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宋孝宗有三个儿子,到了宁宗无子为什么不从堂兄弟里找呢?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0关键词:儿子,宋孝宗

宋孝宗有三个儿子,到了宁宗无子为什么不从堂兄弟里找呢?

点赞1、瑞安市 网友:舒服~~

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赵眘,其实并不是宋高宗赵构的亲生儿子。当初,高宗在躲避金军追击、四处逃亡的时侯,因意外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同时,他唯一的儿子赵旉也在三岁时不幸夭折,而高宗在世的父兄叔伯侄子们几乎都被金军一网打尽,除了他之外,根本没有第二个活着到达江南的宗室近支男性,所以,高宗之后的南宋皇室有绝嗣的危险。

为了延续帝系、传承大统,同时也是凝聚人心,高宗决定在南渡的宗室远支中选择嗣子承袭帝系。他放弃了在南渡的太宗后裔中挑选嗣子,而是在绍兴二年(1132年)和六年(1136年)的时候,于太祖后裔中挑选了两个太祖七世孙(高宗是太祖之弟太宗的六世孙),作为养子收入宫中,准备择其中品行优秀者立为皇嗣。其中叫做赵伯玖的孩子由当时还是才人的吴皇后抚养,改名赵璩;叫做赵伯琮的孩子交张贤妃抚养,改名赵瑷。而赵瑷,就是后来的宋孝宗。

赵瑷,是宋太祖幼子、秦康惠王赵德芳的后裔(六世孙),他的曾祖赵世将封华阴侯,是赵德芳的曾孙。赵世将也是赵瑷最后一位有爵位的祖先,赵瑷的祖父赵令譮、父亲赵子偁,都是平民,虽然在皇家族谱内有名,不过一个形式而已,没什么额外的待遇。直到赵瑷改名赵眘、承袭了帝位之后,赵令譮和赵子偁父子才因此而被尊崇,分别追封为庆国公、秀王。

赵瑷入宫时不过才六岁,由张贤妃抚养。不久后张贤妃去世,于是赵瑷被交给吴皇后,和后来进宫的高宗另一养子赵璩一同照看。但吴皇后对两个养子并没有因先来后到而亲疏有别,均一视同仁,不分彼此。

赵瑷居住宫中时恭俭勤敏、聪慧好学,又恪尽孝道,对养父母高宗和吴皇后恭敬有加、安守本分,对名义上的兄弟赵璩也友爱忠悌,和睦相处,所以逐渐得到了高宗的青睐,倾向于立其为嗣子。

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月,高宗晋封十六岁的赵瑷为普安郡王。养子封王后,吴皇后高兴地对高宗说:“普安,其天日之表也。”高宗本来就有立赵瑷为嗣之意,在吴皇后的进言下更是心意已决,决定立赵瑷为皇太子。

绍兴十五年(1145年),高宗另一养子赵璩被晋封为恩平郡王,但封王的同时高宗就让他出宫,到外宅居住。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高宗进一步“加恩”给赵璩,让他可以自称“皇侄”,这其实表明他的“皇帝养子”身份已经被取消。因此,普安郡王赵瑷成为高宗唯一的养子、和唯一的皇储人选。

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三十三岁赵瑗获得了皇子身份,并改名为赵玮。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高宗正式立皇子赵玮为皇太子,改名赵眘。一个月后,五十六岁的宋高宗以“倦勤”为名将皇位禅让给三十六岁的皇太子赵昚,自称太上皇帝,退居德寿宫。赵昚即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

孝宗继位之后,立即平反了岳飞等人的冤案,并起用主战派大臣,决心收复中原故土。在治理朝政上他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地方吏治,裁汰冗官冗吏,惩治不法官员,重视百姓生产。虽然他主持的“隆兴北伐”以失败告终,被迫与金国达成了苛刻的“隆兴和议”,但和议之后,宋、金两国之间保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使得南宋外部环境趋于平稳,孝宗得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内政上来。

在他本人亲自带头勤俭治国的态度下,南宋民生逐渐富庶、百姓安居乐业、社会一片繁荣。孝宗极度重视生产,不厌其烦地劝课农桑,并兴修水利,南宋经济发展迅速,地方上民和俗静,家给人足,天下康宁。史书上称孝宗统治时期为“乾淳之治”,孝宗本人也被赞誉为“卓然南渡诸帝之首”。

和题目中所说的“宋孝宗有三个儿子”的论述有差别的是:孝宗其实是有四个亲生儿子,分别为:长子赵愭、次子赵恺、三子赵惇、四子赵恪。但是第四子赵恪在孝宗还是高宗养子的时候就年幼夭折,没有后代,所以说孝宗只有三个儿子也不算错。

孝宗的长子赵愭,生母是孝宗皇后郭氏(成穆皇后),他也是孝宗的嫡长子。所以孝宗即位后不久便在乾道元年(1165年)立其为皇太子,以承宗庙。但是赵愭在乾道三年(1167年)秋罹患疾病,被庸医误用错药,导致病情加剧。赵愭病危时,太上皇(即高宗)与孝宗父子俩亲自去探望他的病情,流泪不止,并为此大赦天下。但赵愭没有因此转危为安,三天后还是去世了,年仅二十四岁。孝宗哀痛不已,追谥长子为“庄文太子”。

