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南征北战多是自己“亲征”,为什么不派属下大将统兵呢?
兵者,国之大事也。作为创业之君,曹操自己不亲征,还能去忙活啥呢?与其牵肠挂肚,还不如亲自下手哦。
在这里,我们无法去设想曹操不亲自出征,而是派遣大将代劳的情况,还是说一下曹操一生征战的过程吧。
01
创业之初,以兖州为根据地,四处征战时的情况。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自行代理奋武将军,讨伐董卓。
此时,曹操在陈留起兵,以曹氏、夏侯氏为主的子弟兵为其主要军事力量。
讨伐董卓失败后,曹操转战东郡,大败于毒、白饶、眭固、于夫罗等势力,袁绍表其为东郡太守。
初平三年(192年),陈宫等人运作曹操出任兖州牧。之后,大破青州黄巾军,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编其精锐,组成“青州兵”,四处征战。
此时的曹操,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实力,其军事力量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子弟兵,其二是青州兵。
以曹仁、夏侯惇为主的宗亲大将还不具备独自统兵作战的能力,而刚刚归顺的青州兵恐怕也不会太听招呼,宗亲将领难于驾驭,曹操也不会放心让他们独自对外作战。
这是曹操必须要亲征的主要原因。
02
逐鹿中原,非曹操亲征不可。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来曹操处的路上被徐州牧陶谦派人杀死。愤怒之下的曹操率领大军征伐陶谦。
这事非曹操亲自出马不可,自己的父亲被人杀死,只派遣手下大将去征讨,似乎是应付公事,也不足以提振军队的士气。
当时,曹操占据了兖州,但并没有彻底征服。大军外出,曹操独自留守,也是很不安全的事。
陈宫等人趁曹操大军在外,联络陈留太守张邈反叛,迎接吕布入主兖州。经过苦战,夏侯惇与荀彧、程昱等人勉强才保住了鄄城和东郡的东阿、范二县。如果曹操不在军中,或许陈宫等人不至于如此嚣张,但如果军中出现风吹草动的话,那就是十分要命的事。
在军阀混战时期,只有军中才是最安全的。
同时,没有大将比曹操更有能力,曹操亲自出马尚且摆不平,换别人去解决不了问题。
夏侯惇算是曹操手下著名的战将吧,几次独自出兵都没有胜绩。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反叛朝廷,派遣高顺、张辽攻打沛城,击败刘备。曹操派遣夏侯惇援救刘备,被高顺打败。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命刘备北上进攻曹操。曹操派遣夏侯惇、于禁、李典抵抗,被刘备用计打败。
在面对陶谦、吕布、刘备这样的对手时,除非曹操亲自出马,都不足以战胜他们。
这或许是曹操亲征的原因吧。
03
官渡之战,事关曹操终生的命运,岂能不亲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得了先机,但在与陶谦、吕布、刘备的对战中,消耗很大,其精锐的青州兵完全丧失。等到官渡之战与袁绍对决时,曹操能够动用的兵力也就在两万左右。
如此重要的战役,决定曹操命运的关键之战,曹操岂能不亲征?
率领大军亲征,还有个好处,一旦失利,就可以带领嫡系部队随时撤离,去开辟新的根据地。
官渡之战前后,陆续有张绣、贾诩、张辽、张郃等降将加入,成为后期曹操非宗亲子弟兵之外的主要力量。
对于这些降将,曹操总是存有戒心,不会轻易让他们独自率领大军征战。
比如襄樊之战,曹操最为信任的于禁率领大军投降了曹操,令曹操极度失望。
类似于禁投降之事,之所以在曹操阵营较少发生,与曹操的戒心很重不无关心,这也是曹操高明之处。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谁都不清楚他们会做出啥事情来。
曹操亲征在外时,家里时常出现反叛的情况。如果曹操待在家里喝大茶,让大将们出征在外,一旦出现变故,将无法收拾,曹操很可能就会面对鸡飞蛋打的尴尬处境。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除了孙权之外,其他诸侯一般都是亲自带领大军征战。
因此,曹操亲征也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的现象,自然也是最妥当的方式。
回顾曹操与他手下之间博弈关系,我们会发现:这是无奈之举。
创业期,没有资本委托于人
191年,在袁绍的影响下,曹操担任东郡太守,开始了创业之路。
192年,在陈宫的积极工作下,兖州世族迎曹操为兖州牧,曹操得到进一步发展。
起步阶段,曹操的地盘是在袁绍等人的影响下获取的,真正属于曹操的东西,就只有军队!
