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殉葬的妃子不愿死怎么办?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6关键词:妃子

殉葬的妃子不愿死怎么办?

点赞1、张家界市 网友:晏南风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中国封建充满"仁义道德"的历史,其实满本写的都是“吃人”两字。

借用这句话,中国煌煌帝王唯我独尊的背后都是惨无人道的“埋人”,从发掘的先秦古墓中,大都有累累白骨陪葬墓主人。



《墨子·节葬》记载:"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

死于乱军的周幽王,殉葬嫔妃和宫婢百余人。《西京杂记》曾记载,西汉有个盗墓贼盗掘周幽王的陵墓。周幽王墓是竖穴式,打开羡门,刨去厚厚的白垩土,出现纵横交错的一百多具尸骸,一男之外都是女的,或站着,或卧着,墓中遗骸就是周幽王和殉葬的宫婢、妃妾。

烽火戏诸侯,周王室失信诸侯,犬戎进攻镐京,诸侯不来救援,镐京沦陷,周幽王被杀,即便他昏庸祸国,死于乱军,被草草埋葬,依旧搭上那么多年轻女子的生命。

殉葬制度在秦始皇时达到登峰造极,秦始皇驾崩,秦二世下诏令说,先帝后宫没生孩子的,放出宫不合适,都命令殉葬。



殉葬制度汉之后一度都已经废止,却在金、元、明死灰复燃,尤其是明朝让嫔妃殉葬的风气之甚,令人发指。

明朝六代皇帝要求嫔妃殉葬,枉死嫔妃几百人。朱允炆遵遗诏,依古制,凡没有生育过的后宫嫔妃,皆令殉葬,另有若干宫女从死。具体殉葬是多少人,史上并无确切的记载。据明末人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之后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明成宗驾崩都强迫妃子殉葬。明英宗朱祁镇废除嫔妃殉葬制度,但是依旧有让宫婢陪葬陋习存在。

有人说让嫔妃殉葬根源于"夫死妇殉节"的社会伦理道德,但是为皇帝陪葬的后宫女人大抵都是出生卑微,在后宫无根基、无倚仗的可怜女子,她们年纪轻轻就被迫结束生命,她们可能生前都未曾受过恩宠 ,死后却得为帝王“守节”,这是什么道理?

清初也还存在殉葬,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的母妃就被强迫殉葬。



继位皇帝要让嫔妃为先皇殉葬,是不会管嫔妃愿不愿意的。无论嫔妃怎么反抗,怎么求饶,都难逃一死。只是死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让这些毫无反抗能力的嫔妃死的方式,大抵有三种:

【一】封死墓穴中

将殉葬的嫔妃赶进墓穴,封上墓门,让她们在陵墓中自生自灭。陪葬秦始皇的嫔妃享受就是这种“待遇”,这似乎比直接砍死或活埋,会"人道"那么一丢丢。

【二】谥死

朝鲜《李朝实录》中详细记载了给成祖殉葬的嫔妃集体从殉过程。明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要求三十二位嫔妃殉葬。宫里先安排这些即将赴死的嫔妃在殿外用餐,吃完后带到殿内,嫔妃们“哭声震殿阁”。

殿内放了三十二张“小木床”,宦官命令她们站到木床上去,她们的头顶上方是已经准备好的白绫,等她们头伸进白绫中,宦官就会抽掉小木床,然后吊死。

在这三十二个人中,有两个是朝鲜进献的女子:一为韩氏,一为崔氏,封号“美人”。仁宗亲自进来与她们“辞决”,韩氏跪倒在地,苦苦哀求仁宗放她回国,因为家里还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可是仁宗不为所动,最终这两个朝鲜女子只能在异国他乡命归黄泉。韩氏临死时,她的乳母就在一旁送别,韩氏回头对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话还没说完,脚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转瞬之间,三十多个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三】灌水银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用一种中草药让殉葬的嫔妃喝后,她们昏厥,然后太监会在她们的脑袋凿开一个孔,将水银灌进去,让她们从此不再醒来,还能保存尸身不腐。

看到这些不知道明朝的忠粉们会怎么想?



相关资料链接——朝天女户

朝天女户是指明朝时,为皇帝殉葬的女子的亲属。朝廷会给这些为皇帝殉葬女子的亲属一定的好处 。最常见的是追赠谥号,表彰其行。比如宣宗死后,嫔何氏、赵氏、吴氏、焦氏、曹氏、徐氏、袁氏、诸氏、李氏、何氏皆从死。正统元年,皆追加赠谥。册文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
《明史·后妃传》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这些人多为殉葬妇人的父亲或兄弟,他们的“朝天女户”的身份还是世袭的。不过这种优待究竟持续了多久,很难断定。
点赞2、晋城市 网友:弥弥浅浪

1424年8月12日,明成祖朱棣病逝,韩丽妃等30余人被要求殉葬,韩丽妃哭着跪地祈求新君明仁宗朱高炽,说自己在朝鲜老家还有老母亲需要赡养,恳请放自己回朝鲜,别让自己殉葬。

然而,任凭韩丽妃如何哭求,朱高炽都不为所动,最终韩丽妃只能无奈赴死,临死前,韩丽妃哭着对身旁的乳娘说:“娘,我去了,我去了……”