赵愭有一个独子赵挺,这也是孝宗的嫡长孙,本来有希望可以被立为皇太孙。但孝宗出于“国赖长君”的目的,没有立过于幼小的孙子为皇储,而是想在剩下的儿子们中间挑选合适者入继大统。所以,嫡皇孙赵挺只被封为荣国公、左千牛卫大将军。更加可惜的是,乾道九年(1173年),荣国公赵挺也因病夭折了,没有后代,孝宗长子庄文太子一系由此绝嗣。

孝宗次子赵恺,是庄文太子同母弟,同样由成穆皇后所生,按理说在兄长庄文太子不幸去世后,应该就是由他继任太子。但孝宗考虑到赵恺为人过于忠厚温和,性格太温吞,不适合当皇帝,所以奏请太上皇同意后放弃立赵恺为皇太子,而改为立其弟、第三子赵惇为皇太子(不过还是观察了赵惇几年,没有立即立他为皇太子)。

赵恺失去继承权后丝毫不以为意,也不怨天忧人,依旧安静地生活,乾道七年(1171年),赵恺被晋封魏王,兼判宁国府,淳熙元年(1174年),改判明州。在宁国、明州的时候,赵恺精心吏治,心系黎民,亲自主持修复农田水利设施,并开办地方学堂,重视教育,作为皇室子弟,能够有这样的恤民之举,实在是难能可贵。

淳熙七年(1180年),三十五岁的赵恺在明州去世,孝宗闻报后身穿素服、居于别殿,为儿子致哀,追谥其为“魏惠宪王”。赵恺有两个儿子赵摅、赵抦,其中赵摅早夭,赵抦成年后受封耀州观察使、昭庆军节度使、嘉国公,最后晋封吴兴郡王。开禧二年(1206年),赵抦去世,追谥“沂靖惠王”,而他的独子赵垓则在三岁时就夭折了,所以,孝宗次子魏惠宪王赵恺一脉最终也是绝嗣。

孝宗第三子赵惇,也是由成穆皇后所生,同样是嫡子,先后受封为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并晋封恭王,名义上的封地在恭州。在长兄庄文太子去世后,他经过父亲孝宗的长期考察,于乾道七年(1171年)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

淳熙十六年(1189年),因为两年前太上皇高宗驾崩而悲痛欲绝的孝宗对对治理国政逐渐心生倦怠,于是准备效法高宗内禅,以便继续守孝。这一年,孝宗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赵惇,自己退位为太上皇,赵惇于是登基,即南宋第三代皇帝——宋光宗。

赵惇登基后,因为自己受封为恭王时的封地是恭州,然后以此身份先成为皇太子、又受禅成为皇帝,实在是喜庆再加喜庆之事,于是便把当年的封地恭州御赐新名、升格为“重庆府”,这就是今天“重庆”地名的由来。

光宗一生只有两个儿子,长子赵梃很小时候就去世了,没留下后代,次子赵扩,光宗为皇太子时先后封英国公、平阳郡王;光宗即位后,晋封嘉王。

光宗只有赵扩一个成年儿子,所以他受禅即位后立其为皇太子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太上皇孝宗认为赵扩性格懦弱、处事庸碌,不宜继承皇位,而自己另一个孙子嘉国公赵抦(孝宗次子魏惠宪王赵恺次子)天性聪慧、干练果决,比较合适入继大统,而当年自己越过了次子赵恺,把皇位传给三子赵惇,内心实在对赵抦抱有愧疚感。于是孝宗想让光宗立赵抦为皇储。

光宗虽然在后世有昏聩庸碌的评价、确实不怎么聪明,但总归是正常人,怎么可能舍弃亲子而立侄子为嗣君,所以对孝宗的提议一口回绝,并由此产生了对父亲孝宗的猜忌和恐惧之心,生怕太上皇会对自己的皇位产生威胁,甚至直接废黜自己。

而光宗的皇后李氏,生性妒悍,有强烈的权力欲望,对孝宗干预立储之事极度不满,因此不断离间挑拨光宗和孝宗父子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光宗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出现了无端猜疑和极度偏执的精神病症状。他视孝宗居住的重华宫为畏途,不愿定期前去问安,尽可能躲避父亲孝宗。

绍熙五年(1194年)正月,太上皇孝宗患病,病势日渐沉重,群臣都劝光宗尽快前往重华宫探望太上皇。而光宗由于自己病情严重、再加上皇后李氏的唆使,一直没有前去探视父亲,导致孝宗直到当年五月驾崩时,都没能见到自己的儿子。

孝宗驾崩后的入殓举哀等仪式,都需要作为儿子的光宗出面主持,但是光宗以自己有病为由,就是不出面,导致孝宗的葬礼大典几乎都无法完成,最后还是高宗吴皇后(孝宗养母)出面,才勉强完成了仪式。