只有军队是自己的,当面临实力强大的陶谦、袁术、黄巾贼时,曹操如果连打仗都不亲自指挥的话,袁绍、兖州世族凭什么支持他呢?
曹操,当然要亲力亲为了!
刻骨铭心的创伤,让曹操学乖了
曹操凭借自己出色的能力,击退了袁术、陶谦等人的进犯,稳住形势后,开始征讨陶谦。
可是,就在他征讨陶谦眼看就要取胜时,后院起火!
全力支持他入兖州的陈宫、早年最好的兄弟张邈,趁曹操远征,迎吕布入主,背叛了曹操!
这次叛变,险些让曹操提前扑街!
毫无疑问,这也给曹操上了一课:人心险恶,不可不慎!
可是,不久后,曹操又再次被现实上了一课:他大力拉拢的刘备,在率军阻击袁术后,占据徐州,再次“反叛”!
这次叛变,发生在与袁绍决战的前期,险些给曹操造成了两面受敌的恶劣形势!
这两次险些酿成大祸的叛乱,让曹操对人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让他“学聪明”了。乱世中,人心险恶,不可以再把大权托付于人!
权臣的尴尬
“挟天子以令诸侯”,给曹操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一切便利,都是有代价的。
作为权臣,既要面临外部敌人的进攻,又面临着朝堂之上天子的竞争,其处境是尴尬的。
权臣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灭蜀,结果,钟会灭蜀后,又想自立;
权臣刘裕,亲自北伐,攻取长安,形势大好,刘穆之去世,他只得急急忙忙回到都城,安定形势;
曹操,敢不敢委托大将以重兵呢?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会不会反水呢?
没发生的事情,谁也不知道。可是,看一看一直以来支持曹操的荀彧,我们就知道了!
在官渡之战期间,荀彧被委托在许昌,控制朝廷!可以说,曹操对荀彧的信任,是数一数二了吧!
那又如何?当曹操与汉室矛盾不可调和时,荀彧不也最终反目成仇吗?(曹操应该庆幸,荀彧的反目没有发生在官渡之战期间)
防备大将军权过大的临时举措
曹操地盘扩大后,他已经无法在每处都亲力亲为了。他必须在他难以直接指挥的地盘,部署军事力量。
国防形势要求较多兵力驻扎边境,但权力特点又不允许大将权力过重,怎么办?
曹操采取了集中兵力,却互不统属的政策。
在赤壁之战时,曹操将张辽、于禁、朱灵等七位将领,部署于淮南方向;
合肥之战前,张辽、乐进、李典部署于合肥。
这些将领名望相近,彼此之间互不统属。
这种安排,虽然有效地防止了大将独大,但是,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临到战时,彼此能否有效配合作战就不说了,大家驻扎在一起,彼此之间不闹出矛盾,也是很难的!
没奈何,曹操采取了两手:
1、任命护军。
曹操任命亲信为护军,参与各军军事,协调各军之间的关系。
比如,张辽、乐进、朱灵,曹操安排赵俨为护军,协调各军关系;
2、亲自部署方略。
合肥之战前,张辽、乐进、李典驻扎合肥,曹操让护军薛悌带着密函前往部署方略。
这样,曹操既防止了大将独大,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军事效率。
宗族督军
可是,长期靠临时部署协调众将,不是长久之计,曹操还是要从制度上来解决问题。
既然不得不以大将来分权,那就用家里人吧!