韩丽妃因为长相出众,在明永乐年间被朝鲜李氏王朝进贡给朱棣,朱棣很快就把她封为丽妃,虽然韩丽妃在后宫中屡遭陷害与打压,但由于貌美如花,所以朱棣对她非常疼爱。

因此,在朱棣活着期间,韩丽妃的生活总体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随着朱棣的病逝,她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当时,自明朝朱元璋以来,又恢复了残忍的殉葬制度,所以朱棣死后,朱高炽按照当时的制度,把韩丽妃等30多名嫔妃宫女列入到了殉葬名单里。

韩丽妃等人得知自己被列入殉葬名单后万分恐惧,可以说当时的后宫哭声一片,然而能被列入名单,就说明这些妃子没什么背景,所以尽管这些人想尽了各种办法,依旧改变不了什么。

比如,韩丽妃就跪倒在新君朱高炽脚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述自己有多不容易,反复强调自己家中的老母亲没人赡养,希望以孝道感动朱高炽。

可朱高炽并没有罢手,他认为谁家没有难处,既然已经下了旨,就绝对不会更改,因此即使韩丽妃把自己的头都磕破了,朱高炽依旧没有丝毫动摇。

8月14日,是朱棣病逝的2天后,也是韩丽妃等人殉葬的日子,宫女和太监们早早地就把韩丽妃等即将殉葬的妃子叫了起来。

随后,就帮她们沐浴更衣梳洗打扮起来,毕竟是要为先皇殉葬的人,所以肯定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韩丽妃等人哪有心思梳洗打扮。

她们早已哭干了眼泪,就像木偶一样,神色木然地任凭身边的宫女太监折腾,仿佛这具身躯不是她们自己的一样。

而那些负责梳洗打扮的宫女太监,此时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什么做得不对了,被要求跟韩丽妃等人一同殉葬,在宫女太监心中已经没有了同情,有的只是暗自庆幸。

等一切都安排妥当后,时间也就来到了中午,韩丽妃等人被带到一个房间中准备用膳,新君朱高炽为了体现自己的仁慈,专门让人做了美味佳肴给韩丽妃等人食用。

尽管眼前的饭菜色香味俱全,韩丽妃等人也没有一点胃口,她们已经彻底麻木了,眼神呆滞地望着前方……

这个形式上的午饭时间过后,韩丽妃等人被陆续带入一个偏殿之中,这个偏殿中放了30多个小凳子,每个凳子上方垂下一条自尽用的白绫。

该来的终于要来了,突然有人忍不住地哭了起来,随后大多数人都反应了过来,整个偏殿的哭声震天动地,有的妃子挣扎着想往殿外跑。

可周围的太监和宫女们早就料到了这一点,韩丽妃等人没等跑出去就被抓了回来,随后每两个太监负责抓住一个妃子,强行把妃子拖拽到指定的小凳子旁。

任凭这些妃子如何挣扎,也没有丝毫作用,她们被太监强行架着站到了凳子上,随后她们的脑袋就被强行套在了上方的白绫中。

韩丽妃此时也知道自己死期将至了,她回头望了望自己那站在一旁的乳娘,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娘,我去了,我去了……”

随后,太监就把韩丽妃脚下的小凳子撤掉,韩丽妃的生命开始了倒计时……望着自己从小照顾大的韩丽妃,乳娘悲痛欲绝,但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瘫软地跪在地上……

很快,30多个鲜活的生命就彻底没了气息,之后就是各种殉葬礼节,韩丽妃等人以及她们的家属都得到了褒奖,因为宣传她们时,说她们是“自愿”殉葬的。

对于古人来讲这是无上的荣耀,她们的家人得跪谢皇恩,但只有韩丽妃等人自己知道,她们是多么的不想要这种褒奖,后来韩丽妃获赐谥号“康惠庄淑”,这又是多么大的讽刺。

以上,就是我国殉葬制度的一个缩影,也一定程度地说明了,殉葬的妃子如果不愿意死,当时是怎么做的。

其实,据史料记载,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有很多方法来对付那些不想死的殉葬妃子,不过在说这些方法之前,我们先简要地说一下我国古代的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是我国古代非常残忍的习俗,而殉葬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主要包括用相关器物、牲畜、陶俑、木俑以及人等,把这些跟死者葬入同一个坟墓中,目的是保证死者在地下继续享福。

而今天我们所说的殉葬,大多数都指的是用活人殉葬,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殉葬与陪葬不一样,陪葬是王公大臣嫔妃等人正常死亡后,葬在皇陵附近。

而殉葬都是非正常死亡,也就是说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强行弄死,然后跟皇帝葬在一个陵墓中,虽然古代一直宣称这些人是自愿殉葬,但很显然没人愿意这么干,所以绝大多数都是被强迫的。

据史料记载,自商朝开始,就有这种活人殉葬的陋习,后来一直到秦始皇以后才逐渐减少,秦始皇以后主要是用木俑、陶俑等殉葬,自此一直到唐宋时期,用活人殉葬的都很少。

不过,当时间来到元朝的时候,殉葬制度又死灰复燃了,当然了在元之前的辽代,也有活人殉葬的先例,比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就有数百名大臣被迫殉葬,但这种例子只是少数。

在明朝的时候,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等人死后,都强行让众多嫔妃宫女殉葬,而殉葬的嫔妃大多数都是没有生过子女,或者被打压的对象。

因此,她们在被迫殉葬时,根本没人替她们说话,后来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又把殉葬制度给废除了,这算是他做的一件好事。

可是在清朝初期,这种殉葬制度又一次死灰复燃了,无论是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顺治,在他们死后都有殉葬的情况发生。