对于光宗如此不孝之举,群臣忍无可忍,于是决定让这个“疯皇”退休,赶紧禅位。绍熙五年(1194)七月,宗室、枢密使赵汝愚和外戚、知閤门事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即高宗吴皇后)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让光宗“禅位”给嘉王赵扩,然后拥立嘉王登基,尊光宗为太上皇,退居泰安宫。赵扩即南宋第四代皇帝——宋宁宗。

虽然群臣奉光宗为太上皇,准备让他退居泰安宫颐养天年,但是光宗得知自己“被退休”之后愤怒不已,就是不搬出皇宫,并拒绝儿子宁宗的朝觐。这样的日子,一直延续到庆元六年(1200年)八月,他病重驾崩时为止。

宁宗继位称帝前后,曾经有过九个儿子,分别是:赵埈、赵坦、赵增、赵觌、赵埛、赵圻、赵墌、赵垍、赵坁,但他们都在很小的时候夭折了,连名字也是追赠的。而宁宗虽然有三个堂兄弟:赵挺、赵摅、赵抦,一个亲兄弟:赵梃;但是赵挺、赵摅、赵梃都是年幼夭折,没有后代,赵抦虽然在世,但是独子赵垓也是年幼夭折,没有后裔。

所以,宁宗的祖父孝宗虽然有四个儿子、五个孙子、曾孙超过十人,但是到了宁宗这一辈,孝宗居然只剩两个没有后嗣的孙子(宁宗赵扩、吴兴郡王赵抦)还在世,其他子孙不是夭折就是早早离世,断绝了后嗣。南宋皇帝中最有作为、最富进取之心的孝宗居然在三代之后血脉断绝了,这对于孝宗来说是最残忍的事情,虽然他本人生前并不知道自己会绝嗣。

所以,在庆元四年(1198年)的时候,实在从近支宗室内找不到嗣子的宁宗不得不效仿(名义上的)曾祖父高宗,从宗室子弟中选取了太祖长子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六岁的赵与愿入宫,作为嗣子加以抚养,以便日后承袭皇位。同时,他给唯一成年的同祖兄弟、沂靖惠王赵抦(赵抦去世后追谥沂靖惠王)也选取了太祖幼子秦康惠王赵德芳的九世孙赵贵和为嗣子,承袭世系。

所以说,不是宁宗不从堂兄弟们的后代里面挑选嗣子入继大统,实在是没得挑了,不是早夭就是无后,祖父孝宗一系到了他这一辈就血脉断绝、传不下去了,所以不得不效仿名义上的曾祖父高宗的做法,从太祖后裔中去挑选合适者承袭皇统。

其实孝宗一脉虽然绝嗣,但是孝宗的本生父、秀安僖王赵子偁却是有后裔存世,而且数量还不少。赵子偁的长子、也就是孝宗实际上的兄长赵伯圭,在孝宗即位后被授予知台州、知明州、沿海制置使、显谟阁学士、龙图阁学士等职。绍熙元年(1190年),赵伯圭被实际上的侄子光宗加封为嗣秀王(光宗本生祖父赵子偁因儿子孝宗被立为皇太子,由高宗追封为秀王),成为宋朝第三家世袭王爵,并兼判大宗正事、封太师、崇信军节度使,地位崇高无比。

赵伯圭一共有九个儿子,还有数量更多的孙子、曾孙,和孝宗一脉相比,那是人丁兴旺(后世著名的书法家赵孟頫,就是他的后代)。而且赵伯圭一家和其他宗室相比,与南宋皇室血脉最为接近,如果宁宗要择嗣子而立,嗣秀王一脉岂不是更加合适么?但为什么最后宁宗宁愿从太祖其他远支后裔中为自己和堂弟赵抦去挑选嗣子,也不从血缘最近的嗣秀王一系中挑选呢?

其实,还是因为嗣秀王一脉太过于兴旺、又势力庞大,如果从中选了嗣子入继大统,那么很可能又是一个“濮议”的结局,如果真的是这样,南宋皇室从高宗以下诸位皇帝,恐怕都要被日后的嗣皇帝在宗法法度、礼制典仪上挤到一边,给自己的亲生父祖腾出位置了。而挑选血脉遥远、地位低下的宗室子弟入继的话,嗣子因为感激皇帝养父的恩德,自然会对养父感恩戴德、恭敬尊崇、奉养无虞(孝宗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宁宗才会舍近求远,放弃血缘最近的嗣秀王一脉,而从远支宗室中去寻找嗣子人选。

这里还有一个后续——宁宗选择赵与愿为嗣子后,给他改名为赵曮。开禧元年(1205年),赵曮被正式立为皇太子,更名赵询。但是赵询命中注定无福继承皇位,成为皇太子十六年后,在嘉定十三年(1220年)去世,年二十八岁,没有子嗣,谥号“景献太子”。

宁宗好不容易培养了十多年的皇太子就这么没了,一时抓瞎,于是又把当年自己给堂弟沂靖惠王赵抦挑选的嗣子赵均(即赵贵和、入继沂靖惠王后改名赵均)接到宫中作为皇子抚养,并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正式立为皇太子,改名赵竑。