潼关之战时,曹操以曹仁都督七军,开始任命宗亲都督军队。
攻取汉中后,曹操又以夏侯渊都督张郃等将,抗拒刘备。
逐渐的,夏侯惇、曹仁、曹真等宗族子弟,开始逐渐承担起方面之任来。
随着三足鼎立的形成,战线逐渐稳定下来,这种临时督军制度也逐渐稳定下来。
曹操总是亲征,实在要委托方面之任,也只给宗族,是不是不够大气呢?
不知道。曹操的后人比较大气一些,让一些外人长期担任了方面之任,比如:司马懿。
看在司马懿的份上,我觉得,曹操总是亲征,是正确的,也是无奈的。
第一,曹操亲征主要集中在他创业中前期。那时候的地盘小,兵也少。最要命的是,曹操的地盘还是四战之地。四面八方都是强敌。
手上就这么点资本,况且他的对手,也就是袁绍、袁术、吕布、刘备、张绣等人的实力也不弱。曹操自然就需要集中力量专打一人了。
这与张开手,用手指头戳人不疼,但攥起拳头打人有杀伤力,是一样的道理。
也就是说,曹操没有必要分兵,当将领们单领一支军队的必要。
其实不止是曹操,汉末军阀混战早期,诸如袁绍、公孙瓒、吕布等,也都是自己亲征。
袁绍攻公孙瓒时,几乎都是亲征。有一次他被公孙瓒打了埋伏,田丰劝他躲起来。但袁绍很有种,说躲起来难道就能活命吗?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
瓒部迸骑二千馀匹卒至,便围绍数重,弓矢雨下。别驾从事田丰扶绍欲卻入空垣,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英雄记》
公孙瓒和吕布不仅亲征,而且还抡着武器亲自上阵砍人。
有一次公孙瓒带着数十人碰到几百胡人,他操起长矛就冲进了敌阵,杀伤十几人。
尝从数十骑出行塞,见鲜卑数百骑,瓒乃退入空亭中,约其从骑曰:"今不冲之,则死尽矣。"瓒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亦亡其从骑半,遂得免。——《三国志·公孙瓒传》
董卓死后,吕布与李傕、郭汜开战。吕、郭在长安城下单挑,郭汜差点被吕布刺死。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英雄记》
刘备就不用多说了,每次都是亲征。
综上。汉末军阀混战中前期,诸侯们的实力普遍都不强。大家基本都是亲征,曹操也不可能有例外。这不奇怪。
第二,曹操军事综合素质比麾下所有将帅都要高。将领们打不赢的仗,他亲自出马,往往就能解决问题。这一点是曹操长期亲自征战的必要条件。如果打仗不行,曹操也不可能经常自己亲征了。
举几个例子。
198年,刘备被吕布围攻,向曹操求援。
曹操正在对付宛城的张绣,分身乏术,便让夏侯惇去救场。可结果夏侯惇被吕布部将高顺打得惨败,刘备等不来援军,只好弃城逃亡,连妻儿都被吕布俘虏。
后来是曹操从宛城回来,亲征吕布,这才灭了吕布、高顺,招降张辽,吞并徐州。
吕布复为袁术使高顺攻刘备,公(曹操)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备为顺所败。——《三国志·武帝纪》
官渡之战期间,刘备离开袁绍,跑到汝南郡联合黄巾余党龚都,聚众几千人,在曹操后方捣乱。曹操派遣部将蔡阳攻打,结果蔡阳被刘备斩杀。最后也是曹操亲自讨伐,才把刘备撵到了荆州。
(袁)绍遣先主(刘备)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三国志·先主传》
荆州牧刘表接纳刘备后,刘备遂屯新野,威胁曹操后方。曹操当时正在征讨河北,没精力管他,便派夏侯惇、于禁前去攻打。结果曹军又被刘备击败。
(曹操)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三国志·先主传》
刘备也是凭此战(火烧博望坡),正式在荆州立足,吸引诸多荆州豪杰归附于他。比如诸葛亮。
五年后,曹操平定了河北,亲征荆州,刘备这才被曹操又一次“拆家”。
从这些例子可以明显看出,曹操在分身乏术的时候,偶尔也会让心腹单独领兵。但结果往往不如人意。