比如,顺治死后,有三十多位嫔妃殉葬,当时顺治出殡时,后面跟了一大堆嫔妃的棺材,这个场面非常壮观,也让幼小的康熙对此产生了极大的抵触心理。

所以,当康熙成年后,专门下旨要求禁止殉葬,不过虽然此后的皇帝死后,不强迫妃子殉葬了,但当时的清朝依旧表彰民间那些,丈夫死后殉葬的妻子,这也是一种变相的鼓励殉葬。

所以说,严格来讲,在清朝灭亡后,殉葬制度才彻底从我国消失,殉葬一般来讲都是为皇帝等君主殉葬,而且虽然有大臣、仆人为皇帝殉葬的情况,但大多数都是嫔妃宫女为皇帝殉葬。

那回到题主的问题,殉葬的妃子不愿意死怎么办?随着近年来相关古墓的挖掘,再结合相关史料记载,人们发现大多数情况下,有三种方法对付这些殉葬的妃子。

01直接赐死这些妃子

所谓赐死,跟我们文章开头所说的情况差不多,大多数都是赐“三尺白绫”自尽,当然了也有赐毒酒的,或者更野蛮的就是用刀剑砍杀以及活生生的勒死等方式。

不过,赐自尽的最多,原因很简单,并不是怕血流成河,而是想保存皇家的颜面,毕竟“自尽”说着好听,可以宣传为自愿殉葬。

而这些妃子被赐死后,就会按照生前的地位,装入相应的棺椁中,跟着死去的皇帝一同下葬,至于普通的宫女,很可能就直接扔到陵墓中的特定位置,压根就没有人会在意她们。

02把活着的妃子赶入陵墓中

这种方式,就是在皇帝死后,将皇帝葬入陵墓的同时,会把一批事先选出来的妃子宫女,强行驱赶到陵墓中,然后再封死地宫。

这种方式看起来好像比直接赐死强,但实际上更残忍,因为随着地宫的封死,她们将永远无法离开地宫,而且地宫中的供品、空气有限。

一段时间后,这些妃子宫女自然会死在地宫里,而且死前往往经历了很多挣扎,可以说是万分痛苦的,不过这样的情况很少见,因为有人害怕她们死前在地宫里瞎折腾,“惊扰”到死去的皇帝。

根据相关古墓的挖掘显示,在个别地宫中,存在白骨散布在不同区域的情况,通常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活人被赶入地宫引起的。

03欺骗妃子后使其殉葬

这种情况,就是事先不告诉妃子她会被殉葬,而是定好名单后,悄悄用药物迷晕妃子,然后再往她们的身体里注入水银等物质。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让这些妃子没有痛苦和心理负担,死前不会害怕,二是水银等物质也可以长久保存她们的遗体,更好的实现殉葬的目的。

可以说,相对来讲,这种方法比前两种强,但依旧剥夺了妃子们的生命,本质上来讲,同样是残忍至极的。


总结

综上所述,殉葬的名单一旦定下后,很难更改,因为如果她们真有靠山,也就不用死了,而且即使这些妃子不愿意死,人们依旧有很多方法强制她们殉葬。

所以说,殉葬制度非常残忍,也是一种让人深恶痛绝的陋习,虽然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废止殉葬制度,但也多次死灰复燃。

这就是封建社会可恶的地方,也展现出了封建君主残暴自私的一面,更是封建迷信思想作祟导致的无知愚蠢行为。

还好我们今天生活在文明社会中,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对此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点赞3、海伦市 网友:樱花落尽

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但是皇帝死后,这么多的前任妃嫔新皇帝肯定不会接受,于是这些人的去留成了一个问题,如果是继位皇帝的生母可以成为皇太后,那么其余的妃子该何去何从呢?


老皇帝死后如果这些妃子里面有儿子的可以跟随儿子前往封地,如果没有的那只能算你倒霉了,只能接受以下几种结果,因为你没得选择。

1、殉葬,殉葬在中国历史上很常见,一直到明朝中期才逐渐消失,直到康熙年代才完全退出历史,秦朝的胡亥就曾下令让没有子嗣的妃子全部殉葬,就连朱元璋也有三十多个妃子殉葬,后来朱祁镇亲自下令,自他以后后面所有的皇帝都不许殉葬,清朝入关前就有殉葬制度,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就曾为努尔哈赤殉葬,到了康熙下令不允许再出现殉葬,这一流传几千年的丧葬陋习才彻底消失。

2,守墓,相比较殉葬,守墓应该是比较仁慈了,但是这些在宫中享尽荣华富贵的女人突然来到荒山老林,做起了守墓工作,谁也吃不消,而且因为没有了地位,所过的生活基本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3,打入冷宫,因为这些妃子对于新皇帝而言已经没有了用处,所以打入冷宫就是一个最好的方法,眼不见心不烦;在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一片房子,那就是这些妃子的居住地,新皇帝对这些妃子基本上是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她们需要自己找活下去的方法,宫中的太监和宫女都有俸禄,但是这些妃子没有,所以很多人的下场就是饥渴而死。

4,出家当尼姑,唐朝的时候,佛法兴盛,对于这些妃子最好的出处就是寺庙,唐太宗就曾下过诏书,所有没有孩子的妃嫔必须前往感业寺出家当尼姑,诵读佛法,为皇帝祈福。


这些妃嫔的下场在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如果你要是碰到了倒霉的皇帝要你去殉葬,那你就完蛋了。去也是死,不愿意的更是死,你还是没得选择的。