而赵竑被宁宗夺过去当了养子后,沂靖惠王便没有了嗣子,世系就要中断,于是宁宗再次给堂弟挑选嗣子,选中了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山阴县尉赵希瓐的长子赵与莒为沂靖惠王第二任嗣子,改名赵贵诚,明确为皇侄,并承袭沂靖惠王世系。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宁宗病重,即将驾崩,而宰相史弥远因为和皇太子赵竑关系恶劣,害怕日后皇太子登基后自己会被清算,于是联合了同样和皇太子关系不佳的宁宗杨皇后,趁宁宗驾崩之时矫诏,废黜了皇太子赵竑,改立皇侄、嗣沂王赵贵诚为宁宗嗣子、皇太子,并拥立其为皇帝。赵贵诚登基之后更名赵昀,这就是南宋第五代皇帝——宋理宗。

不过在宁宗生前,从来没有将赵昀当做嗣子对待过,他除了早夭的九个儿子外,只有两个养子:早逝的景献太子赵询、被史弥远阴谋废黜的废太子赵竑。承袭他皇位的理宗赵昀,只不过是权相史弥远和杨皇后在他驾崩后硬塞给他的嗣子而已。

点赞2、宁德市 网友:心他哭

宋孝宗四个儿子,第四子早死,无后。

剩下的三个儿子,长子立为太子,次子是魏王,三子宋光宗。

太子有一子,后来太子和太子儿子均早世。无后。

次子魏王有两个儿子,一个早逝无后,剩下一个活到成年就是沂王,这个沂王早年被宋孝宗喜欢,一直想让光宗立沂王为继承人,因为是舍子立侄,所以没成。

三子宋光宗也有几个儿子,但是唯一活到成年的就一个人,就是宋宁宗。

这样算下来,宋孝宗虽然有四个儿子和一堆孙子,但是活到成年的孙子就两个,就是宋宁宗和沂王。

宋孝宗九子,全部早夭,沂王有儿子,但是也全部早夭,所以事实上,宋孝宗最终还是绝嗣。

这三人后面都是靠过继维持的,过继是只能给成年的已结婚的,未有成年子嗣的过继,早夭的是不能过继的,所以,宋孝宗后代,只有三个人可以过继,就是宋孝宗长子,宋宁宗和沂王。宋孝宗长子绝嗣后,过继有一子。

因为宋孝宗长子后代是过继子,而宋宁宗和沂王是唯一的亲堂兄弟,年龄也相仿。后来,孝宗长子的过继子后来没啥存在感,而宋宁宗和沂王关系还可以。宋宁宗和沂王也各自过继了嗣子,宋宁宗过继子早早被立为太子,可惜,又早逝了,也是无后。这时候宋宁宗年龄大了,就直接把沂王嗣子过继给自己,而重新给沂王又过继了嗣子。

后来的后来,因为宋宁宗新嗣子和丞相史弥远不和,史弥远在宋宁宗驾崩后,修改遗诏,废宁宗新嗣子,立沂王新嗣子为皇子,并继位。这位皇帝就是宋理宗。

所以,在宋宁宗的继承人,不管是他内定的继承人还是最后实际继位的继承人,都是宋宁宗堂兄弟沂王的儿子,只是,都是过继子而已。

说到底,宋皇室人丁凋零,到最后,都是靠过继来勉强维持。

点赞3、即墨市 网友:余生一人

宋孝宗有四子,除第四子夭折外,其他儿子及后代如下:

①赵愭——

赵挺(不到十岁夭折)

②赵恺——

赵摅(早卒)

赵抦(1172-1206)——赵垓(三岁夭折).赵贵和(养子,后为皇太子).赵贵诚(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养子,后为宋理宗)

③赵惇——

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赵埈、赵坦、赵增、赵觌、赵埛、赵圻、赵墌、赵垍、赵坁(均夭折).赵询(1192年―1220年,养子,皇太子)

可以看出除了赵抦在世时没有立其养子,其他两次立嗣均为直接立沂王(即赵抦之子),所以可以判断对于唯一的堂弟,赵扩非常的喜爱。

史书上还有明确的表述——上特爱之。

从宗法上来看,赵扩是赵构的曾孙。

依据神宗——徽宗——高宗——孝宗——光宗这样的传递来看,在父母去世后,赵抦是他六代内唯一有血缘的近亲,只是因为濮议给两宋带来的政治影响过大,故而选择在其去世后才立其养子为嗣。

点赞4、苏州市 网友:街头霸王

答案:不是不想找,而是找不到!

赵宋王朝,到了南宋后期显然就不给力了啊!从皇帝子嗣的存活率就能看得出来。宋宁宗也不算是个糊涂蛋,可是他生了9个儿子,全部夭折,你说要命不要命?

眼看着自己一天天衰老,可是继承人却迟迟没有诞生。宋宁宗赵扩也很郁闷,所以他索性就给自己找了个养子。

一般来说,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寻找接班人,都会从兄弟的儿子里寻找。如果没有兄弟,那就是从父亲兄弟们的子孙后代里挑,怎么样也得选个堂兄弟的后代吧?

