研究也是很好的。在发生疫情的时候,就会找一些与病毒相生相克的食物进行服用,最后病毒因为这样相生相克的理念,都消灭了。
在瘟疫流行的古代,为何大多数的文人还能活得很长寿?
因为文人的心态和情操都与寻常人不同,文人追求的大都不是现实的利益,而是内心虚无缥缈的追求,他们崇尚内心的修养,讲究性情的养成,重视精神上的洒脱,所以修身养性,活的更加洒脱。而寿命的长短与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文人重视性情的陶冶,不会过分追名逐利,让自己陷入无穷的烦恼,自然能够活得长寿。
一、修身养性,侧重精神上的富足
古代的生活条件有限,而战争、瘟疫、旱灾、水涝却是常有之事,所以古人的寿命大都超不过50,但是文人却是例外。现实条件的残酷,本身就对大众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难免过分追求现实和短暂的苟且。但是文人向来高傲,也正是因为这份高傲,让他们摒弃了寻常人那狭隘的眼光,从而追求性情上的洒脱,正所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二、见多识广,善于思考
文人广泛涉猎各类书籍,从大大小小的实例中总结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作用在生活上。很多时候,现实都是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散的,所以文人读书,发现书中的颜如玉所在,有时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在面对四处横行的瘟疫时,不拘于残酷的流血黑暗,不困于生命岌岌可危的悲剧,而是想要从浅薄的生命中找到难得的快乐,善于思考,也转移了一部分注意力。
三、淡泊名利,不过分强求
有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争得头破血流,最终无疾而终,有多少人忙忙碌碌一生无为,有多少人困于现实的繁琐无法自拔......而文人虽然无法摆脱也是常人的事实,却能够在短暂的清醒中活出自我。淡泊名利就不会被物质所困扰,也不会造成很大的生活压力,自在悠闲自然能够长久生活。
结语
古代瘟疫主要是像天花,鼠疫(黑死病),霍乱等,现在天花已经灭绝了,鼠疫(黑死病)还有暴发的可能,且鼠疫现在还是很难治疗,不过只要注意跳蚤和老鼠就行,霍乱治疗还算简单,至少在中国很好治,不过注意卫生就不会得的。
面对现在的这次疫情,我觉得现在的人们已经明白了一些道理吧,比如说爱护大自然,然后能够很好的保护一切个野生动物就是最关键的,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要有一个很好的沟通与和谐,不能够随意的破坏对方的一些个生态圈。一旦然界的生态圈遭到破坏,那么在未来可能会对人类的损害更大。
参考历史上的大瘟疫,黑死病,西班牙流感这种急性传染病一般都是和死的差不多了,就结束了。
详细点说西班牙流感。疫情一共分三波,每一次都是看上去好像已经没有了,但是又突然大面积爆发。这和病毒变异有关。
也和温度有关,大多数病毒其实都是喜冷怕热,每一个夏天对病毒来说都是一场劫难,过去了到冬天继续闹。
最后和人的免疫有关,没有免疫力的都没有了,剩下的就是免疫力相对较强的人。
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旦发生化学反应:就是人的抵抗力强了,病毒变异速度跟不上感染速度,再加上天气一热,基本就凉了。
可以这么说,古典医学在病毒的肆虐中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毕竟那个年代连抗生素还没有。医疗手段又粗暴,华盛顿就是放血放死的。
今天科技发达,当瘟疫爆发后,可以在短时间类研制出疫苗,阻止瘟疫的蔓延,但是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当大规模瘟疫爆发后,人们基本上只能靠着自身免疫力和病毒对抗。
这也就意味着只有部分幸运的人,能在瘟疫中患病后,痊愈获得抗体活下来,而其他熬不过来的人,等待他们的就只有死亡,所以历史上的大瘟疫,不是因为人类具备了某种医疗手段,结束了瘟疫,而是当病毒在感染了绝大多数人后,通过筛选的人获得了群体免疫后,瘟疫才结束的。
在从1347至1353年期间,黑死病盛行欧洲,夺走了两千五百万人的生命,这占了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人类始终没有治愈黑死病的手段,黑死病差点摧毁了欧洲文明,它带来的威胁甚至超过了二次世界大战。
关于黑死病究竟是如何结束的,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较为科学的观点是欧洲卫生环境逐渐得到改善,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黑死病的传播,另外一方面是大量人口死亡,欧洲各国开始强制的隔离外来者,病患,焚烧死者遗体,减缓了病毒传播,而黑死病的致死率很高,患病到死亡时间短,也成了这种病毒没有进一步传播的原因。
相比之下,中国从古代起对疫情的防控,就比欧洲较为科学,顺治年间天花病毒在北京城蔓延,不只是寻常百姓家,有不少的皇亲贵胄也染上了瘟疫,在当时患上天花病要么靠自身免疫力撑过去,要么就等死,相当于患上绝症一样
顺治帝还未亲政,多尔衮下令对病患进行隔离,所有出入北京城的人都要进行检查,掩埋病患的尸体,这样虽然可以有效防止天花病毒的传播,但因为缺少治疗天花病毒的手段,也没法阻止人员来往,所以天花还是在北京城里不断蔓延,传播着。
宫廷中也有不少人染上了天花病,其中就有顺治帝十分宠爱的董鄂妃,顺治帝后来也被传染了,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为了稳定清朝的统治,他急需选定一位接班人,顺治帝共有六子,其中两人早夭了。
顺治帝的皇三子玄烨,在染上天花不久后,竟然奇迹般的痊愈了,而顺治帝在听取大臣汤若望的建议后,便决定传位给皇三子玄烨,主要就是因为他具有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但这场瘟疫并未因为康熙皇帝登基而结束。
康熙十九年时,太子胤礽也染上了天花,康熙皇帝让傅为格入京为胤礽治病,傅为格善为小儿种痘,种痘防御天花的方式开始得到推广,天花也逐渐得到有效遏制。
其实在宋朝就有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办法,但因为没法给病毒灭活,所以风险也是很高的,因此这个方法一直没能得到推广,随着科技的进步,今天这些曾经让人闻风丧胆的病毒,已经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