为先帝殉葬的方式多种多样。

1,自缢,先帝去世后,从后宫妃嫔中挑出需要殉葬的女子,先让他们就餐,吃完后带到殿内,殿内已放了很多的椅子,椅子上方系好了七尺白绫,这些即将赴死的妃嫔被命令站在椅子上,这些可怜的女人带着绝望的眼神,一咬牙便将头伸进了白绫结成的套扣内,然后用脚推开椅子,过几分钟就没有了声息。

对于那些不愿意死,或者怕死的妃嫔,酒足饭饱之后就会由太监们送她们上路,被活活勒死。

2,活埋,这个比较痛苦,先帝下葬时由太监将妃子带入陵墓,然后封上墓门,待里面氧气吸完,妃嫔们都会被窒息而死,传说活埋的妃嫔怨气极大,连盗墓贼也怕,从而起到陵墓守护的作用。

3,喝毒酒,为了减轻妃嫔们的痛苦,让她们喝那种剧毒酒,喝完一刹那便烟消云散,然后随先帝一起葬入。

4,灌水银,为了便于殉葬的妃嫔能够容颜不变,会在殉葬前将她们迷晕,然后割开她们的头部,将水银灌入她们的体内,以达到防腐的效果,可以说是极其残忍的。


因此,当帝王们驾崩时,后宫里总是传出一片凄惨的哭声,这哭声并非为死去的帝王,而是这些宫女妃嫔们在恐惧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是在为自己而哭,谁还去哭那个无情的帝王。

点赞4、资阳市 网友:棄深愛

明仁宗的谭顺妃入宫不到一年,殉葬时还不满二十岁,她肯定不愿意死。

咱们先来看看明仁宗是怎么对待给他父皇明成祖朱棣殉葬的嫔妃,也许能找到部分答案。

明仁宗朱高炽是有名的仁君,他的办法,很“人性化”。朱高炽亲自“送”殉葬的妃子们“走”。

这个记载见于朝鲜的《李朝实录》,因为给朱棣殉葬的妃子里有两个是朝鲜人,崔氏和韩氏。

那么给朱棣殉葬的妃子里为什么有两个朝鲜人呢?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抢了他侄子的皇位之后,当年就通知了朝鲜,而朝鲜王也默契地派人索要新的印玺,请求朱棣对他们的认可,也就是说朝鲜作为大明从属国承认了朱棣的正统地位。

明朝实行的是朝贡贸易,朝鲜的贡品就是土特产,高丽参,海豹皮啥的,当然,还有宫女甚至太监。

这个不奇怪,元朝时候就有这个先例了,元顺帝的皇后就是高丽贡女奇承娘,而奇承娘的心腹太监就是也是高丽人,叫朴(piáo)不花。

朱棣驾崩的时候,大概还是耿耿于怀自己得位的正统性,所以遗诏一切遵从祖制。所谓祖制,往上数,他承认的就是一个祖,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就是照搬明太祖朱元璋下葬时的做法。

恰恰是朱元璋,恢复了自秦汉以来基本看不到记载的古老野蛮的制度:殉葬。

《万历野获编》记载有四十几个嫔妃殉葬。

至于为什么殉葬这个盛行于商周,没落于春秋战国的制度为什么突然被朱元璋又拾起来,那就真的不得而知了。朱棣也没打算弄懂他老子的心思。

他只要“深肖”父皇就够了。

于是,我们在朝鲜的《李朝实录》世宗卷中就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这样一个场景:

朱棣驾崩之后,嫔妃殉葬的有三十多人。到了往生的日子,在正室吃最后一顿饭。吃完饭后,把三十几位嫔妃请到了专门的“升堂”,嫔妃们一看到了最后的时刻,立刻哭声震天。主要是升堂内的布置,非常恐怖。放着几十张木头小床,让嫔妃们站在上面,从房梁上垂下绳子,让嫔妃们把头伸进去,接着就把小木床拿走,殉葬的嫔妃们“皆雉经而死”。

韩丽妃站上小木床时,回头看着跟着自己进宫的保姆金黑大哭:娘,我去了!娘,我去了!

还没等韩丽妃把话说完,一边的宦官就把小木床拿走了,韩丽妃和另一名朝鲜嫔妃崔氏声断气绝。

关于这件事,最后一句话记载的是:

诸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诀。

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下了命令勾选了人名还不够,还要亲自“辞诀”,这是辞诀吗?我看不如叫“监斩”吧!

这段记载应该比较可靠。那个韩丽妃的保姆,金黑,没有死。在仁宗朝的时候,被封为恭人,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没有被皇帝临幸过的朝鲜宫人,被放回朝鲜,金黑由此得以回国。

明仁宗庙号仁宗,但是他维护殉葬制度的决心确实没看到“仁”字在哪里。

也可能是,来不及了?

确实,明仁宗在位的时间太短了。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登基,登基之后,赦免了建文旧臣,停止了朱棣时期那些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与民休息。确实称得上是仁,可是,洪熙元年五月,明仁宗就驾崩了。

遗诏,也是遵从祖制。

从殉葬的数量上看,貌似规模缩小了,只有五位嫔妃殉葬。可能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这五位嫔妃莫非是愿意尽忠的?