张绣、刘备等人都曾说过类似“虽然我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曹操手下的诸将,自己还是不放在眼里”的话。
(刘)备谓(刘)岱等曰:“(曹操)使汝百人来,其无如我何?——《献帝春秋》
而候骑卒至,言曹公自来。备大惊,然犹未信。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魏书》
我们知道。官渡之战前后,中原的军阀其实没几个人了。存活下来的,都是高手。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必须自己亲征。否则,就是给对手送人头。
第三,曹操采纳毛阶之计,迎接汉献帝,奉天子以令不臣。虽然他是事实上的“皇帝”,汉献帝只是他的傀儡。
但他名义上毕竟还是汉献帝的臣子,而他作为汉帝臣子,其最大的合法性的来源,就在于为汉室平定“不臣之人”。
因此,曹操必须要亲征。尤其是发动进攻性战役的时候,曹操不能让别人为自己代劳。
只有这样,曹操对内才能巩固其操控汉献帝的合法性。
曹操平定汉中张鲁,封魏王后,就很少再亲征了。他把麾下兵马分为四部,他自己亲领一部坐镇后方,让夏侯惇、曹仁、夏侯渊各领一部分别坐镇徐州、荆州、汉中,防备孙权、关羽和刘备。
这其中的缘由,除了曹操当时年纪大了,无力再亲力亲为,以及地盘大了,曹操分身乏术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操当时已经升到顶了,位极人臣,已经不需要再借军功巩固其“挟天子”的合法性了。所以他就分兵了。
赤壁之战后,孙权屡屡亲征,每次都被打得灰头土脸,却仍然亲征,留下“孙十万”的笑话,其动机也与曹操相似。
孙权在江东,缺乏统治合法性。他也需要通过立战功,巩固对内的统治基础。
第四,由于早年的兖州之乱,曹操对外姓将领极度警惕,不信任外人。
曹操早年割据兖州时,非常信任张邈。经常是他领兵在外征战,留下张邈、荀彧、夏侯惇等人守家。
有一次曹操领兵出征,对家人说:“我如果回不来,你们可以去投靠张邈。”
后来曹操凯旋而归,见到张邈,两人见面就相拥而泣。两人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亲密。
太祖之征陶谦,敕家曰;“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后还,见邈,垂泣相对。其亲如此。——《三国志·张邈传》
可结果呢?由于曹操杀了兖州士族边让,再加上袁绍让曹操杀张邈(被曹操拒绝),张邈害怕曹操会杀自己,居然就联合陈宫等人迎接吕布,反叛了曹操。
张邈的这次背刺,让曹操损失惨重,地盘损失大半,只剩三个县,手底下的士兵连饭都吃不上。曹操被迫舔着个大脸向袁绍借兵借粮,渡过难关。
甚至于,曹操一度还萌生放弃创业的想法,打算投奔袁绍拉倒。
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于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信任张邈,可张邈却背叛自己。如果不是袁绍的帮助,再加上曹操的能力。曹操大概在195年就已经退出群雄争霸的舞台了。
所以,平定兖州之乱,赶跑吕布后,曹操也就再没绝对信任过外姓将领。
像张辽、于禁、张郃、徐晃、乐进等人,其实都很有能力。曹操对他们也都有委任。
但曹操却不敢对他们委以绝对信任。经常是让他们在外线领兵,再让自己本家心腹在其后方坐镇监视。
比如张辽守合肥,夏侯惇在淮南坐镇。夏侯惇就负责监视张辽。
乐进守襄阳,曹仁也在襄阳,曹仁是乐进的顶头上司。
张郃、徐晃守汉中,统一听夏侯渊调遣。夏侯渊是曹操委派的西线最高军政长官。
从这些安排中可以看出,相比于外姓将领,曹操更信任对自己的本家兄弟和儿子们。
其中,最受曹操信任的就是夏侯惇。
但很可惜,夏侯惇、曹仁、夏侯渊等人的能力有限,经常是阴沟里翻船。
夏侯惇就不说了,三番五次翻船,眼睛在作战时瞎了一只。有一次,他还被敌人俘虏。
曹操也知道夏侯惇不擅长单独领兵作战,所以后来也就不怎么让夏侯惇带兵了。转而让他做更擅长的事,比如屯田,搞经济建设。