宋宁宗的父亲宋光宗赵惇,本来有俩儿子,分别是长子赵梃和次子赵扩。长子赵梃一不小心就夭折了,因此宋光宗只能把大位传给次子宋宁宗赵扩。

也就是说宋宁宗没有亲兄弟的儿子可以继承皇位。那么再往上推呢?那还是能找到的。宋光宗的父亲宋孝宗赵昚可是有4个儿子的,他们分别是长子赵愭、次子赵恺、三子赵惇(宋光宗)、四子赵恪。

如果宋宁宗选择继承人,至少也要从其他3个叔伯的子嗣里选择继承人比较合适吧?至少血统上更接近一些。但是宋宁宗的接班人,却是赵昀,他是往上数八代,跟宋宁宗都没什么血亲的远房侄子。

很显然在选择继承人这件事上,宋宁宗的确有些让人诧异。难道选择自家的堂侄不好吗?我们先看看宋宁宗选择嗣子的过程。


一、宋宁宗本有三个嗣子,都不是自己的堂侄。

  • 1、第一个嗣子,赵询。

宋宁宗的9个儿子全部去世以后,他自己也慌了。赶紧给自己找了第一个临时继承人,便是6岁的赵询。他是赵希怿的儿子,但是奇怪的是,这个赵希怿跟宋宁宗本就是远房亲戚。

赵希怿算起来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的八世孙,他只是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知县。如果没人提的话,大家早就忘了他们家祖上还是赵匡胤了。

  • 2、第二个嗣子,赵竑。

可惜29岁的赵询在公元1220年去世了,因此他没能熬得过宋宁宗成为下一代皇帝。于是宋宁宗又给自己找了个养子,叫赵竑。

这个赵竑是赵希瞿的儿子,算起来是赵匡胤的另一个儿子赵德芳的九世孙。赵竑跟赵询可就不一样了,他早就成了别人嗣子。

早年宋孝宗的孙子沂靖惠王赵抦没有嗣子,在他去世以后,便让赵竑做了嗣子。所以说这个赵竑已经在这一步的时候,成为皇亲贵胄了,这要比赵询强得多。

等到赵询去世以后,赵竑也就被宋宁宗给看上了。你也别当什么沂王了,直接来做皇位接班人好了!于是赵竑又往前跨了一步,成了宋宁宗的养子。


  • 第三个嗣子,赵昀。

你抢了沂靖惠王赵抦的嗣子,那么总要再给人家补一个上来吧?于是宋宁宗让宰相史弥远到处去找,最后找到了赵昀他们家。

赵昀的父亲赵希瓐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的八世孙,但是到了他这辈的时候,已经跟皇族八竿子打不着了。他自己也只做到了县令这么一个小官。

赵昀成为了沂靖惠王赵抦的嗣子以后,继承了沂王的爵位。可是谁也想不到,一场变故,让赵昀从沂王又往前走了一步,成为了宋理宗。


二、史弥远和杨皇后合作,将赵昀推上了皇位。

不管是给自己找嗣子,还是给沂王找继承人,宋宁宗都是往远了找。这3个孩子全都是老赵家的远房亲戚,而是同属于赵匡胤这一脉。

宋宁宗本来有自己的嗣子,也就是赵竑。按理说,宋宁宗去世以后,应该让赵竑继承皇位才对。可是宋宁宗去世以后,赵竑莫名其妙被封为济王。

原来赵竑和宰相史弥远的关系不太好,而史弥远跟杨皇后的关系很好,两个人曾经合伙灭了韩侂胄。史弥远担心赵竑上台后,会对自己不利。

因此史弥远联合杨皇后一起,将沂王赵昀扶上了皇位,反而将本该继位的赵竑立为济王。此后赵竑更是被史弥远等人给毒死了。


也就是说,赵昀自始至终,都不是宋宁宗所认可的继承人。他最初只是沂王的继承人,结果没想到白捡了一个皇位。

宋宁宗真正中意的继承人赵竑,做了4年的皇子,可是在即将摘果子的时候,却被人给顶替了,你说伤心不?

但是不管多伤心,估计都没有宋宁宗那帮堂兄弟的后代伤心吧?毕竟从血缘关系上来说,这帮人才是真正有继承权的人。那么这些人存在吗?为啥宋宁宗不选他们呢?


三、宋宁宗的堂兄弟。

南宋这几位皇帝的皇位,是这么传承的: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所以说宋宁宗的堂兄弟,也就是宋孝宗的孙子们。我们看看他们的情况。

宋孝宗的4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赵愭、次子赵恺、三子赵惇(宋光宗)、四子赵恪。

长子赵愭活到了24岁就早逝了,所以轮不到他继承皇位。但是赵愭是有儿子的,那就是赵挺。算起来赵挺就是宋宁宗的堂兄弟。那么赵挺有儿子吗?对不起,没有。所以这一脉被排除。

次子赵恺,本来大哥挂了,就应该他做太子。可是宋孝宗却觉得赵恺为人太过厚道,不适合做皇帝,所以就改立三子赵惇做了接班人。赵恺的儿子就是沂王赵抦,赵抦的亲儿子早逝,宋宁宗的嗣子赵竑就是从他那儿抢来的,所以这一脉也被排除。

四子赵恪,这是唯一的希望了。但是很不凑巧的是,这孩子连成年都没活到,又怎么有子孙去继承皇位呢?