很遗憾,真的不是。

其中的恭肃贵妃郭氏殉葬的最为蹊跷。要知道,即使是按照所谓的祖制,只要是生了孩子的嫔妃,就可以不用殉葬,而郭氏给明仁宗生了朱瞻垲(kǎi),朱瞻垍(jì),朱瞻埏(yán)三个皇子,却仍然殉葬。

按说有儿子就有活命的念想,并且,郭氏可是正儿八经的勋贵世家出身,她可是当初跟着明太祖朱元璋身经百战的营国公郭英的孙女,要说郭氏是自愿殉葬,实在是难以让人信服。

祝枝山那本不太靠谱的《野记》,提供了一种说法。

大体是仁宗非常宠爱郭氏,这就让张皇后不太痛快。张皇后有一次过生日,请郭氏过去饮宴。仁宗陪着郭氏去了。您想,张皇后心里那份不痛快就不用说了。

所以,当郭氏向张皇后敬酒祝寿时,张皇后竟然就没喝这杯酒。把郭氏弄得下不了台。仁宗一看急了,拿起张皇后的酒杯,一口闷了。

仁宗倒是痛快了,郭氏和张皇后这仇可就结大了。很快仁宗驾崩,也不知道是张皇后的逼迫,还是郭氏忧惧不已,就自尽殉葬了。

即使是这种说法,那也不能说郭氏是心甘情愿殉葬。

而殉葬的五位妃嫔之一,谭顺妃,就更说明问题了。

这位谭顺妃,父亲是浙江道御史谭福。在永乐二十一年的时候,被当时还是太子的朱高炽纳为妾室。等到洪熙元年,被封为昭容,还没举行册封仪式呢,仁宗就驾崩了。

结果,谭顺妃也没生孩子,也不是勋旧之女,顺理成章成了殉葬的五位妃嫔之一。虽然没有记载谭顺妃的生年,但是朱高炽是不可能纳一个二十大几的女孩子为妾室的。

古代女子十三四岁就可以嫁人了,这样推算下来,谭顺妃,殉葬时只不过是十五六岁的一个小女孩,放到现在初中还没毕业呢。就要与父母天人永隔,永远进入那个黑漆漆的皇帝陵寝。

说她自愿殉葬,那就更不能让人信服了。

如果她们不愿死,那么除了《野记》中所说的张皇后的因素,继位的明宣德帝朱瞻基,也会成为殉葬制度坚定的维护者而去逼迫那五位明仁宗的嫔妃殉葬。

因为,宣德皇帝朱瞻基驾崩时,也有十位妃嫔殉葬。

十个这个数字应该是可靠的,因为输了土木堡之变的明英宗,为数不多的贡献之一,就是那本详实的《英宗实录》。十个这个数字,就是《英宗实录》记载的,其中,殉葬妃子的姓氏,谥号啥的记载的一清二楚。

给宣德帝朱瞻基殉葬的十位妃嫔如果不愿死,还有仁宗的张皇后活着呢,她会做这个主的。

如果说,明初的皇室是这个殉葬制度坚定的维护者,还有“遵守祖制”这个遮羞布的话,那么作为殉葬妃子的家人,应该算是逼迫妃子们殉葬的帮凶。

清代诗人,乾隆七年进士程嗣章有一首明宫词是这么写的:

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

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

龙驭上宾,就是皇上驾崩,殉葬的女子,就是朝天女,而女子的家属统称为朝天女户。皇帝一死,女儿殉葬,家人进爵!

这首诗说的就是建文帝当朝的时候,给朱元璋殉葬的那一批妃子的家属,被晋封为锦衣卫百户或千户,明制,锦衣卫百户是正六品,千户是正五品,这辈子基本衣食无忧了。

尤其是给朱元璋殉葬的这一批宫人的家属,受封在建文朝,到了朱棣的时候,按说算建文旧臣,没啥好结果。但是朱棣大笔一挥,区别对待,调去守孝陵了。

虽然这辈子,包括子孙都没法再干别的事了,但是终大明一朝,也算稳如那啥了。

有这样的例子放着,那些被选做殉葬宫人的家属,虽然本来也无法抗拒,但是,内心是否真的抗拒,可就真的不好说了。

这种野蛮的制度,最终是终结于明英宗朱祁镇之手。

前面咱们说了,明英宗朱祁镇干的好事不多,一个是《英宗实录》资料宝贵,另一个就是遗诏终结殉葬制度了。

而且,这不是虚伪,也不是假仁慈。

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

他怕别人误会他假仁慈而执意给他找殉葬的妃子,还加了一句:

此言俱要遵行,毋违!

我想,这也可能是英宗历经磨难导致的,也可能是亲手勾选给郕王,也就是景泰帝殉葬的唐氏等嫔妃的名字时,给他的心灵造成了促动。

从明太祖到郕王赔上了近百位宫人的殉葬制度,终于在明英宗手里终结了。

当然,也有种说法,明英宗是受了周王朱有炖殉葬事件的影响导致的。

这里不得不说朱元璋倡导的殉葬制度,给各地的藩王们带来的影响。诸王的王妃们,在诸王去世之后,也只好殉葬,这个,数量可就更多了。

当朱有炖病重的时候,要求节俭办丧事,明英宗同意了。等朱有炖意思,他就下旨给朱有炖的弟弟朱有爝,告诉他不要搞殉葬了,那些年轻的家里父母健在的宫人,可以让她们投靠父母。可惜,圣旨到的晚了,朱有炖的七位妃嫔因为都没有生育子女,都让朱有爝给殉葬哥哥了。

更严重的是带坏了民间的风气。寡妇选择殉夫竟然变成了节烈的表现。你不愿意?自有亡夫的族人来逼着你殉葬。

我们从明朝殉葬制度的兴起,终结,和恶劣的影响,就很明白的可以看出,殉葬制度,就是皇权的野蛮衍生物。古今中外,殉葬大多数是伴随王权而生,而灭。

也算是对“最是无情帝王家”的另一种诠释吧!