曹仁早年以进攻勇猛闻名,而且还擅守,堪称攻守兼备,比夏侯惇靠谱。也是因此,曹操才把荆州交给他。但在对付周瑜和关羽时,曹仁却被打的很被动。
先是赤壁之战后,周瑜、刘备攻江陵。曹仁被周瑜打爆,撤退到襄阳。
又在汉中之战后,关羽攻襄樊时,被关羽打得不敢出城,又差点被打爆。曹操让于禁率精锐去救。然而于禁也被关羽打爆,三万精兵被团灭。
曹操当时被打得极为被动,甚至为此还动了迁都的念头。
幸亏是孙权遣吕蒙袭取荆州,背刺关羽,曹操才幸运的渡过了这一劫难。
夏侯渊也是曹操的本家心腹,擅攻,一度打得马超鸡飞狗跳。曹操信任他,且认可他的统兵能力,夸他是“虎步关右”。
也是因此,夏侯渊才得以领导张郃、徐晃、曹真、曹休等人,坐镇汉中,防备刘备。
刘备进攻汉中之初,夏侯渊干的不错,屡次让蜀兵无功而返。然而,刘备亲征后,夏侯渊却阴沟里翻了船,被黄忠(据说)斩杀于定军山下。他的死,让曹操猝不及防,不得不赶鸭子上架般的急入汉中,完成了自己人生最后一次亲征。
可是,汉中形势严峻,曹操亲征也无法挽救颓势。最后,曹操兵败汉中,灰溜溜退走。
诚然,让外姓将领对付刘备、关羽、周瑜,未必就比“诸夏侯曹”们做的好。但历史已经证明。曹操不信任外姓将领,更信任本家兄弟的结果就是他的本家兄弟,比下有余,比上不足。战斗级的作战,能胜任。但面对战役级的作战,面对更高级别的对手时,就不行了。最后往往都是要靠曹操亲自来救火才能稳住局面。
一般而言御驾亲征的帝王极少,刘邦就曾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他们一般善于统将而非统兵。曹操虽未称帝,却已是实际上的掌权者,按理说手下猛将不在少数,为何他还总是亲自带兵征战呢?
首先曹操本人精通兵法,具有领兵之才。他早年就爱好武艺,还注释过《孙子兵法》。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最后大破黄巾军,后来曹操还作为奋武将军讨伐董卓。在青州,黄巾军发展得势如破竹,曹操埋伏击败黄巾军。当年冬天曹操俘虏了数十万士兵,组建了青州军,并帮袁绍击败过刘备等人,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也表现不俗。
曹操的军事才能在上面的一系列操作中可见一斑。曹操在军中历练多年,实战经验丰富,不仅在战术方面有一套,在统领士兵方面也极擅长。并非一般帝王能比的,其统兵实力堪比老将。否则在赤壁之战中,蜀吴也不会如此严阵以待。
曹操亲自带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控制军权。乱世之中谁有军事实力,谁就有可能问鼎,曹操一旦让别人带兵就有可能大权旁落。自古以来帝王忌惮大将就是担心此事,否则后来宋朝也不会千方百计地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帝王所提防的就是私人军队的形成。曹操也极注重这点。有一次正值麦收季节,由于外面战争不断,百姓不敢回家收麦子。曹操为拉拢人心,下令士兵不得践踏麦田,违者斩首。手下士兵果然小心翼翼,没有敢违反军令的。由此可见,士兵对曹操本人还是十分敬畏的。
曹操亲自带兵打仗当然不是因为兴趣所在,而是因为有利可图。首先,他当时身居高位,要是没有政绩难以服众。在乱世背景下,最大的政绩就是来自于军事方面,因此曹操对四处征战极为上心。另外曹操野心勃勃,从其诗作中就可以看出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不是个做宰相就能满足的,他所希望的是一统天下,这些都是通过作战才能完成的。
曹操手下当然有可以统兵的人,比如说张辽,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多年。曾经在合肥之战中率八百人杀到孙权旗下,几乎活捉孙权。威震东吴,当时东吴吓唬小孩时就用张辽之名。还有许褚,他曾在马超手下救出曹操,他勇力绝人。甚至能单手拖牛走百余步,可见其勇猛,后来被封作“虎侯”。除此之外还有徐晃、夏侯惇等人,都是不可多得的猛将。曹操手下并非没有将才,但曹操此人生平自负又多疑,他虽然会重用手下人,可他心中最可重用又信得过的人只有他自己而已。