也就是说,宋孝宗赵昚的后代,一支都没能传下来。到了宋宁宗,就只剩下这么一棵独苗了。而宋宁宗也不给力,生了9个儿子全部夭折,最终皇位再次花落别家。

总结:宋孝宗赵昚,本来也是捡来的皇位。

大家都说,北宋的皇帝是赵光义的后人,而南宋的皇帝是赵匡胤的后人。其实可以这么说,但是南宋赵匡胤的后人,也是分成两派的。

早年宋高宗赵构没有儿子,所以将赵昚收为养子,这才使得南宋江山回到了赵匡胤后裔的手里。而赵昚的生父赵子偁,其实只是个县丞而已,可见赵匡胤的后人们混得有多差。

谁也想不到,到了宋宁宗,这一脉又给断了。为了保证皇位不落在赵光义这一脉手里,因此宋宁宗找的嗣子,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前提至少是赵匡胤的后代才行。

这就是为什么宋宁宗不找堂兄弟的儿子做接班人的原因,毕竟家族人丁单薄。南宋国运不振,也从这个时候拉开了序幕。为啥?因为宋理宗的皇位也是捡来的。

参考资料:《宋史》

点赞5、白城市 网友:敷ノ衍

公元1124年,南宋第四位皇帝赵扩驾崩,庙号宁宗。

宋宁宗可谓是真的倒霉,先后有九个儿子,结果没有一个活下来,到后来也没儿子了,只好从宗室子弟当中选择继承人。

最先被选为继承人的是太祖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赵与愿,改了几次名字,改为赵询。

在赵询十四岁的时候,都已经被册立为储君了,结果他没有做皇帝的命,二十九岁的时候也就是宋宁宗驾崩前四年,先行一步离开了人世。

赵询没了,宋宁宗又册立宗室赵竑为皇子,结果赵竑并没有被册立为储君,而且受到权臣史弥远与杨皇后的忌惮,因此最终并没有登上皇位。

最后继承皇位的赵昀,也是出身宗室,在宋宁宗驾崩的时候被过继为皇子,然后被拥立登上了皇位,而赵昀与赵询、赵竑一样,全都不算是宋宁宗的近支子侄。



按照古代的继承规矩,也就是有子立子,无子立嗣。

所谓的立嗣,也就是从自己的侄儿辈人当中选择继承人,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来断。

一般来说,自己亲兄弟家里的儿子,当然就最优先,其次就是堂兄弟家里的儿子,以此类推直到整个家族的侄儿辈,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宋宁宗是宋光宗赵惇的儿子,只有一个兄弟叫做赵梃,但很早就去世了,没有后代。

而宋宁宗的爷爷宋孝宗膝下有四个儿子,宋光宗排名第三,四弟很早就夭折了,而宋光宗的两个哥哥也就是宋宁宗的两个伯父,都有孩子。



宁宗的大伯父赵愭有个儿子叫做赵挺,但很可惜赵挺很早就去世了,而且也没有后代。

而宁宗的二伯父魏王赵恺,有两个儿子,长子早夭,次子赵抦聪慧过人,非常受到宋宁宗器重喜爱,而赵抦是宋宁宗的堂兄弟。

赵抦只有一个儿子,但是也在三岁的时候就夭折了。

换言之,宋宁宗的亲兄弟、堂兄弟都没有给他留下能够过继的孩子,所有近支宗室当中,没有能够继承皇位的人,如此一来,远支到底选谁,那就不需要考虑血缘亲疏了。

并不是宋宁宗不愿意从堂兄弟的孩子当中选择嗣子,而是根本就没有,宋宁宗的堂兄弟的孩子也都早夭,所以宋宁宗只能从太祖的后代当中选择另外的人做储君。


点赞6、廉江市 网友:你真闪绕

宋宁宗的儿子全部夭折,而宋孝宗的后代大多因子孙夭折而无后。开禧元年,宋宁宗的堂兄弟只剩下赵抦。赵抦的父亲赵恺是宋孝宗的第二子。

赵抦的亲生儿子也夭折了。


(宋宁宗)

这时,整个宋朝宗室中,赵抦和宋宁宗的血缘关系最亲近。宋宁宗也非常喜欢这个堂兄弟,亲自安排了太祖幼子秦康惠王赵德芳的九世孙赵贵和为赵抦的嗣子。

宋宁宗自己选了太祖长子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赵与愿为皇子。

开禧二年(1206年),赵抦去世。

宋宁宗不慧,头脑不聪明,智力低于平均水平。所以朝政掌握在权臣手里,前期是韩侂胄,后期是史弥远。

虽然说是宋宁宗自己选择皇子,但实际是权臣韩侂胄安排的。

宋孝宗的哥哥赵伯圭子孙繁荣,封嗣秀王。

赵伯圭生九子:赵师夔(kuí)、赵师揆(kuí)、赵师垂、赵师禹、赵师皋、赵师岩、赵师弥、赵师贡、赵师卨(xiè)。

赵师垂生赵希戭(yǎn)。赵希戭生赵与訔(yín),赵与訔又名赵与告。赵与訔生十子:赵孟頔、赵孟颁、赵孟硕、赵孟颂、赵孟頖(pàn)、赵孟颢(hào)、赵孟頫(fǔ)、赵孟吁、赵孟頵(yūn)、赵孟愿。