点赞5、宿州市 网友:念故人

古代皇帝一死,跪在床边的妃子们顿时失声痛哭。不是说她们对皇帝的感情有多深,而是对自己未知的命运感到绝望和恐惧。

殉葬的妃子当然不想死,没有人愿意给死人陪葬,即便死的是传说中的天子。可是妃子们压根就没有选择的权利。从她们殉葬方式我们可以看出,皇帝死后,无后的妃子几乎就是没有人权的。

妃子殉葬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 一、活葬,将陪葬的妃子们驱赶至陵墓之中,随后封上墓门,让她们在其中自生自灭。比如秦始皇的妃子就是活葬。
  • 二、缢死,那些在陵墓中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殉葬者,大都是缢死的。比如永乐大帝朱棣驾崩的时候,有三十二名嫔妃殉葬。宦官们把这些“前主子”驱赶到了小木床之上,将她们的脖子套在白绫之中,然后将妃子们脚下的小木床抽掉,就这样将他们活活吊死,如果妃子们反抗,就会被勒死,并且还会连累家人。

  • 三、毒酒,喝毒酒算是比较无痛苦的死法了,喝完的那一刻一切都结束了。但是这样一来尸体颇为狰狞,所以古人还是推崇一条白绫结束生命。
  • 四、灌水银,这是为了让妃子容颜依旧,以便更好地在地下服侍皇帝。宦官们先是给妃子灌下秘药,让她们失去知觉。然后残忍地在她们头顶上开一个洞,将水银灌进去,他们相信这样就能让尸身不再腐烂。

或许,让嫔妃们恐惧除了死亡,还有死亡的方式。所以,皇帝一死,总有妃子会自杀殉葬,如果能好好地活着,谁愿意去死呢?

其实,殉葬自古以来并不罕见:“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

先秦时期,殉葬是制度,也是礼法。就连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的墓葬之中都有一百多人殉葬。要知道周幽王是死于外族入侵,当时连镐京都被犬戎给攻破了,兵荒马乱的。即便是这样,依旧陪葬了一百多人,其中只有男性一名,其余都是女性。

到了汉朝,为了彰显仁政,用人殉葬的制度被废止,之后的几个朝代都没有让后宫嫔妃殉葬。比如在唐朝,皇帝驾崩之后,后宫的嫔妃有儿子分封在外的,就去和儿子住在一起。没有儿子的妃子就会送到尼姑庵出家,从此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唐太宗去世之后,武媚娘也曾经被送去感业寺里出家当尼姑,后来被唐高宗接了回来,这才有了后来“日月当空曌”的武则天。

此后,随着金和蒙古的入主中原,殉葬制度死灰复燃。明朝虽然汉民又拿回了天下,但是朱元璋却全盘接受了殉葬制度。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遵遗诏,依古制,将后宫之中没有生育过的三十多位嫔妃全部殉葬。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此后,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明成祖等明朝皇帝驾崩之后全都依照“祖制”让后宫妃子殉葬。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将此项制度废除,并且言明,从他开始,之后的皇帝都不允许让后宫妃子殉葬。

满清兴起之后,殉葬制度再次死灰复燃,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就为其殉葬,这还是有子嗣的妃子。直到康熙皇帝下诏废止,殉葬这一流传了几千年的陋习才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点赞6、台州市 网友:小小雨

不愿意死的应该是大多数了,当然也可以说是全部,因为没有谁愿意为了一个死人去陪葬,但是因为他的皇上,你是妃子,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关系,明白这一点的妃子一般会在皇帝驾崩之后自行了断,这样相对来说还死的痛快一些,不至于搞得乱七八糟,最后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所以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可怕的不是死,而是死的方式。



封建王朝殉葬制度并不陌生,甚至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的时候都还有几十人陪葬,可以说陪葬制度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最出名的殉葬应该是秦始皇的殉葬,秦始皇是统一了中国的皇帝,收纳其他国家的妃子,古代后宫佳丽三千,到秦始皇这里自己后宫加上别的国家的后宫应该有几万的佳丽了,但是几万的异国美女最后的结局居然是殉葬去了。



当然很多人是不愿意死的,但是没有关系,要你死还不简单,所以就多种多样的死法,除非自己死,不然都是比较惨的。第一种是活埋,活活憋死的,先把这些妃子用药麻晕或者打晕之后一车一车的拉到陵墓之中,然后直接将陵墓封死,等这些妃子有意识的时候已经发现自己被活活封在里面,其实在秦始皇时期除了妃子,还有很多工匠也是在陵墓中被封住而死。



第二种,勒死,一般会给机会让他们自杀,就是给一根丝带,子上吊,但是如果不上吊就会被两个太监拉着丝带绕着脖子直接勒死,还是比较残忍的。第三种,也是最残忍的一种,就是灌水银,据说给这些陪葬的人灌水银的目的是为了长久的陪着皇帝,因为灌入水银之后身体不易腐化,带有一定的迷信思想在里面。