曹操此人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只是由于当时尊刘贬曹的倾向严重,所以曹操多以负面形象出现。客观来看,曹操一生征战无数,胜多于败。在统兵方面还是极有才能的,不能因为赤壁之战的失败就完全否认他的军事才能。
疑心重重人曹操,
生怕军权去移交
多疑多虑成大祸,
没人去保人曹操。
历代开国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点,看清这个共同点就能明白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曹操为何总是亲征?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手下没有独当一面的帅才,二是不放心。
一、手上没有独当一面的帅才
曹操手下有独当一面的人才吗?说起来也算有,比如西南军区(汉中)总司令夏侯渊、中部地区(荆州)司令曹仁,东南军区(合肥)司令张辽。
不过这些武将防守一隅还行,真要把数十万大军交给他们,打个国战级的战争,他们还真指挥不了。也就是说这些人只是将才,算不上帅才,至少算不上顶级帅才。
曹操为什么对关羽很上心?不是因为关羽是第一个见他脸红的男人。而是因为关羽是帅才。
帅才可遇不可求,讲究天赋,也讲究品级。如果无人可用,夏侯渊、曹仁、张辽这样的可以顶上去。但有曹操这样的顶级统帅在,还轮不到他们。强用的话,曹真就是一个样板。
曹真说起来勉强算个帅才,但他面对的对手是诸葛亮,差着等级,所以曹真遇到诸葛亮就屡屡吃亏。这是曹丕、曹睿没有曹操的本事,换了是曹操在的时候,曹真混不到元帅这个级别,且跟着曹操学呢。
司马懿的级别是够,用他会出现第二个问题。
二、敢不敢放权
曹操为什么一直对关羽念念不忘,除了他有帅才外,还和关羽非常忠义有关,这样的性格用着放心,不会有反叛的担忧。
算起来吕布也算有帅才,但不够忠义,用吕布得时刻防着他坑爹,这很危险,所以曹操抓住吕布,没留直接砍了(准确点说是先勒死后砍头)。
对统治者来说,能让他们放心的统帅不多。既然不放心不如自己来领兵(当然需要有统帅能力做前提)。
看一看历朝改朝换代的皇帝,他们要么自己是统帅,要么自己能驾驭统帅,不管是不是统帅,在完成统一之后会杀开国功臣或者想法解除开国功臣的兵权。
而改朝换代也多是由第一代统治者完成的,如果第一代没完成,第二代必须也有统帅技能或者有手段支配统帅。然而这样的能力不是每代都有,如果下一代没有这个能力,被取代是迟早的事。司马家取代曹魏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南北朝朝代频繁更迭也能说明问题。
这一点身为枭雄的曹操是非常清楚,作为要完成统一的第一代他非常清楚,兵权外放太危险,有能力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安全。
曹操如此,刘备也是如此。就是统帅能力渣的一匹孙权也是如此,孙权也因此一辈子没打下合肥。虽不甘,但(没有造反)心里还是踏实的。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完全准确,除了早期曹操多是亲征外,后期很多战役是由属下将领指挥,只有遇到比较强劲的对手,曹操才会亲自出马。
曹操初期实力不强,起家的时候不过5千兵马,后来历任东郡太守、衮州牧,在这个阶段讨董卓、剿灭黑山贼、平定黄巾军、攻徐州等战役,都是曹操亲自指挥。不过随着曹操势力的扩大,特别是将汉献帝接到许昌以后,曹操就不一定自己亲自带兵了,很多战斗都是让部下带兵去,只有部下无法解决或者是规模很大的战役,曹操才会亲征。
比如像吕布进攻刘备时,曹操先派夏侯惇领兵前去救援,结果夏侯惇被高顺击败,于是曹操带兵亲征。刘备叛曹以后占据徐州,曹操也是先命刘岱、王忠来讨伐,失败以后曹操才亲自攻打徐州。至于像昌豨在东海叛乱,夏侯渊和张辽将其平定,曹操就不用亲自去了。当然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样比较大规模的战略决战,曹操还是亲自带兵的居多。