家族树根深叶茂。

权臣韩侂胄并不希望从嗣秀王赵伯圭家给宁宗寻找继子,否则家族势力如此强大,韩侂胄想擅权就没门了。

所以,韩侂胄就借口孝宗故事,从贫寒的远房宗室中选嗣子。

(韩侂胄)

但第一个过继的皇子赵与愿(更名赵询),长到二十八岁就死了。在嘉定十三年(1220年)去世,谥号“景献太子”,没有后代。

宋宁宗只好把堂兄弟赵抦的养子赵贵和夺为自己的养子,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正式立为皇子,改名赵竑。

同时安排了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山阴县尉赵希瓐的长子赵与莒(后来的理宗)为赵抦的继子。

宋宁宗把赵竑当唯一的皇子养,但因为宁宗不慧,只给了皇子的名号,没有立为皇太子。

留下了巨大隐患。

赵竑和权臣史弥远、宁宗杨皇后关系不和。

权臣史弥远、宁宗杨皇后趁宁宗死后,矫诏立宁宗堂兄弟赵抦的第二个嗣子赵与莒为皇帝,是为宋理宗。

史弥远又通过湖州之变害死了赵竑。

(宋理宗)

点赞7、洛阳市 网友:一蓑烟雨

大家好,我是师哥讲史,首先感谢邀请

第一,宋宁宗与其他堂兄弟关系并不好,因为当年他父亲差点立了他的堂兄弟为太子,关系不好没有杀了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怎么还可能从堂兄弟里面找后人立为太子。

第二当时也是权臣当道,他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很早的夭折了,收养了一个养子很早的立为太子,但是最后也没有当上皇帝。在他死后太子被史弥远和皇后矫诏废掉,立了赵贵诚为帝,是为宋理宗。

这就是宋宁宗不从堂兄弟里面找人继承皇位的原因。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点赞8、通化市 网友:题笔绘心

宋孝宗一脉真是子孙单薄,到了他的孙子宁宗在位,其所生9个儿子全部夭折,孝宗一脉绝嗣。不得已,宰相史弥远与杨皇后矫诏立赵昀为皇太子,在宁宗死后继承皇位,是为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宋理宗。


(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宋孝宗)

宋孝宗有四个儿子,全部都是成穆皇后郭氏所生。

长子庄文太子赵愭乾道三年(1167年)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赵愭有一子叫赵挺,乾道九年(1173年)去世,无后。

次子魏惠宪王赵恺淳熙七年(1180年)去世,赵恺有两个儿子,长子赵摅早夭,次子赵抦自小便聪慧过人,被封为嘉国公,颇受宋宁宗喜爱,可惜开禧二年(1206年)就薨逝,年仅三十六岁,赵抦有一子叫赵垓,三岁便夭折。魏惠宪王赵恺一脉就此绝嗣。

四子邵悼肃王赵恪是孝宗最小的儿子,生卒年不详,在高宗朝便夭折。孝宗直到乾道二年(1166年)才为这个早夭的儿子赐名恪,追赠邵王。


(一生体弱多病的宋光宗,南宋唯一一位患有精神类疾病的皇帝)

继位的宋光宗赵惇自小身体虚弱,晚年饱受精神疾病折磨,也因此他的子嗣比孝宗还少,只有一个儿子。

嘉王赵扩是宋光宗与慈懿皇后李氏唯一的儿子,立为太子本是顺理成章之事,但孝宗却以嘉王天性懦弱为由反对立其为嗣,想反魏王赵恺次子嘉国公赵抦生性聪慧,深得孝宗的喜爱。当初身为皇三子的光宗取代了二哥赵恺成为太子,而后顺利内禅继位,孝宗本就对次子感到亏欠,因此才反对嘉王赵扩而属意立嘉国公赵抦为太子。立嗣之争也成为之后孝宗与光宗父子之间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光宗晚年病情加重,变的疯疯癫癫,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朝政,群臣们再也无法容忍这个疯子皇帝。绍熙五年(1194)七月,大臣赵汝愚、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宋高宗之后)的支持下拥立嘉王赵扩登基,是为宋宁宗。被蒙在鼓里的光宗拒绝承认内禅,拒不接受宁宗和百官的朝见,拒不迁往为他准备的太上皇寝宫泰安宫。

经过这么一折腾,光宗的病情更加严重了,支撑了六年后,终于在庆元六年(1200年)驾崩了,享年五十四岁。


(宋宁宗最惨,九个儿子全部早夭,绝嗣)