当然除了上面说的三种还有相对来说缓和一点的,比如用毒药先集体毒死,然后直接把尸体拉走摆放到陵墓中去,所以才会出现陵墓中有整整齐齐的尸骨,这些都是先被杀死然后陪葬的。曾经还有皇帝迷信用孩子陪葬,据说是因为孩子更加纯洁,天真,而方式也是最残忍的灌水银,生养孩子都不容易,结果就是皇帝的一句话,小命就没了。

点赞7、甘南藏族自治州 网友:大鸽※

殉葬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极其残忍的制度之一,并且由来已久。早在商代时,殉葬制度便开始盛行。商人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会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所葬之地是另一个世界的居所,正是由于这样的传统观念,很多奴隶主死亡之后,都会让生前拥有的奴隶一起陪葬,以供死后继续让他们为之服务。


在我国历代朝代中,均有殉葬的传统,例如秦朝、汉唐、宋明等,但商朝时是使用奴隶陪葬,汉唐时是采用陪葬制度,即让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等死后陪葬皇陵。等到明清时,便是让妃嫔宫女陪葬。在明英宗时,明英宗因反对以人殉葬,之后明朝的历代皇帝便没有用人殉葬,殉葬制度终于消停了会。

但清世祖福临入关之后,殉葬制度再次盛行,像摄政王多尔衮死后便有侍女殉葬,清世祖福临死后也以人殉葬。殉葬制度长久不衰、屡禁不止,历时几千年,终于在康熙皇帝时期被彻底禁止。

殉葬制度历史悠久,我国历史上有哪些极其残忍的殉葬事件呢? 众所周知,秦始皇为祈求自己长生不老,多次派遣徐福率众多童男童女出海寻药,不仅如此,还耗费巨资,动用十万人历时十几载修建规模巨大的陵墓,即骊山始皇墓。秦始皇驾崩之后,秦二世下令将后宫妇女以及修墓工匠全部殉葬,人数多达数万人。

离我们较近的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学家在濮阳地区出土的一座古墓。古墓的主人是一位男子,但和其他墓穴不同的是,这个陵墓的四角均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的全是小孩子的尸骨。并且经考古学家发现,这些孩子在生前的时候,便已经被人灌入了大量水银,身上其他地方有多个挖口也被灌入了水银,这些孩子的尸身历时千年都没有腐烂。所以便有人猜测是陵墓的主人想要利用童男童女的灵气死后成仙。虽然只是猜测,但不管出于何种理由,这种做法都是极其残忍、令人发指的。

在朝代更替之际,皇帝驾崩需要嫔妃殉葬,有的妃子与皇帝感情深厚,心甘情愿与皇帝一起入皇陵,但那些年轻貌美而又不甘殉葬的妃子又是如何的下场呢? 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对于皇帝死后孤苦无助的嫔妃也是通用的。皇帝命令你殉葬,就算你不想死也会有有人逼迫让你不得不死。

逼迫的第一个方法便是自我了断,明代殉葬的主要手法便是自缢、绝食。一般是在帝王死后,挑选一些嫔妃宫女,先让她们吃饱喝足,然后将她们带入一个宫殿内,锁上殿门,并且帮她们准备好绳子,这些嫔妃宫女感到毫无生还希望之后,便会主动自我了断。

第二个方法是被勒死,太监见嫔妃不愿意死,为完成任务,便会几个人合作将布条缠上妃子的脖子,互相拉扯,直到妃子气尽身亡。第三个便是活埋,皇帝死后,妃子便会一同下葬,墓穴里四处密闭,没有氧气,久而久之,妃子就会缺氧而死。最后一个,也是最为残忍的,便是灌水银,将不愿殉葬的妃子头上凿开一个洞,将水银灌满全身疼痛而死。

殉葬制度在我国历时千年之久,期间数以万计的无辜者因皇帝死亡被拉来陪葬。如果不依的话,便会被人用父母或姊妹的性命要挟,而殉葬者虽不愿,但也毫无抵抗之法了。

点赞8、庆阳市 网友:飞凝。

妃子一旦被选中陪葬,这不是选择题,妃子没有选择的权利,殉葬人选是皇帝定下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妃子只能遵从。如果要问妃子不愿意殉葬怎么办,答案是毫无办法,如果了解了古代殉葬制度的发展过程,就能够理解妃子被迫殉葬时的无奈悲哀。

殉葬制度自古就有,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人们对死亡的观念和认识,古人笃信人在死后仍然具有灵魂,所以诞生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也就是人死后也要享受生前的一切。

其次是阶级地位的推动作用,殉葬现象一般都出现在君王贵族阶层,生前享受荣华富贵,死后也要左拥右抱,所以殉葬现象一直存在历史当中。

妃子殉葬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周幽王生前烽火戏诸侯博取美人一笑,而死后在地下也要美女相伴。考古发现,周幽王墓葬中有上百名女性陪葬,这些都是周幽王生前的妃子姬妾。

历史上殉葬最著名的朝代莫过于秦朝,秦始皇建造兵马俑永远陪伴自己,在秦始皇驾崩后,秦二世诏命所有秦始皇的妃子,只要是没有生下儿女的,全部都要为始皇帝殉葬。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六国美女全部积聚在后宫之中,据史书记载有上万人,阿房宫赋中写道“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在秦始皇众多的妃子中,一次都没有被临幸的大有人在,没有生下孩子的更是不计其数,可以想象,为秦始皇殉葬的女人们哭声会有多大。