曹操这么做一是因为曹军里虽然名将不少,但是却无法和曹操相比,在遇到比较强劲的敌人时未必是对手,还是需要曹操亲自下场。比如刘备和曹军多次交战,先后击败过夏侯惇、于禁、蔡阳等人,只有曹操对他才有比较大的把握。所以在重要的战事时,曹操也要亲自指挥才比较放心。
其次是因为在军阀混战期间,部下拥兵自重或者是发动叛乱也是常事,曹操在东征徐州时,留守东郡的陈宫就带兵叛变,所以君主往往会把最精锐的部队掌握在自己或者亲信的手里。在曹军之中,曹姓和夏侯姓的武将就明显比外姓武将要更得曹操的信任,而像虎豹骑这样的精锐部队,更是长期由曹姓将领或者曹操亲自统帅。所以小规模的战争可以让部下去,遇到大的战事,曹操还是只能亲自带主力前去,其他人是不放心让他们掌握太多兵权的。从后来司马篡魏的事情看,曹操这么小心不是没有道理。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也是出色的政治家和谋略家,他一生多次亲自统兵南征北战,原因多方面,有战略需要,也有无奈之举。
1、曹操起兵之初到赤壁之战前,势力范围并不大,兵力也不多,一场战役或战争如果失败,曹操就有可能被彻底消灭永无翻身之日。所以为谨慎期间,无论是征战陶谦、吕布、张绣,还是攻打冀州、乌桓、荆州,曹操都是亲自统兵。
2、当时是乱世,只要有实力谁都可以称王称霸,曹操疑心又重,他深知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所以不会轻易让军权旁落。
3、亲临一线能够充分了解地形地貌以及天气等决定战争胜负的其他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4、与将士们同进退,共生死,能鼓舞士气、震慑敌军。
5、随着地盘的扩张,曹操收编招降了很多部队,亲征有利于掌控这些非嫡系军队,还能积累人气、树立威望。
6、曹操的嫡系将领其实是分为两派,一派是曹仁夏侯惇为代表的宗亲,一派是以张辽等五子良将为代表的非宗亲,令一派为主将,另一派未必心服,不利于打胜仗。
7、曹操手下的大将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从曹仁于禁守樊城被关羽大败、曹洪徐晃守潼关被马超击溃就能看出来,守城也是勉为其难,别说出征了。
当然,随着北方政局稳定,曹操也年事已高,赤壁之战后很多大将也都独当一面,但仍然是以防御战为主。
主要因素是曹操绝对信任的曹氏和夏侯氏中,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外姓将领曹操则担心独当一面建立太大功勋后,会挑战自己的地位。
曹操的亲族曹氏和夏侯氏中,有一些不错的人才,也得到曹操重用,像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等。但这些人中,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无法代替曹操作为主帅去出征或者完全独立负责经略一个战略方向。
曹操生前,一直没有篡汉自立。曹操和手下的将领,大家名义上同属大汉天子的臣子。如果外姓大将独领方面立下了大功,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小集团,甚至可能对曹操的地位形成挑战。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内部也有不小隐患。曹操集团内部,有大量更倾向于大汉朝或者在大汉朝和曹家之间持中立态度的人,最著名的自然是曹操集团首席文臣荀彧。
这种形势下,曹操集团虽然有不少能力上有潜力独领方面的人物,但都没有得到过机会。重要的军事行动,只能由曹操本人亲自出征。
曹操最终未能一统天下,不敢放权给大将独领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