继位的宋宁宗身体同样不好,他一共有9个儿子,但全部幼年早夭,因为生育能力极差,早早便在宫中收养宗室子弟赵询、赵竑、赵昀为养子。

我们回头再看看孝宗一脉的子嗣情况,可以说是糟糕到透顶,庄文太子赵愭传二世绝嗣,魏王赵恺传三世绝嗣,邵王赵恪早夭无子。

魏王赵恺次子嘉国公赵抦颇受宋宁宗喜爱,他死后,唯一的儿子赵垓三岁便夭折。宁宗下诏,将宗室赵希瞿的儿子赵竑过继给嘉国公赵抦作为他的后代。赵竑是宋太祖赵匡胤四子秦王赵德芳的九世孙,而宋孝宗正是出自赵德芳一系。

嘉定十三年(1220年),宁宗养子景献太子赵询(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燕王赵德昭九世孙)去世。宁宗立赵竑为皇太子,赵竑早慧,聪明异常,对擅权的宰相史弥远极为反感。史弥远怕赵竑不好控制,便联合杨皇后矫诏改立沂王赵贵诚为新帝,废太子赵竑为济王,赵贵诚更名为赵昀,是为宋理宗,理宗乃宋太祖赵匡胤第二子燕王赵德昭九世孙。

至此,宋宁宗去世之后的立嗣之争尘埃落定,原本离皇位一步之遥的皇太子赵竑在史弥远和杨皇后的阴谋下意外出局,最后更被史弥远害死。


(南宋皇帝世系图,自高宗后,南宋皇帝全部出自宋太祖一系)

造成这种情况,原因很简单,自孝宗起,三代子嗣不旺,可以说是不代不如一代。宁宗在位时,兄弟子侄辈中,只剩下堂兄嘉国公赵抦和侄儿赵垓,但赵抦三十六岁便去世,赵垓三岁早夭,再加上宁宗所生九个儿子全部早夭,孝宗一脉彻底绝嗣。

宋孝宗本身就出自宋太祖一脉,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太祖第四子秦王赵德芳八世孙。因此,宋宁宗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自然要从太祖一脉择嗣,他早年养育在宫中的三个宗室子弟全部出自太祖一脉,其中,景献太子赵询乃燕王赵德昭九世孙,废太子赵竑乃秦王赵德芳八世孙,新君理宗皇帝赵昀乃燕王赵德昭九世孙。

史弥远虽然在历史上风评不大好,但在立嗣大事上算是比较公道,孝宗一脉绝嗣,那就从宗室子弟中找,但绝对不能本末倒置,要找也是找太祖一系,不管是燕王赵德昭后代还是秦王赵德芳后代,都算是一个交代。

点赞9、中山市 网友:青春还在

因为没有

最近支的堂兄弟和宁宗一样

不单是一样,而且还只剩一个,没有办法。

宋孝宗是过继的,不能从本宗里找

如果从本宗找,堂兄弟倒不少,但是宗法上,前面几个皇帝就得腾出位置,不能享受祭祀。

所以宁宗才舍近求远。其实,我们现在也是沿袭着这种传统,不是吗?



点赞10、惠州市 网友:剪水燕

宁宗找了,他自然想传给自己最亲的人,可是亲的是真没有了。不过他最后选择的继承人在名义上都是宋孝宗的后人。

宋宁宗是南宋第四位皇帝,他一生有九个儿子但是都夭折了,因此他必须通过过继子嗣的方法传承皇位。

过继子嗣自然要选择自己的亲侄子,可是宋宁宗的父亲宋光宗只有两个儿子,长子赵梃夭折了,老二就是宁宗,因此宋宁宗只能向上追溯到他的爷爷的其他子嗣的后人。

宋宁宗的爷爷是宋孝宗,一生有四个儿子,三子是其父宋光宗,四子是邵悼肃王赵恪很早夭折,因此选择的只能是孝宗的长子和次子这两支。

宋孝宗长子名赵愭,乾道元年(1165年),立为皇太子。乾道三年,赵愭生病,结果医生用错了药,病重而亡。赵愭有一个儿子名叫赵挺,因此孝宗长子这一脉断绝。

宋孝宗次子名叫赵恺,一度差点取代光宗,不过最终没有成功。在淳熙七年病死。

他有两个儿子,长子赵摅早夭,次子名叫赵抦。

赵抦被封为沂王。他有一个儿子名叫赵垓,不过这个儿子三岁的时候也夭折了,因此宋孝宗一脉其实已经全部断绝,但是为什么说宋宁宗过继的后人在名义上是宋孝宗的后人呢?

原来宁宗在自己儿子夭折和赵抦儿子夭折后,分别给自己和这位堂弟过继了两个嗣子。

宋宁宗过继了宗室远支的赵俨,赵抦过继了宗室赵希瞿子,最后取名赵竑。

后来赵俨也死了,宋宁宗直接把这个侄子赵竑过继给自己,然后让宰相史弥远给赵抦再找个嗣子。

史弥远和赵竑不和,此刻正酝酿着找个人取代赵竑。于是他找到了已经完全成为平民的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后人宗室赵与莒,改名赵贵诚,过继给赵抦。

宋宁宗死后,史弥远串通杨皇后,变更继承人,强行将赵贵诚这个“侄子”过继给宋宁宗,于是赵贵诚当上了皇帝,就是宋理宗。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