始皇帝驾崩后,妃嫔哭得应该极为悲痛,但不是惋惜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丈夫,而是痛恨躺着的这位薄情郎负心汉,生前未受恩泽,死后还要陪葬。

众多妃嫔为秦始皇殉葬,虽然是秦二世的旨意,但并不是由胡亥开创的,秦国历来有这样的传统,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殉葬是当时社会的普遍风气。

《史记》中记载,秦武公去世后,殉葬人数有六十六人,秦穆公时有七十七人陪葬。由此可见,殉葬是秦国历来就有的传统,但是从胡亥的旨意,依然能够看到胡亥残暴血腥的一面。

在汉朝时期,文明在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殉葬制度的残忍,所以汉朝的殉葬现象很少。似乎每位皇帝登基之后都要考虑如何安置先皇的妃嫔们,尤其是那些还未曾生育的女子,留在宫中似乎并不合适,在汉朝时就有将后宫妃嫔女子集中圈禁在陵园中的做法。

西汉武帝时期,从民间大量选拔姿色容貌俱佳的女子充实后宫,等到汉武帝驾崩后,后宫遗留下女子竟有数千人之多,这些女子全部都被安置在茂陵附近,名义上是为汉武帝守陵,实则是圈禁在此处度过余生。

在唐宋时期,殉葬现象进入低谷期,后来从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殉葬现象开始出现反弹。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但是在殉葬制度上,朱元璋却延续了元朝制度,并且在明朝皇帝驾崩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明朝对殉葬者以及家人还有特殊的关照,新继位的皇帝会专门发布诏书对殉葬妃嫔宫女进行奖赏,赏赐给她们不等的头衔,表彰她们的品节。

在建文帝和永乐帝登基后,分别都对殉葬的妃嫔进行表彰,同时封赏其家人,比如家中父兄可以担任散骑带刀舍人等职务,并且能够世袭俸禄,算是皇帝对殉葬女子的抚恤。

虽然在明朝皇帝的诏书中都说是自愿服侍先王,实际上皇帝的妃嫔中很少有自愿殉葬陪伴皇帝的,基本都是被强迫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只能任人摆布。

明成祖朱棣曾经有一位来自朝鲜的美女妃子,取汉姓为韩氏。韩氏在12岁时就来到明朝,朱棣驾崩之后,后宫妃嫔陪葬的有三十多人,其中就有韩氏,她当时的年纪大概只有23岁。

当年韩氏的乳母一同来到明朝,韩氏死后她在明朝生活二十多年后回到朝鲜,她对韩氏殉葬过程的回忆被记载在《李朝实录》中。

殉葬的妃子在赴死当天会有专门的集中饭食,也可以称之为断头饭,在固定的时间将妃子全部引入大殿之中,殿里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大小床,还有上吊的绳子。在妃子哭声中被太监抽掉脚下支撑,就以这样的方式去陪伴驾崩的朱棣。

除了这样的殉葬方式,妃子殉葬还有其他方式,最残忍的莫过于活葬。活葬的意思就是将选定殉葬的妃子全部引入皇帝陵墓当中,在帝陵设计的时候已经专门设置殉葬妃子的墓室,随后会有专人负责封上墓室门,而殉葬的妃子只能在墓室中等待死亡,这种情况下大多是氧气耗尽缺氧而死,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妃子殉葬。

此外,还有较为“温和”的方法,就是逼迫妃子们喝下毒酒,这样可以免去殉葬者一定的痛苦。与饮毒酒类似的还有白绫上吊的方式,在明朝大多使用的就是这种。

明朝结束殉葬的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镇,即使是作为皇帝,一时之间也很难扭转流传千年的殉葬风俗,好在明英宗非常坚持,这可能是父亲朱瞻基死时陪葬妃子的哭声给他留下过于深刻的噩梦。

明英宗在位期间,皇兄周王朱有炖去世,明英宗告诉另一位兄长希望不要再用活人为逝者陪葬,但是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朱有炖的妃子以及夫人有七位全部都殉葬了。

虽然明英宗没能阻止朱有炖的活人殉葬,但朱祁镇从自己做起,在他临终之时,亲自诏命不准有活人殉葬现象,明史记载“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

从坚决禁绝活人殉葬这件事来说,明英宗不仅心地善良而且能够持之以恒,这才逐渐扭转殉葬风气。虽然后面仍然偶尔有殉葬现象,但是已经逐渐成为历代皇帝的共识,殉葬之风算是被明英宗刹住了。

满清入关之后,殉葬之风再次从草原带到中原大地,活人殉葬对马背上的满清来说是平常现象。

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也是有妃子殉葬的,而多尔衮的母亲就是被迫殉葬的代表,她也并不能挽救自己的命运,更何况那些无权无势无依靠的普通妃子们,只能逆来顺受。

顺治皇帝驾崩后,同样也有三十多位妃嫔陪葬,这些妃子的棺椁就跟在顺治皇帝的棺柩后面,场面无限悲凉。

清朝同样出现坚决反对殉葬制度的皇帝,他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对殉葬现象非常厌恶,下令废止,从康熙皇帝之后,殉葬制度才消失在华夏大地上,而殉葬现象至少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

人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文明终将会取代野蛮,而延续千年的殉葬现象就是“野蛮”,虽然经过几次起伏,但终究落入历史的尘埃。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